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丽丝·门罗经典语录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
爱丽丝·门罗经典语录
中新网10月10日电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于瑞典当地时间10月10日下午1时(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7时)揭晓,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获此殊荣。
国籍: 加拿大
爱丽丝·门罗作品: 《逃离》 爱丽丝·门罗简介: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加拿大著名女作家。以短篇小说闻名全球,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世界100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门罗出生在渥太华,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安静的城市度过。她的小说写的也都是这个城市郊区小镇中上演的平民中的爱情、家庭日常生活,而涉及的却都是和生老病死相关的严肃主题。这个女作家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给人带来很真挚深沉的情感,简单的文字带来丰厚的情感,这恰好显示了文学最本质的能量。很多人把她和写美国南方生活的福克纳和奥康纳相比,而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将门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2013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82岁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现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1.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2.伤口是别人给予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
3.很多人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4.永远到底有多远?我们都不知道。所以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要有勇气去做。
5.也许爱情只是因为寂寞,需要找一个来爱,即使没有任何结局。
6.幸福始终充满着缺憾。
7.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8、我门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9.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10.我们一直是在离别中,比如和爱的人,和伤害,甚至和时光。
爱丽丝·门罗经典语录(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者)
1.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生活的要义,哈里告诉劳莲,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要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看到他的人性。要时刻注意。如果他有什么可以传授给女儿的话,那就是这句话了:要时刻注意。
3.她终于明白,埃里克确实是死了。仿佛整个这段时间里,当她在温哥华的这些日子里,他一直都是在某处等候,等着看她是否愿意恢复跟他一块过的那种生活。仿佛那一直都是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项目似的。她来到此处后,仍然是生活在埃里克振动得余波之中,并未完全明白埃里克已经不在了。他任何的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而在一天天过去的再平凡不过的世界里,对他的记忆已经在一点点消退了。这么说这就是哀愁了。她感觉到仿佛有一袋水泥倒进了她的身体,并且很快就凝结了,她几乎都不能够动了。
4.她从未对一个特殊的、真正的男人——更不要说是对她的任何一个老师了——有过什么幻想。在她看来,年龄比较大的男人——在真实的生活里——好像都有点儿不太干净。
5.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
6.生活总是那么的忙乱。为了得到什么并用掉它,我们总是白白耗费了我们的力量。其实又何必让自己这么忙碌,却无法去做我们应该去做与愿意做的那些事呢?
7.还是别试着逃避了,而是要正视这个打击。如果你暂时逃避,就仍然会一而再地受到它的打击。那可是当胸的致命一击啊。
8.事情总是这样的。你把某件东西搁开了一阵子,有时候你到壁柜里去找别的什么东西然后你记起来了,于是你想道,快要用得上了。于是它就成了就在那里、就在壁柜里的一样东西,别的东西挤进来堆在它的前面、上面,最后你根本都不去想它了。这东西是你的光辉宝藏。你却不去想它。一时之间你都不会认识到这是你的损失,如今,它已经成为你几乎记不起来的东西了。
9.事情全都在一天里、在几分钟之内便被破坏了,而不是像这类事情往往会的那样,是经过反反复复、走走停停、希望与失望,漫长的拖延,才彻底垮台的。若是果真好事难圆,那么痛痛快快的了断岂不是更易忍受吗?
1.生活总是那么的忙乱。为了得到什么并用掉它,我们总是白白耗费了我们的力量。其实又何必让自己这么忙碌,却无法去做我们应该去做与愿意做的那些事呢?
2.我其实三十六七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而我二十岁时就开始写作,那时我已结婚,有孩子,做家务。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时,写作也不成问题。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如果我二十五岁时就通过出版小说迅速证明了自己,那说不定倒是件糟糕的事情。
3.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一次次逃离的闪念,就是这样无法预知,无从招架,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或许你早已将它们轻轻遗忘。
5.这些是她挑出来专门为自己而用的词语:命运。爱人。而不是男友。情人。他决定不通信说不定还是件好事。不然的话,她的生命便会完全销蚀到构思、写信和等待来信这上面去了。写信与等信,等信与写信。自然,还有担心,生怕信收不到。她现在任何时候都有所依托了。她感觉到有一种光芒在照亮着她,照着她的身体、她的声音以及她在做着的一切事情。这使得她走起路来也与平时不一样,无缘无故也会微笑起来,对待病人也体贴入微、异乎寻常。
6.事情全都在一天里、在几分钟之内便被破坏了,而不是像这类事情往往会的那样,是经过反反复复、走走停停、希望与失望,漫长的拖延,才彻底垮台的。若是果真好事难圆,那么痛痛快快的了断岂不是更易忍受吗?
