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军副部长: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华章 ——在首期财政部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上的讲话
王军副部长: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华章
班上的讲话
——在首期财政部高级会计人才培训
财政部副部长 王军
同志们:
早上好!
在这个天寒地冻的时节,参加首期财政部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的开班仪式,我却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暖意、一种洋溢而出的激情、一种春意融融的氛围。你们热情的目光、求知的渴望、进取的毅力,感染了我,激励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做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工作乃至全国会计行业兴旺发达的希望!
在此,我首先代表金人庆部长和财政部党组对大家表达两层意思。一是热烈祝贺。祝贺本期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的顺利开班,更祝贺在座各位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成为培训班的一员,成为战略人才队伍的一员。我深知,大家手中这张“入场券”来之不易,可以说,是多年来辛勤工作、刻苦钻研、发奋学习心血与汗水的凝结。二是衷心感谢。感谢为首期培训班做出大量工作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部内各有关单位,感谢在座各位乃至千千万万奋战在会计工作战线上的同志们对高级会计人才培训工作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更感谢长期以来大家对我国会计事业的忠诚和奉献。
下面,结合领会党中央、国务院人才强国的战略,我想敞开心扉,同大家交流探讨对实施会计人才战略的认识与思考。之所以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这个题目,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大力弘扬诚实守信、客观公正、胸襟开放、进取创新的中国会计精神,以深厚的理论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过硬的业务水平、卓越的工作能力,承担起会计领军人才的重任,发挥好榜样的作用、统率的作用、方向的作用、标杆的作用,为推进会计事业发展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贡献心血、智慧和汗水。讲得不对的地方,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从我国会计行业兴衰成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会计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政之道,要在得人”、“得人者强,失人者亡”,这些世代相传、不胜枚举的格言警句,讲的其实就一个道理,即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单位,能否不断培养、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这个行业、这个单位的兴衰成败。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之所以能从周朝末年西部边陲的一个诸侯小国,历经30多位君主、几百年沧桑,最终“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其关键因素就是善于吸引和使用人才。秦穆公时,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公孙支于晋,由于有这些能将干臣,使秦国“益国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孝公时,有变法图强的商鞅;秦赢政时,武有王贲、蒙恬,文有吕不韦、李斯等。正因秦国“江山代有才人出”,所以才能“一统天下慨而慷”。当然,这仅是无数例子之一,事实上,人才乃成事之本,中国如是,外国亦如是;古代如是,现代亦如是。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更成为了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批优秀人才的出现和使用,往往能够点石成金,带动一个单位,振兴一个行业,开创一个全新局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说,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盛衰,关乎国运,这的的确确是富于洞见、发人深省的精辟论断。
桃李春风,泽润芳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人才工作,把加强人才工作作为应对新世纪、新形势各种挑战的重大措施,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2003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会后,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强调:“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这些阐述和论断,高屋建瓴,立足全局,把握现实,着眼未来,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开拓性。
财政部门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从业资格等制度,形成了分层次、覆盖全国的继续教育培训网络,会计队伍学历结构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保障和服务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应清醒看到,目前我国会计队伍整体水平仍然不高,高级会计人才短缺且其后备人才的培养进展缓慢,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竞争形势的要求等,已严重制约了会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以解决。为此,财政部党组决定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培养、选拔一大批适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特别举办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和造就会计领军人才,发挥高级会计人才在强化会计职能、宣传会计政策、组织继续教育、研究实务问题等方面的组织推动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我国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大举措。试想,如果将全国数以千万计的会计工作者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相互之间比学赶帮超,那么将会出现怎样一个生龙活虎、万马奔腾、日进千里的局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切实关系到会计行业的兴与衰、成与败,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一)实施会计人才战略,是全面提升会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会计行业以改革促发展,从竞争求进步,取得了很大成绩。会计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市场经济会计模式和会计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会计行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计队伍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优秀代表。最近财政部将表彰一批杰出会计工作者和优秀会计工作者,各地区和有关部门也都开展了“双先”表彰活动,这是对广大会计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作出的贡献的充分肯定。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中央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对会计行业进一步发展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会计行业必须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理论创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比如,我国经济从初级转型向加速转型发展,要求会计信息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国市场发展从国内市场转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要求会计行业立足国内市场,面向国际市场,为我国引进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求会计标准按照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实现与世界标准的趋同;我国企业筹资渠道的多元化、生产经营模式的多样化,要求会计转变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从利益核算向利益调节转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我国会计工作者必须全面掌握现代经济学、会计学知识,在观念、知识、能力上有一个质的飞跃,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更好地迎接挑战。否则,如果一味停留于仅会将算盘珠子拨拉得滴溜溜转的“帐房先生”水平,面对信息化、市场化大潮,即使你自诩为“铁算盘”,也必然会像端着大刀长矛打现代战争一样输得一败涂地。因此,必须拿出一个长期规划,建立一个合理机制,采取一系列切实行动,来有效引导会计界树立扎实良好的学风,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
(二)实施会计人才战略,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盈利能力、创新能力等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一大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和重组改造,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内部经营机制和约束机制进一步转换,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生产规模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2003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美国占192家,欧盟占150家,日本占89家,而我国只有10家(不包括香港、台湾,下同);2004年我国也只有1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有人喻之为“巨人的泥腿”,讲得是偏激了点,但这种现象的确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很不相称,说明我们企业的发展还存在严重的制约因素。
那么,我国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回答固然有许多,我认为,缺乏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人才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一个企业要实现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乃至做大做强,关键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根本则在于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特别那些精通会计政策、通晓国际惯例、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发展战略的高级会计人才,他们是企业经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好管家”,缺乏这样的人才,将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的能力。无庸讳言,当前我国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缺乏,据统计,某沿海经济大省近52万会计人员中,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只有679人,占会计人员总数的0.13%,西部地区这一比例则更低。即使是这些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人员,其整体业务素质与企业发展尚存在一定差距。正因缺乏高级会计管理人才,不少企业陷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窘境,“小打小闹”、搞家族企业还可以,“中打中闹”或许勉强也能对付,但一到往高处串个儿、向大企业方向发展时,就往往面临管理上的瓶颈制约,甚至一筹莫展。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实施会计人才战略,为企业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领军人才,并发挥这些领军人才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是大幅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是突破企业管理瓶颈的对症良药,也是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三)实施会计人才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大。据统计,2005年,我国贸易依存度高达70%以上,这个数字起码说明一点,那就是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唇齿相依,血肉相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这样一种局势和状况,对我国会计行业来说,起码提出了会计标准国际化和会计人才国际化的这两大重要课题。
一是会计标准国际化。我国的会计标准建设,经过“两则”、“两制”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现有的会计标准需要进一步改革调整,逐步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趋同。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这方面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经过多次磋商和论证,发表了“趋同联合声明”,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方向与成果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同,对实施“走出去”战略、谋求市场经济地位等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我认为,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会计标准都是各方利益相关者意志的体现。具体从国内看,制定会计标准不仅仅是财政部的事情,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尤其需要那些既有丰富的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积极参与。但从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情况看,我感到这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新准则、新标准在企业的贯彻实施,也需要高素质会计人才进行组织、宣传、推动、落实,否则,将导致制度落实事倍功半,步履维艰。
二是会计人才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围绕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实施了人才资源开发与创新的战略,制定了相应政策措施,争夺人才。美国、日本、韩国等国通过立法强化人才战略实施力度,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放宽对外高科技人才签证和居民的限制。人才的竞争已波及到会计行业。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会计服务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在推动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灵活用人机制的国际会计公司,在高端人才竞争中往往占有明显的优势;与之相比,我国会计民族产业,规模小、业务单
一、人才缺乏、知识结构老化,生存形势严峻;国有企业高级会计人才外流的现象也十分严重。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和大力实施会计人才战略,高度重视增强我国会计人才的国际竞争力,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培养会计领军人才,积极应对人才竞争,不断提高我国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我国会计行业和民族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依托,全力打造会计领军人才
经部党组研究决定,实施会计人才战略的总体要求为:按照中央人才强国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人才观的要求,加强规划指导、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努力培养、选拔各类会计人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会计队伍现状,及时制定会计人才培养规划,明确目标,抓好落实;要继续完善会计类考试、评价、继续教育、职业道德等制度,促进会计人才队伍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社会公信力的稳步提高;要调动政府部门、社会办学机构、用人单位、个人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学历教育、在职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个人负担、单位投入与政府资助相结合,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促进各类会计人才的健康成长。
在会计人才战略总体要求之下,各级财政部门应明确责任,合理分工,做好关键性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否则,四面出击,胡子眉毛一把抓,难免抓而不牢、抓而不实,甚至一事无成。我认为,会计人才战略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具体实施: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主要抓好高端人才即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选拔,以及整体制度制定、督促检查;省级财政部门和协会、学会主要抓好会计高级管理型人才的培养、选拔;基层财政部门和学会主要抓好会计行业基础型人才的培养、选拔。这样,大家目标明确,目的清晰,分工不分家,有利于避免混乱,集中精力、齐心协力地将会计人才战略贯彻好、实施好。
明确分工后,抓好培养、选拔会计领军人才这项工作,就是中央会计管理机构的份内之责了。我认为,抓好这项工作,首先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会计行业究竟需要哪几种类型的领军人才?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相对好解决一些。经过调查研究,根据目前情况,至少需要四种类型的领军人才。一是企业会计领军人才,这类领军人才要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有大型企业、上市企业、国际性企业是重中之重。二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领军人才。三是大型事业单位会计领军人才。听说上海市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把上海一些医院建成花园式的病房,促其成为亚洲体检、医疗、休养、恢复中心。这是一个赚钱的点子,但也对传统事业单位的记帐方式、会计人才储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四是会计教育理论界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中国会计学会已对外公布,将于明年一月开始公开考试选拔学员。同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本地区、本部门会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我想,通过各类领军人才的带动力、辐射力、影响力,逐步提升重点单位的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工作水平,推动整个会计行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二是如何打造领军人才?怎样发明、创造出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是领军人才培养工作成败的关键,我想这也是在座各位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这方面,会计司、中注协、会计学会、会计学院都已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和措施。这里,我想根据各方面意见,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简要谈谈自己一些想法和认识,与大家探讨并请大家提批评意见和建议。
(一)理清思路
领军人才培养的思路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办这个班的中心理念是什么?这是一个必须搞清楚、弄明白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我们班能否办出特色的前提。我想,该思路是否可以用两句话,30个字来概括:
第一句话,叫“总结自己、学习他人、准备将来”。在座各位平均年龄只有34岁,常言说三十而立,大家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好时候,个人素质又很高。我相信,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肯定有值得总结、值得回味的地方,也有值得与别人分享、借鉴的经验。我劝大家要好好利用每一次培训的机会,全面总结自己,并且虚心向身边同学学习,看看他人在处理同一个问题时,认识上到底有哪些不同、方法上到底有哪些差异,这些不同与差异又到底说明些什么?由于是同起点上的学习、同平台上的比较,这个对比会更鲜明一些,对大家思想成长的益处也会更大。我们培训班将努力为大家总结自己、学习他人创造一个坚实的、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以未来角色作假设,对你们作出判断,提出要求,以利于你们未来更好地发展、更快地进步。
第二句话,叫作“整合专业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碰撞裂变提升。”大家都有高级会计师的职称或者通过了高级会计师考试,必须不断学习、充实最前沿、最尖端的专业知识,这个道理非常清楚。但只如此仍然不够,你还必须对所学专业知识加以整合,揉碎、捣烂、提升,做到全竹于胸、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撒豆成兵、推陈出新的能力,你也才能真正成为运筹帷幄、收放自如、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另外,还要掌握本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使各类知识相关联、相支撑、相启发,构筑一个知识网络。因为,各类知识只有通过碰撞裂变才能生发出新的知识,一个人只有通过碰撞裂变才能迅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学习,并非一种简单的加法,而是一种乘法,甚至是一种方次运算。对此,我常以“寒武纪”相比。大家知道,寒武纪初叶,地球的生命存在形式突然出现了从单样性到多样性的飞跃,动物种类呈爆炸性大幅增加,各种不同形态的生物体几乎同时出现,生物学家谓之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我认为,知识的创新裂变、个人的发展进步也同样存在这样一个“寒武纪”,关键是大家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碰撞,勇于创新。从培训班来说,我们会努力为大家实现知识、思想、智慧大裂变,提高领导力、创新力、策划力、感悟力,提供条件、创造机会。
(二)明确目标
我们着力培养的会计领军人物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最近我翻阅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会计司共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成为胜任的CFO——中国CFO能力框架》,有一些启发。该课题提出,我国公司财务会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应当具备的能力要求包括:8项核心职能(业绩管理、决策技术、财务战略、财务服务供应、会计核算与控制、财务信息提供、相关关系维护、经管责任),7项核心胜任能力(决策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分析能力、领导能力、协作能力、控制能力、资源管理能力),3类能力要素(职业价值观、核心知识、核心技能),17个知识模块(战略管理、公司治理、价值管理、购并重组、财务分析、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审计内控、成本管理、税收筹划、财务呈报、信息系统、资产管理、职业道德、领导团队、沟通协调、系统思维)。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尝试。
我认为,会计领军人才应当是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会计领军人才,除了具备丰富、扎实的业务知识、外语水平外,至少还应当具备以下三种能力和素质:
一是具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这话对一般人或许是苛求,对会计领军人才绝对是恰如其分的。会计领军人才是要逐步走上企业领导岗位、承担起统筹企业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重任的,必须具备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政策把握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换句话说,既要当好将才,也要学会当帅才。有关研究说明,成功的行政或企业领导,职位越高,沟通协调在其工作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也越重要。你必须学会高效遴选方方面面的信息,弃粗取精,弃伪求真;必须洞察人性,善于沟通;必须明于赏罚,善于激励。如果只会埋头干活,不懂抬头看路,不善处理同上下级、左邻右舍的关系,那么,你这样的“会计领军人才”只能管自己一人,领不了千军万马,至少是不合格的。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谈到,120多年前,当大型企业首次问世时,能够模仿的唯一组织结构是军队:层级的、指挥与控制、纵向参谋;而明天的模范则是交响乐团、足球队或者医院。会计领军人才如何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变迁?这就要求在管理上要有前瞻性、预见性。
二是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我国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范围、经营规模、市场分布、筹资渠道、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等都在不断改革与发展之中,企业会计领军人才不仅要面向财务,还要面向经营管理决策;不仅要面向企业内部,还要面向各方面利益相关者;不仅要面向国内要素市场,还要面向国际要素市场。这就要求企业会计领军人才具有广阔的视野,熟悉并运用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各类政策、法规、信息等等。我建议大家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打造成一连串的同心圆,核心是会计,外延不妨为经济学、管理学、历史、文学等等。我刚才说过,人既应吃透一门学问,但又不能囿于一门学问。因为你不能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容易流于片面和偏激,走死胡同,钻牛角尖。反之,如果多学科相互碰撞、相互诱导、相互启发,往往会有意外之得,为你打开全新的视野、提供全新的思路。
三是具有坚定的职业操守。知识、才华是手段,道德、操守是方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大家自然不是愚人了,要努力当圣人,起码当君子,绝不能当小人。光有“妙手”还不行,你必须有“铁肩担道义”的气魄、勇气和担当,才能著就华章,做出贡献。否则,本领越大、能力越高、才华越美,就越容易做坏事,而且做影响恶劣的坏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失去道德指引的才能犹如盲人驭马,危机四伏。会计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因此,会计领军人才应当具有坚定的职业操守,视操守为生命,做到不媚权、不媚钱、不媚俗,依法理财,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追求真理。
(三)科学选拔
科学选拔基础好、有潜力的培训对象是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条件和程序。在座各位都是经这个程序精挑细选出的精英,对此应该不陌生。这里,我愿意向大家再做个介绍。首先,选拔对象为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或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成绩合格者,这是前提条件之一,符合条件的,自愿报名参加。其次,在选拔程序中增加了考试环节,考试定位于能力测试,试题面较宽,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分析决策能力。考试内容为会计、企业内部控制、企业管理和英语题三部分组成,其中,英语题为英译汉,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第三,在考试结束后,将由全国高级人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考试成绩优秀者进一步审核和面试,主要考察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逻辑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我认知、举止仪表等方面情况。我知道,这一道道关过下来,对在座各位或许是一种“折磨”,但只有这样才能经全面考核切实挑选出素质全面、功底深厚的优秀人才。因此,我们目前这个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可谓人才济济,“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另外,我还要向大家透露一个信息:从明年起,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的学员选拔将从荐选走向“海选”。
(四)创新机制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严把学员关是一方面,但要真正打造出合格的会计领军人物,恐怕最重要的还在于怎样量度培养、因材施教。有人问我,你有把握在培训班中培养出尖端会计人才吗,你的信心从哪儿来?我想,其实我也没啥高招,要说靠的最主要就是机制,也就是说,必须建立一个全面借鉴历史成功案例、深入吸收现代教育学精髓、切实契合学员知识结构及客观需求的科学机制。
