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时间:2019-05-15 04:3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一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朱艳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分析梁任公的形象,品味语言。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情感与态度:能够理解文中所选演讲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情感。过程与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教学难点:文中所选演讲内容所反映的情感特点。【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生: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教学过程】: 【导入】

清朝末年,有一位十岁的少年,有一次他随父亲到他的朋友家去,他父亲朋友家有一株杏树,他偷偷摘了一枝杏花藏在自己的袖子里边。他父亲和朋友都看见了,在言行上,他父亲为了不动声色地训斥他的儿子一番,他给他的儿子出了一个难题,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题呢?他对儿子说:“如果我出一个上联,你能对出下联的话,方可举杯,如果对不出,那你就只有站立一旁。”这个上联是什么呢?“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少年听后,仰头凝思,正看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随即念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实秋先生所写的这篇经典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解题】

一篇文章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不仅能用于观察事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某种意义,传递某些信息。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传达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呢?

明确: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关于演讲,而且是关于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一场成功的演讲往往是演讲者和演讲内容相辅相成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且都得精彩。那么梁任公的这次演讲成功吗?(到课文中找依据)

预设:成功。“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比)【自主学习】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2、找出相应的地方来佐证中心句。

3、文章有没有和中心句无关的内容。

要求:勾画批注、圈点批注。

示例: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自检互评】 预设:

1.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随性率真

2.“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幽默风趣

谦逊自负

3.他的声音沉着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富有激情 4.先生博闻强记„„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

——学识渊博 直率可爱

5.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讲解生动 富有激情 师总结:文章从正侧面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自检互评】 师:“热心肠”如何理解?

任公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可文章只提到了《箜篌引》《桃花扇》和杜甫的诗,这三则材料对于突显任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箜篌引》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

(文中为何说是悲剧?)

公无渡河:劝诫。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该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公竟渡河:质疑。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亡恐惧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 堕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了死亡。

其奈公何:追思。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无法改变。那么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强大到令人疯狂的人格力量)

预设:

梁启超生活在一个“过渡时代”,这个过渡时代充满希望,也险象环生。时势造英雄,梁启超就是这个过渡时代造就的英雄,他的信念与精神也影响了一个时代。他以斗士的角色参与其中,勇当力挽狂澜的弄潮儿,用行动实践爱国救国的理想。特定的过渡时代使英雄为不负国民奋然独行,也历尽沧桑。正如他所预言:“我的一生将遭遇时代的风浪。”但他并未料到,这风浪持续时间竟会如此漫长。在梁实秋的心中,如此近乎疯狂地执着于信念的梁启超,不正是那个明知渡河将死,仍蹈死不悔的白首狂夫么?

明确:《箜篌引》所依的典故“公无渡河”出自晋人崔豹《古今注·音乐》:子高晨起乘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联想到:谭嗣同 绝命诗: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2.《桃花扇》

桃花扇·哭主(节选)

写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唱道: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

明确:清朝孔尚任的戏曲,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的社会现实,悲叹于明朝的灭亡,这一内容,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

梁启超最喜爱《桃花扇》,是因为在这个悲剧中藏着他的身影,含着他的悲苦。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号啕大哭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的明末大将左良玉。他自己几十年忧国如病,虽然以国为任,锐意前行,却未能实现理想,同僚或死或逃,年轻发奋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的光绪皇帝则死于非命,独殉了社稷苍生,所以讲演讲到这一段时,梁启超心中所蓄积的剧痛如溃堤之洪水喷涌而出,再也无法遏制。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五十二岁时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钟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乘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提到《桃花扇》时,梁任公“痛苦流涕”,而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时,他“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梁启超早年追随康有为,是一个忠实的保皇党,但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出走日本,逐渐接受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而成为一个共和主义者。袁世凯称帝,梁启超与蔡锷策划云南起义,高举护国大旗。当主张“再造共和”的张勋复辟时,梁启超主张武力讨伐。救国于危难之中是中国读书人自认为的本份之责,所以当他高声诵读杜诗时,他的情感也遥接千年前的杜甫,为“官军”收复失土,而喜泪满裳,“张口大笑”了。

总结:总结这三处古韵所表达的情感 ? 《箜篌引》:救国理想的破灭,同志的牺牲 《桃花扇》:为国家的衰亡痛哭流涕

杜诗:为失地的收复而张口大笑

原因:都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源于他满腔的爱国赤诚。

梁任公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

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

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自检互评】

师:“演讲”是文章的关键词,如果让你为梁启超先生的这次演讲出一则海报,大家准备怎么拟写?

