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时间:2019-05-15 04:1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第一篇: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2013年11月12日至2014年6月,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在台湾举行,覆盖台北、台中、台东、高雄、台南等重要县市,是迄今持续时间最长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

活动期间,除展览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和演出话剧《最后之胜利》外,还开展包括“天工遗风——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光照大千——丝绸之路的佛教艺术展”、“民族管弦乐组曲《山水化境——富春山居图随想》音乐会”、“浙江婺剧综艺——欢乐春节”、“老照片,新北京”展览等7大系列活动。

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华文物交流协会、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

让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11月12日,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在台中市佛光缘美术馆开幕。

文化部副部长、中华文化联谊会顾问杨志今,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柳河,以及台中市副市长徐中雄、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如常法师、台中惠中寺住持觉居法师、台湾中部美术协会理事长倪朝龙等两岸嘉宾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开幕展览“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当晚,杨志今一行还观看了话剧《最后之胜利》。

杨志今在致辞中指出,中华民族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载体与具体体现,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希望通过创办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搭建一个新的交流平台,让海峡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交流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为两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力量。

如常法师在致辞中表示,佛光山星云法师非常高兴两岸携手促成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佛光山愿继续致力于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促成两岸交流和平富强的中国梦。徐中雄在致辞中表示,非常高兴也非常支持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在台中揭幕,台中是台湾的“文化城”,拥有众多文化资源,愿与大陆展开全方位文化交流合作。

随后,杨志今等与到场嘉宾共同参观了首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开幕展览——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下午会见了台中市市长胡志强,晚上在台中市文化局长叶树姗的陪同下观看了游本昌演出的话剧《最后之胜利》。

参观展览时,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刚表示,台湾与大陆近年来交流日益频繁,此次能来举办“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大家都很开心。他特别强调《护生画集》能在佛光缘美术馆展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好因缘,两岸未来也将继续扩大宗教、文化的交流。

而主演《最后之胜利》中弘一法师角色的游本昌,笑言“自己就是看《护生画集》长大的,丰子恺对众生的爱,值得我们弘扬与学习。”他巧妙地形容这次的活动是因缘很好、来源无尽,是星云大师多年来弘扬佛法的悲心愿力所创造出来的因缘,此次有机会来台湾办文化活动,十分欢喜。

对于这次的活动,策展人张家献详加说明,策展工作以文化交流为出发点,首先向台湾民众介绍丰子恺《护生画集》,丰子恺的作品具有劝世功能,简单的生活小事都能成为一件作品。丰子恺的艺术需要透过人去思考与感受,再反映出来的普世价值,能深深感动人。并特别感谢艺术家游本昌不计成本,率团来台湾演出话剧支持这次活动。

展览内容丰富多彩精典绝伦

这次海峡两岸文化遗产节活动7大项内容分别为:

一、丰子恺《护生画集》原作展览。2013年11月12日至12月10日,在佛光缘美术馆台中馆展出。这是浙江省博物馆从丰子恺先生的好友广洽法师捐赠的《护生画集》中精选的124件原作。

二、弘一法师话剧《最后之胜利》。于11月12日晚上演出。此剧叙述弘一面对日军强硬利诱与威胁,不惜以身殉教,弥留之际,以坚定信念写下“最后之胜利”,表达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光照大千——丝绸之路的佛教艺术展”。展期从2013年12月20日至2014年3月24日,展品71组、133件,地点在台东史前文化博物馆。

四、浙江婺剧综艺——“欢乐春节”。婺剧,俗称金华戏,流行于金华一带,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音乐高亢、气势磅礴、节目精彩。2014年2月17日至18日,在南投文化局演艺厅登场;2014年2月20日至3月5日,在高雄市佛陀纪念馆演出。

五、“老照片、新北京”展览。由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组织展品,将在2014年3月至4月在台南萧垄文化园区举办。

六、民族管弦组曲《山水化境——富春山居图随想》音乐会。该音乐会由浙江省歌舞剧团历时2年时间精心打造、著名作曲家刘湲和青年作曲家姜莹合作完成、两岸120名音乐家合奏,将于2014年5月21日在台北两厅院、5月25日在台北中山纪念堂演出。

七、“天工遗风——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展示华美瑰丽工艺精品38项、500件,将于2014年6月1日至15日,在台中文化创意园区展出。

“中国漫画之父”丰子恺及《护生画集》

丰子恺是中国漫画艺术的先驱,同时也是近代有名的随笔散文家、西洋美术音乐家兼教育家,一生著作多达150多种,《护生画集》是其代表作,创作过程长达46年。他去世已多年,遗留给后人以丰富的艺术遗产。他的漫画可谓别具风格,有着国画的深厚根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生动的图像。特别是他取材多是人世间的辛酸事,为劳苦大家抱不平,因而他的漫画深受人们所喜爱。

1928年前后,弘一法(李叔同)师曾三度来上海,与丰子恺、李圆净共商《护生画集》的创作。弘一法师界定护生画集的款式——一幅画配一首诗,并亲自参与护生画第一、二集的策划,题写诗文。弘一法师圆寂后,丰子恺遵循师嘱,完成护生画六集,共有450幅护生画、450幅诗文。护生画以优美柔和的情调,令阅者生起对生灵的悲悯之心。2012年是佛教南山律宗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圆寂七十周年和《护生画集》创作缘起85周年,由弘_法师和其弟子丰子恺共同创作的《护生画集》也重新出版。

