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的“耻”文化:出嫁女孩要和爸爸一起共浴
日本的“耻”文化:出嫁女孩要和爸爸一起共浴
今天的日本,依然是一个矛盾交错的国度。一衣带水的近邻,彼此间的距离却又仿佛相隔万水千山。
历史的烽火硝烟已渐渐散去,现在最需要的是重新打开一扇窗,发现日本,了解日本。它其实并不是我们过去想像的那样单一。大与小、灵与肉、贫与富、东与西、左与右,组成了这个矛盾的国度。大与小:弹丸小国怀大国梦
“中国算什么'大国'啊,只不过'大'就是了”。这句话虽出自一位研究中国文学的日本教师之口,却反映了普通日本人近来对中国的看法。话里第二个“大(读degai)”在日语里是个子大的意思。也就是说,中国只是面积大,人口多,算不上真正“强大”的国家。
向来对“大小”很在意的日本人,虽然拥挤在陆地面积不到38万平方公里的小小土地上,却有着很深的弹丸“大”国情结。
日本特色文化?只有在日本才能看见的景象 “大”帝国的破碎
已废除的“明治宪法”正式名称是《大日本帝国宪法》。其实“大日本帝国”并没有被规定为日本的国号。当时的宪法原案里没有“大”,而有制宪成员提出应按“皇室典范”案加上“大”字;反对者认为在宪法中使用“大”,有妄自尊大之嫌。最后由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裁定,加上“大”。但未明确定为国号。之后,日本的对内外公文书使用了“日本、日本国、日本帝国、大日本国、大日本帝国、帝国、Japan”等一堆名称,直到1935年开始,才由外务省统一对外用“大日本帝国”至战败。
在战后日本政府向占领军司令部(GHQ)提交的新宪法案,还是用的“大日本帝国”。但GHQ不予受理。等GHQ把瞒着日本人起草的宪法案日译本递到外相吉田茂手里时,上面只用“日本国”。喜欢和中国比“大小”
我以前也一直以为“小日本”个子矮。身高一米八的我到了日本,最初住在日式房子里,前额总是受到门框的“阻击”,渐成驼背。可见以前的日本人矮是真的。可是上街、乘车却一点儿没有鹤立鸡群的感觉,我的学生,尤其是男生,有不少能与我比肩。
我的一位在音响公司工作的学生到中国留过学。当时还在开放初期,他已经看出中国的发展势头很快能赶上日本,就悄悄地跟我说,你们有了人口第一,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就留给我们日本一点儿吧,别什么都是“中国第一”。无独有偶,与一位在香港留过学的女学生谈起中国的漆器,她很吃惊:“漆器不是只有日本才有吗?”日本的漆器确实很精致,世界上甚至把“大漆”称为“Japanese lacquer”。但我在漆器工厂当过8年工人,略知中国漆器历史的久
远。我说,你去看看马王堆出土文物吧。她嗫嚅着:“怎么什么都是你们中国的呢?”后来,她干脆嫁到中国去了。骨子深处的“小”
对“大”与“小”,日语里还有另一种用法。比如说某人“态度'大(degai)'”,意思是骄横高傲。如果说要把身体变“小”,意思就近似“蜷缩”。除了不舒展身体,更是要在人前显出卑微谦逊。
总的来说,日本人生活中是讨厌“大”而惯于“小”。说日本男孩子没风度,也与此有关。女孩子含胸佝背也就算了,男的跟着学,就猥琐了。我对日本学生们并不避讳自己不喜欢日本人(不是指一个个具体的人)。偶有胆儿大的学生问我,不喜欢日本人什么地方。我说,因为“不堂堂正正”。今年我又宣布了一条新规矩:上课可以用手机发信息,记笔记。看学生们正在惊讶,就加上一句:“条件是,要用就在桌面上堂堂正正地用,在下边搞'小'动作的,就请给我出去!” 日本国民不满意政府对美国外交的“小”姿态。但是战败国,没办法。对中国,大多数成年人还是心有愧疚。尤其在中国虽是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时,日本人可以客气一些,或者说显得比较大度。但当中国不光是“大”,而且要真正“强大”时,日本人的嫉妒与无奈就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其实,一月底开始的“饺子**”就是日本人对中国的一次总爆发。
日本奇景 色情杂志街头随便卖
灵与肉:性开放下“坐怀不乱”
两个十八九岁的少男少女,一起从浴室出来。男孩对女孩说:“你身子可长得真不错了啊!”女孩子兴奋地问:“真的?啊,真高兴!咱们俩有多少年没一块儿洗澡了?”“嗯,有十多年了吧!”……
这是日本电视剧的一个场景。两人幼时是邻居,常在一块儿洗澡玩耍。长大重逢,并非恋人关系,却有了上面的一幕。我到日本二十几年,才敢相信这种“坐怀不乱”在日本是可能的。
两个学生,一男一女,为我打工。晚了,女孩子就到男生的单身住处过夜。据说是一夜无事。日本还有一种“杂鱼寝”,就是男男女女,挤在一间榻榻米房间睡。当然是聚会喝多了之后。一般也是相安无事。
独特的“耻的文化”
