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知识》杂志 ▎世界知识论坛2016:意外逆转与不确定之年2016年世界形势与中国外交(四
《世界知识》杂志 ▎世界知识论坛2016:意外、逆转与不确定之年——2016年世界形势与中国外交(四...亚太多边安全论坛:两个“香会”的相似与不同——姚云竹 这几年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论坛仍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中,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和北京香山论坛是出席人员规格较高、影响力较大的两个。前者又叫“亚洲安全峰会”,每年五、六月间举行,由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主办、新加坡国防部协办;后者每年秋天举行,由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和中国国际战略学会联合举办,中国国防部大力支持。这两个论坛一南一北相呼应,在国内常被简称为“南香会”和“北香会”。媒体上关于两个香会有不少评论和揣测,有说是摆台对擂,有说是自唱自戏,还有说是各占南北半边天。这些评论似乎都简单了些。其实,两个香会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两个香会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为地区国家围绕共同关心的安全议题进行公关宣传和思想交流提供的平台。它们都为有关国家进行双边接触提供国际场合。在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会内会外,有很多双边性质的会议,多达几百场。中国代表团一般会安排15至20场次的双边会晤,学者之间的各种交流更是不计其数。它们虽然都由学术机构主办,但都有很强的官方背景,性质上属于1.5轨。它们都既邀请各国国防部和军方的官方代表团,也邀请国际上知名的专家学者与会,大家同台发言、畅所欲言。从规模来讲,2016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与会总人数多达602人,来自51个国家,观察员证、随员证、媒体列席证发了2700多张。有32个国家派出官方代表团参加,其中20个由国防部长率领。美国代表团最庞大,团员几十人,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太平洋总部司令都参加会议。2016年6月3日,出席香格里拉对话会的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孙建国会见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安东诺夫。2015年的香山论坛有600多人参加,2016年的规模相对小了一些,但也有400多人,来自64个国家和六个国际组织,各式证件也发了2200多张。参会的主要是东亚、中亚、中东、欧洲国家,也逐渐扩大到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东亚国家是与会主体,几乎无一缺席。两个香会本上都以官方代表团的活动为主轴,安排大会发言、会见、晚餐会和分组会。香格里拉对话会已形成一个不成文的惯例:第一场大会是美国国防部长的专场首秀,由他做半个小时的演讲,之后回答问题15分钟。中国军队每年也组团参加,团长也会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并回答提问。香山论坛基本上采用了相同的会议模式,由于是主场办会,通常由一位中国军队领导人做第一个专场的大会发言。香格里拉对话会已经开了15届,香山论坛则是七届。2006年第一次举办香山论坛时,设想的是50至60人的规模,两年举办一次。从2014年开始,香山论坛进行了升级转型,一是规模大大扩大,二是级别大大提升,三是议题不断扩大。此外,亚太地区还有韩国国防部举办的首尔防务对话会、印尼国防部举办的雅加达国际防务对话会和俄罗斯国防部举办的莫斯科国际安全会议。各种形式的亚太安全论坛之所以活跃召开,有多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亚太地区一直缺乏高度有效的地区安全机制,形式开放、松散的安全论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和替代。另外,东亚文化比较注重宽松的环境和包容的氛围,论坛形式既可以让参加者各抒己见,又可以在意见相左时保留一定的舒适度。再加上亚太地区热点频繁出现,形势发展变化快,各国的防务部门确实需要更多的接触机会相互了解,增进互信,就管控危机和解决问题进行私下磋商。主观原因是,举办这样的论坛花小钱见大效,对于主办国家提升国际影响力是一种效费比高的投入。新加坡通过积极举办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国际会议,成功地把一个小小的城市国家,打造成为一个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中心。而中国创办香山论坛,反映了中国军队的国际意识开始增强,希望有一个平台展示自己的形象,说明自己的想法,在了解世界的同时,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军队。这种愿望是与中国军队加速“走出去”的步伐相适应的。中国的崛起也包括中国军队的崛起,富国与强军是并行不悖的战略目标。