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穆斯林的葬礼》: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

时间:2019-05-15 04:5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评《穆斯林的葬礼》: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评《穆斯林的葬礼》: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

第一篇:一评《穆斯林的葬礼》: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

一评《穆斯林的葬礼》: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

文/刘培军

读完《穆斯林的葬礼》断断续续前后竟然用了6个月多月。六个月前,刚捧到散发着墨香的新书时,我忐忑的翻开它的封面,如同开启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果不其然,这扇大门另一侧一下子就深深吸引了我。虽中间因为一些原因不得不暂时放下这本爱书——而这一放下就是六个多月——但是这本书的魔力无时无刻不召唤着我,就像书中的圣城麦加召唤着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六个月的时间不仅没有让我对它的感情减淡丝毫,反而让我对它愈发思念,当再次翻开它时,就像出山久归的汉子重回恋人怀抱,我也沉醉在书中的世界里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就在前几天一口气把书读完,掩卷沉思之际,一个个角色浮现在我的眼前。但我觉得还不过瘾,我要为它写书评,就像热恋中的阿郎要为少女写情诗一样,但我对它——我深爱的恋人,却还是知之甚少。我决定重读一遍。

第二遍读《穆斯林的葬礼》是精神的又一次享受,畅快淋漓的感觉倍甚于前次。第一次读它时,在“世界名著”、“畅销文坛二十年而不衰”、“影响中国数代人”、“中国穆斯林的民族史诗”„„这些数不胜数的光环笼罩下,抱的是崇敬的,仰慕的的心情,很多本该从作品中细细品味的东西反而忽略了。第二次再读《穆斯林的葬礼》我终于可以俯下身去,匍匐在它庞大的身躯上,从字里行间细细去搜寻,上次遗漏的,却是作品精华所在的部分。这些“精华”或者隐藏在博雅宅的鸱吻里,或者存在与梁亦清的水凳上,或者埋伏在梁君璧的笑声中,亦或者倒映在韩新月的双眸中„„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整部小说全部叙事,他们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是穆斯林或是其他民族,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

在本书的第三章《玉殇》中作者写到:人们哪,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各自为各着神圣的信仰而献身,走向生命的归宿。

信仰成为了本书的内核,也是我个人理解整部书的密码。全书人物从时间上来划分为三代,从信仰上基本可归为三种:对真主的信仰;对玉的信仰;对爱情、自由和生命的信仰。

1、对真主的信仰。信仰真主好像是穆斯林与生俱来的使命,可是在本书中,真正信仰真主,把命运完全托付真主的主角只有两位:吐罗耶定、梁君璧。

吐罗耶定是筛海·革哇默定的第二十五代嫡亲长孙,天生的血缘关系好像让他信奉真主变得理所当然。在书中没有过多的介绍他的生活,我们只知道他在耄耋之年也要带领易卜拉欣前往麦加朝圣。在易卜拉欣选择留在博雅宅之后,他仍然义无反顾。他的祖先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东方,而他又将沿着原路去朝拜先知的圣地。他在用生命完成一名穆斯林的使命。与他相似的,让我想到了郑和,他也是一名穆斯林,在最后一次下西洋时,郑和终于完成了自己身为一名普通穆斯林的心愿——前往圣城麦加。匍匐在麦加土地上的郑和了无牵挂,在返航时终于带着获得的真主赐予的入场券升入了天堂。梁君璧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经历了战争与不幸婚姻的双重磨难,又摆脱不了市井中之气,在封建道德的压迫下,他的争强好胜的心理最终扭曲为变态的控制欲。但是他坚信穆斯林的信仰,甚至不惜为此赶走亲生妹妹梁冰玉、拆散韩新月和楚雁潮,在最后韩子奇的最后时刻,他决然的要求韩子奇坚定对真主的信仰„„她一生没有安全感,变态的控制欲只是她没有安全感的病态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信仰真主,也许成了她唯一的精神选择。

