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

时间:2019-05-15 04:0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

摘 要: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紧密联系,同时也取决于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2016年毕业生就业形势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2016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可能只多不少。大学生的就业春天不会来临,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二、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1.大学生就业难深层原因分析

(1)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构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家庭对子女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自然伴随教育投资的增长而提高,这是一种客观反映。就学生及家长的主观愿望而言,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家长与大学生个人仍然始终对毕业后的就业抱着高期望值。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或机会存在落差时,大学生就可能陷入难以就业的处境。因此,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构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2)信息市场的不完善导致就业信息的不对称。

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要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求职人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薪资待遇、具体工作等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需要了解求职人员的真实信息,包括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这就会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大学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接受培训后没多久就跳槽,或者是根本适应不了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被淘汰,从而促使企业招生风险加大而很少敢招收毫无经验的;二是一些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进入后发现“事与愿违”,但某些企业会依靠占有档案非法索取高额违约金,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签这类单位。

(3)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机制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不供应,非常短缺,而社会不需要的人才大学又拼命培养,导致过剩,因此,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其实是一个结构性过剩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许多高校仍在远离市场实际需求,根据自己的经验而非实际调查闭门造车,相关教材也过于陈旧,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为社会所接受?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无所不在的浮躁氛围,又加剧了结构性矛盾。现在,许多高校对教学的忽略程度令人难以置信。这些高校纷纷大兴土木,建造豪华校园,而对教学与科研的投入则非常吝啬,这种主次颠倒的做法在眼下极其普遍,许多高校以近乎暴发户的心态扩张,而对高校最核心的教学工作置之不理,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的需要。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常常不得不对其进行二次培养,这无疑将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令其头痛不已,渐渐失去对大学毕业生的兴趣,许多用人单位招生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也是基于这一苦衷。

(4)就业市场不规范是瓶颈。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与不规范的现象,就业市场发育不良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片面的人才观、用人观造成了学历崇拜与学历歧视并存,直接降低了大学毕业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各种非正常现象的影响,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人际关系客观上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大学生之间,也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正是由于有关部门未能有效地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导致了本来应当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成了特殊的就业弱势群体,这是就业市场异化的直接结果。

2.扭转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理性思考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性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者的协调与合作。

(1)政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

①政府应做好长远规划,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和区域差距,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问题。

②短时间内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消除那些妨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政策壁垒,尤其是关于户口和流动问题,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大学生涌向大城市就业难的现状,但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量学生纷纷积压在大城市求职的状况。

③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④维护公平竞争才是根本。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创造与维护就业市场的一体化与公平的就业环境,改变在大学生等特定群体就业方面所采取的相互分割、头痛医头的政策取向,将注意力、财力、行政强制力等转移到努力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上来。为此,一要禁止就业歧视与摒弃学历崇拜,代之以公平就业与能力优先;二要规范劳动就业市场,强化对劳动者就业的监管,消除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多数人总是指责大学生择业不够理性,期望值较高,却很少有人深层次地分析高期望值背后的原因。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安全感,常有后顾之忧,担心失业、生病以及其他状况后生活没有保障。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成熟,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地区发展不平衡使社会保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故大学生在择业时心有余悸,不得不考虑社会保障这个很实际的问题,从而争相到条件好的大中城市和单位就业。要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和农村去就业,改变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势在必行,特别要在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的政策。如果真的做到这一点,“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的口号就不会只是一句空话,而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⑥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协调学校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除了制定所谓的就业率指标外,更应该注重宏观上的规划和指导,合理引导高校的招生规模以及市场经济结构。

(2)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向市场。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①机不可失,早作决断。当前,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定,有的学生手中有几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岂不知,用人高峰稍纵即逝,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当然,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②全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发动老乡、亲友、同学、校友找信息。在有目标的情况下,要重点“捕鱼”,在没有目标的条件下,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经历了“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大学生就业制度沿革