主讲人:梁启超

题目:《中国韵文里头所变现的情感》 时间:民国十年左右

地点:清华学校高等科楼上大教堂 【拓展迁移1】

师:本文记叙了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但又不止于叙事,而是在对事件的描述中融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完美地展示了梁任公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形象。我们要学会这种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例1】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肖像描写要抓特点切不可泛泛而谈。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往往是最真实的,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摄取细小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能起到滴水见海的神奇效果哦!

古人云“言为心声”,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曹操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他的伟大志向。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霸气、痛快、直接;一个更有力度、更加深刻。【例2】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节选《陌上桑》 师:侧面渲染有烘云托月之妙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写罗敷容貌之美,不直接写其容貌仪态,却写从使君达官到下里巴人,从老者到少者,人见人惊,人见人爱。一个令所有人都看得忘形了的女子,你便可以想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这不仅侧面烘托了罗敷貌美惊人,更主要的还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融入了读者的再创造、再加工,文章也因此而具备了神韵。文学的想象力的魅力可见一斑了。

【拓展迁移2】

请以“我的同学”写一篇记叙文。请重视细节,经营好细节,让细节使你的文章生动、丰满起来。【总结】 梁实秋先生在《文学讲话》中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记述文学演讲,而我们通过学习,则不难发现,这篇文章实际上处处都在彰显梁任公的精神追求,赞颂他的思想情怀。梁启超曾这样概括自己的人生追求,他说:“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 晚年的梁启超醉心国学,希望以文化的力量救国,他到各个大学做演讲,他的思想主张不仅影响了那个时代,也对现在的很多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比如去年春晚的《少年中国说》,一经演绎,便又在全国掀起一阵热潮。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着对梁任公先生的认识,饱含激情地朗读一遍《少年中国说》中的部分内容。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节选)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初识任公

描写

性格、气质、修养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随性率真、幽默风趣、谦逊自负

学识渊博、富有激情、直率可爱„„

再识任公

关心国家命运,关心民族命运

【课后作业】:

建议阅读以下四本书中的一本,或做简要摘抄,或写一篇简单的读后感:《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陈鹏鸣);《梁任公先生》(郑振铎);《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陈平原);《绝世与传世》(夏晓虹)。

第二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作者熟练运用的白描手法,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表现人物光彩之处的简练文风。

过程与方法目标: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流利又典雅,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借鉴一些优美的词句化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品文的基础上,品梁任公其人其事,也包括品梁实秋其人,看作者在文中对老师的真挚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本篇课文是第三单元散文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语言简练,篇幅短小,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完成。因此,将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形式最好。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情境触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梁实秋先生在毕业二十多年后,依然能清晰地记得当年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这次演讲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可以使人耳听不忘?让我们走进课文,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去听听这次演讲。

二:“研究课题”,让激情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

1、梁实秋:北京人,文学家,翻译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等散文小品集,并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2、梁启超介绍: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3、检查预习情况。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课堂于学生,让语文教学回归阅读的本位

第一步阅读:(通读文本)紧扣文题,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文章回忆了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二步阅读:(速读文段)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学生概括段意,分析结构,讨论文章思路)、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第三步阅读:(跳读文段)抓住重点,探究疑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信息,探讨文章内容)

1、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何以见得?

探究明确: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读者。(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 “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2、本文的标题是记一次演讲,明明是记事,怎么文章内容却是写人的呢? 探究明确:本文主要是记人,是通过记叙一次演讲来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的。

3、本文对梁任公作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并标注:这些语句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和修养?(附板书):

探究明确:讲演稿:美观(做事认真,学问好,修养更好)

人物形象: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学者风范)朗诵古诗: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沉稳、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讲演时的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丰富的神态 忘情的动作 化讲为演,用心灵在接触文学,用生命在诠释文学

4、作者是怎样刻画梁任公先生的?(从人物描写的技巧方面回答)

探究明确: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外貌描写)

眼光向下面一扫,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动作描写)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神态描写)背到酣畅处,记不起下文,便用手指敲头,记忆便又畅通;(细节描写)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在茅津渡候船渡河,见到当时的景象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听过这次演讲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侧面描写)

第四步阅读:(浏览全文)筛选信息,归纳中心(学生梳理文章的重点内容,提取重要信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文章中心)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第五步阅读:(精读名段)品味经典,提升感悟(自我反省:通过本文的学习,我学到了什么?)