7.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
8.他上了床。“你的脚好冷,”她说,“好像打湿了嘛。” “露水很重。” “过来点,”他又说,“我读到你的字条时,就像五脏六腑一下子全给掏空了。真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走了,我就会觉得身体里什么都没有留下了。”
9.事情总是这样的。你把某件东西搁开了一阵子,有时候你到壁柜里去找别的什么东西然后你记起来了,于是你想道,快要用得上了。于是它就成了就在那里、就在壁柜里的一样东西,别的东西挤进来堆在它的前面、上面,最后你根本都不去想它了。这东西是你的光辉宝藏。你却不去想它。一时之间你都不会认识到这是你的损失,如今,它已经成为你几乎记不起来的东西了。
10.生活的要义,哈里告诉劳莲,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要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看到他的人性。要时刻注意。
11.还是别试着逃避了,而是要正视这个打击。如果你暂时逃避,就仍然会一而再地受到它的打击。那可是当胸的致命一击啊。
12.生活的要义,哈里告诉劳莲,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要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看到他的人性。要时刻注意。如果他有什么可以传授给女儿的话,那就是这句话了:要时刻注意。
13.事情总是这样的。你把某件东西搁开了一阵子,有时候你到壁柜里去找别的什么东西然后你记起来了,于是你想道,快要用得上了。于是它就成了就在那里、就在壁柜里的一样东西,别的东西挤进来堆在它的前面、上面,最后你根本都不去想它了。这东西是你的光辉宝藏。你却不去想它。一时之间你都不会认识到这是你的损失,如今,它已成为你几乎记不起来的东西了。即使你并没有将它束之高阁,即使你每天都靠它维持生活,那又怎样呢?
14.泰莎在微笑,而南希从这样的笑容里看到了多年前困惑过她的那同一种东西。不完全是优越感,而是一种很特殊的、没有什么理由的怜悯心。
15.我时常会想起你 我是时时刻刻都会想起你的哟 那只不过是人们企图安慰人时所说的套话,或者是想继续对别人起控制作用时所说的话。
16.她真是想象不出来。她会怎样去搭乘地铁或是电车,去照料陌生的马匹,去跟不熟识的人说话,每天都生活在不是克拉克的人群之中。一种生活,一个地方,选择了它仅仅为了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那里将不会包括克拉克。在她正在逃离的时候——也就是此刻——克拉克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可是等逃离告一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
17.她终于明白,埃里克确实是死了。仿佛整个这段时间里,当她在温哥华的这些日子里,他一直都是在某处等候,等着看她是否愿意恢复跟他一块过的那种生活。仿佛那一直都是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项目似的。她来到此处后,仍然是生活在埃里克振动得余波之中,并未完全明白埃里克已经不在了。他任何的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而在一天天过去的再平凡不过的世界里,对他的记忆已经在一点点消退了。这么说这就是哀愁了。她感觉到仿佛有一袋水泥倒进了她的身体,并且很快就凝结了,她几乎都不能够动了。
18.但是校方能找到任何一个主修希腊语、拉丁语的人就已经谢天谢地了。现如今简直就没人愿意学这些老古董了。“那你干嘛学呢?” “哦,仅仅是想显得与众不同罢了,我猜。”
19.她仍然希望能从佩内洛普那里得到只言片语,但再也不那么特别好费心神了。她像更谙世故的人在等待非分之想、自然康复或是此等好事的那样,仅仅是怀着希望而已。
20.她从未对一个特殊的、真正的男人——更不要说是对她的任何一个老师了——有过什么幻想。在她看来,年龄比较大的男人——在真实的生活里——好像都有点儿不太干净。
21.这话她一说出口,就觉得身上发冷。她原来以为自己是很严肃的,现在她明白了,自己其实是想用这些回答来打动他,使他觉得她跟自己一样,也是个大俗人。可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她接触到了本质性的真实。这样的缺乏希望——真正彻底的、并非没有道理的、永远也不会有所改变的缺乏希望。
22.23.她竟会想到要跟莫里结婚,这不是莫名其妙吗。这简直就是一种背叛。一种对自己的背叛。可是和尼尔一起坐车出游却并不是背叛,因为对于她熟悉的一些事,他也是有所了解的。而随着时间的过去,她对于他,也是了解得越来越透彻了。
24.生活总是那么的忙乱。为了得到什么并用掉它,我们总是白白耗费了我们的力量。其实又何必让自己这么忙碌,却无法去做我们应该去做与愿意做的那些事呢?
