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炎症性肠病的内镜检查与诊断标准解析1
炎症性肠病的内镜检查与诊断标准解析1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5-8-1 22:49:38 华西医院消化内科
炎症性肠病(IBD)诊断是在排除有因可查的各种肠道炎症的基础上按照诊断条件进行诊断。其中内镜检查具有重要作用,内镜诊断是诊断的关键,但是内镜表现只有相对的特异性。各种改变的组合在UC与CD诊断价值不同,值得深入探讨。此外,2000年在成都召开的炎症性肠病诊治规范
炎症性肠病(IBD)诊断是在排除有因可查的各种肠道炎症的基础上按照诊断条件进行诊断。其中内镜检查具有重要作用,内镜诊断是诊断的关键,但是内镜表现只有相对的特异性。各种改变的组合在UC与CD诊断价值不同,值得深入探讨。此外,2000年在成都召开的炎症性肠病诊治规范的建议已公布4年,但调查发现使用推广还有待时日,因此有必要对此予以解析,以利广泛正确使用。
一 IBD的内镜表现:
正常粉红,“三文鱼”样红色(salmon pink in color)。
1.一般特征:
UC:亲和性,连续性,上升性,浅表性,区域性
CD:节段性,跳跃性,穿壁性,非对称性,直肠较少受累
2.UC特征描述:
弥漫性红斑,充血,水肿,血管纹模糊,接触出血。
Wet sandpeper, map-like, bear-claw ulcer
糜烂或溃疡246/468(50.6%)
3.CD的特殊描述:
Pouched-out ulcer, skip lession, FAE, Aphthoid ulcer
纵行溃疡,裂沟,卵石征,肠腔狭窄,肛门病变。
4.内镜诊断的重要征象:
UC:连续性病变:颗粒改变,血管网纹消失,特殊的溃疡,糜烂,直肠受累,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低。
CD:非连续性病变:铺路石征,散在不规则溃疡;直肠正常,肛门病变,特异性高而敏感性低。
5.炎症分级:
Truelove 分级
级别
内镜表现
I
接触性出血,水肿,有时粘液或脓液附着
Ⅱ
粘膜易脆,点状出血,黄或绿色脓液,拭去见溃疡
Ⅲ
黏膜水肿明显,脓血性渗出,溃疡大而深
Baron分级
级别
内镜表现
Ⅰ
血管纹理清晰可见
Ⅱ
粘膜粗糙,不正常
Ⅲ
粘膜接触性出血
Ⅳ
自发性或接触性出血严重
Ⅴ
自发性出血伴明显溃疡形成 缓解期:粘膜萎缩,瘢痕,假息肉,黏膜桥加上活动期改变较具特征性
二 IBD内镜诊断的价值:较X线直观,敏感,特异。
1.诊断与鉴别:73%-90%CD,UC通过内镜、组织学可作出诊断。
鉴别的内容:感染性结肠炎:UC待诊有1/3实为感染。尚应与肿瘤:恶淋,癌肿;缺血性结肠炎;胶原性、淋巴细胞性结肠炎鉴别。
表1 内镜检查的正确性(pera)
内镜诊断
最后诊断
Crohn病
溃结
其他
总例数
正确诊断
136
258
-
394(89)
未诊断
13
17
-
30(7)
内镜误诊
7
5
6
18(4)
表2 内镜检查对IBD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内镜特征
敏感性(%)
特异性(%)
CD
非连续性病变
55
99
卵石症
34
96
溃疡:口疮样、匐行状、裂状
65
84
溃疡深、大
48
88
肛周病变
15
100
UC
连续性病变
99
55
颗粒状
88
72
血管模糊
91
51
溃疡:糜烂或微小溃疡
67
87
直肠病变
92
43
2.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结合组织学更准确,较X线定范围更准确。
3.判断疾病的活动性(DAI)和严重度(GELS或EIS)。
4.评价药物疗效。
5.监视癌变:
UC * 年轻患者<20岁、病程10年以上、广泛或全结肠受累。
* 伴粘膜ATP,重度ATP属癌前病变。
* 间隔3 – 12月不等。
6.应用基础科研及新技术:色素内镜、粘膜特殊染色、酶学检查、TB的PCR及其他分子诊断等。新技术:放大内镜:使用调焦装置,放大70 – 100倍,起到显微内镜作用。
色素内镜:美蓝染色,刚果红、靛胭脂染色等使病变对比更清晰,肿瘤与异型增生一般不着色。
激光激发的荧光分光镜(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共聚焦光学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对粘膜组织功能和断面研究有利。
自体荧光内镜:显示异型增生或癌变。
三 UC诊断标准解析:
1.诊断标准
1978年、199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先后两次制定了UC的诊断标准,2000年10月成都召开的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对标准多年实施情况进行认真讨论,并结合国内外进展进行了修改,作为一种诊断规范的建议于2001年发表。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血性腹泻是UC标志性症状,起病方式各不相同,大约只5%为急性起病,多偏重型,余多为慢性反复或持续发作。可为自发性,亦可因感染、饮食不节复发,呈发作缓解交替过程。患者一般无明显发热或寒战;腹痛不显或仅有左下腹疼痛不适;全身症状不重,这些都与感染性结肠炎不同。重症病例可有高热、贫血、频繁血性腹泻及严重消耗性症状。此外阳性家族史对诊断有利。
(2)结肠镜检查:受累肠段最初表现为粘膜血管的改变,继有红斑、充血、水肿、易倦、出血及溃疡。病变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浅表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黏膜炎症,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慢性阶段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还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病变程度可按Baron分度。
(3)钡灌肠检查常见黏膜粗乱及(或)颗粒样改变;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亦可见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黏膜病理学检查至关重要。1)活动期固有膜内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隐窝上皮增生,同时杯状细胞减少;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2)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性细胞减少;隐窝不规则,排列紊乱;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常见潘氏细胞化生。手术切除标本更可发现上述特点。