感悟

一、学习本文作者熟练运用的白描手法,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表现人物光彩之处的简练文风。

感悟

二、作者在文中对老师的真挚情感,学会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感悟

三、写人可以从小处着笔,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等等。

四:“拓展延伸”,让激情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学讲话》)

你觉得课文时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

五:“回顾反思”,总结课堂学习的得失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自觉回顾学习情况,总结课堂学习的得失,制定课后复习方案。

六:“布置作业”,强化知识的落实和巩固

作者评价梁任公先生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梁先生的学问和文采我们已经领略到了,可是他的“热心肠”体现在哪里呢?

(提示:梁启超先生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谈政治,只专心学术。可是当清华大学邀请他去做演讲的时候,他还是很认真地准备,同时又饱含情感地完成了这次演讲,这本身就是他热心肠的表现。)

第三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谦逊(xùn)

景仰(jǐnɡ)

酣畅(hān)...B.角色(jiǎo)弥漫(mí)沾襟(jīn)...C.显宦(huàn)勉强(qiánɡ)步履(lǚ)...D.差劲(chà)叱咤(chà)涕泪(tì)...解析:选A。B项,“角”应读jué;C项,“强”应读qiǎnɡ;D项,“咤”应读zhà。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太息 拌脚石 革故鼎新 风和日丽 B.惶恐 开场白 钩心斗角 步履稳健 C.编缉 干瞪眼 矫揉造作 任劳任怨 D.蝉联 出洋相 人才倍出 博闻强记

解析:选B。A项中“拌脚石”应为“绊脚石”;C项中“编缉”应为“编辑”;D项中“人才倍出”应为“人才辈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像梁任公先生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________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②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________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些则只能流于一般的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灵安慰。

③散文,就像这山谷的“岩滴”,道旁的“野花”,引人从一个极小极细的“平凡处所”,走进一个丰富而________的“极乐世界”。

A.自负 内涵 深邃

B.自得 内涵 深沉 C.自得 蕴涵 深沉

D.自负 蕴涵 深邃

解析:选A。①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自负:自以为了不起。②内涵: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蕴涵:包含。③深邃:深奥;深沉:形容程度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央将指挥权交给四川省,四川省迅速建立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指挥体系,扛起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争夺战。

B.近年来,农垦始终围绕职工群众利益为核心,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推进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C.在该项目的核准过程中,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不够,没有真正做到主动服务、热情服务。

D.不仅许多中国互联网和电信企业在全球各地积极参与当地的信息技术建设,而且在许多前沿尖端通信技术上走在了前列。

解析:选C。A项,搭配不当,把“扛起”改为“展开”;B项,句式杂糅,应为“始终围绕职工群众利益这个核心”或“始终以职工群众利益为核心”;D项,关联词语位臵不当,应为“许多中国互联网和电信企业不仅”。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事实上,人在冷漠无情地对待动物的同时,对自身的伤害也是同样惨烈的。____________,所以也就被忽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切都类似于残害动物的一场场复制。原来人性的丧失,________。人对动物施暴的过程,也是双手沾上鲜血、耳廓听到嘶喊的过程,________,罪孽感一方面折磨着我们,另一方面又在诱惑着我们。

①人与人之间骇人听闻的酷刑 ②但它的结果一定会以其他方式复制和散布开来 ③这种惨烈由于没有直接感到剧痛 ④就是在这种残害动物的尝试中逐渐完成的 ⑤比如战争或种族迫害

