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民间特大殡葬礼仪过程 北京殡葬流程解释

时间:2019-05-15 04:4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北京民间特大殡葬礼仪过程 北京殡葬流程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北京民间特大殡葬礼仪过程 北京殡葬流程解释》。

第一篇:老北京民间特大殡葬礼仪过程 北京殡葬流程解释

老北京殡葬礼仪过程|北京殡葬礼仪全知道|

北京殡葬流程解释

民间特大殡葬行列的顺序大致为:

一、□联,雇人用竹竿举着,有的一人举上联,一人举下联,并 排而行;遇有人少而□联多时,就一人举一付,前边正面一联,后边 背面又一联。□联数目不限。从一对至数十对乃至百对不止,名人送 的□联放在最前边。

二、匾额,一般都是从冥衣铺裱糊出的纸匾,出殡时将匾额放在 彩亭里,一亭放一额,每亭由二人抬着行进。

三、花圈、名人、近亲送的花圈一般都挂在官罩的四角上;一般 人送的花圈、花篮则雇人举着。

四、纸活: 1、开路王一对,打道鬼一个; 2、喷钱兽; 3、金童玉女(金童执幡,玉女提炉); 4、灵人,厨子、老妈儿、使唤丫头、使唤小子各一; 5、尺头桌子(绸缎衣料、金山银山、文房四宝、古玩陈设,均 摆在这种尺头桌子上)若干抬; 6、四季花盆若干对; 7、其它纸活,如筵席、戏出等(戏出通常是糊些《三娘教子》,等表达父母养育之恩的戏剧。)

五、松活: 1、松狮子; 2、松亭盖; 3、松骆驼; 4、松狗; 5、松扎和合二仙; 6、松扎鹤鹿同春; 7、松扎八仙人; 8、松扎二十四孝等等。

六、执事:北京丧礼执事分干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 堂、五堂等六种。一般丧家多用三半堂的执事,其第一半堂内的执事有: 1、大雪柳十二名(穿孝); 2、座伞一柄(拉幌); 3、八抬魂轿一乘。4、座伞一柄(拉幌); 5、八抬影亭一座(穿孝); 6、座伞一柄(拉幌); 7、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拳各一对; 8、绿扇一对; 9、幡伞十二件。第二半堂内执事有: 1、三尖刀、斩马刀、青龙刀、象鼻刀、金轮枪、金缕枪、金伞 枪、金盖枪各一对; 2、幡伞十二件。第三半堂内执事有: 1、飞凤旗、飞龙旗、飞虎旗、清道旗各一对; 2、□避牌、肃静牌各一对; 3、催压锣两对; 4、幡伞十二件。五半堂执事较三半堂执事增加三分之二。一堂为半堂的二倍,三 堂为三半堂的二倍,“缙绅”之家用之,五堂为五半堂的二倍。

七、响器: 1、官鼓大乐; 2、清音锣鼓; 3、文场; 4、西乐队; 5、丧鼓锣鼓。

八、僧道: 1、番(喇嘛)黄袍; 2、尼(姑子)灰袍、披袈裟; 3、道(道士)兰袍、披法衣; 4、男、女居士(优婆塞、优婆夷)青袍、搭缦衣; 5、禅(和尚)青袍、披袈裟。一般都不敲打法器。

