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析王贝死因引发医疗美容的法律问题
王贝死因引发医疗美容的法律问题
近日,一则消息在网络和其他平面媒体上被传的沸沸洋洋,这就是当年的超女,王贝在进行美容修复术时,死在了手术台上。本来,我对超女,快男之类的称呼或词汇已经不感兴趣,对于他们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再好奇,而这次,这则消息差实传播的速度太广,影响力太大了,我也不得不“被关注”了一下。
其实,时到今日,我也没有关注过她当年是如何的风光与靓丽,只是关注为什么一个如此花季少女,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死在了手术台上。据消息,她是因为血液进入气管,导致的死亡。但是由于其家属并不打算起诉医院,也就没有进行尸检,所以真正的死因,我们并不清楚。
但是针对这起医疗美容引发的事件,我们还是有话要说的,我是想以一个法律人的角度对于医疗美容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浅显的评析。首先,我们应该将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进行区分。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是具有不同的概念和特点,虽然二者都是以通过外部因素调整,促进人的面部或身体,以达到让人欣赏,感觉美的状态。但是,医疗美容是技术含量更高,侵入性更多的一种美容方式。对于这一点,我国有明确的规定,2002年5月1日,卫生部颁布并实施了《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在该办法中规定:“本办法所称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而且,对于医疗美容机构及实施医疗美容术的人员也必须符合规定,即该机构应当属于医疗机构,人员应当具有执业医师的资格,并在执业医师注册机关注册。具有从事相关临床学科工作经历。其中,负责实施美容外科项目的应具有6年以上从事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等相关专业临床工作经历;负责实施美容牙科项目的应具有5年以上从事美容牙科或口腔科专业临床工作经历;负责实施美容中医科和美容皮肤科项目的应分别具有3年以上从事中医专业和皮肤病专业临床工作经历;经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或进修并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工作1年以上;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未取得主诊医师资格的执业医师,可在主诊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医疗美容临床技术服务工作。而且即使是从事医疗美容护理的人员也应当符合该管理办法的相应规定,具有相应的资质,即
(一)具有护士资格,并经护士注册机关注册;
(二)具有2年以上护理工作经历;
(三)经过医疗美容护理专业培训或进修并非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护理工作6个月以上。由此可见,从事医疗美容
业的机构及人员都是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的。但目前,我们很多人判断一个美容机构是否能够成为可选择的服务机构,往往都不是从他的专业资质上和合规定性上来考察,只是从他的广告宣传上。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发现了一个现象,凡是美容机构,没有一家所谓的医疗美容机构把自己的执业许可证显示在网站上,也没有把其拥有的美容师的资质显示在网站上。只是大肆宣传这些美容师是在哪儿毕业的,可也没有真正毕业证书影印件。然后,就是花大力度宣传美容效果,但是他们所谓的效果也并没有一个可靠,客观的证据加以证明。而普通的美容客户对于资质这些问题似乎并不关心,只是关心美容效果,而作为广告媒体的网络,报纸,杂志,也从未审查过这些基本信息,使得这些美容机构有了可乘之机。因为宣传时,即使没有资质也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当有了客户,上门需要服务时,也没有人询问资质问题。更为严重的现象时,很多美容院其实只能作生活美容,但是当他作医疗美容行为时,给客户的宣传却是说,我们的美容方式是高科技的,不会伤害到你的身体,不进行手术,这让很多不明真象的美容客户就信以为真,认为只要不动手术,不动刀,就仍然是生活美容,不需要那些严格的条件。
针对目前这种社会现状,我们认为有必要提醒广大美容客户或者是那些想要通过美容使自己变的更美的人注意,在选择美容机构时,一定要了解商家的主要美容手段及为自己提供服务的人员的资质。而不能只是盲目的相信店内广告。
另外,我们认为应当建议立法部门或者相关机构对于这种需要特定资质才能开业并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的机构要增加对其资质的初步审查,设立广告准入制度。把那些不具备资质的机构隔离在市场之外。
对于美容行业,其实并不是我们法律人所擅长了解的,我们能提醒各位的是,医疗美容的患者在选准了合规的医疗美容机构后,还要精心选择为自己主治的大夫,因为很多美容手术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医疗美容手术的风险并不低于普通的疾病手术,美容患者在选择手术前要有一定的面对术后不良症状的心理准备。而且如果主治医生的经验不足,不足以对负高难度的医疗美容手术,即便是医院有先进的设备,也可是于是无补。
如果真的出现了不好的后果,也应当知道如何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法律维权,因为医疗美容手术和行为都属于医疗行为,当实施治疗后发生了不良后果,导致患者身体受到伤害,应当按照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案件程序进行维权。当出现需
要鉴定的问题时,也同样应当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或司法鉴定。并且也应当封存病历。
一、目前市场上各类铺天盖地的美容医院和美容效果的广告是否是真实的,是否是有效的?