⑥这种颜色、这种声音一旦渗入心底就会驻留不去 A.⑥③②⑤①④

C.③①④②⑤⑥

B.⑥②⑤①③④ D.③②⑤①④⑥

解析:选D。本语段谈论的中心话题是“人伤害动物的后果”。③“这种惨烈”承接前面“惨烈”应排首位。②“但”为转折,这种后果的呈现状态。⑤①例举,因为⑤的“比如”,故⑤在①前。“原来”同“就是”相联系,所以第5空应选④。⑥“这种颜色、这种声音”承接“鲜血”“嘶喊”排末位。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钟 彦

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臵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6.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

B.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

C.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E.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解析:选DE。A项“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说法错,不是全部,只是“很多”。B项错在“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C项错在“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据原文“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可知,属无视限定、扩大范围。

7.简析第二自然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答:

解析:先从内容上分析引用传主及别人的言论各表达什么内容,再从“引用”的一般特点来分析。答案:①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漠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②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③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④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

8.作者为什么说梁实秋是那一代最具“中国性”的文人?结合全文,分析其“中国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

解析:梁实秋是个传统的中国文人,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中国的影子。对于具体表现要结合文本逐层来加以概括。

答案: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所以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具体表现在:①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要葬于高地,遥望故乡。②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③投效政府,为国做事,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编委会薪俸。④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虽然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9.文章说“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二者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简述理由。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能力。可选取二人中的任何一位,然后结合你对他们的了解进行分析。其实这类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的了解,考查答题者的知识面。

答案:(示例一)我更喜欢鲁迅。理由如下:(1)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勇猛的战士。如:《药》揭示了国民的愚昧。国难当头,他的文章引领了民族的方向。国难当头之际,鲁迅的作品更能拯救民族,他不愧为“民族魂”。(2)梁实秋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是中国式的文人。他的身上虽然有种种美德,但和鲁迅先生相比,他的做法对于抗战无更大的实质性帮助。

(示例二)我更喜欢梁实秋。

理由如下:(1)梁实秋具有中国文人的种种美德,他通达、温煦、旷达潇洒,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不仅如此,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热心为国家效力。(2)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令人尊敬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风格和梁实秋不同,但不因此而影响我对梁实秋的喜欢。

三、语言运用

10.下面这段话中,画线句子表达不够准确,也不生动。请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把它改写得既准确又生动。

梁启超故宅门前,那棵老杨树又粗又壮,像老母鸡护雏般把院子搂了个严实:新房子和旧房子堆叠在一起,显得很拥挤。

答:

解析:画线语句的意思非常明确,关键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可以使它变得形象和生动,选用比喻或拟人皆可,但所写句子必须简明扼要。

答案:新房子和旧房子你拥我,我挤你,显得十分亲密。11.下面一段文字介绍了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取向”,请用一句话概括游欧后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不能用否定句,字数不超过45字)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游欧回来梁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所谓存异,即在于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与“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地引入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

答: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概括时要明确依据标准“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同时不能使用否定句。

答案:以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观点为支点,主张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借鉴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12.下面是山东大学的校徽,请你用简明、得体、生动、形象的语言,选出某一方面,说说它好在哪里。

【注】整个图形部分全部是红色。答:

解析:抓住徽标的构图要素,特别是中心的线条,像山又像灯塔,理解其象征意义。

答案:图案中心部分像大海中的灯塔,为莘莘学子指明人生方向,山东大学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引领学子在学海泛舟,为莘莘学子指明人生方向,也可以理解为山东大学承担着“引领文明进步”的历史使命。

第四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预习】

1、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2、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作些旁注。【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

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

我再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的原名叫梁治华。

2、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3、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4、作品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5、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还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即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曾追随康有为参与百日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员教授,一生著述达千万字,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他痛定思痛地反省这一段经历说:“别人怎么样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明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那里呢?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藉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外交欤内政欤》)于是他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1、生字、多音字及形近字辨析

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谦逊(xùn)激亢(kàng)屏息(bǐng)试泪(shì)

蓟北(jì)涕泗(sì)箜篌(kōng hóu)饮:yǐn(饮恨)

屏:bǐng(屏住)yìn(饮牛)píng(屏障)履:(lǚ)履行 屐:(jī)木屐 屡:(lǚ)屡次

屦:(jù)草屦 拭:(shì)拂拭 弑:(shì)弑君 试:(shì)试验 轼:(shì)苏轼 箜:(kōng)箜篌 倥:(kōng)倥偬 炯:(jiǒng)目光炯炯 迥:(jiǒng)迥然不同

