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度解析天使、VC、PE、IPO投融资逻辑
中国首家OVO跨域路演服务平台
深度解析天使、VC、PE、IPO投融资逻辑
深度解析天使、VC、PE、IPO投融资逻辑,创业者在寻求融资的过程中应仔细研究,以使得公司获得投资人的支持。
1天使投资
天使投资是指富有的个人出资协助具有专门技术或独特概念的原创项目或小型初创企业,进行一次性的前期投资,它是风险投资的一种形式。
天使投资实际上是风险投资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于高风险、高收益的初创企业的第一笔投资。一般来说,一个公司从初创到稳定成长期,需要三轮投资,第一轮投资大多是来自个人的天使投资作为公司的启动资金。第二轮投资往往会有风险投资机构进入为产品的市场化注入资金;而最后一轮则基本是上市前的融资,来自于大型风险投资机构或私募基金。
天使投资人通常是创业企业家的朋友、亲戚或商业伙伴,由于他们对该企业家的能力和创意深信不疑,因而愿意在业务远未开展进来之前就向该企业家投入大笔资金,一笔典型的天使投资往往只是区区几十万美元,是风险资本家随后可能投入资金的零头.对此,投资专家有一个比喻:如果对一个学生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着眼于大学生,风险投资机构青睐中学生,而天使投资者则培育萌芽阶段的小学生。
通常天使投资对回报的期望值并不是很高,但10到20倍的回报才足够吸引他们,这是因为,他们决定出手投资时,往往在一个行业同时投资10个项目,最终只有一两个项目可能获得成功,只有用这种方式,天使投资人才能分担风险。
无界投融(www.xiexiebang.com)
24小时服务热线:400-033-0176
传真:+86(571)28859870 微信公众号:tyrblwjtr
地址:浙江杭州市拱墅区北部软件园祥园路28号乐富·智汇园8号楼1楼
中国首家OVO跨域路演服务平台
其特征如下
1天使投资的金额一般较小,而且是一次性投入,它对风险企业的审查也并不严格。它更多地是基于投资人的主观判断或者是由个人的好恶所决定的。通常天使投资是由一个人投资,并且是见好就收。是个体或者小型的商业行为。
2很多天使投资人本身是企业家,了解创业者面对的难处。天使投资人是起步公司的最佳融资对象。
3他们不一定是百万富翁或高收入人士。天使投资人可能是您的邻居、家庭成员、朋友、公司伙伴、供货商或任何愿意投资公司的人士。
4天使投资人不但可以带来资金,同时也带来联系网络。如果他们是知名人士,也可提高公司的信誉。
天使投资往往是一种参与性投资,也被称为增值型投资。投资后,天使投资家往往积极参与被投企业战略决策和战略设计;为被投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被投企业招聘管理人员;协助公关;设计推出渠道和组织企业推出;等等。然而,不同的天使投资家对投资后管理的态度不同。一些天使投资及积极参与投资后管理,而另一些天使投资家则不然。
2、VC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
无界投融(www.xiexiebang.com)
24小时服务热线:400-033-0176
传真:+86(571)28859870 微信公众号:tyrblwjtr
地址:浙江杭州市拱墅区北部软件园祥园路28号乐富·智汇园8号楼1楼
中国首家OVO跨域路演服务平台
其特征如下
1投资对象多为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多为高新技术企业; 2投资期限至少3-5年以上,投资方式一般为股权投资,通常占被投资企业30%左右股权,而不要求控股权,也不需要任何担保或抵押;
3投资决策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的基础之上;
4风险投资人(venturecapitalist)一般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增值服务;风险投资人一般也对被投资企业以后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予以满足;
5由于投资目的是追求超额回报,当被投资企业增值后,风险投资人会通过上市、收购兼并或其它股权转让方式撤出资本,实现增值。
3、PE私募股权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Equity)简称PE,是通过私募形式募集资金,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从而推动非上市企业价值增长,最终通过上市、并购、管理层回购、股权置换等方式出售持股套现退出的一种投资行为。
4、IPO公开募股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s,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公司上市。
无界投融(www.xiexiebang.com)
24小时服务热线:400-033-0176
传真:+86(571)28859870 微信公众号:tyrblwjtr
地址:浙江杭州市拱墅区北部软件园祥园路28号乐富·智汇园8号楼1楼
中国首家OVO跨域路演服务平台
VC投资的游戏就是:在我投入资金以后,这公司就要增值,换句话来说,当下一个投资人进来时,他理所当然要花更高的价钱才能买到和我相同大小的股份。比如我花了200万买了1/3股份,下一个投资人可能要花400万、甚至更高的价格才能买到1/3的公司股份。
公司成长需要不断地引入更多的资金,所以会有一批又一批的VC愿意一轮轮的把钱投入到你的公司里来。每经过一轮融资,股价就相应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早进来的VC的持股不断增值,后来的VC不断对公司重新溢价认价,公司的价值也就变大。
