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化学肥料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 国家科技部

时间:2019-05-15 04:1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化学肥料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 国家科技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化学肥料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 国家科技部》。

第一篇:2化学肥料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 国家科技部

附件:2 化学肥料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实施方案(建议稿)

一、意义和必要性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在人口压力大、环境资源紧张、农业基础薄弱,且农业有害生物多发重发频发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1年保持增长,化肥农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过量和不能合理、适时、对症用肥用药,肥药利用率不高,带来了土壤板结、酸化、农药残留毒性、病虫抗(耐)药性上升、次要害虫大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因此,需要加快改变农作物对化肥农药过分依赖的传统方式,在稳产增产前提下,大力发展化肥农药替代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促进化学肥料高效利用、传统化学防治向现代绿色防控的转变,减少生产中化学农药的投入使用,实现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节本增效。

二、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化肥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投入基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到2025年,在保证主要农作物稳产的基础上,提出化学肥料减施20%、化学农药减施30%,并提出节本提质增效的综合技术模式,培训农技推广人员50万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万人次,为我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二)重点任务

围绕化肥农药减施的理论基础、产品装备、技术研发、培训推广、保障机制等五大环节,对项目进行一体化设计,拟设置应用基础研究、技术与装备研发、集成与示范三部分12个重点任务。

1、应用基础研究

(1)化肥氮磷减施增效机理与调控途径

以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种植体系为对象,研究肥料氮素损失途径,阻控机理与增效途径,肥料磷素转化与高效利用生物学机制,钾、硼、锌素与氮磷的协同增效机理,畜禽有机肥施用下肥料氮磷减施机理,秸秆还田下肥料氮磷高效利用机制,肥料养分推荐新方法,化肥减量施用控制基准与调控途径。

(2)化学农药减量控施机理与调控机制

以我国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粮区粮食作物、华南、华中、长江流域经济作物、南北方蔬菜和水果主产区为研究区域,研究典型化学农药在植物体和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残留特征与调控,化学农药在靶标植物上沉积、流失与残留消解特征,农药雾滴粒径对靶沉积效率及漂移残留污染控制,农药助剂对化学农药靶沉积效率及影响,环境因素对农药剂量传递效率及调控,生物防治调控机制及对化学农药的替代基础,农药减量施用控制基准研究。

(3)耕地地力影响化肥农药利用的机制研究

以主要粮食、经济作物、蔬菜和水果主产区为研究区域,研究不同耕地地力水平下化肥利用效率和有害生物发生的演变特征与发生机制;不同耕地障碍因子对化肥农药用量的影响机理;不同耕地地力条件下化肥农药减施机制与控制基准。

2、技术与装备研发

(4)新型肥料与化肥替代减量技术研发

研究区域作物养分及形态配伍、增效剂和助剂对复混肥的增效机理、肥料与植物养分供需耦合机制、有机-无机-生物协同增效机理,研制系列新型增效复混肥料、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水溶性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产品,建立有机物料化肥替代技术、绿肥作物化肥替代技术、环境养分资源的化肥替代技术及其高效生物固氮技术新模式。

(5)化学农药替代技术及产品研发

以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种植体系的主要病虫害为对象,研究RNA干扰调控技术与产品;研发作物免疫诱导调控技术与产品;天敌防控技术与产品;微生物防控技术与产品;天然代谢产物防控技术与产品和物理诱杀技术与产品,为我国农作物生产提供安全高效的生物农药产品与技术。

(6)高效施肥技术与装备研发

以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为对象,研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准施肥技术,基于自动化监测的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机械化施肥技术,液体肥料高效施用技术,以及有机类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并研发与之配套的施肥装备。

(7)高效施药新技术及新装备研发

针对现有农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治过程中农药有效利用率低的现状,开展化学农药高效安全、经济减量使用技术和技术装备研究,在作物生长早期以种子处理和土壤消毒为主,作物生长中后期以农药喷洒为主,构建立体完整的农药减量施药技术及装备体系,做到农药减施与病虫害防控效果双保证。

3、集成与示范

(8)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研究我国东北、华北、西北、长江流域、黄淮海、西南和华南等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主产区的科学高效施肥和施药技术,筛选与本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肥料、农药新产品以及作物全程施肥施药新装备;集成创新适合我国不同区 域主要粮食作物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规程与标准;开展区域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的大面积示范推广。

(9)经济作物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研究我国东北、华北、西北、长江流域和华南等经济作物主产区的高效减量施肥技术集成模式。主要研究不同区域制约经济作物肥效和药效的限制因子;研究各主要经济作物的机械施肥施药技术集成、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和叶面施肥技术集成;研究各主要经济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集成,研制新型专业配方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功能性有机肥和新型高效生物农药;集成各主要经济作物主产区化肥农药减施综合技术模式;研究各主要经济作物的化肥农药减施限量基准;开展区域经济作物化肥农药减量技术模式的大面积示范推广。

(10)蔬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以叶菜类、果菜类、根茎类、葱蒜类、设施蔬菜为对象,研究不同蔬菜作物的养分需求特性和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科学施肥和施药技术,筛选与区域性蔬菜生产模式相适应的高效肥料、农药新产品以及蔬菜全程施肥施药新装备和水肥药一体化设备,研究不同蔬菜推荐施肥技术、有机肥替代技术、化肥农药替代技术的集成,研制适合不同蔬菜生长特点的生物有机肥、专用肥、水溶性肥料和生物农药等,集成创新不同蔬菜区域性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