现在,市场上不仅是报纸,杂志,电视还是网络,到处都是美容
二、目前市场上存在的美容院或者称为美容医院的机构是否都是合格的,是否都具有合法的资质。
有没有一个监管机构对医疗美容问题进行过有效的监管。
三、
第二篇:解析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五个法律问题
解析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五个法律问题
“5·12”地震过后,相关的法律难题开始浮出水面,除了讨论较多的地震与诉讼时效、期限的问题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笔者现分述之并提出解决之道。
一、关于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
据《环球时报》消息,在四川大地震中遭受损失的财产中只有极少部分投有保险,而根据中国的财产保险规则,地震属于保险公司免赔范围。
观点:如果受灾人灾前与保险公司签订有保险合同,则保险合同中的免赔条款应是无效,保险公司应当按约定的保险金额理赔。但重复订立的财产保险合同只赔一次,人身保险可以重复理赔,没有上限限制。
理由:首先,我国《合同法》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含有这些内容的格式合同无效。其次,在法院的先前类似案件判决中,已有直接认定保险合同免赔条款无效的先例,理由是“这些免赔条款显然不能对抗人的生命和财产”。
二、关于按揭与银行贷款
观点:房屋灭失原则上不能免除受灾人的债务,但受灾人确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的,即使被银行告上法庭法院也只有终结执行一条路可走。
理由:用受灾房屋担保银行的债务属于从合同,主合同则是与银行之间签订的借款合同。因地震导致担保物灭失后,如果房屋通过保险理赔或者补偿等取得赔偿金的,则赔偿金应作为抵押财产,银行仍有优先受偿权。但如果房屋灭失后并未因此取得任何财产的,只是担保合同客观不能履行,不影响主合同的效力,受灾人作为债务人仍应当履行债务。但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在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裁定终结执行。实务中,终结执行的裁定书往往是银行核销债务的法定依据之一。
三、关于员工工伤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所谓工伤是指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伤害,工伤应当享受工伤待遇。因工作原因残废或者死亡的,往往能取得巨额工伤待遇,其标准甚至远超出人身损害的赔偿标准。
观点:地震中伤残或者死亡的职工大部分可享受工伤待遇。
理由: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本次地震时间是大部分单位的上班时间,绝大部分职工均处于工作场所内,受到地震的伤害应为意外伤害,理应享受工伤待遇。此外,为了保证工伤待遇的落实,条例还规定,用人单位如果不认为是工伤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即在工伤认定程序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职工不是工伤则推定为工伤。
四、关于在建工程与未交付不动产
观点:在建工程的承建人必须保证工程质量,建设过程中工程验收合格并交付前发生的工程质量责任由承建单位负责。购房人所购不动产在交付前应当由开发商承担工程质量责任,工程不合格的,购房人可以拒收并由开发商承担相关责任。
理由:根据我国建筑法、房地产法、建筑工程质量条例等法律规定,工程须竣工验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事实上,工程发包方(往往是建设单位)与承建方进行工程决算也是以工程验收合格作为前提的,在工程验收合格并交付建设单位前,承建单位当然应对工程质量负责。
在房地产买卖合同中,按时交付合同约定的不动产是出卖人的主要义务,房地产管理规定中甚至要求开发商对工程质量承担不少于两年的保修责任。《合同法》等法律规定,交付作为标的物风险转移的依据,交付前标的物灭失的风险由出卖人承担,交付后由买受人承担。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已经办理了产权证但未实际交房的如何确定房屋灭失的风险?笔者认为,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房屋交付除当事人专门约定外,须以转移占有作为交付的条件,就是说已经办理产权证但未实际向购房人转移占有的房屋,其灭失责任由开发商承担。
五、关于被羁押人员伤亡待遇
观点:如果罪犯是在劳动中伤亡的,则应参照工伤待遇处理。法律没有规定刑事犯罪嫌疑人或者被行政拘留人员、被司法拘留人员伤亡如何处理。但不排除国家可从人道主义出发给与一定的补偿。
理由:这次地震地区有很多看守所、监狱等也遭毁灭性破坏,造成了包括羁押人员在内的大量人员伤亡。
我国《监狱法》规定,罪犯在劳动中致伤、致残或者死亡的,由监狱参照国家劳动保险的有关规定处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劳动保险处理而不是按照劳动保险程序处理,伤亡的罪犯只是享受劳动保险即工伤保险待遇,至于处理程序因事实上此次地震实属罕见,也无先例可循。笔者建议可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程序提出申请。至于未决犯(含被拘留人员)意外死亡的,法律只规定了羁押机关的通知义务,如何赔偿或者给与什么待遇并无规定。因国家有保障未决犯(含被拘留人员)人身安全的责任,且伤亡也非任何人过错所致,从公平角度出发,国家可以给与一定数额的补偿。(牛建国)