九、送殡的亲友。

十、孝属。

十一、大杠抬着灵棺,一般都扣上红缎绣花官罩。

十二、“后拥”。

十三、送殡的车辆,多系四轮马车,个别的用汽车。前清时多用 轿子(只限已婚女眷)和轿车,均须扎上兰白两色的彩子。其排列顺 序为: 1、孝属车; 2、帐房车;、来宾车。至于贫户的出殡行列则很简单。赤贫者仅用八名杠夫,一个杠头 将薄皮子材一抬而已。老北京人用“八个人,一杆尺,五个和尚一堆 纸”来形容极贫户的发丧者。比之稍好些的不过也只是有几个吹鼓手(小户雇一班怯吹儿,北京人谓之“得儿拉呜”!)送殡的亲友随后,孝属在中间,后边是八个或十六个杠夫抬着灵棺。棺材上覆盖着一面 绣花的“过棺罩片”。灵棺前后扎着一两个近亲们送的花圈,由一个 穿孝的杠头打着响尺前引,后边有一两辆四轮马车或人力车(“洋车”、“三轮车”)坐着送殡的女眷。稍微富裕户则加上由小孩们敲打的“丧鼓锣鼓”,该行业称之为 “小人行”。所谓丧鼓,即四个或八个小孩,头戴假髫髻。身穿印花 白衣,举着直径约一尺多的小绣花伞,身后背一小鼓,由另一小孩敲 打,只有一领队的成人打着大铙。至于锣鼓则比较喧闹,通常是由四 个小孩抬着一个彩子棚,头前二人抬一面“令”字大旗、旗杆是躺卧 式的,前雕龙头,后雕龙尾,紧跟有单皮、堂鼓、大、小锣、镲锅等。用丧鼓锣鼓者,同时多用一些简易的执事——片幡(兰缎子绣荷 花的幡)、雪柳(用若干细竹篾裹上白穗,插于竹筒,使之下垂),有两对片幡两对雪柳的,谓之“四花四柳”;有四对片幡四对雪柳的,谓之“八花八柳”,再多的还有“十六花柳”。以上的响器、执事,加上官鼓大乐,即谓之“干三件儿”,乃是 最起码的执事。这种出殡行列在二、三十年代在北京市面上是常见的。送殡行列一般到了城门口,或过了“小关”,杠夫即由六十四人 减为三十二人,甚至减为二十四人,以便加快行进,及早到达茔地。此时执事均撤销,响器只留官鼓大乐一班,和尚一班。松活、纸活亦 焚化一部分。一般朋情送殡者多于此处鞠躬告退。如有与亡人生前为 莫逆之交,执意要亲送茔地者,本家孝属也要劝阻致谢。、茶桌和路祭棚 过去老北京的铺户,住家的为了人情交往,都有为亲友死丧出殡 时摆茶桌的习惯。有的茶桌是自发的,有的是受丧家邀请的,还有的 是丧家亲友特约的。摆茶桌是为了供给送殡的孝子和亲友们饮水的,但主要的还是礼 节性的,对亡人以示悼念,对家属以示慰问。摆茶桌者,通常是得知丧家出殡的确切日期和经由路线后,即于 事先在门前摆一张八仙桌,挂上白地兰花或兰圆寿字图案的桌围子,上设茶壶、茶碗、茶盘。听到响器(大殡看到执事)后,即将茶沏好,等到灵棺走过时,便将茶具亲自端到孝子面前,孝子不论喝与不喝,都必须下跪,表示答谢。有的丧家还要给一张谢帖,封一个红纸包,内装几个钱,以示回敬。有的铺户、住户,集体或个人,还要举行路祭,规模小的只用一 张供桌,摆上鲜花供品,等灵棺通过时,抬到灵前叩祭。如有僧、道 送殡的,主祭人还要给僧、道们一些“衬钱”,请他们念经。规模大 的则要在沿途要冲路旁搭个“路祭棚”。路祭棚往往是死者生前友好一人或数人发起集资搭设的;也有的 是由筹备治丧的人事先出头联络,烦请各界友好出资搭设的。借以表 示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对死者的哀思。还有的是本家出钱搭的,故 意搭在换杠换罩的地点,以便结合盛大的路祭,正式起杠。路祭棚大小不同,平棚、起脊棚不等。一般说来,气派都很大,棚外扎有素彩牌楼,左右列有从杠房赁来的幡伞执事。棚内设祭堂,正中有铺着虎皮的太师椅一把,前置祭席、饽饽桌子、酒馔香烛等供 品,两列悬挂着花圈、□联。当灵棺杠列经过时,即将亡人影像从影 亭里“请”出来,捧进棚内,放在太师椅上,由番、道、禅等“品咒”,再由主祭人等奠酒叩祭,孝子答礼。大杠灵棺停于棚外,祭后再“请” 影上轿(影亭)然后始能启行。、下葬 府第宅门,缙绅富户的墓地照例是预先修好的,墓前尽管有祭堂 和其它房屋,还要临时搭上席棚,以备送殡的亲友们休息、吃饭之用。一般门户,未出殡之前就将坑打好了,灵棺被抬到坟地后,杠头 的响尺横打,杠夫们一齐摘肩落地,然后由做活的将灵棺抬到坑口下 葬。杠业行活谓之“登坑下葬抖绳散”。按旧时规矩,墓穴要靠山临水,埋的方向和在家停灵的方向相反,在家停灵时,棺材头朝南,埋的时候棺材要头朝北。下葬时,首先由阴阳先生用罗盘测出“山向”,到下葬 “吉时”,即由杠夫按“山向”用大绳将灵棺缓缓系入穴内。此是最庄严的时刻,孝子跪灵,鼓乐大作。下葬后,摆上供品,僧众高声唪诵《往生咒》、《大悲咒》、《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随后由做活的下坑,使棺材后尾与坑帮 离开,上来之后,即向本家禀报:“老太爷(老太夫人)的宝材已脚 登实啦!”至此,丧家便将大部花圈、□联、纸活、纸钱点火焚化(一般松活不焚,继续陈列)趁着火势,将所有剩余的纸钱尽数高高 扬起。同时,由做活的杠夫或看坟的用铁铣撮一铣土,让孝属以及送 殡的亲友们每人抓上一把,由长子领先往坑里扬洒,并高声举哀。随 后即由做活的杠夫们用铣往坑内掩土,堆成坟头。还要孝子打来的引 魂幡插在上边(一般只留幡杆),最后,孝属及亲友们便依次叩首,遂告礼成。礼成后,孝子一一向送殡的亲友们叩头道谢。一般情况至此就都 脱了孝袍子回去了。如是府第宅门,当然另有排场,丧家要在墓地临 时搭的席棚里,摆上酒席,以“谢席”的方式向送殡的亲友们致谢。

10、葬后琐礼 丧棚是个不吉利的象征,因此,出殡后一定要立即拆除。旧京棚 铺照例是,灵棺出堂后,马上织组人工拆棚,席箔、杉搞全部运走,不留痕迹,等本家送殡回来时,一切都复旧如初。孝子送殡回来,不能直接进入家门,照例在预先准备好的水盆沿 上磨三下刀,照一下镜子,说是避免带回“妖邪”。同时吃一块冰糖、表示今后生活不苦。讲究的还要会同阴阳先生举行净宅仪式。孝子回到家首先要接影、悬影。出殡时,用影亭将亡人影像抬了 去,举行完仪式,还要抬回来,谓之“回影”。有的则是由丧家自己 带回来。影亭回到门口时,孝子要跪接先亡遗像,捧到祠堂或正堂悬 挂起来,少不得又要烧香秉烛,上供叩首。出殡后,丧家有忌门三天的成例。即不接待亲友来访,住在这里 的亲友们也必须三天后再走。其实就是为了让孝子们休息两天。三天时,孝子要到坟地培土、致祭,谓之“暖墓”,俗称“圆坟”。一般都摆些烧饼、酱肉当做供品。并且用秫秸或幡杆做个门形的架子。称为“墓门”,插在坟前,说是让亡人的魂灵好从此出入。同时将下 葬时留下来的引魂幡、松活、纸活等一并焚化。此后,孝子们便分别到协助治丧或出份子的亲友们家中去磕头,谓之“踵谢”,俗称“道乏”。对于关系较远的朋友,则只发出谢帖。至此,一棚丧事才暂告一段落。

