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诵训练
朗诵技巧-教学课件-朗诵前的准备
在拿到一篇作品的时候,朗诵者先回答两个问题: 这篇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主题 我为什么朗诵他? →朗诵的态度
在朗诵前,对稿件的阅读分析是很重要的 朗
诵 诗 歌
和其它文学形式相比,诗歌的显著特征是有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形成了一定的节拍感和音乐性,鲁迅说“散文是走路,而诗歌是跳舞”,诗歌的朗诵更要强调 和谐流畅的韵律和节奏。[Image information in product] ● Title Master-www.iclickart.co.krImage licensed by affiliates ● Note to customers: This image has been licensed to be used within this PowerPoint template only.You may not extract the image for any other use.诗 歌
诗歌朗诵基本要求 诗 歌
诗歌的节奏建立在固有的规整的节拍基础上,必须遵循其固有规律。例如有的采取二二一的方式: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有的采取是二一二和二二一的方式: 西山-红叶-好 霜重-色-愈浓 革命-亦-如此 斗争-见-英雄 诗 歌 对仗关系
朗诵诗词一定要上下句语气相呼应。一般上句语调要稍稍扬起,形成动势;下句时就要相对稳定下来,语调要稍稍降下,形成相对的静态。
例如:三山半落青山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诗 歌 层层递进
所谓层层递进,是指在诗句之间,句与句的意思是不断深化不断向前推进的。例如: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啊,总理
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辽阔大地
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诗 歌
对比关系:
在诗歌中由于内容的需要,句与句之间在语音的高低与强弱、节奏的快慢和连断的变化上会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在朗诵的处理上就需要根据内容的要求,调整语音和节奏来达到对比效果。诗 歌 重叠诗句
同一诗句在不同地方出现时所具有的不同含义和作用,并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味道,切不可千篇一律地运用一个腔调。
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 诗 歌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 歌
你怎能买下蓝天 你怎能买下蓝天
你怎能独占雨水与清风 我母亲告诉我
每一寸土地对我们族人都是神圣的 每一根松针,每一块沙滩 每片森林里的薄雾
每块草地,每只喔喔叫的昆虫 在我们族人的日记中都是神圣的 我父亲告诉我
我们属于这块土地,土地也属于我们 我清楚的知道树木渗出的树液
就像清楚知道自己身上流淌的血液一样 散发着香气的花儿是我们的姐妹
狗熊、梅花鹿、雄鹰、他们是我们的兄弟 山峰、草原、小马 他们是一家人 诗 歌
我的祖先告诉我
在小溪、河流里流淌的 不单是水
他们也是祖祖辈辈的鲜血 湖泊的每一个倒影
都凝结了我们族人鲜活的记忆
水流的响声就是我们祖母的低声叮咛
河流就是我们的兄弟、他们平复了我们的饥渴 他们流淌着我们的独木舟,他们养育着我们的孩子 你必须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 对待河流
我的先祖父告诉我 空气是宝贵的
它与所有的生命分享他的灵魂
他赐予我出生时的第一口呼吸,也将承载我垂死时的最后叹息 在一个花香萦绕的地方
在一个我们可以闻到风的地方
我们必须保持土地和空气的神圣不可侵犯 诗 歌
当最后一支印第安人消失在荒野中 当故土只剩下碧草地、白云飘的回忆 沙滩、森林还会在吗? 我的族人的精神还会在吗? 我的祖先告诉我,我现在明白了 土地并不属于我们,但我们属于土地
注:1850年美国政府决定低价购买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土地,面对美国政府的强权,西雅图的酋长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说 寓言朗诵基本要求
寓言篇幅短小、情节有趣但寓言深刻,哲理深刻。
1、声音的造型和化妆
2、以真实为目的的夸张
3、以严肃为目的的诙谐
4、挖掘语言行动的目的来揭示寓言
5、抓住鲜明的形象表现本质 寓言 狐假虎威
老虎搜集各种动物吃,有一次捉住了一只狐狸。
狐狸说:“你是不敢吃我的,天帝派我当百兽之王。如今你要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命令!——你以为我的话不可靠? 那么我走在前面,你跟在我后面,看看百兽看见我有不逃走的吗?”