一是创新培养机制。改变单纯依赖课堂教学的传统方式,通过建立学习、科研、实践、交流平台,采取集中培训与在职学习、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实行课题研究制度、导师辅导制度、指定阅读书目制度、远程教育制度、交流研讨制度等,给学员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研究、考察、交流、深造等机会,全面培养和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二是创新教学机制。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理念,将学员的需求作为教学计划设计的依据,使教学做到“量体裁衣”,更具有针对性;增加案例教学在培训中的比重,改变以往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的培训模式,将增强培训对象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作为培训的目标;强化互动教学和综合技能的训练,在培训中加入小组学习、分组讨论、拓展训练、专题辩论等生动有效的教学元素,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培训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远程等技术,给学员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方式。
这里,我还想特别强调一下促进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互动交流这个问题。一方面,要促使学员与那些学养丰厚、修养优雅、味道醇厚的教师多接触、多沟通,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学到其人格、品德、教养、操守。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说,剑桥大学学生与导师见面时,导师坐在沙发里拿着烟斗喷烟,谈学问、谈人生,几年熏陶下来,最终喷得学生的天才冒火。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也曾指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从夫子游”很重要,那种独特的个性化魅力是无法复制的,那种醇厚的味道、让人如坐春风的气象是无法简单模仿的,只能通过长期目濡耳染、润物无声地学得。另一方面,也要让学员之间互动起来,大家不要闷在屋里看电视,坐在一起“喝咖啡”、交流探讨的时间不妨可以多一些。我希望在这些方面,培训班能尽量为学员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学员的培训经费、课题经费实行资助,对优秀学员聘请为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个人会员,择优参加新一轮深造;同时,引入淘汰制度,督促学员自觉参与培训和学习,使真正优秀的、符合条件的学员进入第二个、更高层次的培训三年周期,继续深造。我相信,淘汰机制对一小部分人或许是残酷的,对绝大部分人是充满激励作用的,但对所有人又都是公平的。
四是建立跟踪培养机制。我们将建立会计领军人才库,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实行跟踪动态管理,通过定期报告制度和考核制度,系统记录学员的学习、科研、工作情况、表现及成长经历。财政部将充分利用进入会计领军人才库人员的智力资源,为这些人员提供展示才智的机会。同时,要定期调整人才库人员的结构,不断丰富会计领军人才库资源,提高人才库的影响力、感召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领军人才工程中来。我们已经把目光投向你们,只要你们不要被中途淘汰,只要你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将全力以赴地为你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努力把你送到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推动你真正成为一名会计领军人才。
三、几点希望和要求
第一,珍惜机会,提升自我。全国会计人员有一千多万人,而走进今天课堂里的只有56人。你们是广大会计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也是他们中间的幸运儿。你们带着自己的理想,在期望、羡慕甚至有些嫉妒的目光中走进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希望你们带着丰硕的成果离开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走上新的台阶,走入新的人生,走向新的辉煌。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提升自我的机会,不要把培训班的学习当作“镀金”,或者仅为用来装点门面、包装自己的表面文章。那么,怎样才能铸就“铁肩”,练就“妙手”,书写“华章”呢?我认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这里,我愿将个人在职学习的体验与各位分享。我认为,“回炉锻造”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很有乘法效益。在回炉锻造得过程中,知识结构、生命感悟、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突飞猛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因为,大学学习期间缺少实践经验,一般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能背熟的理论知识;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有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一肚子问题,却又往往得不到理论上的概括或提升。“回炉锻造”最主要的是回顾总结实践、学习新的理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融会贯通后得以提升。其特点是从“学会”转向“会学”。毛泽东同志讲得好:“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为理论,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在职学习要真正学到东西和提高自己,我的主要体会是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树立学习是工作的理念。学习与工作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学习需要工作去深化,工作需要学习去促进。一个好的思路、好的方法、好的决策往往是在学习中产生和完善的,而一个问题的答案、一个主攻方向、一个关联知识,又常常是在工作中产生和攻克的。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对工作会产生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在学习中联系工作思考,对学习内容可以加深理解、加快融化。因此,在职学习要把学习作为工作来看待,要落脚在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总结自己上。二是树立学习是生活的理念。学习是一种高品位、高质量的生活,是不断改善心智模式的自我调节运动,是一个身心愉悦的体验和享受过程。在职学习为愿意学习的人提供了新的机会,只要抓住机遇,投身其中,做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就会找到生活的真谛和快乐。三是树立学习是一生任务的理念。一些同志对待学习,急于求成,心浮气躁,欲毕其功于一役,总是简单化、快速化,到头来囫囵吞枣、消化不良。提高自身素质,不可能倚马可待、立竿见影,只能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有时还需要经常“温故而知新”。为了考试过关而挑灯夜战不能说没有必要性,但最终的考题是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以及产生原创。
当然,在职学习将是对大家自制力和精力的一种挑战。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倾情付出之后、峰回路转之后,便是长久的充实。希望大家不要有丝毫松懈情绪,一方面要加强锻炼,保重身体,另一方面要埋头学习,奋力登攀,“时时撷英华,一一诣微远”。这样,几年下来,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到,这段学习时间对大家的的确确是生命历程中一个无比重要、无法替代的“寒武纪”。
第二,认真学习,开拓视野。我曾经在财政系统厅(局)长、专员岗位培训班上讲过,学习是一件老老实实的事情,要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益、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就必须聚精会神,下一番苦功夫。本次培训班,不同于以往其他培训,是集中培训与跟踪培训相结合的培训,第一期历时3年,集中培训后,还要实施跟踪培训。集中培训期间,我们将聘请一流的师资,组织大家开展各种研讨,并布置一些作业;跟踪培训期间,我们将为大家配备导师,下发研究课题,布置阅读任务和一定的学术任务,并在专属网站上设置互动平台。从培训的形式来看,此次培训的成败除了要求我们精心组织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家的参与程度和配合程度。“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企业中都担任重要职务,都是一方“诸侯”,平时工作都很忙,特别是到年底,是财会部门最繁忙的时候,把你们集中起来脱产培训,对你们而言的确不易。希望你们静下心来,“既来之,则安之”,不要辜负了自己的一番努力和我们的希望,不仅在集中培训的一个月中要安心学习,而且在将来的2年多跟踪培训中潜心钻研,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为此,必须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以一种如饥似渴、只争朝夕的精神,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毅力,永不满足、永不停歇地加强学习;要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作为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境界,见缝插针地学,持之以恒地学,在日积月累中不断获取新知识、新理论;要拓宽学习途径,扩大学习领域,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广泛涉猎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要按照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指导思想,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增强理论水平和提高业务工作能力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带着问题去深入学习、深入探讨、深入调研,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理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
第三,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培训班的56位同志,作为一个集体、团队,将在一起学习、生活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希望你们珍惜、利用好这一段美好的时光。一方面,要自觉遵守会计学院的各项纪律,尊重授课教师和带班老师,充分展示领军人才培训班的高层次、高素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要相互关心,互相学习,团结友爱,创造一个友好和谐、朝气蓬勃的团队。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优秀人才出现是有群体效应的。孔子门下有三千门徒、七十贤人;美国实施的“曼哈顿工程”,造就了奥本海默、费米、泰勒、康普顿、派厄尔斯等一大批科坛泰斗;哈佛大学则先后孕育培养出6位总统、20多名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获诺贝尔奖的多达32人,且有67%以上的毕业生走上了高级内阁成员和法院法官等重要岗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批优秀分子走在一起,就可以相互讨论、互相碰撞、共同提高。有位哲人指出:“教育就是把一群智力卓越、知识背景相近的人集中在一起,让他们自由讨论和思想碰撞。”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罗索夫斯基曾说:“在哈佛,我常听人说,学生们从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讲得都是这个道理。在座各位都经历过许多社会风雨的洗礼,阅历丰富,对相互来说,在某些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宝库、一本大书,希望你们把各自的思想、经验、智慧总结、贡献出来,“赠人以花,手留余香”;同时也从别人的思想、经验、智慧中得到启迪和提高。
同志们,培训班的学习时间在人生道路上是短暂的,但我相信,在大家的记忆中,它所占据的份量必将是巨大的。中国有句古话,叫“白发如新,倾盖如故”,讲的是有些人你也许认识了很长时间,有些地方你也许生活好多年,但你从感情上可能并没有接纳它;但有些人、有些地方,你会一见钟情,并迅疾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从此相知相识,终生受益。相信你们在若干年以后,都会十分怀念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都会时常思念身边可爱、可亲、可敬的同学们,都会长久地回味、咀嚼这段辛苦而充实、紧张而快乐的美好时光。
谢谢大家!祝大家学业有成!
第二篇:教师庆国庆演讲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姐妹们:
大家好!我是××。站在这里,我很骄傲,因为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面对你们,我很自豪,因为我们即将迎来祖国60周岁华诞,能够在盛世欢歌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倍感荣幸!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
五千年文明史,既有男士开疆掘土的高歌,也有女性叱咤风云的雄唱。“女娲补天”、“则天称帝”“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从军”……女子英雄,数不胜数。正是因为有了气贯长虹的史诗,才有了我们今日从容恬静的努力。工作中,我们与男同胞一起并肩耕耘,挥洒汗水,收获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世界因有我们而精彩,事业因有我们而阔步向前!
XX年年,是不容遗忘的一年。奥运会成功举办;“神七”遨游太空;两岸实现三通;雪灾、地震接踵而至,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短短的一年,中华民族足以傲视全球,令世人惊叹!2009年,在全球经济还未从金融风暴的阵痛中醒来的寒冬中悄然而至。这是一个变革与重构交织、海水与火焰交融的一年,是我们有着许多期待的一年,也是世界期待中国再创经济新奇迹的一年。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我们看到了希望。有敢打必胜的巾帼儿女,坚信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继续义不返顾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突破2009,建设魅力××。”美好的画卷需要我们精心描绘,宏伟的蓝图需要我们谱写新的诗篇!面对危机,我们信心百倍,更愿和你,和她,和许许多多的姐妹们一起,迎接挑战。如果说滨城是一只展翅待飞的天鹅,我愿做天鹅翅膀上一片小小的羽毛,为天鹅的振翅高飞带来一份力量;如果说滨城是一条出水的蛟龙,我愿做蛟龙身上的一片鳞光,为腾飞的蛟龙带来灿烂的光芒。不知不觉中,走上教坛已经十四年了,常记得同为人师的父亲送我到学校报到时的叮咛。他说:“你现在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一定要满腔热忱的投入教育事业,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得起咱们的农村娃。”耳熏目染中,“将爱写在我的生命里”成了我的工作格言。工作中力求创新与学生拨桨共进,收获了一路硕果。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那群朝气蓬勃的孩子。常觉得自己就是一棵大树,孩子们是小鸟依偎在我的怀抱。一位名人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母鸡都能做到,可要爱别人的孩子,只有伟大的人民教师。”很自豪,我就是人民教师!作为老师,不能祈求每一位孩子都能成功,但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幸福快乐。和孩子在一起永远是快乐的,这是教师特有的幸福。在学校组织的春季运动会上,孩子们心里装着班级体,个个都想当运动员为班级争光。当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奋力为他们加油、呐喊、助威,当他们冲破终点的时候,我激动地把孩子抱起来,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班级凝聚力、向心力,这正是我想看到的呀!在教师组的50米迎面接力中,我一不小心摔倒了。双膝磕破了、双手流血了。闻讯赶来的是我们班的孩子,表情严肃、凝重、紧张:“老师,您摔疼了吗?”“老师,手还流血呢!”“老师,您没事吧?”……我一下子看到了那么多关切的目光,看到了他们多焦急的脸庞,太多的关爱、太多的关怀一下子都属于了我,真的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愿当人梯,用一份坚韧,让学生踩着肩膀奔向征程;当园丁,用一份勤劳,让科学的百花园永远五彩缤纷;当春蚕,用一份才能,让知识的绸缎从我们身上延伸;当蜡烛,用一份忠诚,让文明的火焰在我们手中传递,让世界永远充满光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尺讲台凝聚着我的梦想,哪怕前方荆棘丛生,我仍将义无反顾的在这方沃土上辛勤耕耘,播撒希望的种子,期待明天的收获!
雄鹰在风雨中练就坚强的翅膀,梅花在严寒中绽放扑鼻的芬芳,青春在逆进中谱写人生的乐曲,奉献在爱岗和敬业中馨香弥漫、心留余香!让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倾注在这块层林尽染、展翅翱翔的热土上吧!“不以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一个人的力量往往微不足道,但是只要我们集思广益,终能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60万××人拧在一起,我们就是一道闪电,一束火绳;聚在一块,我们就是整个太阳,整个星空!站在一处,就是一道用心灵结成的无坚不摧的铁壁铜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坚信:在无敌的信心面前,那此既知的困难和难测的因子,都将在我们内心充盈,在我们掌心调控;姐妹们!让我们携手并进,在挑战中做最好的自己,共铸滨城美好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
第三篇:王军副部长在会计领军人才班上的讲话(小编推荐)
同志们: 早上好!
在这个天寒地冻、万物萧索的时节,参加首期财政部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的开班仪式,我却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暖意、一种洋溢而出的激情、一种春意融融的氛围。你们热情的目光、求知的渴望、进取的毅力,感染了我,激励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办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乃至全国会计行业兴旺发达的希望!
讲话之前,我首先代表财政部党组对大家表达两层意思。一是热烈祝贺。祝贺本期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的顺利开班,更祝贺在座各位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成为培训班的一员。我深知,大家手中这张“入场券”来之不易,可以说,是多年来辛勤工作、刻苦钻研、发奋学习心血与汗水的凝结。
二是衷心感谢。感谢为首期培训班做出大量工作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部内各有关单位,感谢在座各位乃至千千万万奋战在会计工作战线上的同志们对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的热情支持和参与,更感谢长期以来大家对我国会计事业的忠诚和奉献。
在座各位都是会计界的精英和栋梁。借此机会,我想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为题,结合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些感想,敞开心扉,知无不言,同大家交流探讨对实施会计人才战略的认识与思考。之所以起这个题目,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大力弘扬诚实守信、客观公正、胸襟开放、进取创新的中国会计精神,以深厚的理论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过硬的业务水平、卓越的工作能力,为推进会计事业发展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贡献心血、智慧和汗水。讲得不对的地方,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从我国会计行业兴衰成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会计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政之道,要在得人”、“得人者强,失人者亡”,这些世代相传、不胜枚举的格言警句,讲的其实就一个道理,即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单位,能否不断培养、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这个行业、这个单位的兴衰成败。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之所以能从周朝末年西部边陲的一个诸侯小国,历经30多位君主、几百年沧桑,最终“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其关键因素就是善于吸引和使用人才。秦穆公时,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公孙支于晋,由于有这些能将干臣,使秦国“益国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孝公时,有变法图强的商鞅;秦赢政时,武有王贲、蒙恬,文有吕不韦、李斯等。正因秦国“江山代有才人出”,所以才能“一统天下慨而慷”。当然,这仅是无数例子之一,事实上,人才乃成事之本,中国如是,外国亦如是;古代如是,现代亦如是。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更成为了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批优秀人才的出现和使用,往往能够带动一个单位,振兴一个行业,开创一个全新局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说,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盛衰,关乎国运,这的的确确是富于洞察、发人深省的精辟论断。
桃李春风,泽润芳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人才工作,把加强人才工作作为应对新世纪、新形势各种挑战的重大措施,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2003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会后,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强调:“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这些阐述和论断,高屋建瓴,立足全局,把握现实,着眼未来,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
财政部门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从业资格、会计表彰奖励、会计职业道德等制度,形成了分层次、覆盖全国的继续教育培训网络,会计队伍学历结构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保障和服务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应清醒看到,目前我国会计队伍整体水平仍然不高,高级会计人才短缺且其后备人才的培养进展缓慢,职业道德修养、专业水平、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竞争形势的要求等,已严重制约了会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以解决。为此,财政部党组决定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培养、选拔一大批适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特别举办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和造就会计领军人才,发挥高级会计人才在强化会计职能、宣传会计政策、组织继续教育、研究实务问题等方面的组织推动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我国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大举措。试想,如果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将全国数以千万计的会计工作者的学习热情全部调动起来,比学赶帮超,那将出现怎样一个生龙活虎、万马奔腾的景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切实关系到会计行业的兴与衰、成与败、生与死,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一)实施会计人才战略,是全面提升会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会计行业以改革促发展,从竞争求进步,取得了很大成绩。会计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市场经济会计模式和会计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会计行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计队伍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优秀代表。最近财政部将表彰一批杰出会计工作者和优秀会计工作者,各地区和有关部门也都开展了“双先”表彰活动,这是对广大会计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作出的贡献的充分肯定。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中央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对会计行业进一步发展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会计行业必须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理论创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比如,我国经济经初级转型向加速转型发展,要求会计信息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我国市场发展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要求会计行业立足国内市场,面向国际市场,为我国引进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求会计标准按照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实现与世界标准的趋同;我国企业筹资渠道的多元化、生产经营模式的多样化,要求会计转变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从利益核算向利益调节转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我国会计工作者必须全面掌握现代经济学、会计学知识,在观念、知识、能力上有一个质的飞跃,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更好地迎接挑战。否则,如果一味停留于仅会将算盘珠子拨拉得滴溜溜转的“帐房先生”水平,面对信息化、市场化大潮,即使你自诩为“铁算盘”,也必然会像端着大刀长矛打现代战争一样输得一败涂地。因此,必须拿出一个长期的规划,建立一个合理的机制,采取一系列切实的行动,来有效引导会计界树立良好扎实良好的学风,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
(二)实施会计人才战略,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盈利能力、创新能力等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一大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和重组改造,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内部经营机制和约束机制进一步转换,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生产规模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2003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美国占192家,欧盟占150家,日本占89家,而我国只有10家(不包括香港、台湾,下同);2004年我国也只有1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有人喻之为“巨人的泥腿”,讲得是偏激了点,但这种现象的确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很不相称,说明我们企业的发展还存在严重的制约因素。
那么,我国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回答固然有许多,我认为,缺乏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人才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一个企业要实现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乃至做大做强,关键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根本则在于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特别那些精通会计政策、通晓国际惯例、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发展战略的高级会计人才,他们是企业经营发扎中不可或缺的“好管家”,缺乏这样的人才,将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的能力。无庸讳言,当前我国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缺乏,据统计,某沿海经济大省近52万会计人员中,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只有679人,占会计人员总数的0.13%,西部地区这一比例则更低。即使是这些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人员,其整体业务素质与企业发展尚存在一定差距。正因缺乏高级会计管理人才,不少企业陷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窘境,“小打小闹”、搞家族企业还可一,“中打中闹”或许勉强也能对付,但一到往高处串个儿、向大企业方向发展时,就往往面临管理上的瓶颈制约,甚至一筹莫展。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实施会计人才战略,为企业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领军人才,并发挥这些会计领军人才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是大幅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是突破企业管理瓶颈的对症良药,也是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三)实施会计人才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客观要求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大。据统计,2005年,我国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70%,这个数字固然有点偏大,但起码说明一点,那就是中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唇齿相依,血肉相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这样一种局势和状况,对我国会计行业来说,起码提出了会计标准国际化和会计人才国际化的这两大重要课题。
