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一中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4:3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省吉林一中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省吉林一中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共)》。

第一篇:吉林省吉林一中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共)

吉林省吉林一中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

题 语文试题

命题人:yangshuhuizi ①满分120分 时间90分钟;②默写题见答题卡③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

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2.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具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3.对这段文字论述的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C.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日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培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延中,玄极言无隐。科日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载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戊戌,座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公,谥曰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 属:连缀 B.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意:意料 ..C.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 喻:打比方 D.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 俟:等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欧阳玄才干卓异的一组是(3分)

①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 ②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 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④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⑤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⑥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玄学习过《孝经》《论语》《小学》等著作,很小就能背诵,一天能记下几千字。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B.欧阳玄上任后不畏惧当时的豪门大族,严惩了虐待奴仆的这些人。他赋税征调及时,使得芜湖县的政治清明。

C.武冈县有人聚众打杀闹事,很多官吏对此无能为力,但欧阳玄却能够以自己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D.皇帝特别看重欧阳玄,让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还让他负责编修史书。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2)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3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②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9.默写填空(见答题卷)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

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 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1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第一段中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工,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神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11.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12.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6分)

13.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面对传统技艺的衰落,你对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惟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组织者的心思,咱不去猜测,高占祥、李国彝二位的成就,咱也不去评估,且说季先生。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7月29日(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难得糊涂”,他说:“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中国牌”的荣誉有它本土特色的游戏规律: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是千推万阻,避而不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它却是不邀自来,蜂拥而至。——算了,撇开这些背后的玄机不谈,话题还是回到季先生。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日,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他还很得意。”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

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季先生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但他一生发表的诗,不超过十首;因此,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国学大师”应有的魅力和境界。C.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一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恰恰说明了“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D.“文革”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这种笔法在传记中颇有说服力。11.文中说:“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么,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2.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说说表明了季先生怎样的“心迹”。(6分)

13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国学大师”,作者没有直接评论。你读了本文以后,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呢?(8分)五.语言表达题

1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逮捕(dài)泠(líng)然 遐观 穷且益艰 逸兴遄(chuán)飞 ...B.叨(tāo)陪 省(xǐng)视 逋慢 俊采星弛

心宽体胖(pán)...C.舂(chōng)粮

感喟(kuì)

暇日 天高地迥 恶乎待哉(wū)...D.桨棹(nào)绣闼(dà)篷蒿 扶摇而上 稗官野史(bài)...1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儒学是儒家的学说,由孔子所创立。薪尽火传,经过漫长的岁月,儒学得以延续和友展。....B.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有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C.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D.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称为“君子之国”。

B.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韩国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意外迭出。博尔特因抢跑比赛资格被取消,而罗伯斯则在比赛中因干扰刘翔被剥夺到手的金牌。17.作文:(40分)

黎明时分,在德国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歌德在给他亲密的朋友写信:“我拼命工作,不接待采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惜时如金的歌德为什么把看日出当做每天必做的功课呢?

有人认为,如期而至的朝阳昭示着责任,告诫人们要忠于自己的角色。有人认为,瑰丽绚料的早霞散播着欢欣,提醒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诗意。

有人认为,活力四射的旭日解释着重生,劝慰人们暗夜之后会有新的希望、转机。有人认为,旧时相识的太阳唤醒着记忆,嘱咐人们珍藏那些曾经的美好、温暖。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角度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附参考答案

1.D2.C3.D4.C喻:使……明白。5.B(①是道士对欧阳玄未来的估测;③只能说明他的研究面很广,并不能说明他的才干卓异;⑤重点强调欧阳玄临难不退、坚持己见的个性)6.B(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欧阳玄严惩豪门大族的信息)

7.(1)(道士)说完就离开了,(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已不知他的去向。(采分点:“讫”“亟”“所之”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改革朝政,遇有不顺利的事情,在朝廷集中商议,欧阳玄畅所欲言,没有隐讳。(采分点:“更张”、“事有不便者”定语后置句应调整语序、“隐”各1分,句子大意2分)8.【参考答案】

(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文学类文本阅读:

10—13答案

(1)A、C(A项中作者无不满之意,也并未认定这些年轻人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C项中作者并未描写青龙偃月刀。)(5分)

(2)答:①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不煽油和染发,“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

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

③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④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答:①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2分)②“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现在也离他而去了,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2分)③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2分)