无界投融(www.xiexiebang.com)
24小时服务热线:400-033-0176
传真:+86(571)28859870 微信公众号:tyrblwjtr
地址:浙江杭州市拱墅区北部软件园祥园路28号乐富·智汇园8号楼1楼
第二篇:【随笔】监管的逻辑:理财业务深度解析
【随笔】监管的逻辑:理财业务深度解析
文国泰君安银行团队邱冠华 王剑 赵欣茹 张宇本文第一部分简述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史,重点回顾它如何脱离资产管理本质,而沦落为影子银行,以及这期间监管部门的应对。第二部分则是理论分析,阐述银行存贷款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在逻辑本质上的区别。第三部分,分析理财业务的这种沦落,会带来哪些后果。第四部分是我们对监管取向的预期。第五部分则是在前述监管取向下,理财业务的未来出路。
一、理财业务野史银行原本的主业是存贷款业务。储户们把钱存在银行,大家有存有取,但终归会沉淀下一笔相对稳定的金额,银行就将其用于放贷,并以此赚取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之间的息差。这一模式已延续几百年,老少兼知。后来,我国银行业于2004年开始出现了理财业务。关于理财业务的定义,银监会200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令2005年第2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第二条指出:
本办法所称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投资顾问等专业化服务,以及商业银行以特定目标客户或客户群为对象,推介销售投资产品、理财计划,并代理客户进行投资操作或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
也就是,理财业务大致包括两大类:(1)理财顾问服务,就是咨询,银行只仅出主意,卖点子;(2)综合理财服务,即理财产品的设计与销售,暂行办法定义为(第八条): 个人理财综合委托投资服务(以下简称综合理财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相关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由银行选择、决定投资工具的买卖并代理客户进行资产管理等的业务活动。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客户授权银行代表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方向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后一类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具体实践中,大致就是银行设立一个理财产品(含具体合同),向投资者(一般就是银行原有的存款、贷款客户)出售,以此募集了资金。然后银行作为受托管理人,把这些资金按约定进行投资,取得的收益按约定分配给投资人,自己则收取管理费。一听起来,这应该是资产管理业务,不属于存贷款业务。(发债、ABS和产业基金业务合作请添加微信476353122)
1早期投向债券为主起初,理财资金投向就是银行间市场的各种高等级债券,所以我们觉得它和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非常类似
其背景,是银行间市场早年就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利率较高,但个人不能直接参与。个人的存款利率则受管制,较低。两者间存在明显利差(仅极少数时期倒挂),而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实则可充当两个市场的套利工具,个人购买基金,基金再投向银行间市场的债券。既然这事基金公司能做,银行还不如自己做……于是他们就开始做了。但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又有很大区别,公募基金的管理人只收取固定管理费(但这又太过死板了,对基金管理人激励不足),套利空间的其余部分都归属投资者。而理财业务,则可双方自行约定。通行的做法,是给客户一个固定的收益率,剩下的都归银行管理人,被称为“超额留存”(这和公募基金刚好相反,投资者拿了固定部分,银行拿走了套利空间的其余部分)。虽然这并不违反规定(《暂行办法》允许双方自行约定),但这约定的收益率却给后来的刚性兑付埋下了伏笔,有点偏离资产管理业了。再者,由于银行获取的是“超额留存”,他们就存在拉大套利空间的动机,而其中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期限错配,为管理期限错配,又对资金池产生需求,进一步偏离资产管理业。
2非标纳入投资范围但是,“非标准债权(非标)”纳入了理财资金和投资范围,我们就猛然发现理财业务加速变味了。所谓非标,本质就是向企业的贷款,贷款条件由双方议定,不是证券那样的标准化合约,所以称为非标。由于早期规定,银行理财资金用途有限,且没有投资人主体,所以作为规避,有银行发明了“银信合作”,先由信托公司设立一只信托计划,向借款人发放贷款,然后银行理财资金去购买信托计划。简单粗暴,只需要一个信托计划作为通道,理财资金就实现了向借款人放款。同时也可以以信托计划出面,投资其他领域,包括股票一级市场(打新)、二级市场、另类投资等。另一头,银行又继续向理财产品投资人支付稳定的收益率,刚性兑付正式确立,已和高息揽储类似。由此,银行理财业务本质上已经是存贷款业务,只不过利差薄一点而已(因为理财的收益率高过存款利率)。这种表外的存贷款业务,是一种典型的影子银行。