(一)计划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经济建设的任务是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的。

作为经济建设的新生力量—大学毕业生,则是作为“新鲜血液”,由国家集中调配、统一分配,使用于国家最需要发展的工业领域及其他行业。

1、建国初至60年代中期:

1950年,国家提出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实行有计划的统筹分配。

1951年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

这一时期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初步形成了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

自1963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实行统筹安排,由毕业生分配部门在有计划、有重点地了解用人部门的需求和毕业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前编制分配计划。

2.“文革”期间:

1972~1979年的毕业生,是“文革”期间推荐入学的学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基本上是根据毕业生生源情况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配回来源地区或单位安排工作,称之为“社来社去”(指农村人民公社推荐的学生,毕业后回到推荐他的人民公社)、“哪来哪去”,国家只作少量调剂。

3.恢复高考制度后:

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从这一届起,又重新施行统一分配制度。

1981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教育部、国家人事局《关于改进198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对毕业生的分配确定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实行“抽成调剂、分级安排”的办法:

1)教育部直属高校,是面向全国培养人才的,其毕业生由国家负责面向全国分配,主要用于加强重点,调剂质量。

2)中央业务部门主管的院校,主要是为本行业、本系统培养人才,其毕业生原则上由中央各业务部门在本系统、本行业内分配。

3)省、市、自治区主管的院校毕业生,主要由各省、市、自治区负责面向本地区分配。

(二)改革开放深化后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规定》,提出了改革大学招生的计划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要求。从1986年起,将由国家计委主管的编制毕业生分配计划的工作,交由国家教委主管,促进了毕业生分配工作的进一步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1、改变过去全部由政府部门少数人编制分配计划的办法,采取由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上下结合的方法编制分配计划。

2、逐步改变落实计划的方法,开展“供需”见面的活动。1986 年,国家教委直属院校毕业生人数的80%,由国家教委提出学校分给部门、分给地区的毕业生人数即“切块计划”,通过“供需见面”方式提出分专业、分用人单位的调配方案。其余20% 的毕业生,也由学校根据社会需求提出建议分配计划。

3.“双向选择”与“自主择业”

从1986起,国家教委逐步提出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并于1989年予以实施。在该方案中,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逐步把竞争机制引向高等学校。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此确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高等学校作为就业工作的中介,主要为“自主择业”的毕业生提供服务。

二、职业发展态势与就业观念及

就业方式的变化

(一)职业变迁和发展趋势

1.社会职业种类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职业的分化,职业已远远超过“三百六十行”。据有关资料介绍,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职业种类就超过42000种,现在则更多。

2.社会职业结构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

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经历了数千年,而从工业革命到新的产业革命,才200多年。在这200多年里,不断出现新的行业,且行业的主次地位变化也越来越快。工业革命时期,主要是纺织业;二十世纪,钢铁、汽车和建筑业先后超过纺织业;而电子行业从产生到发展并成为一个主要行业,只用了几十年时间。

3.脑力劳动者职位在社会职位总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据有关资料介绍,1960年美国的脑力劳动者占就业总数的43.3%,1997年上升到51.4%。在我国,脑力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

(二)职业发展的特点

职业在不断地分化、重组,新的职业层出不穷,传统的职业面临着消亡。

第一、第二产业的社会职业以消亡变动和重组为主;第三产业正在迅猛发展,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租赁广告业、信息产业等。

职业发展使大学生就业时面临一些新情况:

1)劳动岗位中体脑混合且体力劳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

2)与传统专业绝对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少;

3)劳动岗位的地域空间越来越小,行业特征不像过去那么鲜明;

4)岗位所需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加速,复合程度提高。

复合型、通用型人才择业余地较大,对非专业综合素质的要求空前提高。

(三)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的变化

1.就业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职业观念是终身从事一项稳定的职业,不断精益求精,直到退休。这种职业观念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没有职业的稳定,只有技能的稳定与更新。

