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共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协议正式签署

时间:2019-05-15 04:0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共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协议正式签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共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协议正式签署》。

第一篇: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共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协议正式签署

局省共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

协议正式签署

7月5日上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政府在兰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局省共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今后5年内,国家将从资金、项目、政策、人才等方面给予甘肃大力支持。省委书记、省人才常委会主任陆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刘立军,副省长咸辉出席了签字仪式。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甘肃省副省长咸辉分别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协议。双方约定共建内容如下:

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甘肃省从2010年起,每年投入2000万元,支持建设3个中医临床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照国家建设标准,给予技术指导、资金支持,以庆阳、天水、武威和酒泉为重点,构建甘肃东西两翼区域中医药服务中心。完善综合医院和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体系,在县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科、中医管理科和不少于总床位数5%的中医病房,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成立中医科,卫生监督所成立中医药监督科。整体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全省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两年内设置标准中医科和中药房,并配备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生,向城乡居民提供中医药服务。

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人才建设方面,全面加强化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力争在5年内,建设10个国家级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建成100个省级、200个市级和300个县级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每市州建成3个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从2011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每年安排甘肃50名中医医生到国内外进修,每半年向甘肃派出10名国内知名中医药专家,进行技术帮扶。能力建设方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批投入资金,为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设备。建立甘肃道地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开发利用甘肃道地大宗中药材,进一步研究敦煌医学和民间方药。“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甘肃列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省,对甘肃境内的中药资源进行综合调查研究,鼓励和扶持有关单位以甘肃道地中药材为主要原材料,研究开发院内中药制剂、中药新药、保健产品、日化用品和中间提取物。

文化建设方面,打造甘肃中医药文化品牌,按照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标准,建设4个左右以中医药文化为题材的生态旅游区。创排3部以上中医药文艺作品。

民族医药及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积极扶持民族地区中藏医药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我省甘南、临夏等民族地区中医院纳入国家建设项目,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共同培养民族地区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扶持符合要求的中(成)药进行欧盟注册。

第二篇: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启动暨中医药工作会

在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启动暨中医药工作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甘肃省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启动暨中医药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部署今年重点中医药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各项中医药优惠政策,以创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为切入点,将有甘肃特色的医改之路推向深入,促进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工作全面展开。稍后,王部长、咸省长将从全国和全省的角度就试点示范省建设工作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做好贯彻。下面,我先就试点示范省建设内涵,创建先进示范市县和抓好今年重点中医药工作作一简要安排。

一、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的内涵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后,我省结合省情提出了以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问题,用较低的费用维护城乡居民健康,走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甘肃医改之路。两年多来,省委、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的政策措施,有效推动了中医药的全面发展,在控制单病种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方面成效显著,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国家医改办和中医药局的充分肯定,省卫生厅先后几次在全国中医 药相关会议和全国医改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去年4月,王国强副部长亲临全省中医药进基层现场会指导工作,指出甘肃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中医药参与医改在全国独具特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和甘肃省一道,把这种经验作为深化医改的有益探索,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去年9月,国家中医药局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关于支持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10‟41号),明确提出要把甘肃作为全国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进行建设。一会儿,省政府将和国家中医药局签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协议》。

《协议》是建设试点示范省的纲领性文件,紧紧围绕“十二五”期间我省中医药的主要工作,确定了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建成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个区域中医药服务中心,并对尚未达标县级中医医院进行标准化建设。到2012年底,县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疾控、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实现全覆盖。二是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累计建成22个个国家级、100个省级、200个市级和300个县级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为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设备,每市州建成3个以上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6个以上的有中医药特色的乡镇卫生院。三是大力培养中 医药人才。由国家投入专项经费,支持甘肃举办“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研究生班,大力开展西学中医活动和五级师承教育。四是积极开发甘肃中医药优势资源。国家在甘肃开展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进一步研究敦煌医学和甘肃民间方药,支持定西等地区开展道地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和中医药生态园建设,扶持陇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五是打造甘肃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4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4个左右中医药生态旅游区,创排3部以上中医药文艺作品。六是加强民族医药和对外交流。立项建设民族地区中藏医医院,支持甘肃制药企业开展中成药欧盟国际合作研究与开发,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在国外建立中医药服务平台。这些都是试点示范省建设的核心内容,各级卫生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