因为银行存贷款业务是赚取息差的,那么在息差率稳定的情况下,规模越大越赚钱。所以,银行一般来说都会有强大的动机去做大规模。然后,风险越高的贷款客户,其贷款利率也越高,有些银行会为了盈利,去拓展这些客户(贷款业务的风险偏好上升)。这些行为都会加大银行风险,但由于银行“大而不倒”,出事时国家会救,所以银行行长们并不担心这一点,拼命做大规模,放大风险。这是银行业务本质决定的。所以,各国均对银行施以严格监管,设置资产充足率、不良率、流动性等监管指标,遏制其无度扩张,不让其风险失控。但是,理财资金投向非标(本质是贷款),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存贷款业务,且不受资本充足率、不良率、流动性等监管指标制约,风险有可能失控。
监管层很快发现了这种做法,于是发文叫停。但是,银行又有了新的发明,理财资金不再去直接购买信托计划,而是购买了信托计划的受益权……意思是说,我没购买该信托计划本身,只是买了其受益权。
这几乎是中世纪信托问世的翻版。有钱人的财产继承要课重税,所以就不继承了,而是把它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管理财产,财产收益则支付给受益人(比如子女)。子女拥有受益权,这种受益权可转让。
银行就像欧洲中世纪的大财主一样,找到了信托计划这一利器,理财资金几乎实现了所有的投向。尤其是在2010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中,监管层不允许银行信贷投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两高一剩等领域,而银信合作则绕开这一监管。于是,银监开始着手遏制,2008-2011年竟然连发十文干预此事,狂刷存在感,比某些证券分析师发深度报告还勤快。(发债、ABS和产业基金业务合作请添加微信476353122)2008年9月《关于印发的通知》(银监发[2008]83号)2009年7月《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半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9]65号)2009年12月《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111号)2009年12月《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113号)2010年8月《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72号)2010年12月《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10]102号)2011年1月《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11]7号)2011年5月《(办公室)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转表范围及方式的通知》(银监办发[2011]148号)2011年6月《(非银部)关于做好信托公司净资本监管、银信合作业务转表及信托产品营销等有关事项的通知》(非银发[2011]14号)2011年7月《关于进一步落实各银行法人机构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转表计划有关情况的函》(银监办便函[2011]353号)如果这些文件被严格执行,这些表外资产全部回表,估计好多银行的监管指标会“爆表”。但是,就在银监与银行进行猫和老鼠的游戏时,2012年证监会突然间来给银行提供了神助攻。当年的券商创新大会后,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期货公司资管都被允许充当通道,流程和信托一样。银监会发现自己当初刷屏用的十道令牌全成了废纸,于是一改监管方式,干脆直接规定非标资产的总量上限。2013年,银监会颁布《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规定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不得超过理财总额的35%,亦不得超过银行总资产的4%。该文件于3月27日公告,次日,银行股行业指数大幅低开,全天暴跌超6%,足可见威力之强大。但是,监管层这相当于承认自己无法杜绝影子银行,只能退而求其次,限制其规模。该规定取得较好效果,此后非标总量得到控制。但仍然有部分银行,将非标资产通过种种手段包装成标准化债券(所谓“非标转标”),从而规避了监管。
二、理财业务本应是资产管理业把市场搅得鸡飞狗跳的理财业务及其监管,到底问题出在哪呢?我们认为,这还是要从业务的根本商业逻辑上去找到关键点。存贷款业务和理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虽然表面上都把客户把钱交给银行,银行再去投放,但其实本应有是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存贷款业务,即通称的银行表内业务,是两层债权-债务关系。首先是存款,储户把钱借给银行(第一层债权-债务关系),银行以自身信誉为保障,只要银行不倒闭,这钱就可随时还给你(或按约定时间还给你)。此时,储户不用在意银行把这钱拿去做了什么,反正不管做什么,只要银行不倒闭,存款就能还你。然后,银行留一部分存款资金用来应付储户的取款,其余的大部分沉淀资金则拿去放贷款(第二层债权-债务关系)。而且,银行所有来源(包括存款)的资金会汇总在一起使用,即俗称的“资金池”,存款和贷款间没有科目对应关系,某笔存款和某笔贷款间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资金池是银行表内业务的终极神器,有了它,银行可实现资产与负债之间规模(积少成多)、期限(续短为长)、信用风险(用低风险资金为相对高风险业务融资)的错配,从而能够动员社会闲散资金,集中形成资本,用于生产。然后,银行开始工作。