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成就(论文)

时间:2019-05-15 04:2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成就(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成就(论文)》。

第一篇: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成就(论文)

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成就、问题和改进

时间:2014-07-23 07:16来源:未知 作者:阿易 点击: 次

【法宝引证码】 【学科类别】环境法学 【出处】《当代法学》2009年01期 【写作时间】2009年【中文摘要】文章总结了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明确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建立健

【法宝引证码】 【学科类别】环境法学 【出处】《当代法学》2009年01期 【写作时间】2009年【中文摘要】文章总结了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明确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各级人民政府对所辖农村的环境质量负责,国家环境保护部是对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发挥和依靠乡级人民政府和集镇管理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合理确定农村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和规制的主要领域;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和法律措施。【中文关键字】环境资源法;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法;生态村;新农村建设【全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环境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环境保护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农村环境保护法是农村环境保护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和可持续开展的法律保障,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型的新型农村,促进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一、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成就

早在1973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情况的报告》已经提到“农村环境”,该报告认为,“同解放前的那种灾害频繁、生产落后状态相比,农村环境有了很大改变”。但是,此后的环境保护法律政策文件很少使用“农村环境‘’的概念。1977年8月,农林部颁布的《全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纪要》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当时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从此农业环境和农业环境保护的提法经常出现在环境法律政策文件之中。

1979年9月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虽然没有提到农村环境保护或农业环境保护的概念,但已经提到”农业“和”村庄“,规定了改良土壤,防止土壤侵蚀、板结、盐碱化、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格管理和节约农业用水,绿化村庄,充分利用村旁零散空地植树种草,防止土壤和作物的污染,对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引起农、林、牧、副、渔业重大损失的领导人员、直接责任人员或者其他公民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等保护农村环境或农业环境的内容。

198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认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此以后,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文件经常提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1993年7月颁布的《农业法》(2002年12月28日修订)专设第七章,对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作了专门规定,从法律层面肯定了农业环境保护的概念。此后,不少省、自治区根据《农业法》制定了地方性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如《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6年9月11日)等。

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96年8月)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1997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见》,不仅明确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目标和统一监督管理职能,而且明确提出了”生态乡(镇)、村标准“、”农村生态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定量考核“,”东部地区应加大农村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力度,把生态示范区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推进生态村、乡(镇)的建设“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内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9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是第一个专门、单独规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文件,它系统、全面、明确地提出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与任务,对”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镇“、”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水平“等重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国务院于2000年11月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强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01年3月15日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防治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超标污灌带来的化学污染及其他面源污染,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2年3月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明确提出了”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步伐“、”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任务,规定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与主要指标“。

国务院于2005年12月颁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强调,”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的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任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6年10月编制了《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该计划在分析我国农村环境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重点领域,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计划用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效遏制农村环境污染加剧趋势,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2007年10月,国家颁布了《城乡规划法》,从城乡一体化的高度对村镇环境规划建设作出规定。同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2007—2020年)》(环发(2007)192号)。同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继1999年《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后,又一个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出全面系统规定的专门性政策文件,该《意见》充分阐述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明确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规定了一系列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政策和措施。2008年7月24日,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对今后全国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做了全局性、整体性部署。从此,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及其法制建设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据北京大学汪劲教授对《北大法宝·中国法律检索系统》中的”中国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全库“的检索结果:在1984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在关键词中含有”农业环境“的文件有58篇,含有”农村环境“的文件44篇。{1}(P121)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06年6月5日发布的《中国环境保护白皮书(1996—2005)》,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9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5部。国务院制定或修订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50余项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职权,为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和颁布了规章和地方法规660余件。国家颁布了800余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含有保护农村环境的内容。例如,1996年10月29日颁布的《乡镇企业法》,就防治乡镇企业污染农村环境规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制度。

国家还制定了一些主要针对或适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其他法律规范性文件、政策文件。例如,为了防治农村饮用水源污染、保护农村饮用水源,2006年8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发布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管理办法》和《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指南》,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专设”第四节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加强了对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制。

综上所述可知,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框架,已经建立防治农村水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药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建设优美村镇、生态村镇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的某些法律制度。由于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推动,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二、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问题

我国在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方面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环境一直呈现不断恶化的态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2007年11月13日),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概括起来,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法律体系不健全,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立法存在空白、瑕疵,立法不配套,法律规定的措施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等各个方面,下面重点分析几个问题:

