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衡水中学

时间:2019-05-15 04:4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揭秘衡水中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揭秘衡水中学》。

第一篇:揭秘衡水中学

揭秘衡水中学:参观要交钱 学生除学习各种不能

“一本上线率86.6%,二本上线率99.3%,104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包揽全省文科、理科状元,以绝对优势摘取全省15连冠!”这是2014年河北省衡水中学竖在学校门口的高考喜报。如此成绩让人可惊可叹,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惊呼,这是一所“成批成批的像韭菜一样批发生产状元的学校”。

“衡中模式”在连战连捷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高考流水线工厂”的质疑。在这里,每个人的学习生活按部就班,就像钟表一样精确。时间被一张精确到分钟的《生活作息表》分割成细小的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规定的内容,一段连着一段,犹如齿轮一样机械前行。这种密不透风的时间控制弥漫在整个衡水中学,在此驱动下,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自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高考平常化”。如此高压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得到高考的高分数的同时,孩子们还失去了什么?

校门外令人瞩目的“英才路”

11月27日上午,河北衡水冬雨淅沥,雾霾围城。校门上方“建中华名校,育民族英才”的大标语也在雾霾中渐渐隐没。衡水中学铁门紧闭,站铁门外向里望去,安静的校园雨雾弥漫,法国梧桐落叶满地。

一对中年夫妇踩着泥水,走到衡水中学侧门小心翼翼地问门卫:“我们从冀州来的,孩子被衡中录取了,我们想先来看看学校,了解一下生活环境和住宿情况。”门卫检查了录取通知,与相关老师电话核实了情况,又让二人填了一份出入登记表,才开门放人。

这对夫妇的孩子李晓,今年读高一,成绩拔尖,在父母眼里“肯定能考上好大学”。但李晓的愿望是上清华。令父母忧心的是,这两年当地高中考上清华、北大这两所一流名校的简直是凤毛麟角。几番辗转,他们决定送孩子到衡中上学。

“转学到衡中读书,孩子上清华的把握就大了。”父亲李泽章说。

衡水中学位于衡水市东南部,校门对面,是一溜儿低矮老旧的平房,分布着一些小商店和地摊。看上去,这所学校并不起眼。

令人瞩目的是校门外叫“英才路”的那条小街。路两边的围墙上,贴满了今年被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以及奥赛获奖学生的照片,横亘百米,蔚为壮观,黄底红字,一片“辉煌”。

校门口则是一幅巨大的展板,显示着今年的高考成绩,上面的数据令人可惊可叹:2014年,衡水中学一本上线率86.6%,二本上线率更是达到惊人的99.3%。

共有104人考上清华、北大,2人进入中科大,16人进入香港大学等港校,51人被哈佛大学等国外名校录取。1335人被“985”高校录取,2631人进入“211”高校。

另外,今年的河北省文、理科状元均被衡中包揽,并有9人进入河北省文科前10名,6人进入河北省理科前10名。河北省文科前100名,衡水中学包揽了67人,理科则为51人。

也就是说,整个河北省所有的高中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衡水中学这一所学校。就连衡水中学自己,也在网站上贴出了“以绝对优势摘取全省15连冠!”的喜报,宣告着衡水中学在河北全省一家独大的局面。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惊呼,这是一所“成批成批的像韭菜一样批发生产状元的学校”。在学生中,也流传着“超级高考工厂”、“神一样的学校”等说法,也正是这声势浩大的“高考最强军团”,吸引着周边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来“投奔”。

门难进的衡中

冷风裹挟着细雨,针刺一样打到人的脸上。衡中校门外,一位父亲正在风雨中撑伞守候。“孩子感冒了,我给他送点药过来。等了快半个小时了,等一会儿孩子下了课我才能申请进去送药。”

要想走进衡水中学,并不容易。学校大门口铁门紧闭,只有一旁的侧门供人出入。来者必须与学校相关人员约定,由校方发开门指令给保安,在填写完登记表后方可进入校门。

见到记者后,保安警惕地把记者挡在门外,并拒绝提供学校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式。记者拨通学校办公室的电话,希望与负责相关工作的副校长王建勇对话,电话那头说王校长不在学校。而就在5分钟前,记者见到有人在门卫处登记约见王建勇,并得到了王建勇的开门指令。

记者数次拨打衡中办公室提供的另一个所谓负责相关工作的电话,截至发稿日该电话并无人接听。

学校的老师们对外界也保持着一种“默契”。衡中校门外,记者遇到了几位衡中老师,大都称“工作太忙”而匆匆离去,偶尔有人聊几句,也会警惕地保密自己的姓名职务。

一位衡中的大胡子外教,在课间匆忙走出校门,来到对面的小超市买了几个小蛋糕果腹。当记者表明身份和采访意图时,他笑了笑说:“抱歉,在这里,一切采访必须经过我们校长的允许。”

随后记者来到衡水市教育局了解情况。在表明采访意图后,一位王姓办公室主任称,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和新闻发言人均不在单位,并“说不准什么时间回来”。在记者提出电话采访后,他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并称只接受当地宣传部安排的采访。

记者了解到,衡中不定期设有开放日,但需要提前预约,提交单位证明种种。只有在那一天,外人才能走进校园一探究竟。曾有媒体报道,虽然衡水市的GDP常年徘徊在河北末3位,但衡水中学十年中接待访问人数达17万。参观衡水中学并不免费,那些以研讨会的名义来到衡水的老师们,每人还需要缴纳600元的“会务费”。

这里,除了学习,其他都是“各种不能”

外人想进入衡中很难,里面的学生要想从衡水中学出来,也很难。

“别看我在学校门口摆摊,但生意并不好做。因为平时根本看不到学生出来买东西。”校门对面的摊主告诉记者。

衡水中学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除了学校特批的几位身体有特殊状况的走读生,无论本地或外地的学生平时都严格禁止出校门。学校3周放假一天,学生若想在非假日出校门,需要班主任开条子,而且“除因公或违纪回家反思出校门外,每班每学期不超过2张”。

“虽然我离家才15分钟的路程,但一年也回家不了几次。”一位本地学生表示。

在校期间,学生的言行举止都受到严格的限制,从起床到睡觉,成绩、德行、卫生全部纳入量化考核。

学校甚至对带入学校的零食种类也做出限定:除牛奶、饼干、苹果、梨、橘子、香蕉之外的食物,以及手机、MP4、复读机、录音机、收音机、电子词典等产品,卡通画、球类、小说、杂志、画报等“与学习无关的物品”不得带入校园。

根据该校《关于学生违纪行为处理的试行办法》,异性之间互相陪护去医务室看病、互相追逐打闹、互相请客、互发短信、互赠礼物、一起进餐等行为被归为“男女生非正常接触”,会被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回家反省1~2周,并全校通报。

教室里的摄像头,居高临下地监控着学生们的一举一动。所有老师可以控制各摄像头并录制视频留下“违纪证据”。

“我们自习课不能喝水,不能与同桌讲话,不能往教室后门看,不能照镜子,不能大声笑,不能走神,不能咬笔,短裤和裙子不能高过膝盖,不能留怪异发型,女生不能佩戴首饰„„总之就是各种不能。”一位衡水中学的毕业生如此回忆曾经的衡中生活。

惩罚的大棒往往不可思议地砸在一些“小事”上:一名高一女生因为感冒嗓子疼,在自习课上喝了一口水,班主任便通知其远在邢台市的母亲来校,女生则含泪站在保安室写作业;一位学生因被发现桌斗里有半根没吃完的火腿肠,就被勒令回家反省;一名女生因为胃疼,在开大会前依靠着同学的肩膀,被班主任视为有损精神风貌,要求其回家反思。

“在衡中生活了3个月,才明白什么是人间炼狱。”

19岁的闫静是衡水中学一名高三在读学生。2012年,她考入衡水中学。当时班里排27名,她的学号便是27号。以后的学号,则根据每学期末或学期初的考试成绩重新排定,以此刺激学生间的竞争。

闫静告诉记者,在衡水中学,每天的第一课就是清晨5点30分开始的晨跑。自此开始,学生们便以“分钟”为单位开始了紧张的生活。

记者拿到的一份《衡中生活作息表》显示,衡中学生每天10节正课,加上一节早读和3节晚自习,一天要上14节课,每天学习时间近10个小时。晚上10点,教室熄灯。10分钟后,学生必须躺到床上休息。

在这里,每个人的学习生活按部就班,就像钟表一样精确。时间被一张精确到分钟的《生活作息表》分割成细小的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规定的内容,一段连着一段,犹如齿轮一样机械前行。这种密不透风的时间控制弥漫在整个衡水中学,在此驱动下,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在闫静眼中,衡中有一种“气场”。只要走进去,便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跑步前进的学习状态中。“连教学楼的台阶上,都贴有动能定理等数理化公式。在这种环境下,想不好好学习都不行。大家已经习惯利用每一分钟来学习了,即使是跑步,同学们也都在列队间隙看看书,上厕所也会带着书记几个单词,这都是我们的生活常态。”

衡水中学官方微信发的《如果你的孩子在衡中上过学》写道:“我们每天5点半起床飞奔到操场,只为了抓紧跑操前的几分钟记住几个单词、几首诗;我们打饭排队时拿着小本子,只为了能不浪费一分一秒;我们自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高考平常化;我们开会前做着数学题,升旗前读着语文素材,看新闻时写着学案„„”

但这种紧锣密鼓的学习以及框架中的生活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的。衡中的一名学生说:“每天5:30起床,5:45之前必须离开宿舍,拿着书到跑操地点集合。跑操结束后,所有班级必须跑步上楼早读,6:38,班里的80多个人全部离开教室的时间甚至可以用秒来计算,为的只是能吃到早饭,因为7点前要回到教室上自习。如果去晚了,在楼道堵5分钟,排队5分钟,来回7分钟,最多只能有3分钟早饭时间„„在衡中生活了3个月,才明白什么是人间炼狱。”

三年做过的卷子摞起来两米多

时间在这里被精确分配到每一分钟,生活则是一场接一场的考试。每个学生都在高考“指挥棒”下被题海战术“拧紧了发条”,像陀螺般高速旋转。

在衡中,到高二结束,课程基本都已经学完,高三全年都在复习,同时会做大量的模拟考题。每天14节课,正课由老师上课讲解;自习课时间则用来做题、考试,学生们称之为“自习考试化”。

网络上流传的一位2011年从衡水中学考入香港大学的女生保存了从高一到高三所做过的卷子,摞起来有2.41米高。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衡水中学学生长期高强度的“题海”重复训练,被视为衡水中学提高升学率的一大法宝,也是老师提高各班成绩、提升量化考核的重要手段。

除了上课、备课,老师的主要精力就是琢磨高考试题,不仅自己出题,还要做题,以便了解各种习题深度,“甚至比学生做的都多”。

对于题量,曾经有个说法:如果一套题70%的学生答完了,那就是不合格的,因为这说明很多学生的时间被浪费了。很多老师甚至在开会的时候,也会在底下偷偷地做题、判卷子。

“从应试考试的角度,题海战术还是有效的。”衡中一位老师表示。衡水中学历年的高考录取率印证着这一事实。

然而前校长李金池离开衡中后坦承,当时搞的是题海战术,拼学生、拼老师,“做了不少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有些老师甚至体罚学生,采用棍棒教育,学生累得发昏,老师累得吐血。

三周休假一天,当地旅店人满为患

41岁的刘花,是衡水中学对面一家小超市的售货员,一个月领着700块的薪水,交着400元的房租。

每当空闲的时候,她便望向路对面校门口的展板上那张考上清华、北大学生与校长的大合影。她希望明年在这里也能看到女儿的身影。

自女儿进入衡水中学那天,她便离开了老家、丈夫和土地,来到这里陪女儿读书。女儿今年在衡水中学读高三,“知道她平时学习压力很大,但是再苦也就苦3年,熬过这3年,考个名牌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这辈子就享福了。”刘花笑着告诉郑州晚报记者。

刘花说,有一位40多岁的山西母亲,不惜辞去一份体面的工作,跟随孩子来到衡水中学做了一名保洁员。“为了孩子,也是值得了。”

在家长眼中,衡水中学这种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和精确到分钟的作息,让他们觉得“学校老师很负责,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很放心”。

在衡水中学,学生们三周休假一天。无论家在本地还是外地,只有在这一天,他们才能走出校门。这一天,外地学生家长纷纷拥入衡水,上千辆小汽车拥堵在校门外。衡水交警部门甚至为此专门制订了《关于衡中放假期间联勤工作方案》,以保证交通通畅。

为之欢欣鼓舞的还有衡水的旅店业。因为家在外地,一天时间不足够往返,蜂拥而来的外地学生家长几乎承包下衡中附近所有的酒店宾馆。

“很多学生家长走之前,会把下次放假时间的房间给订好,怕到时候订不到房间。”衡中附近一家宾馆的服务员告诉郑州晚报记者。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两眼一睁,学到熄灯。”

“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全力以赴、助我辉煌!”、“XXX班,如日中天,团结一心,共享苦甘”、“自强不息,志与天齐!”