25.一次次逃离的闪念,就是这样无法预知,无从招架,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或许你早已将它们轻轻遗忘。
26.这些是她挑出来专门为自己而用的词语:命运。爱人。而不是男友。情人。他决定不通信说不定还是件好事。不然的话,她的生命便会完全销蚀到构思、写信和等待来信这上面去了。写信与等信,等信与写信。自然,还有担心,生怕信收不到。她现在任何时候都有所依托了。她感觉到有一种光芒在照亮着她,照着她的身体、她的声音以及她在做着的一切事情。这使得她走起路来也与平时不一样,无缘无故也会微笑起来,对待病人也体贴入微、异乎寻常。
27.事情全都在一天里、在几分钟之内便被破坏了,而不是像这类事情往往会的那样,是经过反反复复、走走停停、希望与失望,漫长的拖延,才彻底垮台的。若是果真好事难圆,那么痛痛快快的了断岂不是更易忍受吗?
28.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
29.他上了床。“你的脚好冷,”她说,“好像打湿了嘛。” “露水很重。” “过来点,”他又说,“我读到你的字条时,就像五脏六腑一下子全给掏空了。真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走了,我就会觉得身体里什么都没有留下了。”
30.事情总是这样的。你把某件东西搁开了一阵子,有时候你到壁柜里去找别的什么东西然后你记起来了,于是你想道,快要用得上了。于是它就成了就在那里、就在壁柜里的一样东西,别的东西挤进来堆在它的前面、上面,最后你根本都不去想它了。这东西是你的光辉宝藏。你却不去想它。一时之间你都不会认识到这是你的损失,如今,它已经成为你几乎记不起来的东西了。
31.32.生活的要义,哈里告诉劳莲,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要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看到他的人性。要时刻注意。
33.34.还是别试着逃避了,而是要正视这个打击。如果你暂时逃避,就仍然会一而再地受到它的打击。那可是当胸的致命一击啊。
35.生活的要义,哈里告诉劳莲,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要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看到他的人性。要时刻注意。如果他有什么可以传授给女儿的话,那就是这句话了:要时刻注意。
36.事情总是这样的。你把某件东西搁开了一阵子,有时候你到壁柜里去找别的什么东西然后你记起来了,于是你想道,快要用得上了。于是它就成了就在那里、就在壁柜里的一样东西,别的东西挤进来堆在它的前面、上面,最后你根本都不去想它了。这东西是你的光辉宝藏。你却不去想它。一时之间你都不会认识到这是你的损失,如今,它已成为你几乎记不起来的东西了。即使你并没有将它束之高阁,即使你每天都靠它维持生活,那又怎样呢?