原文网址: http:///zzwh/lylc/3315.html 由弘一网童保存,尚未注册。注册

第二篇:基督教徒殡葬礼仪流程

项目

丧礼仪式内容

做法及意义 1 临终祝祷(祷告)基督教于亲人临终时,都要请牧师或长老(传道)、到场主持祝祷(祷告),并祈求神的带领,卸下身心重担,平静、安祥地回归天上,安息在主的怀裡。

基督教认为人死亡后,就会上天堂,回到主的怀抱,虽说伤心不捨,却是喜乐之事。2 遗体安置 基督教在亲人过世后,并没有许多仪节和禁忌。遗体在移至殡仪馆或自宅后安置(冰存)。基督教没有阴间观念,故无「烧魂轿」、「脚尾饭」或「脚尾灯」,也不诵「脚尾经」。设灵堂(追思堂)基督教没有焚香或祭拜,因此也无灵堂的设置。但部分基督教徒仍依习俗,在家中或殡仪馆设立灵堂,供亲友弔唁追思。惟若有设灵堂,则只有鲜花、像片、圣经和十字架。4 入殓 遗体在沐浴、更衣、化妆后入殓。由牧师主持入殓礼拜。5 安息(追思)礼拜 基督教在出殡当天由牧师主持安息礼拜,主要是唱圣诗、祈祷、读经和证道,最后在亲友的追思与致哀后出殡,仪式简单肃穆。

现今许多基督教徒改採遗体先行火化,后再捧骨灰到教会举行追思礼拜者。基督徒们认为,每一天都是上帝赐给的美好日子。所以入殓、安息礼拜或埋葬日期都毋须择日,只要亲友们方便参加就可以了。火化 安葬 进塔 基督教对遗体的埋葬方式,随时代和环境影响,已普遍採用火化。

遗体火化后骨灰以罈贮存,陈放于灵骨塔(安放礼拜)。

部分採用土葬者,则一样埋葬筑坟(安葬礼拜)。无论骨灰罈进塔或是土葬筑坟,基督教毋须祭拜 慎终追远 基督教没有返主或安灵,对于百日、周年或三年,虽然没有祭祀仪式,但有部分基督教徒会举行「家庭礼拜」来追思或纪念亡者。

清明节或忌日仍有依俗扫墓追思(仅以鲜花到墓园或塔位前追思,而无任何祭品或祭拜仪式)或举行「家庭礼拜」。

第三篇:殡葬礼仪流程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小编整理的殡葬礼仪流程,供参考!

一、在无常之前应该做的:

1、家属在病人或者临危之人的跟前,一定要说好的言语,因为一些天仙确实在人们说的同时念“阿米乃”。说好的言语是给病人医治的“独阿宜”,也是对临终之人的安慰。在这个时候“独阿宜”是受应答的。

如果一个人临近无常了,人仰卧的同时,应把他的脸转向右侧(天房)一边,同时给他提念清真言、作证言,提念的人要高声诵念,使病人能够听到。

关于临终“讨白”(忏悔),以及讲“伊玛尼”(信仰),最好在病人清醒的情况下完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念“雅辛”。家人应该请阿訇到病人床前完成以上事情。

2、家属(继承人)的责任

1)、家人为其准备“开凡”(裹尸布)等,以及为料理各项事物所需花销。

“开凡”、香料等殡葬用品,现在殡葬所或清真寺一般都有成品。

2、为亡人偿还债务。

3、遵其遗嘱,在偿还其债务之后,将其遗产的一部分用于施舍。

4、在料理后事及偿还债务之后剩余财产由亡人的家属或者继承者合理分配,要依照圣训的要求,协商解决。切忌为遗产而不和睦。

二、在无常之后应该做的: 穆斯林对丧葬都遵循以下基本过程﹕

一)、殡礼前:

1、一个人停止了呼吸﹐并且获得了死亡的确认﹐首先帮助他把双眼闭上﹐用毛巾把他的下巴托起合上嘴,有胡须者要把胡须捋顺。然后帮助他脱去平常的衣服﹐把身体放平﹐双腿顺直﹐用白布把“埋体”(尸体)盖上。

2、及时通知家属和亲友﹐说话要注意语气﹐避免给亲友带来惊吓。

3﹑亡人在停尸房安静地躺着﹐他是在等待尽快安葬﹐禁止喧哗。家属和亲友应当为他的后事研究最佳方案﹐确定尽快入土时间,因为速葬是伊斯兰的法规。

伊斯兰葬礼要点有三﹕速葬﹑简葬和土葬。

4﹑根据伊斯兰教法规定﹐对死者的安葬有四件大事﹕洗、穿、站、埋。

洗:洗亡人:穿:穿“开凡”(尸衣);站:哲拿在(殡礼);埋:入土

5﹑给亡人净身最好是近亲或者专业人员,一般男性洗男子﹐女性洗女子。如果近亲不知怎样洗亡人﹐可以请人代理﹐洗“埋体”之人必须是敬畏真主的虔诚穆斯林﹐人品可靠﹐受人尊敬。

6、在为亡人洗的过程中,其他家属亲友在门外,请阿訇诵念“塔哈章”,大家一起跪听,最后做“堵阿伊”(祈祷)。

7、洗净亡人之后,为其穿“可凡”即用白布包裹尸体。传统规定的方式﹐男性用布三块﹐女性用布五片﹐严密裹紧

二)、“者那则”(殡礼):

1、怎样举行“者那则”:

“者那则”是为亡人举行的一种祈祷仪式。被定为副主命,也就是说每个穆斯林都有为亡人举行“者那则”的义务。但是只要有部分穆斯林为其举行“者那则”,其他穆斯林都卸去了责任。

