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家庭越困难的孩子,越不会体惜父母,原因在哪?(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4:4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必看!家庭越困难的孩子,越不会体惜父母,原因在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必看!家庭越困难的孩子,越不会体惜父母,原因在哪?》。

第一篇:必看!家庭越困难的孩子,越不会体惜父母,原因在哪?

必看!家庭越困难的孩子,越不会体惜父母,原因在哪?

作者:朔星曾经在身边听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家三口,父母都是普通的小生意人,他们起早贪黑经营着一家早餐店却盈利微薄。有时一月下来,夫妻俩从早忙到晚却根本攒不下什么钱,甚至吃饭都不舍得点荤菜,更别提添衣逛街犒劳彼此。可就是这样一双对自己百般吝啬的父母,面对读大学的女儿回家张口索要最新款的苹果手机时,却硬生生从口袋里掏出辛苦积攒了半年的血汗钱满足了她的要求。“一部8000起步的iphonex,几乎瞬间就榨干了这对穷困夫妻的血„„”在中国,“寒门富二代”的数量正在以疯狂的速度赶超真正的富二代。这些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便父母收入并不高,却清一色在生活上有着奢侈标配:手机得是最新款的苹果,鞋子要买最潮流的阿迪耐克,化妆品要用最顶级的神仙水„„众多家庭条件并不优渥的孩子却过着顶级享乐的生活,代价是拿命抵钱的父母几乎倾尽所有,只为了娇惯孩子的虚荣心。家长们是真的怕苦了孩子,却也是千真万确亲手害了他们。“寒门难出贵子”,在这个时代不是妄言,竟变成了真理。——

【一】

——别让寒门父母的纵容毁了孩子有人说,原生家庭决定着一个孩子的性格,在他们的骨子里流淌着成长背景带来的影响,而且一辈子不会改变。所以穷人家的孩子,生下来就比别人提前输了一半。也正是因此,一辈子穷怕了的父母越是经济上贫瘠,就越是担心自己孩子被比下去,越觉得自己对他们有所亏欠。宠溺、娇惯,都成为了最合理的解释,他们惧怕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满足他们的要求。可这些愚爱的父母不知道的是: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论,究竟会养出一头怎样不懂感恩的白眼狼。1 “我要是回家看不见iphone7,你给我当儿子听见没?”前几年网上疯传了这样一段视频:因为当快递员的父亲没给自己买iphone7,16岁的儿子让父亲在门外罚站,甚至破口大骂让他跪在自己面前认错。“你瞅瞅你那个B样,要多窝囊有多窝囊!”“不买耐克阿迪就算了,给我买个李宁也行啊,还是从早市上买的,你还有脸问我为什么不穿?”“你给我记着,今年没有ipone7,我就没你这个爹!”就因为父亲没给自己买名牌,儿子打骂父亲甚至让他下跪认错。面对这样丧尽天良的不孝行为,在愤怒的同时,更多人在感慨古话诚不欺我:“养不教,父之过”。视频里有一个细节,儿子凶狠地辱骂父亲“知道错了没”,谁曾想父亲竟缠斗嗫嚅着回答:“我错了儿子”。种下16年的根,收获16年的果。看看曾经“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的宝贝疙瘩,一味的付出与纵容,最终惯出的就是这样想从你身上榨干最后一滴血的人渣败类。2 而逼迫父母给自己买高价奢侈品的穷二代还不是个例。马来西亚曾有一名14岁的女孩拉着妈妈逛商场坚持要买苹果手机。她固执地声称:“朋友同学都有我没有,你今天必须给我买一个,要不然我怎么在她们面前有面子?”残疾人妈妈无力承担,只能跪在孩子面前请求孩子打消念头,一旁的女儿高傲地指责着瑟瑟发抖的她大肆责骂。在这些穷凶极恶的白眼狼眼里,父母的付出就是对他们天生的亏欠,所以不论自己提出多过分的要求,他们都理应承担。3 有的父母溺爱孩子养出了没心肝的恶魔,而有的父母活活就把自己的骨血变成了废物。曾经有一则23岁小伙由于父母双亲逝世无人照顾自己,活活饿死在家中的新闻震惊了。23岁,多么风华正茂的年纪。神志清醒、四肢健全,只因为从小被父母娇惯长大的杨锁,别人把饭送给他,他还希望再能喂到自己嘴里。村民们说:他不是饿死的,他是懒死的。他究竟能懒到什么地步?吃一顿饱饭可以两天不动;上厕所为了方便就地解决顺手用土埋了;衣服穿到最脏再换一件,不管是否已经变臭发霉;为了取暖烧光家里所有的东西,甚至是自己的床,宁肯饿死冻死都不愿意多动一根手指头„„想来如果他的父母地下有知,也会为当初自己的“残废式教育”感到后悔吧。4 买东西事小,丢人命事大。你敢相信,在家长纵容溺爱的环境下,最终会养出一个对亲生父母动了杀机的孩子吗? 被儿子下毒抢救无效的父母一个被父母含辛茹苦培育了二十几年的大学生,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赚钱,突发奇想毒死父母获得高额保险赔偿。儿子买来亚硝酸盐,为父母准备了一场鸿门宴。他亲手把掺了毒药的牛肉夹到父母碗中,却没想到父母因为太爱自己,舍不得吃一口。一般人到这时,该是良心发现了吧?可丧心病狂的他却是另生一计,恼羞成怒地兑了两杯加入亚硝酸盐的水亲手毒死了父母。他冷眼看着他们痛苦挣扎,没有报警、也没有采取任何救助措施,反而打开煤气伪造出了一副煤气中毒意外死亡的假象。其间冷血无情道德沦丧,堪称令人发指!要知道在有些人眼里,父母存在的意义不过是一笔巨额赔偿金。如果哪天你没有利用价值了,即使你是生他养他的恩人,他也大可以毫不犹豫就把你抛弃。父母越是对孩子极尽宠爱,孩子就越容易产生脆弱的心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生长的灵魂根本不具备抗压的能力,一旦独立面对生活,世事的风雨打磨会将他们推入深渊:轻者心理扭曲,重者走向犯罪。有时,一味选择“富养”,就是在为孩子与家庭自取灭亡。——