一是会计标准国际化。我国的会计标准建设,经过“两则”、“两制”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现有的会计标准需要进一步改革调整,逐步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趋同。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这方面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经过多次磋商和论证,发表了“趋同联合声明”,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方向与成果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同,对实施“走出去”战略、谋求市场经济地位等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我认为,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会计标准都是各方利益相关者意志的体现。具体从国内看,制定会计标准不仅仅是财政部的事情,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尤其需要那些既有丰富的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积极参与。但从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情况看,我感到这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新准则、新标准在企业的贯彻实施,也需要高素质会计人才进行组织、宣传、推动、落实,否则,将导致制度落实事倍功半,步履维艰。
二是会计人才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围绕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实施了人才资源开发与创新的战略,制定了相应政策措施,争夺人才。美国、日本、韩国等国通过立法强化人才战略实施力度,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放宽对外高科技人才签证和居民的限制。人才的竞争已波及到会计行业。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会计服务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在推动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灵活用人机制的国际会计公司,在高端人才竞争中往往占有明显的优势;与之相比,我国会计民族产业,规模小、业务单
一、人才缺乏、知识结构老化,生存形势严峻;国有企业高级会计人才外流的现象也十分严重。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和大力实施会计人才战略,高度重视增强我国会计人才的国际竞争力,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培养会计领军人才,积极应对人才竞争,不断提高我国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我国会计行业和民族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依托,全力打造会计领军人才 经部党组研究决定,实施会计人才战略的总体要求为:按照中央人才强国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人才观的精神,加强规划指导、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努力培养、选拔各类会计人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会计队伍现状,及时制定会计人才培养规划,明确目标,抓好落实;要继续完善会计类考试、评价、继续教育、职业道德等制度,促进会计人才队伍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社会公信力的稳步提高;要调动政府部门、社会办学机构、用人单位、个人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学历教育、在职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个人负担、单位投入与政府资助相结合,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促进各类会计人才的健康成长。
在会计人才战略总体要求之下,各级财政部门应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做好关键性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否则,四面出击,胡子眉毛一把抓,难免抓而不牢、抓而不实,甚至一事无成。我认为,会计人才战略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具体实施: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作为中央一级单位,主要抓好高端人才即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选拔;省级财政部门和协会、学会主要抓好会计高级管理型人才的培养、选拔;基层财政部门和学会主要抓好会计行业基础型人才的培养、选拔。这样,大家目标明确,定位清晰,统筹规划,分工不分家,有利于避免混乱和推诿,集中精力、齐心协力地将会计人才战略实施好、落实好。
明确分工后,抓好培养、选拔会计领军人才这项工作,就是中央会计管理机构的份内之责了。我认为,抓好这项工作,首先要解决两方面问题。
一是会计行业究竟需要哪几种类型的领军人才?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相对好解决一些。经过调查研究,根据目前情况,至少需要四种类型的领军人才。一是国有重点企业的高级管理型会计领军人才,这类领军人才要在促进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领军人才;三是会计教育理论界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四是其他重点单位的高级会计人员,包括有一定规模的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企业。同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本地区、本部门会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我想,通过各类领军人才的带动动力、辐射力、影响力,逐步提升重点单位的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工作水平,推动整个会计行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如何打造领军人才?怎样发明、创造出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是领军人才培养工作成败的关键,我想这也是在座各位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这方面,会计司、中注协、会计学会、会计学院都已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和措施。我想根据各方面意见,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重点谈一谈对如何打造企业高级管理型会计领军人才的认识和看法。
去年以来,我们以“总结自己、学习别人、思考未来”为主旨,在财政部先后举办了7期科、处、厅三级岗位培训班,赢得了广泛好评,出现了争先恐后报名、在十几天学习中连准备参加竞争上岗考试的学员都舍不得请半天假的喜人局面,被中组部干部教育局作为中央国家部委唯一一个典型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介绍。有人甚至誉之为财政部的“黄埔”、“抗大”。这当然是厚爱和过誉了,但也引发了我一番思考:为什么在中国现代史上,黄埔军校和抗日军政大学能够培养出那么多大有作为的精英才俊,立下赫赫功勋,以至赢得毛泽东同志盛赞道:“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先后辉映,彼此竞美”?你看,从黄埔军校走出了聂荣臻、叶剑英、恽代英、陈赓、何应钦、顾祝同等,被称为中国将帅的摇篮,而抗日军政大学学员有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等高级将领等,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第一次授衔的将军中,90%的都曾在抗大学习生活过。这一切难道纯属偶然或者巧合吗?我认为其中有其客观规律可寻:
一是培养目标明确。黄埔军校学习苏联办学模式,着眼于“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校风;抗日军政大学则着重培养学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二是严把学员入口关。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是从全国各中学和高等学校中精挑细选的约500名爱国学生,抗日军政大学则选拔了一批追求进步和革命的青年,他们志同道合,保证了相互之间可以相互切磋和学习。
三是师资力量雄厚。黄埔军校由孙中山亲任校总理,蒋介石、廖仲恺分别为军校校长和党代表,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第三任政治部主任为周恩来。军事教官许多是有来自俄国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毕业生。抗日军政大学则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亲自授课。
四是学习和实践结合紧密。黄埔军校学员学成后先后奔赴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而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则投身抗日第一线。可以说,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起到了跟踪培养的功能。
时代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所处环境各异,关键要贴近现实,着眼未来,因材施教,行之有效。培养会计领军人物,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成功案例里得到一些启发,但也绝不能简单模仿,更不能照抄照搬,而要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创新。经反复调查研究,形成了以下一些具体思路,与大家探讨并请大家提批评意见和建议。
(一)明确目标
我们着力培养的会计领军人物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是必须搞清楚、弄明白的方向性问题。最近我翻阅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会计司共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成为胜任的CFO——中国CFO能力框架》,有一些启发。该课题提出,我国公司财务会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应当具备的能力要求包括:8项核心职能(业绩管理、决策技术、财务战略、财务服务供应、会计核算与控制、财务信息提供、相关关系维护、经管责任),7项核心胜任能力(决策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分析能力、领导能力、协作能力、控制能力、资源管理能力),3类能力要素(职业价值观、核心知识、核心技能),17个知识模块(战略管理、公司治理、价值管理、购并重组、财务分析、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审计内控、成本管理、税收筹划、财务呈报、信息系统、资产管理、职业道德、领导团队、沟通协调、系统思维)。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尝试。
我认为,会计领军人才应当是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会计领军人才,除了具备丰富、扎实的业务知识、外语水平外,至少还应当具备以下三种能力和素质:
一是具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兵。这话对一般人或许是苛求,对会计领军人才绝对是恰如其分的。会计领军人才是要逐步走上企业领导岗位、承担起统筹企业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重任的,必须具备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政策把握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换句话说,既要当好将才,也要学会当帅才。有关研究说明,成功的行政或企业领导,职位越高,沟通协调在其工作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也越重要。你必须学会高效遴选方方面面的信息,弃粗取精,弃伪求真;必须洞察人性,善于沟通;必须明于赏罚,善于激励。如果只会埋头干活,不懂抬头看路,不善处理同上下级、左邻右舍的关系,那么,你这样的会计领军人才只能领自己一人,领不了千军万马,至少是不合格的。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谈到,120多年前,当大型企业首次问世时,能够模仿的唯一组织结构是军队:层级的、指挥与控制、纵向参谋;而明天的模范则是交响乐团、足球队或者医院。会计领军人才如何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变迁?这就要求在管理上要有前瞻性、预见性。二是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我国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范围、经营规模、市场分布、筹资渠道、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等都在不断改革与发展之中,企业会计领军人才不仅要面向财务,还要面向经营管理决策;不仅要面向企业内部,还要面向各方面利益相关者;不仅要面向国内要素市场,还要面向国际要素市场。这就要求企业会计领军人才具有广阔的视野,熟悉并运用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各类政策、法规、信息等等。我建议大家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打造一连串的同心圆,核心是会计,外延不妨为经济学、管理学、历史、文学等等。我认为,人应吃透一门学问,但如果仅囿于一个学科,那么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你不能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走死胡同,钻牛角尖。反之,如果多学科相互碰撞、相互诱导、相互启发,往往会有意外之得,为你打开全新的视野、提供全新的思路。
三是具有坚定的职业操守。知识、才华是手段,道德、操守是方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大家自然不是愚人了,要努力当圣人,起码当君子,绝不能当小人。光有“妙手”还不行,你必须有“铁肩担道义”的气魄、勇气和担当,才能著就华章,做出贡献。否则,本领越大、能力越高、才华越美,就越容易做坏事,而且做影响恶劣的坏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失去道德指引的才能犹如盲人驭飞马,危机四伏。会计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因此,会计领军人才应当具有坚定的职业操守,视操守为生命,做到不媚权、不媚钱、不媚俗,依法理财,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追求真理。
(二)科学选拔
科学选拔基础好、有潜力的培训对象是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首要环节。为此,我们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条件和程序。在座各位都是经这个程序精挑细选出的精英,对此应该不陌生。这里,我愿意向大家再做个介绍。首先,选拔对象为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或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成绩合格者,这是前提条件之一,符合条件的,自愿报名参加。其次,在选拔程序中增加了考试环节,考试定位于能力测试,试题面较宽,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分析决策能力。考试内容为会计、企业内部控制、企业管理和英语题三部分组成,其中,英语题为英译汉,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第三,在考试结束后,将由全国高级人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考试成绩优秀者进一步审核和面试,主要考察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逻辑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我认知、举止仪表等方面情况。我知道,这一道道关过下来,对在座各位或许是一种“折磨”,但只有这样才能经全面考核切实挑选出素质全面、功底深厚的优秀人才。因此,我们目前这个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可谓人才济济,“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
(三)创新机制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严把学员关是一方面,但要真正打造出合格的会计领军人物,恐怕最重要的还在于怎样量度培养、因材施教。有人问我,你有把握在培训班中培养出尖端会计人才吗,你的信心从哪儿来?我想,其实我也没啥高招,要说靠的最主要就是机制,也就是说,必须建立一个全面借鉴历史成功案例、深入吸收现代教育学精髓、切实契合学员知识结构及客观需求的科学机制。一是创新培养机制。改变单纯依赖课堂教学的传统方式,通过建立学习、科研、实践、交流平台,采取集中培训与在职学习、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实行课题研究制度、导师辅导制度、指定阅读书目制度、远程教育制度、交流研讨制度等,给学员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研究、考察、交流、深造等机会,全面培养和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二是创新教学机制。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理念,将学员的需求作为教学计划设计的依据,使教学做到“量体裁衣”,更具有针对性;增加案例教学在培训中的比重,改变以往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的培训模式,将增强培训对象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作为培训的目标;强化互动教学和综合技能的训练,在培训中加入小组学习、分组讨论、拓展训练、专题辩论等生动有效的教学元素,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培训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远程等技术,给学员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方式。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促进教师与学员互动交流这个问题。要促使学员与那些学养丰厚、修养优雅、味道醇厚的教师多接触、多沟通,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学到其人格、品德、教养、操守。林语堂说,剑桥大学学生与导师见面时,导师坐在沙发里拿着烟斗喷烟,谈学问、谈人生,几年熏陶下来,最终喷得学生的天才冒火。清华校长梅贻琦也曾指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所以,“从夫子游”很重要,那种独特的个性化的魅力是无法复制的,那种醇厚的味道、让人如坐春风的气象是无法简单模仿的,只能在长期的目濡耳染、润物无声中学得。我希望在这方面,培训班能尽量为学员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学员的培训经费、课题经费实行资助,对优秀学员聘请为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个人会员,择优参加新一轮深造;同时,引入淘汰制度,督促学员自觉参与培训和学习,使真正优秀的、符合条件的学员进入下一个、更高层次的培训周期,继续深造。
四是建立跟踪培养机制。我们将建立会计领军人才库,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实行跟踪动态管理,通过定期报告制度和考核制度,系统记录学员的学习、科研、工作情况、表现及成长经历。财政部将充分利用进入会计领军人才库人员的智力资源,为这些人员提供展示才智的机会。同时,要定期调整人才库人员的结构,不断丰富会计领军人才库资源,提高人才库的影响力、感召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领军人才工程中来。
三、几点希望和要求
第一,珍惜机会,不忘重任。全国会计人员有一千多万人,而走进今天课堂里的只有56人。你们是广大会计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也是他们中间的幸运儿。希望大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提升自我的机会,不要把培训班的学习当作“镀金”,或者仅为用来装点门面、包装自己的表面文章。我认为培训班成果如何,关键取决于在座各位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认真学,则收获大;凑合学,就收获少;糊弄学,则无收获。
这里,我愿将个人在职学习的体验与各位分享。2000年,我和各位一样,经过长期认真复习准备后,在三天半时间内,备受“折磨”,连续考了七门课,瘦了四公斤,终于考上了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而当时我已过了四十一周岁生日。人说年过四十不学艺,但在北大四年攻博的体验告诉我,“回炉炼钢”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很有提高,那四年学习时光可以说自己生命历程中的“寒武纪”,知识结构、生命感悟、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突飞猛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后来我总结:大学学习期间因为缺少实践经验,一般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能背熟的理论知识;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有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一肚子问题,却又往往得不到理论上的概括或提升。“回炉炼钢”最主要的是回顾总结实践、学习新的理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融会贯通后得以提升。其特点是从“学会”转向“会学”。毛泽东同志讲得好:“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为理论,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在职学习要真正学到东西和提高自己,我的主要体会是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树立学习是工作的理念。学习与工作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学习需要工作去深化,工作需要学习去促进。一个好的思路、好的方法、好的决策往往是在学习中产生和完善的,而一个问题的答案、一个主攻方向、一个关联知识,又常常是在工作中产生和攻克的。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对工作会产生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在学习中联系工作思考,对学习内容可以加深理解、加快融化。因此,在职学习要把学习作为工作来看待,要落脚在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总结自己上。
二是树立学习是生活的理念。学习是一种高品位、高质量的生活,是不断改善心智模式的自我调节运动,是一个身心愉悦的体验和享受过程。在职学习为愿意学习的人提供了新的机会,只要抓住机遇,投身其中,做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就会找到生活的真谛和快乐。
三是树立学习是一生任务的理念。一些同志对待学习,急于求成,心浮气躁,欲毕其功于一役,总是简单化、快速化,到头来囫囵吞枣、消化不良。提高自身素质,不可能倚马可待、立竿见影,只能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有时还需要经常“温故而知新”。为了考试过关而挑灯夜战不能说没有必要性,但最终的考题是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以及产生原创。
当然,在职学习将是对大家自制力和精力的一种挑战。比如,四年攻博下来,我经过英语考试和论文写作两座炼狱,可谓心力枯竭。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倾情付出之后、峰回路转之后,便是长久的充实。希望大家不要有丝毫松懈情绪,一方面要加强锻炼,保重身体,另一方面要埋头学习,奋力登攀,“时时撷英华,一一诣微远”。这样,几年下来,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到,这段学习时间对大家的的确确是生命历程中一个无比重要、无可替代的“寒武纪”。
第二,认真学习,开拓视野。我曾经在财政系统厅(局)长、专员岗位培训班上讲过,学习是一件老老实实的事情,要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益、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就必须聚精会神,下一番苦功夫。本次培训班,不同于以往其他培训,是集中培训与跟踪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历时3年,集中培训后,还要实施跟踪培训。集中培训期间,我们将聘请一流的师资,组织大家开展各种研讨,并布置一些作业;跟踪培训期间,我们将为大家配备导师,下发研究课题,布置阅读任务和一定的学术任务,并在专属网站上设置互动平台。从培训的形式来看,此次培训的成败除了要求我们精心组织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家的参与程度和配合程度。“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企业中都担任重要职务,都是一方“诸侯”,平时工作都很忙,特别是到年底,是财会部门最繁忙的时候,把你们集中起来脱产培训,对你们而言的确不易。希望你们静下心来,“既来之,则安之”,不要辜负了自己的一番努力和我们的希望,不仅在集中培训的一个月中要安心学习,而且在将来的2年多跟踪培训中潜心钻研,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为此,必须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以一种如饥似渴、只争朝夕的精神,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毅力,永不满足、永不停歇地加强学习;要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作为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境界,见缝插针地学,持之以恒地学,在日积月累中不断获取新知识、新理论;要拓宽学习途径,扩大学习领域,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广泛涉猎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要按照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指导思想,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增强理论水平和提高业务工作能力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带着问题去深入学习、深入探讨、深入调研,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理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
第三,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培训班的56位同志,作为一个集体、团队,将在一起学习、生活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希望你们珍惜、利用好这一段美好的时光。一方面,要自觉遵守会计学院的各项纪律,尊重授课教师和带班老师,充分展示领军人才培训班的高层次、高素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要相互关心,互相学习,团结友爱,创造一个友好和谐、朝气蓬勃的团队。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优秀人才出现是有群体效应的。除了我刚才提高的黄埔军校和抗大两个例子外,孔子门下有三千门徒、七十贤人;美国实施的“曼哈顿工程”,造就了奥本海默、费米、泰勒、康普顿、派厄尔斯等一大批科坛泰斗;哈佛大学则先后孕育培养出6位总统、20多名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获诺贝尔奖的多达32人,且有67%以上的毕业生走上了高级内阁成员和法院法官等重要岗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批优秀分子走在一起,就可以相互讨论、互相碰撞、共同提高。有位哲人指出:“教育就是把一群智力卓越、知识背景相近的人集中在一起,让他们自由讨论和思想碰撞。”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罗索夫斯基曾说:“在哈佛,我常听人说,学生们从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讲得都是这个道理。在座各位都是经历许多社会风雨的洗礼,阅历丰厚,对相互来说,在某些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宝库、一本大书,希望你们把各自的思想、经验、智慧贡献出来,“赠人以花,手中留香”;同时也从别人的思想、经验、智慧中得到启迪和提高。
同志们,培训班的学习时间在人生道路上是短暂的,但我相信,在大家的记忆中,它所占据的份量必将无比巨大。中国有句古话,叫“白发如新,倾盖如故”,讲的是有些人你也许认识了很长时间,有些地方你也许生活好多年,但你从感情上可能并没有接纳它;但有些人、有些地方,你会一见钟情,并迅疾产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从此相知相识,终生不渝。相信你们在若干年以后,都会非常怀念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都会时常思念身边可爱、可亲、可敬的同学们,都会长久地回味、咀嚼这段辛苦而充实、紧张而快乐的美好时光。
谢谢大家!
第四篇:研经品典启智取道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班上的讲话
研经品典 启智取道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班上的讲话
(会后整理稿2008年11月22日)各位同学:
上午好!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民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因此,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式有多种,而读书是重要的方式之一。今天,我就同大家谈谈读书的问题,重点是谈谈研品经典的问题。
财政部启动实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训工程,目的是要培育引领会计行业战略大发展的优秀人才。何为优秀人才?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以为关键一点在于:他(她)必须是具有才智的人。人们常说,道生于安静,德生于谦和,慈生于博爱,善生予感恩,福生于快乐,乐生于健康。那么,才智又生于何处呢?我以为,智生于“多闻”。“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要做到“多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靠多读书,常读书,读好书,用好书,通过读书,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启智取道。一本好书,无论新旧、厚薄、所论何事,里面都浓缩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何况经典呢?