《护生画集》的绘画是有特殊因缘的,根据丰子恺自己在《护生画集》第三集序言中的说法:画集起源于弘一法师50岁时(1929年)与丰子恺同住上海居士林,合作创作了护生画初集,共50幅。由丰氏作画,弘一法师写诗。后来法师60岁时(1939年)住福建泉州,丰氏避寇居广西宜山,又作了护生画续集,共60幅,由宜山寄到泉州去请弘一法师书写。这时,法师从泉州来信嘱咐丰子恺,希望于“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丰子恺自思,“那时寇势凶恶,我流亡逃命,生死难卜,受法师这伟大的嘱咐,惶恐异常。心念即在承平之世,而法师住世百年,画第六集时我应当是82岁。我岂敢希望这样的长寿呢?”因此覆信给弘一法师说,“世寿所许,定当遵嘱”。结果,五集护生画尚未完成,弘一法师已经圆寂,由作为学生及合作另一分子的丰子恺继续努力。

这,是一个要用一生岁月、命光去实践的约定。少一分虔诚、少一分信守、少一分坚忍,我们今天都无缘见到完整五集的护生画。其间经历的种种人事沧桑、疾病衰老„„困难都得一一克服。护持、协助出版者的尽力亦不可少。手捧护生画集,感觉捧着的是仍跳动着的、温热的,细腻的画家之心,以及所有参与者的热血流动,柔和而温暖。

第二篇:中华经典美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范文)

中华经典美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智慧的结晶,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更重要的是,在诵读中,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享有快乐的经典人生。

一、指导思想

以“经典浸润人生”为办学特色,以“创建书香校园,奠定人生根基,发展艺术教育,打造品牌名校”为办学目标,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溢满书香的育人氛围,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书香校园、和谐校园文化,形成“书香溢满校园,诗意伴随童年,艺术伴我成长,班级各有特色”的独特风景。

二、特色项目:经典浸润人生

三、创建目标

一是感受经典。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国经典文化中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通过声像书等丰富的手段向学生介绍,让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编一编,学一学,做一做,多视觉多角度地感受经典,丰富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二是经典养正。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通过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和熏陶,能够培养孩子建立正觉、正念,潜移默化地滋养道德心灵,能开启智慧,懂得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懂得爱国、爱家、爱长辈、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道理。

三是与经典同行,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学校 组织力量编写《拔山小学古诗文和道德经典读本》,按照时代的脉络,涵盖各个时期优秀的经典作品,其中包括有《道德经》、《周易》、《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四书五经》、毛主席诗词等经典的内容,要求学生人手一本进行不懈地坚持诵读,通过教师的指导教育,掀起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高潮,形成校园人人读经典、时时读经典的氛围。

四是以经典促品质。中国文化经典中最灿烂的光芒是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刻哲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不必苛求学生现在就懂得其中的道理,但在长期不断诵读、积累和运用的过程中,学生会从经典的德善美的信息中得到德性和智慧的滋养和启迪。读经典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要使学生在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美好的品质,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四、实施途径

1、编写《拔山小学古诗文和道德经典读本》,作为学校经典诵读的课程。

为使读经典与学生的学习更好的相结合,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编写读本教材,有选择地把学生书本中的一些经典诗词文章录入读本中,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提出各个年级的选诵篇目,并按学段提出有层次的学习要求和德育目标,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诵读的兴趣和效率,有利于形成浓厚的读经典之风。

2、构建感受经典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重在突出传统文化的气息,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沐浴着经典文化的洗礼,因此在积 极构建经典的校园文化上首先要利用经典加强人文环境,在学校醒目的位置和楼道墙壁上张贴办学理念、宗旨和特色,张挂古代圣贤的画像和传统经典的名句。

3、整合教育资源。

倡导教师的读经典风气,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和40岁以下青年教师加强读经典、研经典,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品位,加强对学生经典学习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家长也是学校教育的最佳伙伴,在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教育效果一定更佳,因此学校还要各家长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推荐经典读物,进行交流,并开展“家庭亲子诵读比赛”。

五、具体措施和要求

1.学校开展“每周一诗一文”诵读活动。学期初语文教研组长将本学期要背诵的篇目订好计划,每周背诵一首。在各班设置“每周一诗一文”专栏,由语文老师负责抄写、指导学生背诵等。在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全校师生齐诵上周所背诵的篇目。

2.每班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根据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节令、近期活动主题等,每班每周选择经典诗文一篇,课上,师生共同赏析“每周一诗”,重点在于让学生体验古诗意境之美;对每周背诵的论语经典进行解释、拓展,重点是学以致用,让学生理解经典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另外,对学生自主背诵情况进行检测,开展诵读比赛等。

3.开展“每天半小时”读书活动。各班建立图书角,每天中午半 小时课外阅读时间集体诵读,感受经典的魅力。同时,每节语文课前先集体背诵一首诗,既巩固了所背诗文,又能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4.组织学生开展“经典与我同行”的诵读心得和征文活动,在班级中开展比一比、评一评等活动,即比经典储存,比诵读篇目,比记忆能力,评诵读能手、聪明之星、道德新苗等,有效推动诵读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5.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古诗文背诵比赛活动,这既是对经典诵读成效检验的一个指标,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文化。

6.利用校园的广播室和宣传栏加强经典文化的宣传,通过广播室广播传统美德的故事,进行经典诵读导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经典朗朗上口,使口出雅语成为一种习惯和自然,摒弃坏的习惯行为。

7.建立古诗文背诵个人档案。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古诗文背诵记录本。在学校和班级统一安排背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自主选择古诗文进行背诵,每背过一首,就记录在本子上。按照学生背诵的数量,由学校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学生毕业时,学校将学生历年的记录本装订成一册发给学生,作为个人小学阶段经典诵读综合成绩的展示和留念

8.学校制定出评估细则,平时加强督导考核,期末对各班经典诵读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验收评估,形成学生自查,教师检查,学校抽测的多层次评估体系。

六、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精心运作,扎实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成立创建特色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按 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提高重视程度,建立相应的领导、管理、学习机制,在选择策划、组织实施和巩固提高等环节科学规划,扎实运作,从而加快特色建设进程。