二、争先创优,推进试点示范省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今年6月,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创建活动,印发了《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建设方案》,对创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要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服务覆盖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市州、县市区中医医院基础建设,配备必要的中医药诊疗设备和现代医学设备。支持10万人以上的县市区设置非营利性中医医院。县级以上综合医院门诊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设置不少于总床位数5%的中医病 床。建立西医临床科室中医药业务考核评价机制和工作促进激励机制。第二,要推动中医药服务进基层。在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有中医药特色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导并扶持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服务。第三,要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做好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工作。加强各级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药人员配备,合理补充基层中医药人员。不断强化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第四,要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市级中医医院通过二级甲等以上评审。建设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调剂符合条件的中药院内制剂在全省统一使用。鼓励乡村利用地产中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第五,要加强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成立中医科,在卫生监督所成立中医监督科。大力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科学制定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内容,推动中医药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第六,要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发„2010‟8号),开展地产中药材资源调查,积极开展中药材人工种植和加工研究。支持有关企业和机构开发院内中药制剂,研发中医诊疗新设备和中药 新药、保健产品。建设中医药生态旅游区和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这些都是创建中医药先进示范市县的基本要求,必须做实做细。

按照省政府建设先进示范市县方案的要求,最近,省卫生厅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和建设标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做好工作。今天的会议之后,省卫生厅将按方案要求,开始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建设申报工作,希望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汇报、多沟通,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各地可以根据当地中医药的工作基础、近年发展情况与建设标准进行对照自评,若达到标准,可直接申请评审。若达不到要求和标准,市县要按方案要求制订规划积极创建。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评审验收合格者,将以省政府名义命名并给予经费补助。

三、突出重点,统筹做好全年其他中医药工作 在积极开展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创建活的同时,要切实抓好今年的重点中医药工作。

一是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是近一个时期指导全省中医药的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要认真贯彻落实。部分市州已经出台了当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希望没有出台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积极争取尽快出台。要抓好省政府实施意见中一些刚性扶持政策的落实,建立健全内部中医管理机构,设 立发展中医专项经费,财政补偿向中医机构倾斜,使公立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床位补助达到同级综合医院床位补助标准的1.5倍,并适时合理调整中医诊疗服务收费标准。

二是要认真落实省卫生厅、省人社厅《关于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运用中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诊疗疾病工作的通知》。各级卫生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医保部门,将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要落实好符合条件的中成药、中药饮片、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额报销政策。要依托当地医学院校建立市级培训基地,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达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至少有5名中医执业医师,乡村和社区卫生机构至少有1名中医全科医师。

三是要开展好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要按照省委组织部和省卫生厅、财政厅、人社厅《关于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日常监管,严格量化考核,确保教育质量。各地要继续办好“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培训班,择优推荐一批优秀学员参加省上“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培养一批高级中医药人才。

四是继续认真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7月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进行中医医院管理年督导,各市州要指导中 医医院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尤其是要抓好中医护理和中医治未病工作,保证管理年活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以管理年活动为契机,狠抓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目前我省已建成国家重点专科12个,省级重点专科56个。今年,省卫生厅将修订《甘肃省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标准》,将重点专科建设范围扩大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并建立动态准入与退出机制。5月份,省卫生厅已对原有和建设期满的国家和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进行了考核,合格者重新命名,不达标予以撤销。

五是是要不断提升中医药科研水平。要抓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和国家二、三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建设。实施好近两年立项的甘肃省重点中医药科研课题。做好今年中医药科研课题申报、审核和立项工作。认真实施《甘肃省扩大艾滋病中医药治疗项目实施方案》,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的新途径。

要加强藏医药、蒙医药挖掘、继承和科研工作,支持藏医药、蒙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开展藏医药、蒙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藏医药、蒙医药适宜技术。要抓好中医药文化建设。按照国家《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加强建设工作,加强岐伯圣景、皇甫谧陵园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幼儿和小学中医传统文化教 育试点工作。要大力宣传历代名医廉洁行医轶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德医风考核,引导中医药人员恪守医德,勇于奉献。要做好中医药信息宣传工作。挖掘我省中医药文化资源。宣传“名院、名科、名医”,宣传各地在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宣传中医药防病治病科普常识等,不断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知晓率。营造全社会重视中医药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中医药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全省上下狠抓落实,中医药发展形势喜人。今天的会议标志着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希望各地卫生部门和单位站在全局的高度,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务实进取,真抓实干,为开创我省中医药工作的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在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启动工作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甘肃省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启动暨中医药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部署今年重点中医药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各项中医药优惠政策,以创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为切入点,将有甘肃特色的医改之路推向深入,促进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工作全面展开。稍后,王部长、咸省长将从全国和全省的角度就试点示范省建设工作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做好贯彻。下面,我先就试点示范省建设内涵,创建先进示范市县和抓好今年重点中医药工作作一简要安排。

