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脉 礼 赞(张氏柱国堂族史)

时间:2019-05-15 04:3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血 脉 礼 赞(张氏柱国堂族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血 脉 礼 赞(张氏柱国堂族史)》。

第一篇:血 脉 礼 赞(张氏柱国堂族史)

血 脉 礼 赞(张氏柱国堂族史)

-----柱国堂铁炉张氏宗谱七修圆谱纪实片解说词 第一部分 张姓概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漫长而斑斓的历史进程中,姓氏作为血脉延续的标志,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不绝。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不断地丰富姓氏文化,创造了数不胜数的姓氏。然而,由于岁月的涤荡,大部分姓氏随着历史的变迁已经不知所踪,而张姓却以其庞大的支系遍布于中华大地,繁衍生息,传承血脉。

起源于传说时代的张姓,源远流长,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姓氏,现成为遍布全球的泱泱大族。查阅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大陆张姓人口约为7800万,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为中国第三大姓。

英贤昭万世,族史永流芳。从古至今,张氏一族精英辈出,人才济济,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一长串持续不断,扎实稳健的巨人足迹,在各个领域涌现了无数优秀代表人物。古代有外交家张骞,科学家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名将张飞,诗书家张旭,政治家张九龄,道家创始人张道陵,近代有抗日名将张学良,当代有太空探险家美籍华人张福林,电影大师张艺谋等等。他们凭借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甚至以热血和生命为代价,坚毅而顽强地描绘家族神奇壮丽的拓荒蓝图,书写着播迁繁衍的辉煌史诗。第二部分 柱国堂溯源

柱国堂是张姓大家族几千年延续派衍而形成的无数张姓族群的一支。《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因姓张氏。

乘总序记载:柱国堂鼻祖张钦是汉留侯张良之后,而张良源出黄帝嫡孙弓正挥公。张钦祖居山西太原,后魏时先祖因任清州刺史,而迁居清河。

由于年代烟远,加上编断简蠹,以上记载的情况缺乏古文献或文物佐证,似有传写讹谬之误疑。而自唐末历今,柱国堂家乘诸序详明,无谕攀附,源流井井,了然可信。

翻开泛黄的家谱,一部源远流长的张氏柱国堂家族史渐渐清晰,而串起这段家族史的众多人文故事以及底蕴深厚的家族文化,更会勾起族人无限的遐思。

唐昭宗年间,江西吉州刺史彭玕举兵叛唐,负固于彭蠡、会稽地区。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山东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人氏,唐末进士,兵部侍郎张钦(名应宿,字汉弼)承昭讨逆,领清远军节度使,率部与彭玕决战于吉水一带。两战之后,彭玕败逃,张钦挥兵追击至永新境内,再败敌于枫冈,彭玕遂投靠湖南叛将马殷。马殷觊觎江南,令彭玕退守茶陵高垅,并遣部将谭玄增援彭玕,伺机反扑永新而通道江南。张钦屯兵胜业乡(今江西宁冈县),镇监永新,与之对峙。两年后,张钦施反间计,使马殷反叛集团分裂,再无力攻击江西,江西局面得到稳定。张钦因平叛有功,诏封为“开国男上柱国平陆侯”,举家留居江西永新定里。约公元906年,张钦卒于任上,与原配合葬于井冈山市葛田乡树背村金鳌山。朝廷褒奖张钦的忠义功业,赐谥号“德广”。后裔感钦公功高德广,立堂号为“柱国堂”,尊钦公为“柱国堂一世祖”。

张钦生有忞、悫、愿、忠、恕5子,分别卜基立业,派衍五大脉系。三子张愿,荫授 “朝议大夫”,逢五季之乱,隐居永新东门中州不仕,成为柱国堂“东里张氏”开基祖。

国堂耕读传家,以诗书名世。后嗣文才武略,衣冠济美,贤俊豪杰,代不乏人。南渡之初,家族最为显盛,人丁兴旺,分传八十一房,以诗书显科、文章入仕者极多,簪缨相继,第宅栉比,阡陌纵横,楼榭相望,蔚为吉州乡邑之望族。