他们要履行筛选、审查、监督借款人的工作(为克服信息不对称而进行的信息生产工作),这也理解为是一种专业的债权投资管理服务;此外,如果借款人万一还不了钱,银行则自己承担损失(信用风险由银行吸收,银行用利差收入覆盖坏账,不转嫁给存款人);而如果突然间来取款的储户特别多,银行自己留存的资金不够,那么它还得向金融市场或央行紧急借款(不能以贷款还没到期收回为由拒绝储户取款),并为此承担成本(流动性风险也由银行吸收)。因此,银行是基于:(1)信息生产工作;(2)承担信用风险;(3)承担流动性风险等,获取其相应回报。这是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商业逻辑。而资产管理业的逻辑则完全不一样。资产管理业,是投资人将资金托付给资产管理人,请其为自己从事投资(《暂行办法》称是委托关系,但也接近信托关系)。资产管理人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收取管理费(可以是管理资产的固定比例,也可以是投资收益的分成),然后把扣除管理费后的投资收益交还给投资人。资产管理人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勤勉地为投资人提供资产管理服务,但投资结果由投资人自行承担,不保证收益。而且,资产管理业务不应该有“资金池”,每项资产管理产品(可以有多个投资人)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是清晰的,不会和别的产品的钱混在一起使用,这样才能算得清投资人的收益。比如典型的资产管理业是公募基金业,基金公司是基金管理人。比起投资人自行投资,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在投资方面更为专业,二是公募基金汇集了众多投资人的资金,能够更好地实现分散化投资或履行股东权利,实现规模优势。资产管理人的回报仅来自专业的投资管理服务,管理人不为投资人承担流动性风险(有些资产管理产品可随时赎回或转让,流动性较好,但这种流动性并不是管理人提供的,所以不属于“管理人承担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所以,这本该就是两门生意,有着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我们将两者作个简单对比:银行存贷款业务,是用资金池来吸收流动性风险,用资金池的错配来赚取利差,利差又是用来覆盖坏账。而资产管理业务,不用承担这两种风险,所以理论上不必设立资金池。而且,理财业务设了资金池,还为利益输送创造了空间(多只理财产品的资产混在一起运用,边界不清,管理人可随意调节某只理财产品的收益)。而银行的理财业务,理应是资产管理业务。它肯定不能是存贷款业务,否则就应该一并纳入表内,统一实施资本充足率、不良率、流动性等监管。但是,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却因有意无意的混淆,也不像是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比如,我国银行理财业务一直存在资金池操作,屡禁不止。还有,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很多情况下竟然是向投资人约定收益率的,而不是约定管理费。以及其他问题。最后,就形成如今这种现状,即理财业务既不是存贷款业务,也不是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三、逻辑扭曲带来的影响在法律人士、从业人士继续探讨理财业务终究是什么的过程中,这一现状所带来的影响却纷纷显现。其中也有好的影响,但更多是负面的影响。(1)倒逼利率市场化:这一点是积极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接近末尾,这几年进展较快,而理财业务对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况且,从其他国家经验上看,利率市场化其实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内生要求,即使监管没放松,市场也会自发地用其他方式突破。理财业务就是一例。理财业务使更多投资者获得投资性收入,使更多借款人拿到融资,有其积极意义。(2)整体风险不明:部分理财业务本质上接近存贷款业务,或者说是把部分表内放款业务转移到表外(但风险依然由银行承担),从而规避了监管,使部分监管指标失真。比如,理财资金投放的非标,不用计提拨备和资本占用,也不计算不良率,也不用回避高风险领域(比如监管层叫停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等领域投放信贷,但理财资金投放可规避此监管),最终导致监管层对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评估不准确,可能引发严重后果。(3)抬高无风险收益率:由于银行在我国仍然拥有极高信誉,他们发行的理财产品又因为刚性兑付,被很多投资者默认为无风险,从而,理财产品收益率实际上是一种无风险收益率。当然,结合第(1)点来看,如果原来的无风险收益率是人为低估的,那么抬高它也算好事。但问题是,刚好有时货币当局希望压低无风险利率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时,宽松的效果却被抵消了。因此,这造成了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干扰。
四、监管取向及其影响监管的意思一直是明确的、坚定的,但执行却是稀里糊涂的。其实,早在2014年银监会曾颁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里面对理财业务多方面做出详尽规定,使其成为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其中包括:非标资产回表,非标资产不允许错配,穿透管理(解包还原)和限制通道层级,分组产品的监管,细化托管制度,不允许资金池,建立风险准备制度等……
