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从幼儿家长到小学新生家长(幼小衔接)[精选]

时间:2019-05-15 04:4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默:从幼儿家长到小学新生家长(幼小衔接)[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默:从幼儿家长到小学新生家长(幼小衔接)[精选]》。

第一篇:陈默:从幼儿家长到小学新生家长(幼小衔接)[精选]

陈默:从幼儿家长到小学新生家长(幼小衔接)

【专家论坛】陈默:从幼儿家长到小学新生家长(根据讲座整理)导语

1、人生从此起点

2、小学生开始迈入社会

进入小学后,老师比较其他同学后对小朋友有评价,小朋友被评价后就会有压力,孩子的压力包括: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学业压力等?家长如何来应对?家长就不要再制造压力,一定要保护好孩子。

一、认知衔接 1.正确认识小学

(1)心态取决于认知,怎么样对小学有正确的认知:告诉孩子,妈妈也上过小学,回想起来很开心,有那么多同学还有高年级朋友,每个老师都教很多不同东西。

(2)对于不可预知的未来,不要造成可怕认知,告诉他到了学校遇到困难都会有老师帮忙,老师是爱孩子的,有时候老师会采用批评的方式但并不是不爱

2、带他去小学看看

通过妈妈对学校的观察,再描述给孩子听,妈妈的语言都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所以妈妈对这个学校的描述是喜欢的。

3、告诉他你上小学的第一天

二、父母信念调整

1、正确认识起跑线

注意上小学的心态,什么是起跑线?孩子喜欢学校就是起跑线。

2、克服无端焦虑

(1)克服焦虑:为什么只有坐下来,每个小时都排满的学习才是有收获的?在地上摸爬滚打也是收获;小孩子不是教他去竞争而是教他去融入;

(2)不要去打听人家孩子多优秀,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比出来的

3、孩子长大是需要等待的

孩子长大需要等待:谁家等得起就是笑到最后,要有大气的心态

三、重视感统训练

1、听动训练

听到指令后对指令进行反应;假期可以训练对指令做反应,由单个指令到多个指令,提高上课灵敏度

2、手眼协调训练

让孩子愿意写字。有的孩子是看一笔写一笔的,可以这样训练:(1)头靠沙发,前方一排无规律阿拉伯数字,从左到右念过来,训练视广度;

(2)遮住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看,来分拣赤豆和绿豆,培养精细动作(3)左右手交叉用勺子挖弹珠或用筷子夹弹珠;

(4)手部关节的灵活度训练;肩背部肌肉的训练对于写字也很重要

3、身体协调训练

跳绳:3-5分钟,是最好的身体协调性训练

四、培养适应学校生活的习惯

1、起床操作

认知上先告诉孩子上学不能迟到,告诉他不迟到的话,早晨最晚离开家是几点,就算没有吃饭穿衣也要出发的。具体可以叫孩子起床,然后闹钟拿出来,告诉孩子妈妈会来叫你一次,眯一分钟,然后再来叫你;到时间拉孩子起来,妈妈千万不要说话,大人对小孩最管用的是不说话,送到学校告诉老师今天起来晚了所以没有吃饭穿校服,晚上回家也不说话,第二天做好了,再请老师及时表扬

2、睡觉操作

比如预先说好,8:40叫睡觉,家里大灯关掉,家人说话都变小声,妈妈叫孩子洗漱,妈妈的动作要很强硬,但面部表情很温和,千万不说话,睡觉训练不好,在高中睡觉就会是灾难,因为那个时候不睡觉会觉得自己是大人的表现。

3、收拾文具

告诉孩子,小学生都是自己收玩具,一起来做,妈妈来教你:书包里一口袋,二口袋,三口袋,四口袋,这几个口袋分别放什么,让孩子重复几遍;然后妈妈再示范操作,然后让孩子来操作,通过行为训练而不是唠叨。