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的基础上,可根据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及(或)黏膜活检诊断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而有典型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改变者,也可以临床拟诊为本病,并观察发作情况;临床表现典型而目前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并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初发病例、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改变均不典型者,暂不诊断UC,可随访3~6个月,观察发作情况。
(5)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其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病情分期及并发症。
2.反映疾病活动性与严重度指标:
血沉增快为活动期较敏感的指标,但受贫血、血浆白蛋白下降的影响,亦不能区别疾病的轻重。C-反应蛋白(CRP)可能由于炎症时1L-1刺激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增加,可更及时而敏感地反映炎症活动或急性状态,与另一急性时相蛋白血清α1 -酸性糖蛋白(α1 AG)为目前最为推崇的敏感指标。它们与抗胰蛋白酶(α1-AT)、1L-1等均有良好的相关性。此外,Hb、红细胞压积、血浆白蛋白水平可以反映疾病严重度。111In和99Tc 标记白细胞静脉注射后利用显像技术显示结肠炎症部位和范围,理论上可确定疾病范围,如结合结肠镜检查自然更能准确定位。但实际应用中一致性不佳,有待总结经验准确评价。最近,我们将临床上重度病例根据营养不良、发热程度,结合上述指标分出重中之重,即危重型UC,有利于及时布署抢救方案,作出手术决策。
3.诊断步骤:根据临床表现疑诊本病时应作下列检查:
(1)大便常规与大便培养不少于3次,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为除外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疾病应作相关的检查。
(2)结肠镜检查,兼做活检。暴发型患者宜暂缓检查或病情允许者,作乙状结肠镜检查以取得诊断证据。
(3)钡剂灌肠检查可酌情使用。重症病例以不用为妥。
(4)常规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浆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等有助于确定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度。
强调这一诊断步骤是为了循序渐进的确定有否结肠炎症存在、排除其他原因的结肠炎症特别是感染性结肠炎,对疾病进行分型、分度、定范围,以便对溃结作出全面的诊断。
4.诊断举例:
溃疡性结肠炎初发型、中度、直乙结肠受累、活动期。
5.鉴别诊断:
本病应特别注意与感染性结肠炎区别,诸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性结肠炎以及肠结核。亦可与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性结肠炎区别。此外,尚应注意与结肠恶性淋巴瘤及结肠癌区别。轻症病例应与肠易激综合征、胶原性结肠炎和淋巴细胞结肠炎等相鉴别。此外,在国外十分强调与结肠克隆病鉴别,在国内少有困难。血清抗体ANCA和ASCA分别指向UC和CD,有助于二者鉴别。
临床工作中,我们接受不少外院甚至外地会诊病人,感到对诊断标准掌握不够严格,排除诊断不力、不认真,使UC诊断过宽。有的见溃疡就诊断UC,实际上各种病因导致的结肠粘膜病变有相似之处,不能见溃疡就诊断UC,而疾病不同程期表现不同,无溃疡又不一定不是UC,因此强调的排除诊断主要是各种感染和肿瘤,暂时不能诊断者密切的随访观察,也显得特别重要。
第二篇:内镜室质量管理标准与措施
内镜室质量管理标准与措施
一、标准
1、诊疗操作按照相关消化内镜技术操作规范和流程执行。
2、检查室必须配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和设备。
3、消毒灭菌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执行。
4、检查报告及时、描述准确、结论科学,有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者以病理报告为准。
5、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措施
1、操作医师必须了解相关病史把握检查的适应症、相对禁忌症,检查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准备:如心理、胃肠道等。
2、每天工作结束后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台面及地面进行清洗消毒。接污袋、口垫等用具应为一次性一人一用。每天监测使用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记录。
3、对发现异常组织必须进行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
4、对个别高危病员必须进行此检查应在临床科室做好充分的现场抢救准备征得病员及家属同意并报有关部门和领导后进行。
5、检查前必须履行告知义务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和相关医疗文书。
6、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综合质量考核。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第三篇:《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解析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解析
发布时间2007年9月11日14时16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黄晓军教授