通篇看下来,若严格执行,那么银行理财业务就回归资产管理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该征求意见稿征求了两年多意见,依然没有下文。而这两年,理财业务规模疯狂增长到23万亿元(2015年底),占银行业表内资产比例高达20%多,已经到了不得不收拾的时候了。
首先,规模失控:2015年底总规模达到23万亿元,2016年上半年仍在增长。其次,投向失控:经过层层通道,理财资金已经实现多种投资,甚至包括风险极高的为恶意并购融资。虽然真正意义的资产管理业,理论上可以为合格投资提供所有种类的投资管理服务,当然也包括高风险投资。但是,这是建立在信托关系基础上。但目前理财业务仍有表外存贷款业务的嫌疑,还有,杠杆失控:经过多层通道,层层叠加杠杆,最终会使杠杆奇高,加大整个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理财业务的三失控,可能加大金融体系脆弱性,或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且不能被监管部门有效监测。可时至今日,理财业务的系统法规依然没有出台,一个《暂行办法》暂行了十多年,后面只有几个补丁式的规章,无法从系统上管控理财业务风险。因此,我们预计正式文件出台时已不远,其基本要义与《征求意见稿》相近。在看到正式文件前,我们尚不能准确评估其带来的影响。但根据监管精神,至少可以肯定以下几点影响:
(1)理财业务量价齐跌。总量控制,甚至有所收缩。因不能错配、信用风险加大、业务成本加大等原因,理财的收益率会下降。(2)非标业务得到遏制,资金可能回流债券市场,或者干脆就离开理财业务。这对借款企业的流动性并不利,但利好债券市场。(3)信贷(非标)资产获取能力较强的银行形成差异化优势。
五、未来的展望对于未来,我们觉得有三个问题可考虑,而且这三个问题是层层相关的。
第三篇:矽亚投资CEO张兰丁“深度解析企业投融资”讲座即将开讲
目前,中国大概有一千多万家企业,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在这一千多万家企业中,有近百分之二十的企业是处于亏损状态,还有百分之二十的企业是处在亏损的边缘。对于处于亏损状态和边缘的企业而言,投融资一直是他们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在转型、提升的路途中,面向未来,如何清晰的审视自我?怎样持续、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如何做好投融资?这些问题成了各个企业的管理者们关心和思考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管理者们提供投融资的方向和思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上海教学中心特邀矽亚投资CEO张兰丁先生于5月17日作题为“金融黄金30年-深度解析企业投融资”的专题讲座。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上海教学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实现为金融中心的上海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而设立的高端培训中心。中心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利用位处上海金融中心的地域优势,积极整合清华大学及国内外名校优势资源,致力于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重点扩大非学位继续教育,助推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根据新经济形势下各行业的不同培养目标及学员的需求,开发各类实用课程,目前已有清华班戈MBA、清华班戈金融MBA、清华英赛克DBA三大课程项目,紧跟市场和学员需求,授课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员实战性更强。
张兰丁,矽亚投资CEO,毕业于法国HEC工商管理学院,从事企业资产运营管理工作18年,投资行业超过10年,有着丰富的企业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企业资产运营管理的经验,在企业盈利模式、危机处理、扭亏为盈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擅长构建完善的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快速组建项目团队,强化企业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独立提出自有理论:全面战略实施理论、战略决策矩阵、价值理论等。
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张兰丁先生将从宏观经济分析(经济震荡、增长趋缓,企业该如何应对?);制造业的逻辑(制造业是否需要转型?转型的对策是制造升级,还是人的观念改变?);企业发展的逻辑(资本市场风云变换,企业如何借力资本市场发展);金融的逻辑(投资机构“产能过剩”,金融行业30年黄金时代,谁能“剩”者为王)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度解析。
届时,各界精英汇聚,话投资论金融,一场别开生面的金融投融资盛宴即将来开帷幕,敬请期待。本次金融讲座名额有限,对企业投融资和金融感兴趣的社会精英请尽快报名,以便在当日亲临现场,与名家一道领略企业投融资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