五、培养课堂适应习惯

1、模拟课堂发言

2、模拟课堂遵守

3、模拟上下课规则遵守

开学前几天,召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妈妈做老师,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做学生。要求有错误示范和正确示范,然后告诉孩子,在学校里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做这个训练之前,请家长务必搞清楚学校的行为规范准则。

六、鼓励与小朋友相处 1.学会相处的重要 2.帮助孩子学会相处

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就学会相处了,每天都要问孩子有没有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会有:我很强,很能干的感觉而且别的孩子对他都是正向的反馈;不要让孩子太敏感、太谨慎、太防范而是要舒舒服服地玩;不要在孩子面前把他的同学三六九等,不要像孩子询问他的朋友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然后制止孩子和其他同学玩耍。孩子的世界还是单纯的,家长这样做不但会混乱孩子对社会的认知,有时候也会有适得其反的作用。

3、了解孩子相处的情况(1)如果小朋友都不喜欢跟某个孩子一起玩,那么对这个孩子从小的时候干预都有效,自闭症的谱系比较广,有的自闭症很聪明但不会和人相处,感受不到他人的情绪。

(2)孩子也是人,不开心什么也做不好,关心孩子脸部表情,好妈妈看到孩子不开心会哄孩子开心,一定站在孩子情绪一边,看懂别人的表情。孩子很不开心的时候就想要妈妈知道,会在妈妈身边作。情绪被理解了,勇气就来了,比如闺蜜对的错的都是站在你这一边,永远表达对你情绪的理解;有的孩子早上就不想上学,有躯体反应如肚子疼等,说明他在学校一定不开心,要了解他的压力源在哪里?

七、关注孩子情绪

1、孩子回家开心吗?

2、孩子早上想上学吗?

3、别问负面的话 陈老师说,现在很多两年级的小学生就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这个和家长处理孩子负面情绪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妈妈要学会看孩子的脸。如果不开心,是为什么不开心,如果不想上学,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孩子愿意和妈妈倾诉,你应该感到无比欣慰。无论孩子说出什么负面情绪的话,一定要记得“永远站在孩子的情绪一边”。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表示感同身受,让孩子发泄出他的情绪,才能引导他说出事情的原本。有时候,甚至不需要父母去开导孩子,他倾诉了,就释怀了,反而不会有其他负面的延伸。在这些时候,父母千万不要打击孩子。

八、关注学习困难

1.生理性原发性与学习困难:先天造成的。学习是需要精气神的。0-2岁与不同的人睡觉也会有影响,对他的神经发育有影响。2.学习障碍表现:(阅读障碍、书写障碍)3.提供帮助的渠道 陈老师说,生理性学习障碍容易发生在小时候有过重大疾病的孩子身上。如果孩子特别容易疲劳,做一点点事情就没有精力,经过训练写字仍然跳字漏字没有改善,有可能是神经功能上的问题,需要咨询专家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九、让孩子愿意学习

1、诱导学习兴趣:不要设定远大目标,比如学好了就可以考好大学,孩子根本没法理解,孩子有趣就学,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兴趣。

2、学习内容趣味化:所有的孩子都愿意为了妈妈而牺牲。如果妈妈说起作业就板脸,说明妈妈是厌恶作业的孩子也会觉得厌恶;再如孩子学课外学习很多乐器啊,妈妈会说不是我逼着的,是他自己喜欢的,不信你问他。但是有可能是孩子是因为看了你这张脸表现得喜欢,他才喜欢的。

3、正确作业管理

(1)假如3点放学,可能下午就在想家里的恐龙玩具,在回家路上也在想,一天没见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恐龙,正确的做法是奶奶或其他家人不管,做自己的事情比如做饭,让他和他喜欢的恐龙(玩具)玩一会儿,与玩具一起做作业,孩子会玩一下恐龙写两个字,然后玩一会儿再写,慢慢就写完了。然后家长要及时表扬。(2)很多孩子两年级就厌学,都是妈妈坐在旁边,态度都是监工,孩子就是活受罪,小孩子都要玩,不玩他就会找机会说就要上厕所、要喝水,写一会儿就要放松,陪伴孩子的是小灰兔不是老虎,大人就算陪伴也是与孩子各做各的事;