一、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的内涵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后,我省结合省情提出了以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本的医疗卫生问题,用较低的费用维护城乡居民健康,走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甘肃医改之路。两年多来,省委、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的政策措施,有效推动了中医药的全面发展,在控制单病种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方面成效显著,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国家医改办和中医药局的充分肯定,省卫生厅先后几次在全国中医药相关会议和全国医改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去年4月,王国强副部长亲临全省中医药进基层现场会指导工作,指出甘肃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中医药参与医改在全国独具特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和甘肃省一道,把这种经验作为深化医改的有益探索,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去年9月,国家中医药局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关于支持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41号),明确提出要把甘肃作为全国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进行建设。一会儿,省政府将和国家中医药局签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协议》。

《协议》是建设试点示范省的纲领性文件,紧紧围绕“十二五”期间我省中医药的主要工作,确定了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建成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个区域中医药服务中心,并对尚未达标县级中医医院进行标准化建设。到2012年底,县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疾控、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实现全覆盖。二是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累计建成22个个国家级、100个省级、200个市级和300个县级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为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设备,每市州建成3个以上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6个以上的有中医药特色的乡镇卫生院。三是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由国家投入专项经费,支持甘肃举办“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研究生班,大力开展西学中医活动和五级师承教育。四是积极开发甘肃中医药优势资源。国家在甘肃开展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进一步研究敦煌医学和甘肃民间方药,支持定西等地区开展道地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和中医药生态园建设,扶持陇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五是打造甘肃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4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4个左右中医药生态旅游区,创排3部以上中医药文艺作品。六是加强民族医药和对外交流。立项建设民族地区中藏医医院,支持甘肃制药企业开展中成药欧盟国际合作研究与开发,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在国外建立中医药服务平台。这些都是试点示范省建设的核心内容,各级卫生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

二、争先创优,推进试点示范省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今年6月,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创建活动,印发了《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市县建设方案》,对创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要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服务覆盖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市州、县市区中医医院基础建设,配备必要的中医药诊疗设备和现代医学设备。支持10万人以上的县市区设置非营利性中医医院。县级以上综合医院门诊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设置不少于总床位数5%的中医病床。建立西医临床科室中医药业务考核评价机制和工作促进激励机制。第二,要推动中医药服务进基层。在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有中医药特色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导并扶持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服务。第三,要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做好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工作。加强各级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药人员配备,合理补充基层中医药人员。不断强化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第四,要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市级中医医院通过二级甲等以上评审。建设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调剂符合条件的中药院内制剂在全省统一使用。鼓励乡村利用地产中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农村常见病、多

第四篇: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明市推进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和市中心乡镇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明市推进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和市中心乡镇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国三明政府门户网站] 2010-07-16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明政文〔2010〕11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经市政府研究,现将《三明市推进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和市中心乡镇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三明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七月八日

三明市推进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和市中心乡镇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闽政〔2010〕4号)精神,推进我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和发展,提高小城镇承载能力,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和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加快推进我市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以下简称省试点镇)和市中心乡镇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三明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按照“规划先行、典型引路、完善设施、统筹协调”的要求,创新发展机制,强化产业支撑,实施综合开发,增强集聚能力,通过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突出特色,逐步将省试点镇和市中心乡镇(以下统称中心乡镇)建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设施配套、生态优美的新型宜居城镇,努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注重实效。以规划统筹各种要素,高起点、高标准地调整或修编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明确功能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谋划空间布局。制定阶段性实施目标,选准突破口,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

——产业支撑,特色带动。以培育壮大中心乡镇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为重点,坚持中心乡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做特第一产业,吸引、集聚和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中心乡镇建设。

——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打造宜居环境为核心,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营造生态优良、清洁舒适、风貌各异的宜居城镇。

——功能齐备,生活便利。以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为基本要求,构建集行政、工业、金融、商业、教育、医疗、文娱、居住等一体,与中心城市连接便利的新型宜居城镇。以高效、便捷为目标,规范生产、生活秩序,营造优雅、祥和的生活消费氛围。

——统筹发展、保障一体。以强化公共管理和服务为重心,加强统筹协调,合理配置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源,努力实现投资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加快建立住房、医疗、就业、就学、养老、生活保障等制度,确保保障有效、保障到位。

(三)发展目标

——省试点镇:永安市小陶镇、尤溪县洋中镇。

三至五年内,基本建成“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辐射带动力强的宜居城市综合体。

1.经济发展目标:2010-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

2.镇区建设目标:到2012年,镇区建成区面积比2009年扩大1.5平方公里;到2015年,镇区建成区面积比2009年扩大2.5平方公里;到2030年镇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以上。

3.人口集聚目标:2010-2012年,镇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35.7%,2012年末达2.5万人;2013-2015年,年均增长6.3%,2015年末达3.0万人;2015年后年均增长5.0%,2030年镇区常住人口达6万人以上。