组 长:江庆文 副组长:毛昌海、王华平、苏俊芳 组员:邓靖桃、余朝贵、金平、赵雪梅、李广文、谢明琴、黄晓艳

2.要科学规划,规范运作,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特色的选择、策划、组织实施和巩固提高等环节。要抓好特色研究,注重有的放矢;要抓好师资建设,走校本发展之路;要抓好特色活动,使特色活动常态化。

3.大力开展创建的宣传发动工作。

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校园网、宣传窗、广播站等宣传工具,积极宣传学校特色创建工作和创建成果,让每一位师生都行动起来,都来积极参与特色学校创建,积极开展特色创建活动,认真提炼和推广业已形成的特色成果,努力形成学校特色。

4.大力加强特色学校建设保障措施。

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条件,要不断学习,调整方案,改进方法,要引入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及考评制度。学校各部门要整体联动,密切配合,保障特色创建进程的有效实施。

七、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特色项目创建阶段(2011.3——2011.7)成立特色创建领导机构,分析学校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拟定学校特色发展规划,积极宣传学校特色创建规划;依托各校传统资源优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经典浸润人生”为学校特色项目,同时组织骨 干教师编写读本教材,开展“生本学案”的研讨。

第二阶段——建设学校特色阶段(2011.9——2012.10)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传承与探索特色项目,师生全员参与,按照方案部署开展各项活动,收集、积累资料和活动经验,运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借鉴外来经验和理论家的理念,初步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第三阶段——建成特色学校阶段(2012.11——2012.12)在创建特色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也会有许许多多创建中的亮点和可取之处,因此,学校在经过一定的实施阶段后,对创建活动进行反思和回顾,不断调整、总结和提高,组织特色活动展示特色教育的成效。

第三篇: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协会申请书

云南仁德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金会

成立的必要性分析报告

目录

一、前言

二、民族同化问题

三、民族文化传承

四、民族经济问题

五、基金会成立的必要性

六、基金会成立所具备的条件

七、基金会的职能及作用

七、结论

前言

中国以东方巨人的身份矗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个巨人拥有着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而这些文化是由56个民族文化集合而成,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个东方巨人的文化被湮没在经济大潮之中,如果任其这样发展下去,那么将来的东方文明也将随着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而远离历史长河。

放眼望去,今日的台湾、香港甚至于日本、韩国,中华文化似乎在那里更有发扬光大的可能,民族文化不应仅仅是狭义的少数民族文化,而应该是包括汉族的56个民族的综合文化。随着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等等理论,使我们的国民正在一步一步丧失着我们固有的文化,以文字和语言而例,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还能认识祖先留下的字迹--繁体字,我们还有多少孩童能够举起毛笔奋笔疾书,我们的唐装汉服只有在巴黎的时装会上屡屡出现,我们的春节习俗甚至于快被圣诞节所替代,这些问题只能证明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殆尽,这不是文化的进步,而是有可能使我们民族亡族,甚至于亡国的。

我们在了解一下我们的少数民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他们必须怀揣梦想走出大山,在城市里与那些不曾熟识的人们混居,说着自己不太熟悉的语言,做着自己不曾想象过的事情,慢慢的他们也成为钢筋水泥中的一员。再也想不起那远古的呼唤,再也想不起大山的豪迈,更想不起祖先的文字、教诲和传承。他们脱去了几千年的民族服装,他们忘却了祖辈传唱的歌曲,他们忘却了世代相传的手艺,他们只会在钢筋水泥里为了金钱的诱惑而去打拼,但这不是他们的责任,而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未能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开发及保护的必然产物。

我们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的思考,汉族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已经消失殆尽,那么汉化的少数民族又能有多少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一个民族大同的国家,一个失去民族文化的国家,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只能走向历史深渊。

二、民族同化问题

汉族做为56个民族之首,做为文化的主导,做为经济的先行者,决定了他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随着推动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更高的目标,只能一步步的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融入到汉族文化及生活方式中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受着汉文化的熏陶,慢慢的将自己迷失在这经济社会中。

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它是从民族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在以前我们认为自然地民族同化是一种进步,其实不然。文化不应有先进、落后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每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是历史发展的依据,我们不能评说哪种文化更先进,就像我们不能评说是西方文化更先进还是东方文化更先进一样,中国四大发明造福了全世界,而恰恰是我们的火药被西方世界发扬光大后炸开了我们的国门;我们的印刷术早欧洲几个世纪,但是现在我们要花费高昂的费用去采购欧洲的印刷机;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并不是欧洲人的文化比我们好,更不是欧洲人把我们同化了,而是他们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了。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时间、空间和作用,都应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受到所有人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所谓的同化在现在看来无论是什么形式,其实都应该是一种退步,是人类文明的退步,是人类忽视历史,不尊重历史的突出表现。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赤裸裸的精神入侵,他们主要是借助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人口数量等优势,对处于劣势群体的民族从肉体到经济,再到精神进行着摧残,通过差别化慢慢的将弱势民族同化殆尽,使其不再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体系,使其丧失自我文化传承的能力,从而达到世界大同。这种做法就像现在的自然界,人类在过渡的开发,过渡的使用,过度的杀戮后造成了很多的物种的灭绝,当人类发现生物链的尽头每一个物种都是相关联的,这些物种的消失就将意味着人类慢慢消失,此时人类想再进行物种保护已经为时晚矣!那些消失的物种无法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民族文化大同,多民族文化灭亡,那时剩下的就会是部分民族的强大,从而直接导致社会动荡甚至灭亡。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区别,中国人5000年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家庭,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大家是兄弟姐妹,民族融合生活才能和谐,民族同化那就只能是貌合神离,每一个民族的包容性不同,有的民族同化后仅仅是民族的消失,但因为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改变而成为顺民。而有的民族表面被同化,可是为了自身的文化传承,往往会选择背道而驰,借着保护民族文化的幌子聚集为伍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目前,因为世界经济的大环境造成我国以经济强人的身份站在了世界的前端,所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这里的民族文化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文化,还有汉族文化的传承。随着外来文化、舶来品的侵入,中华文化正在无形的退出世界舞台。