柱国堂崇尚忠贞礼义。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侵,宋军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文武官员纷纷出逃、叛变,朝廷下诏各地组织兵马勤王。家祖“学士院检阅”张坦(字履翁)毅然回乡,号倡乡邻张、谭、颜等大族倾男充丁,组建抗元乡军,在吉州地区抗元勤王。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张坦闻信国公文天祥率王师由梅州出兵江西,得于都大捷后,又以偏师进攻吉州,便率柱国堂乡军族丁向投元叛军刘槃部发动猛烈进攻,以牵制敌人,接应王师。不料王师攻势受挫,文天祥兵败退至盾州。失去王师接应的乡军被元军团团包围,只好固守禾川以待势变。元军派刘槃城下劝降,张坦仗剑骂贼,宁为玉碎。元军劝降不成,老羞成怒,强力攻城。族丁虽然英勇,杀敌无数,但孤军难敌元军兵锋,几番血战之后,禾川城破,张坦和全体族丁以身殉国。刘槃叛军和元军为泄禾川之恨,对柱国堂进行惨绝人寰的报复,八十一房顿成人间地狱,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残垣颓瓦,满目疮痍,男女老幼几乎一门同难,东里张氏仅有张广翁等数人偷存性命于榛莽。张古有男三千壮,禾川一战尽忠魂。

最是长恨贼未灭,庭前子规夜哭人。

柱国堂宗祠和谱牒尽毁于这次浩劫,幸存族人虽然竭力修葺、纂辑,仍失考诸多,遗恨千古。柱国堂子孙因此痛恨元朝,誓不与之合作,终元之世,鲜有入科显仕者。

直至元朝末期,至正辛巳年,公元1341年,柱国堂才有东里张氏脉系16世祖张子美登科元进士,仕任湖广总督。张子美的独子张魁辅于公元1362年,十六岁时,接踵元进士,明洪武年间仕任茶陵知州。魁辅于公元1388年生独子张文德,明洪武辛未年,公元1391年,魁辅卒于任上,葬于茶陵月形。魁辅逝世时,文德只有三岁,正逢腊月寒天,且永新东里至茶陵路途遥远难行,夫人徐氏因而未能携子奔丧。徐氏为此遗憾耿耿。

18世祖文德,天性纯孝,通习经史,虽登科甲,官任给事中,但他不恋爵秩,廉洁旷达,中年致仕后,恣情于田园山水。当文德公游历至其父亲曾任职的茶陵县时,被西乡广修塘的秀山茂林,清溪流泉和淳朴的民风打动,便产生了定居于此的念头,并告之于母亲。徐氏夙有与夫合葬心愿,听儿子这一说,欣然决计从江西永新东门中州举家迁居于茶陵广修塘。第三部分 铁炉开基 文德公卜居广修塘后,因子姓殷繁居处稠密,子孙遂以武功山下的铁炉下为中心逐渐环迁析居,形成柱国堂新的支流。后裔建祠堂于铁炉,尊文德公为铁炉张氏肇祖。

铁炉是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武功山佳山丽水的造化让张氏家门再度焕发华光,满庭书香,儒风盈轩。文德公生有四子:志荣、志清、志富、志贵,全都秉承家祖笔墨遗风学业有成,相继出官入仕,各自辟基立业。

长子志荣(1409-1457),始任陕西咸阳知县,后升任福建兴化府尹。志荣从广修塘迁往海潭,继而在明正统年间(1436-1449),迁于铁炉下创基拓业,生仲贤。仲贤生儿子法渊(1463-1538)、法衡(1468-1536)。

法渊生以宸、以文、以正三子。以正无子传后。

以宸为长房祖,生六子,只有一子显富子孙传后。长房传至35世本祯时无子,为延续香火,光绪年间,招安仁县灵官镇青路村荷树下二房本文次子渊禄为继,渊禄过继后没有定居铁炉下,仍然留居荷树下。