37.泰莎在微笑,而南希从这样的笑容里看到了多年前困惑过她的那同一种东西。不完全是优越感,而是一种很特殊的、没有什么理由的怜悯心。
38.我时常会想起你 我是时时刻刻都会想起你的哟 那只不过是人们企图安慰人时所说的套话,或者是想继续对别人起控制作用时所说的话。
39.她真是想象不出来。她会怎样去搭乘地铁或是电车,去照料陌生的马匹,去跟不熟识的人说话,每天都生活在不是克拉克的人群之中。一种生活,一个地方,选择了它仅仅为了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那里将不会包括克拉克。在她正在逃离的时候——也就是此刻——克拉克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可是等逃离告一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
40.41.她终于明白,埃里克确实是死了。仿佛整个这段时间里,当她在温哥华的这些日子里,他一直都是在某处等候,等着看她是否愿意恢复跟他一块过的那种生活。仿佛那一直都是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项目似的。她来到此处后,仍然是生活在埃里克振动得余波之中,并未完全明白埃里克已经不在了。他任何的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而在一天天过去的再平凡不过的世界里,对他的记忆已经在一点点消退了。这么说这就是哀愁了。她感觉到仿佛有一袋水泥倒进了她的身体,并且很快就凝结了,她几乎都不能够动了。
42.43.但是校方能找到任何一个主修希腊语、拉丁语的人就已经谢天谢地了。现如今简直就没人愿意学这些老古董了。“那你干嘛学呢?” “哦,仅仅是想显得与众不同罢了,我猜。”
44.她仍然希望能从佩内洛普那里得到只言片语,但再也不那么特别好费心神了。她像更谙世故的人在等待非分之想、自然康复或是此等好事的那样,仅仅是怀着希望而已。
45.她从未对一个特殊的、真正的男人——更不要说是对她的任何一个老师了——有过什么幻想。在她看来,年龄比较大的男人——在真实的生活里——好像都有点儿不太干净。
46.这话她一说出口,就觉得身上发冷。她原来以为自己是很严肃的,现在她明白了,自己其实是想用这些回答来打动他,使他觉得她跟自己一样,也是个大俗人。可是在对话的过程中,她接触到了本质性的真实。这样的缺乏希望——真正彻底的、并非没有道理的、永远也不会有所改变的缺乏希望。
47.她竟会想到要跟莫里结婚,这不是莫名其妙吗。这简直就是一种背叛。一种对自己的背叛。可是和尼尔一起坐车出游却并不是背叛,因为对于她熟悉的一些事,他也是有所了解的。而随着时间的过去,她对于他,也是了解得越来越透彻了。
第二篇: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读完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每幅短篇小说都值得细细品味,润物细无声的笔触却在意想不到的结局下于无声处听惊雷。门罗的文笔清淡平和,但丝毫不缺女性角度独有的细腻心理。朴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出随时即将掀起狂风暴雨的情感跌宕。她的每则短篇故事仿佛潜伏于女性灵魂,挥散不去,久久缠身,替每个女人在平凡近乎窒息的生活中呐喊出内在的挣扎和想法。唯此之刻,回味无穷。
媒体曾把她比作俄国当代作家契诃夫,我觉得这是不准确的,她代表不了任何人,任何人也代表不了她,她是独一无二的罗门。在平凡的主妇生活中将女性共有的生活轨迹和共鸣的心灵波澜通过波澜不惊的手法再现波澜壮阔的逃离心路。全世界但凡未经历的,正在经历的,以及经历过的,都通过她旁观冷静的观察下用沉稳内敛的笔触精准的击中女性穴位,深刻地勾画出女性在平淡危机生活中的迷茫,逃离,抗争,沉默,无奈以及悲伤。
想讲两个对我印象深刻的小说故事。第一部即《逃离》本身的故事,女主角卡拉,年少时不顾一切选择自己所爱的男人,甘愿过着充满风险和挑战的生活,她写了一张简短字条给自己的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慢慢的,她却在和丈夫家庭生活的相处中渐行渐远,平静的海洋深层是暗流涌动的情感喷发。她决定离开,并寻求乡间的一位夫人帮助她逃离。可正当她登上一辆大巴决定奔向远方时,“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中。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到里面去。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像她自己满怀希望可能会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当她正在逃离他的时候,也就是此刻,他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位置。可是等逃离一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未知世界带给她无尽恐惧和陌生,她在“这生命中的紧要关头,挣扎着让她那巨大的身躯和灌了铅似的腿脚站立起来,超前踉跄走去,喊道‘让我下车,我必须得在这儿下去,我就是要下去!’她终于回到自己原来的家,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抵抗着那样的诱惑,“肺里有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
其实这段心理描写我能够感同身受一些,仿佛自己能窥见大部分妇女的影子。比如我的母亲,退休后便常年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她日复一日的做着家务活,偶尔发出感叹和埋怨,“整天就是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想出去出不去。只能在家呆着,家附近转转。”我觉得自己突然就有点理解她了。她的青春没有了,她余下的年华却要在日复一日的家务生活中渐渐消逝。生活是不会给这样年龄的人带来惊喜和新鲜的了。她或许早就习惯接受,可偶尔的叹息却是心底最真实的写照和情感循环。有一次她因为家庭原因和父亲大吵一架,生气的离家出走,她是没有地方可去的,我担心她,手机联系她,她短信发过来叫我保密。第二天我和她约在一家面包店碰头,她泪眼婆娑地告诉我:她没有地方可去,她也不知道去哪里,她一个人瞎逛,漫无目的,再大的地方也没有她的容身之处。她一个人晚上睡了一家不知名的陌生宾馆,可能睡多久呢?这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和自己的床啊。说着说着她流下了眼泪……
我想每个女人都有想要释放真实自己的冲动。只是有些女人毅然而然离开了,有些女人选择隐藏自己的心里想法,继续隐忍地过着寡然无味的生活,直到忍受它,接受它,习惯它,麻木它。表面和睦的家庭生活,固然对某些女性是幸福,但另一方面或许就是禁锢的枷锁。表面的虚幻泡沫五光十色,却是脆弱不堪,一个手指就能轻易将之戳破。当然这一切,请抛开道德角度的千夫所指。因为这不是单从道德角度好坏就能说清的问题。
