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讲坛核心价值观的本色与力量[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04:5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文讲坛核心价值观的本色与力量[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文讲坛核心价值观的本色与力量[最终版]》。

第一篇:人文讲坛核心价值观的本色与力量[最终版]

核心价值观的本色与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武士碰到一个和尚。武士拦住和尚,很不礼貌地说:“唉,告诉我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和尚没理他,继续往前走。武士拔出佩剑再次拦住和尚说:“你对我这么无礼,不怕我杀了你吗?”和尚看了武士一眼,平静地回答:“阿弥陀佛,这就是地狱”。那武士一愣。他虽然有些粗蛮,但悟性挺高,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么,赶忙向和尚道歉并表示感谢。这时候,和尚微微一笑,又说话了:“阿弥陀佛,这就是天堂”!有时候,天堂和地狱只是一念之差。这一念是什么呢?主要是善恶之念、美丑之念。而善于恶、美与丑是两者截然相反的价值理念。当善和美的价值理念落户灵魂的时候,人间就会像天堂,当恶与丑的价值理念困扰人心的时候,人间就会更像地狱。

党的十八大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写进大会报告,并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它有何作用?怎样把“三个倡导”落到实处?……这些问题是本次讲座将要与大家讨论的内容。

一、价值观的本色

(一)价值观是什么?它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从学术角度来看,可以说“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通俗的解释就是:

1、价值观是一种认识和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对某些事物或对象发表看法,评论他们是否重要、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可取、是否真善美、是否符合我们的意愿和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对我们是否有用,等等。我们作出这方面评价时所采用的内在的价值标尺,就是价值观。比如,当一个过路的青年义无反顾地跳入池塘去抢救失足落水的儿童时,有人说他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举动很傻;也有人说他很勇敢、很善良,也很美,值得赞扬;还有人不置可否,悄悄躲开不加评论。三种不同的态度或对待方式,就隐含了三种不同的价值观。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拿外在的事物、对象和行为与自己内心的价值标准作比较,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不管他们站在哪种立场上,都运用了自己内心的个人价值观。

2、价值观是指路的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人们的行为受自己内心的价值观的指引。著名组织行为学家罗宾斯说过:“价值观通常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通俗地说,价值观就像是指引个人和群体行动的明灯,照亮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道路;也像一架天平,是人们用以衡量某种对象、事件、人物或行为的价值是大是小、是对是错的衡器。按照价值观的指引,当面对某种选择时,人们从内心深处就知道该怎样做和不该怎样做,知道 怎样做是合理的怎样做是不合理的。因此,从一个人所持有的价值观,我们就能对他的思想、情操、信仰和行为等做出判断,就能够知道支持他从内心做出决定的那个重要价值支点是什么,知道他信奉什么价值、采用什么样的标准。

(二)价值观的形成。有人可能会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因素在价值观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有人可能会说,“文化即人格”,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在价值观形成中起到了支配下的作用;还有人们会把目光投向政治的、经济的或者其他因素,强调它们在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价值观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两大类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家庭的、社会的和学校环境中来自父母、长辈、教师和同辈的生活影响,也有个人所获得知识积累、文化观念和思想启迪,还有来自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的思想、政策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不可能只是某一方面因素的影响,也不会只有少数几种因素在其作用。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不会轻易改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特定的环境下是价值观也是可以改变的,如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等,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李连杰在马尔代夫发生的那次惨绝人寰的大海啸中遭遇,促使他重新对人生的价值进行了思考,促成了以后“壹基金”的诞生。

(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价值观紧紧地和人及其思想结合在一起,渗透在人们的言语、思想、行为和生存活动之中。特别是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基本上是和人们的生活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平时人们不经意的日常生活都体现着某种价值理念。

1、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存习惯,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采用了小纂作为统一的字体,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在以后的民族交融中,各地人的语言也慢慢融汇了,慢慢出现和巩固了能体现中国人共同价值观的普通话和方块字。普通话和方块字是经过历史上的方言和字体的慢慢演化而形成的,里面包含着各地人的贡献,包含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认知,因此,我们说语言文字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存习惯,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国家”二字在 2 中国古文字中所分别蕴涵的意义,即“一个持戈的士兵守卫着一个由人口和土地构成的疆界”和“片瓦屋檐下的猪豕生活的地方”。

从“國”字的解释中,人们知道了国家有疆域,有人口,必须有士兵来守卫疆土,从而获得了一种土地和人口上的认同感,获得了对国的保卫意识和边界意识。从“家”字的解释中,人们知道了家乃是人和家畜共同生活在一片屋檐下,使人产生一种温馨、温暖和祥和的家园感。这种文字中所传递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思想和传统,同时也是中国人关于国和家应该具有的基本价值观。

2、饮食服饰。前不久,有一部反映中国各地饮食和烹调艺术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China)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很多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都被片中所介绍的中国人的烹调智慧、中国各地的美食和中国人饮食的背后所包含的生存智慧、生活经验、精湛技艺和价值观念所触动。在中国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美食之中,有着中国人百年来流淌着的情感、思维和价值观。饮食如此,服饰也同样如此。旗袍、唐装、中山服;开襟、水袖、大马褂潜藏着风俗习惯与文化追求,也裹挟和包藏着价值观。