(4)答:①应该辩证地看待何爹的坚持。何爹传承传统的剃头技艺,不愿趋时随变,不肯敷衍应付,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有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2分)但是他墨守成规,不能将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导致生意一天天冷清,生计都难以维持,面临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仍然不知变通则是不可取的。(2分)

②要热爱传统文化,必须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以使其中的优秀元素得以传承。(2分)

要耍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2分)(言之成理即可。)实用类文本阅读:

10-13.(1)B、E(5分,对一项给2分。A更主要的是“平凡”;C非“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实为治学严谨;D非“有自知之明”、“力不从心”)(2)(学识)学贯古今,知识渊博;(品质)诚实谦虚,严谨执着;超凡脱俗(答“清高”亦可),热爱教育。(6分。意思接近即可)

(3)对官场,敬而远之,了无兴趣,清高脱俗;鄙视艳羡高官厚禄、投机钻营的人(或:鄙视那种爱慕虚荣之人);一心扑在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这显示了季先生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6分。意思接近即可,少一角度扣2分)

(4)传统国学的重大领域季羡林先生都涉及到了,学识渊博;既不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为票友。他是一位不可超越的“国学大师”。(8分。围绕以上几点展开即可,未结合文章内容,只是进行空洞评价,赋分减半)12.(1)B、E(5分,对一项给2分。A更主要的是“平凡”;C非“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实为治学严谨;D非“有自知之明”、“力不从心”)(2)(学识)学贯古今,知识渊博;(品质)诚实谦虚,严谨执着;超凡脱俗(答“清高”亦可),热爱教育。(6分。意思接近即可)

(3)对官场,敬而远之,了无兴趣,清高脱俗;鄙视艳羡高官厚禄、投机钻营的人(或:鄙视那种爱慕虚荣之人);一心扑在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这显示了季先生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6分。意思接近即可,少一角度扣2分)

(4)传统国学的重大领域季羡林先生都涉及到了,学识渊博;既不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为票友。他是一位不可超越的“国学大师”。(8分。围绕以上几点展开即可,未结合文章内容,只是进行空洞评价,赋分减半)14.C15.C16.A

第二篇: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 阅 读题(78分)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摘编自朱光潜《谈 美书简》)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D.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B.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B.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C.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D.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23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陈情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除臣冼马 除:革除 B.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C.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5.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B.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 C.①但以刘日薄西山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D.①报养刘之日短也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6.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中。(14分)

(1)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7分)(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7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2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小题。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8、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6分)

答:

9、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6分)

答:

四、名篇名句默写9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4)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6)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6分)

傻牛然

牛然是我们初中时的同学,他的脸上永远挂着谦和的笑。他长着一个大脑袋,一双大耳朵,穿着一双他老爸扔掉的大头鞋。平日上学,背一只他姥姥去菜市时,买菜用的大提兜兜。牛然的样子笨笨的,傻傻的。我们都说牛然有点傻。

“牛然,擦黑板去!”牛然听到我们的叫声,便会把黑板擦得一尘不染。不知道擦黑板,根本不必那么使劲,让自己一头一脸都是粉笔末。

“牛然,明天替我做值日。”次日早上,牛然便连玻璃也给擦了,连楼道也给拖了。不知道,那只是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值日,只要扫扫地就行。他卖了力气,还被我们骂得要死。偶有时候,我们会心血来潮,想法气气老师,把老师教课用的书本里夹个小虫子,或在她的座位上画个小乌龟。老师发现,总会气鼓鼓地站在我们面前,把锐利的目光扫向我们,然后大声发问:“谁搞的?”全班举手,异口同声: “牛然!”然后哄堂大笑。牛然也笑着,像是为我们担负着。老师自然不信:“牛然你说,是谁干的?你说谁,肯定就是谁!”老师望着牛然,满眼鼓励的目光。

牛然站起身,目光同样扫视大家。这时他说谁都行,说谁就是谁,不必太认真。平日班上,整他耍他,拿他开心的人多了。可他没有找出谁:“不知道。”牛然老实地向老师回答。我们就知道牛然肯定会是这样回答,他肯定就会这么老实,这么蠢笨。牛然不会错怪任何人。不会抱怨任何人:“牛然,你怎么这个脾气,将来是要吃亏的!”老师对牛然愤愤。