近些年,血液病治疗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真菌感染,尤其是接受非亲缘性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或大剂量化疗的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日益成为导致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同时大多数临床医生在处理真菌感染方面经常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如真菌感染的诊断、治疗时机及疗程等问题。为此中国侵袭性感染工作组在王爱霞教授和翁心华教授的领导下,于2005年编写了《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2007年专家组对该草案作了进一步修订,从而形成了目前的指南性文件——《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以帮助该领域的临床工作者能够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该指南是国内第一个关于IFI诊治的系统性描述文件,统一了国内IFI命名,对IFI认识的普及起到标志性的作用,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IFI的诊治奠定了基础。
与国际上发表的其他有关IFI诊治指南比较,新版指南同时结合了中国临床实践的现状和体会,在细节上进行了变动,例如具体易感因素的确定。欧洲肿瘤治疗与研究协作组(EORTC)制定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指南》中,将发热(体温在38℃以上)作为IFI宿主的易感因素,但在该指南中,此点并未列入宿主易感因素,而被列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美国血液学会则将血液系统患者群分为高、中、低危人群。对具有不同危险因素人群的诊断倾向不同,但诊断方式与治疗内容无本质区别。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大型、前瞻性的调查资料,因此确定宿主的易感因素更多的是参照国外资料及专家经验。
IFI的分层诊断和定义
IFI的分层诊断和定义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宿主因素、临床标准和微生物标准。该新版指南中,临床诊断依然分为主要临床标准和次要临床标准,尽管近来国外专家组在其指南中取消了所谓的主要和次要临床标准,但中国专家一致认为,考虑到国内医生对真菌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认知过程,区分主要与次要标准有助于辨识真菌感染,从而进行相应的积极治疗,因此指南中仍保留了主要和次要临床标准。
微生物标准:①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发现霉菌或新型隐球菌,鼻窦抽取液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或培养呈霉菌阳性;②血液真菌培养阳性,无菌体液经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发现除隐球菌外的其他真菌,未留置尿管的情况下,连续2份尿样培养均呈酵母菌阳性或尿检见念珠菌管型;③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脑脊液或2份以上的血液样品呈曲霉抗原阳性或肺部异常,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标本中(血液、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却无法培养出任何致病菌。
因此,IFI诊断依然分为:确诊IFI(组织学证据)、临床诊断IFI(符合1项宿主因素、1项主要临床表现或2项次要临床表现及1项微生物学证据)和拟诊IFI(1项宿主因素及1项微生物学标准或2项次要临床标准)。
尽管IFI的定义明确,但其诊断仍存在巨大挑战:肺部CT对于诊断IFI的价值有限,且诊断较延迟,纤维支气管镜及灌洗对于诊断肺部IFI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病理检查需要进行有创操作,因此对于极度粒细胞缺乏患者具有很大的感染风险,有局限性。为此,早期诊断的新方法呼之欲出,如GM试验、G试验和实时定量PCR。
抗真菌治疗策略
基于IFI的分级诊断,对其治疗也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图1)。对于感染几率超过10%的患者群,预防性抗真菌治疗依然是重要的防治手段。新版指南对适合接受预防治疗的人群也有明确的描述:接受高强度免疫抑制治疗的骨髓移植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阶段和粒细胞缺乏同时接受大剂量皮质激素的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或嘌呤类似物联合化疗的淋巴瘤患者,出现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双重减少的患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等。预防治疗应选择毒性小、安全性好、性价比高的药物。两性霉素B因毒性大而不适合在预防阶段应用,指南推荐选用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特别是伊曲康唑抗菌谱广、价格便宜、安全性好,是比较理想的预防性用药。
2007年欧洲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大会(ECCMID)报告了一项关于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荟萃分析结果,这一包含了25项临床试验、5803例随机入组患者的研究表明,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可显著降低IFI的发生率(RR:0.21,95% CI:0.07~0.61),但总死亡率并未下降(RR:0.98,95% CI:0.53~1.81)。与两性霉素B组相比,接受唑类药物治疗患者的IFI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根据前面提到的IFI诊断手段的局限性及血液病或恶性肿瘤患者的疾病进展特点,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依然是主流,且预计在今后5年内将依然如此。
近几年曲霉菌和非白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上升,白念珠菌感染则有所下降,曲霉菌对伊曲康唑敏感而氟康唑对其无效,基于此,本版指南不再将氟康唑推荐做为经验性治疗用药。由于伊曲康唑的抗菌谱广、安全性良好、性价比较高,使其成为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