以文为二房祖,生显华、显相。二房子孙繁旺,因祖居地地偏人稠,后嗣渐渐分而迁徙:26世祖崇孔(1574-1637)于明崇祯年间迁徙到安仁县灵官镇青路村荷树下。28世祖尚莲(1665-1731)迁居安仁县牌楼乡甘棠村竹山组石下垄。29世祖德攻(1693-1779)迁居安仁县牌楼乡松林村长子塘。29世祖德致(1699-1748)徙居安仁江东仙坪上(族谱如此记载,据笔者推测可能是承坪乡河东村,有待考证),后失传。29世祖德仪(1694-1756)迁居安仁县牌楼乡百叶村枫园,现只有一脉本濮,居茶陵县城环城路神农殿77号。29世德星迁居安仁县牌楼乡甘棠村坑水,传五代无子,收35世本诗公一脉为继。二房自广修塘迁至铁炉下创基立业600余年,子孙繁旺,析居铁炉、荷树、长子塘等地,现有鸿丁400余人。其中非农业户口71人,取得硕士学位的2人,大专以上学历的36人,副科级以上干部3人。

法衡(1468-1536)为三房祖,三房后嗣多数失考,文忠兄弟迁往广东等地,现居铁炉的人数不多。

次子志清(1411-1469),州庠生,是四房先祖。明正统年间(1436-1449)从茶陵西乡广修塘迁居于安仁县新洲乡攸陂湖鸭洲。清乾隆年间(1736-1795),33世祖兴其迁居于土地河,即今安仁县新洲乡渡河村。四房自志清祖迄今传22代,历六百余年,现有鸿丁36人,其中国家教师1人。

三子志富(1414-1475),国学生。其子仲侪于明正统年间自广修塘迁徙到安邑彭里界头,今安仁县灵官镇古塘村、官桥村、向荣村一带,另建分祠,独立谱牒。七修族谱时与铁炉祠合修,立为七房,现有鸿丁百余。其中现役军人1人,取得大、中专学历的4人。

四子志贵(1426-1478),官任广西平乐修仁训导。从广修塘历海潭迁居枣市镇田家村。志贵生三子:仲宣、仲景、仲鼎。鼎生三子:法源、法泓、法涧。法泓生五子:以祯、以春、以森、以晓、以兰。志贵祖后嗣唯法泓次子以春、三子以森有子嗣传后至今,其他全部失考。法泓次子以春(1499-1563),约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迁居于安仁县坪上乡(一都),成为五房派祖。25世祖华文配安平窦氏,受岳父建议于明万历戊午年,公元1618年迁居安平旱半村应春里,今石门村龙古组。传两世,27世祖仁煌(1677-1734)迁居安平三南村高埠塘,后世失考。仁文(1676-1734)迁居安仁县坪上乡毛塘村,后世失考。仁表(1673-1754)留居安平石门村龙古组。五房自以春传17代至今,历500余年,唯29世祖“修职郎”德溥(1748-1831)子嗣传后,其他全部失考。德溥系下子孙定居安平镇石门村龙古组,现有鸿丁90多人,其中非农业户口40多人。34世祖学庆膝下子孙53人,其中正处级干部2人,副科级以上干部10人,具中、高级职称的5人,取得研究生学历的3人,大、中专以上学历的23人。

五房故里--石门村距铁炉下12公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人物诚朴,土地肥美,水泥公路交通全村,花园别墅错落有致,千年永乐江缓缓流淌其中,宛若一幅新时代农村画景。倘遇晚霞映江,四野一片金光,偶有江风衔来幽幽钟声,更显安宁祥和,令人留恋不止。公元2004年,石门村确定为郴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法泓三子以森(1502-1568),是六房派祖,始任江西高安知县,后升任福建南安通判。以春迁至安仁后,以森后嗣与志清祖其他子嗣定居田家村。六房以诗书传家,生齿殷繁,部分后嗣陆续析迁到冇尾树下,茶陵县城,枣市镇沈家、管塘,株洲、新疆等地,现有鸿丁100余人。其中非农业户口28人,取得大专学历的5人,有教师、医生数人。