(一)在指导思想方面

1.存在重城市环境保护、轻农村环境保护,重工业污染防治、轻农村和农业污染防治的倾向。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于环保的重视和投入主要集中于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未能体现城乡公平,城市环境的改善往往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而农村没有得到相应的生态效益补偿,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也不够完善。正如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所指出的,”长期以来,城市是环保工作的主战场。近年来,城乡环境保护‘二元结构’的问题日益突出。“[1]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也认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中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城市环境的改善是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通过截污,城区水质改善了,农村水质却恶化了;通过转二产促三产,城区空气质量改善了,近郊污染加重了;通过简单填埋生活垃圾,城区面貌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污染加重了。农村在为城市装满‘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出现了地力衰竭、生态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指出,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

2.存在着重农村经济发展、轻农村环境保护的倾向。中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一些地方政府为抓经济忽视环保,而现有GDP核算体系缺乏环保指标,也没有专门的环保考核来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导致环境行政执法部门处境尴尬,环境管理不尽如人意。一些县、镇领导和农村干部为了本地区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策略发展经济,导致农村环境日益恶化。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指出,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知识作指导,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重政府环境管理权力、轻农民环境权益。现行农村政策法律文件在强调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力、权威和主导作用时,往往忽视或轻视了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利益和基础作用,没有突出保障农民环境权益、依靠农民保护农村环境。

(二)在监督管理体制方面

1.农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职责定位多变,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统一而完善的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及其机构职责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从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始主要由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但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8年7月10日印发的《关于印发环境保护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环境保护部仅有”协调指导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目前我国对农村环境保护承担管理职责的主要有国家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城乡建设部、林业部、水利部等部门,现行环境法律没有明确由政府中的哪一个行政部门来主管或统一监督管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也没有从法律上明确区分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环境保护的界限,也就是说法律至今还未规定一个统一而完善的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由于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涉及许多行政主管部门,加之它们的权责不清、分工不明、相互关系不定,致使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主体繁杂、权力过于分散、协调十分困难。

2.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照搬城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致使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十分软弱。我国现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基本上属于城市型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它以《环境保护法》(1989年)第七条规定的监督管理体制为其典型代表或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而基本不涉及或忽视县级(建制镇)以下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众所周知,我国的县级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一般是县城(建制镇)和城市(包括大、中、小城市),县级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都常居在城市(包括县城)。由于农村交通不便、企业事业单位分散、人121密度小、村庄远离城市(包括县城)、村与村之间隔山阻水等特点,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实行上述体制,则存在许多不便和困难;在不少农村甚至会出现、”鞭长莫及“的现象,因为无法依靠少量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官员或公务员,实现对大量而分散的村庄的有效管理。另外,由于法律规定的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重点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下的乡级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有关环境保护机构建设因缺乏法律保障而得不到发展和加强,导致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及执法力量和能力薄弱。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目前我国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很不健全,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

(三)在法律规制领域方面

1.对”农村“缺乏法律界定,导致农村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不确定。1989年《城市规划法》对城市下过定义,1993年《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村庄和集镇也下过定义,但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对”农村“下过定义。由于农村概念模糊,致使农村环境保护法的体系框架、调整对象、规定的主要内容出现适用区域范围过广、调整对象过多、规定内容过杂或多变等现象。

2.对”农民“、”农村居民“缺乏法律定义,导致农村环境保护法的重要主体的缺失或其作用的减损。在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农民“(peasant)主要是一个身份概念而不是一个职业概念,除了仍然在农村务家的农民(farmer)外,还包括原为农村户口的没有务农的工人、商人,即”农民工“、”农民企业家“,包括原为农村户口但居住在城镇中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产业的”农村流动人口“。大家知道,农村环境保护的主力是农民,但是现行法律却没有界定”农民“的范围,这势必对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和所依靠的力量带来不确定性。

3.有关”农业“的概念过宽或有关名词概念较多,导致农村环境保护法所规范的行为范围的过宽或不定。根据《农业法》第二条的规定,”本法所称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显然这一法定的农业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据此定义很难划清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界限。另外,在有关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文件中,还经常提到现代化农业、循环农业、农村工业企业、生态农业等农业种类,这也易模糊工业与农业的界限。由于农业的范围不明确,往往导致农业环境保护或农村环境保护的范围不明确。

4.对农村环境保护缺乏法律界定,导致农村环境保护法的调整对象和规制内容不定且多变。我国在1997年以前主要强调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环境保法,很少专门、单独强调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法。在1997年以后才逐步专门、单独强调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法。直至今日,中国法律仍然没有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界定,这给如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带来了不确定性。