3、在建筑景观、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中同样也展示了人们的价值观。城池、宫殿、庙宇、寺观、佛塔、民居、园林;儒家、道家、佛教;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它们与语言和饮食服饰一样,都是对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某些方面作出的价值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写照。价值观是抽象的、潜在的,只要留心留意,它就在生活中,就在人们身边,并最终通过人们的言行而表现出来。

二、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代表着价值观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观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也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通俗的解释就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值排序或价值选择中,排在第一位或前几位的价值。

裴多菲有一首著名的价值排序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命、爱情和自由对任何人都是极为宝贵的核心价值,如果这些核心价值发生矛盾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核心价值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裴多菲选择了自由。

核心价值观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 他主编的《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的前言中叙说了一件事: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浏览了加纳和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经济统计数据,惊讶地发现两国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相等,产业结构也十分相近,两国接受的经济援助水平也差不多相等。但30年后,韩国成为一个经济小巨人,而加纳依然落后。为什么两国有这么大的差距?原因有多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韩国人珍视节俭、投资、勤奋、教育、组织和纪律等价值观,文化内蕴的价值观是韩国经济实现腾飞的重要推手。

(一)核心价值观的力量首先表现为内在的思想力。“思想力”简言之就是“思想的力量”。有思想才有思想力。思想与思想力不同,思想是人的大脑的思维及其结果。而思想力是思想的一种功能。套用一句大家熟悉的广告语:思想有多远,行动就能走多远。任何一种软实力资源,之所以能够生发出凝聚、感召与同化人心的魅力,即在于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能够启迪、激励人对共同价值理想的向往与追求的强大的思想力。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提出了优于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并付诸实现。相对于以封建剥削和宗法等级为核心内容的封建主义价值观,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以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并力图辅之以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实现。对此,黑格尔曾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是“一次壮丽的日出。一切能思维的生物都欢庆这个时代的来临。”但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实质代表的是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0页。)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思想的“幽灵”才由此在欧洲徘徊最终形成一场规模浩大、绵延不绝的世界性运动并由此创造了一个崭新世界。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复杂的,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深刻的教训,忽视核心价值观层面的软实力建设是其深层原因之一。

(二)核心价值观内在思想力外化表现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内的文化引领力。即在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分清是非、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团结人民群众或民族的成员为国家或民族共同的理想而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具有文化引领力:

一方面是因为文化具有群体性特性。文化总是为一群人所共同享有。文化的群体性特性导致其对群体的个体具有约束性以至强制性,个体则对群体的共同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价值观的文化认同作用是巨大的。比如春节要回家团聚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认同。2011年广州有个摄影展,这个被称为如同好莱坞大片的摄影展,展示的是一个摄影记者以农民工为主要对象,从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在广州开往各地的春运列车上拍摄的100幅照片。看了这些照片不禁让人惊叹,中国人春节团聚信念之强大。实际上,正是春节团聚、孝敬父 4 母、望子成龙等诸多文化理念,将中华民族各色人等凝聚在一起。

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蕴含的思想价值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化引领功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坚实的思想基础,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理想的感召力,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指向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着极强的向心力和生命力,是抵御文化分化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支撑社会主义文化的道德规范,它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而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道德规范力。

(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不仅表现为对内的文化引领力,而且表现为对外的文化影响力。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对其他国家和的人民、对其他民族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对国际文化秩序影响的能力。大家知道,任何国际组织的活动规则都蕴含着某些重要的价值观念和原则。认同和接受这些观念和原则是加入这些国际组织前提条件。但这些原则的提出、设立主要是这些组织建立的发起者而不是所有成员,因而,这些原则体现的是发起国尤其是主要的发起国的价值文化,而后来者大多只有认同、接受的义务,而鲜有否定、修改的权利。因而,掌握国际话语权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观力量的体现。

美国人深谙这个道理,不遗余力地在全球传播、渗透他们的价值观。不仅好莱坞电影不约而同地体现美国精神,体现美国价值观,美国人也很注意身体力行,展示美国价值理念。譬如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的平民化形象,就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乘飞机坐经济舱,出去开会很少带随从,用优惠券买咖啡等一些日常生活行为,均引起热议。很多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骆大使也很坦率地告诉中国人,他来中国当大使,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宣传美国的价值观。

十七届六中全会:“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论及中华文化,不少学者和外国人士更多地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2006 年5 月,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其中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主要有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针灸、中国烹饪等。实践告诉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展示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不能忽略当下指引我们发展方向并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席和失语,难以让世界找到中华文化的根系和魂魄,不能全面地完整地深层次地把握我们的文化;同时,也会导致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停留在过去的历史中,难以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因而,有效地,为中国文化形象注入更多的现代元素是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为什么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核心价值。奴隶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人天生就不平等,人的富贵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人人都要服从上天安排。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以中国为例,包括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等。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是: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等。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高的社会形态,那么,那些堪配这个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呢?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以至于拿破仑把中国描绘成为“睡狮”,黑格尔甚至把中国说成是世界历史的“永恒起点”——总是处于人类童年的发展阶段,也有西方学者把中国理解成“停滞的帝国”,更有人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正因如此,在世界的许多文化中,“中国”一词往往有一些消极的内涵掺杂其中。譬如,根据巴西《这就是》周刊网站2003年2月19日的报道:“中国”在葡萄牙语中显得有些神秘和陌生,人们习惯用“中国故事”形容离奇曲折、匪夷所思的传说,用“中国耐心”描述那些行动迟缓、有耐心甚至执拗的人。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在近代的落伍只是中华民族辉煌文明发展史中的一个短暂小插曲。经过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浴血奋斗,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再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拥有最多的外汇储备。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相对地位明显提升,解决全球性问题再也不能忽略中国的声音,所谓“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现在,世界对“中国”一词的理解发生了某种转变:最时髦的说法是以“中国速度”增长、以“中国节奏”发展,以“中国态度”(主要是乐观)对棘手的问题和复杂局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仅有经济崛起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崛起。核心价值体系是旗帜,指引前进方向;核心价值体系是磁石,凝聚社会共识。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日益显著。作为文化软实力核心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亟待整合与引领;从国际范围看,价值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看,价值观的失落是灾难性的,社会主义的活力在于必须保持价值观的先进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资源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外传统资源的批判借鉴。