在2011年人口普查中,汉族人口未增反降,10年间在人口的减少中,计划生育是人口减少的一个方面,而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无力使民族的凝聚力降低,移民增加我想也是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吧!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资料,美国共有华裔居民430万人,其中约一半出生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另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2011年居住在美国的外国出生移民总数为4037.8万人,其中出生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中国移民为223.1万人,占全部移民总数的5.5%,是美国最大的亚裔群体。中国成为仅次于墨西哥的美国第二大海外移民来源国。这仅仅是美国的移民数据,整个欧洲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为什么移民已经成为了潮流,80、90年代的移民是为了经济发展,去挣更多的钱,他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把大量的美元背回了国内,支援了国家建设。现在呢?移民是把更多的人民币带往国外,究其原因既是经济的强大,同时更是民族文化的流失,没有了文化也就失去了传承,那就丧失了信心和理念。

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也汲取了其他多民族的文化精髓,才形成了5000年的中华文化。可是当前随着民族文化的流失,再加上民族的同化,造成了很多人的信仰丧失,远离故土。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民族文化的融合、保护、传承,而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同。如果民族文化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长补短,教育传承,那么剩下的就只能是孤掌难鸣了!

三、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传承在现今社会被狭义的理解了,局限于形式而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我们目前的传承基本是沿着物质文化而延续,忽略了真正的精神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不是几件衣服、几件工艺品所能简单代替的。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反应历史的首要是民族的语言,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无论是文字还是口头文学,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精神所至。

民族文化不是几位传承人所能代表的,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有系统的进行培训、培养、教育,最后使其既可以传承,又可以转化为生产力。首要,我们要解决民族文化传承和现实经济的问题。社会在飞速发展,经济在高速的腾飞,生活水平在极速的提高,那么民族文化是否应该适应潮流将民族文化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由专业的策划团队根据语言、文字、技能以及环境等等方面对这些区域进行职业策划。使民族文化转变成经济效益,使民族传承人可以守住自己的故土。其次,在民族文化得到有效转化后,所面临的就是传承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是关键,是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延续传承的命脉。教育应该汉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相结合,汉文化是作为外交的手段,民族文化作为经济的来源。例如:书法,很多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字,也同样拥有自己的书法,只是因为他的普遍性不够,而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雕刻,每个民族都有和本民族所处区域相关联的技法,但是在历史上由于他们地处偏远而让这些文化无法展现,从而渐渐远离历史舞台,只能以文物的形式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都可以作为民族的专业课和传承文化深入挖掘,因材施教。最后就是对少数民族的起源和文化进行专业的研究,深入的挖掘。例如彝族的文化,彝族文化的形成按照人类起源来推断,最少早中原文化也就是汉文化几千年,按照出土的文物来判断,彝文化中冶炼技术早已炉火纯青。为什么最后彝文化未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之一,我想和所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它地处高原以古代社会的运输能力,即使走出大山也很难再返回去,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无法吸取更多的先进经验使民族文化未能得到更多的营养。那这些文化有可能在深入研究后,可以给予现代人类对很多历史问题的解释。

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作为博众家之长的汉文化更应该进行系统的教育、传承,目前的教育机制只强调了世界的,而丧失了民族的。我们的汉文化从伦理到人文,从社会到自然等等方面都早已为后人指明了方向,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知识的涌入,我们丧失了自我,丧失了方向,当美国人在学孙子兵法时,我们却在忙着移民、忙着出国深造,这就是典型的文化流失的代表,他已经不仅仅是当今社会所谓的丧失信仰,有文化才能有信仰,无论佛道教,还是孔孟儒,甚至于耶稣基督,都是文化造就的信仰,而并不是信仰产生的文化。

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是当今社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一个民族的存在,他更会是一个国家的兴亡之所在。

四、民族经济问题

民族经济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一民族社会经济的总称,如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经济活动;在目前社会现有的经济条件下,经济直接决定民族文化的延续、传承。

民族经济的特点(1)民族性。从根本上说,民族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每个民族的经济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或从事牧业、或经营农业、或擅长渔牧业等。在同一产业中,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生产模式。(2)地域性。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相对固定的居住区域,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该少数民族经济活动的方式、范围等特性。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巨大差别,直接来自于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差异性。(3)相对落后性。在大多数国家,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落后于本国境内的主体民族。尽管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直到今日少数民族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与汉族地区还有着较大的差距。(4)复杂性。民族地区的经济一般比较复杂。不仅有一般地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还有其特殊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和宗教问题相交织,就使得民族问题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5)国际性。在许多国家有相当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边境地区,有的民族甚至是跨境而居。我国大约有30多个民族居住在边境地区,这些民族经济的模式、发展范围和程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民族经济的严重影响。

2、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使民族文化实现现代化,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使民族经济实现现代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切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民族文化也不例外。如果脱离了文化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形态,就会导致“文化决定论”的错误。任何一个民族,在一定的时期,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之中;每一种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文化现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是基础,文化由经济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在社会经济形态决定民族文化特点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对社会形态的发展又具有强烈的能动作用。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的关系是冲突亦或是契合?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冲突论,认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相互冲突的。另一种是一致论,认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之间是一致的。

我们更倾向于一致论,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不是由文化决定的,而是由科技决定的,科技越发达,所替代的人工就越多,那么富裕的人工就进入了第三产业--服务业,随着科技的发达,手工艺术品也越来越具有自身独到的价值,那么民族的手工艺则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我们反而认为即将经济现代化越高,人类对自然回归的意愿更强烈,那么民族文化的魅力就更有展示的空间。其中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是进行保护、恢复,围绕着原始文化做文章,还是进行拆旧建新给予人们假象,让人们无法体验到原始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生产力高速提高,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会更强烈。民族文化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反而会成为新经济形势下的道德约束,成为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辅助动力。