(四)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法律制度方面

1.缺乏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基干法律或专门性法律和法规。直到现在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全面规范农村环境保护的基干法律或专门性法律和法规。由于现行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或条例,没有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适用范围、规制的主要领域等作出统一规定,因而无法协调农村环境保护与自然保护、城市环境保护、工业污染防治的关系,难以对农村环境保护活动进行科学、系统、全面、准确的调整和规制。

2.立法滞后,立法存在空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指出,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在领域性空白方面,是缺乏有关专门防治乡镇企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建设生态村镇(或建设环境友好、环境优美村镇)等方面的法规或规章。在具体内容性空白方面,是缺乏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农民的环境权益(包括农民的环境权、环境保护参与权、知情权、环境诉讼权等),农村环境监测、农村环境状况信息发布制度等规定。由于上述立法空白或滞后问题,大大降低了现行农村环境保护法的有效性。

3.立法不够配套。现行环境立法已经规定若干保护农村环境的措施和制度,但是却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或其他法律规范性文件。检查现行《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11部环境资源法律发现,到2008年7月底为止,这11部法律中明确要求由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配套法规和规章目前尚有近30%没有出台。例如,根据《水土保持法》第23条的规定,”国家鼓励水土流失地区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并在资金、能源、粮食、税收等方面实行扶持政策,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是国务院至今没有规定有关具体办法。由于某些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措施或法律制度缺乏配套法规,致使其可操作性、可实施性降低或有效性不足。

4.立法内容不够适应农村环境保护的特点。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虽然已经规定不少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内容,但其中不少内容不能适应农村环境保护的特点。从总体上看,现行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文件建立在靠行政指令来实施的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有关农村环境市场机制、治理机制、”善治“机制和公众参与方面的内容相当欠缺。从内容看,有关行政管理要求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文件很多,有关农民环境权益保障的政策法律文件较少,而符合市场经济和城乡一体化要求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更少,一些法律规定的措施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正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所指出的,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环境保护法》(1989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等,大都没有充分考虑其在农村的具体适用,没有把握农民、农村、农村环境、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法的特点。

三、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改进

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是一个繁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改进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等方面,需要从各个方面努力。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改进农村环境保护立法问题。

(一)明确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要适应新的发展时期,必须树立先进的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只有在先进的指导思想指引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正当性、有效性和合法律性,才能将我国农村环境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统一协调、互补互促的科学体系。

新时期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从我国农村环境资源问题、环境保护立法的现状和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实际需要出发,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环境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环境民主的理念,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村环境法治的要求,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逐步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体系,以保障农村居民合法环境权益,推进依法环境行政,加快农村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环境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和农村自治组织,健全农村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完善农村环境”善治“机制,为”促进和保障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保障中国农村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应该在统筹规划城市、农村和自然原野这三类区域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制定科学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规划,更多地纳入和运用生态系统方法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加强和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法的生态化。所谓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生态化,主要指”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以当代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为目标,运用和体现生态系统方法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重视用法律规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样一种变化或发展趋势。应该提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2002年3月28日发布)中提出的”生态系统方式的管理思想“,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以规划为龙头,调整和优化农村生产力布局,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二)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为把有效保护农村环境,应该科学设置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明确农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机构,明确各级政府的农村环境保护责任,重视和突出乡级人民政府和村镇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农村环境保护法应该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所辖农村的环境质量负责,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国家环境保护部应该是对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环保建设进行统一部署、管理、指挥、协调;国家环境保护部应该建立健全专门负责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司)。各级环保、发展改革、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形成工作合力。县级环保部门应有专人负责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动乡镇设立兼职的环境监管人员。

由于农村是分散、小型的块状区域,由执法管理人员有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实施具体的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存在许多困难和阻力。要搞好农村环境保护,必须充分发挥和依靠乡级人民政府和集镇管理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为此,应打破坏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仅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常规“,通过农村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乡级人民政府和集镇管理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农村环境保护法应该在现行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齐抓共管农村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乡级人民政府和集镇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管理作用,特别是发挥村民委员会及其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