一方面是对资本主义价值观批判借鉴。资本主义价值观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追求功利,强调平等、法治与民主,崇尚理性以要求人们摆脱对宗教的、自然的、社会的、国家制度的等各种外在权威的束缚,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如果抛开自由、平等、互助、竞争、效率、博爱、人权、民主等价值的资本主义性质,它们是人类持久追求的价值目 标,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合理性却又仅仅是一种历史的合理性,它本身暗含着重大的缺陷。如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资本主义价值观偏执一端,片面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现实的与历史的关系。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自由和平等掩盖了人们在财产占有和利益上的差别和对立。实际上正是这种差别和对立的存在,资本主义形式上自由和平等的民主政治制度才得以建立。

另一方面是对以儒家价值观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扬弃。以儒家价值观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是在对天人、群己、义利、理欲关系的关注中逐渐展示自己的价值理念,并在儒、道、墨、法、佛诸派的价值原则中取得了自觉的形态。可以说,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特质是一个处处显示着双重特性、双重作用的矛盾统一体,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具有双重意义的遗产。中国传统价值观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关系等方面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不仅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而且具有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敬天顺天、珍惜生命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辨证思考,展示了一种高度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在当今世界的现代性危机面前,对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生态平衡,避免两者的尖锐冲突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注重群体价值,突出“义”的普遍性,维护国家利益、整体利益的价值理念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促进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仁爱、和谐、忠恕的价值理念突出了对人与人关系重视,表现出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有助于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为我们当代社会化解人际间的紧张冲突提供了重要资源。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道德自觉和自身修养,有助于个体人格的完善和理想人格的形成。但是,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不能不带有那个社会的历史局限性。

(三)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十八大已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部署新要求。我们如何解读“三个倡导”呢?“三个倡导”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三个层次的区分,阐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社会与市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以及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制度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与个人之间。以前我们把这一中间地带称之为“集体”,然而,在现代意义上,准确反映这一层面的社会形态,应当称之为“社会”。把这一层面的价值诉求提升到核心层面,表明了我们党的理论勇气和智慧。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层次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这样几个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

12项价值观每一个都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都要和社会主义的要求、目标相联系。我们一定要在社会主义层面上理解它们,才能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否则的话,它们完全可以成为资本主义价值观,某种意义上,某些东西也可以成为封建主义的价值观。比如,封建社会也讲忠君爱国,我们今天也讲爱国,怎么区分开来?

价值观有两个重要特征:多元性和可变性。这两个特征决定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篇:人文素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文素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郭建平

(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开展人文素养培育,让文化内化为我国公民的自身素养,是推动公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源泉作用的重要路径。价值观建设是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其指导作用,正确引领社会多元价值观,正确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关键词:文化 人文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

2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和关键时期,重视文化的作用,从科的的视角认识文化,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文化,以前瞻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在当下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实现文化凝聚和融合民族的功能,增强国家软实力,除了推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各种路径与手段,开展人文素养培育,让文化内化为我国公民的自身素养,进而推动我国自身的公民文化建设。在公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务必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导向作用。价值观建设是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直接决定着人文素养培育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能够为我国建立现代公民社会确立基本价值取向和提供根本遵循的行为规范,进而能够明确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基本方向与有效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 1基金项目:2007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070107

2郭建平,(1977--),男,湖北随州人,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讲师,文法学院博士生,从事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它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关于价值,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立足于对人类对象性活动、主客体关系中的“两个尺度”的理解,用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客观过程和结果,来说明价值产生的秘密和价值的本质。在马克思的视阈中,价值的本质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需要、能力与行为客体属性的有机统一,是客观物质存在对于人本身的意义。在人的实践劳动中,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此价值这一范畴得以产生。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而后的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紧接着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样也不能挽救中国。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现时的中国与历史是何其相似,改革开放之后,大力发展经济,引进外资与西方先进技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初步完成。然而伴随着改革,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矛盾突显,利益格局有待打破,出现呼唤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前些时温家宝总理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的讲话中提出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任何变革都将在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上打下印记。笔者认为现阶段在初步完成经济体制改革,探讨政治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对于“观念、文化”这一凌驾驭于“器物”、“制度”之上的事物需予以重视,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在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而现时期这个“尺度”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和思想的归属,是意识形态的内核,对社会主体行为的定向和引导,在现时多元化的思想文化领域里对各种社会思潮起到引领和整合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实现成功,我们的人民能否得到全面解放、实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 3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54 2 核心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得到贯彻是最关键的问题。