2、对玉的信仰。玉在本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不是单纯的一种工艺品,在玉身上还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事业,一种追求和信仰。古代人以玉比德,玉也代表了一种精神。在玉的长河中,本书向我们摘取了三为代表人物——梁亦清、韩子奇的玉魔老人。玉魔老人一生珍爱玉器,也视玉为自己的生命。说到此处我想提出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及自己的想法,希望与朋友们共同探讨:玉魔老人一句“我可扔啦,我可扔啦”不止一次出现在书里,此处看似闲笔,恐怕有点题之妙。玉魔老人一身珍爱玉,但是书中对他的结局描述是:“寿终正寝”。而另两个以玉为信仰之人——梁亦清死在了“水凳”上;韩子奇也是因为红卫兵抄走了自己珍藏了多年的玉悲愤交加而撒手人寰。作者这样安排只是无心之举吗?如果不是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呢?在本书末尾,韩子奇将要离开人世时,作者写到:“想起先知的圣行,易卜拉欣·韩子奇痛悔不已!他玷污了先知的名字,辜负了吐罗耶定巴巴的瞩望,在云游传教的途中,在前往麦加朝觐的途中,他离开了吐罗耶定巴巴,被虚幻的凡世蒙蔽了双眼,在珠宝钻翠、奇石美玉中度过了自己痴迷的一生。为了那些玉,他放弃了朝觐的主命;为了那些玉,他抛妻别子;为了那些玉,他葬送了冰王母女„„他一生中总是被玉所驱使,如果不是因为玉,他也许每一步都不是这样走过来的。人生的路已经不能返回去了,他视若生命的玉也全部失去了。他好糊涂啊,那些玉,本不属于他这个“玉王”,也不属于当年的“玉魔”老人,不属于任何人,他们这些玉的奴隶只不过是暂时的守护者,玉最终还要从他们手中流失,汇入滔滔不绝的长河。他自己,只能赤条条归于黄土,什么也不能带走,只有一具疲惫的躯壳,一个空虚无物的灵魂,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和永不可饶恕的深重的罪孽„„

”梁亦清之死不悟,血溅宝船,韩子奇至死方悔,只有玉魔老人早早的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玉魔老人所说的:“我可扔啦,我可扔啦„„”扔掉的就是对“玉”这一实物的执念,追求的是玉的精神。所以玉魔老人死后,他的儿孙倾家荡产,房子也换主人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对这种精神的体现——房子本没有主人,是人的执念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所以对功名利禄放不下。

3、对爱情、自由和生命的信仰,最集中的体现在梁冰玉、韩新月和楚雁潮的身上。梁冰玉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女性。他虽然出身穆斯林家族,但是并不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反而违背《古兰经》的教诲和自己的姐夫产生了感情并诞下了孩子。他追求的是尘世中的享受,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天国”的许诺,所谓的“只羡鸳鸯不羡仙”暨是如此。可是,造化弄人,也许是时代的悲剧,勇敢追求爱情的祝英台没有遇到甘愿同她赴死的梁山伯。他心目中完美的奇哥哥被梁君璧用“玉”牢牢地拴在了博雅宅,她终于发现,韩子奇爱玉更甚于爱她。她心碎了,失望了,不仅是对韩子奇失望,而是连同爱情一起失望了。她在信中警告女儿:“不要去相信爱情,因为爱情的背后是深渊。”

但是韩新月并没有听从她亲生母亲的忠告,因为在她知道这封信之前她遇见了楚雁潮。韩新月的形象正如她的名字一样:皎洁到一尘不染的纯净。她不曾被世间一切污秽所污染,她相信爱情,幸运的是她遇见了一个同样相信爱情的年轻人——楚雁潮。当韩子奇面对楚雁潮时,他的内心是复杂的,因为他从楚雁潮身上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然而楚雁潮和韩子奇不一样,他们的追求不同。韩子奇可以为了玉抛家舍业,委曲求全,但是楚雁潮却可以为了注定残缺不全悲剧收场的爱情坚守到底不离不弃。他们的爱感动了无数本书的书迷,正是因为他们的爱是纯洁的,不求回报的,梁祝式的。不过他们比梁祝更痛苦,因为最残忍的爱情不是双双化蝶,而是阴阳两隔。