一、什么是经典
“经”与“典”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对于“经”字,最早与“径”、“泾”等同。我国第一部大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称:“经,织从丝也。”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对此阐释说:“经,凡织纵日经,横日纬。经长竞而纬可接续,必先经而后纬也。”由此可见,无论织物与“纬”相对之“经”,还是河流与“渭”相对之“泾”,抑或道路与“曲”相对之“径”,“经”的原初之意是与“纵”相关联的。若引申到时间,“经”便被赋予了在历史之中贯通绵延之意。后来,“经”之义由“纵”延伸至“常”,由经验延伸至超验。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典艺》称:“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东汉的《白虎通义》释“经”为“常”,认为儒家经典含有超越时间的“常道”。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宗经》亦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意思是说,“经”是永恒的道理,是不可更改的基本规律。“典”是个会意字,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西汉的《尔雅·释诂》说:“典,常也。”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字,合在一起就是大本大册的书,意指重要的文献、卷籍。由此不难推出,“经”与“典”合用,具有“常道、法则”的意思,可引申为“典范、典籍”。“经典”这个概念后来逐渐被引申到文化、艺术等领域,又和典范的概念相匹配,成为一种创作范式和标准。再往后,这个概念又被引申到自然科学等领域,泛指权威性的科学巨著。概言之,那些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异峰突起、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常读常新的传世之作或科学巨著,通常统称为“经典”。我以为,经典具有以下特征:
(一)原创性。原创性通常是指“作品”主旨具有首创而非模仿或稍有扩展的特性。经典具有原创性,意即经典的创造者往往是以一种创造性的思想灵动和行为实践,开辟出一个、多个全新的领域,并因此而承载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意识、人文境界、时代内涵、科学水平和技术标准等。例如,希罗多德所著《希腊波斯战争史》,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具有世界性的通史著作,开创了历史叙事体写作的先河;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被称作历史上第一部理论严密、系统完整的数学专著,对数学发展所起的作用至今仍少有著作与其匹敌;盖尤斯所著《法学阶梯》被视为唯一一部完整传世的古代罗马法学文献,成为世界上所有民法典结构的基础和范本;威廉·配第所著《赋税论》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描述,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公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即对于一切惯性系,运用该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所表达的物理规律,它们的形式都相同,等等。在我国,能够被称作经典的著作也都具有原创性。例如,第一部诗歌总集见于((诗经》、第一部散文总集见于《尚书》、第一部语录体散文见于《论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见于《国语》、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见于《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见于《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见于《汉书》,等等。由此可见,古今中外,但几经典,其必是拓荒之作,前所未有,并在长期的历史熔铸和社会淘漉中经过反复实践与严格选择,方才形成的文化粹质与文艺精品,具有历史原创性和时代开拓性,它不仅集中了时代的菁华、社会的理智和天才的创造,更以一种辩证、崭新的而非一贯、定势的思维与眼光去分析问题和观察事物,超越了传统的理论、固有的知识、陈旧的方法体系,即使并非总是“剑强于人”,往往也能做到“剑法高于人”。
(二)文化性。文化通常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经典具有文化性,体现在它不仅超越自身专业,而且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又反过来传承和弘扬了文化。经典寓于文化之中,文化又孕育出经典。没有经典的文化不成其为文化,没有文化的经典也不成其为经典。经典随着文化的繁荣而不断涌现,文化因经典的传播而流传久远。人类文明的精髓栖身于经典的深处。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有无“颜如玉”且不论它,但人类文脉的流淌的确在经典中聚成“江河”,汇为“交响曲”。法国人曾说过,如果各个领域内的前五人缺失,法兰西将成为行尸走肉的一群。也许我们可以说,如果各个领域丧失了最出色的五十本经典,那么人类精神世界将随之黯淡无光。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了但丁、荷马,没有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没有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没有了莎士比亚、歌德,没有了贝多芬、莫扎特,没有了凡·高、毕加素„„没有了这许许多多的经典人物及其经典著作,西方文明还剩下什么?我们也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了《易经》、《诗经》,没有了《史记》、《汉书》,没有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没有了孔孟、老庄,没有了李白、杜甫,没有了韩愈、苏轼,没有了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会是怎样的华夏文明呢?我们再试想,科学领域如果没有伽利略的《论重力》,人类也许不会那么早了解地心引力和重力的实质;如果没有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经典的自由落体实验,人类也不可能那么轻易地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当时已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法则”,并确立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即在忽略空气阻力条件下,重量不同的球在下落时同时落地,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假如这一切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近代科学或许不会发展得如此之快,整个人类文明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灿烂!(三)辐射性。辐射性通常是指从某个中心向各个方向伸展出去的特性。这个物理学概念引申到社会科学中来,可以理解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具有穿越时空的特质。
经典的辐射性首先表现在其对自身领域或直接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比如,《孙子兵法》既是一部讲大战略的军事哲学著作,又是传授“用兵之妙,存乎一心”的战术指导经典读本。其军事思想不仅穿透历史对中国历代军事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穿越国界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29种文字,广泛地流传到其他国家。1961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著名指挥官、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我国,向毛泽东主席盛赞《孙子兵法》,并建议将这部兵家经典作为全世界军事院校的教材。事实上,今天已有不少国家的军事院校将它列为指定教材。据报道,l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又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无论从科学史还是整个人类文明史来看,都无可辩驳地称得上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力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从科学研究内部来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还是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样板,涉及理论体系结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爱因斯坦评价说:“至今还没有可能用一个同样无所不包的统一概念,来代替牛顿的关于宇宙的统一概念;要是没有牛顿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都是不可能的”。今天,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讨论的问题及其处理问题的方法,仍是大学数理专业教授的核心内容之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推动着人类科学和社会不断向前。再如,《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佩顿、利特尔顿)、《现代会计手册》(西德尼·戴维森)、《会计理论》(埃尔登·亨德里克森)、《实证会计理论》(罗斯·瓦茨)、《蒙哥马利审计学》(蒙哥马利)等会计审计经典,对当代世界会计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均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对我国会计审计理论研究和会计教育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正是由于科学地吸收和借鉴了这些经典的精华,我国的现代会计审计理论研究与教育才得以较快地从“文革”断层和迷惘中走出来,“搭”上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和国际会计审计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班车”!其次,经典的辐射性还表现在对相关专业领域甚至相距较远的其他非相关领域也能产生重大影响上。它能让外行人学习后茅塞顿开,获益匪浅。比如,前面提到的《孙子兵法》,除了在军事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外,还被政治家、思想家、企业家等奉为经典。又如,《易经》,它是我国一部古老的经典哲学著作,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指点人生,辅佐事业。然而,人们对《易经》的研究和运用,大大超出了纯哲学的范畴。它在我国古代历史、政治、军事、数学、医学等领域都曾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史前文化和先秦史料大都来自当时人们用八卦
占卜所作的记录。孙膑、诸葛亮就曾运用八卦治军,成效斐然。常言道:“医易相通”;《易经》还指导和推动中医诊断和疾病预测的发展。有人曾这样归纳《易经》的作用,它在中国政治军事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作用;在经济领域具有主宰性的作用;在理论领域具有时空性的作用;在实践领域具有创造性的作用;在文化科学领域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作用;在生活领域具有指导性、决策性的作用。事实上,类似《易经》这样的中国传统哲学经典,对人类科学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现代科学先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曾运用《易经》中伏羲八卦原理,发明了今天计算机所用的2进制。l977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高津总结得好,他说:“现代新科学的发展,近十年物理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的突变理论、重正化群、分支点理论等,都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思想对于西方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四)深邃性。深邃性通常是指作品等具有深刻、触及事物或问题本质的特性。经典是智慧的结晶、知识的提炼、外化的感悟;同时,也是智者的精神情感、认知世界、逻辑推理、科学验证的浓缩与升华。可以说,经典是书中之书、艺中之艺,呈现的是思想中的思想、规律中的规律,因而具有深邃性。它不仅还原、认知、描述事物的真相,而且能还原、认知和描述事物与事物、事物与自然和社会、事物与相关人及非相关人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比如《论语》,它作为儒家学派思想的经典,“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之“大成”,既涉及中国古代政治,又广泛地论及文化、教育、历史、人生、哲学和宗教等方方面面,其中所隐含的深邃哲理和智慧,直到今天仍为世人折服。《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往往有“一语道破天机”的魅力。其中,对《诗经》的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对学习方法的概括,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经典描述;对做事积极程度的评价,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等。这些耳熟能详、常被引用的经典语句,实际上是对事物深邃洞察之后的人生感悟和智慧。这些感悟或智慧,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为人类所共有和认同。l988年初于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获奖者国际会议作出的16条以“面向21世纪”为主题的结论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又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历时19年编辑而成,时空跨越了1326年。其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深刻阐述了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又兼顾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文字简朴,却入木三分,被后世尊为经世致用的宝典。再如《国富论》,它之所以被称之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西方社会尤其是英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就在于它围绕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深刻地阐述了分工理论、货币理论、商品价值与价格理论、工资与利润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以及国家理论,从而系统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他(亚当·斯密)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对经济观点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我们今天位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英国人用它来推行自由贸易,建立全球市场,最终成就了大国之梦。被《国富论》的光芒“遮盖”,但地位不在其下的《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另一部思想深邃的经典著作,被视为至今惟一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在这部伦理学巨著中,亚当-斯密告诉人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感应永远地根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乃至一个民族的强盛都将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多么深刻、多么有见地的思想啊!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精辟地评论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在会计学领域,那些能够科学揭示和深刻总结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成和内在规律的著作,例如利特尔顿的《会计理论结构》、莫茨和夏拉夫的《审计理论结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都成为饶有影响的会计经典。
(五)常青性。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经得起重复,耐得住咀嚼,常被人想起,不为人忘记,总能用于总结过去、指导现在、昭示未来。经典之树之所以常青,是因为其根植沃土,是由于它以独特而无与伦比的方式触摸、思考和阐述了人类生存、发展和自然等领域的本原性问题,超越了当时具体实践的范畴和约束,具有理性的超越意义,其深度、广度、拓展性和精神生长点,对后世具有持久的魅力。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经得起一遍一遍地印证和挖掘,特别是总能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不断地结合时代精神而释放出新的能量、激发新的思考、催生出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比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仅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且对当今的生物起源研究、物种分类研究以及遗传学研究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又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仅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并被广泛运用到当今的核物理研究、纳米技术研究、航空航天技术研究等多个方面,至今仍无人可以断言这一理论对我们未来的生活还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再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不仅让我百读不厌,而且常读常新。这首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用叙述的语气,写游子思乡的情怀,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读者,堪称“妙绝古今之经典”。我小时候读它,只感到朗朗上口,由于不曾离开故乡,加上少年不识愁滋味,也只能仅从字面上去感触别人的思念之情;读大学时,我第一次离开故乡,再读它,才渐渐领悟到诗中隐含的浓郁乡愁,故乡有生我养我的父亲母亲,月亮也因离愁因思念化作一行行深情的诗,一首首动人的曲,化作夜阑人静、孤独寂寞时对父亲母亲清晰而真切的思念及依恋之情,、我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溶化到这首诗里去了;来到北京工作后重读它,不仅可以想见父母两鬓的霜白,还可以想见爷爷家里虽已砍伐但仍然长在我心中的两颗高大硕壮的榆树;不仅可以想见下乡插队时熟悉的、永远在田里忙忙碌碌的父老乡亲的面孔,还可以想见每天早晨冒着热气的胡辣汤,我把这首诗的意境大大拓展了;如今年近半百,父亲已离我远去,再读它时,我时常陷入痛苦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浓郁的乡愁在心底就像扎了根发了芽长成了参天大树,无遮无拦,势不可挡,另一方面 又觉得爷爷、父亲不在了,离我远了,不敢回去了。我的这种矛盾情感把这首诗也分裂开了,有时读它抒发情感,有时读它无限伤愁,有一种亦幻亦真、如梦如烟的感觉。但无论怎样,故乡就像一根无形而又坚韧的丝线植根在我的心底,牢牢扯住我这个离乡的“风筝”,不论我身处何处,不论我是喜悦还是忧伤,每当遥望天边的明月,对故乡的思念就会绕满心房。无论怎样,故乡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离乡的年岁越是久远,在外乡的奋斗越是艰辛或坎坷,读这首诗的滋味则愈加醇厚。在会计领域,像《狄克西审计学》、《蒙哥马利审计学》、《柯氏会计词典》等,尽管不断有后来者进行修改、增订,而仍然坚持首创者确立的思路和品牌,已经被公认为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常青之作。这些常青之作,每次读来都能读出新知识、新启发。正如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所评价的那样,“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读经典,初读如逢故友,重读似遇新人。经典的每一次重读都好像是初读,而每一次初读又好像是重温。
上述对经典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的讨论,使我们对经典有了总体的把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上所讨论的经典都是有“字”的经典,实际上有些经典是无“字”的。它们可能是一幅画、一首曲、一张照片、一段影像;它们也可能是人类曾经遭遇过的重大战争,或者是已经或正在发生的重大社会、经济事件,抑或还可能是人类曾经遭遇或正在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等等。无字经典和有字经典同等重要,它是经典宝库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二、为什么研品经典
研品经典可以视之为读“书中之书”。对于读书的意义,古往今来,人们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培根认为,读书学习令人心情欢愉,令人神采奕奕,并进而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近代名人曾国藩一生喜好读书,认为“人之气质本由天生,实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化气质”。林语堂先生则认为,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这些论述都很有启发意义,值得玩味。读一般的书尚有如此益处,研品经典就更有大益!为此,我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以下四点:(一)豁然人生。成就美好的人生,应有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通常是某个主体(民族、阶级、阶层和个人等)生活实践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运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反过来又成为人们评价事物、品评人物的标准和原则。就个人而言,价值观的形成涉及很多方面,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基础的应处理好人与自我、与他人(民族、国家)、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这一点对于会计人而言尤为重要,因为会计承载的受托报告责任使其天然地处于己与他、内与外、家与国、公与私等社会关系链条的中间地带。会计人员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就会推动从单位到社会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顺畅演绎。反之,则会引发、导致整个社会信号系统出现问题。“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嘛!研品、领悟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核心是塑造崇高、独立的人格。对会计人而言,就是要守好诚信这个重要阵地。“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说,要超越自我,与天地同在。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会计人至少可以从中提升与国家利益同在、与投资者权益同在的气魄。如此,才不会为五斗米折腰、徇私造假,鸡鸣狗盗。处理好人与他人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伦关系、群体关系。无论是我国传统经典,还是西方历史文化经典,都有非常精辟的阐述。以我国传统经典为例,《论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我们想立的,我们自己追求的、要实现的东西,也要帮助别人达到。其中所体现的重要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仁”字。除了“仁”外,传统经典还告诉我们,要知“礼”,因为“不知礼”就“无以立”;要“和而不同”;要讲诚信,也要领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对于如何处理好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我国传统经典也给了我们不少启迪。如广为人们传诵的经典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在告诫我们要忠于祖国、民族和人民。有了这些理念作指导,在我们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改革实践中,在我们会计审计服务市场的开放进程中,在我们做大做强做出去的创新探索中,我们就更应当谨慎从事,深思熟虑,做到和而不同,保持民族特色,捍卫国家利益。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孟子主张“尽心知性知天”,认为人能够和天地相通,进入一种天地境界;道家也主张“天人合一”,强调要顺应自然变化规律。但同时也认为,人不是消极的,人可以参与自然赛的变化。《周易大传》指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也就是说,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调节自然的变化,协助万物达到完满的程度。这些精妙的论述,对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无疑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开启心智。心智是人的心灵通过意识散发出的智慧。所谓智慧,则是人的思想力、创造力、掌控力,是人类文明发展动力源泉中最能动的元素。尽管人类文明有着不同的源头,但经典大师往往是人类大智者的代表。承载他们智慧的经典,博大精深,是思想之库,他们的智慧之火永久地照亮后人的心房。正如高尔基所说:“要热爱读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因此,研品经典,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和发展人生观,还可以让我们体验一种愉悦的心路发展历程,让我们的心灵解放、身心舒展,让我们的智能开启,使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与经典人物、经典思想的“对话”,实现与古今哲人贤士倾心交谈。通过这些“对话”与“交谈”,产生“感悟”与“碰撞”,可以使我们感受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与深邃的历史,可以使我们体悟人生的真谛和世界的广袤,可以使我们了解伟大的思想体系、严密的科学理论是如何形成、如何逻辑地构建和如何不断地发展的。这不仅可以让我们增添知识,更可以提升我们洞察世界和鉴别事物的能力;不仅可以让我们收到神兵天降、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愉悦,体验成功和幸福,更可以遨游思想的天际,学到分析、判断事物独特的手段和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境界,更可以净化灵魂。用我们会计语言来讲,如果说大众文化是消费,那么研品经典就属于投资。仍以军事经典《孙子兵法》为例。它将最高军事理想境界概括为“知、全、先、善”。比如,“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胜”、“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等等。意思是说,要想夺取战争的真正胜利,就要有超越对手的知识和才干;要用最小的消耗,赢得最大的胜利;要先创造取胜的条件,再寻求与对手交战;要能够调动对手,而不是被对手调动;要善于形成有利的作战态势,注重靠“势”,而不是去苛求士兵;要善于修明政治,遵循致胜的规律。这些虽然是军事作战致胜之宝典,但我们如能深刻领悟,内化为智,对于谋划会计事项、参谋单位发展、克服自己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必定善莫大焉。又比如,《周易》阐述了天道、性命、修己、正家、治人、治国的道理,是中国文化根基之一,是中华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之一,隐含着极其广博、深奥的智慧,领悟的越多、越深、越透,心灵越会平静,智慧越加丰富,性情越加刚健。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其中谈到中国和平崛起这一人类历史上全新发展道路,其内在核心精神恰恰暗合《周易》中的两个命题,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要永远努力向上,绝不停止,表现了中华民族奋发进取、顽强拼博的刚健精神;“厚德载物”,就是要始终以和为贵、德性淳厚,表现出中华民族兼容并蓄、博大宽厚的和合思想。如果将其设定为一个精神坐标的话,可以说,这种刚健精神就是那提升中国国力不懈向上的纵坐标,这种和合思想就是那引导中国发展趋于中正平和的横坐标。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经典中能够开启我们心智的“核心”是“道”而非“术”。何谓道?“道”的原始涵义是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道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指导你该去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道是本原性、统领性、形而上的东西,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对于道,“术”是行为,是指具体做什么,如何做。比如,如何取得是术,如何取舍则是道。再比如,一架正在飞越太平洋的飞机上,飞行员向乘客报告了两个消息:“一个是好消息,另一个是坏消息。好消息是我们正在以每小时700英里的速度飞行,飞机上一切的装置运行自如。坏消息是我们迷路了。”这里的术,是使飞机飞得快和稳的方法,而道则是正确的飞行目标和方向。一般而言,术外在于经典的方法、程式和路径中,道则内含于经典的“灵魂”里。如能领悟经典中的道,学会经典中的术,并将其融为一体,“术合于道,相得益彰”,则对于开启心智更将大有裨益。(三)历练思维。思维是人类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的认识活动过程。既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可以通过实践能动地反作用于主观世界,是人的一种创造性能力。思维方法是帮助人们进行思维的方式和途径。在思维过程中本着什么原则,用什么样的方式或途径,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就是思维方法。思维方法贯穿于认识全过程,蕴含于思维之中。思维方法越灵活,越符合思维的客观规律,人们的认识就越趋客观,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从有局限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研品经典不仅可以开启心智,还可以改善思维,培育科学思维方法。