日本孩子接触性信息比较早,对性的神秘感不太强。家庭成员、师生之间,也不避讳这类话题。你问日本人的初恋对象,往往告诉你是幼儿园时的某某某。同时,日本很多父母不允许20岁以下的女孩子“外宿”,还规定了“门限”。也就是回家的时间。早的到晚七点,最晚也是十点半。
但日本女孩子大了以后,还要和爸爸一起洗澡。有些人矢口否认,其实是相当普遍的。前几天电视里就播出专访:女儿每天和爸爸洗澡到二十几岁,出嫁前还是由爸爸给剃的胎毛。结婚后带丈夫回娘家,还是要和爸爸一块儿入浴。女婿在一旁也只好表示理解。当然,能够成为一台节目,也说明这种事情在日本已不常见了。
日本文化被认为是“耻的文化”,但在中国人看来,还不如说是“恬不知耻的文化”。殊不知,“耻的文化”是相对西方基督教的“原罪文化”而言的。
“淫乱”的男女混浴
去年见到境外著名中文媒体的某著名女主播。几句话就谈到日本人“淫乱”。理由之一就是“混浴”。
我初到日本,也经常在日本人面前嘲讽“混浴”。在一个学中文的社会班上,也照样冷嘲热讽了一顿。学生中一位我很敬重的老太太,日本有名的“歌人(和歌作家)”,下课后对我说:“马先生,混浴并不像您想像的那样。在那种场合,虽然都是赤裸,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开放的境界,不会有邪念的。”
我从此就对“混浴”缄口不言了。
日本人昔日除了在家里用木桶洗浴,就是到野外温泉。那时男的穿“下带(类似短裤)”,女的穿“汤浴着(薄浴衣)”。裸浴据说始于江户时代,公共澡堂子也开始普及。后江户大名松平定信发出男女混浴禁止令,实际上只限于取缔“卖春”。明治时代,外国人大量进入日本,原则上就不让“混浴”了。据说到战后才被真正禁止。但我一位曾在占领军中服务的亲戚说,当时在东京、横滨一带的澡堂子还是“混浴”的。可女孩子一听到有外国人说话就跑掉了。
现在要找真正的“混浴”,就得到深山的温泉去。那里可能辟有“混浴区”。我就是在九州山间的露天温泉“混”过一次。男女老少几十个人,除了一位跟男友来的女性围着浴巾,其余都是“裸”的。有人在池子里泡,有人坐在池旁小酌。几个“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少女,在池边的石头上跳来跳去……透过蒸腾的水汽,远处山影绰约,自然、朴素、原始、开放。至今还感到奇怪的就是当时竟无一丝“邪念”。
麻烦的“性”
中、日虽都用一个“耻”字,但含义的不重合部分很大。如果说中国人的“耻”往往限于“性”,那日本人“耻”的范围则广得多。现在日本女厕所里多备放水仿音器,因为即使让同性听到排泄声也是“耻”;回答不上老师的问题;给朋友、上司添了麻烦等等,都使日本人感到“耻”。结婚几十年的老太太,从来没有叫过丈夫“您”,据说是害羞。
科学还是信仰 探秘日本变态人体寿司宴
我在车上看到一个“痴汉(流氓)”暗中欺负女学生,上前制止。争执起来,女孩子不出来作证,反倒抽身下车了。后来才明白,日本人觉得被当众注目比暗中受辱更为“耻”。
在现代日本人看来,性不但是正常的,甚至是麻烦的。男女恋人、夫妇之间的“性less”甚至成为社会问题。要么男女约会,见面就进入“正题”,为的是怕话多语失,伤了和气。而大学教室里,男女“自然”地分开坐,下了课也是各扎一堆,很少当众交谈。
贫与富:平等社会也分等级
日本2005年底的“流行语大奖”评选,中奖语是“想定内(外)”,受奖者是当时炙手可热的网络公司“活力门”CEO堀江贵文。而刚过年,2006年1月16日,东京地检“特搜部”就强行搜查了“活力门”总部,继而逮捕了堀江。被保释后,他就躲在公司和自宅所在的53层“六本木丘”大厦里闭门不出,靠叫外卖过日子。这大概是堀江“想定外”的吧。
堀江的沉浮就是日本“仇富”的一个象征性案例。最恨不仁之富
日本人其实不仇“为富”,而恨“不仁”。一来,日本的贫富之差相对不大,像个枣子,肚子大两头小。二来,富人不爱“显呗”。偶有匿名者,在信封里放一
两万日元,加上一封劝人努力学习的信,放在公共厕所等处,任人捡拾。三是一般人都觉得富人是“云上之人”,与自己无关。
近年来,有些“西洋风”吹入日本。“性星”群中异军突起一对“叶氏姐妹”,颇有些西洋身材,极限裸露出镜。两人以异父姊妹相称,以暗示自己尽享西洋式的“豪宅、豪游、豪购、豪性”为卖点。但毕竟不合日本人口味,闹了十几年了,也未成大气候。
堀江也是冒了日本风土的大不韪。他在东京大学读了一半就投身信息产业,赚了一笔钱后,就想买下濒于破产的职业棒球队,不成后却一举出名。又钻法律盲点,偷偷购入大量“日本放送”的股票,意在并吞。未果,但猛赚1400亿日元。接着又竞选众议员。落选,又要染指宇航事业„„
这种与日本传统经营大相径庭的作法,就算没有超出法律界限,也进入了“不仁”的范畴。“替'民'行道”的检方在“内侦”了一年后,终于抓住了他的尾巴。日本人所谓的“竞争机制”,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我要活,但也让你活”,尽量不设敌,不把对方置于死地。