老虎以为这话很有道理,所以就跟他一路走去,果然野兽们望见他们都逃走。老虎不知道野兽们是害怕自己而逃走的,还以为是害怕狐狸呢。散文体文学作品朗诵基本要求
散文体泛指除了韵文体之外的文学作品,是散文、小说、故事以及其它抒情记事文学作品的统称。他们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或者通过对某些生活事件的描写,表达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体
散文体作品朗诵练习的重点是: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求每句话的意思说的清楚明白,语言目的要明确。
2、语言表达要生活化,向生活中那样亲切自然。
3、语言表达和感情抒发相结合,声情并茂
4、善于用丰富的语调、音色来叙述不同的情景、塑造不同的形象。散文体 1 叙述清晰 情景再现
2、语调丰富
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
3、热情饱满 散文体 总体来说,对散文体文学作品的朗诵首先要对作家所揭示的思想内容作全面深刻的分析,明确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确立自己的鲜明态度,然后展开想象,并用想象的语言和富有表情的声音把作品热情的传递出来,达到“言必有旨、言必由衷、言必有物、言必有饰。”
第二篇:朗诵训练材料
口才基本功训练
训练目标: 口齿的清晰、声音的松弛、气息的顺畅
1、《满天星》
天上看,满天星,地下看,有个坑,坑里看,有盘冰。坑外长着一老松,松上落着一只鹰,鹰下坐着一老僧,僧前点着一盏灯,灯前搁着一部经,墙上钉着一根钉,钉上挂着一张弓。
说刮风就刮风,刮得那男女老少难把眼睛睁。刮散了天上的星,刮平了地下的坑,刮化了坑里的冰,刮断了坑外的松,刮飞了松上的鹰,刮走了松下的僧,刮灭了僧前的灯,刮乱了灯前的经,刮掉了墙上的钉,刮翻了钉上的弓,这就是:星散、坑平、冰化、松倒、鹰飞、僧走、灯灭、经乱、钉掉、弓翻的绕口令!
2、《撕字纸》
刚往窗上糊字纸,你就隔着窗户撕字纸。一次撕下横字纸,一次撕下竖字纸,横竖两次撕下四十四张湿字纸。
是字纸你就撕字纸,不是字纸,你就不要胡乱地撕一地纸。不知字纸有多少字,字纸里包着细银丝, 细银丝上爬着四千四百四十四只似死似不死的死虱子皮。
停连顿挫
训练目标:根据意思,设置停顿
1.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妈妈着急)2.三个小学的老师上台领奖。(三个老师)3.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好)
第三篇:普通话技能训练与朗诵教学大纲
《普通话技能训练与朗诵》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拓展课。
本课程以现代汉语语音学理论为基础,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法规为依据,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是现代汉语语音理论的延伸教学和理论实践。重在结合现代汉语语音知识的教学,训练学生声、韵、调以及吐字归音能力、朗读能力和口语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对美好声音形象的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基础性强,应用广泛,实用性强,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人的必需课程。普通话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辅助其他课程学习有着重要价值,是人与人交往的一座桥梁。
二、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现代汉语(上)》中语音理论知识的延伸,同时是本专业《演讲与口才》、《朗诵技巧与训练》、《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秘书实务》等课程的前期准备课程。
三、课程教学要求
基本概念:普通话、方言、语音性质、音节、音素、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变调、儿化、朗读、重音、停连、节奏、语速、说话等。
基本知识:与以上概念相关的知识点,特别是声韵调的发音方法和技巧的教授。
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不同音节的发音方法,正确区分普通话和方言发音部位的不同。熟练掌握朗读过程中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节奏、语气、语速等。
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建议
一、课时
共32学时。详情见下表。
二、教材与教学重点
1、教材《普通话技能训练与测试》。参考用书《普通话培训测试指南》、《朗诵学》。
2、授课内容以教材为纲,教材担负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任务。
3、以学生存在的语音问题为主,适时调整教材的使用和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时分配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一门考查课。由于是对语音的考查,不能采取一次性定论的方式,本门课程采取一种比较零散但比较公平的方式记录成绩。