(3)每天的原则是爽,不是搞质量而是要很快做完就行,如果在单位里领导天天跟你搞质量,你也会崩溃的。小学生的基本欲望是玩,满足了才会合作,每天玩半小时是必须,不要再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给他指导,等作完了再说,比如好不容易写出一个字,妈妈说写的不好,擦掉重写。一课一练是二年级以后,不要每天纠错,一个星期或半个月集中订正,本来学校就不是快乐的地方,家里一定要开心。

第二篇:写给新生的家长(幼小衔接)

写给新生的家长

寄语一:及时关注幼小衔接孩子面临的变化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从幼儿回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根据观察和研究,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孩子,通常面临着下列六个方面发生变化的问题:

1.师生关系的变化。

孩子入学后,就要离开像妈妈一样的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比较多,比方说:穿衣、吃饭、喝水、上厕所等等,老师像父母般地照顾孩子,并参加到孩子们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关系形成了和谐、亲密、融洽的心理氛围,使得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亲情关系,在孩子眼里,老师 就像妈妈,孩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乐意与老师讲。另外,幼儿园的学习活动对孩子的要求比较简单,宽松,它注重的是能力、情感的培养,不需要大量的写呀、抄呀,孩子的学习活动非常轻松、愉快.而进入小学就不一样了,从老师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非常高,这就使孩子有了一定的压力和负担。小学老师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她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的机会较少,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主要在课堂上,师生个

别接触的时间很少,新入学的孩子就可能会感到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有些不能接受,甚至感到生疏和压抑。

2.课堂教学的变化。

小学中正规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和发现的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在幼儿园,粗浅的知识技能传授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学具有直观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方式,提倡的是在玩中学,学中玩,即使是正规的课堂教学,也是以孩子为主体,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去安排丰富有趣的活动方式,而小学以书面语言为主,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训练,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孩子面临的是每天上午三节课,下午三节课的课堂教学,而且由于小学教育要求的知识性、系统性比较强,所以大多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除了老师的讲解,孩子还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作业。

3.行为规范的变化。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在幼儿园,孩子有许多自选活动的时间和权利,而到了小学,学生的自选活动就很少,大部分时间必须服从统一的要求。

4.人际关系的变化。

孩子入小学后与在幼儿园朝夕相处的同伴分离,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这就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5.家长和老师期望值的变化。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家长和老师主要考虑的是孩子的营养、心理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玩好,学习好,与同伴相处好,我们所期望的是孩子活泼,快乐,健康。而一旦孩子入了小学,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值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习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家教误区: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6.学习环境的变化。

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如果孩子不能很快适应,那么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学习障碍.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寄语二:陪孩子做好幼升小的转型

孩子入一年级以后会有很多不适应,如何快速的让孩子把不适应转变为适应,是所有新一年级家长必备的功课之一。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孩子入学期的转型:

一、作息时间上

幼儿园:幼儿园的孩子通常可以在8:00之后陆续到园。中午幼儿园的孩子午饭时间早,每天有两个多小时午休时间。

小学生:小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必须在早上7:45开始。孩子面临的问题是早上需要更早起床。这里面还包括吃早餐、坐车、过马路的时间等。而小学生一般每天没有午休时间。一年级的孩子一般在下午3:00才结束一天的学习课程。

作息配方:每天鼓励孩子在晚8点半以前睡觉,早六点半——7点之间起床;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

二、听课习惯上

幼儿园:集中授课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而后有相对放松的活动。在集中时间学习。传授新知的形式多样化。

小学生:需要养成在40分钟内坐得住的习惯,同时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集中注意力,听取老师所授的新知。