每天早上5:45和上午10:05,伴随着广播里的冲锋号声音,衡中操场上便会传来近万名学生跑操喊口号的嘶吼声,如龙吟虎啸,震撼人心。这种场面曾引得一些参观者潸然泪下,并感叹学生们有种“压倒一切的气势”。

“在那种氛围里,这些口号能喊多大声就喊多大声。算是减压,更是激发自己一天的动力。”闫静告诉郑州晚报记者。

喊口号和贴标语,是衡中的“老传统”。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两眼一睁,学到熄灯。”“今日疯狂,明日辉煌。”“为校争光,我的责任!”在校园路上,教学楼里,教室以及学生宿舍,甚至连学校印刷的笔记本上,都印有衡中的口号标语。

“我来学校做什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得怎么样?”贴在教学楼大厅的这个标语被称为“每日三思”。在高考前20天,班级里激励标语则是“20天大于3年,20天约等于一辈子”。

在一则2014年衡水中学高考百日誓师大会的视频中,学生们声音嘶哑地大喊着“专注、投入!”“我行!我行!我行!”,情绪极为高亢投入。

在外人看来,这场百日誓师更像是一场成功学的讲座。有教育界人士表示,很多学校用近似传销式的心理暗示,以呼喊口号等方式不断给学生强化、灌输“高分”意志。学校成为“高考梦工厂”,学生则成为这个工厂里的“考试机器”。

小崔说农村教育:

农村孩子找不到风口,吹不起来

北京昆泰酒店二楼A厅,两会期间很“热”。因为敢说的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在这组,没事还拿出自拍相机在现场晃悠。

但就因为这自拍,昨天小崔还当众“谢罪”,为自己没征得现场委员们的同意,就直接拍照上传说“对不起”。

这时,坐在小崔右边的陈道明笑着说了句,“你就没征求过我的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陈道明,是这个会议厅“很热”的另一个原因。最近,一篇新华社女记者采访他的手记在朋友圈里疯转,甚至还有粉丝为他写了《史记·陈道明传》。

不过,这一切的娱乐元素都不是昨天下午的亮点。昨天下午的话题,现实又沉重。因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王尚旭的一个“农村孩子进城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感概,引发现场多名委员大讨论。

陈道明早早地来到小组讨论现场,还是戴着一顶黑色鸭舌帽。一身黑衣黑裤黑鞋,就连围巾都是黑色的。

临小组讨论开始前,小崔夹着一个深蓝色文件袋,拿着一个粉色保温杯,穿着一双布鞋,慢悠悠地晃了进来。

他拉开陈道明左边的椅子,边聊边坐了下来。看得出,他俩关系不错,小崔一脸笑容。

前20分钟,现场的气氛相当沉闷。不过,当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王尚旭拿到话筒时,气氛就陡然变了。“他还挺敢说的。”记者边上,一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悄声说道。

从农村高考跃“龙门”进京城,又从事教育行业,王尚旭对教育感触颇深。每年上两会,他的话题都不离教育。这次,他选择向农村城市教育差距“开火”。

“农村城市的教育差距正在逐渐拉大。”王尚旭直言。他记得自己高中毕业后,就有两名班主任被调到城里好的学校教书。

“现在,农村的教育质量和城市的简直没法比。农村偏远地区考上大学的人数与城市的相比,在急剧下降。”他说。言及此,现场有委员轻声地说了句“对”。

但是,考大学偏偏又是农村孩子入城的唯一或者说是非常主要的途径。但这条路,在王尚旭看来,已变得越来越窄。

他认为,现在该是“还债”的时候了,还上从农村拿走的资源。“只有改变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低、农村经济落后的面貌,才会对社会发展起更大的推动作用。

王尚旭说,这些话已憋在他的心里多年,不吐不快。

王尚旭:农村孩子的进城路,越来越窄了

“本来没想发言,被你们的一番话勾起来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彭旭峰拿过话筒,抢着想说两句。因为,他念的中学就离衡水中学不远,感触颇深。

他说,多年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河北一个上二本学校的分数在北京却可以上北大清华。”

“我一直没搞懂,曾经问过在教育部工作的朋友,他们说了半天也没有把我给说服。”彭雪峰坦言。

他自己琢磨着,这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所致。怎么才能让农村的孩子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应该给予重视。

这时,小崔又接过了话茬,“不这么玩命高考,还有别的出路吗?”

“所谓的出路就是,不这么拼命地学习,那就在家务农,或者找一个好点的乡镇企业打工。这至少能生活下去。”彭雪峰回应。

“要彻底从这个环境走出来,目前看来,高考是唯一的路子。”他坦言。

小崔接过话茬,从他去河北衡水中学做一档讨论教育话题的节目开始。

小崔称衡水中学的纪律比军营还严格:严格规定了各项动作时间,比如大厕3分钟,小厕1分钟。晨跑人手一本书或一张卷子,只为在停下来休整或等待之时,看课文背单词。

在他看来,最严重的问题在于,为了节约时间,保证上课不迟到,有男生和女生和衣而睡整整3年。

“教育学者看了痛心疾首,这样能培养出人才来吗?”崔永元反问。

制作这档节目时,小崔发现,这类学校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并不只河北一处。

他还对衡水中学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毕业生做了回访,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几乎99%的孩子都表示,如果让他们再做选择,还会去这所学校,他们对学校根本没有“怨恨”。

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当他们处在农村偏远乡村时,想要离开只有走这条路,没有别的选择。

在小崔看来,现在教育差距的漏洞靠小修小补已不能解决。特别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农村孩子包括老乡们,对优质资源有些遥不可及。

城市的孩子有多个选择,遇上了时下最好的创业环境。他们可以从零开始,一下子就能开拓新的领域,甚至走到国际科技的前列。站在风口,猪都能吹起来。但农村的孩子,甚至找不到一个风口,很难被吹起来。

小崔希望,今后每年两会在研究大的政策时,能再为农村孩子的切身利益考虑。

他还建议在场的委员做今年的调研时,能去农村偏远学校看看。

彭雪峰:怎样让农村孩子受到公平待遇,值得引起重视

崔永元:农村孩子找不到风口,很难被吹起来

记者:为什么城市农村间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崔永元:实际就是好的教育资源不够。

过去,老喊重视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但事实上,我们教育穷的年头太长了,投入的还不够。

我从小就在北京长大,眼见着城市建设不断投入,我觉得这就挺够的。如果教育这么投入,结果肯定不一样。

这就像切蛋糕,给你多切点,其他的就得少点。大家肯定都会同意给教育多点,但最难的是,给谁切少点呢?

记者: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差距是否会拉大?

崔永元:农村和城市孩子在可获得机会的差距上更大。虽然城市现在的就业也困难,但城市的机会成倍数地增加,那边农村的机会还是传统的选择,去乡镇企业或是开个养猪场。为什么农村的孩子就不能飞起来呢?。

第二篇:衡水中学超高教学质量内幕揭秘

衡水中学超高教学质量内幕揭秘

衡水是河北南部的一个欠发达的、年轻的地级市,中心城区只有一个区,叫桃城区,它的前身是衡水县----衡水地区行署所在地,衡水中学就是原衡水县办的一所中学,招生范围只有30多万人口。

我从1982年学校毕业后,就开始在这个学校教书,任过历史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学校副书记,1992年开始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2004年调教育局工作,在衡水中学校长的位子上工作了12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早期,也就是在我担任衡水中学校长之前,衡水中学正处在发展的低谷。当时,学校教师队伍极度涣散,管理秩序十分混乱,已处于严重的无政府状态,很多人外出兼课、办班捞钱,我的前任老校长,为调整任课、选派班主任,常常亲自到教师家里,低三下四,说尽好话,即使这样,有些工作还是没人做。更加不可思议的是,那时候还常常发生校长亲自主持的会议竟被下面的人哄散的情形(有人登高一呼:“别听他的,散伙吧”,于是人们就走散了)。还有,学校考试,学生作弊成风,三楼教室靠近窗户的学生用绳子将试卷从窗口系下去,传给二楼靠近窗户的同学抄袭,抄完之后,居然还可以用同样的办法传回三楼。更有窃贼趁火打劫,竟在光天化日之下,闯进学生宿舍,将床板拆卸下来,然后抬过墙头,偷出校外,却无人敢管。别说窃贼偷窃学校的东西,就连教职工也常常把学校的东西窃为己有,住在学校附近的教师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学校的床板、桌凳,而且用来打制家具。极度的混乱和涣散,使衡水中学这样一个地区行署所在地的重点中学的高考成绩,却被周边的县中远远甩在后面,以至很多地直干部的子女,纷纷从衡水中学转学到下面的县中读书。当时衡水中学的办学水平和高考成绩已经跌落到了全地区十一个县重点中学的下游。无奈之下,老校长向市委递交了辞职报告,当着众常委的面,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人若犯了罪,你们不要让他进监狱,就让他到衡水中学当校长吧”。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市委书记找我谈话,告诉我市委已经研究了,由你来担任衡水中学的校长。当时一下子就懵了,当时完全没有自信,压力可想而知。

到1995年,衡水中学的高考升学率和综合办学水平,第一次在全地区十一个县重点中学当中拿了第一,到2001年,衡水中学的高考主要标志性指标,在全河北省拔得头筹,开始位居第一,至今已连续七年夺冠。2001年之后,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有三、四十名(今年35名)。到2002年下半年,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大批地涌入衡水中学参观考察。后来,更被一些民间机构评为“全国十大名牌中学”。

衡水中学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升学成绩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在很多人看来简直就是“一个教育的神话”。很多人问我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到底有什么绝招?我对他们讲,既没有绝招,也没有秘密,如果非要总结出一点什么的话,那就是陆游的一句诗里面讲的,“功夫在诗外”。陆放翁认为,要写出好诗,光懂得诗的格式和写诗的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生活中去,在阅历上下功夫。即所谓的“功夫在诗外”。很多学校抓升学率,往往采取的是直奔主题、短兵相接、死缠硬打的战术。而我的策略不是这样,我的策略是迂回到外围,从外围向核心逼近,最后取得完胜。

从1992——2004年,我在担任衡水中学校长期间,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曾经提出过一些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集中地体现了我的上述策略。这些理念,对于衡水中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天,我愿意利用这样一个场合,把其中的几点,讲出来,仅供大家讨论、批评。值得指出的是,这些东西是在一个半城半乡的地区发生的,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

一、把学校建成“精神特区”

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在我担任校长不久。所谓“把学校建成„精神特区‟”,就是说,学校要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要筑起一道精神隔离墙,优化内部小环境,在学校里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

那时候,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急剧转型,多元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些教师的思想也出现了混乱,信仰迷失,责任感淡漠,一切向钱看,甚至有人外出兼课捞钱,热衷于做家教,还有的从事第二职业。社会的这些变迁、教师思想的混乱,严重地侵蚀了学校这块圣洁的领地,严重地影响到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在一次学校内部的会议上提出:要把我们的学校建成精神特区。

(一)、理念与思考

当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学校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学校应该是一个精神的领地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单元,她和工厂、农村这些社会单元不一样,她的功能是育人,因此,学校应该是一块净土,应该是一块精神的领地、圣洁的殿堂。在这里面工作、生活、学习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校长、教师,还是职员,都应该思想纯、境界高,有理想,有追求,都应该抖掉身上的俗气,脱离开低级趣味。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得到健康的成长,否则,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校育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2、办好一所学校,必须优化内部小环境,营造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

因为,学校内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发展。任何一所学校要想有一个大的发展,都必须首先营造一种氛围,营造一个“场”,都必须首先纯洁整个干部教师队伍的思想,提升整个干部教师队伍的精神境界,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环境氛围,使每一位老师都奋发向上,一门心思干事业。只有在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推动、互相竞争环境中,才能形成千帆竞发的态势;只有在一个优化了的学校小环境中,才能做到“一个也不能少”,从而避免“短板效应”。如果一个学校只是孤立地抓某一项工作、某几项工作,而不从优化学校小环境入手,恐怕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我去过一些地方,发现一些地方的教育局、一些学校为了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在抓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上,在培训教师方面,花了很多钱,想了很多办法,除了进行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之外,还从全国各地请了许多专家频繁的举办报告会,甚至把他们骨干教师派出去长期进修,总之是下了很大的力量,他们的思路没错,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先提高教师的水平。但是,钱也花了,时间也花了,专家也请了,但是,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还是上不去;还有,一些学校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每年都频繁的组织召开高考研讨会,精心的制订备考策略,但是高考成绩还是上不去。原因到底在哪里?其实原因就在于没有优化好自己的内部小环境,学校内部没有形成奋发进取,人人争先的环境氛围。在一个学校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氛围,教师就感觉不到来自外部环境的激励和压力,就难以调动起进取心和内驱力,他的业务水平、学校的高考成绩就不可能有大的提高。

所以,办学校首先要办出一种氛围,氛围无价,学校的环境氛围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进步,直接影响学校的工作效能和教育质量。

3、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养育全体教职工的精神追求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他老人家始终相信,精神会变物质,而且他认为,精神一旦转化为物质,其能量是巨大的。中国革命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在革命的年代,一批批革命党人、仁人志士,置生死于度外,视牺牲为光荣,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解放,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卓绝,坚韧不拔,靠的就是一种信仰,靠的就是一种精神。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一个人如果有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他就会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就会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整个生命体的全部免疫力都会为他工作。

教育事业是奉献的事业,而奉献的事业要求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必须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异乎常人的精神追求。因此,要想办好一所学校,就必须让全校的教职员工向往高尚的东西,就必须净化全校教职员工的心灵,就必须养育广大干部、教师的精神追求,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使每一个教师的整个生活都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充满活力。

4、精神层面的东西本身也是升学率

早在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曾说过的一句话:“教师除了丰富的学识、引人入胜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他要有正直刚强的精神状态和性格力量。没有好的品质、觉悟、作风,是不能保证教育效果的。”

另一位教育界的大师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思想、品行、情感、意志这些内在的品质,会非常真实的、一览无余的呈现并暴露在学生面前,虽然这种东西常常处在教师的教育意识之外,但它对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潜在的、深刻的。

事实上,每天教师一走上讲台,都会立刻处在学生眼光的交叉火力点之下,你这个教师外表、谈吐如何,气质、境界怎样,你这个教师是不是称职,有没有水平,教书对你来说是职业还是事业,是责任还是兴趣,学生看得一清二楚。现在的中学生精灵得很啊,如果他感觉你这个老师正直、高尚,热爱自己的事业,责任感强,他就佩服你、崇拜你。同样的话,你说出来,他愿意听,同样的课,你来讲,他就愿意学,从而产生很强的教育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反过来,如果一个老师虚伪、自私.俗气,充满了低级趣味,没有事业心,就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这样的老师讲出来的话,学生会从心眼里打上一个问号,这样的老师讲的课再好,学生也会听着不舒服,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老师这种人格的魅力、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本身就是教育质量,本身就是升学率。我曾长期在学校一线工作,大学一毕业就开始当老师,后来做了两届班主任,和学生接触较多,再后来由班主任直接做到了学校总支副书记,也是负责学生工作。记得当年在学生中做过一次问卷调查。题目是,学生心目中最敬佩的老师,设计了若干个选项,任由学生选择。这次问卷的结果显示:中学生敬佩一个老师,首先看的不是他的知识是否渊博,也不是看他的演讲口才如何,仪表如何,而是首先看他的精神境界,看他的人品、人格。这次问卷改变了我以前的认识,同时也告诉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人品、情操是处在教学过程最前沿的,在影响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最根本、最本质的恐怕还是教师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为。