2、“者那则”有几个条件:首先亡人必须是穆斯林,用净水将亡人洗净,“埋体”(尸体)须在现场。不具备上述三条件者,不得为其举行“者那则”。

3、“者那则”:“者那则”和其他拜功不同,它没有鞠躬也没有叩头。洗净后的亡人放在“埋帖匣”中,将亡人头北脚南放于匣内。参加“者那则”的人面向克尔拜(天房)站立,在伊玛目的带领下,抬手开始,然后四个“大赞词”(真主至大),加上规定的祈祷辞,最后说“赛俩目”,作“堵阿伊”结束。4﹑为死者的站“者那则”﹐可以在清真寺中举行﹐也可以在家中或空旷的地方都可以。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在殡葬所举行。

5、参加“者那则”的人需要有大、小净。

注:不能参加“者那则”的人,如没有大、小净(或者没有小净)的家属、亲友,在参加“者那则”人的后面等待静听,最后一起为亡人做“堵阿伊”。

做“堵阿伊”时,大家捧起双手,口中念“阿米乃”(意思即“真主啊!你接受我们的祈祷吧!”)

三)、殡埋

1、“者那则”仪式之后﹐家属及亲友的男人抬起“埋体”,大家诵念赞圣词句陪同亡人一起,立即前往墓地安葬。跟随送葬的人﹐以沉默为高尚。在送葬过程中多为亡者祈祷、多念赞圣词语,沉思无常(死亡)的意义。克制感情﹐切忌嚎啕大哭。不要说“一路走好”等非穆斯林用语。2﹑到墓地把亡人抬到墓穴旁,轻轻把死者的身体托起﹐把“埋帖”靠西侧安放墓穴中,松开所系结扎带,露出脸,转向右侧。

3﹑“埋体”进入墓穴,盖上盖板后﹐除掩埋墓穴的人外,阿訇、家属、亲朋跪坐静听阿訇诵读经文,勿随意站立、说笑、喧哗,等到诵读完毕,大家一起为亡者做“堵阿伊”(祈祷)。

4、﹑然后,每个参加送葬的人﹐都从土地上拾起一小土块﹐诵念《国权》章后,把土块放入墓穴中﹐大家再做“堵阿伊”。

5﹑在墓地的事务一切完毕之后﹐参加送葬的人都必须向埋入坟墓中的亡者默默道声“色俩目”﹐表示告别。也可以这样说﹕“安息在此的人们啊﹗在真主意欲的时候﹐我们都将来到这里﹐与你们为伴,祈求伟大真主饶恕你们和我们。”阿米乃

三、纪念亡者:

在亲人离别后应举行纪念活动﹐“回头经、七日经、四十日经”、“游七日坟、四十日坟”和第一个周年纪念活动等。纪念活动可以为亡者诵读经文,为其做“堵阿伊”,寄托我们的哀思﹐祈求伟大真主饶恕故去亲人在今世的差错﹐慈悯其天园中的品级,赐福活着的家人、亲友安宁!

第一年里的纪念多一些﹐虽不是伊斯兰教法规定的必须礼仪﹐但都是符合伊斯兰教法要求的形式。各地一些传统习惯不尽相同﹐都被许可和宽容﹐因为亲人刚刚离开我们﹐感情上仍难以割舍。周年纪念以后可以逐渐减少﹐例如三年、五年、十年举行一些家庭纪念活动﹐邀请亲朋、好友和虔诚的穆斯林聚会提念故去亲人。传统习惯是请阿訇到家里或者聚会场所诵念经文,准备一些饮食招待宾客。利用提念机会讲解伊斯兰教基础知识,穆斯林的行为规范和家庭团结和睦等。提念亡人是一项非常庄重的宗教活动,也是学习、参悟、提高的机会,切忌大吃大喝,更不允许出现违反教规的行为,如饮酒、吸烟等。否则,活动无有意义不说,亡人得不到回赐,还给亡人造孽,增加罪责。

纪念已故亲人的方式很多﹐也可以为故去之人出散乜贴(施舍),救济穷人,关照骨肉近亲,还可以举意以亡人的名义朝觐﹑副朝,捐献慈善事业和帮助宣教等,这些善行都能够回赐亡人,得到伟大真主的慈悯。

四、教外人的葬礼:

穆斯林允许参加非伊斯兰的葬礼﹐只表示理解﹑同情﹑怜悯和哀悼﹐但不要随同非伊斯兰那样的仪式﹐例如对亡人遗像鞠躬、下跪、叩头﹑给亡灵的牌位敬香、烧纸、上贡等,也不允许对着坟头哭诉、许愿、求助等。周年纪念同样不允许烧纸等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发生。

如果有以上不符合伊斯兰教义、教规情形出现,那就违背伊斯兰的信仰了,信仰将受到严重质疑。

包括着四点要义:

1.接待亡者的亲属:由信德的致侯开始,用安慰和希望的言语接待他们,请他们共同祈祷,也聆听永生的话。一个教友的死亡,远超过现世希望的事故,他引导教友进入信仰复活的基督之希望中。

2.讲道的礼仪:在丧礼中,讲道的礼仪要求很用心的准备,因为在参加丧礼的人群中,可能有些冷淡的教友或教外亲友,在这种境况下,讲道不该是歌功颂德的吊辞,而是在复活基督的光照下,说明基督信徒的死亡奥秘是什么,使参加丧礼的亲属获得神益,使参加的冷淡教友或教外朋友获得启发和鼓励,再善度信仰生活或归信救主基督,加入祂的教会。

3.弥撒圣祭:当丧礼在圣堂进行时,弥撒祭祀是死亡的逾越事实之核心。圣教会为表示他与亡者的有效共融,把基督死亡和复活的祭祀,在圣神内献于圣父,为使祂的儿女们获得罪过的赦免,得进入天国的筵席。在场的教友们尤其是亡者的家属,得以学习如何与亡者共融,为他祈祷。