(11)果树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以我国苹果、柑橘、香蕉、葡萄、梨、桃、荔枝、龙眼、西瓜、草莓、菠萝、木瓜等水果主产区为研究区域,集成水果养分需求特性和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科学施肥和施药技术,筛选肥料、农药新产品以及施肥施药新装备和水肥药一体化设备,集成创新各类水果主产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

(12)化肥农药减施的技术评价及推广培训机制创新 研究不同经营主体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推广和培训的服务模式与运行机制,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生态经济评价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及补贴制度;选择试点县开展化肥农药减施标准与监管体系等管理政策创新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的监测评估体系,并在项目区推广应用。

第二篇: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范文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

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由此引起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农药损失规律和高效利用机理缺乏深入的认识,制约了肥料农药限量标准的制订;二是化肥和农药的替代产品落后,施肥施药装备差,肥料损失大,农药跑冒滴漏严重;三是针对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的技术研发滞后,亟需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模式。因此,制定化肥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发展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技术,创制新型肥料和农药,研发大型智能精准机具,以及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是我国实现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

按照 2015 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 1 号)精神,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旨在立足我国当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大田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任务,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解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到 2020年,项目区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43%,磷肥利用率由24%提高到34%,化肥氮磷减施20%;化学农药利用率由35%提高到45%,化学农药减施30%;农作物平均增产3%,实现作物生产提质、节本、增效。