五、基金会成立的必要性

基金会的成立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性质,那就是公益事业,但公益事业不仅仅是用钱来改造社会,而应该是用爱心和精神来唤醒民众的意识,让保护、传承成为常态意识,那么就不需要大家总是来捐款进行某种事情的维持。

云南仁德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金会成立的必要性:

1、社会需求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让我们看看简单的传媒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我们现在各大电视台除了频繁的广告、卖假药的,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公益广告,我们的公益广告宣传什么?养老、赡老等等社会问题。这就证明这些问题正在成为被大众日益关注的问题,我们5000年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怎么突然把为人的本分都要拿出来一再的提点,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化的缺失。自古以来教育幼儿的启蒙是三字经,其中有孝于亲,所当执,早就告诉我们从小要孝顺父母,而我们天天在喊有多么文明,有多么进步,可现实是那样的残酷,儿时的启蒙要用来提醒所有的成年人,这就是文化的缺失。那么为了挽救我们的文化保护、传承,我们必须要成立基金会,来支持我们的民族文化,让我们的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2、信仰需求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所谓的信仰危机,以中国基督教徒(没有评判之意,只是因为基督教属于舶来品而例举)为例,1997年官方文件称中国基督教徒有1000万人,2004年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曾圣洁在《瞭望时代周刊》上称中国基督教徒有1600万,2010年《宗教蓝皮书》宣布中国大陆基督徒共有2305万,2305万就是基督徒占全中国人口的1.8%。我们不品评基督教的好与坏,我们只是需要这些数据来支持,支持什么?支持我们的文化缺失,基督教再次兴起不是什么人在做动作,而是我们的老百姓找不到了方向。“文革后”很多人失去了文化的支撑,不再有孔孟之道,不再有佛道儒教,大家充满活力冲向共产主义,那时的人们有一点私心都不好出门见人,孩子们从小学习雷锋、赖宁,唱着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大人们学习邱少云、焦裕禄、孔繁森。在这种文化氛围里造就了中国的中流砥柱们。随后经济大潮席卷全国,这时不再有文化的传递,拥有的是“金融弄潮儿”、“海归”等等,百姓不再比谁更敬业,谁更爱国,而转而变成了金钱崇拜,谁有钱谁就是大家崇拜的对象。文化在金钱面前处于了下风,然而当百姓的日子过得安逸之时,突然发现无所事事了,空虚了,金钱把人们压的无法喘息,又无法找到释放之地,教会在这时适时的进行了宣传,用教会的大家庭把人们越聚越多。教会通过什么方式,那就是上千年的教会文化来将我们的思想进行了统一。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这是可怕的事情,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国将不国!

3、历史责任

我们做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有责任来传承我们的千年文化,来保住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称号,让后人能够真正的了解历史,了解民族文化,了解作为一名中国人有多么的自豪。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内涵,从四大发明到哥德巴赫猜想,从儒家治国到社会主义,从四大名著到诺贝尔文学奖,从孙子兵法到伊拉克战争,从丝绸之路到WTO,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国人渐渐远离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孩子从课本里不再能够看到属于中国的文学,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就开始了英语的学习,我们的成人已经开始毫无道德底限的去挖掘金钱,我们的官员家属、子女移民率高达百万。中国文学几千年来影响着整个亚洲甚至于世界,而现在当日本人篡改历史教育国民时,我们却让鲁迅走出了国民教育的舞台。当韩国人申请的江陵端午祭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我们中国人的幼儿正在学习A、B、C。当世界人民都在游长江参观中国的第一长河学习中国文化时,我们的国人正在美国大型商场血拼。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民族的文化,失去了民族的信仰。作为一个良知尚存的中国人是时候站起来了,保护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文化。

4、同化严重

中国共拥有56个民族,汉族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严重开采,土地的过分开发,贫富的严重分化,造成了很多的少数民族走出大山,进入城市,他们被城市的奢靡生活所迷惑,为了能留在这些纸醉金迷的大城市,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甚至于自己的祖辈。渐渐的,他们只拥有户口簿上民族一栏的区别,实际上他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汉族了。

多民族文化,多民族融合,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对历史、对自然的贡献,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存在的原因。例如: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粮食,水稻最早的种植和培育就是南方的少数民族。隋代著名建筑师宇文恺是鲜卑族,辽代针灸家耶律达里特是契丹族,写作《农桑撮要》的鲁明善是维吾尔族等等实例不胜枚举。为了保持我们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我们必须要站出来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六、基金会成立所将具备的条件

本基金会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研究后,已经感觉到现在的形势不容乐观,本基金会为了能尽快的投入到民族文化拯救当中去,已经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资金方面

本基金会发起人为北京泉鑫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该公司涉及金融、旅游、租赁、广告、农业和景区开发等多个领域,资金实力雄厚,交游广泛,具备投资和融资的实力,同时更具有将民族文化转化成民族经济的优势及经验。该公司目前正在云南进行相关的民族村落保护、修缮、开发。现有项目为泸西县城子古村(彝族)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因该公司将陆续在云南境内进行民族文化、建筑等保护、修缮和开发,特成立该基金为了能够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保护、传承。该公司前期准备捐助200万元做为基金会的启动资金,后期会随着项目的增多对基金会加大捐赠金额。

二、开发研究

本基金会目前已经联络了清华美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美术出版社、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多所大学院校、出版社及协会,准备聘请了部分民族文化的专家、教授做为基金的顾问,为基金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出谋划策,指导工作。

三、仁德阁注解

仁德:指致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能长久的处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心安理得地行仁道。有智慧的人则是利用仁德,当做处事的规范准则。

2、“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3、“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4、仁德阁就是要将民族文化发展下去,传承下去。

四、项目规划

目前,本基金会经过一年多的考察,第一个项目已经确定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的城子古村进行,城子古村是彝族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活化石”,我会将通过对其保护、研究,把这里做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基地。