4.向亡者告别:这时候由教会把亡者托付于天主手中,这是教会和教友团体将亡者遗体送到墓地前,向他所作的最后致侯,在这最后致侯中,教会为亡者的离去而歌唱,也为他仍与我们共融而歌唱。的确,亡者并未同我们真正分离,因为我们也正走在这条路上,也要达到同一的地方,我们总不会分离。我们既然藉着基督而生活,与基督结合为一,我们大家就一齐在基督内。

第四篇:北京殡葬习俗 北京丧事流程10个环节详解

北京丧事10个环节|北京殡葬10个流程

原文网址: http:///zzwh/lylc/3316.html 1.易箦

旧京,人们多住四合院或三合院瓦房,每三间的两侧谓之“里间”,北房算做正房,除有里间外还通向耳房,谓之“套间”。这里间和套

间都有砖炕。那时,人生了病都是躺在这种炕上休养,请个中医大夫

来家诊治,很少有到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的。一旦病情恶化,不堪救

药,大夫就嘱咐家属“准备后事”。因此,这后事也就都在这里间、套间准备。

家属首先要到棺材铺赁一个小床,叫做“太平床”,也叫“吉祥

板”。有的家主只是将门板卸下来,临时搭个小床,谓之“搭床”。

病人尚未咽气之先,就得从炕上移到太平床(吉祥板)或搭床上,文

言叫“易箦”,意思是换床。说是不能叫死人背着炕走,否则不吉祥。

其实是怕后人在这铺炕上睡觉时思想上□扭。易箦(换床)时,有的子女还要郑庄其事的说:“冲一冲就许好啦!”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

2.小殓

趁病人还没咽气,首先要将寿衣给他穿好,否则就叫做没穿去,等于赤身裸体地到阴间去了。实际上,仅仅是人未死时,尸骨不僵,便于给他穿戴而已。

寿衣,俗称“装裹”,即装老的衣裳,有的生前就预备好了。通

常有人到了老年,选择逢有闰月(旧历)的年头做好寿衣的讲究。有

用清装寿衣的,即清朝官宦的打扮,男的棉袍补褂、顶翎;女的蟒袍、霞帔。用者多系满人或清朝官宦,有的则用明装寿衣,即明朝的打扮,用者多系汉人。一般人家主要是棉袄、棉裤、棉长袍(不论什么季节

死,一律穿棉的)。鞋,必须是布底,做出莲花图案,表示脚登莲台

(莲台是佛的座位),成为“正果”了。绝对不用皮货,说是亡人如

果穿皮衣、皮鞋或皮底鞋,下辈子就托生牲口了。同时内衣不钉纽扣,只缝飘带,因为“钮子”与“扭子”谐音。至于衣料,除缎子外,余

者不忌,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故不用。衣服面子一般用春

绸、湖绉,不能用夏季衣料。件数必须是单数。

那时民间很重视衾物,少则三铺三盖,多则九铺九盖(一律用单

数)。而贴身一层必须铺黄盖白,取“铺金盖银”之意。最后盖上黄

料印有红色梵文经咒的“陀罗经被”(清代必须经皇帝允许,民国以

后则无所限),被上压一面镜子和一个秤铊。

如果死者上边没有长辈就停放在堂屋正中,否则只能停放在偏房。

停好后,灵床前设一临时供桌,上面摆着从家伙铺赁来的铜质塔形的“长明灯”(俗称“闷灯”),里边用棉花芯蘸油燃点,不准熄灭,说是给亡人到阴间照亮的。同时,摆一碗“倒头饭”,上插三根秫秸

棍,每根棍顶尖上插一个面球,谓之“打狗棒”,说是亡人到阴间经

过恶狗村时用来打狗的。还有所谓“打狗饼”。为了防止“诈尸”还

要用卷麻或绳索(满人用红线绳,汉人用素绳)将亡人双脚捆上,谓

之“绊脚丝”。还要防止猫、狗进入停灵的屋内。一切办妥后,小殓

仪式就结束了。全宅孝属便跪在灵床前高声举哀,烧化纸钱,谓之烧

“倒头”纸。并将用棉纸捻成的“灯花儿”,从灵床前一直摆到大门

外,一一燃点,谓之点“引路灯”。有钱人家为给亡人免罪安魂,请

来和尚、道士在灵床前诵念“倒头经”,随后将事先用彩纸糊好的轿

车或轿子在门前举火焚化,谓之烧“倒头车”、“倒头轿”。

如系满人,这时门前即竖起高约三丈的红幡。如系汉人,门外则

挂起“挑钱纸”。即用一根裹了白纸的秫秸棍,挑上白纸钱,其张数

要与亡人岁数相等,挂的位置是男左女右。

另外,老北京人在城外有祖茔的,在人倒头后,就要派人下去通

知茔地看坟的即刻组织人工打坑。

3.报丧

大殓(装棺材)前,丧家要给至亲好友送信,请他们来“探丧”,即瞻谒遗容。官宦宅门,绅商富户一般都用“本家门房”名义,临时

发出“口报”,也叫“报丧条子”,略谓“本家某老爷(或某大人,或本家某夫人)恸于夏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男曰正寝,女