第三篇:解析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五个法律问题
一、因人员死亡引发的“继承”
本次四川地震中,有很多家庭有多个成员同时失去生命。但依然会引起继承开始。
根据规定,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另外,在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
二、可以依法“收养”地震孤儿
虽然收养法规定收养人应该同时具备: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年满三十周岁等条件。但是收养孤儿或者残疾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年满三十五周岁以及收养一名的限制。
三、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不可抗力”
本次四川地震显然属于合同法所规定的“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即不可抗力。
根据合同法第117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另外,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四、众多企业受损严重可以“破产” 根据企业破产法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可由债权人或债务人向债务人所在地法院申请,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清理债务。
五、劳动法律领域
本次地震中出现了很多志愿者,根据规定,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所在企业应当认定其为工伤。
六、保险
人寿保险和意外伤害险一般是将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意外伤亡纳入保险责任范围,因此相关受益人可以据此得到赔偿金。
但是在财产保险中,保险公司一般将其作除外责任处理,即将“地震或地震次生原因”规定在“责任免除”条款中。对此相关权利人应查看报单确定权利。
七、诉讼时效
地震打破了一切正常秩序,也必然会影响权利人主张权利。根据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八、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跟据规定,公民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死亡的,公告期三个月,法院即可作出宣告死亡判决。
一、关于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
据《环球时报》消息,在四川大地震中遭受损失的财产中只有极少部分投有保险,而根据中国的财产保险规则,地震属于保险公司免赔范围。
观点:如果受灾人灾前与保险公司签订有保险合同,则保险合同中的免赔条款应是无效,保险公司应当按约定的保险金额理赔。但重复订立的财产保险合同只赔一次,人身保险可以重复理赔,没有上限限制。
理由:首先,我国《合同法》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含有这些内容的格式合同无效。其次,在法院的先前类似案件判决中,已有直接认定保险合同免赔条款无效的先例,理由是“这些免赔条款显然不能对抗人的生命和财产”。
二、关于按揭与银行贷款
观点:房屋灭失原则上不能免除受灾人的债务,但受灾人确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的,即使被银行告上法庭法院也只有终结执行一条路可走。
理由:用受灾房屋担保银行的债务属于从合同,主合同则是与银行之间签订的借款合同。因地震导致担保物灭失后,如果房屋通过保险理赔或者补偿等取得赔偿金的,则赔偿金应作为抵押财产,银行仍有优先受偿权。但如果房屋灭失后并未因此取得任何财产的,只是担保合同客观不能履行,不影响主合同的效力,受灾人作为债务人仍应当履行债务。但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在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裁定终结执行。实务中,终结执行的裁定书往往是银行核销债务的法定依据之一。
三、关于员工工伤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所谓工伤是指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伤害,工伤应当享受工伤待遇。因工作原因残废或者死亡的,往往能取得巨额工伤待遇,其标准甚至远超出人身损害的赔偿标准。
观点:地震中伤残或者死亡的职工大部分可享受工伤待遇。
理由: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本次地震时间是大部分单位的上班时间,绝大部分职工均处于工作场所内,受到地震的伤害应为意外伤害,理应享受工伤待遇。此外,为了保证工伤待遇的落实,条例还规定,用人单位如果不认为是工伤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即在工伤认定程序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职工不是工伤则推定为工伤。