衡水中学当年有一位语文教师,非常有才华,仪表堂堂,课讲得很好,文笔也属于一流,很会写文章,还写一手好字,他的书法作品经常在国际上获奖。从东北调来不久,很快就成了学校里令人刮目的名星教师,但这位教师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孤傲、自私,和学生在感情上很隔膜,按他本人的教学水平和天资,他的教学成绩完全可以超过同学科任何一位老师,但是,每次考试成绩统计结果出来以后,他所任课的班级总是排在后面,自己也很苦恼,最后选择了调离。

衡水中学还有一位老师,也是教语文的,学历并不高,业务能力也一般,但人品很好,很有人格魅力,很受学生欢迎,他的身边常常聚拢着一群学生,学生有什么高兴的事、烦恼的事,都愿意向他们诉说,把他当作朋友,所以每次考试成绩,他都出人意料的高出别人。

结合自己在教学管理中多年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我渐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教师的职业态度、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精神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也就是说,教师的人格即能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也能对教师教书的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会通过各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途径渗透、融会到教学活动中,制约着教育的质量和品位。

为了便于表述我的上述观点,在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我借助了一个函数式,这个函数式叫做:Y=KX。后来被媒体称作“一个教育的函数式”。这个函数式里边的Y是因变量,表示教师的教育力、教育效果,K是系数,表示教师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为,X是自变量,表示教师的教学技能、业务能力。通过这个函数式,可以让人们明了一个道理: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决定他的教学效果,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越强,教学质量就会越高,反之,教学成绩就会下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提出了要把学校建成一个精神的特区。也就是说,即使从提高升学率的角度,学校也应该提升老师的精神境界,养育老师的精神追求。

5、建设精神特区,是优化育人环境的需要 古人讲,人之初,性本善。讲得太好了。在中学生身上,还保留着很多的童真、还保留很多原始的自然情感:比如怜悯、同情,天真无邪,愤世嫉俗,善良诚实的一面,非功利的一面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原生命形态里的美好品质,都是出于生物人的一种本能,很多还没有受到污染。而这些东西在我们很多成年人身上已经很淡了,在这一点上,成年人应该向孩子学习。孩子们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现在已经是稀有资源了,弥足珍贵啊!国家通过颁布法令,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目的是保护那些稀有的自然资源,那么我们学校也应该创建精神特区,去保护这些稀有的精神资源。不仅要保护,要呵护,而且要给她阳光,要给她雨露,要让她茁壮的生长。我们任何人都无权破坏她的生长常态,我们任何人都不能用功利主义的东西去伤害这些纯洁的、天然的、美好的品质;我们有责任为青少年美好品质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里工作的每一个人,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还是工人,还是职员,思想境界要高,要有事业心,正直,向上,向善,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们这些稀有的资源、美好的品质保护下来,所以我们要创建精神特区。事实上,现在许多中学生心境不好,他们时常感到孤独、苦闷、压抑、烦躁,对社会看不惯,对周围的一切看不惯,他们常常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在他的眼里,整个世界都是灰色调,好像这个世界都是错的,只有他自己是对的,你不知道这个世界究竟在哪些地方伤害了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心中的灰色到底是来自什么地方?你也根本不懂他们为什么要去割腕、跳楼?即使是那些在表面上看来很安分的孩子,只要你一翻开他们的日记本,肯定也会大吃一惊。

在一次德育工作研讨会上,我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老师不了解学生。”立刻遭到围攻。因为参加会议的都是老师、班主任。他们说,“我们天天和学生在一起,怎么能说我们不了解学生呢?”“好了,我问你,中学生对人生、对社会有什么看法?中学生在交友、处世、情感生活方面有哪些困惑?中学生在精神生活方面需要我们给予哪些帮助?”大家一时回答不上来。我们的很多老师,真的不了解学生,他们常常把学生成绩的下降归结为贪玩,“又打游戏机去了”,“为什么不好好用功”,错了!孩子们的主观世界里存在问题啊!有一次,我到宿舍去看一看,一个学生躺在床上面朝天花板,一个人呆在宿舍,见我进到屋里,就从床上下来,对我说,“老师,人活着有什么意思?”我一听这样的问题,非常严重啊,活着都没有意思了,你想他还能学习得下去吗?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成绩的提高,因为他已经们有心思学习下去了,成绩怎么能够提高?

中学生怎么是这个样子?我们很多成年人不懂。实际上,孩子们有着天真、纯洁的品质,他们对人生、社会有着美好的向往、美好的憧憬。每个孩子都跳动着一颗正直的、善良的心,都向往高尚的生活。但是他们毕竟涉世未深,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腐败污浊的风气,他们充满了困惑和疑问,这人都怎么了?怎么都成这个样子呢?自己无法理解,又找不到答案。于是对整个人生、整个社会就会产生一些奇怪的看法,理解不了,解脱不了,所以压抑、苦闷、烦躁。“太没意思了”,“不想活下去了”。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应该了解这些情况,把学生从这种状态里解脱出来。那么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这种不良心境呢?只有把学校建成精神特区,让他们看到身边的人都是高尚的人、品行高洁的人,才能改变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也是我们建设精神特区的一个思考。

(二)实践与要求

1996年提出创建精神特区的时候,同时也提出了建设精神特区所要达到的四个初级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的人文环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充满激情的工作学习状态。在这之后,围绕目标,学校进行了多方面的引领。

①、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教师的精神追求。

领导班子是学校统帅部,但它不可能像战争年代指挥打仗那样,令下如山倒。因为,在知识分子集中的学校,权力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而非权力影响力常常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知识分子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他们常常把靠本事吃饭挂在嘴边上。在某些情况下,权力对他们还是奈何不得,他要出工不出力,你还拿他没办法。

因此,学校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从大局出发,以事业为重,为师生着想,对未来负责。必须做到办事公道,作风正派,严以律己,埋头苦干,胸怀坦荡、五湖四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1995年初,衡水中学建成了第一期教师住宅楼,分楼之际,积分排名在前的几个校级干部纷纷作出表率,把最好的楼层、最好的位置让给一线骨干老师先挑,这件事很快在校园里传为了佳话,而且影响到校外。在以后的几年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重量级荣誉,领导干部一个指标都不占,全部授于一线教师。当时的一个口号叫做:要荣誉不要职务,要职务不要荣誉嘛。每年高考完后发奖金,领导干部分文不取。校长平时的奖金只拿全体教师的平均数。另外,我还一直坚持自己的“三不主义”:即小恩小惠从来不给,封官许愿从来不干,拉拉扯扯从来不搞。

②、拒绝利的诱惑,让教职工远离铜臭。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需求层次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先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然后才是参与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当前面的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自然就会追求后面的一种需要。我的理解,奖金这种东西最多只是满足教师的较低层次的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而这些低层次的需要对于经济收入相对稳定的优质高中校的老师来讲,已基本满足了。之后,他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满足这些需要,要靠的应是精神奖励,如赏识、肯定、荣誉、事业等等。因此在创建精神特区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工作上做出成绩的老师主要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而物质上的奖励尽量淡化,不在奖金上做文章。第一,衡水中学在布置任何一项任务的时候,从不许愿给老师多少报酬和奖励,但事后也不亏待大家。第二,在发放奖金问题上,衡水中学常有出乎意料的举措,而且奖金数额差距很小,不鼓励多劳多得。第三,在制订奖励方案(如高三)时,往往采取的是模糊战术,设计了很多条目,很多术语,常人看不懂,就像计算机里出现了乱码,但是很科学。久而久之,老师就不再关注奖金,而是一门心思搞业务了。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有个思维盲点,以为金钱、物质奖励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灵丹妙药,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其实,真正优秀的教师都不是重赏出来。正像鲁迅说过的,我们很多优秀的老师“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他们的敬业靠的是一种奉献精神,靠的是一种责任感,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很多方面必须依靠师德来完成,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良好的师德,无论怎样的物质刺激,都不可能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另一方面,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多一线上的优秀老师都是安贫乐道,虽收入低微,但却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我参加过一个县级中学的表彰会,在学生雷鸣般的掌声下,老师们一个个鱼贯而行,登上主席台,接受校长发给的、标明钱数的红包。每位老师接过红包后还要向校长鞠躬致谢。对这种上台领赏做法,我实在是不敢恭维,这种做法有损教师在学生中的的形象,有损教师的尊严。

为让教师远离铜臭的诱惑,学校还向老师提出了三项要求:第一、放弃在课外从事的任何经营活动;第二、告别外出兼课;第三、老师不准搞有偿家教。一经发现马上谈话,令其立即停止。自古以来,教师都属清流,吃皇粮,发不了财,这是由教师的职业决定了的。如果你要发财就不要当老师。

建设精神特区,绝不是建设精神“乌托邦”,让教师远离铜臭,也绝不是让教师做现代的“清教徒”、“苦行僧”。而是相反,千方百计的提高教师的福利、津贴,竭尽所能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让全校教师的腰包都鼓起来,共同富裕,而不是让学校的一部分教师先富起来,特别是不能让那些搞有偿家教、外出兼课的教师先富起来。

③、拒绝庸俗,抖掉身上的俗气。学校规定,学校领导之间、校领导和一般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一般情况下,都不得相互请客吃酒,不搞拉拉扯扯。所有教职员工都不许搓麻打牌。远离庸俗之风,追求高尚生活。④、让教师远离社会不正之风,坚守道德底线。第一、不准教师集体接受家长宴请(三人一起即为集体吃请),一经发现,必定要有个说法。第二、不准利用自己掌握的教学资源讨好权势家长,以教谋私,在学生座位安排、课堂提问等方面,对强势家庭的孩子做出倾斜,学校是不允许的。第三、不准接受学生的贺礼,以防师生关系变味(新年、教师节,学生送点礼物,不允许。如果非要表达学生一份心意的话,那么全班一起送,加在一起的价值不能超过两元钱)。按道理讲,节日的时候,学生通过适当的方式,向老师表示感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近年来,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本来很正常的师生之间表达感情的礼尚往来,却越来越多地沾染上了铜臭的味道,由开始送一些手工作品,发展到送给老师贵重的物品,学校不能不管。第四、不准接受家长贵重物品的馈赠,因为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形象。

⑤、净化校内人际关系。提倡“同事之交淡如水”,努力使教师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人际关系简单化、纯洁化。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摆脱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困扰,才能在业务上专心,工作上用心,事业上尽心,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否则,老师的精力就会流失在人际之间无谓的争斗上。为此,学校领导向青年教师公开承诺:新毕业的青年教师不用分心考虑和学校领导搞好关系,也不用分心考虑和同事搞好关系,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纯洁、非常简单,工作干好了,自然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领导的认同。新毕业的青年教师也不用自己去考虑奖金问题、职称问题、房子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由领导来考虑,工作干好了,什么都少不了。

⑥、大力培育教师的教育情怀。持续不断地向老师们介绍一些教育人物的生平和感人事迹。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终其一生不求功名利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当年放弃了北洋政府请他做教育部长的官位,立志不去做官,也不去发财,而要到农村去从事平民教育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劳苦大众;还有建国以后的五六十年代,一批城市青年离开繁华的都市,志愿到贫困、边远的地区教书,一干就是一辈子。通过这些感人事迹,去影响学校的广大教师,培育他们的教育情怀。让他们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时期,守住心灵的宁静,抵御外界的诱惑,一门心思做好本职工作。

⑦、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

在全校上下大力提倡的四种精神:奉献的精神,进取的精神,求实的精神,创新的精神。要求教师做到:忠诚、奉献,正直、向上,事业为先,爱生如子。强调树立四种意识:责任意识、实干意识、团队意识、标杆意识。

(三)、“特区”里的变化

想当年,一帮志同道合者,为了办好学校,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简直就像宗教徒般的狂热工作,不知疲倦,忘寝、忘食、忘忧、忘家,甚至忘记了自己所处的时代。那时候,校长和教师之间完全没有距离,经常不约而同地聚在单身教师的宿舍交谈,话题总是围绕学校和教育,从不涉及个人琐事,大家都非常兴奋。有一次竟忘了时间,不知不觉地谈到了凌晨两点,才各自回家休息。

就这样,校园风气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逐渐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奋发进取、努力工作的劲头越来越足。在那些年里,几乎每天晚上教师备课楼里都灯火通明,晚上10点半以后,学校领导要亲自“命令”老师们回宿舍休息。学校每一次成绩检测之后,教师们都是连夜评卷,试卷不过夜已经成为习惯。为了把试卷阅完,往往到了凌晨

一、两点钟老师们才回家去。其实学校并没有提出过这样的要求,老师们完全是自觉的,因为第二天就可以将考试情况拿到课堂上去讲评了,就可以及时地反馈了。我们到山东的潍坊一些学校青州、安丘去学习听课,什么时候出发,下午六点出发。路上用饭,到了那里,住下宾馆就是半夜12点,1000华里呀!第二天,八点以前要赶到学校向人家学习。中午,稍事休息,马上往回赶,到晚上的时候,我们已经赶回了学校。一路上有很多景点,可以玩一玩,看一看,但是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就这样,千里赴外学习,一天解决问题。到邯郸去学习,单程400华里,而我们只用半天的时间。怎么计算的?下午,下了班,6点以后出发,到了邯郸,住下宾馆。第二天上午,准时去听课、去学习。中午11点以前,准时出发返回,路上用餐,赶回衡中是下午两点,而这正好是上班时间,老师们又开始上班了。

前年,山东一个城市,他们让我过去讲一讲。下了火车到宾馆的时候,他们的教育局长对我说,“讲讲你们中层干部的情况”,我说,“我的中层干部有11个”,他不相信啊,我说,“中层干部就是11个,我这些中层干部都是非常优秀的、非常出色的,而且我要讲,11个中层干部没有哪一个是向我要官才提拔上来的,从没有任何一个人通过任何一种方式向我提出来,直接的间接的都没有”。他们觉得教好一门课,带好一个班,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对名利这些东西看得很淡。我当校长12年当中,从没有一个老师因为奖金问题找过我。2003年,有一位从大学走到工作岗位刚刚一个月的年轻教师,找到了我的办公室说,“校长,太不公平了,你看和我一块来的某某,他的工作量比我轻,他的奖金比我还多,一分劳动,一分收获,这太不公平了”。我说,“你坐下,非常感谢你指出了我工作上的一个失误。你的工作量那么大,怎么能比工作量小的奖金少呢,这是我一个很大的失误。但是,我也要告诉你,„一分劳动,一分收获‟,在衡中目前阶段实现不了,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若干年以后才能够实现,让我们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吧!”第二天,这位年轻教师通过内线打来电话说,“校长,真是不好意思。”当时我就告诉他,“你是我当校长11年来,第一个因为奖金找过我的人。”年轻人觉得很不好意思啊!唐山一中专门到衡水中学考察奖金发放,记得是冬季12月份。唐山一中几个月没发奖金了,方案教代会通不过。