【二】 ——越富有的人 越懂得拒绝宠溺在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那些比你有钱、比你优秀的人,居然比你更努力。如今的“寒门富二代”纷纷染上以前纨绔子弟的恶习时,却有一些吃苦耐劳的富豪子女真正令世人惊叹。1 “赌王的儿子”何猷君,在《最强大脑》一经亮相就惊艳了世人。这个18岁就考入了麻省理工的少年,不仅拥有过人的头脑与显赫的家世,更是低调努力的代名词。读书时,他在图书馆埋头苦读到凌晨五点是常事。4年功课只用3年就毕业,成为麻省理工最为年轻的硕士背后,是他日夜拼搏的结果。面对媒体采访的镜头,何猷君温文尔雅又有些羞涩的回答:“其实我很努力的读书,是为了我爸爸能够开心,他对我真的很严格。”越是有底气的家庭,对自己的后代就越不会放松管教。纵然有480亿的万贯家财,何猷君还是会自己做饭、自己打扫房间;出门坐地铁,坐飞机坐经济舱,毫不铺张浪费。他的赌王父亲何鸿燊曾说:“我时常教小朋友要用功,财富未必会跟你一生,但读书永远受惠。”何猷君听从了父亲的教导,他是这样做的,也确是受益良多。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当你在睡梦中,我一直在工作;当你在工作时,我已经付出了双倍于你的努力。”这样的人,有什么理由不成功? 2 国货之星格力老总董明珠的儿子也从小就被灌输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他读小学时,有次放学晚回家了一个小时,究其原因竟然是:“在等那辆一元钱的公交车”。长大后,纵然深知母亲有亿万财富,董东东依旧选择白手起家:自己租房子,只开自己赚钱买的十几万的车。只要不是自己努力赚来的,无论是什么,他都拒绝接受。后来,他终于也家财万贯与董明珠比肩,可董东东还是记得深受母亲影响的自己以前曾说过:“妈妈,你是从零开始的,我是你的儿子,我也可以从零开始。”低调务实,认真勤奋,难怪每次董明珠只有在提到儿子的时候才会露出笑容,除了格力之外,这才是最令她感到骄傲的事情。3 嫁入豪门的郭晶晶一直备受关注,她深居简出,生活节俭的作风也颇为人称道。然而最近,她和丈夫霍启刚的儿子霍中曦却在一场马拉松亲子跑比赛里给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仅仅五岁的小中曦,在父亲劝他在马拉松中途休息的时候竟然坚毅地拒绝:“不行,我停下来就会输。”父母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贯穿在孩子思维里的拼搏精神,就这样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而霍启刚夫妇对孩子的成功教育,也博得了众人的一致称赞。其实仔细思虑这些富家子弟的背景,反而更显得令人唏嘘。论名气与财力,他们哪一个不是金字塔顶端的佼佼者,可他们哪一个又因富家子弟的光环而妄自尊大过?反倒是弯腰弯到了尘埃里,做起事情比普通人更拼命。他们的努力,不是因为没有拥有,而是明白有些东西得到了就该更加珍惜。在这些现实对比的背后缘由,正是父母教育的千差万别。——