四、关于在建工程与未交付不动产
观点:在建工程的承建人必须保证工程质量,建设过程中工程验收合格并交付前发生的工程质量责任由承建单位负责。购房人所购不动产在交付前应当由开发商承担工程质量责任,工程不合格的,购房人可以拒收并由开发商承担相关责任。
理由:根据我国建筑法、房地产法、建筑工程质量条例等法律规定,工程须竣工验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事实上,工程发包方(往往是建设单位)与承建方进行工程决算也是以工程验收合格作为前提的,在工程验收合格并交付建设单位前,承建单位当然应对工程质量负责。
在房地产买卖合同中,按时交付合同约定的不动产是出卖人的主要义务,房地产管理规定中甚至要求开发商对工程质量承担不少于两年的保修责任。《合同法》等法律规定,交付作为标的物风险转移的依据,交付前标的物灭失的风险由出卖人承担,交付后由买受人承担。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已经办理了产权证但未实际交房的如何确定房屋灭失的风险?笔者认为,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房屋交付除当事人专门约定外,须以转移占有作为交付的条件,就是说已经办理产权证但未实际向购房人转移占有的房屋,其灭失责任由开发商承担。
五、关于被羁押人员伤亡待遇
观点:如果罪犯是在劳动中伤亡的,则应参照工伤待遇处理。法律没有规定刑事犯罪嫌疑人或者被行政拘留人员、被司法拘留人员伤亡如何处理。但不排除国家可从人道主义出发给与一定的补偿。
理由:这次地震地区有很多看守所、监狱等也遭毁灭性破坏,造成了包括羁押人员在内的大量人员伤亡。
我国《监狱法》规定,罪犯在劳动中致伤、致残或者死亡的,由监狱参照国家劳动保险的有关规定处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劳动保险处理而不是按照劳动保险程序处理,伤亡的罪犯只是享受劳动保险即工伤保险待遇,至于处理程序因事实上此次地震实属罕见,也无先例可循。笔者建议可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程序提出申请。至于未决犯(含被拘留人员)意外死亡的,法律只规定了羁押机关的通知义务,如何赔偿或者给与什么待遇并无规定。因国家有保障未决犯(含被拘留人员)人身安全的责任,且伤亡也非任何人过错所致,从公平角度出发,国家可以给与一定数额的补偿。
两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人权
人权每每成为西方国家对中国诟病的一个关键词。在这场大灾难中,我们政府快速有力的组织救援,第一时间发布的灾难信息,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充分的向世界阐释了人权的最基本的内涵: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是享受其他人权的前提!爱,是人权的基础!相信温总理“最重要的是抢救生命!”的呼喊会让每一个人动容。关键词之二:不可抗力
灾后关于受灾房屋住房贷款是否应继续还贷的争论,让大家频繁听到一个法律术语:不可抗力。不可抗力几乎影响到地震引发的法律问题的各个层面。故笔者再次重复一下这个词语的涵义:我国《民法通则》第153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地震,显然属于不可抗力的一种典型的情形。从司法层面观之,不可抗力影响到从合同到侵权,从实体到程序的各个方面,下面有所述及,此不赘述。两个层面看地震
1.从立法的层面来看,《防震减灾法》十年前便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11月1日生效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与汶川地震前的2008年5月1日施行。与地震的相关的法律体系已现雏形,这些法律在救灾过程中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比如刚刚实施不足半月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汶川大地震中就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程序及机构等均有明确的规定,这是这次震后信息得到及时公布的法律保障,救灾信息及时公开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尹韵公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此次地震的信息公布,堪称我国有史以来最快、最全面的一次,政府信息的公开程度可谓达到了极致。这在我国信息公开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但是,这次地震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如紧急状态法的缺位,防震减灾法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滞后、慈善捐赠和NGO方面的立法尚不完善。当出现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这种类似的自然灾害,或者某些重大敏感的社会安全事件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有利于在法律的框架内统筹全局、调度各方力量进行灾难救助。