听课配方:选择一个安静、外界干扰小的环境,家长和孩子相对而坐,每天坐2—3次,每次坐的时间从5分钟慢慢延长到8分钟、10分钟。一般认为儿童如能持续静坐15分钟,其注意力就能胜任课堂学习。

三、作业习惯上

幼儿园:孩子动笔作业的机会和时间都比较少。课后也不会有家庭作业。

小学生:孩子在课堂上要动笔做作业;同时课下也会有相应的家庭作业。对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

作业配方:让孩子提前适应动笔写字,每天孩子用20—30分钟的时间练习写写数字。锻炼孩子的灵活力。

四、学习兴趣上

幼儿园:老师教授新知一般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

小学生: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要求,新知的教授以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为导向。孩子有可能会产生厌烦感。

兴趣配方:用孩子在学校的收获激励他,让他找到学习中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上述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表象上的过渡,如果能让孩子做好转型,那么为新一年级的学习一定会打下良好基础。

寄语三:家长谨防入学误区

从幼儿园到小学,这是儿童经历的一个重要转折,对儿童的身心将产生重要影响。抓好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关键是要帮助儿童迈好学校生活的第一步,使他们比较快地自觉适应学校生活。现在的孩子在智力因素上没有太大差别,差别主要在非智力因素上,这种差异主要是习惯培养造成的。孩子的表现取决于父母的投入,而父母在对待孩子入学这件事上常存在一些误区。所以,做好入学准备,要谨防四种误区:误区一:家长不够尽责。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找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级或一个好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尤其是一些事业型的父母,两人工作都很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认为由老师全权代劳就行了,平时

也不与老师沟通。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就急了,再打骂孩子,如此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误区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许多家长给孩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样做其实是拔苗助长,孩子会感到压力很大,学习起来反而有负担,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适度。

误区三:拿老师说事。说到底,孩子的差异是由于家长对孩子习惯的培养造成的。如有的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会说:“上了学,让老师管你。”这样孩子会对学校产生惧怕感,上学后表现为事事胆小。

误区四:自作聪明的利用时间,实则帮助孩子养成拖拉的习惯。有时候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其实是家长造成的,比如有时候老师给孩子布置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家长发现在家里一个小时过去了,时间还空出一个小时,就会让孩子再做一个小时的额外作业。久了,孩子会发现父母的这个习惯,他可能就学会应对了,本来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他故意拖拖拉拉地做了两个小时。家长的这种“过犹不及”的做法有时候反而容易导致孩子的不良习惯。

第三篇:幼小衔接大班幼儿参观小学活动方案

大班阶段幼儿参观小学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小学校的学习生活,体验小学课堂。

2.通过活动对小学生活产生向往感。

二、活动时间:

三、活动对象:

大班年级组全体幼儿

四、活动过程

1.参观小学生升旗、做操。

2.参观小学生的操场、篮球场、足球场、健身场等。3.参观小学生食堂。4.参观小学生厕所。4.参观小学老师上课。5.体验小学课堂。

五、具体活动安排:

一、上午8点10分参观小学生升旗和做操。

二、上午8点50分,大一班进一(1)班,大二班进一(2)班大三班进一(3)班,大四班进一(4)班,大五班进一(5)班进行听课活动,听课时间为15分钟。

三、每班教师带领好自己的班级,逐步参观小学操场、篮球场、足球场、健身场、食堂、厕所等,参观过程中注意安全!

第四篇:从幼儿心理发展角度探析幼小衔接

从幼儿心理发展角度探析幼小衔接

摘 要:幼小衔接时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是幼儿开始进入正式教育的关键期。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目前学界对幼儿自身的心理发展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幼小衔接中幼儿的认知、情绪和意志力方面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更能体现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幼小衔接;认知发展;幼儿情绪;意志力发展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结束学前大班的学习,开始进入小学正规教育,是儿童身心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到质的变化过程。幼儿在幼儿园需要经历兴奋期、厌倦期和适应期三个阶段过渡到小学。在幼小衔接过渡中,幼儿的心理发展变化会严重受到幼儿主导活动、社会角色、人际关系这三方面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三部分: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而当前社会教育环境,国内幼儿园过多注重了幼儿心理发展中的记忆过程,而忽视了认知过程中的思维、想象,对情绪情感过程的重视度明显偏低。幼小衔接的核心是该年龄段的幼儿怎样有效地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实现幼小衔接的。