一次下大雨,好大,好大的,学校前面的路全被淹没了,白茫茫一片。老师说,谁在前边带路?我们把牛然推在了前头。他几次摔在沟里,一身泥水,却微笑着,把我们一直带回家。一次班上野炊,要从家里带各种用具。老师分配了我们谁该带什么,是锅,是碗,是米,是面„„下课了,大家蜂拥到牛然的面前,再把任务一一分配给他。

第二天,牛然背着锅和碗,米和面,油和醋„„把他们家的东西都背来了。东西压在他的身上,似小山一样。牛然一头一脸汗水。老师惊得瞪大了眼睛,接着巡视我们,我们全都两手空空。牛然的样子,第一次让我们感到惭愧。中学快毕业时,我们又长大了一些,多少懂得了一点人世间的道理。一次选班长,大家不知为什么,举手选的竟然都是牛然,特别的一致。老师看着我们齐刷刷的手臂,眼里含了泪花。我们也被自己所感动。我们知道,牛然不是班上学习最好的,牛然更不是班上最聪明的。甚至牛然什么也不能胜任。他是班里最笨,学习最差,做人最傻的。但我们却诚恳地愿意选他。老师说,今后你们谁愿意帮助牛然做事?大家的手又都齐刷刷地举起来,我们都愿意帮助牛然。牛然是个班长,但班长的事,却由我们去做。多少年过去,我们还时常想起牛然。想他的微笑,想他背着一身的锅碗瓢勺,想我们为什么要选他当班长。

其实,无论是在什么工作岗位上,有时我们反而爱选牛然这样的人做我们的上司。聪明的人,有能力的人,出类拔萃的人,我们的身边并不缺,甚至有的是。可我们不是担心,就是害怕,并不完全信任他们。在我们的生活里,都曾出现过与牛然相似的人。在许多领域里,我们面对某个关键人选时,有意无意中,我们会寻找像牛然这样的人去担当。至少我们希望能从某个人的身上,看到与牛然相似的影子。我们喜欢牛然。

我们自然不是看中牛然有点傻,而是他的善良,和从他身上,让我们一再品味到的对生活的那种真诚与待人的厚道。无独有偶,在世界许多显赫的行业,重要的领域里,大名鼎鼎的董事长,总经理,掌管大印的人物,不一定都是出类拔萃的,不少人反而更像我们的傻牛然。

为此,很多人大为惊奇,深感疑惑。总是发问,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当家掌权?甚至背后要去悄悄地了解他的阅历,问他曾经几何,做过何等的伟业。其实不必问了,因为人们从小到大,都会喜欢像牛然这样的人。不必担心,牛然的事,大家都会帮着去做。(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牛然“穿着一双他老爸扔掉的大头鞋。平日上学,背一只他姥姥去菜市时,买菜用的大提兜兜”说明牛然家境贫寒。

B.“牛然,你怎么这个脾气,将来是要吃亏的!”老师对牛然愤愤然是因为,老师认为牛然明明知道,却故意包庇做坏事的学生,一味怕得罪人,这样的老好人将来会吃亏的。C.牛然什么也不能胜任,而我们却齐刷刷举手选他当班长。是因为我们大家都觉得愧对牛然。

D.文章作者反复提到“牛然的微笑”,是通过神态描写表现牛然是—个不计得失的真诚的人。

E.“在许多领域里,我们面对某个关键人选时,有意无意中,我们会寻找像牛然这样的人去担当。”这说明人都有嫉妒心,更愿意选比自己差的人去担当重任。(12)小说中的牛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13)从结构上看,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牛然这个人物形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8分)

67-

第三篇: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定稿)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25个,50分)

1.2014年在索契举行的第22届冬季奥运会增强了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其国际地位。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本届冬奥会,彰显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牢固。这说明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 B.民族凝聚力越来越成为文化发展的源泉 C.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D.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洋插队、新能源、电子污染、北漂、贪腐”等词语3000个,真实记录了当代的社会生活。这表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②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A. 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4年10月24日,文化部在京召开文化系统专题座谈会,进一步学习领会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并结合工作实际共议贯彻落实思路和举措。这是基于