(三)合理确定农村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和规制的主要领域

1.从法律上明确”四农“概念。针对”四不明“(即农村概念、农民概念、农村环境概念、农村环境保护概念不明)问题,从法律上明确界定农村概念、农民概念、农村环境概念、农村环境保护概念等基本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为主要部分的人们作为其聚居地和经常生产场所的区域。这个概念同时包括两层含义:(1)农村是人们作为其聚居地和经常生产场所的区域,这划清了农村区域与自然原野区域、农村环境与天然环境的界限。农村主要是人工改造过的聚落环境,不是远离聚落环境的沙漠、草原、森林和山岭,每个农村的具体范围由相应的农村规划确定。(2)农村人口的主要部分是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也就是说,在农村中经常居住的人口的主要部分是农民,并且这些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如果在某个区域经常居住的人口的主要部分不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则不能被视为农村。如广东东莞市常住人口100万人,打工人口有500万人,这500万人虽然是来自农村的农民,但他们主要不是从事农业生产,因而东莞(城市规划区)不能算农村。农村的主要土地是耕地(含林地、草地)、农民住宅地和乡村集体用地,即农村土地主要是集体所有土地,但是农村也有少量作为企业用地和农民使用的国有土地。农民、农业生产和集体所有土地的特点决定,农村拥有一定规模的区域空间和人口数量,但其规模和人口要远小(少)于城市。农村主要是作为以农民为主要部分的人们的聚居区域、生活社交区域和经常劳作区域。从上述农村概念出发,可以将农村环境界定如下:农村环境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影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农村范围内的大气、水域、耕地、林地、草地、矿藏、野生生物、生活区设施和生产区设施等。农民经常活动的耕地(林地、草地)是基础性的农村环境要素,村庄和集镇建筑设施是核心的农村环境要素,包围、流经或穿越它们的大气、河流、农渠、道路、管网线路等自然和人为物质条件是支撑性的农村环境要素。从上述农村概念出发,可以进一步作出如下界定:农村环境保护是指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改善和建设农村环境的各种活动。

2.明确农村环境保护规制的主要领域或主要内容。在明确”四农“概念和农村环境保护法的大致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应该针对主要的农村环境问题,确定农村环境保护规制的主要领域或内容。根据《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是:(1)开展村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2)加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3)治理土壤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4)保障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5)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我国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2)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示范建设;(3)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示范建设;(4)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5)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建设;(6)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建设;(7)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8)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笔者认为,当前应该针对上述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保护任务,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法对如下领域的规制:(1)保护农村饮用水源;(2)防治农村土壤污染;(3)防治畜禽、水产养殖污染;(4)防治工业企业污染特别是乡镇企业污染;(5)防治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6)防治农村环境破坏;(7)农村生态保护和建设;(8)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能源;(9)建设优美村镇、生态村镇;(10)其他急需加强的农村环境保护领域。

(四)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

1.逐步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了适应农村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应该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规划,逐步构筑一个比较完善的、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把农村环保这一块从整个环保法中凸显出来。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大致应由下列各部分构成:(1)宪法关于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2)《环境基本法》中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原则性规定,其他环境资源保护单行法律法规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规定;(3)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单行法规、规章;(4)农村环境标准;(5)其他部门法中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6)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法律规范性文件。应该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修改,增加和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内容,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农村、自然原野三种区域一体化“的环境资源保护基本法,从而对农村环境保护发挥统领作用。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法律规制,应该制定一部可操作性强的农村环境保护专门法规,如《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结合当前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特殊需要,集中规定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特点的管理体制、措施和制度。为确保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顺利实施,应加快推动制定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法律规范性文件,如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生态保护法》、《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生物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生态补偿条例》、《生态村镇建设管理办法》、《农业生态园区管理办法》、《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环境管理办法》、《防止向农村转移污染管理办法》等。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拟订一批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

2.逐步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和法律措施。一是明确有关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和职权,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制度。可以考虑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见》中规定的环保体制进一步上升为法律,创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统一监管,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完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联合检查制度,加强农村环保系统内部的综合管理,形成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合力。二是要明确规定农民和农村居民的环境权、环境知情权、环境监督权和相关诉权利,通过加强农民的环境权利来制约一些持地方保护主义的地方政府的权力,来制约污染企业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为全面有效地保障包括农民在内的环境弱势群体的环境权益,可以考虑在”农村环境保护条例“中设立环境法律援助制度。三是适应和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特点,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和”善治“机制。要按照《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建立村规民约,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自我管理方式,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四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为了有效保护农村环境,应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确保农村环境安全。要逐步建立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兽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农村环境保护领导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农村环境纠纷处理制度等制度。