本专项围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理论基础、产品装备、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等环节,对专项一体化设计,设置基础研究,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技术集成与示范三大任务。2016年和2017共启动了34个项目,主要集中在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研究,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以及部分作物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在2016年和2017项目启动基础上,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实施方案的内容要求和新形势下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的迫切需求,2018年拟发布15个项目的指南,其中项目1-14为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任务方向,项目15为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任务方向。拟安排国拨经费7.5亿元。项目实施周期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一、技术集成与示范 1.北方水稻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北方稻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河北、河南、山东等为研究区域,基于水稻养分需求特性与限量标准、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集成配套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新型肥料、高效安全农药新产品、智能化化肥机械深施、水肥耦合、地面高杆喷雾、航空植保等先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优化与融合畜禽粪肥利用、秸秆还田等化肥替代技术,及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结合养分高效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北方稻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在北方水稻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北方水稻化肥农药减施技术7项;集成区域性化肥农药减施综技术模式7个、制定配套技术规程7个;综合技术模式推广示范600万亩,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8%、化肥减量17%,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11%、减量30%,水稻平均增产3%,其中化学肥料减施 增产 1%,化学农药减施增产 2%。【预期性指标】综合技术模式辐射1500万亩,培训农技人员40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2.华南及西南水稻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稻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水稻养分需求特性与限量标准、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针对水稻种植不同耕作制度,集成配套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新型肥料、高效安全农药新产品、智能化化肥机械深施、水肥耦合、精准施药、航空植保等先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优化与融合绿肥、畜禽粪肥利用、秸秆还田等化肥替代技术,及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结合养分高效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华南及西南稻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在华南及西南水稻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华南及西南水稻化肥农药减施技术8项;集成区域性化肥农药减施综技术模式8个、制定配套技术规程8个;综合技术模式推广示范800万亩,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8%、化肥减量17%,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11%、减量30%,水稻平均增产3%,其中化学肥料减施增产 1%,化学农药减施增产 2%。【预期性指标】综合技术模式辐射1900万亩,培训农技人员60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25万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北方小麦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北方小麦分布区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为研究区域,基于小麦养分需求特性与限量标准、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针对小麦种植不同耕作制度,集成配套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新型肥料、高效安全农药新产品、智能化化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地面高杆喷雾、航空植保等先进专业化统防统 治技术,优化与融合绿肥、畜禽粪肥利用、秸秆还田等化肥替代技术,及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结合养分高效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北方小麦优势产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在北方小麦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北方小麦化肥农药减施技术8项;集成区域性化肥农药减施综技术模式8个、制定配套技术规程8个;综合技术模式推广示范800万亩,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8%、化肥减量17%,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11%、减量30%,小麦平均增产3%,其中化学肥料减施增产 1%,化学农药减施增产 2%。【预期性指标】综合技术模式辐射1900万亩,培训农技人员60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4.长江流域冬小麦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长江流域冬小麦分布区的江苏、浙江、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为研究区域,基于冬小麦养分需求特性与限量标准、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针对冬小麦种植不同耕作制度,集成配套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新型肥料、高效安全农药新产品、智能化化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地面高杆喷雾、航空植保等先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优化与融合绿肥、畜禽粪肥利用、秸秆还田等化肥替代技术,及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结合养分高效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形成长江流域冬小麦优势产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在南方冬小麦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南方冬小麦化肥农药减施技术7项;集成区域性化肥农药减施综技术模式7个、制定配套技术规程7个;综合技术模式推广示范700万亩,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8%、化肥减量17%,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11%、减量30%,小麦平均增产3%,其中化学肥料减 施增产 1%,化学农药减施增产 2%。【预期性指标】综合技术模式辐射1700万亩,培训农技人员55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5.黄淮海夏玉米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黄淮海夏玉米分布区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为研究区域,基于玉米养分需求特性与限量标准、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针对夏玉米种植不同耕作制度,集成配套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新型肥料、高效安全农药新产品、智能化化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地面高杆喷雾、航空植保等先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优化与融合绿肥、畜禽粪肥利用、秸秆还田等化肥替代技术,及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结合养分高效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形成黄淮海夏玉米优势产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大面积推 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黄淮海夏玉米化肥农药减施技术9项;集成区域性化肥农药减施综技术模式9个、制定配套技术规程9个;综合技术模式推广示范900万亩,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8%、化肥减量17%,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11%、减量30%,玉米平均增产3%,其中化学肥料减施增产 1%,化学农药减施增产 2%。【预期性指标】综合技术模式辐射2100万亩,培训农技人员60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6.南方山地玉米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南方山地玉米分布区四川、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广东等为研究区域,基于玉米养分需求特性与限量标准、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针对玉米种植不同耕作制度,集成配套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新型肥料、高效安全农药新产品、智能化化肥机械深施、水肥 一体化、地面高杆喷雾、航空植保等先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优化与融合绿肥、畜禽粪肥利用、秸秆还田等化肥替代技术,及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结合养分高效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南方玉米优势产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在南方玉米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南方山地玉米化肥农药减施技术9项;集成区域性化肥农药减施综技术模式9个、制定配套技术规程9个;综合技术模式推广示范600万亩,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8%、化肥减量17%,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11%、减量30%,玉米平均增产3%,其中化学肥料减施增产 1%,化学农药减施增产 2%。【预期性指标】综合技术模式辐射1200万亩,培训农技人员50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7.马铃薯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北方马铃薯产区内蒙古、黑龙江、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和南方马铃薯产区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为研究区域,基于马铃薯养分需求特性与限量标准、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针对马铃薯种植不同耕作制度,集成配套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新型肥料、高效安全农药新产品、智能化化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地面高杆喷雾、航空植保等先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优化与融合畜禽粪肥利用、秸秆还田等化肥替代技术,及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结合养分高效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形成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在马铃薯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马铃薯化肥农药减施技术8项;集成区域性化肥农药减施综技术模式8个、制定配套技术规程8个;综合技术模式推广示范500万亩,示范区 肥料利用率提高8%、化肥减量17%,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11%、减量30%,马铃薯平均增产3%,其中化学肥料减施增产 1%,化学农药减施增产 2%。【预期性指标】综合技术模式辐射1000万亩,培训农技人员45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8.油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我国北方春油菜产区青海、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河北和南方冬油菜产区湖北、江西、安徽、湖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为研究区域,基于油菜养分需求特性与限量标准、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针对油菜种植不同耕作制度,集成配套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新型肥料、高效安全农药新产品、智能化化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地面高杆喷雾、航空植保等先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优化与融合绿肥、畜禽粪肥利用、秸秆还田等化肥替代技术,及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结合养分高效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形成我国油菜优势产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在油菜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油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10项,集成区域性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10套,形成配套技术规程10个;综合技术模式推广示范600万亩,示范区实现肥料利用率提高12%、化肥减量25%,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8%、减量25%,油菜平均增产3%,其中化学肥料减施增产 1%,化学农药减施增产 2%。【预期性指标】综合技术模式辐射1200万亩,培训农技人员50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9.大豆及花生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北方和南方大豆、花生优势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大豆养分需求特性与限量标准、有害生物防治指标 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针对大豆、花生种植不同耕作制度,集成配套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新型肥料、高效安全农药新产品、智能化化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地面高杆喷雾、航空植保等先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优化与融合畜禽粪肥利用、秸秆还田等化肥替代技术,及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结合养分高效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形成大豆、花生优势产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在我国大豆、花生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大豆、花生化肥农药减施技术10项,集成区域性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10套,形成配套技术规程10个;综合技术模式推广示范1000万亩,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12%、化肥减量25%,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8%、减量25%,大豆、花生平均增产3%,其中化学肥料减施增产 1%,化学农药减施增产 2%。【预期性指标】综合技术模式辐射2000万亩,培训农技人员70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30万人次。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0.特色经济作物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我国甘蔗、烟草、麻类、中药材以及热带经济作物咖啡、橡胶和木薯等优势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不同经济作物养分需求特性与限量标准、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集成配套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新型肥料、高效安全农药新产品、智能化化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地面高杆喷雾、航空植保等先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优化与融合绿肥、畜禽粪肥利用、秸秆还田等化肥替代技术,及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形成特色经济作物优势产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在甘蔗、烟草、麻类、中药材、咖啡、橡胶和木薯等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特色经济作物化肥农药减施技术10项,集成区域性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10套,形成配套技术规程10个;综合技术模式推广示范500万亩,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12%、化肥减量25%,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8%、减量25%,农作物平均增产3%,其中化学肥料减施增产 1%,化学农药减施增产 2%。【预期性指标】综合技术模式辐射1000万亩,培训农技人员30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1.露地蔬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叶菜类、果菜类、根茎类、葱蒜类露地蔬菜为研究对象,依据蔬菜养分需求特性与限量标准,减氮、控磷、稳钾;筛选与优化叶菜类蔬菜的化学肥料减施与替代技术、专用新型化肥、新型高效精准施肥装备;充分利用畜禽养殖粪便和商品有机肥,发展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依据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筛选与优化蔬菜的农药减施与替代技术、新型农药、新型高效精准施药装备;熟化蔬菜水肥药协同共效技术、化肥农药的叶面高效精准施 用技术以及物理、生物、栽培、非接触性化学防治等与化学防治协调控害技术;发展物理诱杀和引诱剂诱杀害虫方法,优先选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结合高产栽培技术,形成露地蔬菜优势产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在我国露地蔬菜优势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露地蔬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10项;集成区域性蔬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10项,形成配套技术规程10个;综合技术模式推广示范1000万亩,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15%、化肥减量30%,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12%、减量35%,蔬菜平均增产3%,其中化学肥料减施增产 1%,化学农药减施增产 2%。【预期性指标】综合技术模式辐射2000万亩,培训农技人员70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30万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2.葡萄及瓜类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我国北方和南方葡萄、西甜瓜类优势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葡萄及西甜瓜类养分需求特性与限量标准、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集成配套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新型肥料、高效安全农药新产品、智能化化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地面高杆喷雾等先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优化与融合绿肥、畜禽粪肥利用、秸秆还田等化肥替代技术,及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结合高产栽培技术,形成葡萄和西甜瓜类优势产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在我国葡萄和瓜类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葡萄及瓜类化肥农药减施技术8项,集成区域性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8套,形成配套技术规程8个;综合技术模式推广示范500万亩,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13%、化肥减量25%,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12%、减量35%,葡萄及瓜类平均增产3%,其中化学肥料减施增产 1%,化学农药减施增产 2%。【预期性指标】 综合技术模式辐射1000万亩,培训农技人员35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25万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3.梨树和桃树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我国北方和南方梨、桃优势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梨树和桃树养分需求特性与限量标准、有害生物防治指标与化学农药限量标准,集成配套与区域生产相适应的高效新型肥料、高效安全农药新产品、智能化化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地面高杆喷雾等先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优化与融合绿肥、畜禽粪肥利用、秸秆还田等化肥替代技术,及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结合高产栽培技术,形成梨、桃优势产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在我国梨、桃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我国梨、桃产区化肥农药减施技术8项,集成区域性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8套,形成配套技术规程8个;综合技术模式推广示范400万亩,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13%、化肥减量25%,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12%、减量35%,梨、桃平均增产3%,其中化学肥料减施增产 1%,化学农药减施增产 2%。【预期性指标】综合技术模式辐射800万亩,培训农技人员30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14.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浙-闽-粤、赣南-湘南-桂北、长江上中游、湘西-鄂西等优势柑橘带为研究区域,建立黄龙病和柑橘木虱高效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研究黄龙病田间速测试纸条、实验室超灵敏诊断及病原培养与治理新技术;研发木虱高效安全农药及精准施药技术与装备、天敌繁育与释放技术;优化物理防治、配套栽培、航空植保等技术;创新技术应用推广机制,针对不同柑橘优势带黄龙病和木虱发生与流行状况,因地制宜地构建非疫区、阻截带、低度流行区与重病区黄龙病 综合防控技术模式,建立相应技术规程。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在我国柑橘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柑橘黄龙病防控技术8项,集成区域性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模式4套,形成配套技术规程4个;综合防控技术模式推广示范100万亩,示范区柑橘黄龙病发病率控制在3%以内,非疫区继续保持无疫状态,阻截带遏制黄龙病和木虱扩散,示范区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12%、减量35%。【预期性指标】综合技术模式辐射1000万亩,培训农技人员4000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15.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和制剂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解决我国主要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品种与剂型老化、抗药性加剧以及替代传统农药的小分子农药、新剂型短缺等实际问题,以我国重要的蔬菜病毒病害、看麦娘抗性杂草、水稻飞虱等有害生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小分子农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技术集成研究,以天然源仿生技术、药剂管道输液滴干技术、不对称合成技术和绿色清洁制造技术等为关键技术,发展更高效、更环保、更安全的小分子绿色化学农药新品种,开发小分子农药的环保新剂型,研发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展小分子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环境行为及非靶标生物风险评估,建立小分子农药田间配套综合应用技术,进行小分子农药和新剂型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30件;研发高效低风险小分子农药3-5个,新制剂3-5个,获得农药登记证2-3个;建立绿色制造工艺和生产装置;研制环境友好新剂型和配套应用技术,形成田间防控技术规程2-3个,绿色小分子农药产品推广示范400万亩,实现减量施用10%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6%以上,农作物平均增产3%。【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