2002年Walsh等 在N Eng J Med上发表的一项比较伏立康唑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用于经验性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伏立康唑在治疗成功率上低于两性霉素B,因此FDA未批准伏立康唑用于经验性治疗,但依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本版指南中未完全按照美国指南,而是将伏立康唑与卡泊芬净也列为经验性治疗的可能选择。
既往的研究表明,抢先治疗与经验性治疗对IFI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但均可明显降低相关的治疗费用,根据临床推断的致病菌种,可选择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与之相似,确诊治疗也需要根据病原菌的检出结果进行合理的药物选择(图2)。
虽然近年来新型抗真菌药物不断涌现,但真菌感染所致的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归纳缺乏有效治疗的原因主要是诊断延迟和治疗量不足或疗程不够,同时还受到有限诊断方法和昂贵治疗费用的限制,此外接受药物治疗所带来的毒副作用也是限制因素之一。为提高疗效所开展的抗真菌联合治疗还需要更多大规模临床试验来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2003年多位知名学者包括Steinbach WJ、Stevens DA和Denning DW在Clin Infect Dis上发表综述,认为多烯类与棘白菌素类、唑类与棘白菌素类间联用可产生更强的抗曲霉菌活性,可能是严重曲霉菌感染的有效治疗手段,但目前对联合用药价值的认识仅仅源于体外和动物实验,系统的临床试验太少,并且缺乏药代动力学资料,此外目前的联合治疗仅限于病例报告的临床疗效经验,因此尚无足够证据证明联合治疗可用于一线治疗。但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联合治疗:标准治疗失败,标准治疗不能耐受,因多株耐药菌感染而单药不能控制和广泛感染。
总之,临床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应用指南需要医生的智慧和灵活把握。指南往往代表专业学会的观点,仅供临床医师临床决策时参考。此外,指南或共识也都有时效性,即使是最新的指南,也只能反映定稿时的学术发展水平。在许多情况下,临床医师只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当时、当地所能得到的医疗资源作出决策。因此,应用指南时应遵循基本原则,以期更好地发挥指南的指导作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名单: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翁心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 王爱霞 检验科 徐英春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 沈志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血液病研究所 黄晓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医院 韩明哲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马军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吴德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 孟凡义
北京医院检验科 张秀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 刘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 黄河
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第四篇:2015年公卫执业医师考点:包虫病诊断标准附录C考试技巧与口诀
1、医疗机构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依法采取的措施是 B
A.立即抢救
B.及时转诊
C.继续观察
D.提请上级医院派人会诊
2、一男性农民,4天前突然发热,头痛,面颈部潮红,全身酸痛,伴恶心、呕吐及腹泻,每日2~3次,按“感冒”治疗未见好转来诊。体温
3、主管全**婴保健工作的部门是 D
A.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B.国家计划生育主管部门
C.各级人民政府母婴保健部门
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4、医疗机构配制制剂,应是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并须经所在地下列部门批准后方可配制 D
A.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B.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C.地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5、口腔颌面部感染途径最常见的是
A.血源性 B.损伤性 C.腺源性 D.牙源性 E.药源性
6、A.腹腔注射
B.灌胃
C.皮内注射
D.涂皮
E.静脉注射
(1).通常使化学毒物表现出最大毒性的染毒途径是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在毒理学试验中常用的染毒途径有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和注射途径,在这四种途径中,经过消化道和皮肤染毒由于机体的屏障系统和肝脏首过效应,实际进入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的物质相对减少。而在注射途径中,腹腔注射和经皮内注射的物质依然要通过组织液、血管内皮层才能达到血液循环,这个过程会减少物质进人血液循环的量,只有静脉注射,所有的受试物都是全部进入血液循环,达到靶器官,因此作用于靶器官的到达剂量水平最高。所以应该引起的毒性最大。