2.就业方式的改变

长期以来,人们正规的就业方式几乎都是全日制,从将来的就业趋势看,除全日制工作方式外,各种灵活就业的方式将会迅速发展。

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更多将成为“创业者”这一新观念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出来,反映出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流动和就业个性化的新趋势。

第二节

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

与就业制度现状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

(一)市场经济竞争激烈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争十分激烈。劳动者素质的高低,要通过其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来衡量。因此,经受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的考验,成为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选择。

(二)多元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20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21世纪用30~50年的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知识经济的社会细胞已经出现并正发展壮大,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不是遥远的未来。为此,当代青年学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二、学生就业管理体制和职责分工

1、国家教育部主要职责

2、国务院有关部委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3、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4、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

三、我国现行的就业制度

就业制度是指国家关于人们合法获取就业机会、维护社会就业行为的根本规定。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

国家公务员制度基本原则是:

1.公平竞争原则

2.功绩制原则

3.党管干部的原则

4.依法管理原则

(二)劳动合同制度

1983年原劳动人事部发布《关于积极试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提出招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旨在建立“劳动合同制”的就业制度的文件。

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并决定自1995年起实施。

(三)市场就业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才开始“流动”。

从1995年开始,我国实行了市场就业制度。

第三节

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的。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作结果是就业协议书。确保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是保证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常运作的关键。

就业协议书要经过鉴证和批准两道程序。对就业协议书的鉴证包括两个方面,即鉴证学生身份和鉴证就业协议书的合理合法性。

鉴证学生身份是由学校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对毕业生拥有权利的鉴证。例如定向生、委培生是无权参加自主择业活动的,学校就不能给予鉴证。在鉴证学生身份的基础上,才能对就业协议书合理合法性给予鉴证。

就业协议书最终需要得到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如省教委)的批准,这是为了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行政手段。尤其在当前社会人事、户籍等制度没有配套进行改革时,需要用行政手段保证就业协议的执行,以维护市场运作的结果。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类型:

1)各高等学校的校内大学生就业市场

2)校际联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3)省、市、区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设立的地方大学生就业市场

4)中央部门所属院校的行业大学生就业市场

5)各大经济区的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

6)教育部设立的全国大学生就业市场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征

1.专门性,一种专门的人才市场。

2.初次性, 初次就业市场。

3.时限性,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4.群体性,全国每年几百万名毕业生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中介组织

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1、国家、省、市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2、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其现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需求不平衡:

1)学科专业之间

2)学历之间

3)地区之间

4)院校之间用人单位之间

2.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提高

目前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标准越来越高,选择毕业生也更加理性。许多用人单位已将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毕业生“实力”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

综合众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可以看出具有下列素质和条件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1)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品德: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共产党员及诚实守信的毕业生。

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人单位特别欢迎事业心强、眼光远大、心胸开阔、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而对那些最大的追求是实现个人价值,或刚到就业单位稍不顺心就“跳槽”者则表示极大的不满。

3)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4)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在就业市场上,学习成绩优良,知识面宽,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外语四

(六)级、计算机二级及其以上等级证书已是许多用人单位和一些城市接收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5)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总希望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历。

6)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7)身心健康者: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

3.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原因:

一方面大学生择业受毕业时间相对集中、选择职业时间较短的影响。

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却在短期内增加有限,因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压力增大。

4.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形成:

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由于学校与用人单位常年保持较密切的联系,供需双方专业较对口,学校的中介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等,这样就使得学校的就业市场签约率较高,市场的效益发挥较好,因其高效、可靠、真实、规范而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5.就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

1)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指导和服务。

2)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得以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择业氛围正在形成。

3)毕业生就业市场正从传统的管理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就业指导的手段正在向信息化、网络化迈进。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依托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为毕业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

4)就业关系合同化。即无论企业、事业单位,还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只要录用毕业生,都必须签订就业协议,这从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形势

“人间凡夫的眼,无论怎样光艳,不过是些黯淡和凄凉的反映!” ——波德莱尔《祝福》:“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

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在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说:“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她表示,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并不容易,农村的孩子上了大学也可能连工作都找不着。

在西班牙,44%的年轻人都处于失业状态。年轻人占据了城市的广场,标语写道:“我们并没和体制作对,是它在和我们作对。”葡萄牙的大学生则发现,找工作的唯一出路竟是离开国家。“我们比之前任何一代受教育水平都高,他们居然要让我们走。这就是欧洲?”