香山论坛就是这样一个属于中国和中国军队的国际平台,既能用来宣示中国的安全防务政策,也能用来与外部世界加强互动。两个香会的未来发展可能会呈现这样几个趋势:第一,参加会议的国家会出现分野。香格里拉当然还是美国和西方唱主角,以维护它们在亚太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主导权”,中国还会继续积极参加这个重要的安全对话机制,发出中国的声音,讲明中国的道理,并利用这个平台展开军事外交活动。当然,中国也会时不时面对“挨批判”甚至“遭围攻”的场景,这是大国崛起道路上的必然经历。香山论坛未来的发展还在摸索和学习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论坛将吸引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它们出席会议的层级也会逐渐提高。香山论坛除了要与国际接轨外,还要体现中国特色,包括要为大国和小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都提供平等的话语权,都给予同样的重视和接待。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加论坛的热情特别高,这也是本届论坛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特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亚太发达国家和西欧国家也都派有官方代表团参加,但通常级别较低。随着香山论坛的影响力和代表性不断上升,将会有更多的国家愿意派出高级别的代表团。第二,现在并没有形成两个香会的“竞争对峙”。当然,两个香会有不少共同的地方,从表面上看好像存在竞争关系。实际上,很多国家对两个香会都感兴趣,并且是都参与其中的。两个香会没有、也不应该形成非此即彼的局面。在全球化时代,在多元多样的亚太地区,建立互相交叉、互相重叠的安全机制,甚至就是一个让大家能够非正式见面交换意见的论坛或对话机制,对于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都是大有裨益的。第三,两个香会都会更加重视会间的双边接触,更加积极、充分地利用难得的国际场合推动对双边关切的理解和解决,包括那些在正式会谈中不便提及的问题。亚太安全形势正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不同国家间的分歧和敌意有增无减,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更多非正式见面会谈的机会和环境就显得更加重要。(作者为原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退役少将)观察全球反恐形势的三个视角——李?伟 总体而言,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当前全球反恐形势:全球反恐形势仍然十分复杂,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持续上升,很多国家在国际上的反恐功利主义色彩明显(反恐包括两大部分——国际反恐与各个国家的国内反恐,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在境内外面临的恐怖主义挑战增多。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观察当前全球反恐形势。一是应如何认识当前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首先,如果将“基地”组织看作是国际恐怖主义的1.0版,那么脱胎于“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伊斯兰国”则是国际恐怖主义的2.0版。“伊斯兰国”现在伊拉克和叙利亚遭到了重创,伊拉克的摩苏尔收复战正在进行中,但这场战争显然并不轻松,“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号召成员拼死抵抗,而有人认为巴格达迪可能就藏身于摩苏尔,如此,摩苏尔收复战可能会更加艰巨。但从总体态势来看,摩苏尔终将被伊拉克政府收复。此外,美国、库尔德武装和叙利亚政府三方都提出要收复拉卡,叙利亚的拉卡是“伊斯兰国”的大本营,也就是所谓“哈里发国”的首都。但是这三方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拉卡收复战会比摩苏尔更加复杂。很多人认为当前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对“伊斯兰国”的打击具有标志性意义,但我个人认为,这不过是把“伊斯兰国”打回到2014年6月以前的状态,而即便“伊斯兰国”回到以前的状态,其对于国际社会的威胁并不会减少,它虽在正面战场上遭到沉重打击,但它向其他国家扩张和渗透的势头并没有减弱。近一两年来,不仅西方国家的独狼式恐怖袭击呈现上升态势,在土耳其、沙特、科威特、突尼斯、肯尼亚、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重大恐怖袭击事件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当本土恐怖主义势力处于相对较弱状态的情况下,“伊斯兰国”的渗透往往还会产生主导性影响。比如在东南亚,一些原本受到各国打击的恐怖组织纷纷扛起了“伊斯兰国”的旗帜。南亚的情况更复杂一些。在阿富汗,“伊斯兰国”已经成为仅次于阿富汗塔利班(阿塔)的反政府势力。