2、梁任公演讲特点 演讲前:准备演讲稿(办事认真、书法修养好)——铺垫

入场外貌:秃头顶、宽下巴、短小精悍、肥长袍——前奏

动作:稳健潇洒、光芒四射

开场白:语言独特(谦逊、自负、风趣)

神态生动有趣(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朗诵声情并茂(“五有”——文采出众、技巧纯熟)(20年后回忆——侧面描写)背诵有趣(博闻强识 旁征博引 记不起就敲头)

表情: 于紧张处成为表演(手舞足蹈 两哭——感情丰沛)

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为正面描写 效果: 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3、作旁注: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四、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五、拓展阅读

雅舍

梁实秋

六、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很有特点,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大家刚上高一,那就任选自己初识的某位新老师,对其刚出场时的情形进行特征性描写,200字左右。

第五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2.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优秀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目标 :

1、品读课文,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评论与感受,领悟文中深沉的文化底蕴。

2、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品文:即品赏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旁批的阅读方法。

2、品人:即评人物,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

一、演讲导入

以有关梁启超的课前演讲导入。

某某同学的演讲内容短小精悍,感情十分投入,可谓激情四射,听了他的演讲,耳畔似乎仍激荡着 “少年智则国智”的豪言壮语,那些超越忧患意识的激昂之言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谁?对,就是梁启超,刚才我们感受到的是某某同学的热血沸腾,那么激励我们一往无前的粱启超先生,他的演讲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今天啊,我们就要通过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领略大师的风采。

二、知人论世

大家对梁启超都知道些什么呢?

梁启超: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散文集代表作《雅舍小品》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三、品文品人 学生自读课文,领略大师风采,选择最能展现梁任公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圈点旁注。大家都知道,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那么课文是从哪些角度对粱任公先生进行描述的呢?首先请大家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对梁任公先生做了哪些精彩生动的描写?找出最能展现梁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对课文进行批注,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一个代表在班上交流。我要强调的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的时候注意一定要在书上做记号,边读边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评价,只有用心经历学习语文的过程,才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究竟怎样在文章中做批注,可能有些同学不太理解,我先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甲戌本《红楼梦》一直被认为是《红楼梦》几种抄本中年代最早、也是最接近原本的一个版本。我们来看看胡适收藏的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的。旁批举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屏幕显示: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细看形容,【甲戌眉批:是从宝玉目中细写一黛玉,直画一美人图。】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甲戌侧批:奇眉妙眉,奇想妙想。】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甲戌侧批:至此八句是宝玉眼中。】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甲戌侧批: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甲戌眉批: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由此看来,作批注无非就是记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大家在书上找出最能展现梁任公风采的句子进行批注。学生旁注,自由交流、教师恰当评价。

小结:从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出,虽然梁启超的名气在于政治维新运动,可是文章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来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他演讲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用文章的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话来说——先生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四、质疑解难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解读完这篇文章,大家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五、情景再现

通过刚才的合作探究,我们近距离地领略到了短小精悍、风神潇洒、博闻强识、才华横溢、率真奔放、幽默风趣的梁启超,大家能想象当时梁启超演讲的情景吗?大家想让梁启超走到我们的教室中来吗?好,我们有请某某同学上台为大家表演。

学生再现梁启超演讲的情景

过渡:大家的掌声就是对这两位同学的肯定,特别是某某同学,简直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以后啊,我们还要多进行这样的活动,要大力培养我们班的本土明星!

六、牛刀小试

写这位当时叱咤风云人物的一次演讲,可写的一定很多,可以写当时清华园的轰动一时,可以写会场上的热烈气氛,可以写此次演讲产生的广泛政治影响等,但作者只选取了演讲时的几个片断,抓住几处细节便把这位学者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写人记事的方法有没有给大家一些启示呢,如果要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呢?(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

好,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我们来一个实践,(我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着手,任选一个方面,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片段。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既描写形象又着重表现神采,展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风范。作者饱含景仰之情活现出梁任公的精神、风采、修养。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需要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善于倾听的心,发现美的心,更要求作者有一把写作手法之利剑!愿在座的各位同学人人拥有这把利剑!