校漂族:在大学食堂吃饭,到图书馆学习,去学校操场踢球,在学校网吧上网...他们早已不是学生,但仍过着和大学生一样的生活。这是生活在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为他们已经毕业,只是出于各种原因继续生活在高校周围,他们被称为“校漂族”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平等协商,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依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劳动用工情况多样化,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一些新型的劳动关系。同时,由于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下岗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学生就业压力叠加,形成了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在此情况下,出现了一些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解除劳动关系、滥用试用期、签订短期劳动合同、限制劳动者合理流动,集体合同流于形式等问题,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了隐患。针对以上情况,迫切需要根据劳动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制定一部专门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行为,明确劳动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减少劳动争议的产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自2001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人,到2004年的280万人,再到2008年的559万人,屡创历史新高。在二○○八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中国社科院表示,2007年全国495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而今年又有559万应届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加之宏观经济受到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风暴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无疑受到了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高度关注,它必将对今后大学生就业市场产生震动性的影响。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温家宝总理曾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无限深情地说:“我每天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签约率。”

在当前中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这一宏观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也不容乐观。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放缓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毕业生数量翻番但就业难度却逐年增加的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9届毕业生,根据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在上海、北京、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抽取一千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到二月二十号为止,09年大学生就业率整体为35.6%,之前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力争今年大学生就业率达到七成,现在距离目标完成尚有一段距离。同样,四川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省教育厅最新一次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截至3月底,我省已签约毕业生达116590人,签约率仅为41.37%,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签约8187人,签约率44.96%;本科生签约45266人,签约率35.01%;专科生(含高职)签约63137人,签约率47.02%。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形势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对策

班级:学号:姓名: 系部: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我们的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两年的时间了,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推移,我们也到了该认真面对就业问题的时刻。其实我们当代大学生是很幸运的,因为我们正面临的是百年以来最好的机遇,但是当代大学生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每个大学生都将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

我们当代大学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成为我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数据显示,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预计为610万,而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495万和560万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可见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影晌就业状况。导致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处于“两难”境遇: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及乡镇长期招收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长期以来,由于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能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少,待遇差,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小,在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根本性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打击了大学毕业生到西部等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使得基层大学生人才流失。

(二)传统就业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有竞争力企业市场容量有限。改革开放前或初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精简部门和人员,国有企业进行新一轮的改革,接收的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减少。另一方面,整个社会长期形成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向往心理,近几年大学生公务员报考异常激烈,但能考取公务员的毕竟是少数。民营企业受财经政策等因素影响,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提供的岗位有限,应聘的学生却多出几倍,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

(三)就业制度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健全。就业体制不完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亟待畅通。据调查,不少中小型民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企业也就招不到人。此外,基层和西部地区急需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大学生去工作,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面对大学生择业市场化的需求和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等矛盾,目前尚缺乏相应明确的政策法规,影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

(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往往依据自身师资条件等,专业设置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失衡。其次,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对于实用性强的技术岗位招聘,很多单位在通过与学生面试中反映,高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陈旧,无法与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另外,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知识灌输,缺乏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许多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较弱,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怎么才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我认为,只有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拥有高度战略眼光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完全凭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如果个人的择业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只有把社会需要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