【作者简介】

蔡守秋,武汉大学法学院;吴贤静,武汉大学法学院。【注释】 [1]周生贤:《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学习材料》,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参考文献】 {1}汪劲.新农村建议:环保立法与执法模式的合理选择(J).徐祥民.中国环境资源法学评论:2006年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N).中国环境报,2004—10—29.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与看法。转载请注明出自北大法律信息网

第二篇:农村环境保护--论文3

浅谈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深刻剖析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一、环境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涵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农村环境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极大地冲击了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逐步地、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瓦解着中国农业的基础条件,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着系统的破坏和颠覆,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进行着无声的迫害和驱赶。

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农业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根本上侵蚀了农业耕作的基本物 质基础,致使农业生产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1)水污染触目惊心,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突出,它可以导致农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可以导致农作物有毒物质富集,降低农产品质量,甚至完全丧失使用价值;可以导致渔业受损,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污水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可以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如安徽省宿州市杨庄乡多年来一直以水稻种植为主,但由于灌溉的是奎河的污水,质量差,有怪味,当地农民只好改种小麦,可是,小麦又岂能逃脱污染!

(2)土壤污染加重,作物受到显著影响

目前,全国约1300万~1600万hm[2]耕地受到农药污染,近1/4陆地的表层土壤受到多种有毒污染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25%的土壤处于警界状况,污染比较严重的土壤占5%。

土壤污染使作物遭受严重污染。在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中,江苏调查区蔬菜和稻米中铅超标率分别达60% 和46%,江苏高邮调查区稻米中汞超标56.6%;广东调查区蔬菜样品中硫丹硫酸盐、异狄氏剂醛和七氯的检出率分别为94.2%、86.8%和85.1%[3]。由于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125亿元[4]。

(3)草地破坏严重,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我国草地退化严重,生态功能下降,生态承载力减小。2004年,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且每年以200万hm[2]的速度递增。全国草原鼠虫害总面积为6887万hm[2],其中,鼠害面积为3893万hm[2],虫害面积为3922万hm[2]。2004年全国鼠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61.98亿元。

(4)土地沙化迅速、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

沙化土地发展迅速。截至1999年底,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2%;沙化发展速度快,20世纪90年代前5年达2460km[2]/α,后5年则达到3436km[2]/α。土地沙化导致了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沙区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达5590万t,折合化 肥2.7亿t。

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威胁农民的饮用水、食品安全,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减少农民经济收入,加剧农民贫困。

(1)农村饮用水污染严重,导致多种疾病爆发

我国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其中1.9亿人的饮用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一些地区的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据调查,目前全国农村有6300多万人饮用水含氟量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往往给农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在氟病区,由于氟斑牙、驼背病等屡屡发生,直接影响青少年入学、参军、就业和婚嫁。我国农村引用苦咸水的人口有3800多万,长期引用导致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

(2)农产品农药残留广泛存在,农民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尽管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强制性标准已是食品安全的最低标准,但仍有大量的食品达不到这些标准。农产品农药残留的 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全国大约10%的粮食、24%的农畜产品和48%的蔬菜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动物的各种疫病更是令人担心[6]。与城市食品安全监测相比,农民的自产粮食(包括自产蔬菜等)农药残留几乎无人关注。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重农民经济负担

环境污染对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据郑易生等人估算,1995年全国农业污染损失至少为819.6亿元,相当于当年5196万农民的纯收入[7];郭士勤等人估算,1998年全国农业污染损失达125亿元,相当于当年2294万农民的纯收入[8]。1995年和1998年两个,全国农业污染损失分别为当年农业税的2.9倍和1.7倍。在2004年7月淮河污水事件中,仅盱眙县就有半数水产品(价值3亿元)化为乌有,损失非常惨重!

生态破坏威胁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农民贫困的重要根源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生态破坏而防治斑潜蝇的成本高达4亿元[5]。有害外来物种入侵每年造成1200亿元经济损失。1993年5月,发生在西北地区的特大沙暴,造成4省区72个县(旗)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12万只牲畜受损,505万亩农作物受灾,仅甘肃、新疆两省区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近4亿元。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几乎都分布在水土流失地区,水土流失是贫困地区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扰乱农村稳定

环境污染诱发并加剧社会矛盾。就一国内部而言,某些个体或群体为了谋取自身利益,在生产和消费中过多排放污染物,导致了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侵犯了其他群体的健康和生存发展的权利,从而引起群体间的社会矛盾。