九十年代初期,我们的老师都不愿意当班主任。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都非常强烈的要求当班主任。有个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以后,学校不同意,他却是三番五次地找,没办法学样只好同意了。他的家距离学校有15分钟的路程,不符合学校当班主任的要求。但是,自从他当了班主任以后,我发现这个老师吃学生食堂,住集体宿舍,一周才回家一次,这怎么能行啊?家里有爱人,有孩子,家务也不能不管啊。为此,我找他谈话,一周的时间中间必须再回去一次,星期二也行,星期三也可以,要不然你就不要再继续担任班主任了。第二天,他的爱人把电话打到我的办公室,说“李校长,太感谢你了!但是你放心,我们的家庭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我们全家全力支持他在学校的工作,他要混出个人样来,家务我全包了”。我们的一个女老师,大学毕业以后教高一,带着一个班,一直到上高三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时,她为了带自己已经适应了的原来的班级,为了继续把自己的学生带到高三毕业,她经过和家人商量,实行了人工流产,把孩子做掉了。这对于一个第一次怀孕的27岁的女性来讲,是多么艰难的一个选择啊!后来,学校知道了这件事情,提出批评时已经晚了。像这样的例子,在衡中不是一个,后来我们发现有三个人。学校有这么好的一支教师队伍,我们当校长的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抛弃呢? 太多感人的故事激励着教师,也激励着学校领导。衡水中学经过数年创建精神特区的实践,在每个人的心中隆起了一片崇高的精神极地,极大的提升了广大教师的思想境界,养育了广大教师的精神追求,为教师队伍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快速发展搭建了一个精神平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这个理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正式提出来,是在1997年。尽管当时还比较朦胧,但还是提出来了。后来教育部基教司的领导将曾讲过,衡水中学是全国第一个明确提出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的学校。这个理念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要通过落实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长期以来强行灌输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此来提高升学率。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感觉到,应试教育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生态,它使学生处于被动和被压抑的状态,学生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很难提高升学率。只有让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才会取得前所未有的高效。这样一个认识,经过了一个过程。

(一)、理念提出的背景

上面已经提到,1992年我在出任衡水中学校长的时候,衡水中学是一个很差的学校,上任不久,我带着学校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和部分骨干教师到邻近的重点中学去学习、考察,那是我们第一次出去,简直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东西都新鲜,因为很多东西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人家学校的办学条件、校长的素质以及教师的观念,都让我们大开眼界。这次出去以后,我们很长时间不敢再带教师们出去,因为我们跟人家的差距太大了,学不了,外出考察带回来的往往是泄气。没有办法,为了改变学校的落后状况,只有卧薪尝胆,埋头苦干,开始那几年,我们基本上是背负压力,靠着透支生命带着老师们苦干。

还好,1995年高考,我们一举夺得了全地区11年县重点中学的第一。一下子全城轰动,老百姓们奔走相告。多年来,第一终于回来了,我们这些学校领导高兴得流下了眼泪。我记得当时县级市的四套班子一把手,到学校给我们庆功。1996年高考,我们保住了第一。这次我们没有庆功,我们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因为当时正是全国范围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1995年也好,1996年也好,我们取得的第一基本上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得来的,大题量、满堂灌,拼学生、拼老师,干了很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甚至是体罚学生,棍棒教育的影子随处可见,总之是通过压抑学生、束缚学生、逼迫学生的办法去追求升学率,以致造成很多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学生累得发昏,老师累得吐血。这种教学方式的低效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这个问题我都讲过四、五遍了,你还是记不住”,就是最好的说明,因为他已经厌学了,失去了兴趣,知识信号已经输不进去了。当时,我们的老师里面也有人提出了这样下去“我们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我们认识到以前的做法是一个竭泽而渔的办法,是一个杀鸡取卵的办法,同时也是一种高耗能、低效率的办法。应试教育走到了尽头,特别是象我们这样一个招生范围只有30多万人口的、属于第三世界的农村中学,要想办出点名堂来,靠应试教育是走不通的。应试教育的路子走不通,素质教育的路子在哪里?

当时,全国范围的素质教育大讨论,有很多种观点,很多种说法,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讲至少有16种说法,人们的思想非常混乱。我记得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同志站出来讲话,向大家阐明了素质教育包含三个要义: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柳斌同志讲得太好了,我们完成赞成。但是,我们仍然感觉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说清楚,我们还没有弄明白。

第一,柳斌同志告诉我们什么是素质教育,但是柳斌同志没有告诉我们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素质教育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所以那时人们的思想还是比较混乱,对素质教育有各种理解、各种版本,“素质教育象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柳斌同志讲话后,很多地方举办特长班,认为这就是全面发展,有的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到农村去参加社会实践,有的组织学生搞文艺演出,组织文学家协会、各类兴趣小组,认为这些就是在搞素质教育。总之,课堂之外的东西统统说成是素质教育。我们认为:这些东西对于和培养学生的素质可能会有一些作用,但是它没有抓住素质教育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柳斌同志没有告诉我们,在一所学校里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突破口、切入点在哪里。

第三,柳斌同志没有告诉我们素质教育和升学率的关系,所以当时我们这些校长是背着十字架工作。升学率上不去,老百姓不答应,也交待不了当地的行政官员;升学率上去了,又说你是应试教育。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一个相当有身份的市领导对我讲,“说你们衡水中学搞素质教育,有人信吗?你们每年考上那么多大学生,几百人进入重点大学,这能叫素质教育吗?你看人家某某中学一年就考上几十个,每天都组织活动,那才是素质教育。”情况就是这样,所以当时我们还是比较困惑、迷茫,不知怎么干。

1997年秋季,在我们地区的中学校长会上,我说,“素质教育的问题我们这些当校长的必须弄清楚,我们要弄不清楚就要挨板子,不管这板子来自何方,首先要打到校长的屁股上,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我们不能„月亮走,我也走‟啊!”这个时候我开始思索,开始学习,开始朦朦胧胧有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二)、理论与实践

1、理论的解释。它包括下面三层意思:

第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不同在于:应试教育是“使学生立于被动、消磨个性、灭掉灵性,”使学生处于被束缚、被压抑的状态。而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解放学生,就是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被束缚、被压抑、被禁锢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的探究,生动活泼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那么什么是应试教育呢?有人说是“时间加汗水”,错了,时间加汗水怎么能等于应试教育呢?时间加汗水等于勤奋。虽然我们反对用“时间加汗水”的办法来提高升学率,但是“时间加汗水”绝不等于应试教育。科学家要搞一项发明创造,没有时间和汗水行吗?我们各行各业要赶超世界水平,没有时间和汗水的付出也是不行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都说过:天才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灵感嘛!时间加汗水是应试教育的表象,不是本质。马克思讲,如果现象和本质完全一致的话,那么哲学就成为多余的了。应试教育的坏根,在于它对学生的压抑、对学生的控制、对学生的束缚,其表现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居高临下的强行灌输,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外加棍棒式教育。其结果,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生态,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摧残了学生的创造力,摧残了学生探索的心。问题出在这里。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勤奋努力。

第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完成四大任务:

一、学生知识的学习,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三、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四、学生的品德教育;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发展。在一个学校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就在课堂教学。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第三,素质教育和升学率不矛盾。素质教育搞好了,不仅不会影响升学率,反而会大幅度的提升升学率。虽然当前高考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难以考核学生的全面素质,即使是采取加重学生负担、强行灌输、加大考试密度等应试教育的做法,也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应试教育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提高升学率。但是上述这些做法都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压迫之上的,学生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确切地讲,应试教育这一套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靠应试教育提高升学率是极其有限的,它只能把升学率提高到一个有限的高度,再提高上不去了,那么后边的任务要靠素质教育去完成,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当时我们有这样的认识是有风险的。因为当时国内所有的主流媒体和所有的官员,包括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部长们,从来没有讲过这样的话。这是一个雷区,踏雷是危险的。开始人们的认识是,素质教育好,但是影响升学率,后来有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素质教育和升学率并不矛盾啊!到此为止,再没往下讲。1997年夏季,在全校的教师大会上,我正式就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即: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2、掀起头脑风暴

能否把学校领导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变成全校教师的认识,能否真正转变广大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成了学校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当时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甚至个别班子成员也对我的一些观点不以为然)。为此,学校决定从1996秋到1997年春,在全校上下开展一次关于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大反思、大学习。现在看,那次大学习、大讨论、大反思在衡水中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个转折点。为了转变广大干部教师的教育观念,那个时候,学校多次请专家来校讲学,频繁派老师外出学习,学校领导轮番登台汇报学习体会,骨干教师纷纷登台畅谈教育理想,大会报告,小会讨论,榜样示范,案例分析,倾盆大雨,涓涓细流,整个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与其说是一次大讨论,倒不如说是一次大灌输。因为马克思主义也是靠灌输,工人运动不可能自发的产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靠有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从外部灌输进去啊。同样,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不可能自然地生长于教师的头脑之中,也必须靠灌输。那个时期,为了改变教师固有的教育观念,衡水中学专门制订了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每学完一章就考一章,考核不及格的大会点名,还得补考。

经过大学习、大讨论、大反思,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首先肯定,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里头也有许多闪光的智慧,比如说:孔子启发教学的思想、庄子适应自然的教育思想、颜元注重实践的教育思想,还有《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知”的论述等等。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文化之中,这些声音很微弱,常常被淹没。相反,强行灌输、棍棒教育、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则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旋律。这些东西,是长期以来封建专制主义在教育上的一个反映。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在思想上依附于老师,唯师是从,唯书是从,教师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同时学生在人身上还要依附于老师,你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在老师面前学生俨然就是个奴才。老师把学生的大脑禁锢了,把学生的独立性剥夺了。老祖宗还在那儿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不要思考,背过就是了,背过以后就明白了,不许你去思考。蔡元培在上个世纪早期写的《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这篇文章中,就讲了中国传统教育中有大量坏的东西。巴西的一个教育家讲得更尖锐,他说:“灌输式教育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压迫手段”。这种教育模式造成的结果,使学生变得麻木、呆板、消极、厌学,使得学生把学校看成是牢狱,把上学看成是服刑,一说放学如同大赦,高兴得跳起来。学生已经厌学、逃学,不想学习,不愿学习了,他逆反了,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破坏了学生学习的自然结构,这时不要说培养什么创造性人才,就连升学率也提高不了了。

我在一次全体教师会上讲:我是学文科的,念书的时候读过马恩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毕业后再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共产党宣言》里的一句话,我记得非常清楚。马恩讲,“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恩接着讲,“这些生产力仿佛是用什么法术一下子从地下呼唤出来的。”什么法术,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解放了作为生产者的工人。他们在人身上获得了自由,不像奴隶制时代、封建时代那样,在奴隶主的皮鞭下劳动,在农奴主的超经济强制下、人身控制下干活。工人有了自由,获得了解放,这时候生产力极大的迸发出来。我们的教学也是这样。应试教育之下,老师强行灌,学生被压抑、被束缚,不能思考,不能探索,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背什么,如果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把学生从被压抑、被束缚、被控制的状态里解放出来,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极大的焕发出来,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就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到了这个时候,升学率的大幅度提高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3、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衡水中学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始于1997年3月7日。这一天,学校出台了《衡水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明确提出,要实现“三个转变”,落实“五个要让”,优化十个环节。所谓“三个转变”,①就是把原来强行灌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启发诱导(这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②把教师单向的讲授、学生被动的听课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这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③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能、德并重(这是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落实“五个要让”非常直白,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去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这个文件出台后,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改革拉开了序幕。当时提出“三全”,全员发动,全面推进,全力以赴。目的就是一个,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的发动,也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恐慌,因为你要改革就意味着他要劳累啊,就意味着要否定自己啊,原来得心应手、旧的教学方式不能再用了。所以改革的阻力很大,有人公开叫板:你不是要改革吗,改革是允许失败的,邓小平还讲过要“摸着石头过河”,你一下子推出这样一个方案,我们适应不了,要我们改革就要允许失败。“不行,不允许失败。我们的改革是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的,是被先进地区的经验所证明了的,是经过反复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推出来的。按照这个方案进行改革,只会成功,不会失败,如果失败了,你就是假改革。每一个人都必须改革,谁不改,打谁的板子,谁失败了打谁的板子”。我在大会上如是说。我们讲了过头的话,但是,在当时情况下,如果我们承诺允许失败,我们的改革就会流产,我们就成了现代的关云长,就会为那些惧怕改革、逃避改革的人留出了一条“华容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当时情况下,为推进改革学校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首先是在河北省第一家率先成立教科处,把它从教务处里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机构,由一名副校长兼任主任。后来,教科处就成了一个专门推进教学改革的机构,它要对全校的教学改革负责,它要培训教学改革的尖刀班。其次是“逼上梁山”。比如说,听评课,以往的时候,老师之间的评课几乎都是唱赞歌,如果提点意见的话,也是不痛不痒,“顾左右而言他”。改革发动以后,教科处每周都要安排一定量的听评课,而且我们对评课提出了三条具体要求:①、所有听参加听课的人都必须参加评课,所有参加评课的人都必须发言。②、所有发言评课者,都必须先给授课老师提三条缺点,再讲一条优点。③、要求所有评课的人,只要前面的人讲过的缺点也好,优点也好,后边的人就不要再讲了,必须有新东西,讲新的三条缺点和一条优点。这三条要求促使老师们踊跃发言,简直是争先恐后,谁落在后边谁就被动了。这样一来,授课的老师被评得满头大汗,浑身发烧,恨无地洞可钻。这种做法,现在看起来有些过头,但是,矫枉必须过正。这些做法在当时情况下,对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三是“唤起民众”。运用毛泽东闹革命的办法,宣传发动,唤醒民众。召开学生大会,到学生中去,宣传教学改革的内容、目的、意义和要求,把改革的方案告诉学生,让学生们知道改革会给他们带来好处,也就是把学生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力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比如,学校提出,如果哪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落实“三个转变”、“五个要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给老师递纸条,课后也可以到教务处告状,甚至还可以当场罢课。又比如,要求学生给自己的各个科任老师打分,把他们落实学校提出的“三个转变”、“五个要让”的情况排出队来,送教务处等等。通过这样一些非常的措施,造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群众压力,逼迫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4、引入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借钟馗打鬼