二、人文素养培育的实践与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浪潮和社会现实变化带来的冲击,对于人文精神丧失的忧虑,使得知识分子开始“自我审视”。1993年第6期的《上海文学》发表了《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提出文学和人文精神危机的问题,引发了一场文化领域“人文精神大讨论”,吸引了从人文学者到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学者纷纷参与讨论,持续3年之后进入尾声。主要参与者回顾该讨论时谈到,“大家当年讨论‘人文精神’,就是希望我们的社会在人与人的利益平衡之外,还能有一种价值认同上的维系。中国这么大一个社会,要是没有精神的根据,都是被利益追求主导着,那就稍有风吹草动,就要出乱子,非常脆弱。”

1994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周远清同志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做《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报告,提出大学文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史哲学科的基本知识、艺术修养,国内外的文化精华”,并详细阐述了大学开展文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此后,以杨叔子、胡显章、王义遒为领军人物,“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横空出世,一百多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地高校建立起来,形成燎原之势。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作是实践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今年正值文化素质教育十五周年,杨叔子院士又提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解决人的价值取向问题,其锋芒是针对忽视人文教育,解决好做人的问题;其重点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解决好做中国人的问题;其核心是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解决好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发展呈全球化的趋势,面对着中国如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以及中国文明对於这个时代的人类历史能够作出怎样的贡献等现时性的问题,出于对当代中国现实和文化处境的关怀,国内民间组织中国文化论坛于2004年成立,每年都就某一具体问题举行一次或两次论坛和多次小型讨论会,围绕21世纪中国文明的历史处境,订立不同的主题,邀请各界人士,展开深入和跨学科的讨论,力求突出思想文化的内涵,提出前瞻的看法。中国文化论坛每年还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开办“通识教育讲习班”,在国内推广通识教育理 念。

今年7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笔者认为当下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对文化的重视,对培育人文素养的提倡都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提出从制度上给予了前所未有的保障。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点,即文化是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涉及到上层建筑的稳定性。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深化改革,需要保持头脑清醒、把握正确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建设公益文化事业和经营文化产业时强调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我们在从事人文素养培育时,更要注意方向上清晰明确、行动上坚定不移,因为这是一项育人的工作,更直接关涉到公民自身素养的培育,关涉到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文化的内涵建设。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根本依据。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文素养培育的三个维度 1.奠定人文素养培育的精神内核

整个人才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除去智商是天生的,其他一切非智力因素都是后天培养的、具有可变性,属于推动人才成长的动力系统,具有动力功能。作为人文素养培育的载体,无论素质教育或是文化素质教育,其教育效果实质上都是培养了人的非智力因素,发挥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促使人所天生具备的智力因素与后天所培养的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推进人才成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非智力因素的动力构成十分复杂,概况起来有两类:一类为内驱力,它是由有机体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的,指向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这种倾向一般 是可以意识到的,另一类为情动力,同时伴随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而及激起的某种内在倾向,这种倾向既可以是意识到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4原初的行为诱因会转化为行为主体的一种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与行为主体的一定目标相结合,就产生了主体实施具体行为的动机。行为原初诱因既可以来源于主体外部的环境,也可以来源于主体自身,诱因必须经过内化的阶段转化为始动力量,才能驱动行为主体从事各种智慧活动。具体而言,在实现一定的目的、主张、任务的过程中,意识通过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形式,对人们的行动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起着推动、激励和规范、调节等方面的作用。可见,任何智慧活动的产生,是由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和启动的。因此,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慧活动具有定向和引导的功能。人在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劳动时,面临实践对象和实践路径的选择问题,人的动机、兴趣、情感、理想的倾向影响着实践劳动的方向。

我们进行人文素养培育,提高公民素质,应当重视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定向和引导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这样他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才会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符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努力、奋斗,他们也才能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并发挥作用。具体而言,首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的过程中,核心价值观内化过程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社会需要有效转化为个体需要 ,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和协调发展。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过程的实质是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形成习惯。这样一个过程并非简单而直接,其间必须经过情、信、意等三个中介。其中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行的内在能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体现,行的杠杆。为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促进了知、情、信、意、行的协调和统一发展。

历史和现实证明,我们所选择的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赋予了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命力。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所取得巨大成就,包括经济领域里的成果,也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发挥导向功能的结果。2.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引领社会多元化价值观

4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 5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国内的思想界之中,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保守文化和开放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等交织在一起,从而在社会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与追求,并可以成为不同的价值主体,从而使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价值多元化是时代与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它的实质就是容纳不同的价值标准与追求。

然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的精神文明领域之中,价值观的变迁也是为热门话题。特别是改革三十年尾期,价值观的混乱成为众多学者眼中焦点。客观看待,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并因而引发一些冲突,实属正常现象。然而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殃及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是非常危险的,上世纪苏联和东欧的社会裂变就是这种现象的产物。作为社会正常稳定发展需要该社会多元价值观念有序并存,诸多价值观中存有占主导地位的群体价值观念即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对其余多元价值观念予以正确导向。而价值观问题本身又属于社会意识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社会的意识形态又与国家利益,与统治阶级利益联系紧密。面对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其引发的冲突,需要一种理性的反思。如前所述,社会要稳定发展,多元价值观必须有序并存,需要处于核心位置的核心价值观正确引领社会多元价值观。当下我们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强调和谐,实质上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价值观的有序性,也是作为执政党在社会转型期,强调提高执政能力,对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反思的一种理性自觉。