执行期限:2018~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 项

第三篇: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6项目申报-国家科技部

附件4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6申报指南

本专项重点针对人与动植物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生物技术谬用、外来生物入侵、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等国家生物安全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的突破,推动我国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全链条部署和一体化实施的原则,本专项设置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等三项任务。2016年拟启动13个研究方向,具体指南如下:

1.生物安全防御前沿基础研究

1.1 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发生与播散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起源、演化与传播扩散的生物学基础,及其鉴别的分子标记。

考核指标:明确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的发生机制;阐明其群体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重要特征,获得其传播力、致病力、耐药性等关键生物学参数;阐明其传播模式与扩张机制,建立其遗传进化与生物学特性演变的关联机制;发现可用于其鉴

别的分子标记。

1.2 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宿主适应与损伤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适应宿主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致病机制。

考核指标:针对5~8种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发现其适应宿主并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的若干关键因子,阐明其作用机制;建立其与易感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调控网络;明确其侵染致病的重要机制;确定若干新的干预靶点。

1.3 主要入侵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入侵生物入侵致害相关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鉴别其分子标记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考核指标:明确主要入侵生物的形态结构、入侵、定殖、扩散、致害等关键生物学参数,分析其入侵风险,发现可用于鉴别的分子标记和可用于防治的生物学靶点。

2.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与产品 2.1 生物安全监测网络系统集成技术

研究内容:从数据标准、转换、获取、整合与分析等关键环节,开展各生物威胁监测网络的升级优化和系统整合,搭建国家生物安全监测网络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及数据整合与转换技术,整合国家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主要入侵生物、人群敏感指标和环 — 2 —