对于进入紧急状态后的社会会治安等问题等应急处置也有所裨益。当然,紧急状态下的公民自由与权利会受到必要的限制,美国在911之后的紧急状态措施就是一例,大多数公民对于紧急状态下的权利限制还是理解的。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言:“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关于《防震减灾法》,除了预报制度被人诟病之外,其第十九条、二十条对于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在汶川震后学校、医院等建筑物频现豆腐渣的背景下也被质疑。《防震减灾法》第十九条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第二十条规定:已经建成的下列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一)属于重大建设工程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物、构筑物;
(三)有重大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建筑物、构筑物。
但是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来看,医院、学校等人员聚集的公共建筑物,除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之外,并未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另外,关于灾后重建的立法也应有所作为。慈善捐赠、NGO方面的立法虽然有《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但缺乏相关具体的、具备可操作性配套措施,NGO方面的立法更是接近空白。由于NGO立法的空缺,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在中国无疑具有浓郁的官方色彩,而为广大捐赠者所普遍关注的受捐款物的监管使用和管理费的提取问题,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最明显的例子是,李连杰的壹基金因为无法设立社团而不得不挂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下,在具体筹款救灾时,李连杰也更倾向于把钱换成灾区需要的实物,以避免善款的无谓流失。
上述法律的制定、修订,对于依法抗震救灾有着重要意义,日本、台湾等国家地区的现行立法殊值参考。
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救灾过程中,哀悼日的设立和奥运火炬的暂停传递体现出政府对百姓民间意见和建议从善如流,希望立法机关也籍此机会顺应民意,推动相关方面法律的立法,促进我国的法治进程。
2.从司法的层面来看,地震使原本安定的社会关系出现剧烈变动,随之而来的法律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显现,如地震造成的遗产继承问题、孤儿收养问题、违约问题、侵权问题、损毁房屋的银行按揭问题、保险问题、诉讼时效问题、期间期日问题、地震后的乘机犯罪问题等。上述问题可以分为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两个大类,也可按照部门法划分为刑事法律问题、民事法律问题和行政法律问题。本文仅对民事方面的法律问题略作梳理。地震属于不可抗力当无争议。由于不可抗力涉及司法实践的各个层面,有必要先总述一下不可抗力的几个问题。汶川地震作为不可抗力在司法实践中适用首先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其一,汶川地震在什么地域范围内可以作为不可抗力事由。震中地区是毫无异议的,但是这次地震波及的范围有十万平方公里,是否可适用不可抗力规则呢?笔者认为,是否适用不可抗力规则首先要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数据作为评判依据;其次还要根据具体的案情进行具体判断。比如说,在房屋被震塌的地方而言,房屋租赁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适用不可抗力规则,而有些未受影响的比如赠与合同等则宜适用。
其二,汶川地震在什么时间区间内可以作为不可抗力事由。起点是2008年5月12日,终点时何时则要根据灾后重建的进程和具体案情来具体分析了。当事人可以根据案情举出适用不可抗力规则的相关证据,裁判者也可依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9条关于众所周知的事实的规定进行认定。
根据《民法通则》第107条的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不可抗力造成的法律后果是免除责任,当然,这种免除也不是绝对的,还要参看不可抗力这个“因”对于法律后果这个“果”的原因力的参与程度。
地震对于实体法律关系的影响
一、地震对于合同法律关系的影响
地震对于正在履行过程中的合同具有很大的影响,这次汶川地震会导致许多合同当事人的违约。根据《民法通则》第107条的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免除违约一方的违约责任。