①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 ②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③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④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当前最流行的成语产生于中国语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互联网。“喜大普奔”是最受亲睐的一个,表达极度激动和热情。它把“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语揉合在一起。这个新成语也逐渐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这体现了 A.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B.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D.互联网成为了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5.每年的母亲节在5月份,在2014年的母亲节中,日本人送给母亲的是红石竹,泰国人送茉莉花,大多数国家通常是送康乃馨,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而中国人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礼物。这说明 ①世界各民族文化渐趋融合 ②世界各民族文化没有差别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这说明 A.终生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B.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需要自觉与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人对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8.《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下列句子与此句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

A.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B.以自身自强,则名配尧舜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见贤则思齐,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9.近来,一篇名为《老外吐槽娶中国老婆的下场》的博文非常红,该文以美国丈夫的经历描述了娶中国太太的痛苦下场。其中包括“逼着孩子学习,不把自己的孩子当人”,“鸡爪子、猪耳朵等啥都敢吃”。一位中国人写了博文《谁说娶中国老婆很痛苦》对此逐条批驳。他认为,为孩子前途着想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下手“狠”但恰恰体现了奉献精神,啥都敢吃意味着会烧菜不挑食。产生这种差异的文化原因是

A.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10.有人说“可以写在纸上的规则叫制度,不言而喻的规则叫文化”,“必须打领带上班是制度,不穿背心上班是文化。”更有认为“笑得甜的女人,一般运气都不会太坏”,这主要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A.潜移默化的 B.深远持久的 C.积极主动的 D.相对稳定的

11.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2.“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充满正能量的央视春晚小品,引发了国人的共鸣。《扶不扶》小品之所以能引发国人共鸣,是因为

①优秀文化能给人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②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不同于古建筑、古遗址的申遗,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对这类项目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尚属首次。我国积极申请并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是因为 ①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大运河是我国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 ③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必须先继承后发展 ④大运河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14.林则徐在查禁鸦片期间,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其中上联是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如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明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则表明 ①要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成果

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借鉴

③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的基础上,融汇出具有新质的文化

④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哪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在步入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处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6.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创造了一个兴趣接近的跨国界受众群体,中国传统文化在那些同样尊崇传统的国家具有独特的传播魅力。由此可见 ①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②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③不同国家人们的文化价值认同趋于同一 ④传统文化主导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作为在中国举办的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头戏之一,“2014中法文化之春”文化节于4月11日至7月10日在中国的40余座城市举行,文化节邀请近1000名艺术家为观众献上一场场文化盛宴。这彰显了()A.我国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外来文化 B.我国积极学习外国一切文化成果 C.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D.世界文化一体化趋势加强

18.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收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从《文化生活》角度,这句话告诉我们 A.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B.要继承传统的文学艺术

C.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D.传统文化应该全部抛弃,重新创造新文化

19.鼓为我国传统打击乐器,古时被广泛运用于战场及各类节日庆典,以鼓舞士气、烘托气氛。以鼓作为设计元素,既体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又给人以参赛运动员勇往直前、武搏盛会鼓乐喧天热闹非凡之感。从文化创新角度,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并运用到现实的实践中 B.要改变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C.要加强民族文化的融合

D.完全用传统文化指导当前社会发展

20.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传播的时代。这说明

A.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现代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 D.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2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位生物学家,他曾经解剖过几百种动物,从外部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到毛发、血液、皮肤、筋、肉都进行详尽的研究。通过研究,他发现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是错误的。有人批评他背叛师门,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可见 A.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必须推翻前人的观点

C.真理比老师更重要 D.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的学说中得到了启发

22.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兼容中西、个性突出,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特色。下图是吴冠中的作品《家》,岸上白墙黑瓦的民居,用黑色错落地点出,强调了一派和谐而静谧的江南景象。整幅画将东方审美的内涵、韵致与西方的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中国画的特有意境。这说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B.画家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C.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博采众长 D.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23.徽商纵横明、清两代300多年,其从商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商业资本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一度居十大商帮之首。徽商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塑造了极具特色的贾儒结合、义利相兼的理念,这说明

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服务于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24.在文化创作上必须坚持“走下去、走进去、走出去”的道路,与之相对应的有效做法是 ①深入基层,立足社会实践 ②加强交流,推动文化传播 ③高举旗帜,引领先进方向 ④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

A.④-③-① B.①-③-④ C.①-④-② D.②-④-③

25.2014年10月18日-20日,2014第四届中国(临沂)茶博会圆满成功。在茶博会上,各大参展商向人们展示了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4道题,共50分)。