境、动物本底等相关监测数据信息,构建数据多模式采集、多通道监测、多样性时空分布、多功能分析等监测预警算法模型和集成技术,完成国家生物安全监测网络的支撑技术与产品,并进行应用模拟。

2.2 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防治、处置技术与产品

研究内容:研究重要新发突发病原体及其宿主和媒介的防控与应急处置新技术、新产品及相应评估技术,优化免疫保护产品高通量制备工艺,建立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与规范。

考核指标:建立针对大规模人群的群体性应急免疫预防技术和评估方案;研发不少于4种针对外来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与产品;研发相关产品的评估技术与方法;建立3套以上针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并经职能部门采纳或认可的应急处置方案与规范。

2.3 主要入侵生物防制技术与产品

研究内容:研究主要入侵生物扩散阻截和生态修复调控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策略;研发针对重大生物入侵事件的应急处置技术与产品,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与规范。

考核指标:研发不少于5种针对主要入侵生物的快速识别、环境友好型灭除、生态修复与调控等新技术与产品,形成重大生态入侵危害并经职能部门采纳或认可的技术方案与规范。

2.4 突发生物危害事件评估决策及应急处置集成优化 研究内容:针对突发生物危害事件,开展模型演算、威胁评

估、辅助决策等可视化研究,开展应急处置技术应用评价与集成优化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3种以上不同尺度虚拟环境、危害发展模型、干预措施模型等,形成不少于2套针对不同类型突发生物危害事件的威胁评估和辅助决策可视化信息平台,建立不少于3种采样识别、威胁消除、修复调控等现场应用与评价技术,实现应急处置技术的集成优化。

2.5 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技术与产品 研究内容:针对建设国产化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重大需求,研发国产化的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初级屏障、气密防护、高效过滤、消毒灭菌等关键技术与产品。

考核指标:自主研制手套箱式生物隔离器等生物安全初级屏障装备,穿墙密封装置等气密防护产品,双级过滤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等高效过滤产品,汽化过氧化氢消毒机等消毒灭菌设备,通过有国家认可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性能验证,达到实用化水平。

2.6 迁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风险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野生动物迁徙、活动规律、生物安全相关重要疫源疫病传播规律和风险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重要野生动物迁徙、传播与疾病传播预警信息库,以及实物资源库,囊括至少20种野生动物及20种动物源性病原体,样本量不少于2万例;建立重点区域野生动物疫源疫 — 4 —

病预警技术与示范。

3.典型应用示范 3.1 人类遗传资源库建设

研究内容:建设统一标准与规范的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共享网络与信息化平台,研究相应的标准规范、质量控制体系等,研究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分析、挖掘与利用技术,研究海量人类遗传资源信息表述、索引、存储、集成与可视化技术等,支持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可管、可控和可溯源。

考核指标:建立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共享体系,包括省(市)级中心样本库、卫星样本库等实物资源库,以及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管理、共享与分析平台。至少覆盖3省以上多家法人主体建立的中心样本库,每个中心样本库辐射由若干法人主体建设的卫星样本库;中心样本库保藏不少于500万份符合质量标准的样本,每个卫星样本库保藏不少于100万份符合质量标准的样本。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管理和分享平台具有管理亿级样本信息的能力,支持千人以上并发访问。形成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共享标准规范。

3.2 野生动物和媒介的病原微生物本底调查

研究内容:开展我国重要野生动物、媒介等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发生规律和生态环境特性等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我国重要野生动物、媒介携带病原微生物的本底信息库和电子图集;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共享信息平台。

3.3 主要入侵生物的动态分布与资源库建设

研究内容:针对主要入侵生物,开展系统本底调查,了解其生态分布、致害程度、环境适应性、扩散风险等关键信息,并鉴定其重要的溯源标识物;开展我国现有入侵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升级、集成和整合研究,研发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数据信息标准化、集成、检索与综合分析技术。

考核指标:掌握主要入侵生物的生态分布及危害本底,绘制我国主要入侵生物电子图集;建立相关数据整合与分析共享信息平台;建成囊括重要入侵生物及其媒介与寄/宿主的实物资源库和配套信息数据库。

3.4 国产化高等级病原微生物模式实验室

研究内容: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国产化集成及模式化示范,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与运行管理规范化。

考核指标:实现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关键技术设备的国产化集成与升级配套,开发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建立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实验、中试及生产等活动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网络协同和模拟培训体系。

有关说明:申报单位须具备开展相关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三级或四级实验室,或具有农业高级生物安全隔离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条件。— 6 —

申报要求

1.2016年拟启动13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原则上支持1~2个项目。

2.针对指南支持的研究方向,要求相关单位跨部门、跨学科进行优势整合,以项目的形式整体申报。项目应根据考核指标提出明确、可考核的预期目标。项目执行期一般为3年。

3.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个,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参加人员不超过50人,其中,主要学术骨干不超过20人。

4.开展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病原微生物管理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并具备从事相关研究的经验和保障条件。

5.涉及人类遗传资源样本与信息数据的研究项目,需按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和科学技术部“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审批”行政许可服务指南,向科学技术部申报审批。项目结题前,应按照要求向科学技术部指定机构提交备份样本或信息数据。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第四篇: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引-国家科技部

附件4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 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

确保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增加、肥水利用效率较低、耕地受损严重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重大问题,需要寻找出丰产增效新途径,挖掘丰产增效新潜力,破解良种良法配套、信息化精准栽培、土壤培肥耕作、灾变控制、抗低温干旱、均衡增产和节本减排等技术难题,实现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