【三】

——希望我们的孩子 都能变得富有其实,现在根本不是寒门难出贵子,而是穷家富养造就了太多败家子。在家庭教育中,精神上的富养,实然要比物质上的富养强百倍千倍。许多寒门父母富养的是孩子的物质:他们倾尽一生为孩子提供能够给予的最好条件,却不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使是万贯家财,如若不知进取地一味索取也会坐吃山空,反而子女会被溺爱与娇惯培养成好吃懒做的废人。而这些豪门富养的却是孩子的精神:灌输给他们正确的三观,教会他们独立做人。即使有身家背景,也兼具面对风雨接受挫折的能力。让他们明白:社会是一个残酷的竞技场,如果不努力,不论是谁都会被淘汰。或许有人会说,那些条件优渥家庭本身就能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资源,丰富了更多见识大世面的机会。他们的孩子嘴巴里自降生就含着与生俱来的金汤匙,旁人根本无可比拟。可是过去的穷人并不是这样为自己开脱的。再回溯到几十年前,那时的家庭大多都是一穷二白,可如今个个名声响当当的大富豪也都是自此栉风沐雨闯来的:我们家境不好,那就更要努力读书,好好做人,争取混出个名堂。根本没有谁的成功是天生注定,只是如今的人更乐于把失败的责任推给机遇与运气,却丢掉了原本的努力和冲劲。所以那些即便如今家财万贯的富豪,依旧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教育后代时,坚持从培养一个最勤奋最卑微的平凡人开始。而大多数普通的家庭,即便是穷养,也应该教会孩子自食其力。就算贫穷,也请别把经济的缺失全部归为自己的责任,过分的溺爱与分担,最终只会塑造出一事无成的胆小鬼。愿为人父母者,无论贫穷困苦,都能教出精神与物质越来越富有的孩子。

第二篇:《南方周末》父母法律责任越小,孩子越危险

《南方周末》父母法律责任越小,孩子越危险

2011年10月13日傍晚,佛山一五金城里,年仅2岁零4个月的小悦悦先后两次遭车碾压,全国媒体声讨“见死不救”的18名路人,小悦悦的父母,俨然只是悲剧事件中广获同情的受害人。但一个简单不过的道理:路人再冷漠、再混蛋,也只是路人。能真正照看好小悦悦的,首先是父母甚至只能是父母,而不是路人。

中国的父母总会有无数“理所当然”甚至“不得已”的理由,将未成年子女独自放任在危险的地方。事发时,小悦悦父亲忙着店铺生意,母亲上楼晾衣服,监控视频显示,小女孩已离家百米外,事发路段车水马龙,从第一次遭碾压到被拾荒阿婆救起,已6分钟,半分钟后,母亲终于出现。

不少人会想起以美国为代表的不近人情的法律与判例。美国法律规定,不得让不满12岁的儿童脱离监护独处,否则“后果很严重”。这些天我在瑞典考察儿 童福利与少年司法制度,瑞典同行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对瑞典夫妇带着孩子去美国旅行,可能觉得咖啡馆里的空气不好,于是将婴儿车留在橱窗外,结果被逮捕并 面临剥夺监护权诉讼,还闹出外交**来。其实瑞典法律已够严格,一个意大利父亲在瑞典当街将孩子按倒在地上,结果被判监禁六个月。美国更有很多动不动就要 把孩子从亲生父母身边带走的案例,让移民美国的中国人胆战心惊、不敢懈怠。

发达国家这些严苛的儿童法,贯彻的是所谓“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并以“国家亲权”理论为基础。“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不简单,它是世界上签字国最多的 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要求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都以儿童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而“国家亲权”理论的基本主张是,国家才是儿童的最终监护 人,如果父母不能监护好孩子,国家有责任也有权力接管父母的监护权。