第四部分 铁炉立修

自文德公离居别祖栖居茶陵广修塘以来,家族生齿蕃庶如瓜瓞蔓延,愈远愈茂,渐次播迁他乡。阅200余年,凡文德公世下长幼无不担心数典而忘祖,唯恐世变时久而宗枝紊乱,纲伦罔常而亲情远疏。明万历乙酉年,公元1609年,长房25世祖华魁,倡议阖族式欧苏而修谱牒,效文正而立家庙,以辨明昭穆,秩序宗流。族人秉承柱国堂遗德,以“文志仲法,以显荣华。崇仁尚德,永远兴家。”的族训作为字辈排行,敦教后人。是年七月,谱成帙具。然而因力与愿违,家庙没能建成。

始修族谱之后,国运不济,民乱峰起,又遭满清入侵,四海之内狼烟不息,生灵涂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族人流离失所,柴薪蔽体,食不果腹,诚有心续谱,无力成帙。清康熙后期,战事渐歇,天下休养生息,族人元气稍有恢复,便多次动议续修家谱,无奈困难重重而未果。雍正年间,六房29世祖仁虎梦见先父指责:家谱百年不修,尔辈是为大不孝!梦醒之后,仁虎公跪于先祖灵前捶胸长哭,发誓膺服父志,主持续修。于是拭泪自奋,奔走四邑,发动同族长幼,夙夜惟勤,录齿梓板。历兹冷暖八载,公元1732年,清雍正壬子年二月,功成告祖时,迄始修已123年。为续家谱,仁虎公殚思极虑,倾家所有,拳拳之心可慰公祖,切切义气更励后人!

又50年后,二房31世祖,州庠生远明,感其时,世系繁衍旺达,宗族业益崇宏,是应兴建铁炉张氏祠堂,以安放先祖牌位,阖族祭祀,礼制宗法。于是集族商议,派钱饾料,择铁炉下群峰屏列,四势匀和之吉地,卜基动土建造张氏家庙并三修家谱。几经努力,于公元1782年,清乾隆壬寅年十二月,张氏家庙与家谱俱成。从此,我族祖牌有庙,礼制有所。张氏家庙风雨苍黄400余年,屹然若松,见证着世事的曲折和辛酸,辉映着族人的智慧和荣光,承载着家族的希冀和企盼,几经战火,数历磨难。新中国成立后,因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失修,不幸在1990年倒塌,昆辈无不扼腕叹息。时至今日,家庙的残墙依然不愿全身覆地而顽强伫立,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喃喃地讲述岁月浊蚀的故事,静静地守望百世传承的梦想。

道光年间,天下太平,我族各播迁之地,生齿迭增,产业有臵,分房派支势形。公元1829年,乙丑年11月,第30世祖五房业儒永琳(1793-1859)广集族意,依照祖脉派支分房,主持四修家乘。除志清祖脉系迁往安仁界头,世丝莫考外,其他族裔派分六房。

公元1891年,清光绪辛卯年春,六房33世祖,业儒家扬(1848-1892)举议五修家谱,告谕各房,各房翕然乐从。举族合力,至8月初稿即成,又饬讹阙疑,反复整订,择12月吉日圆谱。世事沧桑!当岁月走入民国时期,迭经外辱的中华民族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之时,突然爆发了“芦沟桥事变”,举国震惊、全民悲愤。民众纷纷起来反抗外敌入侵,我族壮丁半出从戎,投身抗日烽火。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相持阶段,为轸念先祖忠孝勋猷,勉励当族男儿杀敌报国,警务科中尉张学治(1882-1949)和团防局局长张学陶(1896-1956)二公于公元1940年清明祭祠之际,召集全族父老磋商六修宗谱,确定以“家学本渊源,因之培福田。声宏由实大,良秀步先贤”作为字辈排行和族训。六修于当年11月在百团大战的捷报声中圆谱告祖。

第五部分 七修庆典

时世跌宕,岁月斑斓。铁炉张氏家族的兴衰荣辱自文德公开始,传承迄今六百余年,无论历史变革如何风云莫测,族人士农工商,始终恪守“崇仁尚德”的祖训,延续“家学渊源”的家族文化精神风貌和道德养成,不断递修宗谱,完善族训家规。