巴基斯坦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巴基斯坦塔利班(巴塔),而“伊斯兰国”正在向巴塔势力相对较弱的偏远地区渗透和发展。此外,“伊斯兰国”向非洲的渗透也十分明显。2016年11月28日,逃离战火的摩苏尔民众争先恐后抢救援物资。值得注意的是,“伊斯兰国”对外扩张和渗透的最主要工具就是互联网。恐怖组织利用网络传播恐怖主义意识形态、招募人员、策划袭击,通过网上恐怖学校培训独狼式恐怖分子,未来网络也有可能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因此,网络反恐已成为国际反恐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不久前结束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网络反恐。其次,“基地”组织并未消亡,而是依然处于僵而不死的状态,继续经营或成立分支机构。比如,虽然叙利亚最大的反对派武装之一“努斯拉阵线”2016年7月宣布与“基地”组织分离,但“基地”仍对其有较大影响力,指示其“放手去做任何可以在叙利亚保护伊斯兰、穆斯林和圣战的事业”。从这一点看,国际社会既要重视“伊斯兰国”的威胁,也不能放松对“基地”组织的警惕。此外,一旦“伊斯兰国”失去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主要据点,它将回到以前与“基地”组织相似的状态,这会使得两者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给国际社会带来危害,而且不能排除它们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联手。再次,除“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外,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恐怖主义势力,恐怖威胁不仅仅是针对美国和欧洲。二是如何认识当前的全球反恐斗争态势的特点。首先,美国仍是全球反恐最主要的主导者,但是在一些重大的国际反恐问题上,美国已经由急先锋变成了幕后推手,如在利比亚、叙利亚等问题上。这是其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的必然结果。奥巴马力主在任期结束前收复摩苏尔,一是为民主党在大选中增加筹码,二是为自己增加政治遗产,但现在看事与愿违。根据特朗普在竞选中的反恐言论,他对本土反恐可能会比奥巴马和小布什更严一些,但是他在国际反恐方面会有什么作为,目前仍然未知。其次,国际社会在国际反恐问题上阵线分明。国际反恐统一战线迄今仍未形成。在地区层面,尤其是在西亚地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逊尼派阵营与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阵营矛盾重重,这也是当前中东反恐面临的最主要障碍。在国际层面,俄罗斯领导的反恐阵营和美国领导的反恐阵营之间界限也十分分明。多方都要收复拉卡,但俄罗斯是为了维护和支持叙利亚政权,而美国是为了推翻叙利亚政权,库尔德人则是为了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再次,“工具型反恐”是当前国际反恐的一个明显特征。也就是说,每一个国家如何反恐、如何在国际上合作,都是依据自己的国家利益进行的。三是中国如何应对恐怖主义挑战。首先,中国境内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与国际上的两股恐怖势力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是境外的“东突”恐怖势力,二是以“基地”和“伊斯兰国”为代表的国际恐怖势力。境外的“东突”势力还没有直接成为“基地”组织的分支,也没有直接成为“伊斯兰国”的分支,虽与这两者有关联性,但是又没有隶属关系。“东突”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我国境内进行恐怖袭击活动。此外,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些名为“伊吉拉特”的团伙,与境外恐怖势力相勾连,对外偷渡人员,比如出境参加“东伊运”,或者到欧洲加入“世维会”,一部分人员还通过东南亚国家回流作案。“伊吉拉特”意为“迁徙”,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将“迁徙”和“圣战”进行捆绑,煽动穆斯林离开故土,鼓吹通过实施恐怖活动来完成“迁徙圣战”。在近年来新疆破获的暴力恐怖案件中,很多恐怖犯罪分子都是受到了“伊吉拉特”思想毒害。其次,恐怖主义威胁到我国的海外利益,也制约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在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问题都很突出。2016年8月我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遭到汽车炸弹袭击,根据吉方通报,恐袭事件的主谋持有塔吉克斯坦护照,是“东伊运”在叙利亚的成员,并受到“努斯拉阵线”的指使。由此可见,我国在境外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中国应如何应对对恐怖威胁?