老的日本人,勤勉节约,多不以西方式享受为然。大经营者,往往赚了一辈子钱,吃了一辈子的泡饭咸菜,却也安然。再者,挣多了财产也没用。给子女要赠与税;死了要遗产税,而且税率极高。前首相田中角荣的女儿交不起遗产税,只好把老爷子在东京目白的宅子卖掉一半。日本就是以此防止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贫富歧视影响至今
日本社会表面平等和谐,但暗部却隐藏着深刻的等级歧视。
前几年,因一位议员私下议论另一位“像××这种部落出身者是当不上日本首相的”,而闹出新闻。我来日本十几年也没听说过日本还有“部落”,这才知道“部落民”是日本社会中一个很深刻的问题。
“部落民”至少可以上溯到十四世纪的室町时代。日本人昔日不吃四条腿的动物。就连想吃兔子,也要假装是鸡。可是为了获取皮革,就需要屠杀牛马制革。从事这些行业的人,是在村落里没有住处,傍水而居的穷人。在封建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中,根本没有他们的地位,被称为“河原人”“秽多”“非人”。战后才改称“部落民”。
虽然明治时期明令解放“秽多”、“非人”,却引起村民的反抗。战前战后有“水平社”等组织为追求“部落民”的解放、平等而抗争,但由于这种歧视根植于日本人观念深层,至今在就职、结婚等方面,还是存在严重的歧视。
日本著名文学家三岛由纪夫,就因被怀疑是“部落出身”,结婚前曾受到女方家长的严密调查。就是“部落者”本身也讳莫如深。有人快要结婚了,却突然被女方拒绝,后来才知道,连女儿也不知道她父母是“部落出身”。
东与西:身在东方心在西方
初到日本,出入庆应大学的图书馆。对面来了一位女学生,就开门等着她通过。只见她愣了好几秒,才明白我是在为她开门,又道歉又致意,鞠躬弯腰像鸡啄米,弄得我也手足无措了。
当时不明白,这么洋气的学生,居然不懂“Lady First”(女士优先)?其实第一个将西方“男女平等”介绍到日本的,正是这家日本第一所私立大学的创始人福泽谕吉。“脱亚入欧”思想据说也是出自他的《脱亚论》。西方心抹不去东方身
当时日本的革新派,看到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沦为半殖民地,危机感很强,在主张日本“富国强兵”的同时,认为“儒教”是造成中国腐败落后的根源。以福泽为代表的“脱亚”思想,实际上就是“废除儒教”、“脱却中华思想”。但说到“入欧”,可能有些冤枉福翁了。因至今在福泽的言论里,没有检索到“入欧”一词。反而,他在《脱亚论》中把西方文明比作不可抵御传染的“麻疹”,是不得不接受的。可以说,不仅当时,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日本也未得“入欧”。
“明治宪法”参考了德国等欧洲各国的宪法。但日本议会政治直到战后,也只是穿了一件“西方民主”外衣,内核还是“和为贵”的日本村落文化。国会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是各党的幕后秘密交易主导。形式上,不管议员质询如何尖锐,大臣、首相只能低声下气答辩。
为了显出政治的“火药味”,参照英国议会的模式,在1999年11月创立了“党首讨论”,使首相也可以反问在野党。而在野党党首鸠山由纪夫在第一次“党首讨论”时,问首相小渊的第一个问题是“总理,今天早餐您吃的是什么啊?”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原则”,在日本也是幌子。日本的物价很高,其原因之一是商品批发环节过多。但老百姓并无大怨言,他们知道,各个批发层次也养活着一批人。缺乏原创的东西矛盾体
日本发展到了需要文字阶段,正好旁边有一个文字高度发达的中国,日本人就义无反顾地把“汉字”搬来了。其实汉语和日语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能把汉字这件衣服如此巧妙地穿在大和语(古日语)身上,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学”的本领,以至使日文成为世界上几乎惟一兼有表音意两种功能的文字。
日本人“原创”能力欠如,但其“学习”之彻底,与单纯的“拿来主义”、“学以致用”不可同日而语。古时日本人都以能直接写汉文、作汉诗为上品。我的两位日本同事常有汉诗唱和。一见面就切磋韵脚、平仄、用典、雅俗。
日本人具有非常现实的行为模式。汉字是“嵌”在日语里,挖不掉了,但“中华思想”“妨碍进步”就可以脱却;西方“文明”像汉字一样可以改造;战后的“美国一边倒”,也只是躲不开的“麻疹”,顶多落个“麻脸”。但人还是日本人,文化还是日本文化。