时下的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变化的基本特点,正体现着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人文精神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则通过“人的类特征”的实践活动予以体现,即“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之上,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变化的基本特点,表征了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彰显了人文精神的时代特性。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意识层面上变化和发展的方向,已然赢得大多数人的价值认同,在最大限度上形成了社会的和谐共识。作为多元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了体现人文精神本质和被群众认同两个基本品格特质,必然能对多元价值观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号称文化、价值最多元化的美国,其繁华表象背后会发现核心价值极其坚强。比如好莱坞的电影拍得相当精彩和有剧情感,但是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永远是不会死的,好人也是不会死的。其“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塑造与我国文革期间的电影套路如出一辙。整个美国看似极为民主、自由,没有官方的话语和主旋律,但仔细深究会发现,其主流媒体和美国的 6 整个中产阶级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核心价值观,都在为实现“美国梦”而努力奋斗,无论是居于庙堂或是江湖。再看看欧洲社会,类似的情况层出不穷。当下的中国有个别学者积极推崇西方的“普世价值”,笔者认为他们恰恰忽视了“普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时所表现出来的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等表象,更不惶论“普世”是否“普适”?他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已经发挥了惊人的能量,比如“汶川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之后的国人以举国之力赈灾与灾后重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3.正确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中国的发展,让我们认识了诸如肯德基、麦当劳、好莱坞大片等西方文化符号,我们极力汲取着着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文化,享受着种种使人向往的文明,似乎感觉我们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愈走愈顺。于是有人说文化是文明与历史的沉淀,具有普适性,在文化领域里不要添加过多的政治色彩。笔者认为恰恰是持此言论者没有能够领悟马克思关于文化深刻的阐述,培育人文素养是不能忽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上层建筑特别是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论述,实际上说明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他们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恩格斯还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论述,阐明了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即一定的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对这一定的经济、政治发生影响。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中,要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当前世界处于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的状态,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融合中又存有碰撞,各种思想文化的声音在国际环境中激荡环绕,亨廷顿所言的“文明的冲突”在现实中实是有着相当程度的表象存在的。各个主体国家在竞争中都先后认同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中国要发展并在国际上立足,重建大国地位,必须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切实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和安全,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历史上苏东剧变之后,意识形态终结论曾达到高峰,福山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成为了西方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结和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人类对于其他 7 社会制度的尝试已经失败。非西方的意识形态体系彻底崩溃,自由民主的理念是为普世价值的核心,适用于整个世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到达终点,构成了历史的终结。在普世价值的覆盖下,世界将走向大同,意识形态从此终结。亨廷顿则强调冷战后世界政治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不再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文化的区别和差异将成为引发冲突的新的根源。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在中国的泛滥,不但在中国的政治、经济领域产生了严重影响,在思想文化领域也衍生出大量的奇谈怪论,比如,马克思主义终结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论、意识形态多元论等,这就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到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效果。

培育人文素养,为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而努力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中有些学校在推行人文素养培育的时候,力主全盘采用西方通识教育的模式,认为学习人文经典不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不包括两课教学的内容,甚至主张去政治化,这是一个很片面的认识。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项工作,又是一门学科,也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我国在探索社会和人类进步的过程中所积累和开发的文化知识,其意义和价值已经经过了现实论证,我们不应该将其排斥在文化的范畴之外,并且要足够重视,因为这是我们引导学生熟悉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次,切忌在介绍、宣传各种文化作品时不加选择,特别是在对西方经典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带有批判的眼光,不能言必称希腊,倡导西学但是不能主张西化。在修习我国传统文化时同样也要有选择性,对于正面的,宣传民族精神的作品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对于那些落后的,与时代不相符的糟粕及时剔除,不能一提“国学”,似乎所有封建时代的东西都是“国学”的范畴。西方的通识教育始终强调的是西方文化传统的教育,具有强烈的西方文化优越论的色彩,这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爱国主义、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三,时下中国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并存、健康有益文化与腐朽文化共生,与历史发展方向一致的文化我们要大力提倡,与历史发展相悖的文化则必须坚决摒弃。由此要引导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实践中开展培育人文素养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教育素材的选取问题,既要不能过于强调政治挂帅,鼓励多元的优秀文化形式进入教育领域,同时又要对于那些庸俗卑下的文化形式进行认真筛选、将其拒之门户之外。那些不讲影响,不符合人民群众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的文化形式,在某些方面管 8 理疏漏的情况下,即使暂时在社会上流行,赢得浅薄的掌声,最终会被边缘化直至被逐出受众的视域。时下抵制“三俗”之风 提高主流文化影响力的浪潮已经充分验证了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4.《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美]丹尼尔.贝尔著,张国清译:《事实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陈立思主编《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著,王枚等译:《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张宏毅:《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1期。9.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1.潘维.玛雅主编:《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2月版。

12.韩迎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机制——非智力因素的视角分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

王威孚 武汉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建平(1977---),男,湖北省随州人,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方向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文化素质教育。联系方式:***,邮箱:applesui@163.com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arrying out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and digesting civilization to be the attainment of the citizens in China is the important path to push along the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bring into play the effect of civilization to cohere the nations and the role of the spring of creation.The values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of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and it should guide everything.The diversification values should be guided by it and we can realize the ideology attribute of the civilization rightly.Keyword: civiliz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guide