在国内,应不断完善反恐机制、反恐法律和反恐力量;在国际上,应加强反恐合作。国际反恐合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社会的总体反恐合作。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一,必须要有一个国际社会的总体视角,来指导我们在国际上的反恐主张。二是双边的反恐合作。中国应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与之加强不同形态和类型的反恐合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确保我们自身的安全,也可以最大限度确保我们的海外利益,包括“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安全与军控研究所所长)国际军事形势:忧虑增加、竞争加剧——唐永胜 在维持总体稳定基本态势的情况下,2016年的国际军事形势趋于严峻,不确定性上升,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均有所提高。这种形势的发展变化与全球政治局势演变的大背景相关联,反过来又对全球局势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全球政治局势与军事形势两者之间交织互动,在当前表现得尤为紧密,并且充分反映在军事形势的主要特点之中。其一是国际军事竞争加剧,在中间地带的角力有所激化。由于国际体系处在超载或饱和状态,国际体系已进入深刻变迁的重要阶段,原有的制度安排已经不能为世界各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和保障,且未来前景并不明朗,主要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也酝酿重大变化,由此带来战略忧虑的增加和相互竞争的加剧。谁都不敢放松,否则就可能失去主动。2016年美国战略重心继续东移,加紧在西太平洋布局,引起地区地缘局势进一步紧张,几近冲击磨合极限。然而物极必反,周边国家开始意识到随之而来自身风险增加,杜特尔特寻求转圜空间即是明智选择,意识到中小国家应尽可能避免陷入大国博弈的夹缝之中而失去灵活主动。美国重心东移,但欧洲和中东仍在牵制其关注,北约还在东扩,中东也必须介入,在罗马尼亚和波兰部署先进的反导系统,以图应对“更加放任和不可预测的俄罗斯”。而俄罗斯为了抗衡美国和应对来自北约的挤压,不得不加强反制,加强了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力,并要拓展在中东的影响。日本新安保法案正式生效,向实现“正常国家”的目标迈出实质性步伐。印度则成为各方借重的对象,也在积极插手地区热点问题。二是大国积极谋求军事优势,加紧军事战略调整和作战理论创新。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许多国家仍然向军事安全投入倾斜,军费保持高额开支。在战略调整中,主要国家更加注重应对传统安全领域挑战,偏重防范大国战略竞争及其潜在冲突。美国发布的《2017年国防态势声明》,就明确将俄罗斯、中国等国家视为美国“最紧迫的竞争对手”。日本则加紧构建“联合机动防卫力量”,提升岛屿作战能力,并不断强化在西南方向的军事存在。当前一个重要趋势是,主要大国高度重视发挥军事创新的重要作用,强化先进军事技术开发,推进武器装备无人化、隐形化和网络化发展。美国还将作战理论创新与军事技术革新结合起来,寻求作战能力的全面提升。美俄等国还注重以效能为牵引,加快形成集约程度高、质量优良和能力更强大的力量体系。三是新型领域已成为维护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大国兴衰的历史及战争实践证明,谁控制了新领域、新空间,谁就能取得战略优势并赢得战略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突破,安全空间将进一步向新型领域延伸。美俄日及欧盟国家都在加强网络作战力量建设,出台了相关文件和战略计划,进行网络攻防演练,研发新型网络作战平台,加快推进网络空间作战能力。2016年3月,美国宣布对“伊斯兰国”实施网络攻击,这是美国首次公开将网络攻击作为军事行动的组成部分,并宣称达到了预期目的。除了网络作战,美俄等国还加快在太空、深海、极地的力量部署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发展颠覆性技术,以获取竞争优势。例如,美国正在研发全球即时打击武器,预计能在1?2小时内打击地球上任何一个目标。新型领域的发展将越来越成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也容易变成安全的软肋。在这些新型领域,正在孕育新的战略威慑力量、战略制衡力量和战略打击力量,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高地,并将决定未来战争的胜负。四是军事冲突向政治经济领域的扩散和渗透效应明显。这一特点在中东和欧洲表现得更为突出。乌克兰危机撕裂了欧洲,危机的后果仍在发酵,在短期内不可能简单消除,并成为欧盟、俄罗斯和美国共同的负担,一时看不到经济政治整合的前景。中东局势更为纷乱,反恐战争和打击“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打烂了中东,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并且这种危机还不断向中东以外扩散和渗透,目前尤其对欧洲形成了巨大冲击,难民问题、恐怖袭击极大改变了欧洲政治生态。