26.《宋史•地理志》把浙江人的文化气质概括为:“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厚于洋味,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这种洋溢着浓郁商业气息,讲求实效,富于自强拼搏、开拓创新精神的浙江区域文化传统,始终流淌在浙江人的血液之中,构成了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赋予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实效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浙商的文化基因是保持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浙商的文化基因是保持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14分)

27.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意义。(12分)

28.材料一:孔家店在五四运动时期曾被砸烂,孔老二在“文革”期间曾被批倒批臭过。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却一直生生不息,像是变成了我们的血液,在我们的全身奔涌流淌„„

材料二:韩国人十分重视长幼尊卑,家长在家里仍然是绝对的权威。一些韩国人每年二月和八月初一,都要按照从中国传过去的传统方式到文庙祭祀孔子。人们头戴儒冠,身穿黑色古代祭服,毕恭毕敬地向孔孟行礼。中国封建时代的县学和书院,现在都已荡然无存,而韩国还完整地保存着281所乡校和84所书院。他们在这里设立“忠孝教育馆”,开展有关儒学的学术活动。至今,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仍然是中国宋代时期提出的“八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中国的《朱子家礼》在元代时传入朝鲜,现在仍然是韩国人家庭伦理的规范基础。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12分)

29.在《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韩国版权综艺节目火爆中国之后,韩国综艺节目缘何火爆?中国综艺节目在购买版权的同时,又如何学会“拿来”?成为不少国内电视人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每一个电视节目人都希望自己的节目可以走向全球,但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并被认可,首先就要学习国外的节目,这样才能“走出去”。但在海外获得成功的节目模式,在国内并不一定就可以如法炮制,还需要我们充分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摒弃传统文化而盲目的发展。你赞成中国的电视节目引进海外模式吗?请说明理由。(12分)6

高二月考一政治答案2015.9 1.D试题分析: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本届冬奥会,彰显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牢固。这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D正确且适合题意;A正确但不适合题意,应排除;文化发展的源泉是社会实践,B说法错误;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C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C试题分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答案为C 3.C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化的作用,③观点错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不是文化产业,是经济实力。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故 7

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C。

点评:本题是四选三的组合选择题,考生可以运用排错法或者排无关选项法作出,本题就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③观点错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工业不是文化产业,难度适中。4.B试题分析: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腐朽落后之分,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腐朽落后的文化起阻碍作用,A错误;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不是被动的,而是通过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而自觉接受熏陶的过程,C错误;互联网是文化创新的重要物质条件,不是重要途径,D错误;网络语言的文化创新是在网络使用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答案为B 5.D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化的差异性,题干说大多数国家通常是送康乃馨,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说明文化具有共性,但不同国家对母亲节的过节方式又不一样,说明文化有个性,也说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故③④观点正确切符合题意,①观点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没有体现融合,②观点错误,世界各民族文化是有差别的,故答案应选D 6.D试题分析:题中材料“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天人合一,顺时而食’的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的时令点心广受消费者欢迎”,既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也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由此可见,③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故①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②项表述不科学且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7.B试题分析: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等突出对文化的感受,应积极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故本题选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8.D试题分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A和B强调了事物本身性质的坚定性,不符合题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强调了哲学生活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C不符合题意,答案为D。

9.C试题分析:中外人士对同样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外国人认为“逼着孩子学习,不把自己的孩子当人”。中国人认为为孩子前途着想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下手“狠”但恰恰体现了奉献精神。这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C项正确且符合题意;A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文化素养也不同的观点错误;D项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A试题分析:题干中的现象意味着文化于无形中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11.C试题分析:题中在微信公众号上,几万人一起读诗,微信公众号属于大众传媒,因此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④符合题意;“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体现了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深远持久的特点,因此①不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答案C正确。

12.C试题分析:《扶不扶》小品之所以能引发国人共鸣,是因为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给人以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①④正确且适合题意;②说法错误,错在“决定”; 文化有优秀和落后之分,应是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③说法不准确;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3.A试题分析:我国积极申请并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是因为大运河是我国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大运河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④正确且适合题意;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中华民族节日,①说

法错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

14.B试题分析:①学习的是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④矛盾说法不对

15.D试题分析:春节是中国的传统民族节日,对春节的重视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D正确;A与题意不符;B“一成不变”错误;C指的是文化遗产。