关于本书的信仰,可以讨论的还有很多,比如说郑晓京是一名共产党员,那理所应当的她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咯?从政治上来说是这样,但可惜我不是在政治卷子。客观来讲,书中的郑晓京并不真正懂得共产主义的的含义,她的所谓信仰,也只是机械的盲从。年轻的郑晓京没有经过那么多的世事,所谓的引经据典的批判也不过是从马列书中照抄几个句子,遇到一些人生难题的时候她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比如在得知楚雁潮的身世以后,本来想介绍他入党的郑晓京完全答复不了;在郑晓京理直气壮的打算制止楚雁潮和韩新月的爱情的时候,楚雁潮反问道:“„„我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自信不比你更不懂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应该比任何阶级都更认识‘人’、尊重‘人’!请你不要用不知是哪捡来的的尺子去衡量我,你不具备这个资格!„„你了解我吗?你了解新月吗?„„”郑晓京翻遍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没有找到关于爱情的论述,这让她摸不着头脑了。书中给出的郑晓京的结局是:自己的母亲受到了批判,小小的政治家沉默了。所以,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只是寄托于虚妄的政治热情上的冲动是不能称之为信仰的。

以上,就是我目前关于《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信仰”话题的想法。现在第二遍刚刚开始看,以后肯定会有新的感悟,不过那也只能留待以后有的时候再添加。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一己之见,拿出来献丑是为了抛砖引玉,如果朋友们有不同的见解欢迎交流,如果你还没有读过《穆斯林的葬礼》,我强烈的推荐你拿来读一读,保证你会爱不释手的。

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评《穆斯林葬礼》之张弛有序

评《穆斯林的葬礼》之张弛有序

在我短暂的读书生涯里,曾遇到这样一部书:它让我在紧张忙碌的中考备考阶段爱不释手,一回到家就捧起书如饥似渴地阅读,甚至于吃饭时左手扶书,右手抓筷;让我在日后阅读过其他大量作品后依然为其深深感动,不能自已。这部书就是《穆斯林的葬礼》。

多年来,当别人问起,我总是说不清喜欢的原因,也道不明爱它的理由。直到今天,我在大学课堂上学习了写作课,明白了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具备什么要素,怎样谋篇布局,怎样过渡衔接,才惊讶地发现这些要素都是它所具备的。下面我就来着重谈谈它的结构。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在章目的处理上充分体现了言之有序的要求,遵从严密而又流畅的线性表达顺序。全书以序曲“月梦”开篇,尾声“月魂”作结,中间分为“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缘”、“月明”、“玉王”、“月晦”、“玉游”、“月情”、“玉劫”、“月恋”、“玉归”、“月落”、“玉别”共十五章。全书以时间为序记叙了玉器世家几十年间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刻画出了以韩子奇和韩新月为主人公的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以玉为题的章节是从男主人公韩子奇的角度来写的,讲述了京城著名玉石老板韩子奇传奇而壮阔的一生;以月为题的章节是从女主人公,也就是韩子奇的女儿韩新月的角度来写的,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有着神秘身世、高贵灵魂和悲剧性命运的人物。全书中每个章节内部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推进的,这有助于我们对主要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对全书主旨的把握。而与此同时,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来感受人物的心路历程也实现了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有效的精神交流,使文本的结构安排所包含的内在逻辑结构形式与人们认识和反映事物的内在思维方式相统一。

单纯注重结构的合理性而忽略内容的表现需要并不能真正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因为结构安排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文本思想内容得到更好的彰显,结构安排是否利于文本思想内容的表现,是评价文本优劣的重要尺度。因此,作者在全书的大框架上又通过“月”和“玉”两条主线的演进、时代场景的转换,今昔比照,使读者能伴着男女主人公的成长脉络一同前行,深入体会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对主人公的性格与命运做出正确的解读。这样的行文安排充实了文本的内容,增强了内容的表现力,不仅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可感,而且通过时空的不断转换,使时代特征更为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符合结构基本原则是对写作文本的最低要求,而在此基础上,体现结构的审美效果成为我们更高的追求。因为文本结构是否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对于能否更有效地实现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作用。在这个方面,此书更是可圈可点。