《合同法》第11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第11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
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第11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
合同法的上述规定告诉我们,并非出现不可抗力的情形,违约方就可全部免责,还应参照不可抗力的原因力和参与度进行衡量;主张不可抗力的一方应提供相应的证据证实违约为不可抗力所致并通知对方当事人;出现不可抗力情形导致违约后违约方应尽到减损的义务。
二、地震对于侵权法律关系的影响
汶川地震造成的侵权案件也很多。此就常见之几种情形简述之。
1.工伤。汶川地震发生时,正是多数人的上班时间,伤亡事故不少,另外在救灾过程中的伤亡也不少见。是否属于工伤应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确定。兹录相关规定如下: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第十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2.建筑物毁损
虽然建筑物倒塌主要是因为地震的破坏力所致,但是也不排除部分建筑物损毁因建筑物质量不合格的“豆腐渣”造成的,因此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应当根据建筑物设计、施工过程中的相关主体的过错程度,由相关责任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相关主体的赔偿责任不能依据不可抗力免责。合格建筑则另当别论。3.环境污染
地震中很多的化工企业破坏严重,有可能出现环境污染的民事赔偿案件,企业是否承担赔偿责任要看:(1)相关的设施、建筑物是否符合国家的各类强制性标准、规范;(2)相关容易导致污染的危险品、化工制品的管理是否存在疏漏。假设没有上述两种情况,且符合不可抗力的条件,企业应免责。
三、地震与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不当得利,即没有法律上的根据而取得利益,致使他人受到损失的事实,是债的发生根据之
一。地震也可发生不当得利的情况,依据民法通则第92条的规定,受益人应当将取得的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者约定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依据民法通则第93条的规定,管理人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
地震对于实体法律关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比如涉及人身关系的继承、收养;对于物权的影响;对于保险法律关系的影响;对于房屋按揭贷款的影响等等,限于篇幅,本文暂不一一分析。
地震对于程序法律关系的影响
一、对于诉讼程序的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36条(四)项规定,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中止诉讼。具体到何时恢复审理,应当根据前述不可抗力的情况消失之时。根据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相关法律规定,均可中止审理。仲裁案件则根据仲裁规则的规定,进行中止。
二、对于诉讼时效期间的影响 《民法通则》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由于汶川地震灾害破坏的严重性,审判机关应适当从宽掌握诉讼时效的继续之日,最好是在震区大面积恢复正常生活秩序后,以便当事人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被地震中断的相关诉讼行为。
总之,地震引发的法律问题包罗万象,政府、法院、检察院均对此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法律人应当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法律技能,克服地震给我们留下的法律难题,为灾区的重建作出贡献。
一、关于地震引起的诉讼时效、期限
观点:因地震致当事人的诉讼、仲裁等程序无法进行的,按
时效中止处理,待障碍消除后可以恢复进行。
理由:《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同时,《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还赋予法院对于特殊情况有延长诉讼时效的权力。《刑事诉讼法》第八十条也对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法定事由而使相关诉讼行为受到阻碍的情形作出了规定,该条规定当事人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而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5日以内,可以申请继续进行应当在期满以前完成的诉讼活动。
