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首战孵化器”领衔中国科技城(绵阳)吹响全民创新创业新号角
绵阳众创示范区启动
四川新闻网绵阳4月15日讯(刘春玉 记者 黄宗锐)4月 15 日上午,绵阳通过设置主分会场、电视实况转播等方式,隆重召开中国科技城•绵阳创新创业大会。据悉,召开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创新创业大会,在绵阳历史上还尚属首次。
“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创新创业的„守护神‟,为„双创‟提供更加优质服务”。会上,绵阳市委书记罗强说,绵阳要打造“众创”示范区,走在四川前列。
中共绵阳市委书记罗强致辞
四川新闻网记者获悉:去年,绵阳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城创新创业工作,着力打造政策支撑、创新创业、交易展示、产业承载“四大平台”,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65.04%,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科技城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打造政策支撑平台,快速集聚创新发展引力。去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准科技城执行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并决定在科技城推广实施4项激励创新创业的先行先试税收优惠政策。科技部将科技城正式纳入“1+5+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席会议成员。同时,四川省为科技城“量身定制”了《关于支持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政策措施》,绵阳市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决定》23项支持创新创业政策,并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门出台“涌泉计划”33项支持政策。另外,科技城还会同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启动了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先试政策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目前,科技城已拥有中央、省、市三级立体政策体系,正逐步成为西部“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仅去年,科技城吸纳高校毕业生12655人、增长24%。
“第一批市级众创空间”授牌
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持续增强孵化转化能力。目前,在重大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的同时,科技城创新中心一期、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创新育成中心、西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运行良好,创新中心二期建成交付使用,各类创新平台面积已达60万平方米,入驻孵化企业和各类服务机构超过1500家,专利授权量3100件、增长13%。绵阳“首战孵化器”为创业者免费提供企业注册、财税服务、资质申请、优质货源供应、办公场地、创业培训、技术和管理咨询、投融资等全方位的服务。另外,去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城市实力评定,绵阳居33个参评城市第二位。大力实施“涌泉计划”,全面启动“金苗”、“拔萃”、“卓越”工程,发放6650万元资助资金,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684家,其中当年注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227家、是2013年的3.8倍,总数达4478家、其中有45家晋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全市注册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85万户,注册资本金304.4亿元、增长78.15%,其中各类企业8194户、增长98.9%。
打造交易展示平台,开拓创新创业市场空间。科博会作为四川省三大展会之一,去年成功举办第二届,荣获“2014年度中国十佳会展品牌项目”称号。展会共吸引49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3个先行先试地区、高新区参会,世界500强、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所、高校等803家单位参展,观众达58.6万人次,签约项目945个、金额883.6亿元、较第一届增长81.7%。同时,通过举办2014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 创业恳谈推介会、先进制造业大会、电子商务博览会等17场重大展会活动,科技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去年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天津力神动力电池、香港创诚半导体芯片等重大项目182个、投资金额667.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个、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特别是总投资280亿元的8.5代线项目成功落户绵阳,成为建市以来引进的最大工业项目。
打造产业承载平台,推动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目前,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华正OEM电子配套园二期等项目建成,永年3D打印产业园等项目开工,东华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等项目已签约,宝马N20发动机、川汽新能源汽车等24个重点工程竣工投产,“绵阳造”智能家电、千兆网系统、空管系统、通航飞机、无人机、北斗新时空智联工程等高端产品已经下线,新能源乘用车、智能保密手机等即将量产。去年新增军民融合企业102家、总数达363家,实现军民融合产值1510亿元、增长23%,销售收入1550亿元、增长18%。另外,绵阳去年还入选国家首批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区域应用示范城市。
“在3—5年内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突破10000家,“首战孵化器”将打造西部重要的创新创业聚集地”。罗强表示,当前,绵阳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以构建众创空间等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第二篇:中国科技城(绵阳)首战孵化器为全国“创客”护航
“一年时间,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居然增长3.8倍,增长幅度惊人神速。”当东部沿海城市“创客风潮”迅速扩散之时,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地处西南一隅的中国科技城—绵阳市,竟也走在了前列。2014年,绵阳市新注册私营企业近万户,比上年翻了一番。其中新注册中小型科技企业2226家,是上一年的3.8倍。
绵阳,一个不沿边、不靠海、不是区域经济中心的西部内陆城市,靠什么吸引了无数“创客”?