序曲“月梦”从中年归国的梁冰玉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梦境般的图景。通过对博雅宅宅院建筑结构的描述,我们可以依稀感到这座宅院曾经有着怎样非比寻常的历史和传奇的命运。这也正是作者的高妙之处,她以梦的轻灵和飘渺将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中,又因梦的虚无与迷离感使读者对此宅院产生好奇心,开篇即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一章“玉魔”和第二章“月冷”分别记述了梁子奇临行拜师学艺与韩新月即将升入大学。预示着两个青年人即将展开各自生命中一段崭新的生活。接着,在之后的篇章里,作者有意将新月美好而浪漫的大学生活与梁子奇曲折而坎坷的早年经历进行对照,分别写出新月成绩优异、天性温柔、举止大方和韩子奇出游英国、幸免于难、劫后归国的人生命运。但当把“月”篇与“玉”篇分开,再将“玉”篇置于“月”篇之前时,这无不又是一部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巨著。且此书故事情节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让人在紧张而急促的节奏中不禁赞叹作者霍达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奇特的艺术构思。在最后一章“玉别”里,新月的死推动全书逼近了尾声,呈现了这个庞大玉器家族没落的最后一抹余晖。我们看到这样一颗年轻的生命就此逝去,整个家族的前途、命运一片渺茫,甚至于隐藏多年的秘密都瞬间失去了意义。

大潮落下,故事中的人物都已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同时观者也是悲痛不已。于是作者又不失时机续写了一个尾声,描绘了一幅冰月归国和月下琴声托思的画面,与全书在开头时以冰月视角展开的画面相照应。这就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本结构的完整匀称的特征,同时又遵从周严缜密的逻辑关系和脉络清晰的创作思路,实现了整体结构的和谐统一,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不仅如此,《穆斯林的葬礼》还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除了前文提到过的两条线索,双重层次以外,疏密与虚实也是本文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它使文本内容的表现更具有错综变化的效果。例如结尾处,作者又一次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梦境般的场景。夜幕中,两个灰黑色的影子立在新月的墓前,直到暮色四合也不愿离去。这唯美而飘渺的场景让你既对结局存有一丝美好的祈愿,又更加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效果。且结构上首尾呼应,虚实结合,使文章在收尾的同时,引发读者的无尽遐思和感怀。

《穆斯林的葬礼》就是这样以其独特的艺术兼思想魅力吸引着我,引领着我,使我在写作的道路上严格遵循言之有序的写作原则,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追求真善美的个人品质。

第三篇: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爱情、信仰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爱情、信仰

施雅兰

从高中起就听身边的朋友谈起《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当时的觉得这应该是很不错的书,但不至于好到让我去读,因为它的名字就给我一种此书晦涩难懂的感觉。单书名就包含少数名族的色彩,包含了死亡恐惧的色彩,我没法去读一本名字就给我这么不好感觉的书。而今,无意中听别人又一次谈起它,我便想拜读一番这本书到底有什么值得喜欢的。找这本书的时候也是颇费周章,将图书馆的二楼转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是无功而返,直到我无意中发现它就在那里时。

果然,这本书确实如很多人评价的那样值得去读。然而,我并不后悔我没有在高中时期就读这本书,每本书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情感下读起来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或许,那时的我根本不会有什么想法,而现在的我更适合去读它,不然也不会是突然出现在我的眼界里面。

在写我的一些看法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先对本书做一下简介:

一代人,一家人,一个时代,两个名族。这大概是最简短地描述。

玉器行“奇珍斋”的老板,回族底层的琢玉艺人----梁亦清,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和次女冰玉。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因摔碎了梁亦清做的碗而决定留下当学徒。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梁家将奇珍斋转给落井下石的汇远斋老板,韩子奇则为了报仇潜伏到“汇远斋”当了学徒。

三年后,他学有所成,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璧,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碰巧遇上农村里被日本人带走中途逃走的中年妇女,便认这妇女为大姐,让长子天星唤她姑妈。

之后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因情感受挫,执意离开,便不顾姐姐反对,与姐夫一起前往英国。在伦敦,亨特的儿子奥利弗爱上了冰玉,但奥利弗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冰玉在孤独、伤心的情况下爱上了韩子奇,并生下女儿新月。

战后一同回国,姐姐君璧不容母女俩,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后来韩子奇,梁君璧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也已经物是人非。