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变成四块,分别是勤奋绩效、理论绩效、风采绩效以及进步绩效。勤奋绩效不仅仅是上课出勤,还有打卡练习情况。理论绩效是学生理论学习情况,学好了发音理论,可以指导自己纠正,同时可以听辨他人语音,这代表鉴赏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教学水平。风采绩效是课上朗读以及音频汇报的成绩,这也督促学生不断纠正自己的语音错误和缺陷。进步绩效,则是指学生一个学期结束,是否可以找到自己的语音错误根源进而纠正的成效。老师通常会有一个学生的语音错误缺陷表,在学期末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对比。而最好的证明则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往往也计入考核成绩。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
绪论
教学内容:
1.1普通话与汉语方言
一、普通话定义
二、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及方言地图 1.2学习普通话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好普通话的意义
二、怎样学好普通话 1.3普通话水平考试简介
一、测试性质与等级要求
二、测试方法和评分标准 教学要求:
1.了解:全国方言的基本划分情况与自己所属方言区 2.理解普通话、方言、普通话水平考试的定义和知识 3.掌握:正确区分普通话和方言的主要差异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2.1语音性质
一、物理属性
二、生理属性
三、社会属性(略)教学要求:
1.了解: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以及发音器官概说 2.理解: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对普通话声韵调的影响。3.掌握:主要发音器官的不同发音部位。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3.1声调
一、声调、调值和调类
二、普通话四声 3.2普通话四声辨正 教学要求:1、2、3、了解:声调的概念、普通话的调值调类 理解:普通话声调特点
掌握:自己声调与普通话四声要求的差异。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4.1韵母
一、韵母及其分类
二、韵母的发音 4.2韵母辨正
一、分清o和e、uo
二、对准ie和üe
三、发准前响复韵母
四、发准中响复韵母
五、发准鼻音韵母
六、读准儿化韵 教学要求:1、2、3、了解:韵母的概念、组成和相关知识
理解:韵母分类及每一个韵母的发音方法和部位
掌握:自己韵母发音与普通话韵母要求的差异,能纠正自己的错误和缺陷。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
5.1声母
一、声母及其分类
二、声母的发音
5.2声母辨正
一、发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二、避免齿间音
三、避免尖音
四、区分n和l
教学要求:1、2、3、了解:声母的概念、组成和相关知识
理解:声母分类及每一个韵母的发音方法和部位
掌握:自己声母发音与普通话声母要求的差异,能纠正自己的错误和缺陷。
第六单元
教学内容: 6.1音变
一、连续音变
二、轻声
三、儿化
四、啊音变 6.2轻重格式
一、两字词语 二、三字词语 四、四字词语 教学要求:1、2、3、了解:音变的概念、组成和相关知识以及轻重格式重要性 理解:每一种音变的方法,重轻、重中、中重等格式 掌握:各种音变以及轻重格式的熟练运用
第七单元
教学内容:
7.1声韵配合规律 7.2吐字归音技巧
一、出字
二、立字
三、归音 教学要求:
1、了解:声韵配合规律以及吐字归音技巧
2、理解:吐字归音技巧是在掌握了声韵调发音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音的技巧
3、掌握:出字、立字、归音的技巧
第八单元
教学内容:
8.1朗读基本技巧
一、重要
二、停顿
三、节奏
四、语速 8.2朗诵和朗读
一、朗读与朗诵的区别联系
二、朗诵情感把握
三、朗诵配乐节奏把握 教学要求:1、2、3、了解:朗读基本技巧,朗诵情感把握 理解:朗诵和朗读的区别联系 掌握:重音、停顿、节奏、语速
第九单元
教学内容:
9.1普通话水平测试要求 9.2普通话水平测试应对 教学要求:1、2、3、了解:普通话水平考试内容和要求以及评分标准 理解:如何应对考试要求
掌握:基本发音技巧和每个试题的要求
第四篇:《滕王阁序》朗诵教学训练指导
朗诵教学训练指导
——以《滕王阁序》为例
崔军明 教学目标:
1.朗读教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2.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教学环节:
1.听读范文范读,走入声音世界。2.揭开“朗读”的朦胧面纱。
3.重读温习《滕王阁序》并尝试诵读。4.比赛
教学过程:
一.听美文,走入声音世界。
内容:利用精美的朗诵创设情境,引入课堂。侧重于对学生心理上的震撼。
方式:播放濮存晰经典朗诵,如《将进酒》。二.识,揭开“朗读”的朦胧面纱。内容:①明确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
②明确朗读误区。
③介绍朗读的三层境界。
④介绍朗读的基本方法。
方式:课件播放与教师讲解相结合,重在对学生的启发和感染。材料:
1.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