城镇化率,2012年达60%,2015年达65%,2030年达80%。

4.市政建设目标:到2012年,镇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主干道实现亮化、美化;镇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建成一座以上垃圾中转站或无害化处理场,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镇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建成一个供居民休闲、观赏及文化活动的公园,镇区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6平方米以上,镇区和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0%。

——市中心乡镇:梅列区陈大镇、洋溪乡、三元区莘口镇、岩前镇、永安市贡川镇、大田县桃源镇、建设镇、尤溪县坂面乡、沙县夏茂镇、青州镇、将乐县万安镇、泰宁县朱口镇、建宁县里心镇、宁化县石壁镇、曹坊乡、清流县嵩溪镇、明溪县沙溪乡。

三至五年内,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设施配套、生态优美具有一定辐射带动力的新型宜居城镇。

1.经济发展目标:2010-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

2.镇区建设目标:到2012年,镇区建成区面积比2009年扩大1.0平方公里;到2015年,镇区建成区面积比2009年扩大1.5平方公里。

3.人口集聚目标:2010-2012年,镇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13.0%;2013-2015年,年均增长5.0%。

4.市政建设目标:2012年底前,镇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镇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5%;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污水处理率达到30%;镇区燃气普及率达到70%以上;镇区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5平方米以上,镇区绿地率不低于20%。

上述目标详见附件:三明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省试点镇和市中心乡镇发展目标汇总表(表

一、表二)。

二、主要任务

(一)高起点编制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突出综合配套、科学合理、各具特色,经得起历史检验。

1.精心编制各项规划。立足于发展需要和功能配套,编制总体规划。省试点镇规划建设目标(一个规划期20年即到2030年)按照“宜居城市综合体”确定为:人口规模不低于6万人,建成区面积不低于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不低于25平方公里。做好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绿地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省试点镇2010年上半年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审批工作,年底前完成主要专项规划及近期(5年)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3-5平方公里)的编制工作。市中心乡镇可参照省试点镇标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突出特色,进行规划设计,抓紧启动规划调整修编,力争在年底前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明年上半年前,完成景观面貌、道路工程等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1平方公里)编制工作。

2.强化规划管理和衔接。统筹编制中心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与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相协调,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相衔接、相配套。切实做好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县(市、区)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规划管理职责,未编制规划的一律不准建设,已编制规划的,不得随意调整与修改规划。要建立并严格执行规划红线(道路)、绿线(园林绿地、山体)、紫线(文物古迹)、蓝线(水体、湿地)、黄线(公共设施)的“五线”管理制度,严格实施规划强制性内容和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制度。

3.实行分类指导分级审批。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在规划的方向、布局和任务上各有侧重、突出重点。要保持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凸显建筑景观风格,把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形象。规划实行分级审批,省试点镇总体规划由市城乡规划局负责组织编制,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审查论证后,由市政府批准。省试点镇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由所在县(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审查论证后,由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市中心乡镇的规划由所在县(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审查论证后,由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提升城镇整体水平。按照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要求,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中心乡镇延伸,中心乡镇向周边乡村延伸。加强中心乡镇管理,提升城镇整体水平,增强中心乡镇承载力和吸引力。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要求,完善中心乡镇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铁路的连接。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科学合理规划以中心乡镇为重点的乡镇客运站、候车亭布局。参照城市电网标准并结合实际,加强供电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为中心乡镇发展及生产生活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建设集中式供水系统,或通过与城市联网和区域联网的方式建设清洁可靠的饮用水保障设施,提高安全供水普及率。完善垃圾收集、清运、无害化处理体系,推广完善“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市、区)处理”的城乡一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运行机制或直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健全和完善广播、电视、互联网、通信等网络,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

2.培育发展房地产业。坚持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房地产业,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市场。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中心乡镇,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明显、质量可靠、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开发建设住宅小区和商贸街区。规划区内一律停止办理个人零星建房审批、零星供地。周边的农村住宅,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向镇区集中建设。积极发展经济适用房等住房产业,增加住宅的有效供给。鼓励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与危旧房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健全房屋租赁、抵押、置换等业务,放开搞活住宅二级市场,发展住房消费信贷,提高个人购房能力。

3.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搞好镇容乡貌管理,建立健全卫生管理、绿化管理、设施维修和养护管理等规章制度,广泛开展文明卫生创建活动,做到车辆停放有序、摆摊设点规范、门前“三包”制度落实、户外广告设置合理、镇区整洁美观。要建立健全乡镇环境卫生资金投入、巡查督查、日常保洁、垃圾处理收费等长效机制,做好镇区主干道、集贸市场和休闲场所等重点部位日常保洁,促进镇容乡貌根本改观,全面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三)建立特色产业支撑。按照相对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加快产业发展,壮大经济实力。