我们需要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根据一些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择业时更加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和职业的前途。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到一个前景不妙的企业工作,意味着今天就业明天便失业”。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前景不佳、缺乏后劲,即使工资收入暂时丰厚,也不能让员工有稳定感。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大学专业不一定成为你职业选择的方向。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切忌“病急乱投医”,对待就业问题要更加理性。三 实力与努力并重要在事业的领域里飞翔,我认为,需要有一对翅膀——哲学和文学艺术。为什么呢?哲学给我们睿智,文艺给我们灵感。这是两种不同的智慧,哲学智慧是一种理性的智慧,文艺智慧是一种直接的智慧。有这两种智慧,我们就不怕不成功。人文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工程,哲学和文艺是人生起飞的两个翅膀。,我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可以选择的,知识的储备决定了以后的发展道路。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能在就业这条窄道上越走越宽?毫无疑问,实力与努力是你成功之路的领头兵。一个人只有实力而不努力,这个人太懒;一个人只会努力而没有实力,这个人太蠢。当一个人实力与努力并重时,成功之路也就离你不远了„„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如果说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那么大学生就业就像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中寻找绿洲,机会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把握。我想,只要我们把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拥有实力的同时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动一致,没有什么不可以,我们一定会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更形成了公务员考试千人挤独木桥的局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

为什么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为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

经济原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力在几年过后依然存在,持续走高的失业率和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使得全世界的经济低迷,在许多有经验的老员工都纷纷下岗加入竞争的情况下,加重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社会原因: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已经不是社会的“稀有品”,在招生市场已经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

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自身原因:每个人都是经过了长期的努力才终于考上了大学,每个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要求都较高。他们不能接受比较基层的工作,对于薪酬、工作环境和发挥自我空间要求较高让他们将许多的好的工作机会放弃了。同时,许多大学生希望能寻求一份稳定而舒适的工作,而不愿接受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机遇。这也是公务员考试变成“国考”的原因。

那么,如何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以便于在毕业的就业竞争中占据先机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首先,在大学期间认真的学好专业所学课程,掌握好专业知识,并用其武装自己将其变成自己最强的竞争力。因为招聘单位最关注的便是你的专业能力,是否适合他们的岗位,你是否是他们想要的人。一张漂亮的成绩表和强大的实力会给招聘单位留下强烈的印象。因此,让自己走“精品化”路线,成为精品人才,才能收到招聘单位的青睐。

其次,自己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就业能力。一定要尽早的确立自己的职业和目标,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规划不但可以使你明确自己的目标,更是求职道路上的“明灯”。

第三,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拓展社交圈,以及提高自己的社会社交能力。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与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背景不同爱好不同思维的人的接触正是对于社会中与不同职业的人打交道的演练。在社团,不但你的兴趣爱好可以在其中得到发挥,更因为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语言容易结交新的朋友,在各个活动中了解组织活动的流程增加你的组织能力。

最后,是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是擅长理论的知识,缺少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对于单位和社会还没有很透彻的了解。降低自己对于工作的要求,选择工作不以招聘启事上的条件为首位,而是考虑职位的发展前景,职位是否适合个人。在职场上,经验和阅历很多时候比学历更为重要,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妄自菲薄,认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多像前辈学习,不要轻视基层工作,它可以增加你的经验。

总的而言,虽然现如今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机遇是和挑战并存的,机遇是要自己创造的,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只要你的能力和竞争力足够强大,就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只以找到一份工作为目标,更可以自主创业,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下载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

    2017年毕业的中国大学生数量将达到历史最高的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据统计,今年的毕业生加上30万海归和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岗位。不过,......

    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让我们学生更加关注国际现状与......

    大学生与就业形势[模版]

    大学生与就业形势 上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原以为人生可以这样按部就班地过下去。可谁知既定轨迹刚进行到第二步 ,就意外的卡了壳。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屡......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答: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面临很大着就业危机。第一:我们正处于大学扩招的这几届毕业生,大学毕业生过剩,所以现在我们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第二:当代很......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摘要: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首先要把就业问题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