请允许我“原创”一个“文化的核”的概念。假设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中核”,中华民族的“核”庞大而松散,大到了几乎说不清边缘的程度;日本民族的“核”微小且紧固,小到了连自己也不知其所在和内容。可能正是意识到“核”的松散,所以中国人对外来文化历来强烈抵御,生怕搅乱了自己的秩序;大概正是因为知道“核”的坚固,所以日本人不惧引进任何文化,反正一切都可以“为我所用”。
茶,来自中国。到了日本,演变成“茶道”。咖啡来自西方,日本人却要按茶道规矩先把杯子转半个圈再喝,才算“正宗”。
在日本,不管是“东”还是“西”,最终都变成了日本的“东西”。
日本各职业非典型性窥视 犀利 左与右:右左分野鹰鸽大战
22年前,刚到东京,就看到几辆漆黑的宣传车,涂着“保皇”“爱国”“国体护持”的字样,打着日本军旗,车上的人用高音喇叭大声喊着。我马上拿出相机。没想到接我的朋友立刻跳过来,压住我的手,神情恐怖,连声说“可怕!可怕!” 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所谓典型的日本“右翼”。“右翼”的半边天
在日本,“右派”、“右倾”与“右翼”不是一个意思。“右翼”主要是指一类团体。他们自称“民族派”。其思想背景可以追溯到日本受到欧美列强威胁的幕府末期。明治维新后,成为反对自由民权运动的带有暴力倾向的团体,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温床。战后受到GHQ的取缔。但因冷战而又被利用为压制进步势力的工具。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就被右翼成员当众刺杀。就连具有反战倾向的三笠宫亲王(昭和天皇的弟弟),也曾是他们恐怖行动的目标。
由于“左翼”人士以学者为主,近年来,知识型“右翼”也在形成。日本著名文学家三岛由纪夫,政治思想极端右倾,批判日本新宪法,组织右翼团体等等。他于1970年鼓动自卫队政变失败而剖腹自杀。
目前有几位“学者”可以称得上是“右翼”,但影响力远不及三岛。主张“反对'自虐史观'”、“肯定'大东亚战争'”、“否定远东军事法庭”、“反美”、“改宪”、“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威胁论”等等。“新历史教科书”的背后,就有他们的影子。
在媒体方面,右翼的攻击对象是有进步取向的《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我3月份在《朝日新闻》上载文,批评日本媒体借饺子中毒事件,煽动反华厌华情绪,就有人匿名寄明信片到学校给我,开宗明义就是:“北京五轮(奥运)粉碎”。这不过是“右翼”的小爪子。也有在网上开骂的,就是所谓新兴的“网络右翼”了。另外,还有煽动仇华、厌华的“产经”等报刊,被日本的“左翼”揶揄为“营业右翼”。
“鹰鸽”大战是常态
国内一些媒体往往不加说明地突出转载《产经新闻》的文章,使人感到日本舆论好像都是反华的。其实,《产经新闻》之类,“右翼”色彩太浓,日本人往往一笑置之。以此代表日本人的对华观,有失偏颇。
在政界,一般不称“左右”,而用“鹰派”、“鸽派”,或“保守”、“革新”来区别。而且,自民党内鸽派不少;民主党内鹰派势力也很强。在国会的争论,除了海外出兵、改宪之类,大多是利益集团的冲突。
近年来日本国会内的武斗很罕见了。有时在野党会在表决时群起抢麦克,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发言者受到嘲骂而极少回口,是日本议会的一大风景。新人还要学如何嘲骂。动手是不行的。曾有个摔跤出身的议员就因为用水泼嘲骂他的议员,受到25天禁止进入国会的处分。
国会内的卫士很厉害,既不能动武又要维护秩序。3月30号,自民党要在众院强行通过汽油附加税法案,但众院议长河野被民主党议员堵在议长室。还是卫士将他团团围住,送入会场的。
其实,鹰派、鸽派也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说清的。比如,一般认为应该由鹰派掌握的防卫省(厅),而有好几任防卫大臣(长官)都是鸽派。现任大臣石破茂看上去“鹰”得很,对中国的态度也很强硬,但他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认为“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推行侵略的借口;反对日本“持核”。
第二篇:浅论日本耻感文化
浅论日本耻感文化
所谓的日本耻感文化,是相对于西方的罪感文化而言的,它是由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学派的创始人本尼迪克所提出。