因此,本文从心理学相关理论来探讨总结幼小衔接主角――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家长、学校乃至社会提供比较系统的幼儿心理发展特征的概述和参考。

一、幼儿的认知发展

国内不少家长和学校对“幼小衔接”形成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误区。为了让幼儿能够赢在起跑线上,更早地适应小学生活,不少家长在幼儿低年级阶段就进行了“正规教育”。不仅以唐诗宋词的背诵作为教育内容,还开始进行识字、拼音、算术、乘法记忆教育,更有甚者会将儿童的游戏时间全部用来教育。这种揠苗助长的结果会让儿童在其自身能力发展前提早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极可能产生厌学的痛苦心理,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

在幼儿认知方面的发展,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研究,幼小衔接过渡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的直觉思维阶段(4~7岁),该阶段的认知发展特征主要有:儿童的各种感知活动图式已由依靠实际动作对当前实物进行思维的方式转化为可以内化为表象或者形象的模式,随着儿童语言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儿童开始学会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所以对于学龄前大班幼儿的游戏设计和操作,教育者可以通过一些象征性的事物或者符号来代替实物,但幼儿思维仍然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还难以从直觉中解放出来。

二、幼儿的情绪

情绪是人类心理健康的窗口,幼儿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对小学生活的适应程度和学习质量。姚端维、陈英和与赵延芹研究发现,幼儿获得情绪理解能力的关键期是在3岁,到4岁时已基本获得了这种能力,此时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后,其情绪调节策略由情绪释放策略(如面对冲突情境时,单纯哭泣或等待帮助)发展到建构性策略(如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从心理卫生角度看,每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个体对内外刺激的反应,属于调节和自我保护机制,有其生理和心理价值。新入学的儿童如果其适应能力比较差,势必会影响其神经系统功能,其行为会产生种种问题。

幼小衔接期的幼儿,由于面对新环境的压力,其情绪唤醒阈限水平较低,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当其表现出一些恐惧、焦虑、逃避的情绪时,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发现和疏导,和儿童共同探讨负面情绪的产生原因,鼓励其积极面对并给予适当奖励,切不可一味地指责和强迫儿童,这有利于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更有利于发现问题,避免幼儿产生厌学等不必要的心理问题。幼儿园大班的幼儿有解决社交问题的欲望,他们致力于通过建设性方式来调节情绪。这说明,情绪调节与社会认知、社交能力的发展密切相连,帮助幼儿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还有助于幼儿社会功能的发展。

三、幼儿意志力的发展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行动,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认知、情感三者是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意志可以促进更深层的认知,积极的意志促进认知发展,消极的意志阻碍认知发展。情感影响意志,意志调节情感,意志对情感的调节取决于意志能力的强弱。由于我国国情和教育观念的原因,依赖性强、意志不坚定是很多儿童都有的问题,遇到困难就有畏难退缩。在幼儿园时,家长认为幼儿年龄太小,既舍不得他们做事又不信任幼儿的能力。这些本应该属于他们的事情全由家长一手操办,这样忽略了幼儿意志品质的培养,从而使进入小学的儿童出现独立性差、做事不坚持、缺乏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等问题。

幼儿的自我控制在幼儿成功完成任务、进行人际交往、适应社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个体早期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刚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主要服从教师的权威,属于“被动自我控制”阶段,随着幼儿认知的发展,其对规则和秩序不断内化,3.5岁的幼儿从他控到约束性顺从,而到了4.5岁以后则转向自我控制,5~6岁稳定下来。“U”型是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模式:最初接触到某一规则或要求,在新鲜感的作用下,幼儿开始表现出较好的自我控制行为,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幼儿自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此时如若有成人进行引导和培养强化,幼儿慢慢形成习惯,可内化为自觉的自我控制。