1.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强优势特色农业,率先做大林竹、畜牧水产、果蔬、茶叶等产业,打响特色产业品牌,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产业。建立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推广农业“五新”,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着力提升农业的组织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扶持能发挥产业优势、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业产业化企业到中心乡镇工业集中区落户,并在龙头企业评审、企业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积极发展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流转市场,促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

2.强化特色产业培育和集聚。根据实际,明确功能定位,培育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要立足资源优势,加速工业的发展,把城镇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建立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支持和鼓励中心乡镇建设产业功能区,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功能区集聚。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到中心乡镇落户。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均应进入工业集中区,鼓励和引导中心乡镇周边的一般乡镇新建工业项目向中心乡镇工业集中区集中。对其他乡镇迁入中心乡镇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可以保持隶属关系不变、统计渠道不变、税费分成结算办法不变。

3.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积极支持中心乡镇申报省商业重镇,大力引进新型零售业态加盟和连锁农产品店入驻,促进中心乡镇商贸业发展。推进中心乡镇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开拓特色农产品市场,实现农产品“双向流通”。鼓励发展特色旅游业,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当地传统特色饮食和品牌土特产品,进一步带动当地商贸、餐饮、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金融保险等面向生产和民生的服务业,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可发展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

(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增强社会事业设施服务周边农村的能力,提高中心乡镇的承载力。

1.提升教育质量。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培植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集中财力、物力办好标准化的初中和小学,办好若干所优质幼儿园,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逐步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经济实用、功能配套的优质教育环境。2012年前,省试点镇的中心小学和初中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市级评估验收,完成一所镇办独立中心幼儿园建设并通过市级农村示范性幼儿园评估。市中心乡镇也要参照此标准,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2.发展卫生事业。根据人口数量和变化趋势,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实现房屋、设备、技术及管理“四配套”,并逐步发展为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综合服务能力。2012年前,省试点镇卫生院要达乙类卫生院标准。

3.加快公共文体休闲设施建设。按照规划要求,选择适宜地段建设集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文体休闲广场或游乐公园。推进建设文化站、图书室、体育活动室等功能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省试点镇建成国家县级一级文化馆,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以上,馆内必备设备总值达30万元以上。市中心乡镇建成国家县级二级文化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馆内必备设备总值达20万元以上。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

4.鼓励、引导和发展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以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信息传递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体系。

(五)加强公共服务管理。将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社会事业、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探索建立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管理体系。

1.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探索建立公共决策的民主参与机制,积极推行公推直选、镇(乡)务公开和民主选举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群众利益表述、诉求、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的预防、化解机制。探索试行中心乡镇规划与建设项目公开征询意见制度。

2.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好县、乡、村三级联网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网络,将就业服务职能延伸到村镇。针对各类就业群体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实施职业技能“订单”、“定向”培训,为中心乡镇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工人。加强技术教育、创业培训和服务,形成支持创业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落实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乡镇、社区(村)两级劳动保障平台,探索建立符合中心乡镇特点、城乡衔接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体系,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4.健全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参照城市自然灾害防范标准,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每个乡(村)建设1-2个应急避灾场所。完善灾害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增强减灾意识,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六)打造舒适宜居环境。积极开展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活动,以此为载体,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

1.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淘汰落后的“五小”企业,对新上的项目严格做好资源、环境论证,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大力推广建筑节能、节水、减排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大力推广“沼气池替代化粪池”,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利用太阳能。推广水旱轮作、间作套种、节水灌溉等清洁生产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2.搞好环境保护和整治。加强重要水库和饮用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强化天然植被保护恢复和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染,美化村容镇貌,打造舒适宜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提升中心乡镇生态文明程度。

3.做好历史文化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要求,加强传统街区风貌保护和文物单位修复,加强古村落、古宅、特色民居和红色故居等文化遗产的保护。结合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传统风格,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整体风貌,提升中心乡镇文化品位。

(七)创新投资发展机制。围绕中心乡镇发展,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创造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开发机制,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发展的路子。

1.创新投融资机制,按市场化模式筹措建设资金。通过BOT、BT、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中心乡镇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经营。中心乡镇可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 实行项目综合开发、滚动发展。

2.积极探索部分公用设施实行有偿使用制度。盘活国有土地,统筹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鼓励中心乡镇通过拍卖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的冠名权、有限期承担企业广告等形式,增加中心乡镇建设的资金来源。

3.强化小城镇经营。进一步完善土地收储、拆迁、出让机制,建立土地收储和出让联席会议制度,科学规划,合理编制土地收储和出让计划,做到土地收储、出让规模适度、合理,实行净地出让,确保政府合理收益实现,为中心乡镇建设筹集资金。

