第一篇: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伴郎灭火器喷伴娘,恶性“闹婚”何时休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伴郎灭火器喷伴娘,恶性“闹婚”何时休
近日在广东省开平市发生了一起“野蛮”婚闹。几名伴郎趁着往新娘房内递红包的时候,将一名伴娘拉出屋外。最开始是往伴娘身上喷彩带,但最后竟然拿起干粉灭火器,往伴娘身上喷,所幸无人受伤。(2017年11月20日中国新闻网)
@中国江苏网张洪泉:结婚是一个人一生的大事,不吵不闹不热闹,在很多地方,结婚现场冷清往往会被人认为是为人不好,没人捧场。于是,很多家庭在婚礼前,就开始筹划如何闹婚,于是同学、兄弟和乡亲们就成了婚闹的主力。被闹的对象,从伴娘、新郎的父母,到新郎的众家人,从一般的小打小闹,演变成大闹,甚至是闹剧、是犯罪。曾看到有一次,新郎的父母被化妆成骡马,在一些人拿着鞭子驱赶下,一步一拐的用力拉着一辆新轿车。
或许有人说,我家的婚礼真没有找人来闹,那些闹婚的都是关系好的朋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其实,那些来闹婚的不仅仅是捧场,更是来“报仇”的。当年你把白菜帮子、臭鸡蛋丢在新郎新西服上,还将新郎的衣服扒掉,大冬天的只剩下一个短裤,绑在树上,或者吊在车门上,看起来很开心,很过瘾,但那种刺激,新郎都记在了心里,出来混的迟早要还回去的。
尽管婚闹层出不穷,但更多的家庭还是按着传统的方式结婚,文明、礼貌、低调有内涵。出现这些婚礼,彰显着家庭教育、家族文化,传达着家族和双方父母、朋友对婚姻、对家庭、对社会的认识。北宋的苏东坡有个好友叫张先,八十岁了娶了个十八岁的小妾,在现在看来属于比较牛X的“老牛吃嫩草”,苏东坡送诗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苍苍白发的老爷爷面对一个黄花闺女,一个“压”字妙趣横生,绝对比那一揽子臭鸡蛋的婚闹更有意思。
当然,凡事有度,过度婚闹不好,不代表婚闹就差。古时男女结婚因媒妁之言,男女从不见面,闹婚是为了让男女增进熟悉度,而如今基本都是自由恋爱,婚闹已经大不需要了。如果地方有婚闹的习俗,在婚闹设计上,尽量考虑道德和法律,以及对方的接受度,从而保证婚礼和谐、健康,这才是大家应该考虑的。
@淮北文明网淮中游:拿干粉灭火器往伴娘身上喷的婚闹行为,看似是在给婚礼添喜庆、讨彩头,实则不能排除某些参与者“阴暗”“自私”的心理,这样的婚闹尽管渲染了婚礼的喜庆气氛,但却给别人造成了一定伤害。如此婚闹,不仅有胡闹之嫌,更有逾越道德底线之嫌,此种婚闹不足取更不值得提倡。
第二篇: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伴郎灭火器喷伴娘,恶性“闹婚”何时休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伴郎灭火器喷伴娘,恶性“闹婚”何时休(2)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对“野蛮”的婚闹并不欢迎,就连一些举办婚礼的“新人”及其家庭也对其颇有微词。但尽管如此,制止野蛮“婚闹”却一直没有摆上日程,一些“野蛮”的婚闹时不时进入人们视野,引起人们热议和声讨。何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在笔者看来,一方见面在于人们还没有将“合理”的婚闹和“野蛮”的婚闹区分开来,简单认为取消“野蛮”的婚闹就是“拒绝”婚礼的喜庆氛围,就是将人们的“好意”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在于政府及有关方面还没有对“野蛮”的婚闹进行“亮剑”,制止“野蛮”的婚闹仍处于社会呼吁的层面,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环节。以上两方面,致使人们对“野蛮”的婚闹敢怒敢言却不敢采取措施抵制。
“野蛮”的婚闹不是小事。一些“野蛮”的婚闹不仅会让人感到难堪,更有可能伤及他人身心。比如媒体曾曝出的个别涉嫌猥亵新人的“婚闹”,就有逾越法律界限之嫌。而类似婚闹如此“闹”下去,不知有多少人会“对簿公堂”“诉诸法律”,让好好的“喜庆事”变成“伤心事”。
综上可见,是时候对“野蛮”的婚闹说不了。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野蛮”的婚闹引起高度重视,从移风易俗的角度加强对民间婚嫁行为的引导,让民间的婚嫁行为尤其是婚闹更文明、更合乎规范。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对参与“野蛮”婚闹者进行强制管控,区分“野蛮”婚闹造成的不良后果和性质,该公开曝光的公开曝光、该启动法律程序问责的坚决依法进行问责。只有如此,“野蛮”的婚闹才可能画上“句号”。