为了进一步巩固阵地,扩大战果,学校认为有必要借助外力、借助一种新的教学理论,进一步驱赶教师头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的教学观念。为了找到一个符合我们学校实际需要的科学的教育理论,我们走访了全国20来个省市的100多家学校和教育科研单位,可以说,走遍了千山万水,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到1999年,我们把“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引入了校园。这一理论是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积几十年的心血而创立的,其主要精神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使学生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主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七动”即动手做、动耳听、动嘴说、动眼看、动口议、动脑思、动情读。总之,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究,全身心投入。张熊飞教学思想把钱梦龙的三为主的教学思想(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为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张熊飞教授进一步提出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实现学生学习的发展性。我们当时就感觉诱思探究思想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衡水中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当初引进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时候,也并不认为它代表了国内教学理论最高水平,我们之所以把她引进来,是因为它有较强的可借鉴性、可操作性,其目的在于借钟馗打鬼,借钟馗驱鬼,这个“鬼”不是别的,就是老师们头脑中陈旧的教学观念。后来的情况表明,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引入校园后,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也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进一步变化,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气氛热烈,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5、倡教育民主新风,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个转变、五个要让也好,诱思探究教学思想也好,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落实素质教育,调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解放学生。但是在自习和课外作业领域,应试教育还占着统治地位。

2001年春天,衡水中学乘势而上出台1号文件,把素质教育的改革之箭指向了自习课和学生作业,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在作业和自习领域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新性;让学生会学、乐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让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成为当时校园的一句流行语。1号文件中,为落实上述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三条措施:

①削减学科授课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②放开自习,实行自习双轨制。不再把自习分配到学科老师名下,老师不能剥夺学生自由支配自习的权利。

③实行作业限时制和作业自助制,改变过去整齐划

一、强制完成的霸王餐式的作业形式,实行老师精心制作、学生自主选择的“自助餐”式的作业形式。对于“自助餐”作业形式,要求教师做到:精心加工,精心制作,不断花样翻新;还要坚持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科技发展前沿;老师不能强买强卖。要求学生做到:自主选择,各取所需;尽其所能,独立完成。这样做得好处是把学生从浩瀚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学会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做题速度的做法。为了探索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升学率的路子,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衡水中学唱了“三部曲”。第一部:1997年提出“三个转变,五个要让”,改革开始;第二部:1999年把诱思探究教学思想引入课堂教学,改革深入;第三部:2001年春衡水中学1号文件,改革延伸。“三部曲”总的精神就是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通过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这“三部曲”里面的一条主线就是把学生解放出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索精神,让他们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实现其主体地位,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去思考;解放他的双手,让他们去操作;解放他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解放他的嘴巴,让他们去表达。当学生被解放出来的时候,就会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当学生被解放出来的时候,就会调动出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到了这个时候,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了。

(三)、效果与结论

1、高考升学率迅速攀升

2001年,我们重点大学上线人数达到了678人,省考试院的领导告诉我们是全省第一,我们当时不敢相信,以为是开玩笑。在招生范围只有38万人口的情况下,我们的升学成绩却超过了招生范围100多万人口、甚至几百万人口的省内老牌的重点中学。

2、衡水中学的教育实践得出的结论

①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②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解放学生。③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④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而不是一两种具体的做法。

2004年暑假有家媒体披露,一向重视素质教育的南京在高考中落败。当时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高考成绩刺痛南京教育》,说得是拥有全省一流教育资源的省会,高考成绩却排在了全省的末位。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点评,随后全国很多媒体转载报道,于是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关于素质教育的再讨论”。

在讨论中有人发表文章,断言南京高考成绩失利是素质教育惹的祸,说是高考刺痛了南京的素质教育,甚至说素质教育是带刺的玫瑰,只能看不能碰,应试教育是臭豆腐,闻起来很臭,吃起来很香。整个观点基本是否定素质教育。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南京的素质教育表面上轰轰烈烈,各种成果花样翻新,但是花样重于实质,形式高过内容,很多都是在做秀,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把素质教育简单化、形式化,今天搞展示,明天作现场,结果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冲击,最后导致了高考的失败。素质教育没有错,南京搞的素质教育是伪素质教育。

虽然我对南京的素质教育了解不多,但坦率地讲,我不同意第一种观点,而是比较倾向于后者的观点。但是,如果讲南京的教育就是伪素质教育,恐怕也不尽然,未免有些绝对化了。但也确实在某些时候有做秀的成分。

在讨论中有人把苏北扬州、南通一些学校的做法称作县中模式,认为苏北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这样讲有失公允。其实他们的很多做法都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这些地方我都去考察过。应该看到,现在高考命题正在逐渐向素质教育靠拢,很多试题都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考试题在很大程度上能考出学生的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现在高考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讲,它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不光是智育的反映,包括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当然,目前高考改革的进展,距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关于素质教育的再讨论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应该说,当初我们国家选择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提出素质教育以后,也确实推动了我国的教育改革,使我国教育界耳目一新。但是这些年素质教育未能深化,始终停留在概念的层面、政策的层面,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①作为统领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部,到目前还没有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给以权威的、科学的解释,人们还是各说各话。

②正是由于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没有给出科学的、权威的解释,所以造成长期以来很多人把素质教育和升学率对立起来,片面地认为,抓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其结果,不仅使素质教育的推进遇到很大的社会阻力,而且客观上使应试教育的畅行具有了某些社会合理性。

③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都没有制订出明确的素质教育发展目标和评估指标体系。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素质教育,如何评价一个学校的素质教育,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④缺乏制度的创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教育制度没有进行任何的重大调整,素质教育的推进遇到了强大的体制性障碍,遭遇到了原有的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那些制度的拦截。

我在衡水中学的教育实践,还得出了另一个结论:

3、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拉锯的过程,不会是突变。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师一次自我否定的过程,因而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艰难的过程,一个长期的过程。非常艰难,有时候甚至到了进一步退两步的境地。为什么?我们的校长,我们的老师,都是在旧的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下培养起来的,那些传统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了我们的血液里面,已经转化成了我们的教育信念了,甚至已经转化成了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了。血液里流淌的都是旧的东西,要想全部把它换掉决非一日之功啊!有个专家讲,教学改革就像一个弹簧,你必须使出很大的劲才可能把这弹簧拉出来,但是一松手,它又回去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得体会非常深,当学校抓得紧的时候,课堂教学改革就前进一步,当稍稍一松手的时候,我们的很多老师又走回到驾轻就熟的旧的教学模式的“定势”当中去了。这个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虽然衡水中学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但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前几步。要走完整个路程,还需要若干年的坚守和若干年的强力推进,否则,还可能退回去。退回去很容易。(我对现在的校长讲,我真的很担心你们会退回去,因为退回去也不会影响升学率嘛,外地的高分生源正不断的涌入嘛)。

我们只要回溯一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史,就可以看出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改革的推进是何等的艰难,何等的缓慢。

早在1921年,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的时候,就深刻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坏根在于“使学生立于被动、消磨个性、灭掉灵性。”

五四之后,陶行知先生从国外回来首先看到,几千年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它是“被动的”,培养的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陶行知曾在美国留学,他是当时的公派留学生,用的是“庚子赔款”“的钱。在美留学期间,师从杜威,接触到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因此,他坚决反对鸟笼式的、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为了改造中国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

为了改造中国的传统教育,陶行知先生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育才学校,提出并实践了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在当时的国统区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教育界就开始了课程改革,提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课堂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问题。

1964年,毛泽东在给北京铁路二中校长魏连一的批示中指出:“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的。”

同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又尖锐的指出:“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这是资产阶级教育家早在„五四‟时期就提出来的,我们为什么不反对?之后,教育界提出了“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口号。

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刚一走上工作岗位,正赶上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当时的教学主张叫做:变讲堂为学堂,变学会为会学。这些提法在当时可以说非常新颖,非常超前,非常正确。九十年代我国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写进了中央文件。世纪之交,我国又开始实行新课改。可以讲,从陶行知到建国以后几十年,教学改革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进行。其实,反“满堂灌”也好,反片追也好,素质教育也好,新课改也好,建国以后历次改革、历次讨论的内容、改革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的要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么多年过去了,可是教学改革如鹅行鸭步,甚至进一步退两步,成效甚微,以至有人感叹:四十年反片追,越反越心灰。现在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学到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强行灌输和棍棒教育的影子依然随处可见,泯灭学生个性、扼杀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行为依然比比皆是。有一次,中央教科所朱小蔓也讲,“现在校园里的厌学和恶性竞争比十年前还要厉害”。

为什么改革进行的如此缓慢?为什么改革总也走不远?为什么会出现进一步退两步的情形?我个人认为:其原因就在于,作为改革的实施者的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变。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灵魂深处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推进教育改革的时候,未能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上,坚韧不拔,一以贯之。常常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任何的教学行为都可以从他的观念层面找到依据,找到答案。所以,变物必须先变人,变人必须先变魂。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成绩能否实质性提高的关键。前几年,衡水中学大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导致了高考升学率的快速窜升,就说明了这一点。

世纪之交,围绕实施素质教育的讨论已经进行了三次,第一次是九十年代自下而上开展的大讨论,第二次是2004年南京高考落败引发的素质教育再讨论,第三次是2005年6月何东昌老先生上书胡锦涛总书记以后,自上而下开始的、遍及全国的大讨论。我总的感觉是,三次大讨论一次比一次浮浅,一次比一次更远离核心,一次比一次更让人悲观。为什么这么讲呢?比如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次大讨论的结果,引起了高层的关注,导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文件,作出了《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当时几乎没有人对实施素质教育持反对态度;第二次大讨论时,开始有人拿南京高考失利说事,出现了怀疑素质教育的一些观点;到第三次大讨论的时候,更多的人提出了种种困难,认为素质教育无法推进,如教育投入不足、教师人事制度不合理、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等等,甚至有人还断章取义地援引了胡锦涛对何东昌信的批示中的一句话,说“东昌同志提出的素质教育的问题很重要,的确只靠学校和教育部门是解决不了的”。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有失偏颇,其实,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学校,要靠课堂教学,其核心是解决传统的课堂教学扼杀学生灵性、使学生立于被动、毁灭学生创造精神的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等于革除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最大的肿瘤。这也是素质教育要解决的一个核心的问题。现在存在一种倾向,把素质教育无限放大,把教育上所有存在的问题,都说成是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混淆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影响了人们对素质教育准确内涵的把握,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

三、公平也是教育力

这句话是借用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翻造的。或者讲得更直接一些:公平也是升学率。

(一)、为什么?

简单的说,公平可以优化教师的情绪状态,可以引发竞争,从而会极大地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1、从历史上看,公平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随便可以找到许多这方面的痕迹:如,古时候人们把心目中崇敬的男子称作“公”,如周公、关公、包公,年长的被称为“太公”如张太公、姜太公等。春秋时,孔子在《礼记》中讲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反映了那时候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到了宋代,中原一带家家户户供奉财神爷(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个财神爷叫什么?赵公明。赵是当时的国姓,皇帝姓赵嘛。为什么叫公明呢?人们希望有一位公平、明察的财神爷来保佑他们过上好日子。到了明代,《管箴》中有一句话,“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办公室的正面墙上写的也是“天下为公”,直到现在,大陆和台湾凡是立有孙中山塑像的地方几乎都镌刻着“天下为公”四个字。去年连战来大陆,在南京发表演讲时也说,希望两岸都能效法“天下为公”的精神,共谋和平与发展。自从孙中山创建民国以来,人们就把官员作事叫办公,把官员工作的房间叫办公室,再后来,人们把国家工作人员叫公务员。建国之初,我们党在农村建立的社会组织叫人民公社,最近党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讲,社会公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最近几年,国内理论界有关教育公平的呼声很高。但是现在讨论的教育公平的范畴,主要是在国家教育政策层面、教育资源的宏观配置方面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比如师资的调配、资金的流向等等,而微观层面学校内部的教育公平问题还基本没有涉及到。我个人认为,学校教育内部的教育公平是终端的教育公平,在某些意义上来讲更为重要。因为,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一个公平的环境,一个学校办学品位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养育也需要一个公平的环境,公平往往是和民主、公正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学校内部没有一个公平的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工作学习状态,而且将会影响学校育人的质量。在学校里,每一个教师都希望领导能够公平的处理问题,一碗水端平,如果教师感觉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公平的,他就会有公平感,有了公平感,也就有了安全感,那末,他就会踏下心来工作。反过来,如果教师有了不公平感,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压抑和不安,就会影响工作积极性。所以,公平也是教育力,公平也是升学率。有了公平,就会心齐气顺、政通人和,有了公平,就会积极向上,热情高涨。

2、同时,公平还会引发竞争。

争强好胜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中国人,对自然界不怎么关注,但非常关注人本身。这一点和西方人不同。西方人对自然界的观察非常细致,英国人瓦特小时侯在炉边观察烧水,提出壶盖为什么会跳动?由此发明了蒸汽机。近代的一些重大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小到打火机,大到宇宙飞船,几乎都是西方人搞出来的。但西方人不太在意别人的评价,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都很随便,包括性生活方面也很随便,也很少有人关注和背后议论别人的私生活。中国人对自然界不怎么关注,但特别关注人际关系,你看《红楼梦》,它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写得非常到位,所以,毛泽东就说过,你们中国人有什么可骄傲的?无非就是有一本《红楼梦》嘛。日常生活中,中国人非常关注自己在一个群体中的位置,别人怎么看我,别人怎么评价我,我排老几。一个领导班子若干个副职要排出个先后顺序,国家领导人出场的时候也是分先后的,《水浒传》中宋江起义上梁山后,梁山英雄108将排座次,那个顺序是根据功绩和武艺比出来的,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骂人时我们常说“你算老几”就是这种文化的反映。在中国人的文化里,就是要争高下,决雌雄,就是“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死要面子活受罪”。

在学校里,老师也一样,他们特别关注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位置,特别关注自己在教师群体中的位置,只要有一个公平的平台,他自然就会有一种赶超别人的欲望,只要有一个公平的环境,他们就会你追我赶,根本不用领导去管。所以,作为学校的领导,只要搭建起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让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去尽情地表演发挥,一显身手,自己在旁边公正裁判,就能够激发起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调动起极大的工作积极性。

