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茶艺文化礼仪特色校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市石景山区师范附小——王建华
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小学创建 茶艺文化礼仪特色校的实践与思考
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小学 王建华
一、“创建茶艺文化特色校,争做文明礼仪小使者”是时代的要求。
(一)做现代文明人是世界文明教育发展的需求。
1989年和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探讨研究了未来的教育。通过了《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和《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的两个报告。报告强调教育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其中具体要求提到:青少年要讲求文明礼仪、孝顺长辈、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现代的文明人”。
(二)做文明小使者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需求。
十六大报告在规划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同时,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对文明礼仪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做文明小使者”、“道德好习惯伴我成长”等主题更新了八十年代的“讲文明、树新风”、“文明之花遍地开”的形式。
(三)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常规管理的需求。
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越来越近。我们应该以文明、礼貌、诚信的形象出现在世界大家庭之中。教育要切切实实地面向世界,站在时代的高度培养现代人,尤其是文明礼貌待人接物的素养。当前我国企业、政府机构在招聘职员的考试中,常常设计一些“小环节”,如,笤帚拦路、椅子倒地、工作人员送水等等,以检测被试人员的文明礼貌素质。学校常规管理要借鉴学习世界文明礼仪,在学生身上培养起具有时代特点的文明规范。
二、“创建茶艺文化特色校,争做文明礼仪小使者”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创建茶艺特色校的过程中,我们以文化为先导,以茶为载体对青少年进行礼仪教育。为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在教化途径、方法、形式上都作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探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颇具特色的措施和经验,其中不少值得吸取和借鉴。
(一)、课堂文化教学是茶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开展茶艺,首先要有教师和茶具,这是正常的教育教学开展的基本前提。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小学计划开展这一项目后写出立项报告,自筹并向教委争取资金的支持。筹资成功后,购买12套学习茶艺的器材,每套300元。共计3600元。其中包括花茶套杯、绿茶套杯和乌龙茶组。这样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硬件设施基本购齐。这一过程使开展茶艺活动的物质基础得到保证。
接着,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小学聘请具有中国中级茶艺师资格的老师一同开发校本课程。在茶艺专业教师的帮助下根据近3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小学编写了一套“石景山区我是中华小茶人----茶文化大众普及课堂教材即小小茶博士竞赛题库。”在这一普及教材基础上,录制了花茶、绿茶和乌龙茶的表演录像。
具体授课形式有三种:一是对全校老师进行面授,全校教师每周二接受茶艺师的专业培训,算作继续教育学分,学校方面给予了充分的时间保证。教师接受培训后,在各班组建班级茶艺表演队,挑选优秀者组建校级表演队。二是利用校内电视台进行电视授课,开展“茶文化少儿普及课堂”,这样使全校学生和老师都能接受茶艺知识的普及。增加老师和同学们对茶文化的兴趣,效果很好。三是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茶艺表演培训。四是在三至六开设校本课程——茶艺课程,通过课程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设置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的建设,旨在创设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设置显性课程——分校本课程和渗透课。校本课程指开设茶艺课,向学生传授茶文化知识;渗透课指通过语文、音乐、美术、劳动、英语等课程中,渗透茶文化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还值得一提的是为老师和学生进一步提高,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小学开辟专门的茶艺文化礼仪培训教室。经过三年的努力,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小学进行茶艺文化特色校,争做文明礼仪小使者教育教学的师资、教材基本得以解决。
(二)、校园文化活动是茶文化教育的助推剂。积极支持和引导学生开展以茶为中心的文化活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年来,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小学十分重视、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和热心指导各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师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养成教育得到强化,创造性得到发挥,文明礼仪得到展示,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比较具有特色的活动有:
1、运用茶诗歌诀、格言箴语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诗词歌诀琅琅上口,处世格言生动明快,易记易学,深受人青少年的喜爱。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小学开展“茶儿歌”和“品香茗故事大赛”,自编自演,生动形象,妙趣横生,青少年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如:()2.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小学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工具,借助影视、电脑网络,利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活动基地,帮助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开展“我设计的茶字”、“我设计的茶壶茶杯”、“茶诗配画”和“茶香悠悠饺子宴”等活动,青少年们运用电脑绘画,制作多媒体演示茶叶入馅,茶汤和面的过程,拍摄自己家庭饮茶趣事,新意百出。