三、政策措施

(一)基础设施投资方面

1.列入省试点镇规划的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公交场站、防洪排涝、义务教育、医疗和计生服务站、文体场馆、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符合条件的,优先列为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

2.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通过贴息贷款、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省试点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所在县(市)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辖区内省试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3.省试点镇建设用地出让金,除按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规定必须保证的支出外,全额用于当地的发展,优先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省试点镇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污水垃圾处理费等税费,全部用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

4.市直各部门要在项目争取和专项经费安排上向省试点镇倾斜,扶持省试点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5.规划编制经费要列入县、镇财政预算,市财政给予每个省试点镇规划编制经费补助30万元,确保省试点镇规划按时完成。

6.支持省试点镇开展造福工程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今年每个省试点镇单列安排500名造福工程搬迁指标,百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优先列入省级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示范点,每个点3年内由省上给予10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扶持。

市中心乡镇比照执行以上1、2、3、4点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政策。同时,市财政给予每个市中心乡镇规划编制经费补助5万元。

(二)财税支持方面

1.完善财税管理体制,做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县(市)根据省政府出台的“2010~2015年对试点镇新增地方级收入实行全留”政策,县级从省试点镇分成的新增实得收入,通过预算安排给试点镇,专项用于该镇基础设施建设。

2.企业在省试点镇从事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其投资经营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按收入级次全额拨补前三年所取得的建筑安装业收入应缴纳的营业税。

3.新入驻省试点镇的大型商贸企业,自营业当起,其交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及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按收入级次三年内予以全额拨补。新入驻省试点镇的金融保险企业,自营业当起,其缴纳的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按收入级次三年内予以拨补50%;自营业当起,其缴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按收入级次三年内予以全额拨补。

4.新入驻省试点镇的工业企业,自营业当起,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按收入级次三年内予以全额拨补,第四年至第六年地方分成部分按收入级次予以拨补50%。

5.对参与省试点镇建设的企业,用电工程建设给予适当优惠,用水按民用水价格给予优惠。

市中心乡镇比照执行以上财税支持政策。

(三)金融支持方面

1.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省试点镇延伸分支机构,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同业合作,共同完善省试点镇金融服务,对新进驻省试点镇的金融机构由所在县(市)给予一定奖励。支持省试点镇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2.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省试点镇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支持省试点镇发展多元化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合作。继续探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3.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鼓励加强银商合作,推广银行卡使用。做好与惠农、惠民政策相关的配套金融服务工作。积极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为省试点镇居民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

4.扎实做好就业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省试点镇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积极作用,切实做好重点就业人群的金融帮扶工作。

5.加大对自住型住房消费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支持工业区和商业地产建设项目。

6.推进林权、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深入探索实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房屋等抵押贷款。

市中心乡镇比照执行以上金融支持政策。

(四)用地支持方面

1.省试点镇的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项目落实、节约集约的情况下,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的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按批次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在规模限制上适当放宽。因建设项目确需局部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控制指标在县域范围内平衡的,由三明市人民政府审批。

2.鼓励省试点镇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为耕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应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并将城镇建设用地出让获得的部分收益,返回试点镇用于农村土地整治和新村、乡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省里下达每个省试点镇1000亩土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市国土资源、农业部门对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验收结果,核定相应的土地增减挂钩指标。

3.加强省试点镇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除宅基地之外,合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县(市)的有形土地市场应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业务,通过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4.对于省试点镇列入市级重点的大型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用地指标不足可由市、县国土部门以具体项目用地报批向上级争取支持。对于建设用地规划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选址未定可能占用基本农田的社会公益、村镇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等建设项目清单,在占用基本农田规模不超过基本农田保护区增划的耕地数量时,可由原增划的耕地冲抵占用的基本农田,按一般耕地报批,按基本农田补偿。

除1000亩土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政策外,市中心乡镇比照执行以上用地支持政策。

(五)支持房地产开发方面

1.保障省试点镇房地产用地供应。推进城市房地产开发政策向乡镇延伸,对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在符合规划、节约集约的情况下,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予以优先保证,需要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批次征收规模适当放宽。省试点镇先行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增耕地后形成的挂钩指标可优先保障省试点镇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或有偿调剂给其他地区使用。

2.支持省试点镇商品住房消费。县(市)政府可根据本地市场需求情况,对个人购买省试点镇普通自住房的,所缴交契税给予购房款总额适当比例的财政补贴,免收存量普通商品住房交易手续费。加大对个人购买省试点镇商品住房的信贷支持力度,个人首次申请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按政策规定,购房首付比例可降低至20%,贷款利率的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

3.营造省试点镇房地产业发展投资环境。鼓励银行业机构积极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省试点镇房地产开发项目。减免房地产开发建设相关规费,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省试点镇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可降为20%。