学生可能旁批的地方: 示例1: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这段话写出了梁任公先生出场时的外貌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写出了他 睿智、朴实、潇洒、自信的特点。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在写人的时候也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肖像描写切不可泛泛而谈,有人在写《我的妈妈》时说:“我的妈妈三十七八岁年龄,中等个子,身材一般,梳一头短发,圆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别喜欢唠叨。”大家说,作者抓住了妈妈的特点没有呢?表面上看,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这不能表现出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示例2: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 开场白:谦虚自信、幽默风趣、开朗直爽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陈涉“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的伟大志向。本文也以简短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让我们如见其人。再如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孔乙几“多乎哉,不多也。示例3: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 表现梁任公先生有学问有文采,从演讲的内容上写出了梁的丰富有趣,博闻强识。“一朗诵”: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一解释”:《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岸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谭嗣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同样的执着,同样的敬佩!示例4: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处,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拓展侧面描写——有烘云托月之妙的侧面描写,举例《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美貌

示例5: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写人就是要写出独特之处来,是不是?徐志摩的婚礼上“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学生可能提问: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怎么理解? 梁任公年轻时热衷变革,是戊戌变法的主角之一,许多次政治事件他都处于漩涡的中央,经历了一次次从激情到失望,从愤怒到无奈的过程,其心态产生了变化,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热衷政治兼做学问的,之后则全身心投入了学术,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者只用了这句话便将话题收拢到学术上来,省去了许多介绍。

2、文章第二句“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是个病句吗? 是病句,文言不规范。

3、“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这句话怎么理解?

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大家是愿意看书,还是愿意看电影?当然愿意看电影了,因为电影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兴趣,是不是?同理推论,看戏肯定比读剧本有趣得多了,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4、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是不是自相矛盾?

不是,这是梁风趣幽默的表现,比如有同学说“我这人没有什么优点,可就是长得太帅!”

5、“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为什么?

梁启超是广东人,在百日维新中,他曾给光绪皇帝上奏了一篇《变法通议》,光绪皇帝读后大家赞赏,说“梁启超文章写的好,可就是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的北京话说的太差,光绪帝怎么都听不明白,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那为什么效果要强些呢?因为他用广东官话演讲更自然、有利于自己的表达,是不是?再者,广东话的确比普通话更沉着有力。

6、《箜篌引》是什么意思?

《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谭嗣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

7、“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约二十余年,偶尔获得机缘在毛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为什么哀从中来?为什么顿时能回忆起《箜篌引》? 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

8、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外在的形式表达应该源于他的内心情感的积淀。《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他就是想通过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梁启超在这次演讲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演讲的时候,他心中的豪情会触景而生,世事变迁,往事如梦,自己虽然没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潜流决不会荡然无存。课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谁?对,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

9、他讲到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又于涕泗之中张口大笑?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

10、先生的演讲引用了很多内容,但为什么作者偏偏提到《桃花扇》和“剑外•••”这两个例子?

文章所选取的材料是为塑造梁任公先生的性格服务的!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作者选取的这两则材料都能突出表现他的性格。

11、作者写这位令人瞩目的人物,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而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12、何谓“笔锋常带情感”?

在戊戌变法前夕和变法过程中,梁启超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宣传变法文章;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他继续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撰文,议论政事、宣传西方学术文化。这种文章当时人称为“报章体”或“新文体”,这种“新文体”在当时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古文的束缚,灌注了思想解放的精神和作者内心的热情,造就了新的文风。

梁启超的这种“笔锋常带情感”的文章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许多的学者、文人,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说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引起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种激烈变动”,而本文作者也是深受其影响者之一。

13、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也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对梁的极高的评价!言近旨远,含义丰富而深刻,梁任公先生是应清华学子之邀来演讲,清华学子的邀请是因梁先生的学术文章有启迪领导作用,在20世纪初动荡变革的时代,为青年热情演讲实属难能可贵,当今文坛有多少人问政治而不专心学术,学问难以达到梁任公先生的境界,做学术的人,应该向梁学习做学问和做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教学用具】生字词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 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 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 蓟(jì)北