生态破坏迫使部分地区大量移民,影响农村稳定。自20世纪80年代起,作为世界4大流动沙漠之一的腾格里沙漠每年以15m的速度向南、向东推移,先后有数万亩农田被吞噬,近百个村庄被湮没,使当地群众成为“生态难民”。内蒙古自治区将在未来10年内被迫生态移民20万,山西省将在未来5年内被迫生态移民40万。大量的生态移民严重扰乱了农村的正常秩序,也给接受移民地区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所以,从更加贴近现实的角度来看,农村环境问题比那些以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形式施加于农民的“负担”更为沉重,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内涵。

二、加剧“三农”矛盾的农村环境问题根源剖析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致因很多,最突出的是人口压力过大、滥垦、滥牧、滥伐、滥采、滥用水资源、粗放式农业生产、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水乱排、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乡村企业污染加剧、农民环境意识低下等因素。

1、人口压力过大,诱发并加剧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需求急剧膨胀,加剧了对生态环境要素的改变,加重了以水土流失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

2、“五滥”是生态破坏最主要的因素

所谓“五滥”,是指滥伐、滥牧、滥垦、滥采、滥用水资源。第一是滥伐。滥伐林木使大量最宝贵的荒漠植被遭到破坏。青海柴达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200万hm[2]以上,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滥伐造成植被破坏,使1/3以上的土地沙化。第二是滥牧。沙区草场牲畜超载率为50%~120%,有些地方甚至高达300%。超载放牧使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内蒙古草原牧草平均高度由20世纪70年代的70cm下降到目前的25cm,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变成了“老鼠跑过现 脊梁”。第三是滥垦。许多地方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开垦,导致土地沙化。

3、粗放式农业生产导致农村面源污染

农田化肥投入逐年增加,化肥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2002年我国化肥用量为4339.5万t,超过世界总用量的1/3,居世界之首;2004 年全国化肥使用量已高达4412万t。据估算,除N[,2]外,化肥氮的损失中对环境质量有影响的各种形态的氮素总量约为其施用量的19.1%。2002年,我国农田化肥氮通过损失进入环境的数量达471.8万t。这些氮导致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地下水的硝酸盐富集以及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2]。过度使用化肥导致了严重的非点源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如太湖非点源污染一半以上的氮磷来自化肥使用。

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是造成面源污染的另一主要原因。1990年起,我国农药生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近10年来,农药使用量每年基本稳定在23万t左右,各种制剂约120万t,已注册登记投入使用的农药有效成分品种约600多种。据1998—2000年统计数据分析,全国平均农药使用水平为12.73kg/hm[2]。目前我国使用的农药中高毒农药品种仍占相当高的比重。据统计,2000年我国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高毒品种用量占整个农药用量的37.4%。长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污染。

4、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已成重要污染源

畜禽养殖污染已不容忽视。几乎每个大城市周边都有许多养鸡场和养猪场,排放大量粪便与有机废水。早在1995年,我国牲畜总排污量就已达25亿t,是工业固体废物年排放总量的3.9倍。只有少量的牲畜排泄物在排入水体前处理过。

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污染加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居住由分散趋向集中,生活污水和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凸显起来。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人口分散、污染物难以集中处置等多种原因,村镇生活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及容量都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不少村镇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入河流,路边和河沿成为堆放垃圾的主要场所,使得农村污染较之城市更加严重。

5、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乡村企业污染加剧 城市工业生产的“三废”和市民生活产生的废物,未经妥善处理排入大自然,污水通过河流广泛渗流到农村。同时,许多能耗大、污染重的化工、造纸等企业,在城镇中难以立足,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和农民致富心切,以联营、设分厂、扶助、技术转让等名义,纷纷下乡进村。因此,乡村企业多为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炼焦、炼磺和制苯等重污染行业。这些企业往往技术落后、装备陈旧。

此外,我国乡村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哄而上,没有配套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缺乏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布局不合理,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目前,乡村企业呈现“多、小、散”的格局,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另外,乡村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无力承担污染治理费用。

6、环境教育严重滞后,农民环境意识普遍低下 我国农村教育水平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据研究,超过1/3的农民不知道农药对人体和环境是有害的,有65%的农民不了解虫害天敌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概念,84%的农民会超过规定标准剂量用药[2]。农民受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观念上难以改变,很多地区的农民至今还是靠砍伐林木作炊事燃料。农民环境保护法制观念薄弱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农村环境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涵,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要“对症下药”,要针对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从农村环境政策体系、城镇化、农业发展模式、农村人口、农民环境意识等多方面寻求农村环境保护的综合对策。