第三篇:人文讲坛介绍

人 文 讲 坛

主办单位:共青团湖南农业大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学生会

一、人文讲坛简介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经》

为了大力推进湖南农业大学学生文化活动的建设,丰富广大同学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形成全校文化建设标志性的品牌项目,构筑面向服务大众的思想主阵地,湖南农业大学特别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文化活动——人文讲坛。自1998年创办人文讲坛以来,我校人文讲坛走过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日渐成熟、越办越好的八年艰辛历程,目前已经进行了293期。该活动举办之初是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内心修养,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囊括政治社会动态、经济管理漫谈、艺术文化综论和科技发明历程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文化品牌活动。一路走来,学子青睐,四方赞誉;一路走来,硕果累累,弦歌不断。十五年来,我们本着汇聚学者大师、传播科学思想、锤塑人文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培养“明德、亲民、至善”的莘莘学子和社会栋梁的宗旨,筑巢引凤,邀请学者名流,开坛论道;十五年来一大批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应邀莅临,开坛讲学。其中既有学识渊博的学术泰斗,又有思想敏锐的青年才俊。他们跨越时空,相聚于浏阳河畔,各抒已见,传经授道,为农大学子奉献着美好的精神食粮。思想与文明在这里碰撞,人文与科学在这里交融。一个个难忘的镜头,成为校园里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一场场人文精神“大餐”,让青年学子流连忘返;一次次与名师的对话,更使他们受益终身。人文讲坛——如坐春风,片片绿洲!

二、人文讲坛总体方案

一、创办宗旨

以“绿化人文精神”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总战略为重点,以坚持文化精神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校园文化、打好坚实基础,充实校园文化建设阵地,不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为目标,以推进我校学生满足广大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以坚持用科学之理说服人、艺术之美感染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特色。将《人文讲坛》创办成覆盖全国高校标志性、公益性的文化品牌项目,集中体现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风采和文化底蕴。

二、内容设计

在人文讲坛的统一品牌下,内容初步设计为两大系列,其中,社会教育系列为讲坛的主体板块,学术文化系列为讲坛的高端部分。

(一)社会教育系列

1、世情,国情,大学现情;

2、形式政策和社会热点;

3、人生发展和道德成长;

4、教育和管理;

5、历史文化;

6、经济金融;

7、法律知识;

8、艺术鉴赏;

9、国防知识;

10、健康养生;

11、体育文化;

12、企业文化。

(二)学术文化、经典艺术系列

13、学术热点类(重大学术成果、学术思潮以及文化学术流派中研究热点的深度评论);

14、走近大师类(著名学者、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一流学者的交流演讲);

15、战略咨询类(全球性宏观发展趋势和各类重大决策的战略背景分析);

16、经典艺术类(著名艺术家、国内为和湖南著名艺术家,普及中外经典艺术的演讲、现场表演或演示)。

三、运作机制

(一)讲坛设置序列化

形成逐步整合现有校级各类“讲坛”、“讲座”。讲坛举办点必须具备相应的软件、硬件条件,应允赞助商或者其他学校或者外来事业单位加盟协办。但承办方必须是校团委学生会。

(二)品牌形象标识化

统一配发给工作人员《人文讲坛》工作证,规范讲坛标识。形成人文讲坛的统一形象,工作人员需在会场上统一着装。人文讲坛地点:八教圆形会议厅。

(三)讲坛管理网络化

人文讲坛举办点将实行初步的计算机管理,讲座信息、选题发表、听众信息管理、统一数据反馈、讲坛动态交流等均实行网络互动。

(四)讲座选题菜单化

定期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和学生知识需求,不断更新和充实讲座内容。人文讲坛各类讲座的选题题库实行菜单化发布,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们的意见,并有针对性地邀请嘉宾。

(五)听众组织

每期活动前,定点派票。有意向的同学可以前来免费索票,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第四篇:看 见 人文讲坛

看 见

人文讲坛 新闻 陈伟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陈伟,目前是阳逻名气不太明显的半个媒体人,我之所以没有走出茅庐,是因为没有人来三顾,三顾茅庐嘛!其实我挺有眼光的,因此来了人文讲坛这个地方,而现在,我发现你们比我更有眼光,因为你们提供了这个地方听我演讲。既然是谈看见,那自然是用眼去看了,虽然我眼睛有点小吧,但睫毛短啊,也没有近视。

谈及看见,大多数人会想到柴静,柴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告诉你,她是一个很牛的人,但和我相比,我毕竟没有她厉害,那时她也就20来岁吧,就已经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可我呢还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挣扎着,于是,我真的发现了,她确实比我牛。2000年左右,她被陈虻挖到央视,不得不说一下,陈虻和我最大的相同点就是,我们都姓“陈”,本想让他把我也挖进去,后来我才发现他已经死掉了,可我还想多活几十年。就在这些天,我特意在读柴静的《看见》,希望我也能从中看见什么。她说,做新闻最应该关心的是“人”,我默许她的观点,不然我就只得去关心不是人的东西了。文中提到,“人”常常无意识的被概念化,被模式化,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总是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对,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可是我们呢,经常从朦胧中睁开眼睛,因为我们总是睡不醒,所以看见的也就只是朦胧。沉睡呵,沉睡呵,不在沉睡中做梦,就在沉睡中说梦话。所以,我确实有讲一讲看见的必要了。