(2)回答思考问题

A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B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 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 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 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 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 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下面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数第2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本文的语言简练、传神。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作者似乎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自觉的节制,也就是说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但语言简练,不等于语言贫乏,以形貌描写为例,“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寥寥数语,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内在精神立刻现出;再有,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值得认真回味;文章最后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行文至此,节制感更加明显、突出。但是为了传神,有些描写还是稍微多花了笔墨,如对梁任公的演讲稿的描写,对他的开场白的描写,对他的背诵古诗文的描写就是例证。能将简练与传神良好地结合,是梁氏文章语言运用的主要特色。

二、问题探究

1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2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特点?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3如何品味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4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三种表现:

一是直接的表达。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的青年学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代表作者的心情;又如文章行将结束时说:“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表达了欣赏、赞叹之情;再往下又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是总的概括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有时表达一种心情,但不是直抒景仰赞叹之情,如开篇“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等等,其中加点词是表达心情之词,也就是说文章既叙事又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讲课老师崇拜之心。

三是完全含蓄的表达。看不到赞美之词,或任何表达心情的词句,如描写外貌,前已分析,兹不引述,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欣赏、赞美之情,也许是学生对老师爱之过甚,所以描写时难免有夸饰倾向;又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读者仍能从这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另外,本文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之辈份称其为先生,这本身就是表达一种尊敬和爱戴。

5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并值得称赞的事。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他主张散文“篇幅不一定要长”,主张简单,“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状态”,力求全文无无用的材料,无多余的话,可以说他是一位有理念追求、有创作特点的散文大家。本文确实做到了简练、传神,将二者统一起来,非高手难能为之。像他这样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不多,尤其是在当代文坛更加少了。但是散文创作,尤其是当代散文创作,不能把简洁美当做惟一的或最高的文体美的追求。任何追求有好的一面,同时也难免产生意想不到的缺漏、缺陷。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之好,上面已经详述,至于本文由于追求简洁美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不足之处,也可稍稍指点一二。本文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没有充分展开,一是材料不够充分、丰富,或者说辅料不多,其实除了直接写演讲,还可以写梁任公的其他的事,或与梁任公的演讲有关的事,如作者写自己后来在茅津渡候船渡河的情景就是一种延伸,可是全文仅此一处,别无他述;二是语言简省,固然是好,但也略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过于简、过于省,如此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绘本该描写得充分一些,用语可多一些,可惜简省了、紧缩了,如结尾一段:“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简则简矣,只是读起来感觉有点“紧”,不够舒展。

关于练习

一、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示例:“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设题意图: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说说本文表现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是着眼于整体把握,要通过全面感知课文内容才能回答;找课文精彩描写语句作评点,其实也就是旁批,是微观的分析,也可以说是揣摩语言。分析性格、气质,参见“问题探究”,学生未必回答得全面、完整,只要抓住主要之点,答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给课文作旁批,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训练,经过训练获得的能力,学生现在和将来都用得上的;同时这也是一项个性化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评点,并与同学交流,这种评点也是一种赏析,只不过它是间断的、不成篇的赏析。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可以灵活处理,评点得简单一些,但不能不做。

二、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对文章写法进行揣摩分析。首先学生要读懂这些话,它们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等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作者为了强调自己的主张,用了同义反复的写法,深就是深刻,远就是远大,高就是高雅。这些话是对文章写法的高度概括,所以学生体会它们并用它们来观照课文时,要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这就是进行整体把握训练。

参考答案: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这种主张。作者不是泛泛地写人物的外貌和所谓性格特点,而是写出了梁启超独特的神采、气质、修养,一位著名人物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由这一次演讲看到了梁启超的政治素质之外的另一方面素质──学术素质,可以联想到近代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梁启超的其他事情,联想到与梁启超有关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深刻远大。另外,作者笔下的梁启超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可以说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写文章非常强调“文调”,“文调”也就是格调,讲格调自然要求高雅,本文写得精彩,语言活泼生动,用的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又不时地自然加进文言词句,富有雅趣,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高雅。

下载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创优秀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创优秀教案 上传资料来获取下载点数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在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梁实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②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1 一、说教材《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新课导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纪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呢,先请同学们拿出一支笔,一张纸。今天上课之前呢,先让同学们做个知识竞猜题。请根据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 ① 他聪颖过人,“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