(二)、探索与实践

基于上述认识,衡水中学在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就非常注意营造公平的学校教育环境,而且,努力地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

1、努力在学校内部营造公平的环境

首先体现在用人上。用人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用人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提拔干部唯才是举,公开岗位,平等竞争,群众评议,择优聘任,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用好一个人,带动一大片。

其次体现在政策的制订上。学校每一次出台大的政策,都要经过民主讨论,长时间反复酝酿,充分考虑到各个层面的利益,力求公平公正。创造公平的环境还体现在评模选优、评定职称等问题上。学校领导坚持做到公开指标,群众评议,公开打分,当场排队。决不暗箱操作,决不感情用事,决不照顾关系。

创造公平的育人环境还体现在学生管理上。班主任在座位调整、任课教师在课堂提问等问题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论家庭背景怎样、知识基础如何、也不论长相好看难看,让小草和鲜花都享有同样的阳光,让学生在平等、尊重、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衡水中学的另一个管理理念是:决不强迫任何一个教职工干他不愿干的工作。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要解放老师。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决不采用控制人身,限制自由等带有封建时代烙印的老办法。从1999年开始,衡水中学实行志愿填报竞争上岗。每年暑假前,学校要公布下一个学年的岗位设置聘任方案,然后由教师根据方案的要求,填报1到n个岗位志愿,公平竞争,最后由科室主任和年级主任根据教师填报工作志愿,分批次择优聘任。其中有一条,就是在聘任一个人的时候,决不聘他没有选择填报的岗位。这样,就把原来强调的个人服从组织安排,变成了组织安排服从个人志愿,这样,就使每一个教职工能够在一种公平、宽松的环境些自由的选择自己所愿意从事的工作岗位。

2、竞争管理上的优化设计 为了便于师生之间的竞争,学校在管理的很多环节上进行了优化设计:

比如,新生入学,按均衡的原则进行微机编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随机抽班上任,不论是领导干部的子女还是教师子女一律不允许选班就读,以免造成班与班之间、生源人数和生源质量上的不平衡(我当校长10年,没有允许过一个有特殊背景的学生选班)。一旦入班,就要从一而终,中途不能换班,如某班中途因学生退学出现了缺额,那么,就从要求转学的后备生源中予以递补。这样,就可以保证各个平行教学班之间,在生源均衡的前提下展开教学与管理的公平竞争。

再有,在平行班任课教师的配置方面,充分考虑每一个教师的年龄、性别、性格、教学风格,努力做到均衡搭配、优化组合,以利于竞争。如甲班教数学的是个年轻女教师,那么乙班也配个年轻的女教师。如甲班语文课的老师是个老教师,那末,-------------。

还有,从2001年开始,衡水中学开始尝试将一个年级的20个教学班分甲乙两部,每部10个班。在师资、生源均衡的情况下,让他们在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展开竞争。此外,在同一年级的平行班当中,又进行了“比翼班”实验,即一组任课教师同时在两个教学班任课,让这两个教学班的班主任和学生在竞争中比翼齐飞。原来学校一个医务室共两名大夫,工作效率低,学生意见大。后来学校把它一分为二,各自分开办公、单独结算、分别考核,结果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立刻发生了变化。原来学校就一个大食堂,在管理上一直难度很大。后来在重新翻造设计的时候,从便于竞争考虑,我们把它一分为四,分成了四个食堂,同样的设计布局,同样的使用面积,同样的炊事设备,同样的服务机会,单独核算,引入竞争,结果饭菜价格、饭菜质量、服务水平、卫生状况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前边讲了班与班之间师资配备的平衡、生源配置的平衡,在此基础上还要有工作考核的公平。严密的组织每一个考试,平时组考的严格程度,绝不亚于高考。比如,考前对试题的来源、内容是绝对保密的;发卷以后,正式答卷铃响之前答卷的学生,要扣30%的分数,决不含糊;考场上的纪律也十分严格;考完之后,要密封卷头,整个阅卷过程也是在严密的监控之下,要在大的房间里面集体进行,而且是年级之间交叉阅卷、流水阅卷,以确保考试成绩的准确。另外就是教学时间上公平。对各学科课时进行科学的分配,然后严格要求老师不拖堂、不提前上课、不得挤占自习,不得多留作业,教师以任何形式变相挤占自习、多占时间都要予以爆光,受到警告,以确保公平的享有时间。

各个科室的主任由于工作内容、任务、职责不同,所以不好竞争。衡水中学把各科室的各项职责任务赋于一定的分值,年初予以公布,年终根据完成进度和质量进行量化打分排队,从而实现了科室之间的公平竞争。

衡水中学校园的卫生状况给到过衡中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各个场馆、各个教室几乎是一尘不染感到惊讶。其实衡水中学的卫生管理也是运用了竞争管理的原则,把各个区域的卫生分别落实到五个科室去管理,如餐厅归膳食处,科技馆归教务处,办公楼归办公室,宿舍楼归政教处。然后由五个科室各抽一个人组成卫生联查小组,联查小组每周不定时联查二次,并进行量化打分,注明扣分原因和部位,明细打印入表,然后根据五个人打的平均分排出队来,在每周一次的校长办公会上进行公布。周周评比,周周排队,把评比变成了常规,把竞争变成了常规。久而久之,学校的卫生管理就进入了自动化的轨道。

总之,在衡水中学,公平竞争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凡是可以竞争的地方都给搭建一个公平的舞台。

(三)、公平竞争带来的影响

一个材料上说,衡中流传着一句口头禅:“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早晨起床后15分钟之内完成穿衣、收拾床铺、洗漱、整理内务,然后到操场列队出操。学校开始检查宿舍卫生和早操情况。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就包含了七个争。争起床速度(不许提前)、争宿舍卫生质量、争列队早晚、争队列整齐、争步伐矫健、争口号嘹亮、争精神状态。在这里既有速度的竞争,也有质量的

第三篇:揭秘:衡水中学如何做到一年104人考入清华北大

揭秘:衡水中学如何做到一年104人考入清华北大

2013年10月10日 11:51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雷磊

衡水中学2012届高中毕业生合影。在有的中学校长们看来,衡中“像黑洞一样”吸纳全省甚至省外优秀生源,“站起衡中一个,倒下一片”。(衡水中学网站图/图)

衡水中学很多学生即使跑操手中都拿着一本书,稍有间隙即争分夺秒学习。(网络资料图/图)

一位2011年毕业于衡水中学的女生保存了从高一到高三所做过的卷子,摞起来有2.41米,她最终考入了香港大学。(网络资料图/图)

原标题:衡水中学的“封神”之路 超级高考工厂

衡中校门街道边,今年考入北大清华的104名学生头像一字排开。街道不够长,考入港大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77名学生没能露脸。衡水的GDP长年徘徊河北末三位,但衡中撑起了“教育名城”的所有名声。放假时校门口停驻近4000辆小车,十年中接待访问人数17万,如今参观须交600元会务费。

学校实行“无死角管理”,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10点10分,时间安排具体到分钟。成绩、德行、卫生全部纳入“量化管理”,包括“男女生频繁交往”、发呆、吃零食等都属扣分范畴。

衡中“像黑洞一样”吸纳全省优秀生源,河北高考渐成独唱。2013年高考衡中独占清华北大招生人数的80%、全省600分以上考生的五分之一。在河北“衡中没有对手”。“衡水中学扩建工作是全市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必须看大、看急、看重”,全衡水所涉及部门、单位都必须密切配合。衡中背后,是衡水全市乃至河北全省的教育资源集中。

完全可以把衡水中学当做一家工厂来看待。流水线从每天清晨5:30开始运作,到每晚上22:10关机停工,其间的每一分钟都被精确管理。拿着衡水中学的作息时间表,你看不到哪怕一分钟,是留给学生们自由支配的。

现代企业的流水线终于被无缝移植到中学教育当中。教师们仿佛是往电路板上焊接元件的女工——喜欢招聘女老师是衡水中学的一个传统,因为“好管理”——她们在规定的时间点上,娴熟地把语文、英语、数学等科目考试所需要的知识,焊接到这些十六七岁孩子的大脑里。这个工厂的产品,便是每年6月份的高考升学率。

整个河北省的初中,都是衡水中学的原材料供应商。尽管恶评不断,当地政府也多次出台政策限制跨区域掠夺优秀生源,但衡水中学仍能轻松从全省甚至从北京遴选优秀生源。

在这所超级中学的“英才街”上,2013年104位考入清华北大学生的头像贴画从街口一字排开,一直延伸到校门口。

300米的小街显然不够长,考入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名校的77名学生甚至都没能一一露脸。

在这300米的小街上,可以看到教育的理念和荣耀被层层削减后剩下的东西:考试,考更好高校以及最好的高校。

英才街热闹的背后,2013年河北省高考几乎是衡水中学的独奏表演,不仅囊括了河北省文理科状元,文理600分以上的考生也超过全省的五分之一。考入清华北大的104人使得衡水中学独占两校河北招生人数的80%,并成为河北自新中国成立以后首个两校录取学生过百的中学。

这已经是衡水中学连续第14年在河北省高考中夺魁,在全国15000余所中学里再添传奇。而在民间,衡水中学被追捧为“超级中学”之上“神一样的学校”。

中国恢复高考36年,在基础教育层面则是逐渐摆脱“农村包围城市”,资源向城市倾斜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超级中学”现象,在屡创应试神话的同时,更加剧了资源失衡和教育不公。因而在落后地区眼中,“超级中学”被形容为一个个超级“黑洞”。衡水中学则是一个例外。和大城市超级中学若干分庭抗礼不同,衡水中学在整个河北没有对手,且像一个反向“黑洞”般将石家庄乃至北京的优秀学生尽收门下。衡水这个经济省内倒数、曾经贫瘠的盐碱地也因这所学校而成为盛名远播的“教育名城”。

一直以来,围绕衡水中学的质疑和获得的成绩一样巨大。作为落后地区基础教育一次难得的“逆袭”,以半军事化管理、绩效量化等现代公司管理手段为特点的“衡水模式”在国内迅速传播并被争相仿效,一边被捧作济世良药,一边又被斥为应试教育的复辟和滥觞。如今,出身小城的衡水中学已经站到了当地“教育生态链”的顶端,并继续扮演着掠夺者的角色,令那些同样是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雪上加霜”。衡水中学带来的争论还远未休止。正如《人民日报》在2013年7月一篇文章的标题——衡水中学:没对手有隐忧。

朝圣者,家长来了,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也来了,他们是衡水中学的“朝圣者”。

位于北京以南270多公里的河北衡水有着便捷的交通,却有着与之不相称的经济发展水平,由于资源缺乏,GDP长年徘徊河北末三位。衡水中学几乎撑起了这座小城所有的名声,学校位于市区西南一片低矮的居民区,来往大货车卷起的尘土时常将街道陷入一片灰蒙。

衡水周期性的繁荣,则出现于每个月学校放假的日子。外地家长们赶来衡水看望念书的孩子,挂着各地牌照的小汽车会将街道塞满,整个城市都会陷入拥堵之中。

衡水中学是拥堵的中心,其门口有时会停驻近4000辆小汽车,绵延数公里。天长日久,“衡中堵车”已经成了市民长期反映的民生难题。衡水交警部门还为此专门制定《关于衡中放假期间联勤工作方案》,派出30名工作人员以保障衡水中学附近通畅。

“能考个好大学,见不到孩子也值得。”家长们对拥堵也很能忍耐,他们每个月只能见一次孩子,陪孩子吃顿饭。他们觉得孩子能到衡水中学念书,就是送进了“大学的保险箱里”。这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

家长来了,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也来了,他们是衡水中学的“朝圣者”。虽然是以研讨会的名义来到衡水的,但老师们的参观并不免费,为此他们需要缴纳600元的“会务费”。

“这是我去过的地方里门票最贵的。”一位参观过衡水中学的老师打趣说。他早就听闻衡水中学的名号,学校派他和同事来这里的目的,是希望借助这里的经验来提升升学率。

当老师们走进衡水中学所在的英才路时,一眼难以看到尽头的头像贴画会令他们感到震撼。边走边看,这些图腾般的图画会让他们心情变得虔诚。等到衡水中学门口,数字化介绍高考成就的巨大展板会再度强化他们的惊异。

脖子上挂着吊牌,他们像学生一般排队,在衡水中学工作人员的带引下进入校园参观。激情课间操震天的口号,无人抬头的自习课,午饭时间学生的奔跑,都会给这些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然后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封闭管理”、“量化教学”这些词语。当然,不少人还会反思自身,写下长篇大论的参观感受。

云南等地的中学更为直接,老师带着学生坐了36小时的大巴来到衡水中学参观,为的就是在这些学生心中“埋下信念的种子”。除了造成拥堵之外,这些外来者仍不无可爱之处,他们会住满市区数量庞大的酒店,购物消费。曾经,一个全国性的高中校长论坛在衡水中学举行,校长张文茂一再要求减少参会人数,原因是“衡水市区的宾馆住不下”。2011年衡水中学承办会议,尽管包下衡水所有的宾馆,还是有不少与会者只能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县城去住宿。十余年来,到衡水中学参观学习的外地官员、师生就有17万人。衡水中学宣传处主任张永笑称,衡水中学为衡水的宾馆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这些取经者学到了什么“真经”呢?换句话说,衡水经验,是否可以在全国复制?