《周易》认为,象即卦象,其由阴(--)和阳(一)两爻组成,共有六十四卦。阴和阳有如现代数学中的代数符号,可以代表所有的事物,比如男是阳,女是阴;君是阳,臣是阴;人的外壳是阳,内脏是阴,等等。这种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即意象思维方法,能通过卦画、卦象、数理而直觉其象意,并运用阴阳符号系统的转换,开拓思维空间,使思维具有无限的魅力。除意象思维方法外,《周易》还展现出整体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周易》中六十四卦按照“非覆即变”的原则排列,“覆”是两卦卦象的颠倒,“变”是卦的阴阳爻完全相反。一个卦就是阴阳和合的整体,表现为阴阳消长、相渗,刚柔交错、互济,这本身就隐含着整体思维方法。此外,《周易》以阴阳对立统一为基点,提出了Et月、寒暑等很多对立面。这些对立面是能动转化的,日月交替、寒暑互连。转化的动因,一是“相摩”、“相推”,即由对立面的碰撞激荡、推演造成变化;二是“相交”、“相感”,即由对立面的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导致变化。转化的趋向是“穷上反下”,矛盾到达极点后向其反面变化。转化的结果导致“复,其见天地之心”的循环论。这其中散发着怎样得辩证思维方法的光芒啊!我常常在想宇宙万物如此森罗繁杂,《周易》只用区区六十四卦便将其“一网打尽”,而且六十四卦的应用十分轻松便捷,非专业人士都能推演一二,体现了总括性和普适性、先验性和通俗性的完美结合。那么,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开发出会计的“六十四卦”,使之涵盖企业的历史和现在、现在和未来、风险和机遇,让内行更加自信,让外行不再疑虑呢?同学们,这着实有赖于你们了。
再以马克思《资本论》为例,其所隐含的思维方法,更值得我们深刻领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先进行科学抽象。比如,把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企业;把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抽象为一个“总”资本家;把复杂劳动抽象为简单劳动;把商品价值的绝对性进行抽象,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上研究剩余价值规律,等等。在科学抽象之后又从抽象到具体,应用科学抽象的结论分析具体问题,得出普遍意义的结论。这种抽象思维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政策制定乃至于实际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研品数学及自然科学经典同样能培育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先生曾经说过,数学不是自然科学,是思维科学。数学的整体思维方法、抽象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方法等,可以让我们进行深层次的科学思维。我国在人类数学发展史上做出过突破性贡献,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数学经典,如《九章算术》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等,长久地影响着人类文明和思维活动。以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的专著《多个复变数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为例,其所运用的精密分析方法和研究结论,不仅对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方法论方面也备受推崇,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特别是大家都知道的“优选法”,更是对我们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着重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数学及其数学思维对会计及其“会计思维”一直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郭道扬教授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人类为经济目的或出于经济管理动机,在创造计量、记录符号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古老的计数方法。由此表明,人类起源阶段的会计行为与原始的数学行为是同时发生的。甚至是同步演进的。而簿记理论的形成,更与数学有关,深受数学思维的影响。l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的数学专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也称《数学大全》)公开出版,不仅轰动了意大利数学界,也引起了会计界的广泛关注。《数学大全》中的“簿记论”,就是根据数学原理和借贷平衡原理,建立了借贷式簿记的第一方程式,阐明了借方和贷方必然平衡的理论。这些理论被后来的会计学者奉为会计的基本原则,成为勾稽账目、审核报表的基本法则。会计史学家认为,自从《数学大全》问世,会计才从会计实务中摆脱出来,发展了自己的理论研究,开始被称为--fl学科。今天,数学的思维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更具深刻的影响。面对经济事项Et渐繁多、经济交易日趋复杂的现实情况,如何透过事项和交易的表象认识其本质,进而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需要充分运用数学的整体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而会计理论研究要取得新突破,能够站在世界会计理论的前沿、树立权威,需要扎实、正确地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这自然也离不开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运用。
数学经典如此,其他自然科学经典亦如此。可以说,任何一部自然科学经典,都称得上是一部科学思维经典。读之、品之、研之、悟之,我们脑海中的思维方法就会不断地整合、丰富,更趋科学,就会将先哲们的智慧之光转为今天的思维力量,指导我们开创会计事业美好未来。
(四)领悟真谛。研品经典是探求和发现事物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捷径。研品经典,可以直奔顶峰,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境界;研品经典,可以探幽触微,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百家之言的奥妙,研品经典,可以体味和感悟到作者对于真理的演绎、人性的探究、规律的揭示,进而借以研判是非、辨析真伪、洞察未来、启迪智慧。经典连结历史与未来,沟通社会与自然,映照人性与道德。通过研品经典,可以迅速地理解、领会乃至把握事物发展、社会发展、人类发展的本质和要义。经典著作,无论古今中外,无论人文历史、科学技术,莫不如此。比如,读《周易》中的“我有好爵,吾与尔蘼之”,不仅能够让我们加深认识经济学中“利润共同分享,消费者参与利润分配”的重要基点,而且能够让我们深入理解“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等治国理念。读《老子》中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均衡思想、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范蠡关于供需反应的系统认识,以及《管子》的消费伦理思想,可以让我们认识“节制生活欲望、合理约束消费行为”等稳健的消费理论;读《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以让我们认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读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让我们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了解和推究国家政权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人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机构所面临的制约和矛盾等等。读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哲学家对当下现实和未来前景的艰苦探索和深邃思考。也正是在研品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联系导师杨时展先生生前教书、育人、著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时结合现时经济社会生活对会计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跳出了一团乱麻的困境,理清了思路,将感悟写成《仰望》一文,受到了相关人员的肯定。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行星之一,深刻地了解到这场天文学上根本性的革命,真切地感受到它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开创了整个自然界科学向前迈进的 新时代。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一切变异是根据自然界的规律而不是由于神的干涉而发生的”。列宁说:“达尔文的著作最后把上帝从自然界赶走了,生物科学便站立起来了”。读《邓小平文选》,可以让我们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领会“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任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等。
总之,我们提倡研品经典,就是要通过研品经典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自己形成崇高、独立的人格;就是要通过研品经典开启心智,使自己变得更具悟性、更加睿智,从而能更富理性、更加科学地观察和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是要通过研品经典历练思维,以便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人生、探究社会经济自然界变化发展的规律;就是要通过研品经典探求真谛,以便在新的时代更好地结合新情况传承、完善经典,乃至创造经典。
同学们,人类进步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产生经典、不断学习经典、不断创造经典的历史。经典伴随你我左右,随时可读,随时可取,而只有乐于学习经典、善于学习经典的人,才能从经典中汲取养分,才是一个不断成熟进步的人。一个行业、一个团队也是如此,只有不断从经典的学习中吸收营养、萃取精华,才能避免固步自封,才能顺利做强做大。会计行业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正处在更大跨度、更大影响、追求卓越的重要历史关头,我们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会计人才队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强对经典的研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在座各位学员都是会计行业现时的佼佼者、未来的承接者,肩负着会计事业再铸辉煌的使命。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思考,一部优秀的经典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腹有诗书气自华”!要以经典为友,学会在研品经典中经营事业,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多一份人生的精彩!希望大家趁着眼下的大好时光,集中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领悟经典的博大精深,让经典的光辉成为我们人生征途上一盏指路明灯,引领我们更好地开创新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宏伟事业。
三、怎样研品经典
汉朝东方朔自诩“三冬,文史足用”;唐朝杜甫自说“读书破万卷”。宋朝以后的人就不太敢大言了。因为活字印刷术已普及,谁也不敢说把书读完了。现代人读书的压力更大。于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诸家经典各有所指、各有所长、博大精深,到底该怎样读呢?担任过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我国近现代杰出教育家、被《纽约时报》称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子弹的文化传播者”的王云五先生,将读书的方法归纳出l4项:立志、奠基、选题、循序、明体、提纲、析疑、比较、专志、旁参、耐苦、持恒、钩元、备忘。其中,明体是指知道一本书的大体内容,而钩元则指了解一本书的重点。不仅如此,他还建议,轻松的书可以闲读,经典的书必须精读,大量的书宜于快读,另一些书不妨摘读。我觉得极有指导意义。下面,结合我自己读书的体会,强调几点:
(一)依兴趣熟读常温。兴趣爱好是研品经典书籍的基础。英国作家毛姆就提出,“为乐趣而读书”。他说:“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不能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批评史上许多大错误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也就是说,读经典要凭着性情,因为以这种方式读经典“最开心”,犹如渴思水,饥思食,病思医。北京大学历史系朱孝远教授说:“人的知觉是个菱形,对自己完全熟悉的东西不想知道,对自己完全陌生的东西,又因为相距太远而不能感知。而最想知道的,是那些有点知道又有点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菱形显现出来的凸点。那时人进入佳境,如果再能够做到心灵专一,就能领略书的真谛„„。”也正是在这不经意间,能够“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需要”,感觉到那种“从生命最轻妙的芬芳到它最沉重的果实的厚味”。
熟读常温是研品经典的重要方法。正如品乌龙茶那样,只有品到第二、第三遍时方能深感其味。即使是天赋极高的敏锐者,最好还是把自己当成空心的水桶,就像品茶那样去感觉美的味道。这时,书的韵味就自然流入读者内心。那时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心动,感动,最后是莞尔会心一笑。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心境去读同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不一致的,有时差别还很大。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种感觉:在深涉世事、读书更广更多以后,再重读自己青春年少时读过的某一本书、某一段文字,往往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时蓦然发现,当年深感艰涩难懂的,现在顿有恍然大悟之感,平添“原来如此”之快感!当年认为无关紧要的,现在才知道原来却是至关重要。所以,只有经常温习经典著作,才能在其中不断收获新的领悟。今年《财务与会计》第7期,刊登汪伦同志一篇“影响我20年的5本书”的短文,其中谈到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觉得很有启发。他说,“第二遍(读《哲学与当代世界》)是交流式地读,我把这本书邮寄给了外地的一个好朋友,同时她也寄来一本相关的书。后来,当我们相互寄回的时候,我们都在各自的心得笔记后又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相同或不同的见解。看第三遍的时候我自己在前面交流的基础上整理了大约有两万多字的总结笔记„„”我倒不是讲大家都必须这么做,但这肯定是熟读常温的一种好方法。
依兴趣研品经典,伴随着喻快,而在愉悦的心境下熟读常温,更能创造一种境界。《史记》记载,“(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意思是说,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曲,学习《韶》乐,三个月都不知道肉的滋味。足见孔子陶醉痴迷的程度。又如陶渊明所言“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由此可见,要做到出于兴趣、源于性情读经典,其前提必须有真性情。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板凳甘座十年冷,潜心铸剑,专心致志,心无旁骜,实现“书人合一”。如果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渴名慕利,常常以尽解和真理在握的姿态耀于人前,将不可能达到这种研品经典的佳境。
如何培养研品经典的兴趣呢? 首先,要经过“知之”阶段,也就是说要经过培养直观兴趣的阶段。对于在座的领军班学员来说,这个阶段或许不成为问题。因为大家都尝到过“开卷有益”的甜头,产生了一定的读书兴趣,养成了一定的读书习惯。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成为一个“知之者”,完成研品经典的直观兴趣阶段的培养。由于直观兴趣不具稳定性,易起易落,如不及时进行强化,不继续坚持,就很可能会来如烟、去如风。因此,做“知之者”不够,还应做“好之者”,把研品经典由直观兴趣阶段向自觉兴趣阶段过渡和发展。这往往需要一个耗时磨性的过程。自觉时期的研品经典兴趣,已经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兴趣。它不仅伴随着感性的研品经典爱好,还包括在感情支配下的记忆与联想,由求知向深度思考推进。这时研品经典的兴趣,具有了自觉性、主动性。研品者会带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产生浓烈兴趣的同时,分析经典中的理论是否成立、数据是否准确、结论是否在实践中可行可用,并自觉、积极地向更深的层次挖掘。当研品经典的兴趣达到了孜孜以求的“好之者”阶段,并进入自觉兴趣的境界时,谁还会“厌倦”经典呢?但是,“好之者”与“乐之者”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好之者”只是对研品经典有了热情,对读经典有了钻研精神和自觉自愿的兴趣;“乐之者”却是在经过一段探索后,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收获,把研品经典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捧起经典来,如醉如痴,达到了研品经典兴趣的最高阶段,即潜在兴趣阶段。步入潜在兴趣境界的“乐之者”,不仅是爱好研品经典,也不仅是自觉地驱驰,而是在爱好研品与自觉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坚强的意志和追求的快乐。当我们研品经典的兴趣达到“痴心”的程度时,就不会感到研品经典是一种苦役和负担了,相反会感到这是一种享受,就会像处于饥饿状态下的人想美美地吃上一顿饱饭那样想研品经典。经典就会成为你的案头书、“护身符”。当经历了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这三个阶段,那么,研品经典的兴趣就会“根植”在我们心中,与我们“携手”在会计事业中前行。
今年8月北京奥运会上以9秒69的佳绩跑完100米,一举打破之前该项目以及男子200米短跑世界纪录,夺得两枚金牌的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被誉为“当今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当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这位乐观豁达的小伙子脱口而出:我热爱跑步,我热爱运动!不知我们会计领军人才是否可从博尔特爱运动进而乐运动中悟出点什么?让我们对经典多一份兴趣,少一份功利;多一份期望和激情,少一些被动和无奈。“我研品经典,故我在”!让经典帮助我们把身边的噪音调成美妙的轻音乐。
(二)以目标驱使推动。一般人凭兴趣研品经 典,对于领军人才,仅凭兴趣远远不够,尤其要靠 理智;而支撑理智的,是远大的抱负。作为领军人才,对于那些感兴趣的经典必须精研;对于那些不怎么感兴趣,但又确实相关或重要的经典,不能一味由着性子不闻不问或浅尝辄止,而应靠目标驱动,努力培养兴趣去研读。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或者叫做雄心壮志,是学习经典的强大动力。马克思为了唤醒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去用自己的双手砸 碎身上的枷锁,获得自由和幸福,几乎用了一生的心血写作经典巨著《资本论》。而为了完成《资本论》的写作,他几乎读遍了十九世纪以前所有的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社会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从搜集资料到第一卷写作完稿,整整用了24年时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先生一生没考取功名,但他不自暴自弃,而是以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如果再补上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话:“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那么对蒲松龄先生来说便更加完整了。这位骨子里充满豪情侠气的蒲老先生最终以一部经典短篇小说集而成为经典人物,与历史上所有的进士和状元们相比,他既不输文采,更不逊风骚。
面对新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会计领军人才要调高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气度,着意领会“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立宏志,存高远,要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在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指引下,将研品经典外化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经典砥砺思想,提升思想力,增强创造力,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丰富自我,使事业更加卓越,人生更加精彩。(三)靠执着勤积精进。除了依兴趣和目标驱动外,研品经典还必须不畏艰难,长期不懈,做到持之以恒,勤积跬步至千里。广读方可博思,深读才能渐悟,持久才得真传。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涉猎的经典范围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军事、社会学等。不管是战争年代在马背上,还是晚年重病在身,他都以书为友、以典为伴。一部二十四史的书眉上,到处可以见到毛体的笔迹,或点评、或批注,或画龙点睛、或举一反三,无不精辟、精彩与精妙,反映出他老人家“扑”在经典上广读博览后的深思彻悟与精思妙悟。当他因为患A内障无法阅读的时候,便借鉴了古人杨大眼的“耳读法”,请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朗读和解读名篇佳作。他在用自己一生的行动来实践年轻时写下的那幅关于学习的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为我们今人研品经典树立了一个很好典范。苟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学习、领悟经典要的就是这种“积土”、“积水”的精神。
经典通常不“讨好人”,更不会挖空心思地邀宠、千方百计地诱惑人们去读它;经典总是关注那些具有根本和普遍意义的存在方式、发展状态,展现社会经济自然等背景上最广阔最朴素的底色,触及存在事物内部深层的最坚硬的内核。这就提示我们研品经典除了“勤读”外,还要“苦读”,苦中有乐,苦中作乐。要有从容的心境,坚韧的意志,克难攻坚的精神,以及深邃的思考。李大钊先生就曾说过:“在我们懒惰的人看来,都以为省出来的时间,只是为休息休息,那知人家工作之外,还要读书。省出来的时间愈多,就是读书的时间愈多,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在这方面,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可算得上是一个榜样。他涉猎文学众领域,且皆有成就。凡中国当代文学所设的各类奖项,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华人传媒文学奖等,一路得来,如拾草芥。近年转而写杂文随笔,不出数年就在历史大散文这个行当里独树一帜。有评论家说,“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在李国文先生历史题材写作成功的背后,就透着研品。经典的那份“苦”。为了弄清一个史实,或得出一个结论,他要阅读几乎所有相关经典文献,反复研品,反复比较,再“深”加工,“精”生产。比如,为了说明和砷是个大贪污犯,他没有人云亦云,更没有敷衍了事,而是认真、细致地考证了相关文献资料并作了相互印证之后,才下结论说:从1775年到1799年,和坤依势弄权,疯狂聚敛,二十多年,搜括下八亿两银子,创下中国贪污史上吉尼斯纪录。达到这种独特的“史笔”水准,仅一个“勤读”又何以能表达!研品历史经典如此,研品其他经典也是如此。比如,要读懂《经济学》(美国萨缪尔森等著)这本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教科书”,除了必要的耐心和勤奋,还需要有韧劲、攻坚的勇气和深入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有时需要翻阅前人或同时代经济学大师的著作,并作深入的思考;有时需要联系当今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现象,作深入比较和分析,以加深理解;更多的时候需要认真、静下心来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而这些数学推演往往是许多人都希望能绕过去的。问题是,以数学方法分析经济问题恰恰是读懂这本经济学巨著无法绕开的路径。又比如,要读懂《会计理论》(美国会计学家埃尔登·亨德里克森著),先要有较高的会计知识水准和能力,之后才可谈理解和深悟。这何尝又不是一次很“苦”的读典体验呢? 研品经典要达到默识的境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时常自查的三件事。这里的“默”不仅仅是一种对读书形式的描述,更是对读书者心境的要求。默识,不仅是不出声地默读,而是一种不求闻达地超然地学习,更是一种“无时不学,无处不学,无人不学”的勤学姿态。在创建相对论性量子电动力学理论中有过重要贡献的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甚至在散步的时候都在思考。古今中外的贤人智者无一不是“默识”的楷模。用“默识”的境界研品经典,就会养成随时学、随处学、随机学的好习惯,将经典中的人生体悟、真知炽见与现实相结合,把经典读深、读透、读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汲取经典的精华,增进自身的素养和学识,提高人生的境界。
纵横才能成网,要在做足“加法”的基础上,过渡到做“乘法”,实现“精进”的突破。只有当我们的功夫下到足够深时,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才能悟出经典所隐含的道,也才有可能达到顿悟之后那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意境。