曰内寝)。谨择于某日某时大殓,某日接三。特此讣告。”下款是某

街某胡同某宅门房某人报禀。将收口报人的姓名写在红纸条上,再贴

在口报上端发出。口报不是正式讣闻(这时讣闻尚未印出)是为通知

至亲好友来参加大殓的,后来变成通知参加接三的信了。

口报(报丧条子)也是有钱人家通知关系较为疏远的亲友的办法。

一般没门房下人,或者关系较近的亲戚,则须孝子孝孙亲自去通知,叫做报丧。报丧的孝子有时来不及做孝衣,只戴个孝帽子,腰上系一

根孝带子,到了人家不能进去,拍门等人家出来,出来的人无论是自

己的长辈,抑或晚辈,都要磕个丧头,说一声谁死了,什么时候入殓,即可告辞。所谓丧头比正式磕头简单,两手一扶地一哈腰就算了,不

用正式跪拜。

丧家门口也要贴出用白纸书写的报丧条子“某宅丧事”、“恕报

不周”,并将所择定的丧事礼仪日程一并公布出来,例如:“谨择于

历×月×日接三”、“谨择于夏历×月×日首七禅经”、“谨择于

历×月×日番、道、禅经伴宿送库”、“谨择于 历×月×日辰刻

发引”。

与此同时,丧家所有门联、门心、室内春条、以及盆景、帽镜、穿衣镜等摆设均须贴上白纸,原则上不能露红。室内像片即应翻过去

放置。以示哀挽。

4.开殃榜与领执照

旧时俗以死者安葬为阴宅,坟茔房屋为阳宅。人们以为坟地“风

水”的好坏关系到后辈家运的兴衰,所以有请阴阳家为之避凶趋吉的必要。以给人看“风水”为业的谓之“阴阳生”,尊称“阴阳先生”。

他们各有堂号 如“一善堂”、“七政堂”等,门前写着“地理风水

阴阳二宅”的字样。

过去死了人都要找阴阳先生来验视死者,并请其开具“殃榜”。

阴阳生受到丧家的口头请求后,首先让丧家将印有自家堂号的黄纸条

子拿回去,贴在门口,以资辨认。阴阳生根据多年经验,为慎重起见,总是让来人先回去,自己却按兵不动,甚至等到丧家二次来请,才肯

出马,因怕人未死就,本家犯忌讳。及至出马,找到贴有自己堂号的丧家,还要大喊:“瞧狗,您哪!”这是阴阳生的惯用语,故此老北

京人谓阴阳生为“狗阴阳”,其中不无贬义。

阴阳生进宅后,首先向死者行礼,然后验视死者的面部和手指甲,问明死者的生死年月日时,略加用手指推算,即用白纸墨笔,开具

“殃榜”,也叫“殃书”。榜内开列有,择于×月×日×时入殓,人

殓时忌何属相,例如忌马,则属马者棺殓时不得在侧,否则有种种灾

殃发生,但“亲丁不忌”。何时“出殃”,所谓出殃,又叫“回煞”,说是死人魂魄什么时候回来,又说是死人的怨气什么时候出来等等。

当回煞时,死人的屋子里和停棺材的地方,人都得避开,如果被冲了的话,要得黑白脸的病。就连植物被冲了也得枯死,所以从前养石榴

树的人家,树上就系一根红布条,为的是“避煞”。此外,还有某月

×日×时安葬等等。又说停灵几日犯“火期”(火灾)几日犯重丧

(再死人)。此种不经之谈,当时官厅虽然明明知道,但未加取缔。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军北伐以前,北洋政府警察厅利用其能亲

视死者的条件,对其营业便予特许。丧家到官厅申报死亡,请领抬埋

执照时,必须出具“殃榜”始为合法(认为正常死亡,无自杀、他杀

等情),才能由卫生局发给“出殡执照”。其文曰:

“查×××现年×岁,原籍系×市、×县人,因患××病,医治

无效,于×年×月×日身故。经检验审查无误,准于×年×月×日经

由××门至××安葬,仰城关验证放行。须至执照者。此证。

右给

收执。

5.成服

所谓“成服”即穿孝、戴孝。旧时穿孝、戴孝必须遵守从古代传

统下来的礼仪,不准逾制和擅自更改,谓之“遵礼成服”。那时家里

落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均按自身与死者的关系,即刻遵礼成服。

由于北京是多民族的聚集之地,且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俗习惯不尽

相同,所以“成服”的形式亦不尽相同。从民族上有满汉之分;从地

方上有南礼、北礼之分;从时代上有明、清、民国之分,因此极为纷

杂。但经过互相融合,大同小异,仍有固定规律可循。

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谓之“孝袍子”。子女

孝衣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

有小铜钱,还有棉花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余

者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子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子辈在孝帽子上钉粉棉球,长重孙钉一个,次重孙钉

两个,余者类推。南礼孝帽子用“三梁冠”,用竹皮做成,上边带纱

布帘。至于满人只戴青布白疙瘩的帽头。女眷们一般是麻花包头;女

儿、孙女则用白布带子扎头,后边耷拉很长。

孙子、孙女均在孝袍的肩膀上钉一块红布,重孙子、重孙女则钉

两块红布,谓之“钉红儿”。外孙子、外孙女均在孝袍的肩膀上钉一

块兰布。如果死的祖父(外祖父)钉在左肩;如果死的祖母(外祖母)

则钉在右肩。

汉人无论男女,一律将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

蒙严,如有一亲健在,则不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

后跟。满人不蒙白鞋,一律穿青布鞋。

6.选材和转空

有钱人家,生前早就置办了棺材,内装一不倒翁,前边贴上红纸

寿字,寄存于材厂或庙里,称为“寿材”。通常每年上一道漆,搁几

十年就上几十道漆,以便使之结实防腐。一般人家则是病人垂危或倒

头之后才到棺材铺看寿材。

做棺材的木匠,在老北京单是一行,谓之“斜木”行,专做所谓

“轻重寿材”。棺材尺码有所谓四、五、六与五、六、七和放大样等

区别。所谓四、五、六是底四寸厚,两帮各五寸厚,盖六寸厚;五、六、七以此类推。

棺材质量不一,最上品有茵沉的,大都是封建帝王所用;其次是

金丝楠的,花银元时,每口大约价值数千元之多,大都是封建王侯之

辈使用。一般官宦、绅商富户用口“杉木十三元”的棺材就算不错了,这乃是较为高级的棺材,是用十三根杉木拼成的,底四根,盖三根,两帮各三根。价值银元二、三百元不等。较好的还有黄柏、红柏、松