中国也是《儿童权利公约》的签字国,有些法律看上去也很美。比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未 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好像比美国12岁的标准还高。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剥夺父母监护权的规定。但这些法律从来就没动过真格的,仔细琢磨这类条文还会 发现,它们基本没法用。比如,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启动剥夺监护权程序,谁来启动,如何举证,法律没说明白,司法实践更搞不清楚。更要命的是,由于缺乏完 善的儿童福利体系做支撑,一旦剥夺了父母监护权,往往无法保证孩子获得更好的监护条件。

在中国,养狗须依法领证,但养孩子不需要。怎么养“自己的”孩子是家事,也基本没什么风险。父母都把小悦悦养成那个样了,法律不可能拿他们怎么样。还有更吓人的,不久前湖南有个1岁8个月大的小女孩(又是女孩)被人发现时,已伴随去世的奶奶尸体7天,身上爬满蛆虫。同样,她的父母除了收获世人同情,没见法律能把他们怎么样。

做父母太安全了,孩子们就难免遭殃。如果我们的法律和司法没办法将小悦悦父母这样的监护人送上法庭,就不可能避免悲剧的重演,而我们也只能去谴责路人。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念的变革,法律的完善,更需要儿童福利体系的健全。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这时还去责难小悦悦父母,甚至极力主张把他们送上法庭,无疑是一种在伤口上撒盐的“不道德”行为。但撒盐是必要的消毒措施,否则伤口容易发炎、扩散——烂得更厉害。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会长)

第三篇:父母越唠叨,孩子越不听话?让我来告诉你

父母越唠叨,孩子越不听话?让我来告诉你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小主人公杰瑞和哥哥汤姆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被爸爸妈妈还有奶奶“高频率说教”,杰瑞通过旁白说出了孩子们共同的心声: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都是他们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你看我们被他们淹死,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大人说那么多话,为什么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电影描绘的是家庭中很普遍的现象。父母对同一问题不断说教,就是一种单调的刺激,孩子慢慢会关闭自己的耳朵,你的话就像背景噪音,孩子充耳不闻。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长此以往会封闭内心不愿和父母沟通,甚至出现逆反心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说白了,就是你太啰嗦!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经常扮演“超限”父母的角色呢。比如孩子因为贪玩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看到成绩时立马批评教育孩子学习不认真,孩子本身比较内疚,当时还比较认同父母的批评。某一天,父母看到孩子作业没完成的情况下看电视,马上开始集中轰炸式说教,从上次考试失败原因,说到今天让人失望的表现,又预测这样下去期中期末考试等等失败场景。孩子这个时候对父母说教已经反感讨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到考试前几天,父母又忍不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不要犯上次同样的错误,啰啰嗦嗦一连好几天都是同样的话题。孩子的心理从原来的内疚不安到反感讨厌再到无视麻木状态,最后被“逼急”了,还会出现“我偏要这样”,“我偏不让你如愿”的逆反心理和行为。从上面的案例看以看出时间过长、内容过多或教育方式单调重复等不良教育手段,均可引起孩子的超限效应。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该如何避免超限效应,达到有效沟通呢?干货来了,请认真往下看。(心理老师敲黑板,大家请划重点!)1.指令清晰明确、现实可行有些时候,不少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往往不停地抱怨孩子,絮絮叨叨,不良情绪宣泄完了,亲子关系也僵了,孩子又没听明白你到底要他做什么。比如: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一小时能完成经常两小时还没做好。妈妈对此很有意见:“我都说了多少遍了,做作业就做作业,不要东摸西想。”紧接着妈妈走进房间:“你看你,书桌上乱糟糟,又是杂志,又是手机,能不分心吗?赶紧把东西收拾好。”看到孩子撅起了嘴巴,妈妈走出房间前不忘又说一遍:“少喝点水,不然半小时上一次厕所,真不知道你到底用没用心!哎!”。孩子这会儿却更不耐烦了,做作业效率怎么可能高呢。妈妈这些指令,一件又一件,絮絮叨叨,并没有很清楚的说明要让孩子做什么。正确的做法是,明确告诉孩子:“我希望你把桌面清理干净,给你一小时时间专心完成作业,完成后你才可以走出房间做其他事。我相信你能做到的。”指令中包含时间、任务和你对他的期待,清晰明确,现实可行。2.运用“我—信息”模式与孩子沟通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父母最有效的做法是就事论事,指出他的错误行为。不可东拉西扯翻旧账,轻易评判孩子行为,乱贴标签。比如:孩子测验成绩不太好,回家没敢告诉你,在你追问后才告诉了你。你知道了立马来气:“你看看你,哪件事情做的好。做作业拖拖拉拉的还没改正,现在又学会隐瞒成绩,你不仅懒,而且还不求上进!”你想想看,孩子听了你这些话能心平气和的和你说话吗?面对孩子这样的情况,你其实可以运用“我—信息”模式与孩子沟通,效果会更好。①描述孩子的行为:孩子,今天的测验成绩你回来没有主动告诉我。②说出你的感受:我感到很不开心,因为你剥夺了我作为爸爸/妈妈的知情权。当然,我也感到疑惑,是什么原因你不愿意告诉我?是不是觉得我会骂你,或者对你毫无帮助地唠叨一通?③表达你的需求:我希望爸爸/妈妈在你心中是一个可以求助的人。孩子,请你能让我知道你的情况,并给我帮助你的机会。“我—信息”沟通模式由描述孩子的行为+说出你的感受+表达你的需求三个部分组成,由于“我—信息”是平和的、坦诚的,所以它会促使孩子也同样坦诚地回应父母,有效避免了案例中破坏性的亲子沟通。3.示范正确行为,给孩子成长时间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说:“如果父母能够少说多行动,与孩子之间75%的问题很可能都会消失”。相信孩子并不想故意犯错来惹怒父母或为难挑战父母,很可能只是他不知道或者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好。所以家长在指出孩子错误行为的同时,更应该示范正确的做法,并且帮助孩子掌握正确行为的能力。比如对那些乱花零用钱的孩子来说,出现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他自控能力弱,难以抵御外界的诱惑,或者他还没有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这些能力都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家长不断地培养和引导,而且要给孩子足够的“重复”成长时间。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有了“留白”,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和美感。家庭教育也同此理,父母在平时与孩子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这样,孩子会敞开心扉,与你为友。关于超限效应,有个很有趣的故事,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有一次,他到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令人感动,准备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然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非常厌倦,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拿了2美元。由此可见,我们如果希望自己说的话能够起作用,不能长时间简单重复相同的话语,而是要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式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运用以上三个有效沟通的小贴士,说不定,你很快就能真正体验到“一语千金”的威力,享受到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赶紧试试吧!