1、加强农村环境政策体系创新

现有的环境政策是在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农村和城市环境特点不同、环境问题的致因不同,现行的环境政策在农村的作用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对现有环境政策体系进行创新。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用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来促使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进行利益补偿。当前,城市产生的污染向农村转移,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对农村进行生态补偿,这对农村非常不公。应将城乡之间的生态 补偿上升到区域整体之间,并介入政府行为,增加可操作性和政府的认同。二是逐步建立引导性环境政策体系。我国农村生产生活单位日益细化,对大量分散的生产行为进行环境监督不切实际。所以,政府管制性环境政策向引导性环境政策转变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要用市场经济等手段引导农民自觉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现阶段,加强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宣传,引导市场消费需求,一方面促使农民自觉采取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引导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是引导性环境政策的成功范例。

2、城镇化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

城镇化是农村生态环境减压的有效途径。传统农业对以土地为核心的地表自然生态系统施压过重,从而导致环境超载,引发、加重生态环境问题。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的承载力是有限的,需要在地域空间上合理聚集,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因而,需要通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非农产业,引导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以及空间转移,使当地农村居民把生存或提高生活水平的努力放到非农产业上,从而减轻农业人口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城镇化是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最佳选择。城镇化是非农化的必然结果,非农化必须以城镇化作为支撑。出于协作和效益的要求,非农产业的发展趋向于在地域上集聚。城镇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非农产业理想的集聚地。非农产业向城镇的集中可以共享基础设施,方便协作,如财政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避免乡村工业发展导致“户户点火、村村冒烟”的局面。

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推广现代生态农业可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保证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现代生态农业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是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多资源利用的生产体系。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集约化经营可以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所谓农业集约化经营,就是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技术措施和劳动力,精耕细作,努力从单位土地面积上产出较多的农产品,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 率的目的。实行集约化经营,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运用先进技术,增强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因地制宜调整生产结构,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从而走出一条速度和效益并重的发展路子。

4、多途径有效控制乡村企业污染

必须从多途径推进乡村企业的污染防治。第一,要加强乡村企业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乡村企业应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以利于污染集中控制。第二,要严肃执法,坚决依法打击乡村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取缔、关停“15小”企业。第三,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循环经济。乡村循环经济应在三个层面发展,一是提高企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二是建立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链;三是发展行业之间的循环经济链,尽量减少乡村企业能源和原材料的投入,延长乡村生态系统中的“能源”循环周期,实现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第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充分、附加值高、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产品”。

5、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 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以饮水安全为目标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取缔直接排入水源保护区的排污口,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将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库区及上游、黄河小浪底水库及上游、南水北调工程、太湖、滇池、巢湖作为流域污染治理的重点。

6、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农村人口数量的增加,应控制在不同时间跨度的空间适度承载力范围内,通过控制区域人口增长速度,减少总需求量,或降低总需求量的增长率速度,从而减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要切实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习俗。

7、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境意识

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电视、报纸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仅要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环保意识,还要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加强对大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综上所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制约农业持续发展、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农村稳定。加剧“三农”矛盾的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是:人口压力过大、滥垦、滥牧、粗放式农业生产等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必须多方面寻求综合对策,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与农村和谐,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篇:农村法治

选择判断题50分,简答论述案例分析50分。

1.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简答)

① 法制统一原则; ② 公平原则;

③ 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④ 可持续发展原则。

2.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的时间(判断)

1997年10月召开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3.中国农村法治现状与成因P28—30 现状:

① 农民已初具现代法治意识,但具体的法律知识仍相当贫乏; ② 传统的纠纷方式仍是农村纠纷解决的主流,但也有了寻求法律救济的趋势;村民自治已为多数农民所认同;

③ 农村的法律服务与支持系统缺乏。原因:

① 经济发展滞后是造成农村地区法治建设滞后的基本原因; ② 落后的历史和封建习俗是致使农村法治水平滞后的历史渊源; ③ 农村地区的立法及执法跟不上,也是制约其法治建设的重要因素。

4.农业法的现实意义(简答):

① 以立法的形式确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并明确规定‘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法;

② 为以工促农战略的进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实现突进; ③ 保证国家对农业的适度干预。

5.193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农业法,2003年实行修改后的,共13章99条

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农业立法是美国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

6.1980年2月,我国第一个由农民自己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州宜 山县三岔公社合寨村诞生,开始了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体制的尝试。

7.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8.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各 村民小组推选产生。