木的。其次有椴木、河柳、大叶杨、小叶杨、桑木、栗子木的不等,其中河柳的较结实,耐潮。每口由银元三十元至七、八十元不等。凡

是讲究的,外边都涂了黑漆,用金色在两帮上画了“二十四孝”或

“八仙庆寿”等图案,一般只在棺材头里画上一个圆寿字,周围有五

只蝙蝠,谓之“头顶五福捧寿”,后边画上莲花。谓之“脚□莲花”。

满人过去还讲究用一种特制的“大芦葫”材,比普通棺材尺码要

大,成为六棱形,在大盖的前边做一大葫芦,往前探着,上有合页,可以折叠。(三、四十年代已不多见)

丧家将棺材从材厂(棺材铺)往家里抬,谓之“转空”。照例由

杠房找八名杠快,身穿绿驾衣,头戴浅碟式的小黑毡帽,上头插一支

冲天锥式的红翎子,抬着一付小红杠将棺材高搭起来,不盖“过棺”

罩片,由杠头打着“响尺”送往丧家。

棺材到了丧家,不能空着进门,照例由丧家给装上金银财宝、五

谷杂粮、煤炭等物,才能往进抬,谓之“不进空财”(“材”与“财”

谐音)。

7.大

大殓称为“入木”,即将亡人安置棺中,这时亡人的孙男弟女等

孝属都要在侧,谓之“亲视含殓”。

殓前即应搭好灵棚,有的因时间紧促,来不及搭棚,就先搭个布

帐棚。总之,停尸、停棺均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说是避免日精月华。

入殓的形式不一,有置棺于灵棚正中入殓的;有在堂屋正中人殓的。同时,还有所谓“高殓”、“低殓”之分。高殓即将棺材放在“交木”(从棺材铺赁来的长凳)上,多系富户,而且还得有佛、道

信仰的,谓“离地三尺即成神”。一般多是低殓,即将棺材放在地下。

丧家首先用大烧纸包锯末子,亡人享年多少岁就包多少包,垫在棺底。然后,上头铺一层水红色的布,摆上七枚小铜钱,作北斗七星

状(据说“南斗主生,北斗主死”)谓之“垫背钱”。

入殓时,首先将亡人拌脚丝扯下来,然后由长子或承重孙抱头,其它子孙们在两边把衾单垫褥一兜,口喊:“爸(妈),请您迁居啦!”

平平稳稳地放入棺内。这时,可从亡人身下摸出几枚铜钱。据说,这

铜钱给小孩戴在身上可以避邪,没灾没病好养活。

棺材里还可以放殉葬物,多是亡人生前喜爱的东西,如烟袋、烟

壶儿、核桃、手杖之类。然后将所有空当都填满棉花和锯末子纸包,并将“打狗棒”放入亡人袖口里。若无殉葬物,至少也要在亡人手里

搁一个小元宝或一块银元,也有放一块手绢的,说是不能让亡人空手

走。嘴里要含一颗穿有红线的珠子,穷人家则含个茶叶包,这对孝子

来说,叫做“亲视含殓”。女人头上不梳大头,挽个髻,戴个“观音

兜”,插个九连环(通常由已出嫁的女儿给打)。躺在莲花枕上,讲

究的还要有放脚的脚蹬子,也是莲花形的。遗体放好后,即举行“开

光”仪式,由长子用筷子挟着湿棉球,擦拭亡人的眼圈,口里念道:

“净净眼,眼观六路”,再擦拭亡人的耳朵,又念道:“净净耳,耳

听八方”;再擦拭亡人的嘴,又念道:“净净口,越吃越有。”最后,从衾单上撒下一小块布为之擦脸,随后用小镜子一照,转身为之摔碎。

全体孝属一一向棺内探视,瞻谒遗容,转身大哭,谓之举哀,表示作

最后的诀别。之后,杠房的人即将“子盖”插上,再将大盖盖上,大

盖上有三个木楔,(不能用双数),先钉上一个,留着两个,等出殡

扫灵时再全部钉死,怕是有尚未赶回来的亲属,要求瞻谒遗容。在钉

木楔时,长子即跪于地下大喊着:“亲人躲钉!”至此,大□仪式就

结束了。

8.丧

灵棚是丧棚(白棚)中的主棚。旧京人家落了丧事,不论举动大

小,有的尽管不预备酒席招待来吊亲友(俗称不办事),只要举行最

基本的丧礼,就必须搭个灵棚。

灵棚大体上有三种形式:一是穷人家仅搭个兰布或青布帐棚。二

是通常用的平棚,即平顶席棚,棚顶四周围上有白色的挂檐,上绘兰

色花纹。玻璃窗上绘有兰色圆寿字。三是最讲究的所谓“起脊”大棚。

清道光年间,杨静亭的《都门纪略》云:“京师搭盖丧棚,工细绝伦,点缀有花木鸟兽之形,起脊大棚有瓦栊、柁头,稳兽□头之别,以及

照墙辕门,钟鼓楼高插云霄。”起脊棚远望有如宫殿,十分壮观。有

起一条脊的,棚业的行话叫做“一殿”,上按四个兽头;起两条脊的叫“一殿一卷”,上按八个兽头;起三条脊的叫“一殿两卷”,上按

十二个兽头。兽头皆按古代建筑图谱专门定制的,脊也有做花脊的,即用席做古钱形,状如横楣。所谓“殿”,即起脊宫殿顶的那一部分:

“卷”,即有如北海公园团城上承光殿前边出来的那一部分。旧时,富户搭大起脊棚,将两院搭在一起,后院是“殿”,前院是“卷”,实是一个大棚罩上两个院子。

灵棚(不论起脊、平棚)内,通常都要搭经台。搭在房上的叫

“经楼”,棚行谓之“经托子”。(高高托起的意思)这是僧、道念

经做道场的地方。如果只用一棚经,就在灵堂的对面房上搭一经台。

如果是道场多,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棚经,那就

连东西厢房上边也搭上经台,成为三面台,形状各异,喇嘛的经座系

“宝盖式”;道士的经座是“楼阁式”;和尚的经座则是“佛龛式”的。通常经台高约二、三丈,用杉篙为架,上铺木板,上下均用木梯。

经台居高临下,不妨碍来宾吊祭出入。而经台搭在房上,不占院子地

方,以便于陈设纸活、祭席,给来宾设茶座、饭座。如果三面经台仍

不够用时,还可以在下边再设一层高约半米的平台,铺上木板,围以

栏杆。此多系尼姑、道姑和居士诵经之处。

富户讲究的不但要在跨院搭上棚,以供来吊亲友休息或厨灶炊事

之用。而且还要在门前搭起“过街棚”和“过街牌坊”。

9.灵

装殓既毕,当安放灵棺就位。如亡人上边无长辈就将北房风门和

两边隔扇卸掉,将灵棺停于正中,头南脚北,下边垫起“交木”。

(北京历来不兴将棺木放于地下)谓之“正寝”。讲究的人家还将棺

木用绣花帐子围起,称为“堂罩”。未成令的小口或未扶正的姨太太

则停灵于院中或偏停于正厅。把亡人的枕头置于棺下,等出殡时烧掉。

灵前一般是挂上白布云头幔帐,讲究的则搭一座素彩牌楼,谓之“灵

龛”,左右两侧均挂白布帘,为孝属守灵的地方。照例是男左女右

(按孝属跪灵方向论)。

灵棺前边放一尺以上的大幅遗像。灵前设供桌,挂素地绣花桌围。

桌上摆香炉、蜡扦(点白蜡,讲究的是大白蜡烫着兰字),花筒一对,内插素色灵花,闷灯一盏。讲究的供器多是景泰兰的,铜者次之。通

常摆一堂供(五碗),可多至三堂、五堂,供品不限、鲜果、糕点、冷荤热炒均可。

特别讲究的还要在灵前搭一月台,状如旧式戏台,但比它略小,有头号、二号、三号三种台。头号台长宽各一丈八尺;二号台长宽各

一丈二尺;三号台长宽各八尺。台的四角有绿色柱子四根,上绘金色

花纹。顶上按有天花板,上绘仙鹤图案,取意“驾鹤仙去”。顶的四

沿围以红色栏杆,下有挂檐。台底下四周有红漆栏杆,栏杆之下有

“台裙”,白色黑纹或砖砌样。三面台阶,两旁设有扶手栏杆。台铺

地板,上铺地毯。供桌就置于台上(台后是棺材)。凡属这种情况,多在正式供桌前,摆一小几,上设檀香炉一尊,两旁设檀香钉、檀香

面(引香面)的小盘各一个,以便于来宾上香。(后边正式供桌上的大型景泰兰香炉上边有盖,不能烧香,仅是摆摆样子),小几四围挂

上兰地绣片外,民国以来还压一白缎条,上书“请行鞠躬礼”字样。

月台两侧还要摆上纸活,通常为执幡提炉的童男童女;灵人两对

(一挎筐买菜的厨子,一端茶具的男仆,一端脸盆,牙具的老妈儿,一棒烟袋的使唤丫头),花盆两对,谓之“四季花盆”(通常为牡丹、荷花、桂花、干枝梅)。

月台下边两侧,通常放纸糊的尺头桌子四张,金山、银山(小盆

景形式)、绸缎尺头各一对。还有的糊些文房四宝、古玩陈设,甚至

是麻将牌、烟具等亡人生前心爱的物件。

月台前边的两根立柱上,习惯上都挂着姑爷们送的挽联,下边则

放着近亲们送的花圈、花篮。

10,停

根据佛教的说法,凡夫死后,除了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

极多的人立即升天而外,一般并不能立即转生。未转生的亡灵不是鬼,而是叫做“中有身”,或名:“中阴身”,即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间的一种身体。中阴身的时间通常是四十九天,在这阶段中等待转生机

缘的成熟,所以人死后的七个七期中,亲友们若能为他做佛事,则有

很大效用。若以亡者生前的财物供施佛教,救济贫病,并且称说这是

为了某某亡人超生而做的功德,亡人即可因此投生于更好的去处。所

以佛教主张超生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之后,再做

佛事当然还是有用,但那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转生的类别了。

按道教的说法,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人之初死,以七日为忌。

一腊而一魄成,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具矣;一忌而一魄散,故七七

四十九日而七魄泯矣。(见《田艺蘅春雨逸晌》)所以做度亡道场最

好在七七四十九日之内。

民间根据上述观点,都在人死的四十九日(即七七)之内延请僧、道进行超渡。北京人亦不例外,根据自家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决定

在家停放的日期。在家停放,必须做佛事、法事,不能干停灵。停放的日子必须是单数(从倒头之日起算,至发引),说是怕“重丧”。

最少的为三天,此系赤贫者流。一般的是五天、七天、九天,富户停

放半个月;三七二十一天;五七三十五天;甚至七七四十九天。第一

个“七”谓之“首七”。每“七”都要办事,少不了预备酒席,招待

前来吊唁的亲友、念经、送库。

有的因某种原因不在家里办事,而是抬往庙里办事,然后停灵暂

厝,对于发引、安葬的具体日期不做最后决定。报丧时只谓:“择吉

开吊,安葬祖茔”。原文网址: http:///zzwh/lylc/3316.html 由弘一网童保存,尚未注册。注册

下载老北京民间特大殡葬礼仪过程 北京殡葬流程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北京民间特大殡葬礼仪过程 北京殡葬流程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