(四)用心灵体味感悟。每一部经典实际上都“栖息”着许多优秀、崇高甚至伟大的灵魂。因此,读经典须用心,须用心灵去感悟。翻开经典,一个人就从表面的、平淡的、没有内容的物理时间,进入了独有的与经典中的灵魂对话和交流的深层时间。在这种隐秘的深层时间里,我们向他们请教,享受他们曾经享受过的情感,体悟他们曾经体悟过的思想,作跨代、跨行、跨洋的交流,让自己的灵魂在烦躁中得到解脱,在扰攘里得到净化,在贫瘠时得到营养,在低下处得到提升。正如北京大学历史系朱孝远教授说的那样,“用身体去读书,得到的是知识;用头脑去读书,得到的是理性;用心灵去读书,得到的是体悟和感受”。通过这种与经典的交互作用,自我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实,自我不是一个已经固定或早就存在那里的东西,自我处在不断的形成中。一个人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自我,要看他怎样去形成这个自我。从一定意义上讲,研品经典、领悟经典,就是一种朝向自我、理解自我、产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塑造自我的运动过程。英国约翰·卢保克也说:“书籍指引我们度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日,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的脑海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著名作家巴金曾描述他年少时,读到俄国著名革命家和地理学家克鲁泡特金著作的节译本《告少年》的情景:“我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书!这里面全是我想说而没法说得清楚的话。它是多么明显,多么合理,多么雄辩,而且那种煽动性的笔调简直把一个十五岁的孩子的心烧成灰了。”《告少年》和波兰作家廖亢夫的《夜未央》等经典作品,不仅使少年的巴金开始明白世界,而且开始反思自己,唤醒了自己应该如何去想、去做的强烈自我意识,很快投入到反抗专制和强权、追求个性自由的社会活动中去。在我们成年人的生活中,这种震惊性的经典阅读体验及其所造成的人生道路的决定性转折或许不那么明显、不那么迅疾、不那么具有戏剧性,但研品经典作为一种向着自我可能性的运动,对于“自我”的质的提升、能的扩大和路的清晰的重大意义,无论如何都要大于少年和青年。因此,读经典除了凭兴趣、以目标驱动、靠勤积,更须用心灵去体味和感悟。
用心灵感悟经典是用灵魂去“阅读”,犹如中医点穴,力求点中一个穴位,捕住一个精神之核。有人说,“悟的方式乃是禅的方式,即明心见性、直逼要害、道破文眼的方式,也可以说抽离概念、范畴的审美方式”。我们想领悟中国经典文化,只能借助于眼睛、耳朵、心灵去感之悟之,达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境界。比如中国的书法艺术尤其是草书,像唐代张旭与怀素的狂草,也包括伟人毛泽东的狂草,我们更无法用理性分析去欣赏与解读,那才叫“剪不断,理还乱”呢!类似地,我们也无法用理性来解读奥运会金牌获得者在获胜后一刹那跪地或卧地庆祝那种肢体情感表达。我们只能用眼睛和心灵去触摸、拥抱、体悟,感受那纵横捭阖的气势,感受那纷纭变幻的意象,感受飘逸飞扬的青春之美、力量之美、自由之美、超越之美。这就如禅宗所言,佛祖冲经,到要害处忽静默不语,只拈花微笑示众。众僧皆不解,只有迦叶心领神会,破颜而笑。佛祖于是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河大迦叶”。禅就在心灵感悟、无言会意中诞生。
用心灵感悟经典要品出经典的“味道”。沈括在《梦溪笔谈》说,“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这大概是“书香”一词的由来。由此引申,读出经典的“味道”,实际上是要读出经典的“酸甜苦辣味”。经典中的观点可能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间或可能与当下的现实不那么相符;经典中的思想过于高深,可能会百思不得其解;经典中的人物可能还不是那么招人喜欢,等等。当然,更多的时候是经典中的智慧点拨了我们,使我们感受到醍醐灌顶之悦。这些都是心灵感悟经典所能“尝”到的“味道”。“尝”过之后,给人留下的感觉总是愉悦快乐。天长地久有时尽,“品”典绵绵无绝期。“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更何况是研品“书中之书”的经典呢?!心灵感悟是有条件的,是建立在知识、思想包括经验之上的,厚积薄发,而不是空中楼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讲的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是建立在“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基础之上的。当代著名英国科学家、《时间简史》作者霍金先生平时虽然要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与精神却在浩瀚的宇宙中漫游,渊博的科学知识是他思想和精神漫游太空的运载工具。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被誉为“三百年间第一人”的黄宾虹,他独特的创作来自于独特的感悟,而他独特的感悟又来自于他对古人和大自然独特的学习。50岁以前,他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既博采众家,广泛临摹历代经典名家画作,又饱览堪称自然经典的天下胜景。70岁以后,他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巨匠。
晚年,他总结的国画创作“五笔”(即“平、留、圆、重、变”)与“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之法,成为追随者之必读“经典”,造就了中国国画以笔为骨,诸墨荟萃,遂呈“浑厚华滋”之象。
用心灵感悟经典,让我们的灵魂与经典中的灵魂交流、碰撞,使我们的灵魂既受到带动、牵引,也得到滋养和升华;让作为“自我塑造纲领”的经典,引领我们成长、辅助我们更好地开创事业未来。(五)借评判融通经外。只要是经典,就会巍然屹立!经典的光芒就会闪烁在人类的精神时空,照耀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引领着我们的精神走出地平线,向着更高远的境界升华,使我们对生命充满了神圣感与敬畏感。但也应意识到,有的经典,包括创造经典的大师,不可能完全脱离开他们成长、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从而使经典作品打下了程度不同的时代烙印。因此,研品经典要坚持唯物史观。既要怀着敬畏的心情、谦虚的态度,同时也不能囫囵吞枣。这不是对经典的否定,而恰恰是对经典真正的尊重。从一定意义上讲,研品某些经典要有一种“我注五经”的气魄,而不要为“五经”所缚,不要只是单向地“五经注我”。只有这样,才能求得会计上的“借贷平衡”。事实上,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在于经典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共生。在研品过程中,读者不断的心血灌注,不断的意义生发,不断的再阐细释,才最终成就了经典内涵的汪洋融通。可以说,经典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以文本为同心圆,不断适应新形势渐次扩大圆周或内涵的过程。因此,研品经典如能超脱经典本身,超脱经典大师,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品读,从发展后的角度评判,达到品读上的自由,实现品读认识的自我,才是品读经典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为亚当·斯密“破”重商主义理论、“立”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思想,而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经济学鼻祖所叹服的同时,也为“看不见的手”这一市场机制“失灵”所导致经济大萧条而存些许遗憾,更为凯恩斯主义兴起,以至于当下美国政府提出的《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找到基点。又如,读屈原的《离骚》,让人油然生出无限敬意,屈原那爱国之情唯天可表,但抗争之中耿直相对,不求进退,又着实难免让人觉得些许可惜和遗憾。
如何评判经典?我以为,一要有胆识。“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善于提问题、找话题,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活跃的研究状态。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读书全部之主旨,读出自己性灵来。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否则,一味因陈,难免成为雕章琢句的腐儒,成为叔本华所说的“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先人思想的跑马场”。要怀着这样一种气魄去研经、品典。著名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他以“多讥往哲,喜述前非”的治学精神闻名于世,“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郝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正因为刘知几有胆识品经典,不因袭陈说,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出质疑,超越经外,才最终修成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擘著《史通》,为后世传诵。在财务会计领域,类似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比如,现代财务理论中关于资本结构、资产定价方面的经典论著,成就了多达六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仔细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新的成果都是建立在对既有成果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放宽假设、逼近实际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如果拘泥于经典本身,缺乏评判与超越,学术就不会进步,经典就会因疆化而褪色。
二要从“细节”入手,并注重比较研究。经典中的注释、索引等“细节”,通常会告诉我们经典中引用的结论或依据出自何处,深入挖掘下去,将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超越经典的另一个时空。在这个与所读经典相伴的时空里,会读到不同观点的论争以及这些论争背后更为深刻的背景,也可以了解别人是从何种角度,以什么样的方式评判经典的,而被评判的经典的作者或后来者又是如何“回应”、如何吸收评判意见修改完善经典的。掌握了这些信息,评判经典便有了基础。
从细节人手评判经典,还可以延伸至经典人物的思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其去世后,人们对他的不同评价。比如,在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l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经典著作进行评判时,如果只是停留在其作品《美国货币史》(与安娜·施瓦茨合著)、《资本主义与自由》、《价格理论》等)本身,是很不够的。我们在追问为什么弗里德曼因消费函数理论、货币历史和市场稳定政策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他的货币理论能够被尼克松、福特、里根3届美国总统接受,布什总统也称他“是革命性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经济学家,他的工作促进了人类尊严和人类自由”的同时,或许我们也该追问为什么英国有学者称弗里德曼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存在局限性,并因其局限性导致了英国至少300万人失业;为什么弗里德曼反对欧洲经济一体化,并认为欧洲大陆的边界和不同文化让单一货币难以实施,引入欧元将会产生经济震动并导致政治冲突,而欧元却又如期诞生了呢?!当我们作了这些追问之后,对经典人物弗里德曼及其作品的评判将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和公正,对其理论和思想的领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升华!在评判经典时注重比较研究,不仅要从一般意义上去比较不同经典人物的观点,更应将所读经典与相关或类似的经典联系起来。既要注重比较观点,更要注重研究和评判观点背后的理论和思想是如何形成、如何“升级换代”的。比如,对英国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及其经典著作的评判,不能仅停留在构造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框架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上,而应一往前看,至少将其与《国富论》(亚当·斯密)、《资本论》(马克思)等联系起来;二往后看,至少将其与《美国货币史》、《资本主义与自由》、《价格理论》等联系起来。通过这种联系和比较,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凯恩斯“政府须干预宏观经济运行思想”出现的必然性,同时也可以发现这种带有时代印记的重要经济思想的某些局限性,还可以籍此对其他相关经济学经典大师及其重要思想进行评判,甚至还可以从这些经济学大师思想和观点彼此交锋的“破”和“立”的交替循环中,更深刻地领悟到成就今天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帝国主义”奇迹背后的源由。在修改这篇文稿的时候,恰遇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大按揭机构,即房利美(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和房地美(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以及((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经过“艰难曲折”终被通过的时刻。人们对这一违背自由市场经济精神的举动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恰似公也有理,婆也有据。可正是这种痛苦和繁杂的思考,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更加深奥的经济学世界。研读、评判经典到这种程度,辛苦就会变成快乐。
三要把自身的信息“读”进去。研读经典、评判经典、领悟经典,一方面需要把经典里蕴藏的信息读出来,读到当下的世界里来,读到我们自己身上来,实现解释学中的“再解释”;同时,也需要把当代的信息读进去,把我们个人的信息读进去,读到经典里面去。通过将当代信息“输”进去,去印证、审视经典,才有可能把“一切历史都当当代史来读”,用今天的环境和视野,赋予以往历史的现代关切和同期比较。正如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朱熹所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任继愈教授在论及如何批判继承《道德经》时,有一段话颇有启发。他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话很深刻也有发光点,但老子思想的这一闪光点转瞬即逝,其主旋律却在教人避免接触新事物的诱惑,以保持精神的纯洁:“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今天看来,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善于从与常识相左的地方发掘出蕴藏于其内的不足,即发现经典中的“缺缝”,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判,才能使我们对经典的领悟达到一个新境界。
总之,品经典、悟经典是“艰苦”的“差事”,要依兴趣熟读,要以目标来驱动,要靠执着勤积实现精进,要用心灵去感悟,要借助评判取舍融通,全面、准确吸取经典的精华。
四、研品哪些经典
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人类经典形成史。站在今天这个时点上,回望人类经典,浩如烟海。囿于时间、精力、专业,不可能,也无必要读完这些经典。既然不能全都熟读重温,那就要精心挑选。不分不拣,抓着就读,不仅达不到开卷有益的功能,反而可能“开卷有缢”。这里的“缢”,就是自我束缚,甚至思想自裁的意思。因此,会计领军人才研品经典不能重数量,而应重结构,重质量。那么,我们通常需要品读哪些经典呢?对此,我专门请教了一些总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会计学教授及政府官员。这里,我再结合个人的心得,大致将须研品经典归纳为以下五类:
(一)政治、自然科学类经典。比如《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贞观之治》(吴兢)、《十六策》(诸葛亮)、《君王论》(利马基雅·维利);((九章算术》、《中国数学史大系》(吴文俊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科学简史》(丹皮尔)、《时间简史》(霍金),等等。
(二)人文经典。包括历史哲学和文学艺术等两个方面。前者如《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中国人史纲》(柏杨)、((圣经》、《沉思录》(古罗马马可·奥勒留)、《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对话录》(柏拉图)、((思想录》(帕斯卡尔)、《西方哲学史》(罗素)、《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哲学笔记》(列宁)、《论持久战》等;后者如《诗经》、《楚辞》、((古文观止》、《山海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笺注》、((红楼梦》、《鲁迅全集》、《围城》(钱钟书)、《文艺对话集》(柏拉图)、莎士比亚文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神曲》(但丁)、《约翰·克利思朵夫》(罗曼·罗兰)、《老人与海》(海明威)、《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及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和《飞鸟集》等等。
(三)经济类经典。比如,《资本论》(马克思)、《赋税论》(威廉-配第)、((论财富、货币和租税的性质》(布阿吉尔贝尔)、((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国富论》(亚当·斯密)、《人口原理》(罗伯特-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西蒙·德·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弗里德利希·李斯特)、《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恩格斯)、《经济学原理》(阿弗里德·马歇尔)、《财富的分配》(约翰·贝茨·克拉克)、《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福利经济学》(阿瑟·赛西尔·庇古)、《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琼·罗宾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价值与资本》(约翰·理查德·希克斯)、《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等)、《资本主义与自由》(弗里德曼)、《公共选择理论))(詹姆斯·布坎南)、《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税收经济学》(伯纳德·萨拉尼)、《财政学原理》(理查德·马斯格雷夫)、《财政学原理: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运用》(海曼)、《经济原理》(曼昆)、《蒙代尔经济学文集》(蒙代尔)、《摩根财团》(罗恩·彻诺)、《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风险价值VAR))(菲利普·乔瑞)、《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罗杰·迈尔森)、《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等等。
(四)管理类经典。比如,《科学管理原理》(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马克思·韦伯)、《经理人员的职能》(切斯特·巴纳德)、《管理决策新科学))(赫伯特·西蒙)、《管理的新模式》(伦西斯-利克特)、《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 E·西肖尔)、《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弗里蒙特·卡斯特等)、《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2理论》(威廉·大内)、《总经理》(约翰·科特)、《追求卓越》(托马斯·彼得斯)、《领导者:成功谋略》(沃伦·本尼斯)、《企业再造》(迈克尔·汉默)、《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美国科索委员会),等等。(五)会计、审计类经典。比如《光绪会计表》(清户部主事刘岳云)、《立信会计丛书》(潘序伦创办)、《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杨汝梅)、((会计原理》(杨纪琬、娄尔行、葛家澍、赵玉珉、吴诚)、。Ⅸ会计理论结构》(利特尔顿)、《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佩顿、利特尔顿)、《现代会计手册》(西德尼·戴维森)、《会计理论》(埃尔登·亨德里克森)、《会计史》(郭道杨)、《会计思想史》(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实证会计理论》(罗斯·瓦茨)、《高级管理会计》(罗伯特·卡普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蒙哥马利审计学))(蒙哥马利)、《现代内部审计学》(布林克),等等。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分类只是粗略的,没有穷尽,各类之间还可能存在交叉。因此,具体到在座的每位领军人才,要使学习经典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整和选择。就此,我想谈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要拓宽领域。重专业亦重其他门类经典。通常情况下,大家会习惯于偏重专业类或与工作有密切关系的经典。比如,从事财务工作的,偏重财务类会计类经典,而担当管理重任的,则偏重管理类经典,并精读细研。对于专业以外或与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经典,则往往较少顾及。我认为,这需要作出调整。诚然,对于非专业经典或与工作无直接关系的经典,具体到某个人,不是都重要,应择善而研品之;但有的旁类经典却很重要,品读这些经典将有助于领悟专业经典,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有助于全方位提升能力。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一味“偏食”,只顾本专业经典,则很可能还会有害处。有一个森林生态规律让人很受启发。在森林生态中,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践表明,种植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锐减,林下缺少自然性的灌草覆盖,腐殖层很薄,土壤肥力低,涵养水源能力差,林下难以分散的针叶层干燥易燃,单一纯林还会导致严重病虫害的发生(天牛曾因此使“三北”地区约77%的新植杨树防护林毁于一旦),而且,单纯天然林无法靠萌生繁殖,它们成了“小老头林”。这似乎在印证一句常言,即博采众长,才以和谐且长足发展。事实上,许多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往往就在于既汲取专业经典的精华,又博采非专业经典的“蜜”,将专业与非专业融为一体。比如哈耶克,他的经典著作《自由秩序原理》堪称煌煌巨著,上册通篇讨论的是“何为自由”的哲学命题,下册才生发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由于“土壤肥沃”,所以“树木参天”。
我想特别强调一下研品人文经典。人文经典,无论是历史哲学巨著还是旷世文学作品,其立论的根基必然是人性,其指向必然是人类的幸福和解放,因而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叵内涵,具有永恒的价值,称得上是永恒的经典。《易经》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经典可以使我们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生活的智慧,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从而确立一种理想的人格、目标,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人文经典确有必要熟读重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创作经典的人物就是这方面的表率。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说:“这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所谓巨人都是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文学修辞上有一种手法叫“通感”,是指突破视、听、嗅、味、触觉的界限而使其彼此沟通,以形象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如朱自清在其《荷塘月色》一文中,将荷花的“缕缕清香”描写为“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巨匠,我们似乎可以称之为“通才”,他们打破“门类”的束缚,在多个领域均有不俗的造诣,且彼此交互推动。那时侯的巨人像达·芬奇等,不仅会四五种外语,而且在美术、建筑、工程、哲学、音乐、数学等好几个专业上都同时发出灿烂的光辉,且交相辉映。恩格斯说:“他们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这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完整、全面的发展。可以誉为“中国文艺复兴”的“五四”时期,情况也大抵如此。我国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自然科学家,大多除在本学科、专业方面造诣很深外,在其他领域的作为,也常常令人叹服。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写的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的赞扬,成为近代中国文学经典的组成部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缺乏人文精神将会是怎样呢?民国时期潘光旦先生说的好科学好比是一把刀,如果掌握科学知识的人缺乏人文精神,就会导致“童子操刀,其伤实多”。由此引申,我们搞会计的人,如果不能通过研品经典铸就以诚信为根基的时代人文精神,会计技术越精,作假、舞弊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会计人更应在注重读财务、会计、审计专业经典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人文经典的研品,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二是要精心挑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培根说:“有些书可以品尝,有些书可以吞食,少数书则需要细嚼和消化”。从相对意义上讲,正如只有极少数伟大的作家被称为“作家的作家”、极少数的诗人被称为“诗人的诗人”那样,也只有极少数的经典可以称得上是“经典的经典”。这极少数的经典是无以计数的经典的核心,围绕着它们的那些经典,吸取它们的光辉和热量,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浩瀚星空。我们要重点研读的就是这些经典中的“恒星”。这些经典通读了,读通了,接下来就会越来越容易。比如,要了解西方文化,就应研读《圣经》,因为它不依傍其他而被其他依傍,也只有读懂了它,才有可能读懂公元以后的西方宗教和哲学经典。又如,要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不去理解经典人物鲁迅恐怕不行,而要理解鲁迅,就要去读鲁迅的经典著作。需要留心的是,研读“核心”经典,一定要读“核心”经典的原典,而不仅仅是各种形式的解读本。对此,恩格斯有过精辟的阐述。1884年8月,他在一次给朋友的信中谈到该如何读书时说:“要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要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那么,如何来确定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的经典中的“恒星”呢?这就要学会给经典“看相”,如还能兼有图书馆员和报馆编辑的本领就更好。通过“望气”而知经典的“格局”、经典的价值。从另一个角度看,经典中的“恒星”非挑不可,非访不可,那过程那感受,和寻觅恋人无甚差别。寻寻觅觅,曲径通幽,轻叩门儿慢卷帘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自己挑的经典、访的经典,朝夕相处,随时可用,可把酒成欢,可相拥而眠,那是一种情意,更是一种缘分。挑得经典中的“恒星”后,就可以“略览群典”、“博览群典”了。
三是要制定计划。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对读书的需求、读书的感觉、对经典的领悟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对于特定的个人而言,读哪些经典要看我们是处于求学阶段,还是处于学术研究阶段,还要看我们是从事具体业务工作,还是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等等。比如,处于求学阶段时,许多方面尚未定型、领悟能力还有待提高,但这个时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宜广泛涉猎但不必急于追求精通;处于学术研究阶段时,则宜围绕既定的学术方向,通读、精读专业领域古今中外、近现代的经典,并以此为基础触及、延展到专业以外的经典。其次,随着人生阅历逐渐增加、经验不断累积,在年少时读过的经典,成年后仍要重读、深悟。正所谓“有的书要翻破,有的书要读破”。比如,年少时,我们读《论语》,由于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读懂”的年龄,只能背之;到中年,再研读它,必定会有新感悟。再者,有些经典则宜在成年以后读。比如,读集百家学术于一身的《易经》就是如此。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即《易经》)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就是说,四十岁时读((易经》是一种味道,到了五十岁经历更多的人情世故后再去学《易经》,则又别有一番滋味,更能领悟其深意了。现代社会进步了,节奏快了,体验外界事物的机会增多了,途径便捷了,能力增强了,我觉得学《易》的时间可以略微提前些了!也就是说,大家都处在四十岁左右的年龄,是最好的时间段了。