看到这么多男的和女的,我心情很激动,所以有点胡言乱语,语无伦次,五音不全,还请见谅。今天我就说两个方面:看我和我看。

(一)看我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学会了从别人眼中看自己,别人说我好我就高兴,别人说我不好我就翻脸。其实,我也有这个毛病,别人说我好,我就深信不疑,别人说我不好,我就深疑不信,比如我问各位,我酷吗?我高吗?我富吗?往往台上一句真理,台下一片死寂或是哗然.没错,我们应该从别人眼中看自己,但不要成为别人眼中的奴隶,我们也应该从自己眼中看别人,但不要让别人成为自己眼中的奴隶,毕竟,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那就是目中无人。我们的祖先确实有着高贵的血统,并且这种高贵正在由我们继承着,那只有一个字:脸。人活一世,苦也好,累也好,风里来,雨里去,到底是为了什么?为的就是让世人高看我们一眼,让我们有存在感,我们正在为自己打造一张脸谱,这张脸谱上可以有良心,道德,责任„当然也可能有虚伪,狡诈,险恶„这样的脸谱,我需要,你也需要。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自己,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定位,不要以为带上了脸谱就不是人了。(区别一下,脸谱和面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碰巧,在前几天,就有人说我趾高气昂,我就纳闷了,要是我趾高,我早就踩扁他了,要是我气昂,我早就把他吹上天了,要是我打得过他,我早就和他翻脸了,于是我就用网上的话在心里骂他,“不要说我高傲,我只是不想与禽兽打交道”,完了之后,觉得挺舒坦的,再过了几天,我问他,现在你怎么看?结果他沉默了,然后我笑了。想嘲我的人太多,于是我便自嘲,这是智慧;想杀我的人太多,我就自杀,这是愚蠢。总有那么些人,爱故意气你,所以千万不要和自己过不去,面对侮辱和质疑,不需要愤怒,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一切无愧于心,这就是最好的安慰。

(二)我看

每个人都在窗前看这个世界,有些人看见的是镜子,有些人伸手不见五指,有些人怪这个世界纷纭万千,有些人怪这个世界如人心善变,但唯独是没有怪自己装作没看见的。我们要从看我的角度向我看的角度转化,有人总是习惯看我,而不是我看,正如我们习惯被动而不习惯主动一样。或许我们看见的是污秽、是无奈、是困顿,它也许会使人心情变糟、使人摊上麻烦、使人迷失道路,又或许我们看见的是见不得光的,是黑暗的,是腐朽的,它也许让我们置身与险境,但与不看相比,看总是一种幸福,从大悲大喜中可以看见自我,从大起大落中可以看清朋友,从大祸大福中可以看见得失,从大善大恶中可以看见人心„,看见确实要比看不见要高明的多,所以,趁着我们还可以看见的时候就看够。

我看,看你看他看社会,我看,看事看物看人情。但是千万不要被看到的不完美而扼杀了存在的美,以致对美产生质疑。其实世界不是缺少美,也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美在你面前,你却不愿或是不敢睁眼。试问,多少个美的画面从眼皮底下溜走,多少美的人和事在眸子里沉睡,冬夏百转,我们看见了什么?社会百态,我们又发现了什么?其实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到处都有美好和真实,并不是哪里都有下流和虚假,它们是美没错,可是很多人心甘情愿地做了“盲人”。但是有一类人是睁了眼睛的,只不过他们习惯盯着红色票子,也有一类人是睁了眼的,他们见不得别人的好而红眼,难道就不怕近视么?

看见,就是保持对不同现象的警惕,并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就是不断怀疑、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避免煽动各种偏见互殴,从而从中取得平衡,以探寻出真相,这就是看见。

我们看了将近20年,不要因为看的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去看,这也是看见。

第五篇: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明

2015中考时政热点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热点聚焦(命题点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一:第十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 2014年10月18日,第十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在郑州召开,论坛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与会专家围绕“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强大动力。

相关链接:习近平: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刘云山: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积极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材料二:上海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让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 2014年9月1日,上海百万中小学生迎来新学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很多上海中小学开学第一课的主题词。各校精心准备,通过主题活动、思想政治课等多种途径,在“落细、落小、落实”上狠下功夫,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相关链接: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工程计划出版系列图书60册;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

考点链接

①中华文化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思想道德建设 ④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价值观的养成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这句给我们青少年哪些启示?

①要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②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③要善于明辨是非,自觉抵制错误思想;④要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3.在当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激发社会正能量;有利于推动实现中国梦。

4.上海中小学生以让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为开学第一课原因何在?

(1)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兴国之魂),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对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5.列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现象及其危害。

(1)现象:遇到老人倒地不扶、网络欺诈、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违法不究等等。(2)危害: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我国采取了哪些举措?

(1)开展了 “全国道德模范”“最美教师” 和“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并大力宣传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2)加强诚信社会建设,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3)运用报刊、网络等多种载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利用重大纪念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为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1)国家:①加强对未成年的立法保护;②注重表彰宣传模范先进人物。(2)社会:①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3)家庭:家长要用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方法、正确的行动教育和引导孩子。(4)学校:①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注重教书育人;②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的先锋带头作用。

8.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应该怎样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努力学习,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与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关爱集体,诚信做人。(2)孝敬父母和长辈,自觉承担家务劳动。(3)树立规则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秩序;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4)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9.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伟大时代的追梦人;传递社会正能量,历史责任我担当;弘扬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热点聚焦(命题点二:继承革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材料一:习近平出席“七七事变”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4年7月7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习近平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材料二:首个烈士纪念日 2014年9月30日是首个烈士纪念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通知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是周密筹划组织,精心组织安排烈士保纪念活动庄严、肃穆、隆重,又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杜绝铺张浪费。烈祭烈士活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等要举行公祭烈士活动,各地要动员和组织党政兵及社会各界群众向烈士墓敬献鲜花,烈士纪念日前后,各地要开辟网上缅怀问烈士遗属相关链接:9月30日全国公祭烈士。