看着卡拉的故事,脑海里又浮现出电影《时时刻刻》里的朱利安摩尔。电影里,她过着幸福的主妇生活,有个爱她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可她的痛苦,纠结,无人可诉无处可说。有一天,她最终因为覆架在她个体身上的时代与性别枷锁,不说一句离开家庭,走向远方,不见踪影。我觉得她寻求的生命激情和真实是无法获得大多数人认可并理解的。她正一步一步将加在她身上的束缚外壳一件一件卸去。而事实是,更多时候,不是所有女性都有这样的勇气继续一段未知和全新的生活的。
还有一篇是《激情》,女主角格雷斯按照既定的轨道过着自己平静的生活,读书毕业后在一家旅馆找了份活儿成为一名服务生,邂逅了一位对她有好感的男生,自然而然的约会,拜访,成为伴侣,做爱,谈婚论嫁。曾经年少向往的的爱情毫无波澜的出现眼前时,她如同被生活set好般,毫无欣喜可言的面对接受。可格雷斯她是特别的,和大多数女孩不同,她也从不屑于成为大多女孩需要成为的样子:“漂亮,当成宝贝似的供着哄着宠着,自私而蠢笨。”此时的生活,对格雷斯而言就像被生活摆布的棋子,找不到真实的感觉。直到她因为脚底划破遇到格雷斯男友的哥哥尼尔。尼尔为人深沉,犹如“深不可测的海底洞穴”,忧郁,整日以酒作伴。尼尔是医生,了解她脚部伤势后随即载她去医院进行包扎,无征兆的,尼尔不发一言带着她开往野郊,他瞒着弟弟私自带走格雷斯,“开车的速度与在高架路上飞行时可称不相上下。”可格雷斯却不认为疯狂,反而奇迹似的十分安详。她的身体内除了涌流着欲念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一会儿,他在车里将格雷斯手的掌心压在自己的嘴唇上,舔了舔,又松开。之后,他将驾驶座位交给不会开车的格雷斯,让她当下就学习开车。他们之间的对话不多,但是通过对话的过程,格雷斯开始接触到了本质性的真实。离别之前,尼尔将她拥在自己的双臂里,抱得那么紧那么持久,她为他围裹着,同一时间既是在索求又是在施予。他说:他不过是想要在她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然后就要走开的。离别后的第二天,格雷斯听闻了一条消息:一辆去小赛博湖的半路上对直撞上了桥墩,车全毁并且烧的不见尸首…
我可能无法过多知道尼尔遇到具体什么事。但我觉得尼尔能看懂格雷斯心理似的,感受到格雷斯内心那如火般燃烧的欲望和激情。平静的生活,疯狂显得真实。尼尔不寻常的无望的真实勾起格雷斯内心无比的火热和情感。是的,她从未觉得自己离真实有这么近的距离,她,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活生生的活着,而不是行尸走肉般的过活。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些人的生活如果平淡无常寡淡如水,也许就会不自觉地就把生活当戏,疯狂一把,这样大概是对生活的抗争或是对自己活着的释放吧。
爱丽丝门罗的笔下的女性,在一次次有形无形的逃离中,或接受无奈的认命,或无力地进行着抗争,或早已轻轻遗忘,或偶尔叹息……
第三篇:Reflection on Dear Life 《亲爱的生命》爱丽丝·门罗 读后感
Reflection on Dear Life
班级英语11-3班姓名Flicka学号 xxxxxxxx
Among Alice Munro’s books, I choose the Dear Life, her newest work, to read.In this book, I pick up The Eye and Voices, because “the eye” and “voices” are two of our senses and I want to know what kind of stories will happen in front of my eyes and what voices Munro created I will hear.After read these two stories, I feel an enormous heaviness is coming over me, though some plots naturally come to my eyes, without any reasonable reasons, which is Munro’s writing feature.In the first story: The Eye, leading character, a little girl, about six years old, told us a little piece of her life about her babysitter, Sadie.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story, everything is OK!Some ordinary plots develop gradually in their orders: how did Sadie come to her house;how did she like Sadie gradually? However, when I take these easily, something sad naturally happened, even I do not realize it just like the little girl.“…I knew Sadie was somewhere and I did not want to see her.My mother had not actually said that I would have to see her but she had not said that I wouldn’t have to, either.Sadie had been killed when walking home from the Royal-T dance hall…”
This plot happened, when the little was taken to a place to see Sadie by her mother, before the plot, she just paid attention to two boys of her school she encountered.The death of Sadie was first to come to my eyes.I felt surprise but it naturally happened, without big transition.“…Just as I thought this might be possible, I heard my mother and the woman she seemed now to be conniving with speak of what was worse than anything.Seeing Sadie.Yes, my mother was saying.Of course, we must see Sadie.Dead Sadie….”