首先,原谅我将这本书的简介完全写成了一个小故事感觉,让你感觉不到一丝作为简介应该有的简洁,并不是我没有考虑过将它简化,只是这其中的每个字看似冷冰冰,实则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人物带给我的感情,我没有办法删减其中的任何一个字。也正如你所见,这本书主要是以两代人的爱情故事展开的,作者运用一种特别的手法(有点倒叙的感觉),将你逐渐带入故事中,让你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下一节会发生什么,我就是怀着这种好奇的心理读完了这篇文章。然而,结局却不能让我欢喜,并不是说这个结局不能让我满意,或许我更喜欢的是大结局式的结尾。

关于爱情

主人公韩子奇和梁君璧的结合,更多是生活所迫,我不知道他们之间到底有多少是因为爱情,大概梁君璧心中有爱情,而韩子奇心中没有。他们因为责任在一起了,如果没有韩子奇出国那一段,他们的结局可能就像很多平凡人一样,白头到老,只是各自永远也不会知道彼此的心意。或许韩子奇会做一个我们大多数人所定义的好丈夫好爸爸,每天忙于工作,回家享受着家庭的欢愉;梁君璧也会做一个好妻子,每天关心着丈夫与儿子,守着韩子奇好不容易打拼出来的事业。然而,命运就是这么奇特,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给你带来惊喜。因为战争,韩子奇为了那些玉出国了,对于韩子奇的出国,我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因为出国,他离开了刚满两岁的儿子;因为出国,他丢了他半身心血所创办实业;然而,因为出国,他也知道了什么是爱情,得到了爱情。

爱情,谁有说得清楚的,我不能去定义他到底是什么,它总是朦朦胧胧难以捉摸的。韩子奇在听到奥利弗向梁冰玉求爱时,他以为他和梁之间只有兄妹情义,他以为那只是十多年的朝夕相伴,那只是因为师父梁亦清临死之际交到他手中的责任,他以为只是这些亲情控制着他的情感不愿意让他们交往。又或许那时的他也在压制着自己情感的表达,不愿意将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拿出来示人。然而,战争却将这层窗户纸捅破了,我很邪恶的有点想感谢这场战争,只是因为他们两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感情,只是因为这美好的爱情。我不愿意去批评他们的关系,我不愿意说韩子奇不顾夫妻情谊,不顾梁君璧为他守身如玉数十年;我不愿意去说梁冰玉不顾姐妹之间的情谊;我更不愿意给他们扣上违背纲常这顶大帽子。爱情到来时谁又能说得上呢?梁君璧于战时苦苦等着韩子奇数十年,不也是因为爱情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得到爱情,认识到爱情的到来也需要有外界因素让你感受到冲击,战争成为了他们相爱的外界因素而已。他们在战时相爱,恰恰说明了爱情重于生命。

韩子奇和梁冰玉之间的爱情是短暂的,可悲又可庆的。他们的结局也只能是这样:遥遥相望,相思到老。韩子奇对待爱情确实有着懦弱的一面,面对苦等自己十几年的结发妻子,面对从两岁起就没有享受过父爱的儿子,面对自己心中对他们的愧疚,他不能和梁冰玉就此远走他乡,过着他们的充满爱情味道的生活。他作为梁君璧的丈夫,作为一个父亲,他有他要承担的责任,离开梁冰玉是唯一的选择。所幸的他们曾经爱过,而且余生也怀着彼此的思念,最庆幸的莫过于他们之间还有联系着彼此的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女儿新月。

然而,上天好像对这个家庭的爱情给予了太多的关注,他们的女儿新月也同样遭受了爱情的磨难与甜蜜。十八岁的少女怀着美好的向往,她们不懂爱情是什么,可她们愿意为了爱情放弃一切。新月和他的老师楚雁潮相恋了,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有着共同的理想,有着相同的趣好,我多么希望他们可以在一起啊,可是这样的结局大概不会让这本书如此让人倾心了。爱情的力量真的很大,患有心脏病的新月因为爱情一次次的从死亡的边缘逃离出来;楚雁潮也因为爱情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他们一起翻译着鲁迅先生的那些文章,互相探讨;一起听着古典乐《梁祝》,情意绵绵外加淡淡忧伤,他们在一起的画面,我想想就觉得很美好。