她对日本有过深入的研究,其研究名作《菊花与刀》表现了她对文化研究中人格与心理的独特层次的视角,这首先是因为她自己作为一个的西方文化中的学者在对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研究中感受到的强烈的文化感情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主要地表现在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而是广泛表现在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行为背后的强烈的心理感受和内在的冲突性,日本人的行为的特别性在于具有一种自反的对立性,如尚礼而又黩武,祥和而激烈,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创新而固执等等,这种对立性主要和直接地由情感因素和感受性支配的,只有人类的情感方式才具有这种自反的转化性,本尼迪克把这种由情感因素所表现的动力性的文化形态称之为耻感文化。
耻感与罪感的差异性如果仅仅只是情感性或道德意义上的,并不能完全表现日本文化的动力性特质,这种特质在于日本的耻感文化由一种心理情结所强迫,而且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下意识,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是无处不在的社会感受性和舆论的外部强迫性通过个人心理情感实现的社会心理的下意识,因此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对立的行为不会特别感到心理上的障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能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不只是社会心理学。
在日本,人们并不会感到会有羞耻感,即便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只要没有被别人所发现,那么一切都是心安理得的。夸张一点说,日本人丝毫没有羞耻之心。回望历史,日本在二战中战败之后,作为战败国,理应站出来向中华人民道歉以表示对自己犯下罪过的悔过。但是结果是他们非但没有感觉到任何的内疚与惭愧。还光明正大的修建靖国神社来表达对二战的战犯的怀念。这对于两国关系而言绝对是赤裸裸的挑衅。再说说日本的影视行业,想必女优大家都并不会陌生。而且想必很多的男生对于那些女优的名字都如数家珍。一口气能说出一大串。拍AV,在日本绝对是一条快速成名之道,衣服一脱,名利双收。AV女优在日本的影视行业中属于支柱产业,已然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为什么AV能够发展的如此繁荣鼎盛,正是因为它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整个社会都接受的事情,难道说还有个别人站出来说三道四,而且,以日本人的这种秉性,绝对没人言语。整个的社会价值观扭曲的一致。
话说到这里,不禁让人联想到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又是怎样一个现状?随着经济的告诉发展,极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心理逐渐浮现在今天和谐中国。今天报道瘦肉精,明天报道药家鑫,杀人放火已然已成燎原之势在中原大地上燃烧。有人说中国是乐感文化,自强不息、乐观积极。但在我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也正在逐步像日本的耻感文化在过度,人们变的越来越不知廉耻。只是相比日本,还没有达到那么深的程度。反观中国的高校,有多少的女大学生被包养,所谓的“二奶”“小三”满天飞舞,却依然高唱国歌,大言不惭。试问这些人的羞耻心又在何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展到今天这步田地,不得不说是种悲哀,物质金钱的社会,消费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一点一点侵蚀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慢慢的引导着社会走向堕落。
日本具有耻感文化,但是这本就是民族所与生俱来本质,但是当中国选择了耻感文化后,中国的出路将会在何方?