四、会址

我会已选定会址在昆明市高新科技园区和成国际大厦1703室,总面积320平方米,分为办公区、研究区、展示区;培训区将设立在各大学院校,主要由本基金会联合各院校的教授进行培训及文化传播。

五、人员

我会聘请了多名大学的民族学家作为我会的咨询顾问,同时联络了部分大学的学生会,很多学生愿意投身到保护民族文化的事业中来,已经有了很多的志愿者支持我们的民族保护传承大业。

七、基金会的职能和作用

我会下设多个部门对基金进行管理,分别为基金公关部、基金核准部、基金策划部、基金管理部、基金教育部五大部门。

基金公关部的职能和作用

公关部的职能是负责对外宣传、融资两大功能。公关部的作用(1)、协调基金会与外部连接的关系,能够让社会重视基金会所作的工作,能够让社会大众对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能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2)、在对基金会对外的宣传同时,邀请更多的热爱民族文化的公司、集体、人群加入到我们当中来,使大家一起来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为民族文化传承出一份力。

基金核准部的职能和作用

核准部的职能是对所使用的资金进行前期核实,中期调研,细致核查,准确应用。

核准部的作用是(1)、要对上报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建立档案,对于每一笔资金申请都要有详细的调研报告。(2)、对申请的项目按照缓急进行资金的使用排序,使资金能够及时的有效的发挥作用,保证文化能够准确传承。(3)、保证每一笔基金都应用在所对应的项目之中,保证每一笔基金的使用都落到实处,保证每一笔基金都产生效力。

基金策划部的职能和作用

基金策划部的职能对外进行立体宣传策划、对申请资金的项目进行整体策划。

基金策划部的作用(1)、要策划宣传方案,让国人、政府等相关部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引起重视,让国人找回自己的文化,学习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文化。(2)、基金的使用仅仅是启动的资金,策划部要根据各民族的文化特点,所在区域,民族人数等为他们设计出中长期的自我修复和保护计划,最终形成文化转变为经济,使民族文化可以真正延续、传承。

基金管理部

基金管理部的职能进行财务审核,资金审批,定期公告,资金透明。

基金管理部的作用(1)、对内进行资金的严格审核,在接到核准部的通知后,对资金使用再次进行审核,按照资金的使用计划合理安排资金。(2)、对外定期做出资金的使用报告,做到资金内部监管,外部监督,透明使用,多重监督。

基金教育部 基金教育部职能是联系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人、民族教育家,共同编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

基金教育部的作用(1)、联系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人、民族教育家,协助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编制民族历史文化材料。(2)、根据这些民族历史文化、所在区域有针对性的编制教材,既要保证文化的有效传承,也要保证文化的多样性。

八、基金会的成立的目的及业务范围

本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中华民众的民族意识,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使民族文化得到合理的传承。

本基金会的业务范围: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资助少数民族边穷地方教育,资助民族文化历史材料的编制、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传播,唤醒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唤醒中华民众的民族意识。

九、基金会的工作思路

基金会的工作思路将围绕着唤醒、保护、传承、透明、循环五大要点展开工作。

唤醒:主要是要加强宣传的力度,使中华民众了解自身的历史,学习民族的历史,尊重民族的历史,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注,使后人在教育中通过民族文化的学习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保护:对现有的古籍、古建筑、古文化进行保护、修缮,使其得以在后人的面前真实展示,通过保存下来的实物文化立体的展示在后人面前,使后人可以直观的学习、体会文化的历史。

传承: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根据各民族特色制定特色的传承教育方案,既保证各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又保证民族文化的立体展示,还要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透明:基金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整个中华民族每一位有责任的中华民众捐款所来,在资金的使用上基金会一定做到每一笔资金都使用到位,做到透明清晰,做到帐实相符。让每一笔资金使用都受到监管,做到专款专用,物尽其用。

循环:基金会的资金是有限的,我们要让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快速的恢复起来,就要做到循环。循环就是通过对文化的深入解读,根据各民族文化特点开发特色的文化产品,将文化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产业链,使其可以有效循环,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有力的支持,是民族文化传承拥有动能。

我们将通过以上环节,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有效的落到实处,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让中华民众从民族文化中找回自己的信仰,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第四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传统文化遗产保护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传统文

化遗产保护

导语: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应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思考。【背景链接】

一、政策背景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他指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2013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943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

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

2013年7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实施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促进舞台艺术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以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促进地方戏曲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竞相涌现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国有事业、转制的国有企业以及民营等各种体制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做好各个环节工作,保证地方戏曲剧种保护和扶持计划顺利实施。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

2013年6月8日是我国第8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确定为“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文化部将系统总结10年来的“非遗”保护工作,并举办一系列活动,如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展示2013年春节文化摄影(视频)优秀作品,邀请“非遗”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解读近年来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原则、理念思路、政策法规、制度机制、办法措施等。

二、当前现状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商品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自生自息的境遇令人担忧,许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度商业化地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二是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三是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习俗正在消亡;四是大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务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保护不同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维系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成为时下我国不能回避的话题。【百姓怎么看】

观点一 传统文化保护需要公众参与

新浪网友“锅挑儿”: 我觉得乌镇白天的东栅很美,晚上的西栅夜景很美,古香古色的老屋,那历经沧桑的条石,那百年的酿酒作坊,那贯穿古镇的小河,那传统工艺的蜡染,一切都很美,很美,为了让后人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请各地游客保护好我们这些世间仅存的国家文物,不要在那里随地吐痰,刻字,随地大小便。好吗? 新浪网友“郑州古居民”: 您只看到了山西,其实河南、山东等地的情况都一样,全国有大量的古建筑、古民居需要修缮,其实这不是文物部门一家的事情,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首先是我们大家不要破坏古建筑,其次我们要宣传保护,要研究古建筑涵盖的传统文化,明白古建筑的价值,更不能买卖后异地重建!观点二 传统文化保护需要政府主导