@中青在线:这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这些恶性“闹婚”事件再次证明,某些陈规陋俗,绝非无伤大雅的小事,而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因为“闹婚”陋俗受到伤害的人绝非偶然的个案,在这种情况下,移风易俗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应该被视作一件避免更多人受伤害的社会要务。
移风易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改变一项根深蒂固的陋俗,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巨大的努力。事实已经证明,在“闹婚”这个问题上,仅靠公愤或舆论,是远远不够的。这时,有必要拿出法律的武器,严惩那些在恶性“闹婚”事件中涉嫌违法犯罪的人,以此树立起文明婚俗的权威和标杆。
在以往的新闻之中,我们常常看到“受害者与闹婚者达成谅解”的陈述,参与婚礼的人之间,难免沾亲带故,出于人情的考虑,很少有人会拒绝谅解,而一旦双方达成所谓的“谅解”,闹婚者往往就不会受到追究。人情如此,无可厚非,但过多的“人情”,也纵容了那些借着婚礼,肆意作恶的“闹婚者”,给陋俗制造了生存的空间。
我们应当注意到,在恶性“闹婚”事件中最常见的猥亵与伤害,都并非“不告不理”的亲告违法犯罪行为。法律的及时介入,会有效制止恶性“闹婚”事件,同其中涉嫌违法犯罪者的严惩不贷,也会对他人产生警戒。改变观念与法律惩处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改善陋俗。
@长江网万斌:近年来,恶性“婚闹”现象屡见报端,轻者婚礼受阻,重者人员受伤,甚至酿成危及生命的惨剧。当我们频频发出严厉谴责时,也应反思:恶性“婚闹”为何屡禁不止?一方面,传统婚俗理念提供了恶性“婚闹”的深厚土壤。不少长辈鼓励年轻人捧场闹婚,认为没人闹婚不喜庆,甚至不吉利。这一做法极大纵容了“婚闹”行为,好事者变得肆无忌惮、变本加厉。于是,一起起恶性“婚闹”频频上演。
同时应该看到的是,在不少恶性“闹婚”事件里,闹婚者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陈规陋俗”的范畴,有违法犯罪之嫌。高举灭火器袭击伴娘的人明显已经涉嫌过失伤害,甚至故意伤害。无独有偶,今年6月,伴郎胡某和陈某在西安市参与婚庆活动途中,在一台婚车后排座位处,对伴娘进行搂抱、袭胸,也已涉嫌
违法。但参与婚礼的人,难免沾亲带故,出于人情考虑,很少有人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闹婚者往往就不会受到追究,也纵容了那些借着婚礼,肆意作恶的“闹婚者”。由此可以看出,追责机制不健全给恶性“婚闹者”制造了生存空间。
移风易俗是一场制度的变革,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严肃追责,严惩因恶性“婚闹”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失和违法犯罪者,为文明“婚闹”提供法治保障。但它更是一场思想的变革,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社会公德,践行文明风尚,消除恶性“婚闹”滋生的土壤,让文明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北京晨报:必须强调,作为一种传统风俗,闹婚应多些对优良传统的弘扬、少些对公序良俗和法律的破坏。对此,相关部门一是应加强宣传引导,促进移风易俗。就像之前结婚、过春节放鞭炮那样,随着持续的宣传和一些地方禁放鞭炮的强力工作,如今已经大有改观。二是不能姑息迁就,只要闹婚事件的受害人要求追责的,就应严格追究涉事人的法律责任。这样才能形成闹婚不能胡来,闹婚风俗不是违法挡箭牌的社会意识。
华图解析:结婚本是件幸福的事,婚礼更是见证幸福的仪式,其意义在于获取亲友的祝福。新人喜结连理,亲朋好友自然要前来祝贺并笑闹一番,这本是人之常情,也是许多地方固有的婚礼习俗。但令人遗憾并且尴尬的是,近年来,各地闹洞房“过火”的事情却屡屡发生,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原本是为了让婚礼更热闹更喜庆,如今却变了味道,伴娘成了被闹的主要对象,伴娘被猥亵的事件频现报端。从闹新娘到闹新郎,再到闹伴娘,有的还闹起了公公婆婆。从捆绑灭火器、扔鸡蛋到扒光衣服游街,这些五花八门的奇葩闹洞房闹出了许多不愉快,甚至还闹出了人命。