我不知道,当听到新月的死讯时,楚雁潮是什么感觉,我只知道作为读者的我,因为这个结局拒绝继续看这本书,我只能去吹吹风平复我的心绪。为什么啊,为什么她们的结局会是这样,我的脑子里只剩下楚雁潮在回答新月问他的那个问题:《起死》中,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楚雁潮的回答是:也许,是要他重新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鹃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是呀,生命却是可贵,而这个十八岁的少女已经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她才刚刚尝到爱情美好的滋味,她才刚刚开始找到了自己一生的追求,我甚是为她痛心。我为她惋惜的同时,我也羡慕她,毕竟她弥留之际尝到了这世间最纯粹美好的感情,不同于亲情,友情,它是一种圣洁的象征。

会被很多人遗忘的是韩天星的爱情故事。这个木讷少言的男孩也会在碰到自己的爱情的时候,想象着他们之间的未来;他也会因为母亲的假装接受而开心的不再是那个木讷的男孩;他也会因为得知因为母亲的阻挠没有和心爱之人在一起时,好像疯子似的彻夜狂走与街头。韩天星他会因为责任努力去忘掉那些痛苦,去娶一个母亲中意的,对自己妹妹好的女孩作为他一生的伴侣;陈淑彦(韩天星的妻子)也会因为家人的好而嫁给韩天星。可是他们只是将自己藏起来了,韩天星不敢想起那些过往,不敢想起母亲在背后做的那些事,他隐忍只是不想背叛他现在的妻子;陈淑彦也渴望爱情,当韩新月给她背那首爱情诗的时候,她也幻想着自己拥有爱情。她也很迷茫,她和天星之间不像新月和楚雁潮那样有着共同的理想,信仰。可是,他们又是幸运的,至少他们之间有一丝丝爱情,他们将会共度余生。

关于信仰

令我最震撼的,也是我觉得本书写的最引人入胜的地方莫过于在韩子奇死的时候他说出了他不是穆斯林这一事实。文中梁君璧作为一个穆斯林,应该是一个最“严于克己”的人。无论何时她每天都会做五次祈祷,她也会在斋戒时克制自己的欲望,她的生活完全就是按照一个传统的穆斯林去进行的,因为她相信真主的存在。我不知道,当韩子奇说出他是汉族的那一刻(穆斯林不能和汉族通婚),她是否觉得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就算她认识到了,大概她也会自我欺骗,那只是韩子奇死之前说的糊涂话吧。我不相信任何宗教,但我还是很钦佩她的这种对信仰的虔诚之心,尽管她信仰什么她不能自己决定,名族已经帮她决定好了,她还是尽力去维护并不是自己选的宗教,她回去相信真主的存在,她回去恪守那些教规,她会因为自己言行不符教规去自责。在我眼里同为穆斯林的梁冰玉和新月她们或许更信仰爱情,不是说她们不信仰伊斯兰教,我只是觉得她们将爱情和真主同样作为一种信仰了,这没有什么不好,更何况她们是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当作一种信仰。

作为“假”穆斯林的韩子奇,他也有着自己的信仰。可以作为信仰的东西千千万万种,就看你是否真的将他作为一生的东西去寻觅,去追求。在我看来,韩子奇的信仰是玉,他可以为了玉,离开收养自己的'巴巴',只为探究关于玉的历史长河;他可以为了玉,忍辱负重在自己的仇人身边三年,只为重振“奇珍斋”的名号;他可以为了玉,耗巨资去收藏那些流失的玉;他可以为了玉,离开妻子儿子数十年,抛开耗了自己半生心血的“奇珍斋”;为了玉,他也差点丢掉自己的性命。这就是信仰啊,信仰可以给你无限的力量,而一旦他破灭了,稍有不慎那将是万劫不复。文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信仰的东西,爱情,宗教,甚至是玉,不管是什么,这些信仰都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勇气与力量。

多年以后回来的梁冰玉能做的也只是感叹一句物是人非,楚雁潮也只能在心爱之人所葬之处拉一曲她生前所爱的《梁祝》,而作为读者的我,也只能叹息一声,为他们惋惜几句。过后,我也只能怀着自己的信仰继续前行,带着对爱情的憧憬。