古人的诵读方式主要以抑扬顿挫有节奏地吟咏为主,是一种寓情于声、以声传情、重感性的表达方式。而今人对诵读的理解,虽然也有不同,但一般地讲,主要指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粗解文意;一是背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可以说,这种记诵活动始终伴随着思维与语言的训练,是一种自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言、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阅读实践与情感体验活动。朗读是一种特殊的口语方式,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它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历史上运用诵读教学法培养出了成千上万像李白、杜甫、欧阳修、王安石、吴承恩、曹雪芹等这样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而且近代国学大师无不从熟读记诵启蒙而步入学林。可以说,“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遗产中的精华。每个学子都应当努力用我们最美的声音去装点最美的文字。
2.朗读的误区:
“念字式朗读”:语调平直,没有轻声,没有重音,顿连呆板,更无从谈起语言的感情色彩。
“念经式朗读”:发声含糊,频率细碎缺乏停顿、重音和语调的起伏,声音缺乏变化,感情由于语速过快而无法很好地得到表达。
“八股式朗读”:刻意追求声音的形式,而忽略不同的文本内容,表现为朗读缺乏变化,缺乏生气。3.朗读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次——品其滋味熟读。要能抑扬顿挫地诵读。(书读百遍,酝酿胸中,自然悟入)
第二层次——入其境界求静。这时候身心专注,读书求悟进入的一种读书状态(若能达到此种静态,则其义自现)
第三层次——悟其真谛妙悟。能在静态中达到对诗文精妙之处的感悟。(悟是诵读的最高境界,即便当时没有情出,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答案会一下子在脑海中出现,豁然开朗)4.朗读的要求:
①读正字音——用普通话读是起码要求,纠正方言。口眼并用,心到口到,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读出标点符号,音量适当,语速合适。
②读通词句——这是诵读的基础。要解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双音,词类活用等,以及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问题。
③读准停顿——这是诵读关键。包括虚词用法,句式、语气等,作用是训练语感,把握意脉,领悟内容。
④读清思路——这是诵读的深入。两个作用,一是训练思维,体味构思的妙处;二是便于背诵,会背文章者背结构。
⑤读出感情——这是诵读的熏陶感染。把握诗文基调,了解诗文基本感情倾向。论说类诗文语调较为平稳;记叙抒情类的语调较有表情;散文类的语调要体会其真情实感;韵文类的语调则要体会其韵律与节奏,声入心随。⑥读懂内涵——这是诵读的深化。读书的目的是求知,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才能真正将朗读表现至完美。三.尝试朗诵《滕王阁序》。
内容:学生自由选定《滕王阁序》的篇章语段,进行温习式是朗读,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方式:教师先行范读引领,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进行诵读练习。范读后加以指点、强调。
四.秀,超级男“声”女“声”秀。
内容:学生表现自己非凡的朗读才华。
方式:各小组先进行小组内的朗读秀,然后选出最佳人员参加全班范围内的超级男“声”女“声”朗读秀。
结束语:用文字表达内心的人是幸福的,用声音表达情感的人也是幸福的,用声音装点文字的人则是双倍幸福的。
第五篇:吴自军语文校本教案朗读朗诵训练
第六节 口才思维优化模式训练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传统观念批判、继承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问题作深入思考的能力,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的能力,培养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能力。
4、培养对问题多作思考的能力,培养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优化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提高逆向思维能力;
2、提高纵深思维能力;
3、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4、提高联想思维能力;
5、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三、教学手段
讲练
四、所需设备、仪器 多媒体、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2课时
导语:
人的思维活动是与语言紧密相连的,语言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人们进行思考的工具。语言与思维表现为一种相互依赖且相辅相成的关系。口才显现与思维活动之间,原则上应呈现为一种同步发展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确立口才思维优化的训练原则:口才与思维的循环训练。口才思维优化训练由逆向思维训练、纵深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联想思维训练、综合思维训练等多个具体的训练环节组成。
一、逆向思维优化训练
(一)训练目标
培养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传统观念的批判、继承能力。
(二)训练模式
(1)本训练可以采用当中发表“反弹琵琶”式演讲的训练方式。
(2)学生可以一部成语词典为主要对象,从其中筛选出一个,针对其观念已显得陈旧,或传统理解原本就欠准确之处,反其原意而立论。(3)逆向论证由传统释义、情节复述、逆向辨析、新意立论等四个部分合成。
(三)训练说明
高水平的口才应用要求表述者能从一般人认为是正确的观点、现象中发现谬误、不足之处,或能从传统认为是错误的观点、现象中发现真理的成分。其形成特点表现为对传统思维模式作逆向思考。
(四)训练指导
训练中须防止三种常见的不佳表现:(1)“曲解”型。(2)“抬杠”型。(3)“消极”型。
二、纵深思维优化训练
(一)训练目标
培养对问题作深入思考的能力,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训练模式
(1)本训练采取教师规定命题的模式,由学生自由命题登台演讲的方式。(2)命题模式为“从xxx现象中所想起的”或“关于xxx现象的思考”,要求学生能捕捉生活中某一常见的,但往往是熟视无睹的现象,作深入分析并发表演讲。(3)纵深思考由现象简述、现象分析、现象纵深分析三个部分组成。
(三)训练说明
高水平的口才应用,其思维过程还往往表现出向纵深发展的特点,能从一般人认为不值得一谈的小事,或无须再作进一步探讨的定论中,发现更深一层的被现象掩盖着的事物本质,其思维形式的特点为,从现象入手,从一般定论入手作纵深发展式的剖析。
(四)训练指导
训练中须防止两个不佳表现:(1)“就事论事”型。(2)“不着边际”型。
一、发散性思维优化训练第3、4课时
(一)训练目标
培养对问题作多向思考的能力,培养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能力。
(二)训练模式
(1)本训练可以采取由教师命题模式,由学生自由命题登台演讲的方式。(2)发散思维训练模式,其特点是从同一个信息源引出不同的结果。按照这一思维模式,作业规定,每个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任选一个思维中心点,以“XX(即思维中心点A)的随想(或遐想)”为题,给予一定的准备时间后,由其登台进行演讲,并规定,每一篇中的“遐想点B”一般不得少于三个(也即须由“A”引出B1、B2、B3)。
(3)发散思维优化训练,以思维中心点(A)和围绕中心点展开表述的、不少于三个独立分话题方向的遐想点(B)两个部分合成。
(三)训练说明
高水平的口才应用,其思维过程的又一特点为思维轨迹的多向发展,即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思考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对话题展开立体分析,在思考问题时,能摆脱传统思维定势的约束,这样,在论证命题的过程中,当别人以单一角度立论时,自己能以多种角度立论,并能在诸多立论角度中,选择最佳角度立论。
二、联想思维优化训练
(一)训练目标
培养对问题作多向思考的能力,培养能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能力。
(二)训练模式 a.本项训练可以采取由学生一对一地互相出题,或者训练小组内每个人各自出题,将所出题目混合后编号,再由小组成员分别抓阄来获得自己的训练话题。b.联想思维优化训练,其思维轨迹表现为由A-B-C…它主要是利用联想物之间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接近关系、特点方面的相似与对立关系,在原先表面看去并无有机联系的联想物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c.联想思维优化训练的话题合成,以三个表面看去互不相关的事物并列,之间以点号相连,此即为话题材料,受训者接到话题材料后,首先要思考选定在此三个事物之间建立内在联系的方式和角度,然后以副标题的形式确立下来,此副标题即为演讲的中心话题。
(三)训练说明
高水平的口才应用,其思维过程的又一特点为思维轨迹的能动串接运动,即能透过事物“互不相关”的表象,发现其“内在联系”。该项训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把命题中规定的零散材料连接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并且由此显现出一定的思想意义。
三、综合思维优化训练
高水平的口才能力,其思维过程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即强有力的论证性。它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从看似针锋相对的观点中看出彼此之间深层次的互补关系,二是能从多个不同角度对同一命题展开论证,并分别得出一致的结论,因而,具有很强的辩服能力。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综合思维是辩论、交谈、讨论、商榷、谈判过程中雄辩式立论的主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