毋庸置疑,传统的闹洞房讲究热闹有趣,可以使双方亲友熟络起来,增进亲友间的沟通与感情,但如今,那些违背当事人意志的“耍新人”“耍伴娘”等行为,应该坚决予以反对并摒弃。第一,作为闹洞房的成年人应加强自律和个人修养,不要把风俗当成猥亵伴娘的合理借口,哪怕只是为了烘托喜庆气氛,也不允许跨越法律的边界;第二、那些当伴娘的成年人更应吸取教训,面对一些毫无下限的“婚闹”,要及时制止勇于说“不”,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不向权势和丑陋习俗妥协;第三、、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社会管理者的角色,积极管理,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提高民众社会公德,让民众能够知法守法;与此同时,还应该出台一些规范措施,制定相应法规规范,对背离文明的婚闹,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该追究的决不能不了了之,以此来守住文明、法律的底线。
婚姻仪式充分显示了人们对婚姻的尊重,同时也见证了一种家庭责任的建立。相信随着社会各主体的共同努力,恶俗的婚闹会逐渐减少,文明结婚是必然趋势。
第三篇: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外教热”何时休
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外教热”何时休
热点背景:
近年来,各类早教及英语培训机构在我国各大城市持续火热,其中最抢手的莫过于外教。但是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外教并非来自英语母语国家,更不具备相关从业资格证和经验。谈起“外教热”,可能很多父母都深有感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有找外教的经历,从豪华的“一对一”外教到经济的“一对多”教学,丰俭由人。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把外教视为“标配”,也不管有没有聘请外教的必要。
热点预测:
近年来,各类早教及英语培训机构在我国各大城市持续火热,其中最抢手的莫过于外教。对于愈演愈烈的“外教热”,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向外教学习英语能够脱离书本的局限,真正的做到能说会用,但是现实却是,一些外教并非来自英语母语国家,更不具备相关从业资格证和经验,那我想这样会起到反作用。所以。规范外教授课显得迫在眉睫。
外教虽然能够给孩子的英语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让学生学好外语的同时了解外国文化,但是如果管理不严,恰恰会适得其反,不仅浪费了家长支付的高额报酬,还可能让孩子学到一口“风味独特”的英语发音。
一边是外教热,一边是鱼目混珠者不少,得从供需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现在主流的精细育儿理念,让家长们都期待孩子能尽早地接触英文,还得是“原汁原味”的英语,这自然大大滋长了外教的市场需求。有时候,也掺杂了家长一点小小的虚荣心,孩子能跟外国人聊聊天,或者能演一个英语短剧、唱一首英文歌,发到朋友圈都是一件“有面子”的事。
其次,是在膨胀的需求之下,外教越来越多,但门槛却越来越低。不管有没有过教育经验,是不是英语母语,一包装都成了“国际教育专家”。其实相当多的外教都没有过从业经验:有的外教是搞乐队的,有的是厨师,有的是工人„„
要让外教这一行业规范起来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管理上必须保持一定的门槛。比如外教需要获得本地颁发的外国专家证、由外国专家局审批,必须来自母语国家、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等。
2、监管的力度要加大。对于培训学校里的外教一定要主动查验,不要让培训学校投机取巧。
3、父母也得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外教不仅不是万能的,甚至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可能还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外教与中国教师,各有所长。外教固然能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学得好英语。
带来一些特别的东西,但也没必要过分迷信。只要孩子自己感兴趣、肯努力,没有外教一样
第四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人在“证”途,繁冗证明何时休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人在“证”途,繁冗证明何时