因此,对某种持续的强化训练,当幼儿感到厌倦时,辅以适当的外部强化训练可能会使儿童慢慢地接受,继而形成预期的习惯。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言语概念的方式来促进幼儿自我控制的行为。Peterson和Siegal通过一项对耳聋儿童的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儿童言语系统中存在自我控制的概念,那么他们在完成自我控制的任务中会更有意识地运用某种自我控制的技能,从而获得成功。

四、总结

幼小衔接应该成为培养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终身学习观为指导思想来完成“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教育者和家长应该认识到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而“幼小衔接”是整个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工程――是整个终身教育体系的开端。

(通信作者:王惠萍)

参考文献:

[1]王声平,杨晓萍.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8-153.[2]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57-62.[3]姚端维,陈英和,等.3-5岁儿童情绪能力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12-16.[4]杨丽珠,张金荣,刘红云,孙岩.3-6岁儿童人格发展的群组序列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15,38(3):586-593.[5]霍力岩,木全晃子.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剖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5):38-42.[6]吴玉萍,张睿,梁宗保,张秋思,等.儿童早期自我控制的发展及培养策略述评[J].幼儿教育,2015(2):77-81.作者简介:倪青青(1991―),女,山东滕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格?c发展心理学;王惠萍(1960―),女,山东烟台人,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人格与发展心理学。

第五篇:小学给大班家长的幼小衔接习惯培养建议(xiexiebang推荐)

小学给大班家长的幼小衔接习惯培养建议

幼小衔接首先是家长衔接。大家都面对这样的现实,进入大班以后,家长特别焦虑,幼儿园所学的内容,能不能应对马上就要来到的小学的面试……这些焦虑都可以理解。我们希望的是,让更多家长信服幼小衔接不等于提早学习学科知识,习惯的培养最重要!

以下是关于幼小衔接幼儿习惯培养,小学给大班孩子的建议:

合理使用时间的习惯:要有正确的作息时间,按时就寝、起床。建议晚上8点半左右睡,保证10小时睡眠。

吃饭时间一般控制在半小时之内。每天,要安排半小时的静心学习时间,可以读读书,听听故事,中途不吃零食,不上洗手间。

整理用品的习惯:有自己的书桌。学习结束后,及时整理,保持整洁。认识文具盒,会取用铅笔、橡皮和尺子,用完能按指定位置摆放。练习整理书包:大书放下面小书放上面,其他杂物放口袋(小抹布、水杯位置固定)。

穿脱衣服的习惯:保持衣服的整洁。如厕后会包肚子(特别是冬天)。感觉热了,会脱衣服,冷了会添衣服。

饮食习惯:能正确使用勺子和筷子吃饭,不抓饭。会自己盛饭,不挑食,吃多少盛多少,不剩饭菜,桌上不留饭粒。不带零食来学校。喝好水,会把水杯盖好,拧紧盖子。

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会自己上厕所,用过的纸巾扔进纸篓,便后会冲水。不乱扔纸屑。

阅读习惯:认识页码。每天看会儿书。看书时不乱折页,不乱涂画。

倾听习惯:交谈时,能看着讲话的人。不随意插嘴。

书写习惯:正确执笔。书写时肩平头正脚放平,眼离书本一尺。使用HB的铅笔,不用活动铅笔。会正确地书写自己的名字。

用数学的习惯:认识时针、分针,能看时钟判断整点、半点。认识人民币,为孩子创设独立使用人民币购物的机会(十元左右,会付钱,会找零)。

锻炼习惯:每天坚持锻炼半小时,可以跳绳、排球、慢跑等。每分钟跳绳能达到90个以上。

下载陈默:从幼儿家长到小学新生家长(幼小衔接)[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默:从幼儿家长到小学新生家长(幼小衔接)[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