Then the poor girl had to receive the truth, even she did not know the coffin, did
not know what the death was.In the continuous plots, I saw the “dead Sadie” in the little girl’s eyes.“…First at the little yellow cushion that was under her neck and that also managed to cover her throat and chin and the one cheek I could easily see…her eyelid on my side moved.It was not opening or halfway opening or anything like that, but lifting just such a tiny bit as would make it possible, if you were her, if you were inside her…”
The cruel death was not so scared in her eyes: “I was not surprised then and not in the least scared.” Even the “dead Sadie” was beautiful and quiet.After seeing Sadie, the little girl took it easy.She had no one word about Sadie, even if her mother wanted her to say something.She took it as smoothly as the death plot happened.For me it is a cruel scene.However, surprise to me, her heart was quiet, without any sad mood.I believe that she was sad, but she was too little to know what sadness was.As for her last words, I would like to consider that she just remembered that this thing happened once in her mind.Sadie once came to her house and gone.She just believed it easily.Sadie’s death was like a dim sort of hole in her inside.In her youth, the hole was always lasting, but she found it easier, if she was in spite of it and it seemed that it vanished, with her growth.Sometime, something sad gives us impressive image.We cannot forget it, but we can be in spite of it like the little girl, which can make us get it over more easily.If it is the death that makes me feel heavy in the first story, the fuzziness of understanding in which main story happened makes me feel heavy.The second story: Voices, is not so sad like The Eye.The story’s leading character is also a little girl.She told us something about her family, her mother, father and many trivial things, but most of them were around dancing.Main story happened in a dancing house.She and her mother attended the dance.When she went upstairs to get her coat which she put on the upstairs before, she saw a
girl was hurt and crying and some people were comforting her on the stairs.Two of these people were men in Air Force uniforms.“…There was a girl sitting on the step above them, and the man nearest to her was patting her leg in a comforting way…Peggy.Her name was Peggy.“Peggy, Peggy,” the young men were saying, in their urgent and even tender voices…What was going on? I had no way of knowing.The boy who had offered the gum noticed me, while rummaging in his pocket, and he said, “Peggy? Peggy, here is a little girl I think wants to go upstairs.” …”
The man’s voices were impressive for the little girl, “…For a long time I remembered the voices.I pondered over the men’s voices.Not Peggy’s…So I wonder if it was the accent of some part of Britain that I was finding so mild and entrancing.It was certainly true that I had never in my life heard a man speak in that way, treating a woman as if she was so fine and valued a creature that whatever it was, whatever unkindness had come near her, was somehow a breach of a law, a sin.”
They were so kind, even if when their life were uncertain, with uncertain disaster, as soldiers.Their voices were so impressive that “their voices were now directed to myself and not to any unnecessary third party.”
In fact, I do not really understand why the man’s voices exert so great impact on the little girl, maybe the kindness, the emotion, the softness and so on.In the girl’s mind, soldiers seemed to be unable to open their mouths without uttering some kind of blessing.The voices giving her the feeling of love may be the main reason.In my opinion, strangeness and irrationality make up Munro’s special and great works, giving us more spaces to make up our understanding and imag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