然而,在某些历史年代里,家谱被视为“封建糟粕”而遭摒弃和封禁,铁炉张氏家谱也因此一度间修,祠堂移作它用而颓废,但同宗一脉的亲情不会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制度变革而发生改变。追本溯源,寻根问祖,这种最原始最朴素的精神,时时牵引族人的宗亲血缘情感。族内一些有识之士深切地感到家谱不仅是珍贵的家族文化财富和精神食粮,更是宗族维系血脉亲情,勉励族人和睦奋进的家族瑰宝,因此决不能让代代相传的家族瑰宝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失传。经广泛征求族人意见,决定启动重建宗祠、七修宗谱这一家族文化的大工程。

2006年8月,由志强、文忠任主修,本清任主任,检保任总理,源森为总编,文志、成平等为编委,组成铁炉张氏柱国堂七修族谱编纂委员会,着手七修族谱,水龙、苟仔、发生、玉生、六子等人为主着手重建宗祠。至2008年12月底,历时二年零五个月,宗祠落成,七梓告竣,界头归修,三喜临门。

2009年元月2日,戊子年十二月初七日是个大吉大利的日子,各房宗亲怀着对祖先无限的尊崇和敬仰从各地纷纷齐聚铁炉,隆重举行铁炉张氏宗祠重建竣工暨七修圆谱庆典。虽是腊月隆冬,但阳光分外明媚,天空格外湛蓝,季冬的草木也焕发生机,显得更加多情。武功山下铁炉上空彩旗飘飘,鼓乐阵阵,族人笑靥盈盈,握手言欢,畅谈同宗之谊,祠堂内烛光闪亮,高香缭绕,整个铁炉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充盈着浓郁的亲情。

10时18分,一至七房全体宗亲次序排列,肃立于列祖列宗神牌前举行庆典仪式。鸣炮奏乐,击鼓九通,鸣金九响之后,族内最长者学伦携各房代表拜告列祖列宗,主修志强携七修编纂委员会委员昭告天地,七修编纂委员会主任本清携全体委员祭奠先祖。接着,本清致热情洋溢的圆谱贺辞,志强发表声情并茂的讲话,源祯代表洒水村委会热烈道贺。之后,江西宁岗张氏理事会代表张济华,炎陵鹏塘宗亲张茂北,安仁新塘宗亲张家先等分别致祝词。最后,各房裔孙按次序燃香烧纸,酹酒谒愿,诚表对先祖的追思与敬意。

先祖开基择吉地,后昆有志培福田。

渊远家学垂万世,今朝良秀步前贤。

欣逢盛会,族人感慨万千,当净手虔诚接过油墨芬芳的族谱时,无不从心灵的深处真切地感受血缘亲情的呼唤,感念文德公开创基业的德泽,感悟列祖列宗智慧的灵韵。

是柱国堂七十年来宗族文化的盛举,是铁炉张氏子孙继续前行的新起点,是神圣血脉百世承启的礼赞。清风微拂,巍巍武功山滑过淡淡几片轻云,带去岁月的尘埃,留下一抹青葱。让时光久久地停驻吧,见证这千古的美丽,记下这动人的时刻!让我们举杯共祝铁炉张氏世代荣昌,谱写更加辉煌、更加灿烂的新篇章!

http://home.51.com/zhxr1973/diary/item/10048126.html

第二篇:张氏祖堂落成贺词

尊敬的各位朋友、先生们、女士们:

大家好!