市中心乡镇视条件比照执行以上房地产开发政策。

(六)促进人口集聚方面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在省试点镇就业或有合法固定住所(含自有住房和租借住房)的,准予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办理落户,并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权利。

2.选择在省试点镇就业的农民,按照本人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可有偿退还或转让。

3.整合“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创业等培训资金,支持省试点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集镇转移就业。大力改善省试点镇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推动农村人口向镇区集聚。

4.鼓励农村宅基地依法流转,对农民自愿退出原宅基地,并在省试点镇购买商品房的,可由所在乡镇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对按规划向省试点镇建成区集中迁建的公寓式农民新村,在确保退宅还耕的前提下,可置换到试点镇用地规划区选址建设,农村建房指标允许在乡镇内自行调剂;采取异地置换方式,鼓励边远山区农民跨区域转移到省试点镇安居乐业。

市中心乡镇比照执行以上促进人口集聚政策。

(七)优质服务方面

1.提供绿色审批通道,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城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项目,实行特事特办,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建设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2.进一步配强配好省试点镇领导班子,根据条件适当高配领导干部。根据省试点镇功能定位、职责任务、管理特点和发展需要,科学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行政编制调整由所在县(市)按照规定程序在现有总额内调整安排。积极培养和引进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选聘生和“三支一扶”毕业生安排向省试点镇倾斜,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给予适当放宽比例。

3.理顺相关行政管理体制,垂直管理的驻省试点镇派出机构要接受试点镇党委、政府的监督管理,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须征求镇党委、政府书面意见。

4.探索推进省试点镇综合执法管理,可把直接关系乡镇发展的有关行政执法事项,如安全生产、劳动用工、城建监察等,依法委托给省试点镇政府,并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

市中心乡镇比照执行以上优质服务政策。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三明市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三明市推进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和市中心乡镇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张发录任组长,林俊德副市长、洪明德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农办、编办、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建设局、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公安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交通局等市直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市加快推进省试点镇、市中心乡镇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具体负责省试点镇、市中心乡镇发展改革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工作。

为了重点推进两个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的发展,在三明市推进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和市中心乡镇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尤溪县洋中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小组和永安市小陶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小组,分别由尤溪县长曹榕庆、永安市长蔡光信任组长,市委农办、市发改委、建设局、城乡规划局领导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推进两个省试点镇工作。

各县(市、区)要成立推进市中心乡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市、区)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负责推进所在县(市、区)市中心乡镇的发展建设工作。

(二)落实部门职责。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小城镇改革建设的政策措施,市委农办要在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加快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修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造福工程”搬迁为载体,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工作的组织推动和统筹协调,抓好重大项目的实施和指导;经贸部门要加强对省试点镇、市中心乡镇工业、商贸流通规划和项目的指导,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健康发展;规划部门要组织省试点镇的规划编制,并指导市中心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加强规划实施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建设部门要加强省试点镇、市中心乡镇建设管理的服务指导,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省试点镇、市中心乡镇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检查、指导,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财政部门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省试点镇、市中心乡镇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金融部门要研究制定信贷支持的具体办法,拓宽小城镇发展的投融资渠道;公安部门要加大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其它相关部门都要加大指导、支持、服务力度,共同促进省试点镇、市中心乡镇加快发展。

为加大市直部门支持小城镇发展的工作力度,实行部门挂钩联系省试点镇、市中心乡镇工作制度。市直部门要将挂钩支持小城镇工作列入本部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加强领导力量,与部门其它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要经常深入挂钩乡镇,了解情况,建言献策,解决问题。要协助挂钩乡镇积极向上汇报情况,反映困难,争取项目支持和专项补助。市直部门支持挂钩乡镇的工作情况,列入政府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强化督查考核。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市委农办、市建设局、规划局、国土局、财政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对省试点镇、市中心乡镇建设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加强指导服务,跟踪项目进度,根据省试点镇、市中心乡镇综合发展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和考核奖励,确保省、市、县相关政策落到实处。考评结果作为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制定工作计划。各县(市、区)政府是推进辖区内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精神,研究制定加快推进省试点镇、市中心乡镇发展的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细化工作要求,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检查力度,为省试点镇、市中心乡镇的改革建设创造条件。省试点镇、市中心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工作计划,分解细化目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强化考核。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用足用好政策,真抓实干,有效运作,大胆探索,全力推动省试点镇、市中心乡镇改革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

第五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孙志刚2012年6月19日在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

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

(2012年6月19日)

同志们: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的重点,对巩固扩大基层医改成果,全面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切实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十二五”医改规划暨实施方案指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必须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下面,我就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讲几个方面的意见,供大家参考。一是要坚持公益性,履行政府办医职责。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县级公立医院是县级人民政府向人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一个主要载体,既然是公共产品,就必然是公益性的,不应该是营利性的。举办公立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救死扶伤,帮助人民解除疾病痛苦,是县级人民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牢记宗旨,履行政府职责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目的和应该履行的职责,坚决破除 1