第四篇:你是我心中的一滴泪

你是我心中的一滴泪

许是行年渐晚,商隐不再感叹“锦瑟惊弦破梦频”,不再询问“何处更求回日驭”,不再愤懑“却羡卞和双刖足”。他独拾朝花,捡起一地枯萎。

他眼枯见骨,只好将天涯羁旅之愁托予黄莺,将涕泪洒给最后的花,渴望留住最后的春意,于是有了“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他壮志未遂,只好将惋惜喟叹寄予蜀相,于是有了“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他胸怀大志,奈何卷入牛李两党之争,一次又一次的希望中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终失意。他因希望而积极入世,又因失望而消极避世,矛盾着,且无所适从,落得个“一生报襟未曾开”。

商隐自幼丧父,历经了离启别殇,深知世态炎凉。他渴望从政,是为了光宗耀祖,重兴家门。但那个污浊的年代,抛弃了这位壮志仕子,却拾得了一位流芳诗人。他的愁在寥落雨中,在冷清月下。他的诗如月下的青冥,深婉凄丽,迷幻朦胧。

他客居他乡,叹出了《锦瑟》。

不知为何,锦瑟总是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一寸思,一年一岁一寸灰。如今年近知命,重拾旧事,仍历历在目。人生如梦,一觉醒来惟枕席,只得寄愁予啼血的杜鹃。沧海遗珠,简单恬淡的生活只如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即。往事云散,当时便惘然若失了,更何况数载之后的今日呢。

他的失意,他的由于,他的忧郁,与时代的变换糅合在一起,在历史上刻下深深的烙印。或许曾经是有过快乐的生活,珍贵如珠,美好如玉。到如今,仅是最后的一滴泪,杂糅这短暂的欢乐和忧愁,砸在异乡的土壤上,了无痕迹。没有人比他更加眷恋,而他,亦再也不会这样眷恋了。他将乘西鹤,逃离这充满了回忆的人间。

商隐,商隐,一个隐字便概括了他的所有。隐忍,隐世,隐晦。失意的商隐,幽怨的商隐,才华横溢的商隐,你从未离去。

我若是鲛人,定会在一轮婵娟下,为你——落泪成珠。

第五篇:2012.09党是我心中的信仰-入党积极分子

党是我心中的信仰

敬爱的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经风风雨雨。数不清的仁人志士用鲜血驱散了旧中国天空中的阴霾,为中国人民站起来指明了方向;数不清的共产党员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架起新中国建设的桥梁,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可能许多人会问:“是什么指导他们这样为了人民奋不顾身?”,以前我也不明白,但现在我认识到是一种谨记心中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不是一句大白话,而是每个党员心中不息的火焰。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每读到这句诗都会让我不禁想起孔繁森。两次入藏,尽管两次职位不同,但他在工作期间尽职尽责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西藏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几日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孔繁森的纪录片,我看到他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我看到他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同样我也看到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切实落到了实处。

我们在缅怀那些给予我们心灵深深震撼的优秀党员同时,也不要忘记对一些没有意识到自己信仰的人的引以为戒。七届二中全会时,毛主席就指出要防止敌人的“糖衣炮弹”,建国后一些人在经历住战争时期枪林弹雨的前提下却败在了“糖衣炮弹”的脚下。刘青山,在血腥的白色恐怖笼罩下,在艰苦的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中,曾奋不顾身地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过英勇的斗争;但却新中国成立后在自己的职位上投机倒把、贪污受贿,成为被判处死刑的高官之一。这不得不使我们感受到如果缺失了信仰、模糊关于党的性质的认识,将会导致一个多麽严重的后果。

优秀党员的优秀事迹是我们立足的根本,而作为一个党员的信仰是根本的根本。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一些党员在失去信仰后对党、对人民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应从中吸取教训。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清楚认识到党的性质的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应该切实坚定信仰,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实现自己的价值,维护党以及党员的优良形象。

汇报人:

20XX年X月X日

下载一评《穆斯林的葬礼》: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评《穆斯林的葬礼》: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