第三篇:爸爸要和儿子一起做的50件事
爸爸要和儿子一起做的50件事
一、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第1件事 保护妈妈——“男子汉”的责任感
第2件事 给祖父母买礼物——从小培养孩子的孝心 第3件事 一起刮胡子——体验男人的世界 第4件事 看“奥特曼”——培养正义感 第5件事 实现一个诺言——一诺千金重
第6件事 一起谈论自己犯过的错误——敢作敢当 第7件事 保护更小的男孩——善意和力量 第8件事 野外探险——培养冒险精神 第9件事 做家庭实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第10件事 拆装旧玩具或收音机——发扬探索精神 第11件事 找到地图上的某个地方——训练方向感 第12件事 带枪的战争游戏——角色的自我认知 第13件事 用另一种方法解题——发扬创新精神
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第14件事 讨论报纸上的新闻——关注社会是必修课 第15件事 领略世界前沿——将目光放在更远处 第16件事 徒步旅行——眼界在旅行中开阔
第17件事 参加成年人的家庭聚会——要有社会角色感 第18件事 网上冲浪——信息的筛选与鉴别
三、把挫折当做磨刀石
第19件事 冬泳——增强意志力 第20件事 体能比赛——男孩要有力量 第21件事 乡间劳动——远离养尊处优的生活 第22件事 与对手握手——在较量中强大自己 第23件事 勇敢面对生活的磨难——坚强
第24件事 预测明天的各种可能——危机感让人成长
四、小小少年志气高
第25件事 讨论理想——男孩要志存高远 第26件事 总结——人生要有规划
第27件事 做一个力排众议的决定——独立的主见最重要 第28件事 分辨众人所做的错事——任何时候都不随波逐流 第29件事 讲自己小时候捣蛋的故事——过于听话的孩子往往没有大出息
第30件事 做一件“不可能”的事——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开动脑筋去思考
第31件事 破解一桩悬案——逻辑思维能力
第32件事 用巧劲儿解决问题——智慧永远比蛮干更有效 第33件事 做脑筋急转弯——灵活变通的精神
第34件事 研究模型的另一种玩法——发散思维的习惯 第35件事 与陌生人搭讪——判断善恶、主动交流 第36件事 活动中轮流当“头”——培养领导力
五、养享用一生的好习惯
第37件事 坚持早起——珍惜生命中的清晨
第38件事 认真做有意义的小事——地虽大,在我脚下 第39件事 熬夜完成规划——勤奋是成功不容商量的大前提 第40件事 打工赚钱——一切从自食其力开始 每一件事都是修身的好机会
第41件事 去西餐厅吃饭——学习用餐礼仪 第42件事 原谅有错的邻居——宽容豁达
第43件事 带着善意的微笑帮助穷人——尊重他人 第44件事 与各种地位不同的人打交道——不卑不亢地处世 第45件事 公众场合谈笑风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更受关注
六、坚持以最好的方式做事
第46件事 延迟糖果发放时间——培养自制力 第47件事 洗车——提高生活品质很重要 第48件事 设置禁区——学会抵制诱惑
第49件事 在规定时间内做事——高效运用时间 第50件事 参加拔河比赛——我们与合作者共生(《爸爸要和儿子一起做的50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