四是要坚持“自读”。经典自读是与当前通过电视等媒体蜂拥而至的经典“代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经典代读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产物。在人类文化传播从口授时代、印刷时代迈入电子时代之时,经典代读既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与阶段,同时又综合了三个传播时代各自的优势。但是,正如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和葛永海同志研究指出的那样,这种“精神代乳”式的经典代读具有明显的不足,“一是在文本重释方面,重在形而下的人生感悟,忽视形而上的哲学思辨;二是在精神领航方面,重在世俗世界的人生解惑,忽视理想世界的精神升华,未能达到与经典相应的精神高度与深度,未能复原经典本身应有的精神含量”。说严重一点,经典的这种世俗化或形而下化,容易将原本厚重的经典片面化、肤浅化,甚至有可能出现对经典本义的误解与消解。作为会计领军人才,一定要自觉超越经典代读而走经典自读之路,尽可能直接从经典中获取第一手的营养,亲近经典、拥抱经典、研品经典、感悟经典。
总之,要处理好专业与非专业经典的关系;要通过自己的摸索形成适合自己心M中的理想经典书目;要拟订好阅读经典的中长期计划。让读经典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同学们,以上谈到的是有“字”的经典,但当思绪越过这些有字经典、抬头注视远方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许多无“字”的经典。这些经典虽然无字,却往往是有着更多、更深内涵的经典。对于某些无字经典,你可能只能通过参观一段遗址、欣赏一幅图片、观看一段史诗般的影像资料去“读”它;而对于另一些无字经典,你可能近距离贴近它,甚至置身其中,因而可以“读”出更多、更深、更有意义的“道”来,而不“读”反而失之交臂。比如,成功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那是100年的追随、29年的重返、ll年的申办、7年的筹办!这其中又有多少东西值得总结、体味、反思、完善、评判啊!我把它粗略地概括为两个字:哭笑。然而,又何止此两字了得!置身其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的感觉来,每个人又可以从别人的感觉中读出新的感悟来。我到现场参加过开幕式,当奏响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要一往无前,追求梦想,追求完美,追求卓越,也猛然反省自己,以后不要为前进道路上遇到一点点事情就评短论长,而应在大事面前以战略为重,不应患得患失了。又如,面对“5.12”汶川大地震这种特大“经典”自然灾害,我们读到生命的脆弱,但更读到中华民族用爱心凝聚成的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读到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最可依托的力量,同时对鲁迅先生“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有更多的领悟!再如,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我们再一次“听”到伟大祖国飞天路上唱响了壮丽凯歌;读到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成现实;读到广大航天人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读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和综合国力提高有多么重要19月25 13,全球聚焦中国,世界仰望星空,深邃太空中出现了龙的传人的身影,留下了中华民族的脚印。我为飞天而轻狂,我因中国而骄傲!然而,面对无垠的太空和发达国家航天科技的发展水平,我们仿佛又读到了中国在太空探索的未来进程中,仍将任重而道远!如果再将“神七问天”与“5.12”汶川特大地震、奥运会,以及“三鹿奶粉”、“襄汾溃坝”等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事故联系起来,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掌声、鲜花、喜庆,还有鲜血、泪水、悲痛。古人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从这些“经典”事件中,我们应该读出一份心境:既不怨天怨地,妄自菲薄,更不骄傲自满,妄自尊大,而是坚定、沉稳、从容地走自己该走的路,办自己该办的事。“张飞卖秤砣,人强货也硬”。说一千,道一万,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办成事才是硬道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从美国逐步扩散到世界其他地方、以次贷危机为起点的金融“海啸”,既是热点,也是“百年难遇”的经典。我们如能细细研品,既可以学到无数知识,也可以启智取道。无字经典胜似有字经典。走近、读入、融汇、感悟而又顽强地走出这些无字经典,我们从中收获的将与从有字经典收获的一样多!五.如何用经典
研品经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经典,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经典的学习,不是为了装门面、图卖弄,不是为了学学句、发发言、表表态,不是从讲话到讲话、从文章到文章的“空转”,而是要着眼于个人素养和能力的“突升”,着眼于以经典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着眼于提高工作效率,着眼于重塑工作作风,着眼于创造经典。要让经典为我所学、为我所思、为我所用,使之成为人生的导师、生活的益友、事业的帮手。“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这是出自唐朝吴兢的《贞观政要·慎终》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并不是说懂得某个道理就是难得的,而真正难得的是在实践中运用这个道理;也并不是说会运用某种理论就是最难得的,最难得的是能有恒心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在30年的会计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科学谋划,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各项会计事业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会计改革和行业发展仍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会计信息技术手段落后、促进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高端人才短缺、会计监管观念和手段滞后、会计的社会经济辐射效能亟待扩大、中国会计的国际话语权有待增强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我国会计事业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在经济利益多样化、价值目标多元化、行为取向功利化的时代面前,急功近利的知识需求已严重损害了会计精英们的成长与发展,会计精英的“象牙塔”精神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清除这些障碍和掣肘不会是轻而易举、一朝一夕的事,而经典作为人类知识的结晶必定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充分的理论根据和力量源泉。我们会计领军后备人才作为会计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新时期会计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不仅要学好经典,更要用好经典。为此,我也讲一些体会。
(一)学会引经据典。引经据典一词,出自《后汉书·苟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意为引用经典作为论证的依据。引申开来,就是用公认的道理、原则、方法作论据来印证现实世界,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规律,进而明确和引导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在干事情、想问题、做文章甚而述大理时,为了把问题分析得更透彻,把道理讲述得更充分,把观点论证得更确凿,概言之,为了增强思想和行为的科学性、准确度、可信度和说服力,往往需要引经论点、引典论势。经典话语,具有高度浓缩性、概括性和说服力,引用得当,会起到“事半而功数倍”的效果。
用好经典,必须先正确领悟经典,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信手拈来”,恰如其分地加以引用。东西方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孕育出无数的经典,像一座艺术的百花园,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营养,一代又一代经典大师们的成功之路,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启迪和发展创造的空间。只有静心专注于消化、吸收、反思这些经典,坚持不懈地深入挖掘经典所蕴含的本质和精髓,才能做到心到手到,用得恰到好处,天衣无缝,给人以出神入化之感!谈到这点,相信大家会生出许多联想。比如,温家宝总理在引经据典方面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相信大家对他任总理以来的历次“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还记忆犹新。他每次都是胸有成竹,思如泉涌,回答问题时妙语连珠,各种佳旬、名言、典故、诗章信手拈来,画龙点睛,每次总有新内容、新意境,让人耳目一新。以2006年的那次记者招待会为例。记者招待会开始时,温总理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其中,“兢慎”引自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一个开场白,引用了两个典故,既简明扼要又不失鲜明厚重。在回答有关两岸关系问题时,温总理引用了《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的一首民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更为精妙的是,他把民歌最后一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改成“同胞兄弟何不容?”。这是感慨,也是期盼,是劝导,也是启发,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在谈到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时,温总理引用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的一段名言;在谈到关于中印关系的问题时,温总理又借用了印度古籍《奥义书》中的诗句,大大增加了回答问题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赢得了满堂喝彩。温总理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与他酷爱读书、读典有关。2003年年底,温家宝总理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的采访时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培育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让引经据典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
引经据典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要讲求方法和技巧。选取经典文本的眼光、切入的角度、创变的形式和方向,对不同的经典作品如何实行“嫁接”、“改造”等,所有这些都是对我们运用经典能力的考验。同时也要意识到,引用经典在本质上异于研读经典,读典可择其对味者飨之,据典则必须打破门户偏见,站在时代的高度,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作品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之内。自己学得多,才可能在众多领域中引经据典说给众人听。以经济学经典为例,不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不论是奥地利学派还是芝加哥学派、瑞典学派还是弗莱堡学派,只要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人类经济发展的规律,在社会经济理论的“底线”之内,都应该成为我们的关注对象。说到财务会计理论,无论是决策有用论,还是受托责任论;无论是信息观还是计量观,我们都应广泛研品,博采众长。如果仅仅认为某一个流派、某一种风格的作品才是经典,在引用时重此而薄彼,那就无异于陷入“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可悲状态,就会剑走偏锋,极大地限制经典的运用效果。
听说现在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要求有充分的文献回顾。的确,我们所做的研究大多数是在既有基础之上的拓展或跟进。此时,能不能找到和掌握前人的经典文献,是能不能把我们的研究构筑在科学、合理、坚实基础之上的先决条件。当然,这是更狭义的、针对性更强的引经据典。我在此仅提一下,就不在这里展开讨论了。
(二)培育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主体更倾向于用情感判断代替认知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形象化的思考过程。它作为一种直觉思维,一种观物取象的方法,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整体性,即着眼于整体把握而不过分注重细节的分析推理;直接性,即直接而不是通过一步一步的逻辑中介来获得某种认识;经验性,即不断地组合老经验,形成新经验,从而逐步提高直觉水平;或然性,即思维结果形成突然,不易作出逻辑解释;创新性,即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思维总是超越以往,等等。运用意象思维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可以让人顿悟、灵感涌动,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看透事物本质,直接体认事物奥秘。意象思维自古便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或潜意识之中,存乎于浩瀚的历史文化经典中。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宇宙观中,人和宇宙万物都来自于道,主体自身就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人认识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儒家提出的人“与天地参”以及“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道家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都显现着意象思维的特征。魏晋时期王弼总结得好:“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经典的创作也十分推崇意象思维,强调无象不含意,无意不借象。比如中国画讲究“形神兼备”,中国诗讲究“情景交融”,中国音乐讲究“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中国书法讲究“书者抒也”等,意象始终起着灵魂、统帅、总摄的作用。用经典,就要在研品经典而广泛受到意象思维熏陶的基础上,不断培育意象思维。
一要重视意象思维。意象思维将“意”(通常是指人的意识、意志、意念、主观等)与“象”(通常是指客观事物、宇宙万物等)看成是一种互通共识的有机体,将事物人格化,寻求人与事物感应式的认识法则。文学艺术创新离不开意象思维,管理科学创新离不开意象思维,数学发现和数学能力提高离不开意象思维(最近,英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数学能力与其在早期教育阶段对数字的直觉意象密切相关),自然科学发明离不开意象思维。近代著名数学家米勒教授说:“听觉模式、感觉模式和视觉模式的心理意象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中心地位。莫扎特基于听觉意象,听到了一部新交响乐的整体效果;法国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庞加莱的感觉意象引导他一眼看出数学证明的全过程爱因斯坦的创造性思维则产生于视觉意象,而用词语形式表示这种创造性思维则是‘第二阶段艰难的任务”’。爱因斯坦对意象思维更是“情有独钟”,他曾经指出:“我相信灵感和直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自然科学和艺术需要意象思维,会计作为管理学科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想象力、需要直觉、需要丰富的感觉思维。要真正成为会计领军人才,成为推动新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就应重视和加强意象思维的培育。进行意象思维,要求将“意”和“象”对立统一起来。就会计专业特别是高端会计人才而言,或许囿于专业限制的影响,往往显得太生硬、太重细节、太过封闭,一定程度上存在意与象不协调的情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突破原有思维模式,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努力挣脱这种束缚。二要夯实意象思维基础。意象思维虽有或然性的特点,但决非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更不是胡乱猜想,而应以扎实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和水平。在这方面,我们应多向艺术家学习。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用艺术感受人生”的讲演中谈到的一些观点很有启发性。他说,文化是无数艺术家、作家的感性、美感为我们消化了的人生与自然,它让我们很容易地用他们的眼光来体验人生、观察自然。也就是说,可用艺术的眼睛感受世界。其次,由于人生许多经验不可能由每个人亲自去体验,尤其是某些艺术主题根本由不得你去观察,更不由你去切身体验,比如宗教题材的艺术,因而可用间接的经验体验人生。再者,正因为有些艺术主题是出自传说、神话,从而无法体验,所以须用你的了解、智慧、想象力去诠释才能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得美。也就是说,可用想象填补经验的空白。最后,因为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知识、经验和想象等基本条件,而想象力实质上是将知识跟经验调和组织起来,是一种广泛的认知,因此可用想象捕捉经验。要夯实培育意象思维基础,也可以像诗人、艺术家那样,“艺术”地感受经典蕴含的丰富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艺术”地感受当下经济社会的各种现实情况。当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厚积”了,才有可能“薄发”,才有可能从容面对客观世界产生“顿悟”之灵感。
三要不断寻求意象思维新突破。意象思维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将初步形成的意象思维积极运用于实践中,不断调整自身的意象结构,或捕象炼意,或因意造象,或立意尽象,以求得意象的和谐、统一,使象与意达到完美的契合状态。要注意抛开细节去进行概括、抽象、夸张,取本舍末,取要旨舍细微,悟出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道”,致力于创造自身发展的大气和大势。(三)取道化助领军。对于行业精英而言,不仅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要闯出开拓一番事业的独特方法与路径。这有术的问题,更有道的问题。道,很多蕴藏在前人所留下的不朽经典著作之中。经典原本不是死板迂腐的教条,只要深入阅读和反复思考,就有可能悟出隐含其中的深刻哲理、智慧、方法论,并内化为我们领军人才的“内部机制”,既表现在气质、气度、日常生活与行为举止中,更表现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引领团队开拓事业上。这个话题内涵丰富,这里我想仅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就如何取经典之道化助领军作些讨论。
一是以“智”谋局。“智慧(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只有智慧之人,才能引领会计事业。“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从经典及经典人物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智慧。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从全局、战略高度分析了当时整个形势,为刘备指明事业发展方向,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其中的智慧,就在于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类似的智慧从伟人毛泽东身上也可以“读”到。l937年,当H本侵略军进犯我国时,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分析形势,摒弃“速胜论”和“亡国论”,果断而明确地提出“抗H战争只能是持久战”的著名论断。1948年12月,当解放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和谈要求,希望划江而治,毛泽东联想起《史记》中提到的楚汉所订立的“鸿沟协定”,审时度势,果断提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此外,我们还要运用经典智慧去谋势、借势、用势。《孙子兵法》曰:“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也就是说,木头和石头之类的物体,放在平坦地势上因为没有“势”而不会动,只有放在地势倾斜的地方才能滚动起来;同时,方形的东西容易静止,而圆形的则容易动。又曰:“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就要用“势”的智慧。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时期,会计事业也必将会有更大发展。如何分析形势、把握形势、借好势、用好势,值得引起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军人才深思、再深思。二是以“信”立威。在《孙子兵法》中,“信”的本意就是要赏罚分明,诚实不欺。有“信”,团队就有战斗力。“信赏必罚,其足以战”(《韩非子》)。也就是说,只有做到诚实不欺,才能让手下人信任你,服从你,跟随你,如此这般,你带动的团队难有不取胜的道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经典案例,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三是以“仁”聚人。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仁”字就是两个以上的人相互间亲爱。在《论语))当中,孔子将其解释为“爱人”,其意就是要用爱心处理人与事。如果能悟出经典中“仁”的丰富涵义,广施“仁”心,仁人志士就会聚合我们身边,助我们成就事业。孙子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就是“仁”的力量!将“仁”的深意引申运用,还要求“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和以“仁”揽才。正所谓“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墨子》)。意思是说,没有贤士,就不能解救急难,就没有能够共谋国事之人。怠慢贤人,漠视人才,却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事,还没有听说过。而以“仁”揽才要的是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矣”的气度和胸怀,并深悟“得一凤则百鸟归”之要领。“群蜂拥蜂王而迂东西;大雁随头雁而飞南北;雄鸡一唱,百鸡共鸣;一马当先,万马奔腾”。要想引得“百鸟归”,就要先得到“头鸟”。诸葛亮在《心书))中曾经说,“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即揽才必先宽以待人,施以仁义,将心揽住。领军人才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要想得“头鸟”聚人才,也应遵循这个道理。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尤其强调注重“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论语》就是“仁爱”之篇。重温、深悟“仁”之真谛,并在实践中有效运用,将有助于凝聚人心,成就各位领军人才的事业。
四是以“勇”致胜。勇敢历来就是高端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孙子兵法》中所讲的“勇”是“大勇”而非“小勇”,是“精神的勇敢”,是以谋略为基础的勇敢,而非“匹夫之勇”。要带领好团队,引领行业潮流,要的就是这种“勇”,要能在关键时刻,果断做出决策,并敢于承担决策后果。而要具备这种“勇”,就要先具有“谋”。何以求“谋”?重要渠道之一就是向经典取“道”。面对今天纷繁复杂、飞速变化的情况,将从经典中读出的“道”运用于实际,注重发现实际工作或学术理论研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准确地把握其本质。实践中,由现象到本质的发现,是一个质的飞跃,非“道”深者所不能及。读诸子百家经典之一《管子》中的一则小故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故事讲,齐恒公某日对大臣管仲说:前几天,我去围场打猎,突然跳出一只猛虎,与我骑的马对视片刻后,不知为何就悄悄溜走了,你说怪不怪?管仲回答说:相传,有一种专吃老虎的猛兽,叫作骏。骏的样子很像马。当时大王是不是背着太阳啊?齐恒公说:对,正是这样!管仲说:此时的老虎面对的是太阳,把马看成了骏,假象不辨,真相难明,所以老虎只好把自己吓跑了。自然界是这样,处理政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啊!这个故事虽然简短,却说出了深刻的道理。我们如果能够透过复杂的表象,把握其本质,看出许多常人看不出的东西,悟出真道,长此以往便会变得睿智,尽展领军人才的风采。
五是以“严”领队。严明的纪律永远是任何组织保持正常秩序、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没有了严明纪律,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就会像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失去方向。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经典中对此早有表述。《尚书》曰:“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日:‘„„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这是夏王对军队首领的训话。其大意是,如听从夏王的命令,就会在先祖神位面前得到赏赐,否则就要得到惩罚,或被杀,或妻女被贬为奴隶。美国历史上个性最强的军事经典人物代表巴顿将军,也深知纪律对于一个团队的重要作用,他曾经说:“纪律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士兵们发挥最大潜力的基本保障。所以,纪律应该是根深蒂固的,它甚至比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死亡的可怕性质还要强烈。”在军队中,没有个性,只有纪律,这是巴顿将军的警告,同时也是他成就事业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也无不以铁的纪律作保障。井冈山时期,伟人毛泽东就亲自制定和颁发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部纪律宝典,今天仍在向我们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吸收这些经典及经典人物基于生命代价总结、传承至今的“严律”精华,并用之管理好团队,必将无往而不前。
经典之于领军就像一座永远挖不完的金矿。俯首拾之便是金,便是智慧,便是财富。苟子在《劝学))篇说得好,“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会计领军人才也要善于“假”经典,全面提升能力、强化道“力”,让经典之精义真正内化为心中优良的“种子”,最终成为将将之人的帅才,更好地引领行业发展,将会计行业打造成经典行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立志创造经典。吸取经典的精义,培育科学思维,拓展发展路径,可以形象地喻为用经典的“一般形式”,用经典的最高境界是发展、重塑、创造经典。而经典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本身具有不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值得后人去补充、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经典。