材料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首次进入小学 2014年9月1日,南京全市小学生在开学之际拿到新发布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小学版。该读本又名《血火记忆》,用“时间为线、点面结合”的叙述方式,以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为切入点,在总体概述的基础上重点选编10个人物小故事,有侧重地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引导小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和对国家公祭的认识。

考点链接

①爱国主义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民族精神 10.我国隆重开展“七七事变”纪念活动有何意义?

(1)有利于提醒国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珍惜和平、热爱和平、维护和平。(2)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3)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11.甲午耻辱不能忘!为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请谈谈你的主张。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3)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增强军队战斗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4)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5)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不断进取。(6)在全民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7)加强反腐倡廉等。

12.我国将 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的坚定决心;

②我国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尊严;③我国尊重历史,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使命;④我国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坚定立场。

13.你打算怎样高擎先烈们的精神火炬,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①我们要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做起、从树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②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③在学校生活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材料三

14.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首次进入小学对我们有何启示? ①要缅怀英烈,继承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②要铭记先烈们为了祖国的利益,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③要继承先烈遗志,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理想,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④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而努力工作。

15.请你谈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学生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①认真学习并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崇尚先进,弘扬正气,增强社会责任感;②珍惜受教育权利,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勤奋学习,敢于创新;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热点聚焦(命题点三:小人物汇聚中国正能量)

材料一:“2014“最美孝心少年”名单揭晓 2014年9月29日,中央电视台2014“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正式揭晓“最美孝心少年”名单。材料二:“中国网事· 感动2014”第三季度网络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2014年10月20日,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 感动2014”第三季度网络人物评选结果揭晓。这10位(组)感动人物分别是:无私付出真情相助的“城市暖心人”河北爱心救援队;乐管“闲”事退而不休的“和事佬”刘卫平群体;心系公益传播青春正能量的90后大学生志愿者特木钦;扎根深山护林22年的“森林卫士”海南凤凰山护林队;惊涛骇浪中救起200多条生命的“看海老人”吴金峰;距离埃博拉病毒“最近”的中国援非医疗队医生曹广;用爱呵护22个维汉脑瘫孩子成长的新疆库尔勒“爱心妈妈”早热古丽;不问代价寻访保护文化遗产的“文化独行侠”唐湘鹏;服务基层扶贫济困的“最美乡村教师支教团体”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智障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的“助残”爸爸胡斌。考点链接

①责任意识 ②人生价值 ③社会责任感 ④孝敬父母 ⑤自立、自强 ⑥传统美德 ⑦社会公益活动 ⑧思想道德建设 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6.“最美乡村教师”的“美”体现在哪里?

高尚的师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在艰苦的环境中无怨无悔的精神;富有爱心;坚强的意志;等。

17.2014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有何意义?

(1)对社会的意义:①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风尚,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对个人的意义:①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有利于传递积极的心态,使人们感受教育的美好;③有利于充分展示最美教师的自信、踏实、进取的优良品质,诠释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④有利于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18.开展“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活动说明了什么?(1)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弘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传递正能量,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19.“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的举行有何意义?(1)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尊自信品质及责任意识,培养青少年自立自强的能力。(2)有利于增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构建和睦的家庭环境。

(3)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4)有利于提升人们尊老爱老敬老的道德素质,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20.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以实际行动向这些“时代楷模”学习?(1)自觉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2)树立助人使人幸福、奉献使人快乐的幸福观,追求高尚人生价值,弘扬利他精神。(3)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4)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21.开展评选表彰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活动有何意义?

①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⑤有利于树立当代中国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

下载人文讲坛核心价值观的本色与力量[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文讲坛核心价值观的本色与力量[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核心价值观与雷锋精神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群体判断事物时所依据的是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雷锋精神的核心元素中,既坚持了社......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不管社会是否处于转型的时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有的时代精神,历史久经积累,民族振奋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使之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形成各具特色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中华的神圣力量》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X班的小字大亨,我演讲的题目是《核心价值观——中华的神圣力量》。1840年,鸦片战争彻彻底底地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打破了天朝上国的无上美梦,从......

    核心价值观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国、省、市政法、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全县司法行政工作迈上新台阶。根据省、市关于开展“忠诚、为......

    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仙居卫生人”核心价值观 深入推进仙居卫生系统思想道德建设 一、仙居卫生的“此情此景” 让我们先看三组镜头: 镜头一:一个寒冬的深夜,天下着雨。田市镇东周村王某......

    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激情的行动(1) 一切企业行为的要点在于“沟通”与“执行”。沟通不足是绝大多数国内企业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宣传部门花大量的时间印制资料测字、发表演讲,但同时各......

    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公司核心价值观是扎根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核心信念,是永达走到今天的内在动力,更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共同承诺。它确保我们步调一致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成就......

    核心价值观

    "忠诚事业、崇德尚法、团结进取"是监狱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和思想导向。开展此项活动,直接关系到队伍建设和监狱警察的形象。不可否认,由信仰危机、信誉危机和信任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