3、开展茶文化知识竞赛,强化优秀的民族礼仪形式。
精心设计考题可有效地测试青少年们的礼仪素质,使他们在应试中受到启发、得到锻炼。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 例如,请学生联系切身体会谈谈学习民族礼仪的现实意义;让学生为校园的某一特定场所构思一块富有哲理且符合礼仪规范的警示牌;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既富有时代特征又具有个性风格的社交名片活动等等。通过一系列不断变幻的测试方法。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中的确蕴藏极大的潜力;他们有的举止优雅、应答如流,彬彬有礼,有的谈吐不俗、装饰得体,有的机智灵活、幽默风趣,有的思维严密、设计合理,有的富于想象、构思独特,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学生的 和素质,准确地测试青少年们礼仪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礼仪的能力。
4、“敬师茶”是学生尊师重教的具体体现,利于形成新型师生关系。
古语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与育人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让茶艺―这一高雅艺术走进学校正是发挥了茶文化活动育人的功能。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小学在教师节期间推出了“敬师茶”。“敬师茶”要求每位学生轮流为每位任课老师沏泡一杯茶,在上课前放置讲台的右上角。老师在课堂上受到孩子们的礼遇,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和感情的交流,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师生之间互相理解,缩短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局面。学生体验到追求新知识的愉快,领略到教师的甘辛,学生尊重教师,聆听教师的教诲,教师热爱学生,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引导学生不断进步。老师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也能够尊重辅导教师的劳动,彼此尊重,从而形成尊师重教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谐的人际环境能形成无形的契约,将会使人们心甘情愿的按照一定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效应,要远远优于一般的纪律要求和行政命令。在茶文化营造的良好的人际环境中,学生的才能更健康的发展,教师的才能更充分的发挥,进而创造更加出色的业绩。由此可见茶文化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它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社区活动是茶文化教育的检测场
社区活动是茶文化教育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措施,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要把学校的德育向社会延伸,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将思想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敬老茶”是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尊老、敬老、爱老的有效形式。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小学在九九重阳节和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带领学生到社区开展“妞妞敬老茶”。石景山区有个传统,每逢“老人节”到来之际,在八大处举办“登高品茗”游园会。小茶人们沏泡香茗,敬奉给登高晨练的老人们,老人们在健身之余享受到了孩子们的手艺,得到了尊重与关心。在接受孩子们服务的同时,老人们心情开朗并把此情此景编成快板,自编自演,自得其乐。其中有:“坐、请坐、请上坐;品、品茗、品香茗。”还有“茶事是事,事到无心皆可乐;茗品须品,人非有品不能闲。”滔滔不绝、朗朗上口,吸引了无数登山者驻足观看品饮,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老人们与孩子们融融乐乐,可谓是“老幼同乐,众人皆乐”。“敬老茶”充分实现学以致用,把茶文化用于实践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风气,成为文明道德的时尚。
(四)、家庭活动是茶文化教育的监督员。
开展“争做文明小茶师”活动是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新尝试。茶艺活动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对于家长和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争做文明小茶师”活动要求全家人共同动手,共同泡茶,共同品饮,共同欣赏,让国饮―茶,走进千家万户。江泽民总书记指出:“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在家庭生活中,通过“茶”礼培养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风。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安定和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孩子们美好心灵的塑造。在家庭茶艺活动过程中,人的心灵美在交杯换盏具体行为中表现出来。许多小茶人在家庭中对待父母、长辈和同学及其他人时能做到真诚待人、和睦相处。
三、“创建茶艺文化特色校,争做文明礼仪小使者”的主要教育内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明确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认为人若不知礼,连立身于世都困难。在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修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在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是不相容的。于是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使之从小树立起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一)、文化修养