日值暖冬,我们迎来了螺蛳独庄张氏的祖堂落成庆典,我谨代表宝山村全体村民对螺蛳独庄张氏的祖堂落成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螺蛳独庄张氏人一直以来能做到“团结、勤奋、孝顺、进取”这八个字。对村委会的工作也一直积极配合和支持,我代表宝山村党支部、村委会对长期配合和支持村工作的螺蛳独庄张氏全体村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如今,我们适逢盛世,国富民强。我们更处在大开发的时代前沿,螺蛳独庄张氏族人没有贪图享乐,而是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把祖堂建设得富丽堂皇。这充分说明了螺蛳独庄张氏人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一群人。祖堂建成既表达了你们崇宗敬祖之心,又为村民提供了一个活动娱乐场所,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衷心祝愿螺蛳独庄张氏祖堂落成庆典圆满成功!在此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代表宝山村支部、村委会提前向大家拜个早年了,恭祝大家新年里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第三篇:张氏义门祖堂落成贺词

亲爱的螺蛳独张府满门、长辈、兄弟姐妹们:

大家好!

承蒙贵府的邀请参加庆典,我们深感荣幸。因为张府是一支深有历史源远的家族。不管是哪朝哪代其子民对中华民族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如唐宋的张旭,清未的张之洞,民国的张献忠将军等等。弘扬祖制,涌动中国的血脉——孝道,在数九寒天举办隆重的祖堂落成庆典,以实际行动章显孝弟精神,我们深为感动,为此,我们柏家新屋几百名代表前来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祝贺新的祖堂富贵堂皇,祝贺张府人胜财旺,百世其昌!

贵府祖堂落成,确实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就张府从张新美定居螺蛳独以来,在孝道上是一伟大创举。尤其是在搬迁还建点艰难过程中,你们的生活尚未安定,人手少,暂时几户人家,资金更不富裕的情况下,你们首先想到的是孝道至上,敏结地兴建起堂皇的祖堂供奉祖先,无愧为君子的所为!孝道通速地讲,就是崇宗敬祖、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囊括仁、义、礼、智、信信条,也是今天的和谐社会的准则,愿我们在孝道的旗帜下,更加和睦相处,共建更加文明、和谐美好的家园,系起友谊之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最后,恭祝贵府老人长寿,安享夕阳红!恭祝青壮年发家致富,预祝孩童更加灵光,天天向上,早日成材!预祝祖堂落成庆典圆满成功!

柏家新屋全体族民

2015.2.8

第四篇:给张堂村张氏家族的一封公开信

给张堂村张氏家族的一封公开信

尊敬的诸位长辈·家人及张氏之后的优秀儿女们:

自来祖携全家迁居此地400余年的今天,由“孤家寡人”外加四个孙子,终成为以张姓为主的大村庄望族,此乃先祖之厚德,后世孝子贤孙之奋斗成果也。现逾2000世孙遍布全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奋斗在各条战线和自谋事业的不同岗位忘我的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400多年间本族虽无高官厚禄者,但也不乏村庄、乡镇、处、厅和军政干部及高科技栋梁之才,然也涌现出一批依靠自我奋斗,终为事业有成之士。全族的儿女们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满怀豪情地走进了习近平社会主义新时代,享受着现代社会的诸多恩惠。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各个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张氏后人老家和全国农村一样,30多年来正当年的青壮年,以及60岁左右的人群与家人聚少离多,背井离乡为了儿女,为了谋取幸福,在那艰难陌生的路上走着„„走着„„伴随同路前行的是泪水,是牵挂,是心中放不下的老家的白发老妈,是日夜似乎隐隐听到啼哭的可爱娃娃,穿梭在现代化的大城市里视乎想发现一个能认识的人就是安慰,无论在哪里都是不认识„„不认识„„到了老家就连发小、同学、童年的挚友就成了陌路同人,家族的宗亲们既不相识又不相知。若这样漫延发展下去再过20---30年在我们宗族内就成了一个陌生的社会。故:为了挽救修复宗族血脉亲情、我虽已近于风烛残年,我觉得这是责任,这是义务,决定续修家谱,理顺世系,拉近距离,不能把我们先祖的意愿断失于尔等我辈,为了不影响大家的生活,就默默启动了续谱之事,同时我告诉学文兄此次续谱经费:“不集资、不分摊、不募捐、由在下自筹”。此举得到了学文兄的大力支持,一年余来我自己在家设计,编辑,亲自印刷、装订、现已接近尾声,待年底分发下去,散存到宗亲手中。