16.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等知识。③本身说法错误,④中“主导”的说法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17.C试题分析:题中材料“‘2014中法文化之春’文化节于4月11日至7月10日在中国的40余座城市举行,文化节邀请近1000名艺术家为观众献上一场场文化盛宴”,表明了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传播,故C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项中“尊重外来文化”、B项中“学习外国一切文化成果”、D项中“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表述均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

18.C试题分析:“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收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从《文化生活》角度,这句话告诉我们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正确且适合题意;本题说的是古今文化的关系未涉及中外文化的关系,排除A;B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部抛弃,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9.A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在武搏会上人们将传统的用于鼓舞士气、烘托气氛的“鼓”,融入了勇往直前、热闹非凡的现代之意,故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而不是改变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故B不选;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文化的融合,故C不选;D说法明显错误。

20.C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体现了大众传媒推动了现代文化的传播与共享,故C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A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故B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崇高与庸俗之分,故D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21.A试题分析:B中“推翻”不对,C、D材料没有体现。

22.C试题分析:他的作品兼容中西、个性突出,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特色。整幅画将东方审美的内涵、韵致与西方的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中国画的特有意境。这说明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博采众长。C正确且适合题意;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A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B说法错误;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D说法不准确且与题意不适合;故本题答案选C。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23.D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塑造了极具特色的贾儒结合、义利相兼的理念,这说明①④,② ③没有体现。

24.C试题分析: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下去,是指文化创作要深入基层、立足社会实践;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进去,是指文化创作要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出去,是指要加强文化的交流、推动文化传播。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④―②,该题选C。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25.C试题分析:材料旨在表明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形成于人们长期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这表明实践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创新的作用,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与材料中心不符。

26.[答案] ①浙商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浙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4分)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并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浙商文化作为一种优秀文化,能够推动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4分)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浙商的文化基因赋予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实效观念和行为方式,促进了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3分)④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浙商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充分体现了宝贵的浙商品格和浙江精神,是浙江经济保持活力的重要动力。(3分)27.[答案]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保护古村落有利于人们感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3分)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物质载体才能存在,乡村是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3分)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3分)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传统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3分)28.[答案]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分)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分)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分)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4分)③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反对复古的守旧思想和彻底割断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2分)29.[答案] 示例一:赞成。(1分)①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海外节目的成功经验,能促进我国综艺节目的创新。(4分)②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引进海外成功的节目模式有利于促进我国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4分)③只要在引进的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就不仅不会丧失自己的个性特色,而且能促进我国原创电视节目的发展。(4分)示例二:不赞成。(1分)①文化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盲目跟风引进海外节目模式,可能会忽略对我国自身电视节目优点的继承和发扬,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4分)②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电视节目的创新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引进的海外节目模式可能不符合我国观众的审美情趣。(4分)③盲目跟风引进海外节目模式,有“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会导致中国电视原创节目缺乏,不利于我国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

第四篇: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

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下列诗词的寓意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2.公益文化作为一种正能量,影响了春蕾志愿服务队、天津妈妈会和“苗苗义工”等公益组织,通过互联网平台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公益活动,让社会充满爱和善,也给参与者带来精神满足和价值尊重。这说明公益文化

A.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并决定经济、政治

B.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C.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因素 D.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定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3.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其中不乏口碑与票房、艺术性与观赏性俱佳的优秀影视作品,《美人鱼》《寻龙诀》《捉妖记》等国产电影的票房远远超越同期好莱坞大片。这表明

①文化对经济有重大影响 ②经济是文化的集中表现 ③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④ 文化生产力越来越重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A.文化在交流中不会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唯一因素

5.韩国某外交官说:“如果外国人对韩国歌手有更多的关注,逐渐地他们就会喜欢上韩国„„如果他们喜欢韩国,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韩国产品。这就是我们试图推广的。”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 ③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 1 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

7.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现在落后,但当时诸子峰起、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孙子兵法》全今仍为兵家经典,甚争被应用于当代企业管理。这一事实主要说明()A.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集中体现

B.政治经济决定文化 C.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8.《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比赛的形式,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重温经典诗词,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中华诗词()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决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我们的国家之所以伟大,我们的民族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发生5.0级地震 B.商务部网站发布食用农产品价格走势 C.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黄冈市委组织“三严三实”专题交流会