为有效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等精神,启动实施“粮食

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专项围绕粮食丰产增效可持续发展,聚焦3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突出3大主产平原(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的13个粮食主产省)、注重3大目标(丰产、增效与环境友好)、衔接3大层次(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新增5%,生产效率提高20%,增加效益256亿元以上,形成高度规模机械化、信息标准化、精准轻简化水平的生产体系。

根据专项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按照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布局创新任务、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区域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三个层次部署研究任务。因本专项中“湖北单双季稻混作区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流标,2018年重新发布该项目申报指南,项目执行期3年。

1.湖北单双季稻混作区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基于湖北不同生态区单双季稻生产特点,以关键 — 2 —

技术集成为核心,进行区域特色的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针对湖北鄂中北稻—麦区域地力贫瘠等问题,集成以中低产田改良、工厂化育秧、机插秧等技术为主体的周年培肥机械化高效技术体系;针对江汉平原早稻—再生稻区域光温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等问题,集成以粳稻精确定量优质栽培、再生稻轻简机械化栽培、减肥控药绿色防控等技术为主体的精简化技术体系;针对鄂东南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集成以优质品种筛选、机直播、少免耕等技术为主体的双季双直播水稻周年规模机械化技术体系。以提高效率、减少投入为目标,将集成的三大生态类型区生产技术体系在相应辐射区进行大面积示范,充分发挥生产辐射带动作用。此外,对粮食产后减损关键技术进行集成示范,确保粮食减损增效。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集成配套湖北不同生态区水稻、小麦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体系4~5套,示范面积双季稻(含再生稻)60万亩、单季稻90万亩(一季稻60万亩,麦茬稻30

万亩);辐射面积双季稻600万亩、单季稻900万亩(一季稻600万亩,麦茬稻300万亩);项目区水稻单产较“十三五”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提高5%左右,技术应用累计4950万亩,增产粮食123.75万吨,增加经济效益22.5亿元。水资源和化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2%、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率降低2%~5%,生产效率提升20%,节本增效8%以上,产后储存损失率降低4%~6%。【预期性指标】项目实施区粮食品质得到显著改善,耕地质量逐步提升,机械化、标准化、轻简化水平显著提高;培育带动适度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个以上,培训农技人员2000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

执行期限:3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申报要求

1.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2.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25家。3.项目须产学研联合申报,牵头单位原则上应为区域所属省单位,区域外单位可作为参与单位申报。鼓励项目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开展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工作。

4.企业牵头的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自筹经费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参与申报的企业自筹经费与企业申报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须出具有效的经费来源证明。

第五篇: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201国家科技部

附件3

“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

重点专项2016申报指南

随着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特别是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体组织器官的修复替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演进的新形势下,加快研发生物医用材料和组织工程技术及产品,对于培育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技惠及民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和《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部际联席会议审议,“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列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项旨在面向国家保障全民基本医疗保健和转变发展方式对生物医用材料的重大战略需求,把握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抢抓生物医用材料革命性变革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面的基础和优势,— 1 —

以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和植入器械、高值医用耗材为重点,构建我国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业体系,引领生物医用材料产业技术进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集中度多元化生产的龙头企业以及创新团队,为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奠定科学与技术基础。

本专项按照多学科结合、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部署前沿科学及基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开发、典型示范等4大研究开发任务,实施周期为2016-2020年。

1.前沿科学及基础创新

1.1 材料诱导组织形成的机制和理论基础

研究内容:深化生物材料组织诱导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重点揭示并阐明材料对非骨组织(如血管、心肌、软骨、肌腱、韧带、神经、角膜等)再生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形成相应理论体系,为组织再生性新一代生物材料的发展提供科学和技术基础。

考核指标:确证可诱导不少于5种上述非骨组织再生的生物材料,阐明其机理,为建立完整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科学理论基础提供实验依据;申请国际和国内核心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国际专利2-3项),其中获得授权不少于5项;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完成生物材料组织诱导性研究专著1部。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学科交叉联合申报,并且鼓励海外团队参与合作研究。

1.2 材料表面/界面及表面改性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与常规材料技术进步直接相关的表面/界面及其改性原理,包括:材料表面/界面的组成、分子构型、微/纳米结构、微图案、生物力学性质等的表征及其对蛋白/细胞的选择性吸附/黏附和细胞行为影响的定性、定量关系;对材料生物功能和特定组织再生的影响和机制等。

考核指标:建立抗凝血和抗组织增生的材料表面/界面的构建原理,高界面结合强度的生物活性涂层及可与软组织形成生物密封的活性表面的设计原理,抗菌表面设计及改性原理;利用每种原理设计及研发1-2种新型表面改性植入器械并进行体内外试验验证。申请国际和国内核心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国际专利2-3项),其中获得授权不少于5项;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完成相关专著1部。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学科交叉联合申报,并且鼓励海外团队参与合作研究。

2.关键核心技术

2.1 个性化植、介入器械的快速成型及生物3D打印技术 2.1.1 个性化植、介入器械的快速成型与3D打印

研究内容:研究不含活体细胞的生物相容个性化骨、牙、关节、心血管系统和其他软组织植入器械的快速成型制造(CAD/CAM)及3D打印设备、原材料、软件及其集成;研究具有生物功能的3D打印构架设计、原材料研发、设备及其集成;制定设备及相关制品标准等。