一要“仿效”前人。重点是仿效前人重塑、创造经典的经验和做法。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传承下来的经典,绝大多数都是在领悟、借鉴、批判以前时代或同一时期众多优秀人物的各种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比如,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他十分注意总结、领悟、批判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成果,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一生创造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不朽经典,像《物理学》、《论天》、《气象学》、《政治学》、《修辞学》等,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仍为人们传诵。又如人们熟知、被尊为“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完成科学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化的代表人物”的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尼古拉·哥白尼,在仔细研究、领悟当时能够找到的所有哲学经典著作后,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说”,创造了世纪经典《天体运行论》,不仅摧毁了代表经院派哲学思想的托勒密理论,还对人们思想和信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哥白尼创造的经典,后来又让其追随者意大利无神论学者布鲁诺得以完善。中国当代伟人毛泽东也是灵活运用经典、重塑经典的经典代表。他深入研究、领悟马克思主义经典,又顽强地走出这些经典,结合中国革命面临的实际情况,继承和发展了这些经典,创造了毛泽东思想这一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有重要影响的红色经典。我国近代会计大家、著名会计师潘序伦先生,早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1927年创办“潘序伦会计事务所”,1928年创立我国第一所会计学校“立信会计学校”。潘序伦先生从实践中深深体悟到开展会计业务,必定要取信于社会,故吸收《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精义,创造性提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立信”准则,树我国会计行业诚信之风范,成为当今我国会计行业所推崇的经典。经典人物运用经典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经典人物重塑经典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我听说国内一些领先的会计学博士培养单位,非常注重博士生对经典文献的掌握。对于某个领域的问题,往往要求博士生阅读十几篇甚至数十篇经典的中外文献,理清脉络,掌握精髓。我觉得这种培养教育方式很好。从熟读经典、模仿经典开始,才能真正参透经典、超越经典,进而自己创造经典。
二要审时度势。正确认识历史、认识时代,把握时代、社会和会计发展规律,明确研究方向。今天,我们会计领军人才有着前人所无法具备的优势。学科建设的发展、研究方法的进步、国际间交流的密切和频繁,互联网的得天独厚,使我们更容易认识和把握会计的发展规律,从而运用它为时代、为社会服务。各位会计领军人才乃至我国全体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只有扣准时代脉搏,把握时代需要和会计发展规律,同时又有鲜明的个性风格,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成为引领潮流的会计大家。
三要博采众长。要兼收并蓄,树立“大会计”观。要立足于实践发展、技术进步、国际趋同的时代背景,把一切古今中外优秀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都纳入研究视野,打破作茧自缚的门户偏见。只有具备这种吞吐八荒,驰骋天地,俯仰万物的气魄,才能成就中国会计的博大精深,成就一代会计大家。
四要自觉担当。最近,我看到报纸上摘登了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谈“学术研究的承担”的短文,很受启发。钱教授认为,搞学术研究要秉承“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也就是说,要把自己在学科中的地位看得非常重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包含了很强的责任感、使命感,也就是自觉担当。这种自觉担当的精神,实际上是“以学术为生命,学术本身就构成生命中自足存在,不需要加其他什么东西;学术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创造会计经典,就是要有一批这样以会计学术研究为生命的学者,让“读书、思考、研究、创作”成为其生命的存在方式,渗透到其日常生活,使研究者本身沉浸在学术的恒久、欢悦状态中。同时,也只有随着这些独具性格和魄力的会计学者群体不断壮大,真正的会计大师才有可能诞生!五要勇于创新。培育创新的潜质,掌握创新的方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愿望,还取决于创新的各种条件是否具备,包括时代的条件和个人的条件。我们正处于千载难逢的会计大发展机遇期,能否实现创新与突破,能否成就会计经典,关键看个人是否具备创新的潜质以及是否掌握和正确运用创新的方法。在创新潜质中,关键之一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洞察力是指心灵对事物本质的穿透力、感受力,是人们对个人认识、情感、行为的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是捕捉和发现你所期望事物的能力。洞察力完成的过程是要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因而往往意味着结合了智力、知识、心态、情绪、经验、视野等各种要素,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观察,能够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财务会计问题,始终保持深刻独到的理解和切中肯綮的把握。在创新的潜质中,关键之二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头脑中创造一个形象、意象或思想画面的能力。不论是逻辑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也无论是现实中的事物移植进大脑,还是在通过综合重组进行了创造,想象力都是一种在头脑中虚拟运行的思维过程,也是最不需要硬性成本、最不能估值的头脑试验。想象就是智慧的“核反应堆”。要创造会计经典,就须充分发挥想象力,注重将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会计核反应”,让想象成为创造经典的翅膀。在创新的潜质中,关键之三是要有决断力。决断力是一个人及时果断做出决定和判断的能力。一个不敢担当、不敢坚持、不敢冒险、没有主见的人,注定不会取得任何事业的成功,更遑论创造经典。决断力是创新的重要保障。观看过北京奥运会后,我觉得在创新潜质中,关键之四是要有“冠军思维”。这里所说的冠军,既包括叱咤体坛的冠军,也泛指在各个领域中登峰造极的人物。这些伟大的运动员、艺术家、科学家乃至政治家,尽管所处的领域不同,但是他们都具有相近的品质,这些品质背后则蕴藏着一种共通的思维方式,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冠军思维”。冠军们都有始终秉持着他们心中的梦想,并会放弃世俗的享乐、竭尽全力为之不懈地努力;冠军们都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甚至与常人一样,时常失败,但不同的是,他们不会被失败击倒,而是越挫越勇;冠军们都有敢于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他们不会因循守旧,而是喜欢独辟蹊径,勇闯一片新的天地。关键之五是要有高超的文字表现力。
谈到创新的方法,近几年来我由于工作关系接触了一些大学会计院系的领导和老师,他们普遍反映目前国内会计教育中存在严重的方法教育滞后的问题。因此,我们学术班第一期前半段的培养中,就很重视国际通行会计研究方法方面的内容。这一点很重要。我希望每一位会计领军后备人才都能从学习经典的过程中加强创新资质的培养,加强创新方法的训练,为创新、为创造经典打下坚实的基础。六要摒弃功利。远离喧嚣,超越现实功利。要禁得起诱惑,耐得住孤独寂寞;不要患得患失,计较名利,要反复磨砺,守得住精神家园,铸就超乎常人的自由探索精神。由此,我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们会计领军人才只有经过前两境界的辛苦和探索,才能达到“第三境”,才能不断有新发现,有新启示,有新创造,才有可能达到创造会计经典的山巅。
会计经典是一个时代会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一部会计经典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胜过几十部乃至几百部一般性专著。现在,我们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践十分活跃,但公认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却还鲜见。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繁荣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意味着质的提升和突破,意味着会计经典的不断涌现。作为会计领军人才,用经典就要致力于重塑、创造会计经典!同学们: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当前,我国正处于蒸蒸日上、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期。希望大家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领军使命,共同行动起来,努力去研品经典、感悟经典、运用经典、创造经典,启智取道,不断积累,不断成长,用我们的双手去开创中国会计事业美好灿烂的未来,誓将会计行业铸造成“经典”行业,在会计发展和改革的大业中,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尽显英雄本色,成就一代风流!谢谢大家!
第五篇:国家财政部副部长王军2012年5月3日在全国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上的讲话
协力同心
再创佳绩
——在全国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上的讲话 国家财政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书记
王 军
(2012年5月3日)
根据中央组织部的统一安排,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全国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主要目的是推动行业各级党组织抓好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工作,有力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进一步提升行业党建工作水平。一会儿开班式上,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陈向群同志将向大家传达李源潮同志在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上的重要指示并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两位领导的讲话精神并切实贯彻落实。
跟在座的各位一样,我们都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内的党组织书记,一起经历、共同推进了行业党建工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在此,我结合自身体会,跟大家交交心,主要讲讲怎么看、怎么办和怎么做等问题。
做好一项工作,既要弄清“怎么看”,也要明确“怎么办”、“怎么做”。怎么看,属于认识范畴,是思想引导和工作的前提;怎么办、怎么做,属于行动范畴,是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的关键。
一、怎么看:看成效、看变化、看使命
对于行业党建工作该怎么看?这当然可以有很多角度、多个方 面,但我认为,以下三点必不可少:
一是看成效。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行业党建体制建设实现突破,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制度建设全面加强,网络建设有效推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委作用日益增强、效能充分发挥。全国31个省区市和深圳市全部成立了省级行业党组织,经济较为发达、从业党员较多的199个地市全部成立了行业党组织。行业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行业发展明显加快,取得“四个双”的明显成效:即党组织全部覆盖了有党员的事务所,向所有无党员事务所派出了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实现了“双覆盖”;事务所党组织隶属关系和从业党员组织关系全部结转到行业内,实现了“双理顺”;事务所党组织功能定位日益明晰,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实现了“双拓展”;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手抓、两结合”,实现了“双促进”。
据统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全行业新发展党员1368人,其中今年一季度新发展党员218人;各事务所党组织中非党员员工递交入党申请书比例超过10%的已占44%。全行业业务收入从2007年的27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36亿元,翻了近一番;年收入过5亿元的本土大所由2007年的1家增加到2011年的10家,年收入10亿元左右的本土所已有3家。
当然,这些成绩是在习近平、李克强、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有关方面大力支持下取得的,是在财政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当然也与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短短三年多时间,有中央领导同志就注册会计师行业党建工作19次作出重要批示,并且2次深入行业考察调研,作出重要指示,对我们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许多省份的省委书记、省长、常务副省长、省委组织部长、省委秘书长等都到行业调研指导或作出重要批示。行业声誉和地位大幅提升,行业的社会影响空前扩大,这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看变化。主要是思想认识变化。我们明显感到,随着行业党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行业党建促进行业跨越式发展的效果逐步显现,无论是各地行业党组织还是广大从业人员,都对加强党建工作的认识明显深化,支持和拥护行业党建工作的热情明显高涨,投身创先争优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明显增强。
2008年和2011年我们会同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分别搞过系统调研,结果发现,前后两次调研大家的思想认识发生极大变化。2008年的时候,不少事务所“重业务、轻党建”的倾向很明显,认为只要业务发展好,搞不搞党建无所谓。中外合作所外方合伙人普遍对党建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有一家原本建立了党支部,但迫于合伙人的压力不得不解散。2011年的时候,不能说这种忽视党建工作的认识完全没有了,但是总的看党建与业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中外合作事务所全部建立了党组织,普华永道中天喊出了“让党旗在中国普华永道高高飘扬”的口号,毕马威华振还设立了党务工作专员。
前段时间,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经过摸底调查和分类 定级发现:凡是党建工作搞得好的事务所,业务发展也相应快一些;凡是业务发展好的事务所,也相应更加重视党建工作一些。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我们还了解到,包括“四大”在内的很多事务所,在招聘员工时同等条件下党员优先;发展比较好的事务所党员比例相应也高一些。
三是看使命。行业党建工作的有力推进,得益于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有赖于广大从业人员的踊跃参与和真心拥护,更仰仗着以大家为代表的行业各级党务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真心奉献。同志们想一想,注册会计师行业是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发展起来的,加强行业党建工作是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重托,凝结了习近平、李克强、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很多心血,我们的使命是何等光荣、责任是何其重大。基层党组织书记肩负着抓党建、促业务的双重使命,至关重要。行业党建工作这副重担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担当。
我们都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共产党人,对党自然有一份深厚的感情。三年多来,我有幸亲身经历和见证行业党建工作的发展进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对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干成任何一件大事何其艰难、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何其重大。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忠诚始于奉献。三年多来,我和同志们一道,凭着一颗对党的赤诚之心,担起了行业党建这副重担,并努力用心去做、扎实去做、开拓去做。坦率地讲,作为一名党培养起来的干部,能尽绵薄之力直接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添砖加瓦,我从心底倍感荣幸,倍感自豪。同志 们,我想你们的内心感受也是如此吧?!
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书记也就3000人多一点,大家都是事务所的领头雁、火车头、排头兵,党的理想和事业,我们不干谁干,我们不追求谁追求,我们不带头谁带头?我们一定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行业党建工作今后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想用这么几句话与大家共勉:在任务面前,敢于担当;在难题面前,敢于冲锋;在矛盾面前,敢于管碰;在成绩面前,敢于突破。
二、怎么办:用心办、用脑办、用力办
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书记权力不大,责任不小,工作起来遇到的困难不少。这点我十分了解,非常感谢大家。几年来,同志们结合各自事务所的实际,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在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各级行业党组织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大家要认真学习借鉴、相互交流,不断提高做好工作的本领。这里,我主要强调以下三点:
一是用心办。用心是做好工作的根本。这心是忠心、是真心、是爱心、是良心、是事业心、是责任心。只有用心,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把工作本身当作一件神圣而光荣的事业来对待,才能把工作做出精品来。大凡一个取得业绩的人,一个做出了贡献的人,无不是用心工作、用心办事、用心待人的人。
沈浩同志是我们财政系统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也是全体党员学习的榜样,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组织的高度 肯定,得到了党员群众的真心拥护。他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心奉献。他从财政厅机关到小岗村,干了三年又三年,心系群众,吃穿和村民一样,把自己实实在在地融入到了群众当中,真心投入,全心奉献,用心感染村民,克服重重困难,硬是把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300元提高到2008年的6600元。6年中,他节假日很少休息,就是春节也经常坚守在工作第一线,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小岗村,一次次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三年多来,我们开展行业党建工作,建立行业各级党组织,使全行业的从业党员找到了“回家的感觉”。然而,行业内的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是党外人士,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用心去团结他们,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前途。怀着这样一颗真心,去年底,我们联合中央统战部制发了《关于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统战工作的意见》(统发„2011‟15号),并一起召开了座谈会推动落实。据不完全统计,文件印发以来,行业内已有100多人当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内的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总数已超过600人。
二是用脑办。用脑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用脑就是说在工作的时候必须动脑筋、勤思考,必须认清形势和现状,必须谋划工作思路,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一句话,就是必须创造性地工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修炼自己,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运用水平、创造水平等。在过去几年的行业党建工作中,我们正是因为努力坚持做到这一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比如说,我们牢牢抓住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 争优活动的契机,突出服务国家建设主题和诚信建设主线,紧密结合注册会计师行业长期由财政部门监督指导、行业协会负责行业管理的实际,依托行业协会创建了“条块结合、充分发挥行业党组织作用”的行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正是这一有利于行业党建工作开展的管理体制的创建,使得我们的工作很快走在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前列,被中央组织部评价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一面旗帜。李源潮同志更是将其概括为“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领导体制,条在前、块在后,“条”起引领作用、“块”起收底作用,要求进行推广。
又比如说,我们边实践边总结,初步形成了加强行业党建的“杠杆化行业指导模式”。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们运用杠杆原理,把行业党建体制作为“支点”,把创新机制、健全制度、构筑网络作为“杠杆”,把抓关键、定目标、明责任、促结合、强基层等措施作为“着力点”,全面“撬起”和推进点多线长面广的行业党建工作。在工作布局上,着力唱响2009年创体制、2010年建机制、2011年优制度、2012年筑网络的行业党建“四部曲”,使各项工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鲜活的经验和做法往往来自于基层。大家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书记,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紧密结合事务所自身特点,大胆实践,进一步探索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方法,并将其提炼上升为一种行业基层党组织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能见效的普遍的工作规范,为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乃至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作出有益贡献。
三是用力办。用力是做好工作的保证。用力办就是要真抓实干,争分夺秒,一抓到底,毫不松懈。比如抓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接到中央有关文件后,我们率先制定了具有行业特色的指导方案和分类定级标准,围绕李源潮同志提出的“五个一”要求,紧贴自身实际,突出行业特点,确定了基层组织建设年6个方面的工作目标,对事务所党组织分类定级提出25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我们率先召开视频会进行动员部署,迅速启动调查摸底和分类定级工作。我们率先召开交流推进会,总结前两个阶段的工作,研究部署整改提升和学先创优工作。又比如,本次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我们采取“一竿子到底”的办法确保培训工作全覆盖。这就是我们一贯用力抓工作的做法。
“用力办”具体到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书记身上,就是要持续创新。要千方百计团结凝聚本事务所全体党员群众,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努力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可喜局面。当然,这里涉及一个事务所党组织的功能定位问题。我们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六保证六促进”,但离中央的要求和行业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有赖于大家进一步共同努力、共同研究、共同探索。事务所不同于机关、国有企业、高校等,党组织不在权力框架之中,与所在的事务所管理层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我们一方面要发挥事务所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共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把重点放在持续激发党组织活力上,体现出事务所党组织有助于事务所发展、为事务所各利益主体接受和欢迎的功能。
三、怎么做:从本期培训班开始做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加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一是选优配强,二是培训提升。大家一定要以本期培训班为契机,做一个学习型书记、创新型书记、引领型书记、开拓型书记、实干型书记,成为一名引领本事务所科学发展的带头人。就本期培训班,我提三点要求:
一要办成培训水平示范班。本期培训班是在中央组织部的统筹安排和大力支持下举办的。培训内容既涉及党的章程、社会组织党建等党的基本知识和热点问题,又涉及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形势与任务等经济和行业热点。邀请的授课老师也都是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术权威。我们一定要将本期培训班办成体现行业党务培训最高水平的示范班,不仅为地方行业党组织的培训工作做好示范,也要为以后行业党务培训做好示范。
二要办成优良学风示范班。学风好坏决定着学习成效。本期培训班学员较多,不仅有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参加现场培训的,还有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远程教育系统参加集中培训的。请大家务必遵守培训纪律,认真听讲、踊跃交流、积极建言,真正参与进来,注重分享经验,交流做法。本期培训班安排了经验介绍、分组讨论、学员论坛等各种交流形式。沟通交流很重要,以物换物得到的还是一,以思想换思想得到的可能是三。不仅参加现场培训的学员们要多交流,参加远程培训的学员们也要多交流。《注册会计师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简报》将刊发学员们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看到大家的真知灼见,领略到 大家的思想结晶和学习风采。
三要办成党建火种示范班。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大家来自各个地区,遍布广大事务所,你们是行业党建工作的火种,只要你们都成为强有力的带头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前一阶段进行的行业党组织分类定级和事务所综合评价,只是对当前情况的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搞分类定级和综合评价,目的是让大家比有对象、学有榜样、赶有方向、超有目标。下一步,我们要强化事务所综合评价结果的运用,在一定的范围内采取适当方式公布事务所分级结果,实行分级管理。希望定级为优秀和好的事务所党组织以及综合评价为优秀的事务所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定级为一般和较差的事务所党组织以及综合评价在平均分以下的事务所也不要气馁,要化压力为动力,冷静分析原因、迎头赶上。
行业党建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本期培训班为新的起点,同心协力,开拓创新,以行业党建工作新佳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