长期以来,我们中小学教育是以升大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过分重视智育,对于道德行为修养、文明规范教育不够,故在相当多青年中缺乏文明行为规范的基本知识,缺乏文明规范的修养。因此,要通过课堂讲授补上这一课。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一生致力于“礼”的传播和建设,他建议国君对老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青少年的成长及教育,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用礼仪培养青少年作君子,把礼仪道德的学习、传播作为做人治国的基点,形成了二千多年来民族的道德文化底蕴。
文明谦恭是中华民族处世哲学的基本内容,做茶要先学做人,茶品如人品,要涵养品德,加强礼仪修养,宽厚待人,谦恭谨慎。要“遇事须平和处之”;对老师、家长和同学更要“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同时,要加强文明行为、文明礼仪的训练,使青年自觉地学会独处时能“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为恶小而为之”。自觉修身,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引导青年自觉增强文明行为规范的修养,形成文明谦恭的修养观。如尊老敬师是茶文化教育的一大亮点。“伯善养老”指的是周文王在施行“仁政”时带头敬长。他上孝父母,下怀平民百姓,并设立“三老五更”制度来尊奉老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尊敬师长的典范。朱德自1909年离开家乡以后仅见过他的母亲一次,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仍节省下一部分钱寄给母亲。母亲过世了,朱德非常悲痛地说:“我用什么方法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过快乐的生活。”朱德把热爱母亲,热爱人民,热爱党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尊老爱师的传统不仅不能丢,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文明应有的风范。
(二)养成教育
青少年的道德建设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之一。这是因为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思想品德的成型、定型的可塑期。古人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在儿童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确的教育、影响,在青少年品德形成、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就予以合格公民应具备的道德素质的指导和修养磨练,事半功倍。反思我们在道德建设上的经验教训,我们以为这方面最大的失误是重教育灌输、轻实践养成,造成了“小学生讲共产主义、中学生讲社会主义,大学生讲文明礼貌行为”的反常现象,以致于成年人还要回过头来补小孩子都应知应做的文明礼仪课。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要“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在创建茶艺文化特色校,争做文明礼仪小使者的过程中,茶文化注重规范要求的具体化与道理训喻的统一。应该说,养成教育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具体行为准则传授的同时,进行浅显生动、循循善诱的理论性论证说明,使他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增强其行为的自觉性和持续性。如,待客的礼节有如下具体要求:沏茶前先净手、茶具干净无破损、斟茶时讲究“茶七酒八”,意味“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情义”。斟后及时擦拭壶侧,避免茶渍流于壶底、双手敬茶,先客后主、忌壶嘴冲客人等,在这种说理与具体指导相结合的教育中,讲文明礼貌的品质就逐渐形成了。我们认为,一个不讲文明礼仪的人怎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之人,就像不经过一块砖、一片瓦地慢慢砌垒怎能造成高楼大厦一样。通常,一个彬彬有礼、举止文明、言谈不俗的人被认为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可见,文明礼仪搭建道德理想性大厦的基本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大厦难以建立,所以它很重要,我们不能忽视。
(三)礼仪风貌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茶文化中渗透了中华民族最平实的礼仪,客来敬茶成为家喻户晓的方式。宋代诗人杜育的《寒夜》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正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首小诗,一再被作为茶礼中客来敬茶的注解出现,是很有意义的。与客来敬酒这一豪迈的方式不同,敬茶体现了中国人温情脉脉和愉悦的精神风貌,这种较为含蓄却更为深情的礼仪,是中国人乃至东方人所特有的。
建茶艺文化特色校,争做文明礼仪小使者”对仪表的要求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小茶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此外,每次参加茶艺活动,小茶人们千挑百选,个个穿着心爱的衣裳,干净、大方、美丽。更有身着中式服装、头挽中式发髻的小茶人如同古代的淑女,亭亭玉立,赢得众人的青睐,赞许之词不绝于耳。充分表现了小茶人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上几方面,是我国茶文化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凤凰三点头形容高冲法,在冲水时,茶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在向嘉宾们再三点头致谢。孩子们用会说话的眼睛、彬彬有礼的微笑、整齐统一的动作,表现出她们端庄大方的仪态美。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恭迎佳宾即用您好!等表示对来宾的欢迎。精品鉴赏中的“请赏茶。敬奉香茗中的“请品茗”无一不显示出小茶人的温文而雅,它们能使人感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更加自觉、愉快地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
四、“创建茶艺文化特色校,争做文明礼仪小使者”的启发与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新一代的学生可塑性是极强的,通过中国传统茶文化知识和礼仪培训,他们不仅能获得专业茶文化的知识,还可以成为文明礼仪小使者,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表率的作用。因此,在学校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与活动,使青少年们切实掌握茶文化礼仪知识与技能,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向21世纪的一种有益尝试。