陕西老师刘波9月初参观了衡水中学,他对学生疯狂的学习态度感触颇深,回校之后他发现自己所在的学校环境根本没法那样要求学生,憋到最后,他觉得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结果换来一片哀嚎。

衡水中学成名了,山东的老师曾慕名来学习过。但来过以后,之后就不再来了,因为山东禁止中学补课。“衡水模式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学生时间控制之上的。”曾在衡水中学任教10年的李娟说,禁止补课打断了生产线的连续工作。强人校长的“药方”

“国家级示范高中”建设的政策并没有出台过。但李金池却凭借这个虚拟的幌子,完成原始积累。

时间倒前20年,衡水中学还只是衡水市(县级市)下辖的一所中学,招生范围仅限于全市。衡水中学退休教师戴藏云还记得,当时衡水中学房屋破旧,还有被洪水淹过的痕迹。1992年,李金池开始担任校长,这成为衡水中学的转折点。

“学校管理十分混乱,教学也是一团糟。”李金池回忆说,当年衡水中学召开班主任会,副校长讲话,台下有人喊了声“别听他瞎掰扯,散了吧”,众人一哄而散,留下几个领导在台上面面相觑。1992年,在衡水地区十一个县的教学评比中,衡水中学排名靠后。

“当时组织部物色校长时找了不少人,但大家都不愿理这个烂摊子。”接到任命后,李金池回到家一宿未眠。戴藏云与李金池是河北师范学院77级的同学,毕业后又一起被分配到衡水中学。“他本来是一名历史教师,有些家国情怀。”戴藏云说,李金池还善于管理。

面对衡中的沉疴,李金池开出的第一个“药方”是整顿校风校纪。当年,衡水中学围墙低矮,学生纪律涣散经常逃课,而一些社会青年也可以翻墙入校滋事行窃,甚至骚扰女生。“我当时忙完一天的工作,还要带领学校中层蹲点抓流氓,经常抓到一两点。”李金池说,为了震慑流氓,常常抓住后是先打一顿,然后再扭送派出所。

1993年,衡水中学关闭校门,实行全寄宿、准封闭管理,要求所有学生一律住校。“扎紧篱笆,管理就方便了。”

但与落后的硬件水平相比,校园管理还不算多大的难题。当时衡水地区尚未建市,仍是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市区仅有三万人口。盐碱地里广种薄收,经济发展的落后也牵制了教育。戴藏云还记得,那时很多中学连一幢像样的房子都没有,教学和住宿都在平房里。

李金池穷得连一块砖都买不起,当时衡水中学一年的办公经费仅有一二十万元,仅够发教职工的工资。1993年,李金池听到一个消息——教育部正在酝酿建设1000所国家级示范高中。他认为机会来了。

他先在学校的大会小会上频频提及这个未经证实的事情,并勉励师生为之奋斗。当年教师节,衡水市委书记与市长都来到衡水中学考察。李金池重点汇报了衡中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的目标,他对领导说:“衡水地区必须要争取一所,衡水中学要担起这个责任。” 时值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湖北的黄冈模式正风靡中国,凭着“奥赛、高考和教辅”三大法宝,黄冈中学缔造了基础教育的第一代“神话”,宣称“把中国考起来”。红火之时,黄冈中学不仅上央视上教材,大卖教辅试卷,每年都有全国人大代表名额。仅十余年后,学校每年效益就过千万,还到外地开分校。基础教育为贫困地区带来的名声与经济反哺,刺激了地方教育政绩观的兴起。

“国家级示范高中”这个饼画得很有诱惑力。戴藏云回忆当年一次全市干部会,市领导特别提及衡水中学,希望能把学校办好。经过李金池向市领导的多次请缨,衡水决定花力气办好衡水中学,校园硬件建设被提上日程。

“当时市里投资1200万,分三年支付。”李金池说,每年400万在当时的衡水已经非常可观,占去衡水地区每年财政预算教育支出的三分之一。第二年,衡水市财政困难,只拿出了200万元。为了保证工期,李金池开始东拼西凑,连一些低分生缴纳的“借读费”也拿了出来。资金到位之后,很快新的教学楼、图书馆都建立起来了。这些建筑衡水中学一直使用到现在。

事实上,“国家级示范高中”建设的政策并没有出台过。但李金池却凭借这个虚拟的幌子,完成原始积累。1995年,衡水中学成为衡水地区升学率排位的第一名。1996年,衡水撤地设市,衡水中学被划为市教委直管中学。借助扶摇直上的办学成绩,李金池又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提升衡水中学行政级别,以比肩其他地市的知名中学。1997年,衡水中学升格为正处级单位。“如果说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那就是善借外力。”20年后,李金池这样总结衡水中学的崛起。

河北衡水中学门前英才路两旁的围墙上贴满了被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的学生照片,长达百米,蔚为壮观。(CFP/图)

衡水中学提倡“激情教育”,时常举行各类“誓师大会”或“冲刺大会”,学生代表与班级集体均发言表态、并相互比拼激励。(衡水中学网站图/图)(何籽制图)

一切公司化就连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衡水中学的量化也做到极致,如男女学生交往频繁,会酌情量化扣除班级德行分。

衡水中学开始腾飞的1994年,800公里外的湖北黄冈中学恰逢90周年校庆,黄冈市城区许多单位放假一天,中央政治局五位常委为其题词,七十多家中央及地方媒体蜂拥而至。

这样的殊荣,对衡水教育界构成了不小的冲击。置身于发达的京津唐工业区之外,经济指数全省倒数的衡水也在努力寻找出路,李金池和衡水中学也不例外。

对衡水中学而言,学习大城市高薪聘请名师自然是不可行的,衡水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李金池后来回顾的治校措施,更多是从衡水中学内部发掘潜力。“竞争是衡水中学发展起来的关键。”无论李金池还是衡水中学的老师们,都会这样总结。

“衡水中学管理的特点就是没有死角。”戴藏云说。所谓“没有死角”,就是实行全寄宿、封闭管理,在校内,学校全面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休息。而林林总总的校规细致到“能否带橘子进教室和穿短裤睡觉”。

流传于网络的一张课表,记录了衡水中学校园生活的紧凑,学生从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开始,一直到晚间9点50分,排得满满的。就算是晚间放学之后,学生也必须十分钟内跑回宿舍并上床休息。如果学生违反,将面临惩罚。

衡水中学的一天,是从操场上震天的口号声中开始的。每个班级音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这个班级的量化考核分数。就算是站在操场上,每个学生手中也都拿着书本在朗诵,争分夺秒。就算是吃饭,学生们也是争先恐后跑去食堂,一度学校规定不许跑,甚至派人检查,仍然管不住。

“我来衡中做什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得怎么样。”经典的“衡中三问”,是衡水中学学生头顶的“道德律令”。而激励人心的口号则见于每个班级和学校的各个角落,就连上楼的阶梯上都是各种各样的公式。积极、竞争,已经深入校园里的每个角落。“衡水中学的管理说到底就是封闭管理和量化考核,这是一个钢镚的两个侧面。”李金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封闭管理是第一步,可以为学校营造一个单纯的环境。而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量化考核则是不可或缺的。而有去过衡中的参观者认为,绩效量化其实就是借助现代公司手段管理校园,无止境地追求效率和数值考量。

从量化班级入手,班级的学习成绩、纪律、宿舍卫生状况,都会影响考核成绩。而考核的成绩直接与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绩效评定发生联系。“比如坐班,量化会具体到每个小时。”李娟曾在衡水中学任教10年,她说执行量化考核的是学校课少的音体美副科的老师和教务干事,他们统计成表并公布出来。

“学校利用了老师们的自尊心。”李娟说,量化考核鞭策结果是,老师只能拼命工作。

对于量化考核、坐班等措施,教师中不少人反对。“当时一些教师抵触,在背后骂我。”李金池回忆说。戴藏云觉得李金池有自己的政治智慧,他常常将一个制度先在学校中层干部会上透风,但并不急于实行,等到教师们下面骂完了,情绪平静后,他才突然宣布实施,反对的声音就小了。

除开硬的一面,李金池还有软的方法。推行班级量化考核,反对最厉害的是班主任,因为考核结果最终会落到他们头上,李金池一度将班主任的津贴从8元提高到40元。学校经济宽裕之后,他给教师们盖了住房,他和其他学校领导都靠后,好房子让一线的教学骨干先选。

统一的管理逐渐有了成果,衡水中学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从几人到了十几人。2000年高考,衡水中学力压石家庄二中这些传统名校,成为河北省的高考冠军。

“你们中要出更多的吴仪,要出更多的鲁迅。”戴藏云曾多次看到,李金池的一句话就能让台下的学生嗷嗷叫。李金池成为这个学校的标志。他每天早上会带领师生跑操,和5000名学生一起高喊口号。按照他信仰的“工作安排紧凑了就是激情”,衡水中学的时间表里每件事都被精确到了分钟。

就连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衡水中学的量化也做到极致,如男女学生频繁交往等“非正常接触”,会酌情量化扣除班级德行分。2002年9月,中国教育报头版连续四天以《一个教育函数式的解读》为题报道了衡水中学办学经验,衡水中学声名鹊起,被称为“教育神话”。李金池还记得,当时学校里找他的电话都被打爆了。2004年,李金池从校长位置上调任衡水市教育局局长,那时他在衡水已经家喻户晓。

难道教育局管不了他们吗?

衡水中学等超级中学的“掐尖”,使得大部分县市中学的处境越来越恶化,被业内人士形容为“站起一个,倒下一片”。“难道教育局管不了他们吗?”一份投诉材料这样写。

李金池离开衡水中学之后,他原来的下属张文茂接任衡水中学校长一职。这时候的衡水中学俨然是河北省内首屈一指的名校。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曾认为,地方政府是“超级中学”现象的始作俑者,许多地方领导以辖区内拥有“超级中学”为荣。

而对于衡水当地而言,衡水中学无疑是手中筹码,如果运用得当,这将是小城最耀眼的“名牌”。

在河北,超级中学的苗头则出现在2003年。这一年石家庄二中成立分校,在河北教育界引发震动。当时许多教育专家已经预测到这将带来的“黑洞效应”和对教育公平的破坏。此后,河北省内的知名中学仍纷纷设立分校扩大招生。

当时,高考已经成为超级中学的秀场。人大附中、西工大附中、南开中学都已经形成气候。这些中学多分布在首都和省会,当时优质的师资和生源向大城市流动是趋势。相比而言,衡水中学面临一场逆流而上的战斗。

2006年9月,衡水中学将一所民办中学收入旗下,改名为滏阳中学,专门招收复读生。凭借衡水中学的名气,第一年就有近千人入学就读。利用生源的“马太效应”,衡水中学开始在河北省各个地市吸收生源。

“实际上,衡水中学能考上十几个清华北大,已经到了极限。”河北教育界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衡水中学原来的招生范围仅限全市,多数学生都来自于市区桃城区(原来衡水县级市)。衡水中学已经将这些学生的潜能最大程度挖掘了。

衡水中学要继续迈进,就必须打破“不得超范围招生”的藩篱,广纳全省的优秀生源而教之。李金池说,在他任校长最后的两年里,已经有外地的学生慕名来衡水中学。衡水中学的加入,使得河北超级中学的争夺倍加激烈,主要体现是优质生源的争夺,免收学费甚至是给钱给物这样的招生“谍战”在各处上演。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顶级的“尖子生”则流入了衡水中学这样的一流中学。2010年中考,邢台市区前100名学生留在邢台的只有30多名,接近70人流向石家庄二中和衡水中学。

“县里招生环境越来越恶劣,很难招到和留住优秀学生,高考升学率滑坡严重。”河北赞皇县中学校长侯树军曾对媒体说,衡水中学等超级中学的“掐尖”,使得大部分县市中学的处境越来越恶化,被业内人士形容为“站起一个,倒下一片”。

2011年,赞皇县中考前200名,最后留赞皇中学的仅60人。赞皇中学一度出台政策,将出十万元奖励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但一直没有机会兑现。而某名校招生老师在赞皇还被打了。而河北当地媒体,不时接到关于衡中等名校违规招生的举报和投诉,“难道教育局管不了他们吗?”一份投诉材料这样写。2011年7月15日,河北教育厅基教处曾通报衡水市第二中学、临城中学、石家庄二中分校等三所学校违规招生,但并无详细处理说明。

衡水中学成为乱局中的赢家。从十几人到近百人,衡水中学考入清华北大两校的人数占掉了全省大部分,超越石家庄二中等传统名校,独霸河北。虽然河北省教育厅一再禁止超范围招生,最终都不了了之。

“在我们的班上,当时就有超过20个同学是外地人。”衡水中学2007届学生张雨说,甚至不少北京、山东等地的学生也在衡水中学学习。

虽然,本地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冲击,衡水中学服务本地的作用下降了。但衡水当地政府却跟衡水中学进入了“蜜月期”。每年高考成绩出榜之后,衡水中学的网站会挂满衡水各个领导的贺词。

2009年,衡水市原市委书记陈贵在考察衡水中学扩建工作时也表达强力的支持:“衡水中学扩建工作是全市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必须看大、看急、看重。”他要求衡水中学扩建所涉及的部门、单位都要密切配合。

除开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衡水中学还有另外一张可供资助的“关系网”。据熟知衡水中学招生的人士说,衡水中学一座难求,外地学生要进去必须有高官的“条子”。能拿到“条子”的学生,不是子女也会沾亲带故。这些关系会帮助衡水中学免去不少麻烦。“从现在学生家长的通讯录就可以看出,不少家长都非等闲之辈。”曾做过衡水中学班主任的王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和丈夫在高速路上因严重违章被扣车,她忽然想到班上一名学生的父亲是交警部门的领导,就拨通电话求助,很快她和丈夫就直接开车走人。

“我一个普通老师都可以这样,学校能动员的资源就更厉害了。”王莉说。

走中间路线了,李金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当年搞的是题海战术,拼学生、拼老师,做了不少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我现在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

58岁的李金池现在是石家庄一所民办中学的校长。2010年,他从衡水教育局长位置上退下来后,再度回到熟悉的教育实践领域,任精英中学的校长。

“他将自己的经验运用在这里,学校很快有了起色。”退休后曾在精英中学兼职的戴藏云说,李金池到达精英中学后,他的“名人效应”使得这所民办中学当年招生就满额,优质的生源开始往这里流动。2013年高考,精英中学的一本、二本上线率就达到了石家庄全市第一,人们惊呼“衡水中学奇迹再现”。

“我现在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李金池说,到精英中学之后他对教育又有新的思考。但他的方式仍然没有变化,精英中学封校后实现了封闭管理,李金池仍旧在这里提倡他在衡水中学运用过的“激情教育”。

近年来,关于衡水中学教育模式的讨论从未停息。李金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当年搞的是题海战术,拼学生、拼老师,做了不少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有些老师甚至体罚学生,采用棍棒教育,学生累得发昏,老师累得吐血。他说,从1997年后他也开始探索课堂改革,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

吊诡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学都开始以衡水中学为师。对于河北那些利益受损学校而言,要生存下来就只能学习衡水中学。然而,衡水中学的“马太效应”已成,要撼动几乎不可能。