新浪网友“懒妹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汉族没有属于自己的名族服装,为什么没有汉族自己的节日,为什么嘴上说在保护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可是为什么我看不到影子呢。新浪网友“一一is二”:太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民俗得不到保护和继承渐渐流失,可惜。千城一面,古韵难觅。

人民网某网友:建议国家提倡重大典礼,传统节日穿汉服、唐服,一步步把刻有中华印记、炎黄精神的传统文化挖掘出来,保护起来,发扬光大。民族要发展不能忘本,文明要进步需要溯源。观点三 理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新浪网友“三塘人家”:文物是传承历史的重要符号,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光阴不可逆转,通过文物,我们可以若隐若现的发现过去的光阴,让更多的人了解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重要的是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新浪网友“忙碌的Gary”:乡村蕴含着丰富而真实的历史、文化印迹,把他们保护好,并通过旅游展示给人们,提高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水平,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使大家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去带动农民富裕。大拆大建的结果,只能是搞得城不城,村不村,传统文化断裂,民族精神消失,只落得个瓦砾遍地,杂草丛生。

新浪网友“Mia的彧世界“:传统文化需要保护!历史不能重来!无论是文化还是建筑,都是宝贵的遗产!高楼大厦不是发达国家的标志!保持优良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才是最重要的发达!花那么多钱建高楼有什么用? 【专家怎么说】 保存传统的文化,首先应该是为我们自身,我们一个民族应该有精神遗产,在这个基础上,也包括让国际让外界了解我们这个民族,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客观上形成一种对外的影响能力,我们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一个‘标本’,我们中国的文明具有很大的延续性,在现在的商品经济下,还具有生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葛剑雄

传统节日假期的恢复还是这几年刚刚才兴盛的事,我们还有很多方面做得还不够,如何完善纪念活动,我们还有待努力,包括一些纪念活动的主体,(已经)是有政府层面的,也应该是有更多的民间的NGO社团的介入,也包括各个阶层的民众的介入,还有包括活动的内容,怎么样跟我们今天的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 苏智良

文化的传承,人是文化的主体,反过来人也是文化的承载,那么也就是说,每个人只有知道了自己的来龙去脉,未来的发展才有方向感。——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邹广文

一个就是主要的传承人,这个人本身的技能和技艺的传承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在传承人的认定之后,还要做一些辅助的工作。比如,进行一些传承人的一种培训计划,或者让现有单位给他们一个很稳定的工作来传承这样一个内容。——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陈少峰

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升到保护民族血脉、民族基因的高度,去除浮躁和功利心态,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要坚持不能搞文化造假,另一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竭泽而渔,不能吃了“祖宗饭”又吃“子孙饭”。——文化部部长 蔡武 【政府怎么办】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知要求] 要扎实推进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尽快完善“四有”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划定、公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立完善记录档案,设立保护标志和必要的保护机构,明确保护责任,实现保护管理工作的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对不同类型、不同管理体制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分析研究,积极探索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等新型文化遗产科学有效的保护与管理手段。

在全面摸清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的基础上,尽快编制文物保护规划,统筹安排文物本体维修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项目,集中力量实施一批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保存状况较差、险情严重的文物,要抓紧组织相关单位编制、报批抢救性保护方案并尽快予以实施,及时消除文物险情和重大安全隐患,切实改善文物保护状况和保存环境。

各级文物部门要与公安、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查处各类破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行为。要根据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安全责任主体,健全安全保卫队伍,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针对风险组织实施一批安全防护工程,增强防范能力,有效预防文物被盗抢、破坏和火灾等安全事故,确保文物安全。

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结合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物保护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队伍,为文物保护提供人才支撑。

要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提高社会各界的文物保护意识,使文物保护成为社会自觉和主动的行为。

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经济发展的关系,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积极力量,推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权威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习近平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习近平

结语: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才会有目标可循、有标准可言,才不至于走入愚昧、落后的传统文化里的那些糟粕束缚之中。

第五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1

依法保护重在传承

——花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汇报

花垣县文化局龙江涛

尊敬的各位领导:

2005年,按照全州的工作部署,我县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关心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县按照“全面普查、及时抢救、积极申报、合理规划、科学开发、传承发展”的原则,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促进非遗保护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我县非遗工作的主要成果

(一)全面普查,摸清家底。按照“不漏村镇、不漏项目、不漏种类”的工作要求,普查工作人员坚持做到深入农村、深入田间、深入农户、内容翔实,自2006年全县非遗普查工作全面开展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次普查,组织专业队伍深入全县18个镇乡300多个村1200余人次,收集整理了511个民间文化项目,拍摄图片4000余幅,实物登记保护500余件,收集实物资料200余件,制作音像资料320盒,建立电子数据库180个,制作光碟189张,编写文字资料890多万字。这次普查,进一步摸清了家底,建立了数据库,完善了档册管理,编制了保护名录,建立健全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二)积极申报,科学保护。坚持以特色促申报,以申报促保护,我县非遗申报工作成果丰硕。截止目前,全县已成功申报

1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1个:其中,国家级保护项目4个,如《苗族鼓舞》;《苗族古老话》、《苗族赶秋》、《苗族武术》等省级保护项目12个;《苗族唢呐》、《花垣汉戏》等州级保护项目25个。另外,确定了县级保护名录150项。申报了州级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个即花灯艺术之乡、苗山歌之乡、苗戏艺术之乡、苗族巴岱艺术之乡、苗族唢呐艺术之乡。建立16个民族文化村、非遗传习所2个、传习馆1个、民俗文化村16个。同时,现有省级传承人6人,州级传承人9人,县级传承人93人。花垣县继1993年后,2008年再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今年4月花垣县被授予“中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