亲人们续谱修志其目的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理清血脉、明确尊长、缅怀先辈、持家兴业、立世做人、报效社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雅事共存之业。张氏家谱象一条锁链一环一环会续连万年,永不会断。谁能预言我们400多年世代创建的家园《张堂村》还能存留多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老中国的农村面临着史无前例变迁,现今走出张堂的人还知道这里是根„„这里是源„„再过两代人谁还知道这占地1.20平方公里的《张堂村》是他的家园,回想起来是多么的凄惨,何等的悲观呀„„6月23日的上午我静坐思虑突发感想作出了“留住乡愁—(我的老家在张堂)”建一个虚拟的“张堂”宗亲群。一周来进群的人已达220多人,搭起了一座连接亲情的桥梁,大多张氏儿女找到了多年失联的同伴,发小、同学和挚友,相互传递了信息,交流了亲情,欢聚一堂。公认通过这个平台把大家连在了一起。要说家谱是一条锁链,这个平台就是一条纽带,希望大家要牢牢地抓住这条纽带,对你的生活、家庭、事业都有帮助。当你走到祖国的任何地方遇到困难时,你就能联系到离你最近的亲人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身边,当你的家庭遇到特大变故,天灾人祸,走投无路时,千万别自己扛,要拉紧这根纽带,宗亲们会千方百计,齐心协力的帮你走出困境。这根亲情的纽带已连接到天涯海角,大江南北,祖国边陲乃至海外。现已将:留住乡愁----我的老家在张堂这个宗亲群注册到了云端,保存在大数据中,永远不会消失,我们利用网络建起了一个虚拟的大张堂,希望宗亲们维护好我们的家族,同时呼吁所有宗亲都参与进来,把我们这个家族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往下传,让我们世世代代都牢牢抓住这个纽带团结在一起,共谋张氏家族万代基业。望我族人谨记祖训,齐心协力,望我族人谨记祖训,齐心协力,为宏扬我族,健言献策,包团前行,不忘初心。

此致

敬礼!

张氏家族第十五世—张世杰 2018年6月30日星期六

第五篇:清河郡世德堂张氏宗谱续修及建祠财务管理制度

清河郡世德堂张氏宗谱续修及建祠财务管理制度

一·财务人员设置:设会计及实物管理员各1人。二·财务人员职责: 1·会计:(1)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对手续不健全的票据有权利也有责任拒绝。

(2)负责票据分类及建帐。收入帐及时向理事长出收据。

(3)定期向理事会公布账务。

(4)随时接受理事会或理事长账务及现金检查。2·实物管理员:(1)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2)负责实物管理及实物登记。(包括:名称,购置日期,购

价,购置人及使用人等)

(3)实物的交接要履行必要的手续。

(4)随时接受理事会或理事长账务(包括实物)检查。三·财务审批:

1·1000元以内的支出由理事长直接负责:1000元至50000元的支出必须由理事会集体研究批准:50000元以上必须有族民代表大会批准。

2票据必须有经手人签字,理事会成员证明签字,理事长审批方为有效。四·入账管理:

1·人丁款及预丁款管理:(1)按自然村指派专人收取,同时出收据。

(2)收款人收取的人丁及预丁款及时上交会计,会

计及时出收据。

(3)会计将收到的人丁款及预丁款及时建帐并定期

向理事长汇报。

2·捐款:(1)捐款人可直接将捐款交给会计,会计同时出收据并记录入账。

(2)捐款人也可将捐款通过会计专门办理的银行卡汇入,待会计确认后由负责捐款工作的人员暂代出收据,再有会计补出收据或会计直接出收据。

(3)会计所出捐款收据必须一式三联,第三联收据必须定期全数上交理事长。

五·各项补助细则:

1·谱表登记人员按每张谱表1元的标准补助。2·办公室工作人员每天每人补助伙食费20元。

3·出差人员如实报销交通费和住宿费,餐饮费每天每人30元。4·务工人员每天每人补助餐饮费30元。

下载血 脉 礼 赞(张氏柱国堂族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血 脉 礼 赞(张氏柱国堂族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