10.《圆中国梦 德耀中华》,2013年 9月 26日,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女表彰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篇章,以多种形式诠释了震撼人心的道德之美,生动展示了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这表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1.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上的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强调防守、和平。这表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C.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2.我国的许多成功企业,经常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汲取经营智慧,形成并发展了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这说明()A.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B.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C.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3.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这说明()A.民族文化的根源在于外来的文化 B.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冲击 C.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D.岭南文化就是中原文化的延续

14.在当地时间10月22日举行的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在国外开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①尊重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了世界文化相互融合 ③推进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④拓宽了中华文化传播渠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主场城市活动在河北省承德市举行。我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它()①展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②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③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集中表达了本民族情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有学者指出,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成果中70%诞生于世界一流大学。而目前,中国的1202所本科学校中,2001年以后建立的就有678所,建校时间不足16年的占到了55.6%,而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重视高等教育是基于()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B.教育是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C.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D.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

17.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中的文化集丛或文化元素从其发祥地扩散到不同地方而被模仿、采借和接受的社会现象和过程。下列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是()①丝绸贸易,出国留学 ②亲朋聚会,出国旅游

③商贸活动,人口迁徙 ④经济交流,政治互访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努力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青蒿素的发现启示我们()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④创新文化需要先发展后继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的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组织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大众传媒技术()

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直接途径 ③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④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近年来,全国上百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官方微博及行政官方微博相继亮相,旅行路线、民族风情、出行攻略、地方美食„„这些过去在网站论坛上经常讨论的话题。如今在微博上聊得热火朝天。材料告诉我们()

①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②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③互联网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现代传媒的出现必然取代传统传媒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1.打工文化是与打工潮相伴而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既不属于农村也不完全属于城市,是从打工者群体中自发生长起来的。打工文化的兴起表明()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人民大众是文化的创造主体 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建立和增强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来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实现“四个认同”,要求我们()①既要保持各自文化的民族性,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②在相互包容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统一

③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维护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④互相借鉴和吸收,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3.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老等等。下列对上述主张的评价中,你认为正确的有()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应永恒不变

B.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 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要不断改变,就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24.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线条为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中国是一个书法大国,拿起鼠标以后,也不能忘了笔杆。”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财富,应该继承和发展

C.只有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内容 D.传统文化都是精粹,我们应该继承发展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 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但是近年来一些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内容在网上传播,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为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国家开展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据此,有些人认为,网络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个人无法抗拒,抵制低俗网络文化关键在于国家。

请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谈谈上述材料中文化对人的影响。(12分)

26.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互联网+”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从文化领域来看,通过“互联网+”,大众可以超越时空获得包括演出场所、电影展映、电商平台、图书阅读、动漫游戏等文化消费信息,促使大众参与数字化文化消费;在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和融合下,文化产业无论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还是在经营管理以及运作模式上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电商企业可以围绕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的沟通、共享。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在“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10分)材料二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互联网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不同文化应如何交流互鉴。(12分)

27.2015年10月3日上午10时,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今年两岸春节包机的相关事宜。大致上是这样的:航点方面,增加太原、长春、南宁、烟台4个航点作为两岸客运定期航班航点,从2016年春节期间开始执飞。至此,大陆通航台湾的城市将达到31个。台湾海峡隔开了两岸同胞,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浓浓的思乡情结,却使得台湾海峡又成为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每当传统节日来临,两岸政府都会极力为同胞相聚,回乡祭祖等人们提供包机服务。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12分)?

高二政治第一次月考试题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A 2.B

3.B

4.B

5.D

6.A

7.D 8.D

9.C

10.D

11.C

12.A

13.C

14.D

15.B

16.C

17.D

18.A

19.B

20.C

21.C

22.D

23.C

24.B

25.(12分)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因此国家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②虽然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文化对人的影响并不都是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而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的。③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人的发展。个人要提高辨别各种不同文化的能力,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增强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26.(1)(10分)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能促进文化产业升级,促进文化消费,发展文化生产力。(4分)②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运用能够变革文化生产经营模式,促进文化创新。(3分)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大众传媒,能够带来更快速、方便的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文化传递、沟通、共享。(3分)(2)(12分)①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分)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3分)③通过商贸等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中的强大功能,推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3分)④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本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推动本国文化在海外传播,增强本国文化国际影 响力。(3分)