A、来源于创意
贴心服务 让好创意变成好项目
从绵阳某知名高校学子何某,当初只有一个“多能源节能”的“金点子”,把多能源节能运用到空调上,这只是一个创意,不懂技术和财务是他的软肋。
去年底何某来到绵阳科高新区首战孵化器咨询时,工作人员一句“只要你有好“点子”,其他事情我们帮你做”,让他吃了“定心丸”。凭借“多能源节能”这个创意,何某和他的团队免费入驻高新区首战孵化器提供的精装办公室,获得一系列支持。如今,何某已经建立起节能空调实体体验店,新的公司正在筹建中。
“每天前来咨询的人很多,每个月注册公司的有10多个。”首战孵化器总经理程城介绍,“进来是创意,出去的是产品和中小企业。”程城说。首战孵化器成立不到半年,已孵化出100余家公司。
如今,绵阳已建成科技城创新中心一期、创新中心二期、工业技术研究院、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中心等60万平方米的孵化平台,入驻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近1000家,今年孵化器面积将达到100万平方米。
在绵阳,不仅有像首战孵化器这样的大型孵化器,也有遍布在社区的基层“孵化点”,“我们这里可以免费为创业者提供办公环境和策划咨询、创业辅导、政策咨询、融资担保、商务代理等服务。”首战孵化器负责人介绍。
绵阳飞语科技有限公司的王莹就是在这里由“创客”变成了“住客”。王莹感慨地说,对于外来创业者,第一步站稳脚跟最重要。帮助王莹在绵阳站稳脚跟的是“金苗工程”。
绵阳市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制定多个领域的33条扶持政策。企业从创意萌芽到注册为初创阶段(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下),由“金苗工程”来扶持;企业从蓄势培育到不断壮大为成长阶段(50万元2000万元),由“拔萃工程”来扶持;企业从壮大规模到稳定成熟为发展阶段(2000万元以上),由“卓越工程”来扶持。这就是绵阳市实施的“涌泉计划”。去年,“涌泉计划”发放6650万元资助资金。
B、得益于政策最大“红利”:比照中关村政策
去年12月3日,国务院决定在绵阳科技城推广实施4项先行先试政策。这4项政策包括:给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股权奖励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对5年以上非独占许可使用权转让,参照技术转让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向个人股东转增股本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允许在5年内分期缴纳。这意味着绵阳科技城得到了“比照中关村政策先行先试”的尚方宝剑。
而在此前,四川省和绵阳已经做了政策“铺垫”。从全省战略布局的角度观察,绵阳的发展应从哪里突破?2012年12月12日,四川省领导在绵调研科技城建设时要求,要充分发挥科技城的独特优势,把科技创新这篇文章做好,努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要高水平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器,比如:首战孵化器。鼓励引导各类创新创业要素集聚,掀起创新创业热潮,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正是源于以上认识,2013年,四川省为绵阳科技城“量身定制”了10条支持政策措施,下放了部分省级行政审批权,绵阳市也出台了20余项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中央、省、市三级政策的完美对接,构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绵阳特色的“十有”政策:创业创新有扶持、外来创业有住房、初创企业有场地、注册登记有便利、创业贷款有担保、风险投资有补偿、税收贡献有奖励、专利转化有资助、技术创新有专项、优秀人才有重奖。“十有”政策涵盖了企业成长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为项目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土壤。
去年,来自海内外的985名硕士、304名博士与1.4万名包括“211”院校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到绵阳创业就业。
C、靠的是环境宜业宜居让“创客”来了就不想走
“创客”愿意到绵阳创业,是因为他们在这里能找到需要的市场和资源。
地处西南一隅的绵阳,曾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拥有着“两弹摇篮”之称的一大批“国宝级”国防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如今,绵阳是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市、“科技和文化结合”试点市和“智慧城市”试点市,科技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绵阳已经有一大批诸如长虹、九洲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为“创客”们提供更多市场机遇。
“创客”看重绵阳的另一个因素,是这个城市的人居环境。绵阳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2014年,绵阳的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优良的天数超过300天。
随着一批又一批“创客”成为绵阳的“住客”,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个城市,一个西部地区的“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正在形成。
目前,绵阳销售收入500—1000万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237家,超过1000万元的有548家,从业人员达到17.1万人。绵阳市的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65.04%,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
“我们要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为“小苗”提供适合生长的土壤。今天的“小苗”,明天就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绵阳市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