由于本次地震发生于星期一,根据法律规定,凡是地震前周末至地震日到期的案件均作为法律规定的截止期限。地震发生后很多单位采取了封闭、清场等防震减灾措施,邮局等也未能及时上班收发邮件,很多案件的上诉、起诉、答辩等材料客观上不能取得,如果呆板执行时限的规定则直接导致剥夺当事人的诉权,所以我国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明确规定因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诉讼、行政复议、仲裁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的,适用有关时效中止和程序中止的规定。
二、关于地震保险索赔问题
观点:如果受灾人与保险公司签订有保险合同,则保险合同免赔条款应无效,保险公司应当按约定的保险金额理赔。但重复订立的财产保险合同只赔一次,人身保险可以重复理赔,没有上限限制。
理由:首先,我国《合同法》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含有这些内容的格式合同无效。
人寿保险和意外伤害险一般是将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意外伤亡纳入保险责任范围的。除自杀、斗殴、犯罪、战争、核辐射等原因外,一般而言,只要是意外事故引起的被保险人死亡或残疾,受益人都能获得赔偿,其中包括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因此,事前投保了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个人意外伤害保险、个人意外医疗保险、旅游意外险等险种的都可以赔偿。
而对于投保了财产保险的,就要视情况而定了,由于地震的涉及面广和赔偿金额巨大,因此保险公司一般将其作除外责任处理,即将“地震或地震次生原因”规定在“责任免除”条款中。因此,家庭财产保险通常对地震这种不可抗的自然灾害不予理赔。但有些财产保险的险种是将地震引起的财产损失纳入保险责任范围的。例如,像大地财险不仅有涉及地震灾害造成城乡居民房屋损失的险种,而且在企业财产险中有一个附加险是地震责任险。除了这个专业险种之外,目前更多的家财险将“地震险”作为附加险。因此,索赔前要看清保险条款中的约定。
其次是如果保单灭失了怎么办?由于地震中不少房屋严重损毁、遇难人数众多,人们会担心,资料不全或完全灭失的客户如何进行保险理赔?
令人欣慰的是,地震发生后保险公司快速启动救灾理赔机制。按照“特事特办”原则,全力做好理赔工作。各大保险公司不仅纷纷开通绿色理赔通道,使得绝大多数地震理赔案从报案24小时内就能获得及时赔付,而且对于保单灭失的情形,一些保险公司还承诺“只要客户能提供投保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不需要保单,核实后都能得到及时赔付”。例如,泰康人寿公司就刚理赔一个案子,投保人全家都遇难了,是客户的姑姑前来理赔的,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在核实该人士身份以及确认相关理赔信息后,及时将4万元理赔款支付给了客户的姑姑。平安保险也表示保险公司对客户的投保信息至少会保存20年,因此,保户家属只要提供姓名,没有保单也可以得到赔付。
三、关于按揭与银行贷款
观点:房屋灭失原则上不能免除受灾人的债务,但受灾人确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的,即使被银行告上法庭法院也只有终结执行一条路可走。
理由:用受灾房屋担保银行的债务属于从合同,主合同则是与银行之间签订的借款合同。因地震导致担保物灭失后,如果房屋通过保险理赔或者补偿等取得赔偿金的,则赔偿金应作为抵押财产,银行仍有优先受偿权。但如果房屋灭失后并未因此取得任何财产的,只是担保合同客观不能履行,不影响主合同的效力,受灾人作为债务人仍应当履行债务。但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在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裁定终结执行。实务中,终结执行的裁定书往往是银行核销债务的法定依据之一。
四、关于地震引致的民事赔偿问题
观点:地震中一些违章建筑和“豆腐渣”建筑倒塌致人死伤、财产毁损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理由:违章建筑和质量不合格的建筑,从出现之日起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即存在一种不应当存在的危险。这种危险是建设方、施工方等相关主体已经预见或者应该预见到的。在地震发生时,这种危险就客观地转化为致人损害的结果。对于由此产生的损害结果,相关主体应该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虽然地震是人类不能抗拒的自然灾害,属于不可抗力。但是,民法设置不可抗力制度的宗旨在于排除行为人的过错。因此,运用不可抗力免责条款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即行为人的行为是正常的。行为正常因不可抗力而出现不正常结果的,行为人没有过错,不承担责任;行为不正常因不可抗力而出现不正常结果的,属于意料之中的事,行为人有过错,必须承担责任。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在行为人违章建造建筑物或者建造质量不合格的建筑物时,行为人的行为已经属于不正常,出现倒塌或其他安全事故只是这种不正常行为的正常结果而已,并已经为行为人所预见到。因此,行为人应该对违章建筑和质量不合格建筑因地震倒塌所造成的损害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