李娟介绍说,如今衡水二中、衡水十三中都是学习衡水中学的治校模式,甚至在某些做法上青出于蓝。衡水二中提倡“低进优出”,招收衡水中学余下生源中的优秀者,目前每年也都有5人左右考上清华北大,实力远超其他地市的名校。

“比如衡水中学的每日教研——把老师聚齐开会交流经验的做法,就是学习二中的。”李娟笑说,衡水的中学间展开了发扬“衡中模式”的比拼。

“衡水中学的本质是一种过度教育。”一位衡水中学的离休领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张雨还能记起她2007年在衡水中学复读的日子,发呆、吃零食、撕纸都会被记录,损失班级量化考核的成绩。一天晚间,她尿急去上厕所,就被工作人员记录下来,第二天通报批评就上了黑板报,班级量化考核被扣掉一分。

如今,无数渴求升学成就的学校将衡水中学的经验奉为圭臬。这让李娟感到忧心,教师的状态最终会影响到学生,考核的压力也会间接转移到他们身上。“谁的青春可以被量化呢。”李娟说。

第四篇:衡水中学

看到这个的朋友请注意:黑色部分是衡中的官方规定;红色部分是高三的时间安排(这个应

该是最严格的时间表)。实际上新生的作息时间与黑色部分相近。看到红色部分也不用害怕,到了高三就适应了……这是以前的……这是现在的……5:30起床(起来以后洗漱、整理内务)5:30起床(整理内务,没

时间洗漱)5:40非值日生离开宿舍5:35往操场跑 5:43值日生离开宿舍5:45

赶到集合地点(跑操)5:40赶到集合地点(跑操。实际上规定5:45之前不准到位)(跑

完操大概是6:00)跑完操大概是5:55 6:00~6:30早读早读时间没变 6:

30高三学生吃早饭 6:34高二学生吃早饭 6:38高一学生吃早饭7:00回到教室吃

饭时间也没变,但是6:49之前回到教室。大多数人是6:457:00~7:35早预备6:

50~7:35早预备 7:45~8:25第一节课(7:43预备)8:35~9:15第二节课(8:33预

备)9:25~10:05第三节课(9:23预备)10:05~10:30课间操10:30~11:10第四

节课(10:28预备)11:20~12:00第五节课(11:18预备)12:00高三学生吃午饭这个……高三学生一般是12:25以后去吃饭。学到12:35的也很常见。12:04高二学

生吃午饭 12:08高一学生吃午饭12:40进入宿舍楼即使是12:35去吃饭,12:

40也是要进入宿舍楼的(这是可以做到的)12:43进入宿舍 12:45进入午休状态 12:

45~13:45午休13:58进入教室应该是13:54之前 14:05~14:45第六节课(14:

03预备)14:55~15:35第七节课(14:53预备)15:35~15:40眼保健操15:55~16:

35第八节课(15:53预备)16:45~17:25第九节课(16:43预备)17:35~18:15第十节课(17:33预备)18:15高三学生吃晚饭18:32回到教室 18:19高二学生吃晚

饭 18:23高一学生吃晚饭18:50~19:10看电视新闻(录播)19:15~20:00晚一(19:

13预备)20:10~20:55晚二(20:08预备)21:05~21:50晚三(21:03预备)21:

50回宿舍应该是21:5822:00教室熄灯不知道,没学到过这个时候 22:05进

入宿舍楼22:08进入宿舍22:10晚休这个时间也没变,但是一天下来,很紧张……

第五篇:衡水中学

衡水中学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负责;“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教学的过程”是通过大量的基本事实,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诱导学生全身心参与,甚至让学生重新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媒体)的作用”是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高度”是“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注:媒体—媒人之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就象教材、教法、环境等众多因素一样是“媒体”,是一种特殊的媒体,起着媒介作用。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教师只是一位红娘,等张生和莺莺走到一起了,红娘就不要再在二者之间充当‘第三者’了。”在教学过程中,他认为:教师迟早要从学生和知识之间淡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等学生已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时,教师再去不厌其烦地讲解,那就是“第三者”)

(二)主要做法 衡水中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实行“三年一盘棋”规划,即高一要夯实基础,和谐发展;高二要凸显优势,自我发展;高三要超越目标,跨越发展。具体在教学方面,三年教学进度相应设计为高一下学期分文理科,高二结束全部课程,高三全部安排复习。

1、减少课时,增加自习

对课程和课时结构进行严密细化和优化,减少教师的授课时数,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语、数、外大科,高一共5节,高

二、高三共6节。保证每天两节公共自习课。学校出台《关于减轻学生负担,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决定》文件规定,减少学科授课时数,增大阅读课和学科阅览课,将语文、外语周授课时数减少至4课时。

其它学科也根据学科特点做相应调整,余出的时间交给学生,一是增设大阅读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广泛涉猎,自由阅览,或发展兴趣特长,或补弱纠偏。二是开设语文、外语阅读课,开辟专门阅览室,定出必读和选读书目,规定最低阅读量、摘抄量、写作量,其中语文阅读课不少于3课时。

实行双轨制自习,把自习时间还给学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衡水中学自习分为“学科自习课”和“公共自习课”。每天6节(含3节晚自习)。难点学科必须安排学科自习课,学科自习课归该学科所有,但不准讲课或变相讲课,教师可以辅导学习,教师布置的必做作业必须控制在20分钟内完成,教师必须在学科自习结束时收缴当天作业,其余时间严禁教师收缴作业,如果教师留的作业学生不能在学科自习内完成,在其它时间收交作业,便被列为教学事故,给予处理并记入教师的教学档案。

公共自习课除班主任外其他教师一律不准进教室,教师不准以讲课、发习题、放投影等形式变相占用这段时间,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晚自习也有教师值班。三节晚自习后,还有20分钟学生自由讨论时间,回寝室后学生一般不再看书了。

课时减少了,教师就不能按“老套子”讲课,取什么,舍什么,怎么讲,教师必须吃透教材,重新研究学生。作业时间少了,教师必须控制好作业量,认真研究所教学科作业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作业分为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和“自助餐”。课外作业必须人人都做,而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自助餐”就是选做试题。各年级对“自助餐”的规定各不相同。高一年级语文、数学、外语三个学科每天必须留“自助餐”;高二年级高考学科每天都必须留“自助餐”;高三年级各科都必须留“自助餐”;“自助餐”必须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色、香、味俱全,且以自编或自组习题为主;题量应适中。“自助餐”应区别于学科作业,不准强制学生做,不准收交,不准采取强制措施变相检查验收,必须完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自助餐”作业则要求教师必须研究作业的“趣味性”、“适应性”,否则学生就不选。通过这些改革,“迫”使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研究作业的设置,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大题量”、“时间加汗水”的做法。

2、强化常规、狠抓落实

衡水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努力追求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他们明确“五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确定“一至六常规”要求,即:

一个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

两个对待,两个至少,两个五分钟----把每一节自习都当作考试来对待,把每一次考试都当作高考来对待,真正做到自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高考平时化;每两周至少提问每个学生一次,每学期至少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面批面改;教师连续授课时间不超过5分钟,每节课末给学生留下5分钟思考总结的时间。

三个按时,三个转变---自习课按时到位辅导,按时布置作业,按时收缴作业;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提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媒体的理论。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教师要由教学的主宰者、操作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精,四注重----精选、精讲、精练、精评;注重启发诱导,注重学法指导,注重情感渗透,注重培养创新思维。要求教师上课一律不准拖堂,改变教学内容和课后习题过多过难的状况。

五必,五让----作业布置和检查要作到有发必收,有收必看,有看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做出结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六个环节----备、讲、批、辅、考、评。要求每一个环节都非常细致,认真,讲究效率和质量。

3、集体攻关,统一行动

(1)集体备课

推行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说课制度,每学期每位教师都要无条件履行好备课组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的职责。集体备课要求做到“四备”(备教材资料、备考纲考题、备教法学法、备作业学生)、“四定”(定主题、定主讲、定时间、定地点)、“四统一”(分层次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练习作业、统一检测考试),并让备课组内资料、作业练习、教案、学案全部实现资源共享。(2)集体教研

每学期(年)初确定各学科的教育科研课题,中期进行汇报,期末进行验收(或阶段性验收);每周一、周五下午第三节课为各学科组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时间,活动坚持“三定”(定主讲人,定主讲内容,定参加人员范围);定期进行四节教科研活动总结,定期召开教改攻关教师会;每学期至少组织2—3次教师外出交流学习活动;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课,讲座;坚持开展研究课听评活动;定期编印《教科信息》,交流和通报各课题情况,定期印发有关学习材料;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教师参加的教科研论文撰写,并进行优秀论文评选,每学期出版一期《教师优秀论文集》;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心理、学习方面的问卷调查,并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和研究。

每周教育科研活动时间,教科处成员负责检查、记录各组活动情况,包括参加人数、活动内容、主持人、起止时间、缺勤人员等,活动完毕后上缴活动记录;检查实行点面结合的方式,除记录全面活动情况外,还要深入到学科组了解情况;检查结果及活动记录及时存档,作为先进学科组和先进个人的评选依据。与此同时,分学科建立研究课听评小组,校领导分头参与各组的研究课听评,教科处成员参与所有研究课听评;学期初教科处制定全学期研究课听评计划并组织实施;研究课每周至少安排6节,坚持每听必评;开设研究课的教师必须在开课前2天将设计好的教案发至各评课教师手中,由教科处组织探讨,提出建议;参加听评课的教师,听评课与个人授课时间有冲突的,由教务处负责调换;研究评议时必须人人发表见解,谈出长处与不足;鼓励教师随时申报研究课;对研究课工作,学校定期总结;对优秀研究课,通过录像片、公开课的形式组织观摩。

(3)自主开发

学生练习坚持自主开发,绝不允许教师让学生使用现成资料,每学期学校为每位教师购置10本以上的教辅资料,统一学案、作业、自助餐(选做作业)的编写、修改和审定。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在内容上分为两块,一块是学科自习课的定时作业,一块是在公共自习课完成的非定时作业。实行周练、月考制度,周五、六进行,从命题、监考、阅卷,成绩统计完全按高考要求自主设计,周日完成整个流水阅卷、分析、输入电脑、填写阅卷报告评估、错误问题分析,教务处要进行质检并签字,其组织异常紧凑、严密。同时,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做错的题,形成错题集,对易错重点知反复训练,训练分三轮:完成训练题、二次过关训练、错题过关训练、变试训练,试题编制有意降低难度,经过反复考试,考出学生的信心。(4)公开展示

学校实行推门课制度,学校领导可以任意时间随堂听课,对年轻教师不备不听,不听不讲,被听课教师要将被听课情况表签字后交学校教务处。学校定期召开全校课堂教学问题研讨会,每位教师要围绕课堂教学开设公开课,一般新教师每周一次,老教师每三周一次,上公开课的老师要对公开课进行教学反思,撰写反思总结。

同时,学校还定期进行校级教学比赛活动,要求围绕教研课题、撰写论文,制作课件。学校建成了教学观摩网络系统(各教室安装了数字摄像系统),学校领导和教师随时都可以通过办公电脑任意听取任何一位教师的课。

刚开始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这种做法不好,是对自己在课堂上的一种窥视和监督,但后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观摩网络系统利远远大于弊,它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听课学习更加快捷、方便、自如,有利于自己业务的提高,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使大家的教学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双赢。

4、制度引导,重在激励

学校有非常健全的管理制度,除了前面介绍的有关教育科研方面的制度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学比赛听评课要求》、《青年教师希望之星评选标准》、《最受欢迎教师评选标准》、《最佳仪表教师评选标准》等。这些要求或标准,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一切围绕课堂教学转,围绕教学质量转。(具体后面另述)

5、找准突破口,不见成效不收兵

衡水中学人以语文、外语两科的改革为突破口,着力改革课堂教学。语文、外语两科,是衡水中学的薄弱学科,学校首先对这两门学科动大手术,出台了《语文学科改革试行方案》和《外语学科改革试行方案》,削减课时,学生在教室只上4节课,剩下3课时有计划地给学生阅读和写作。以语文学科为例,规定学生在高中三年的阅读时间要达到300小时,阅读量要达到600万字;背诵诗词名篇1000篇;高中三年的随笔、作文要达到24万字,读书笔记要达到24万字。经过改革,语文、外语成绩迅速攀升,到2001年高考,高考平均成绩跃居衡水市第一。

下载揭秘衡水中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揭秘衡水中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北省衡水中学

    河北省衡水中学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年高考包揽河北省文理科状元,河北省80%的北大清华学生均出自该中学!连续18年排名河北省高考综合实力第一名。下面我们看看该校作息时间表: 5......

    衡水中学学习心得

    衡水中学学习心得近一个月来,全县掀起了学习衡水中学经验的热潮。县教育局还专门编制了一本书——《衡水中学是怎样成为全校名校的?》,发给全县的老师人手一册。当我拿到这本......

    衡水中学学生家长

    中国教育在线:衡水中学学生家长——学生需要这样的精神激励 [ 作者:中国教育在线 转贴自:中国教育在线 点击数:2326 更新时间:2014-12-5 文章录入:bgs ] 我是一名虔诚的衡水中学的拥......

    衡水中学学习材料

    河北衡水中学学习之心得体会 首先非常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给了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此次衡水之行感触良多,现将感受总结如下: 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浓浓人文素养 衡水中学提......

    衡水中学教法

    衡水中学教法/学法/考法大揭秘! 我们总是羡慕学霸们的成绩,却很少探究他们背后的故事。对于培养了无数学霸的衡水中学来说,它的背后真有什么秘密吗?让我们一起来揭秘。 衡水中学......

    衡水中学口号

    衡水中学的口号 班级墙上的标语:“血狼精神,与我同在”、“今日疯狂,明日辉煌” 班级旗帜上的标语:“为梦想浴血奋战” 教学楼大厅墙上的“三思”标语:“我来衡中做什么,我要做一......

    衡水中学学习心得

    衡水中学学习心得 孙勇 为什么在一个经济并不太发达的地区,河北衡水中学能跻身全国十大名校呢?带着这个问题,2009年4月4日,我们学校一行40余人来到了衡水中学进行参观学习。当我......

    衡水中学观后感

    感悟衡中精神,落实精细化管理 ——衡水中学学习心得 衡水中学的经验真真切切,实实在在,非常丰富和感人,大的方面,令人咋舌的升学率,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认真学习。观看衡水中学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