(一)、青少年求学中国传统茶文化和礼仪知识的愿望难能可贵,应加以正确引导。
众所周知,自“文化大革命”以来,传统的礼教受到猛烈地冲击,已为人们回避多时,以至新一代的青少年中守礼而不知礼、无礼且自以为荣的大有人在,屡禁不止的桌面文学、墙上文学就是一个佐证。然而,虽然不知礼,青少年们却能凭借多年的生活经验,判断出那些是实用的知识和必备的修养。因此,茶文化礼仪教学开课伊始,同学们就踊跃报名。的确,“不学礼无以立”的古训,当今已在各发达国家应验,比如,在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日本,许多大的企业认为,雇员的礼仪和教养如何,关系到生意的兴衰和机构的存亡。它们说,一个受过训练、彬彬有礼的员工,一定会赢得顾客的欢迎,对公司的经营乃至发展至关重要,言下之忌,无礼之辈是休想进入公司任职的。因此,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知识和礼仪培训教师,我们应努力将各种“美德”,诸如:竞争、协调、忠恕、爱国、守纪等等融入茶文化礼仪教学之中,以满足青少年求学礼仪知识的渴望,引导他们走上自觉成材的健康之路。
(二)、认真寻找传统茶文化的处世之道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契合点。
笔者认为,传统茶文化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最佳契合点应该是社会公德领域。“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列宁选集》,第3卷,第247页),传统茶文化处世教化及其实践在今天也必然有它存在的一定根据。在扬弃传统茶文化的处世之道为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服务的时候,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特点,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认真探索二者的契合之处,以发挥其对现实的鉴诫作用。传统茶文化对处世问题的重视实质上是对“处人”问题的重视(当然也有对物我关系的重视)。传统茶文化将“茶品如人品”作为人生的基本坐标,倡导乐群贵和、文明谦恭的修养观,以及关于交友之道的许多精辟见解,对人们之间道德关系的调适,对融洽、和睦、温馨的人际氛围的形成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都可以通过扬弃来为我们今天的道德规范建设特别是社会公德规范建设服务。
(三)、爱国志士明礼守纪的动人事迹可有效地激励青少年们崇尚礼仪。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具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孙中山先生倡导将茶列为“国饮”,其间他谈到:1784年“中国皇后号”商船首航中国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的往来,乔治·华盛顿甚至弄不清中国人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印象最初是从输美的中国产品上获得的。当时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北美殖民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们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达给美国人,成为美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其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商品的范围。特别是茶不仅是美国家庭财富的象征,而且使美国人了解到中国社会和文化。大体而言,通过茶传播到美国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这段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具有“名人效应”的教学法,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大青少年们崇尚礼仪、学习礼仪,并且还在各项有益的活动中自觉地应用礼仪、传播礼仪,使文明礼仪之花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含苞绽放。
(四)、在美学基础上展开茶艺表演是深受青少年们欢迎的文明礼仪教学方式。
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段脍炙人口的台词:“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就从美学的意义上揭示了,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二、三百万年、付出了无数劳动和生命的人类,在千般姿态、万种风情的大自然中是集自然美与社会美、内容美与形式美为一体的美中精品。的确,在人的身上,不仅可以看到皎好的容貌、矫健的体态,还可以感受到闪耀着的高度智慧和崇高品格。而文明礼仪正是通过仪表、仪态、仪式来揭示人的内在品德和修养的,因此,我们的茶文化礼仪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以学识为基础、以长远为目标、以公众为对象、以美誉为目标、以自觉为桥梁、以灵活为原则、以真诚为信条,不断加强自身的礼仪修养,并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按照规范化的示范进行认真演练,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人美心善、秀外慧中的优秀人才。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式不仅深受青少年们的欢迎,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有益尝试。
总而言之,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必须着眼基础,从娃娃抓起,提高青少年一代的基本文明素养。因此,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就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小学创建茶艺文化特色校,争做文明礼仪小使者针对小学生特点,编写通俗易懂的茶文化大众普及课堂教材,进行各种形式的直观形象的教育,力求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点滴入手,大力培养和提倡基本的文明礼仪,增强国家观念、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明确社会责任和义务,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文明行为,为个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可否认,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小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以“茶”为载体,以茶代礼,搞好礼仪教育,塑造美好心灵,追求真善美。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这是家长和老师们的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