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奋斗在公考道路上的各位考生而言,多学习、多借鉴是最高效的备考方法,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跟大家分享,供大家参考。
【热点链接】
11月13日,贵州贵阳中医学院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关于各单位要求我校开具相关入学证明、就读证明、毕业证明等材料的统一答复》的通知,告知各单位: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足以证明其入学时间、毕业时间、就读专业、学制、学历、学位等情况,贵单位应取消此类证明或材料。(11月19日《贵州都市报》)贵阳中医学院称,近年不少已毕业的学生应单位要求,找学校开具学历等证明。而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是最具法律效力的证据。开具一份学历证明,仍然需要学生带上毕业证、学位证。用该校学籍管理科副科长谢譞的话说,和“老百姓拿着身份证找派出所证明‘我是我’是一样的。”
【命题预测】
近日,贵阳中医学院的一则通知《关于各单位要求我校开具相关入学证明、就读证明、毕业证明等材料的统一答复》引起了热议,有人说开具一份学历证明,仍然需要学生带上毕业证、学位证,就像老百姓拿着身份证找派出所证明“我是我”一样。对此,你怎么看? 【思路解析】
学校通知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近年来,“奇葩证明”屡上新闻,已不再是一个新鲜事。“证明你是你”“证明你妈是你妈”等新闻不断刺激人们的眼球。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证明给公众带来了很大困扰,为了办理这些不必要的证明,人们不得不多跑许多“冤枉路”。
早在2014年,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就制作了长达3.8米的长卷——“人在证(征)途”,上面列举了人生常用的103个证件。他吐槽说:“中国人一辈子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人生不足百年,而常用证件却达一百多个,人一生办证的时间、精力与费用累加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若从全国十三亿人来看,繁冗的证明无疑是对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繁冗的证明固然有许多原因,如各部门之间信息壁垒,行政审批繁琐,社会缺乏信任等,但其根本原因还是某些部门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一些单位的行政部门服务理念不强,存在懒政怠政现象,不考虑实际情况,也不进行细致区分,辨别哪些证明是必须的,哪些证明是多余的。原本应由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核实的东西,他们却互相推诿、不愿担责。各部门像一个个行政堡垒、一座座信息孤岛,表面上摆出“按规定办事”的姿态,实际上却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解决奇葩证明,最重要的是简政放权。简政放权一直在进行中。2015年,公安部发布18个不该由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民政部也对婚姻登记记录证明进行规范。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要求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原则上一律取消。2017年6月13日的放管服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对此问题作出要求。简政放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期很难完全杜绝奇葩证明,治理奇葩证明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此外,搭建共享平台,减少信息壁垒,优化公共服务流程等配套设施,也是解决繁冗证明的重要举措。希望各部门互相配合,结合实际情况,从而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中公教育专家希望以上内容的梳理对考生巩固相关知识点有所帮助!中公教育祝各位考生一举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