考核指标:提供不少于3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个性化生物相容性植入器械(颅颌面骨、牙冠、关节、盆骨、管腔等)快速成型(CAD/CAM)及3D打印设备、原材料和专用设计软件及其集成,打印精度小于2微米,其中3种以上设备获得CFDA产品注册证,相关植入器械应用于临床;利用研发的技术和设备,构建2种以上具有生物功能(生物活性、组织诱导性、抗凝血性等)的3D打印构架,并进入临床试验或取得CFDA产品注册证(至少有1个产品注册证);核心技术获得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国际专利不少于2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医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2.2 可降解及智能生物材料和植入器械制备技术 2.2.1 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植入器械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可生物降解及吸收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及植入器械,重点突破降解速率、分子量分布可控,以及可加工性等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工程化制备。包括开发新型催化剂及交联剂,研发高纯、高分子量及可功能化改性的医用聚氨基酸、聚己内酯等材料的绿色合成技术,以及相关植入器械的工程化加工技术等。

考核指标:研发的技术及产品,其技术指标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高分子材料无金属残留,分子量分布系数小于1.3,杂质残留量不大于医用级标准,形成符合植入级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批量生产能力;开发2-3类新型绿色催化体系。3种医用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的产品取得CFDA产品注册证,核心技术获得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国际专利不少于2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医联合申报,且单位、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2.3 天然生物材料和组织免疫原性消除技术 2.3.1 动物源组织或器官免疫原性消除及防钙化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猪、牛等异种动物组织和器官固定化、免疫

原性消除及防钙化等的工程化技术研究,包括:动物源组织脱细胞新技术,提高组织强度、无有害物残留的固定化技术,消除应力集中的构形优化设计技术,内源性病毒控制技术,以及装载药物的防钙化技术等。

考核指标:制备介/植入缓钙化人工生物瓣膜、人工肌腱、膀胱、食道等产品,其防钙化效果、力学性能(抗疲劳性能、挠曲度、柔顺性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无残留有害毒物等;其中3种以上取得CFDA产品注册证;核心技术获得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国际专利不少于2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 拟支持项目: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医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2.4 组织工程技术

2.4.1 复杂组织构建的工程化技术

研究内容:基于复杂组织功能、空间结构等解剖学基础进行模拟分析及其仿生制备;开展用于多细胞共培养的支架材料研发及其培养体系的建立;进行赋予支架生物功能的设计、技术及体内外验证和系统评价。

考核指标:构建3种以上复杂组织的组织工程化产品,其中 — 6 —

至少两项产品建立技术要求、获得进入临床试验的注册检验报告、临床试验性应用不少于30例;核心技术申报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国际专利不少于2项),授权2-3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医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2.4.2 器官构建的工程化技术

研究内容:基于器官功能、结构等解剖学基础进行模拟分析及其仿生制备;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开展新型细胞培养系统的研发;建立复杂组织器官的原创性三维细胞共培养系列技术和标准,并进行体内外评估和验证。探索肝、肾等工程化器官的构建。

考核指标:建立原创性肝、肾等器官构建的工程化技术,并完成材料和构建技术的体内外验证和评估,形成评估体系;建立相关技术要求不少于两项;核心技术申报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国际专利不少于2项),授权2-3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医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

例不低于2:1。

3.产品开发

3.1 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及植入器械 3.1.1 中枢神经再生材料和植入器械

研究内容:研究材料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发生微环境的影响,包括材料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分化与神经损伤修复的关系;材料对非人灵长类神经网络形成及功能重建的影响;研究制定产品标准、诊断及评价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新方法,开展临床试验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脑损伤患者20例以上临床试验研究报告;完成20例以上急性或慢性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试验研究报告;建立脑脊液或外周血液诊断脊髓损伤/再生和功能恢复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诊断标准;核心技术获得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国际专利不少于1项);在国际一流临床研究相关杂志发表文章3篇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学、研、医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1.2 周围神经再生材料和植入器械

研究内容: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微环境与神经再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神经移植物对周围神经再生相互作用途径;重点研究周围神经长距离缺损的修复,突破神经诱导性移植物制备关键技术,开展基于诱导型组织工程神经如可降解细胞基质化组织工程神经的构建研究, 并建立相应产品质量标准, 完成临床前研究,开展临床试验研究;研究制定产品标准及评价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新方法,完成材料的体内安全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建立生产线和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产品。

考核指标:2种产品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形成5万件/年生产能力,并实现产品销售;2-3种产品完成临床前研究,进入临床试验;周围神经缺损修复在人体内不短于8厘米,完成相关生物材料的全部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核心技术获得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国际专利不少于1项);在国际一流临床研究相关杂志发表文章3篇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学、研、医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2 高值骨科材料及骨修复替代器械研发 3.2.1 新型人工关节

研究内容:研发新型人工膝、髋关节。突破人工关节表面生物活性涂层与其基体高强度界面结合的制备技术,新型人工关节摩擦副材料的耐磨表面制备技术,表面抗菌技术等。

考核指标:研发新型人工膝关节、髋关节,并获得CFDA产品注册证。人工关节生物活性涂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剪切强度不低于40MPa,剪切疲劳强度不低于20MPa。人工关节摩擦副材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经过1000万次体外磨损实验,人工髋关节千万次质量磨损不大于0.05g,人工膝关节千万次质量磨损不大于0.1g;临床功能评价优良率不低于市售进口产品。核心技术获得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国际专利不少于1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学、研、医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2.2 生物活性脊柱及节段骨缺损修复器械

研究内容:研发可诱导脊柱组织再生的新型脊柱融合器和节段骨缺损修复器械,包括兼具骨再生及治疗功能的替代材料,可降解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等。