(三)打造特色,传承发展。我县是一个以苗族人口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深处苗疆腹地,苗族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独具地方特色,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我县非遗文化在依托苗族文化资源、打造苗族文化特色上得以快速传承与发展。

一是加强非遗项目的文艺创作,大型民族舞蹈《麻汝沃黛雄》、《接龙舞》、《苗族鼓舞》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其中,《麻汝沃黛雄》获得全州文艺汇演金奖、“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全省文艺汇演艺术类最高奖“田汉大奖”,《接龙舞》晋京参加全国农民艺术节演出获得业界很高的评价,《苗族鼓舞》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获得最高奖“山花奖”。同时,以苗族唢呐、牛号角、苗鼓击打、吹竹叶为声调基础的音乐创作《苗疆好地方》获得全省“五个一工程奖”。

二是加快非遗项目的交流发展,举办了“2009年中国〃湖南(边城)首届苗族文化艺术节”、“全国蚩尤文化研讨会”、“中国〃湖南(花垣)首届苗歌节暨“边城杯“苗歌大奖赛”、“蚩尤

祭祖大典”,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举办了“苗族鞋垫刺绣”大赛活动,提升了花垣苗绣品牌。举办了“湘黔渝三省边区苗族特色饮食暨苗族服饰展示联谊会”,充分展示了苗族文化的迷人魅力。

三是加大苗族文化的修书立传力度,全国蚩尤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魂牵蚩尤》的首发仪式于今年4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苗歌集》、《苗族礼仪》已公开发行出版,《花垣“非遗”名录览珍》、《花垣民间文学经典》、《蚩尤拳》、《苗族巴代文化》、《苗族礼词》等11部书500多万字均已完成整理等待出版。

四是加快苗族文化的发展方式创新,为了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成果,在县电视台频道增设“苗语之窗”栏目,每周将用苗语播放新闻、信息、百姓故事、“非遗”名录项目专题片等。在吉卫民小、雅酉小学开展了“苗汉双语”教学。苗族武术、苗族接龙舞等非遗项目聘请传承人担任辅导老师,在部分中小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县城中心公园、县文化广场设立苗歌台、山歌台,方便广大群众苗山歌传唱。《走进边城》、《边城人》等17首苗族本土创作歌曲已制成光碟,全部录入全县10余家大型KTV音乐数据库,便于全民予以传唱,进一步鼓励精品创作。在开发利用上,以花垣民间工艺美术厂为代表的苗族织锦加工产品分别在广东、云南、贵州等地设立办事处,产品远销东南亚、美国、日本及澳大利亚,进一步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二、我县非遗工作的主要作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构。为加强非遗工作的领导,县里及时下发了《中共花垣县委办公室花垣县人民政府办公

室关于成立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组建了由30多名民族民间文化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非遗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同时,花垣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文《关于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加挂牌子的批复》,批准成立花垣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开展“非遗”日常保护工作。

(二)强化措施,明确工作目标。制定了《花垣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花垣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普查方案》,成立了普查工作小组,拟定了普查提纲,制定项目申报计划,确保国家、省、州各级项目的有序申报与保护。每年组织召开专家委员会会议,对每得非遗工作进行研究部署,重新明确了非遗工作目标,做到责任量化、责任细分、责任到人,为完成非遗工作任务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加强业务培训,推进队伍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是关键。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专业培训,组织学术交流、学习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专业队伍的工作水平。先后派7名同志参加省、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业务培训班。同时,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的专业培训,举办非遗业务知识培训班5期,参加培训的人员有50余人,其中乡镇文化站20人。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启用一批年轻人专研非遗业务,确保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后继有人。

(四)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强化舆论宣传,提高全民的非遗保护意识,支持、鼓励、指导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民间组织健康发展。一是组织举办4期文保宣传周活动,展出图片47幅,发放宣传资料13000余

份,接待观众20000余人。二是举办了4期“文化遗产日”活动,播放非遗项目宣传片200个小时,展出宣传版面50幅。三是参加州内外非遗保护成果评比活动,参加全州非遗保护成果竞赛活动《苗族武术》、《苗族汉戏》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县文化局获得非遗知识抢答赛第一名。通过一系列的得力宣传工作,非遗保护工作逐渐深入民心,从县级到乡镇、从乡镇到村、从村到户都能深刻认识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形成非遗保护的自觉性。

三、非遗工作存在问题及思考

非遗保护是以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对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方法,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不断探索规律。虽然我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一点成绩,但不能高枕无忧,应“爱之深而忧之远”。对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如,社会高速发展与非遗保护的矛盾突出,非遗保护仍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一些古遗址、古建筑、古民居等逐渐消失,一些传统的口头文化和行为文化传承因为后继无人、保护不力而濒临消亡,等等。为及时抢救这些边缘的非遗文化,当前应加强三项工作:

第一,做大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是一个地区的名片,做大做强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地区知名度,铸造竞争力,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办好赶秋节、春节、四月

八、蚩尤文化节等大型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打造《麻汝沃黛雄》、《接龙舞》、《苗族鼓舞》、《边城巨龙》、《苗歌剧》、《汉戏》、《巴岱文化》、《傩戏》、《太阳会》等民族文化节目。进一步突出主题,弘扬特色,形成品牌效应,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二,培育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区。努力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升民族民间文化与旅游观光业的结合度,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旅游区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开发系列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充分运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表演艺术,开拓旅游项目,加强包装和宣传,形成民间艺术旅游经典景区,有效地聚集全县乃至全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商贸展览活动,将民间艺术融入风情旅游之中,增添景区的人文色彩,提升景区的品味和效益。

第三,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弘扬传统文化。重点抓好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的建设。实施文化经济政策,扶持民间艺术特别是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吸引工商企业家投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性文化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我们对祖先创造怀有敬畏之心,对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葆珍惜之情,对所有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献身的人赋予战友的崇敬。我们将以更创新的理念、更务实的举措,积极为开创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而努力工作。

二0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下载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