(2).在毒理学试验中较少使用的染毒途径是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较少使用的染毒途径是皮内注射,主要是由于试验的暴露途径是要代表人可能的暴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很少通过该途径暴露于外界物质。
7、某孕妇经产前检查,诊断出胎儿有严重缺陷。做出这一诊断的行为属于医疗保健机构为育龄妇女和孕产妇提供的孕产期保健服务活动中的 B
A.母婴保健指导
B.孕妇、产妇保健
C.胎儿保健
D.母婴健康检查
8、用人单位应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除了 D
A.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B.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C.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D.只聘请临时工
9、有关食品错误的是 C
A.一些药食同源的物品属于食品
B.食品也包括半成品
C.食品原料不属于食品
D.食品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10、某男青年婚前医学检查时发现患有梅毒。该青年对这一诊断结论有异议时,可以 D
A.要求婚姻登记部门裁定
B.要求婚姻登记部门重新检查
C.申请行政复议
D.申请医学技术鉴定
11、A.阻断D1、D2受体
B.使突触间隙的NA浓度下降
C.阻断中枢胆碱受体
D.对心肌β1受体有兴奋作用
E.使突触间隙的5-HT浓度升高
(1).苯海索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苯海索为中枢胆碱能受体阻断药,是最早治疗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作用机制在于中枢抗胆碱作用,通过阻断纹状体胆碱受体,使相对增高的胆碱受体功能降低而起治疗作用。
(2).丙咪嗪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丙咪嗪为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为抑制中枢NA和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递质浓度,增加NA和5-HT能神经作用。碳酸锂用于抗躁狂症的治疗,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脑内NA和DA的释放,并增加其再摄取,使突触间隙递质浓度降低。
12、A.有机氯农药
B.悬浮性颗粒物
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D.人类致癌物
E.人类致畸物
(1).有机汞是
【正确答案】 E
(2).氡及其子体是
【正确答案】 D
(3).具有蓄积作用的是
【正确答案】 A
13、下列哪项疾病手术时,局麻药应用时慎加肾上腺素
A.慢性肝炎.血友病.结核 B.严重心脏病.甲亢.高血压
C.过敏.外伤 D.精神病.神经衰弱.癫痫 E.肿痛
14、医疗机构配制制剂,应是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并须经所在地下列部门批准后方可配制 D
A.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B.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C.地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15、某县妇幼保健站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孕妇、产妇做健康方面检查。检查的以下主要内容中属于孕产妇保健服务的是 C
A.为胎儿生长发育提供咨询和医学指导
B.为新生儿生长发育提供咨询和医学指导
C.为产妇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D.对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和预防方法提供医学意见
16、《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发现检疫传染病或者“疑似检疫传染病”时,必须迅速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其时间规定为 D
A.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
B.最迟不得超过8小时
C.最迟不得超过16小时
D.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 17、5km处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根据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的规定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为水源保护区,不得排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根据提供的材料,第5题应选择A。
(3).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中砷的最高容许浓度(mg/L)是
A.10
B.5
C.O.01
D.18、对传染病人的控制,正确的是 C
A.对乙、丙类传染病病人予以隔离治疗
B.对艾滋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C.淋病、梅毒病人未治愈前不准去公共浴室、理发店等公共场所
D.对甲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限制活动范围 19、5mm D.距创缘2mm,针距3mm
E.距创缘2-3mm,针距3-5mm 20、放牙钳钳喙与病牙长轴方向一致在摇动时可导致
A.牙槽骨骨折 B.牙龈损伤 C.邻牙损伤
D.颊组织损伤 E.舌侧粘膜损伤
21、医疗机构配制制剂,应是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并须经所在地下列部门批准后方可配制 D
A.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B.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C.地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22、01mg/L。第6题应选择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