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电子教案[模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电子教案
教学目的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板书:赞其功
(一)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板书:赞其功
(二)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导读设计: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板书:颂其德
(三)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作业: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七、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第二篇: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伟人的逝世--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伟大的贡献--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敌人的忌恨--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第三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的丰功伟绩;
2、通过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来体会本文严密的逻辑性和论辩思路。【教学重点】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一、导入:
二、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请学生概括课文的写作思路。明确:逝世情况——伟大贡献——巨大影响
三、具体研习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学生齐读第一段,提问:(1)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无限惋惜、悲痛、怀念之情。
那么要体现出这种感情,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明确:语调低沉、凝重,语速缓慢。
(2)写马克思逝世,不用“去世”、“停止呼吸”,而说“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为什么?
明确: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找出统领全文总纲的句子: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空白”和“不久”这两个词语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
(3)分析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方面的贡献: 理论贡献: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3、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发现。革命实践:
1、编报著书;
2、创立第一国际.关键字句赏析:
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明确:运用类比手法,体现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明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三)、分析第三部分:(学生齐读最后两段)巨大影响: 生前:
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爱戴、尊敬 死后: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关键字句赏析: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明确:
1、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2、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革命事业上。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热烈赞扬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明确:一个“将”字体现出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四、小结。(请学生谈谈自己从本课中学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到议论文写作的角度作总结)
五、研究性学习:
学习本文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的议论文特点,采用层进式的结构,以“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性的短文。
第四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一般写作特点
2、揣摩关键词语深层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寻找文中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并借助他们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2、通过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
德育目标
1、学刻体会这篇悼词所蕴含的深切感情,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感受马克思崇高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
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品味文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教学方法
讨论法。以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辅之以必要的指导点拨,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
教具准备 打印好的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马克思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为世界做出了贡献,这样一位伟人的逝世无疑是全人类的损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马克思的好友思格斯是怎样来评价他的。(板书课题)
二、了解文体特征,明确学习重点
教师发放预先打印好的资料(演讲词、悼词,本单元学习的注意点)
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结构
1、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 作者从哪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要抓住第二段内容重点分析。这段作者主要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从 1 另一方面看,了概括揭示了马克思生前的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即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发现。
② 找出本文承递性词句及过渡性句段,了解本文结构,并掌握有关指代词语,了解其指代内容。
运用承递性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是本文的特点。如2、6段为过渡段,2、4、5、6、7、8段用了承递性语句。
第2段是个总纲。为了使上下文紧密联系,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有的地方用了一些承递性语句。第2段分析略。第4段中“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第5段中“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但是马克思„„”。....第6段是剖析全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一个难点。这段有过渡作用,作者意在揭示马克思的革命家的本色,第二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他作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样”不是指代“两个发现”,而是指代“都有独到的发现”“都不是浅尝辄止”的那种品质和精神。第7段的承递性语句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8段是“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加点字是须画出的指代类词语、关联词语).教师总结:这些概括性段落(第2段)、承递性语句及过渡性句段(包括指代词、关联词)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而且对了解本文内容起到重要作用。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全文分三部分:悼念、评价、赞颂,思路清晰。评价时围绕“革命家”“思想家”两方面来论述。同时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赞扬,对颂扬马克思、唤起人们的无限景仰起了重要作用。
四、揣摩文中精彩语句,领悟文中深刻的思想1、3月日下午两点三刻(详细去世时间;强调时间,让大家永远记住这一刻对人类产生..14.........重大影响的时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马克思是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较准确如果用“去世”显得太一般化,“与世长辞”不合具有演说性的悼词的语体色彩)。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去世的突然;没有见到最后一面的遗.......憾),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突出了马克思与世长辞从容、安详的情景,修辞上叫“讳饰”,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
2、这个人的逝世,对于„„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世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强调了损失“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高度赞扬了他的贡献之大)
3、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繁芜丛杂”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这些无稽之谈“掩盖”了人类历史的“简单事实”,是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真理。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四个词语具体形象地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
4、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比做黑暗之后猛见光明的“豁然开朗”,而先前人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发现这一理论的划时代意义准确而生动地告诉了人们。)
5、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这些加点的词语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的。“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革命事业的爱;“坚忍不拔”表现了他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不屈服,不放弃,是爱的升华和深化;“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这三个词语由表达热情到表达行为再到表达结果,层层递进,不可颠倒。)
6、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个比喻句含蓄且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无畏的气魄。)
7、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尊敬、爱戴和悼念”是层层递进的。
8、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可能”“未必”委婉而准确。“但”字一转,突出了马克思所有的敌人都是无是无产阶级共同的敌人,没有一个“私敌”。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许多”“一个”一多一少,强调马克思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无产阶级。
六、课堂小结
这篇演讲词篇幅短小,内容高度概括,行文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凝练准确,字斟句酌;悲痛而不形于外,颂扬而不借助于藻丽;以婉曲之意倾吐悼念之情。凝重悲壮、深沉感人,处处闪耀着演讲者思想的光辉,充分显示出庄严凝重的深沉型演讲风格,不愧为悼念型演讲的典范。
第二课时
七、拓展延伸,深入理解演讲词内容的针对性、逻辑性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材料预先发下)
思考:这篇演讲词的内容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学生阅读,思考并自由发言。
师:演讲词的内容应有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较强。因祭悼的对象不同,故两篇文章内容有别。《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现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生前为无产阶级作出的伟大贡献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此文对一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作的一切贡献。
八、1、完成课课练2、3、5、20——25
第五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一、教学目标:、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一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文体介绍:
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3、学生讨论,完成后练习二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字词归纳
2、朗读文,体会情感
3、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