考核指标:研发生物活性脊柱修复器械及节段骨缺损修复器械各2种以上,其中至少各1种获得CFDA产品注册证。脊柱融 — 10 —

合器初始抗压强度≥100Mpa,植入后可诱导脊柱骨组织再生,促进融合并具有人骨生物力学特性;节段骨缺损修复植入体可诱导会发生骨不连的节段骨(肢体骨,颌骨肢等)缺损再生或重建,对于大于4cm长度的缺损修复,初始抗压强度≥8MPa,植入人体内1周新骨开始形成,6个月左右可达站立负重能力。核心技术获得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国际专利不少于1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学、研、医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3 心脑血管植、介入材料和器械

3.3.1 具有血管组织修复功能的新一代全降解聚合物支架 研究内容:研发具有血管组织修复功能的新一代全降解聚合物支架,突破支架设计和制备的工程化技术,包括支架材料的设计及制备技术;血管内皮和中层平滑肌细胞表型调控;血管组织修复中的逆转钙化技术和降解控制技术等。

考核指标:病变血管两年内基本完成修复重构,正常的内皮组织结构恢复,损伤血管自行修复并具正常血管顺应性,晚期管腔丢失率小于传统药物洗脱支架,血栓发生率不高于药物洗脱支架。产品申报或获得CFDA产品注册证,核心技术获得国际和国

内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国际专利不少于1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学、研、医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3.2 全降解金属与合金冠脉血管支架

研究内容:研发全降解金属与合金冠脉血管支架,突破支架的设计和制备的工程化技术,包括产品用金属与合金材料、支架管材加工、支架结构设计与制造、载药涂层技术等;开展医用金属及其支架用管材质量稳定化制备技术研究,建立支架管材质控标准;开展金属血管支架与机体之间力学、化学、生物学交互作用与降解代谢研究;研究制定产品技术要求,进行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研究。

考核指标:全降解金属与合金冠脉支架取得临床试验批件,并进行400例以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核心技术获得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国际专利不少于1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学、研、医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 — 12 —

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4 口腔植入材料及器械研发 3.4.1 新型牙种植体

研究内容:研发穿龈部分具有良好生物密封特性的新型牙种植体,突破牙种植体表面生物活化及抗菌改性技术,以及产品设计及精密加工等关键工程化技术,形成系列牙种植体并研发相应的配套器件及手术器具。

考核指标:新型牙种植体、种植体/基台系统的静态抗压强度和抗剪切强度,以及承受107次循环的抗压疲劳强度应高于市售同类产品;种植体植入后一年垂直骨吸收<1.0mm,植入后一年牙龈下行<0.5mm。骨整合时间≤2周;植入后骨结合率≥70%;1年后探诊深度<3mm。产品获得CFDA产品注册证,核心技术获得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国际专利不少于1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学、研、医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4.2 个性化颌面部软、硬组织修复材料

研究内容:研发用于颌面软、硬组织修复的生物材料,包括具有骨诱导性的个性化颌面骨修复材料和新型颌面软组织修复材料。

开展临床试验,进行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的有效性评价。

考核指标:个性化颌面骨修复材料具有骨诱导性,能再生新骨修复颌骨肢缺损范围≥4cm,产品获得CFDA产品注册证;新型颌面软组织修复材料不低于市售进口产品性能,具有一定的抗唾液腺酶活性的能力、满足再生组织修复或替代缺损组织的时间要求,抗降解时间≥18个月,具有诱导上皮细胞生长和迁移,以及肌细胞再生的功能,产品获得CFDA产品注册证。核心技术获得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国际专利不少于1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学、研、医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5 血液净化材料和体外循环系统或人工器官 3.5.1 血液透析材料及体外循环设备

研究内容:研发新型血液净化膜材料和滤器,以及血液透析耗材;研发便携式人工肾装置。

考核指标:血液透析膜材料实现国产化,相关产品获得CFDA产品注册证;血液透析器在200ml/min血流量下的尿素清除率大于195ml/min,β2-微球蛋白下降率不小于40%,超滤系数达30-55ml/h/mmHg;吸附器中吸附剂吸附量高于现有吸附剂 — 14 —

50-100%,可有效清除β2-微球蛋白、内毒素等生物毒素;便携式人工肾进入临床试验,重量<5kg,电源持续时间≥8小时。上述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获得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国际专利不少于1项)。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学、研、医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4.标准及技术规范研究

研究内容:新一代生物材料(组织诱导性材料、组织工程化支架及产品等)检验和评价的基础科学研究。材料和产品的免疫原性、纳米生物特性、组织工程支架与细胞相容性等生物相容性评价的新方法研究,以及探索评价新一代生物材料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分子标记,形成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议。研究新型植入器械的生物力学与耐久性检测与评价方法;研究包括植入性生物芯片等体内跟踪植入体的新方法。研究并形成生物3D打印、纳米材料、组织工程等产品的系列标准建议。

考核指标:协助制定15-25个生物材料新产品技术要求,并开展新检验方法的研究。制定新材料、检验方法系列化行业、国家标准建议或标准指南20项以上,包括具有组织诱导性、表面改

性等新材料和3D打印、纳米材料、组织工程化产品、新型植入器械等领域的新产品标准10-15项,先进检验和评价方法标准5-10项;制定管理标准和其它技术文件5项以上。

支持年限:2016-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专业单位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申报要求

1.本专项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家

2.申报单位和个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专项各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如不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则不具备承担专项项目的资格;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后而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责任的,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3.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下载2化学肥料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 国家科技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化学肥料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 国家科技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