第四篇:父母越溺爱孩子越叛逆 12种溺爱表现你有几种

父母越溺爱孩子越叛逆 12种溺爱表现你有几

种?

对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实属不易。以下表现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还小,等他(她)长大了再„„”这是很多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爱说的话,这就是溺爱的常见表现之一——放任自由。湖北儿童心理专家石淑华指出,溺爱行为表现为有求必应(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害怕哭闹(孩子一哭就满足他的要求)、越俎代庖(成人包办所有事,无论孩子自己能不能做)、心领神会(大人猜测小孩的心思)、过分关注(大人围着小孩子转)、小题大做(小疼痛大人当是大事紧张得不得了)、不让劳动(将劳动当成惩罚或不让孩子劳动)、赏识过度(表扬过度)、当面袒护、惩罚不当、剥夺独立(总觉得不放心,觉得孩子必须得到陪护)。

“这12种溺爱的表现,若存在超过8种,就要警惕了,说明家长存在溺爱,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不利。”石淑华称,放任自由会养成孩子不好的习惯,长大了再改很难;有求必应势必导致孩子将来自私任性,得到再多也觉得理所当然;家长害怕孩子哭闹,孩子就会以哭作为达到目的的工具而屡试不爽;越俎代庖下,孩子随着年龄增长的能力就会被扼杀;家长爱心领神会,孩子平时不用表达自己想法,智力发展就会滞后;过分关注孩子,一旦失去关注,孩子就容易沮丧、心理不平衡;小题大做让孩子认为小事都是不得了的大事;不让劳动让孩子变成懒人,小时候不勤快,别指望长大了会变勤快;赏识过度会让孩子非奖赏不作为;当面袒护让孩子是非不分;剥夺独立,该放手时不放手,孩子就会有依赖性,扼杀了孩子的潜力。

下载必看!家庭越困难的孩子,越不会体惜父母,原因在哪?(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必看!家庭越困难的孩子,越不会体惜父母,原因在哪?(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