27.(1)传统文化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6分(2)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正确的做法是: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12分

第五篇:高二政治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二政治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离开了身体的手就失去了手的作用。这段话反映的哲学原理是A.矛盾具有普遍性B.局部和整体不可分割C.事物是绝对运动的D.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2、海啸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说明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C.关键的部分的性能与状态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D.量变引起质变

3、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

A.整体离不开部分,但部分可以离开整体 B.部分高于整体,但也应服务于整体 C.部分对整体没有太大的影响

D.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

4、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绝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否则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这说明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

A.无任何联系B.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C.相互排斥相互对立D.相互转化

5、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的根据是A、不同事物的矛盾都不相同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C、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特点

D、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2004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6~8题

6、在200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明确提出了“双稳健”,即既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又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要把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绝对性统一起来 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D.①②④

7、“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继“五个统筹”以后,中央针对“中部塌陷”(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现象进行宏观调控的又一个举措,表达了中央试图尽快解决这个焦点问题的决心。促进中部崛起,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体现的哲理是

A.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B.要重视飞跃,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D.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8、实现我国中部崛起战略,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中部地区在区位、资源和发展时机方面的后发优势,汲取经验,扬长避短,走出一条有中部自己特色的协调发展之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中部崛起不会一蹴而就,更不能丢掉愚公精神,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重视外部力量的作用,中部崛起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C.中部和地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积极促成中部飞跃,力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9、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是简单的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区域布局。要实现这一调整首先必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A.普遍联系的观点B.内外因的关系有所不同C.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D.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

10、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句话中主要体现了

A.普遍联系原理B.矛盾普遍性原理

C.规律客观性原理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1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这句话主要体现了

A.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全面的观点看问题D.从实际出发看问题

12、西部开发和发展,是一个需要几代人长期奋斗的过程。这是因为A、量变质变辨证关系原理

B、事物的发展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C、有量变就会有质变

D、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3、发展的实质是A、旧事物的灭亡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C、运动D、事物自身性质的变化

14、“先进典型的经验值得推广,放到哪里,哪里就出成果。”这个看法

A.懂得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B.懂得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首提 C.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不懂得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15.下列选题中,符合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牵牛要牵牛鼻子B.一把钥匙开一把锁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水滴石穿 16.下列属于发展的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B.张三体重由54公斤增加为56公斤 C.汽车由起点站到终点站 D.气温由10度上升为15度 17.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形式的事物

C.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D.最新出现、最受人欢迎的事物

18、关于矛盾观点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B、矛盾双方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将不复存在C、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

D、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事物的消亡就意味着矛盾的消亡

19、辩证的否定就是

A、事物的自身的否定B、否定一切

C、外力作用的结果D、蔑视权威,不相信书本 2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A、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创新

B、先有理论创新,后有实践创新

C、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因素D、理论创新无止境

二、简答题(6分)

21、大凡那些在事业上达到巅峰而后来跌入低谷的人,其失败之由往往并非短处所致,而恰恰是长处为他挖掘了人生的“陷阱”。请运用矛盾的观点简述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三、辨析题(10分)

22、有量变就有质变,有质变就有事物的发展

四.论述题

23.2010年1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西藏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实现西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12分)

24.京剧离开了传统,不能称其为京剧;而如果脱离了当今社会,无视观众审美趣味变化的现实,就难以与时俱进,难以有新的发展。当年,梅兰芳、周信芳等一大批京剧艺术家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为适应变化的时代,运用新的表现形式创作了时装戏、古装新戏等,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运用辩证发展观和辩证否定观,谈谈你对京剧发展道路的认识。(12分)

下载吉林省吉林一中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省吉林一中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

    2015年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 语文10.17 本试卷,15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

    陕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尚德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

    2009年新人教版高二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二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英语试题(实验班)2008.10(说明: 本试卷分第一卷 (选择题95分) 和第二卷(非选择题25分) 两部分. 满分120 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一卷( 选择题共两......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11

    西和二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月测试题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9[本站推荐]

    西宁五中2016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制卷:刘昭文审题:邓碧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Ⅰ卷(39分) 一、选择题。(2×9=18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词的读音与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聆听(lí......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8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基础巩固(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A. 玉簟(diàn) 神妪(yù) 阡陌(xiān)......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2

    四川省泸州市泸化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