“以药补医”机制,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要全面落实政府在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六个方面的投入政策。同时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医院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调整服务收费和增加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建立长效性的补偿机制,需要价格调整、医保支付、政府投入“三管”齐下,相互衔接,同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要能够弥补医疗技术服务合理成本,充分反映医疗技术价值,由此提高的医疗服务费用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不能增加群众负担。需要指出的是,取消药品加成需增加的财政投入和前面讲的六个方面的政策投入是不同的,不能混淆,不能替代。这在国务院出台的“十二五”医改规划中已有明确规定。至于取消药品加成后增加的政府投入以什么方式投入,各地可以借鉴陕西省子长县等地的作法,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探索。需要强调的是,各地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切实落实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不断提高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

二是要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坚持公益性,并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时期“铁饭碗”、“大锅饭”机制。如果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改革就失败了。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建立竞争性的用人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增强队伍活力。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取消“大锅饭”,建立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要坚决摒弃将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的错误做法,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制度。要通过改革,使广大医务人员的合法收入普遍得到提高。同时,要合理拉开差距,充分调动一线骨干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地方探索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三是要建立新的药品采购机制,切断医药利益链。多年来,由于“以药补医”机制运行,药品生产流通领域与医院之间已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存在许多管理漏洞和弊端。因此,必须规范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采购供应,逐步推广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办法,建立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集中采购机制,切断药品及耗材等生产流通领域与医院、医生之间目前固有的利益链条。各地可以在省级集中采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能够有效保障药品及耗材供应及时、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采购供应办法。

四是要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医院管理是一门科学,改善管理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要合理界定政府与医院各自的管理权限,落实医院管理的自主权。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组织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有效办法,推动医院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科学设计流程,合理压缩环节,降低运转成本,提高运行效率。鼓励地方突破医疗卫生行业的局限,以更宽阔的视野,选择聘用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担任公立医院院长,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五是要推进支付制度改革,发挥医保对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控制作用。医保既是公立医院费用支出的一个重要补偿渠道,又可以对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起到引导和制约作用。要改革医保支付制度,积极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等付费方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过快上涨。需要强调的是,控制医疗费用上涨不能以牺牲医疗服务质量为代价。由于控制费用而造成医院推诿病人、服务质量下降,是不符合改革初衷的。因此,在推进支付方式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强医院内部的质量管理和外部监管,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不仅不下降,还要不断提高。

六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级医院覆盖9亿多人口,是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也是联接城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桥梁和纽带。要针对县域的实际,制订好县域医疗卫生发展规划,明确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关系,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合理诊疗模式。要加强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面向农村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同时,大力提高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

七是要切实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医院和医生行为。国内外医改实践反复证明,无论医院如何改革,都必须强化行业监管,这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加强监管既有利于推动医院不断改进管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也有利于促使医院回归公益性,减少乃至杜绝逐利行为,还有利于遏制医疗领域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我们支持各地在健全监

管体制和办法上积极探索,完善监管内容,优化监管标准,创新监管办法,充实监管力量。

八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要通过定向培养、继续教育、设立特岗、对口支援等多种办法,提高县域医务人员技术服务水平。各地也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基层长期工作。

九是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疗是救死扶伤的特殊行业。古人云,“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断不可作医以误世”,这是对医务人员很高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评价。各地在推进改革中要始终坚持把医德医风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充分发挥医院党组织在医德医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广大医务工作者要秉承职业操守,坚持患者至上,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增强业务本领,当好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健康卫士。同时,要努力构建“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氛围,降低医务人员执业风险,为医务人员执业服务创造好的环境。

十是要积极鼓励社会办医,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政府要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办好1-2所县级医院,其余可以交给社会力量去办,落实鼓励社会办医的各项政策,并积极做好监督管理。通过支持引导社会办医,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也可以通过良性的竞争,促进公立医院改革,进而提高医

疗行业总体服务水平和效率。

同志们,今年是“十二五”医改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是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之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希望大家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打好这场攻坚战。要切实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强大合力;要大胆探索创新,不断完善和细化具体措施,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各地医改办要积极协助卫生部门做好牵头协调,支持卫生部门抓好实施,并认真做好督导检查,特别要注重做好总体设计,加强阶段性评估和总结推广工作。各级发展改革和价格部门要继续优先支持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发展,做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改革、调整、监督检查等工作。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一定能取得突破,为2015年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打好基础,为深化医改作出新的贡献!

下载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共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协议正式签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共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协议正式签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