欧洲联合遭遇严重危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扩散和渗透有关,且其影响深刻持久,甚至反映了全球政治的某种变化。欧洲政治家和民众遇到了多年未曾出现的难题,如何回归平和安宁,可谓任重道远。而中东乱局短期内见不到好转的迹象,如果形成不了有效的区域治理,其破坏性影响还将持续,并累及全球政治。(作者为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少将)中国外交:既“破”又“立”——阮宗泽 2016年中国外交的特点是既“破”又“立”。“破”就是破掉了所谓南海仲裁之局,把它变成了一张废纸。南海问题上,虽然一度出现域内域外力量纠集起来跟中国叫板的局面,但后来一变而成几十个国家发表声明或者谈话支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而中国与东盟国家重新确认要通过加强管控、鼓励争端方通过谈判方式化解争议这一重要原则,有助于推动南海局势朝着和平友好合作的方向发展。而且这也是对域外一些唯恐南海不乱的国家发出的警告。虽然南海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但这仍可视为中国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取得的阶段性胜利,让今年的中国外交在“破”的方面有所斩获。那么,中国外交的“立”表现在哪儿呢?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就是个标志,我们为二十国集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立出了新的方向和标杆。杭州峰会特别强调创新、改革、发展等几个方面:要用创新来驱动经济;要改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权利和义务严重不足的局面,让全球治理更加均衡;力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对联合国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杭州峰会的一系列成果就是“立”,它的核心就是立出了中国的思路、中国的方案。“立”的核心就是中国的推动。二十国集团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应运而生,中国一以贯之地参与并发挥作用,而此次中国是东道主,所以它的意义不亚于中国2008年成为二十国集团创始成员国。所以一“破”一“立”就特别体现出2016年中国在外交上的有所作为。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和夫人举行宴会欢迎出席峰会的外方代表团团长及所有嘉宾。2017年国际形势的发展恐怕仍然存在很大的未知因素,形势也是很严峻的。大家为什么对未来还是信心不足,或者信心下降?首先从经济上讲,下行压力的警报并没有解除,人们现在甚至用“寒风凛冽”来形容世界经济,这种状况明年很难消除,世界经济短期内恐难春暖花开。其次,美国也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特朗普当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奥巴马化”,他有自己的一套做法,而他的这一套恐怕不同于一般传统意义上共和党的那一套。因为他的价值观与风格都与他人大异其趣,所以他会触发一系列连锁的反应。未来的特朗普政府内外政策,包括政治、经济、安全政策的走向如何,可能不仅对美国,也会对世界带来很大的影响。再次,欧洲的变化值得关注。2017年欧洲将有多国举行选举,在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背景下,右翼和保守派很可能还会制造一些意外事件,重新崛起。所以我认为2017年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会少,同时又有可作为的空间。第一就是要对不确定性做好各种研究和预案。我认为中国外交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还是要冷静沉着、积极作为、以变应变。第二,中国仍然要坚定地倡导并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为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创造条件。如果保护主义盛行,全球化倒退,区域化停滞不前,世界经济更加四分五裂,各国都会受到拖累。此时中国坚定地反对保护主义,与国际社会一道引导全球化向更加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就更加难能可贵。第三,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评估与总结,以便使之更好地为我开放战略服务,并使周边及欧亚地区的合作更加扎实、深入、细致。“一带一路”倡议内容宏大,涉及面广,早期收获成果显著。现在到了对它做一个梳理、评估的时候了,目的是为下一步“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创造更好的条件。(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东盟地区论坛专家名人小组中方专家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