9.《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后第十六条: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三分 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并说明要求罢免的理 由,被提出罢免的村委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

10.三品一标(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无公害产品向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申请,使用期限为三年。

绿色产品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其所在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申请。有机食品向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申请。

11.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不得接待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得出售酒精含量超过38度的饮 料。不得转包经营。(选择题)

12.公路分类:

按行政等级划分六个等级。

① 国家道路; ② 省级道路;

③ 县级公路(县道); ④ 乡道; ⑤ 专用公路; ⑥ 村道。

3.4.5.6均属于农村公路。

13.机动车驾驶人初次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后的12个月为实习期,在实习期内违法记6分以 上的,实习期延长一年。

14.军队的律师不准接受地方当事人的委托,提供法律服务。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室(处)工作人员只为本单位提供法律服务,不得接受其他公民、法人的委托从事法律服 务活动。

15.公证的法律效力:

① 证据效力; ② 执行效力;

③ 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 ④ 域外效力。

16.下列纠纷不能仲裁: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

17.《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 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不得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依照本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 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行政拘留最长不超过20天;孕妇不能行政拘留,对处罚不服的可上诉

18.信访人走访行政机关的要求:集体走访时,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 人。

信访工作的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坚持思想疏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按政策法律法规处理原则;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16岁以下人员查询时监护人必须在场。19.士官原则上不得在部队驻地或本部队内部找对象结婚。(判断题)

20.C3、C4为三轮摩托车、四轮农用运输车、三轮农用运输车车型等准驾小型货车。

补充:

1.农村法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 农民法律意识落后; ② 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

③ 农村执法混乱、司法监督救济不力,司法不公正现象仍存在; ④ 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缺陷。

2.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① 法制的法主要指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法治的法除此之外还包括动态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守法等活动。

② 法制的法律制度既可以是好的。民主的法律制度,也可以是不好的,专制的法律制度,而法制治讲的法律制度单指良好的、民主的、能使法得以正确使用和普通遵守的法律制度。

③ 法制社会中的法与民主的关系既可以是与民众的意志相统一、体现了民众意志法,也可以是与民众相对立、是统治者统治民众的工具的法,而在法治社会中法完全体现的是主权在民、政治民主。

3.以下情形的费用不属于救助范围:

新农合药品诊疗目录范围外的费用:打架。斗殴、酗酒、自伤、自残自杀吸毒戒毒交通 事故医疗事故车祸整容整形保健康复费用,涉及他人责任和相关商业保险赔付的事故,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各类有责任方的意外伤害以及违法乱纪等引发的医疗费;工伤、职 业病、计划生育、因第三者造成的参保人员的伤害所支付的医疗费用等。未办理相关手续,非定点医院就诊。

4.新政策:

老保险的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年龄从22-60岁提前到16-60岁。

5.军队提倡和鼓励晚婚:双方晚婚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三天婚假外,各另增加晚婚假7天。在奖励期间,工资照发。

6.律师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区别

① 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一般具有律师资格或律职业资格,并在一个律师事务所执业。依据是《律师法》。

②(基层)法律工作者是指符合司法部基层法律工作者管理办法规定的执业条件,经批准执业登记,领取《法律服工作者执业证》,并在一个(基层)法律服务所中执业,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人员。依据是《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立法》。

7.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根本区别: ① 《刑法》是刑事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法。

②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都是危害性较轻的行为,如果该行为严重了就要由刑法来处罚。部分达不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就需要治安处罚来处理。

③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叫违法行为,违反《刑法》的行为叫犯罪行为。④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由公安机关直接作出处罚,而违反《刑法》的则要由公检法三家按程序一步一步进行,最终由法院判决才生效。

案例:

P88 秦守华是枣庄市台儿庄区泥沟镇小官庄村农民。1999 年经过村民选举担任村委会主 任,任期3 年。2001 年9 月9 日一大早,按照镇党委、政府的通知要求,秦守华和村支书 丁德山赶往镇政府参加全镇干部会议。会上,他和丁德山被镇党委、政府以工作不力为由,撤销了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职务,而且村委会公章也当场被镇政府收回。镇里撤销秦守 华村委会主任职务的理由主要有:一是‚三提五统‛征收没按期完成,还有20 户7600 元提 留款没交上;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种植桑园不积极。镇党委、政府很快就任命了新的支部书记 和代理村委会主任,并通过村高音喇叭向全体村民宣布:小官庄村换领导班子了,支书、主 任都换了。秦守华被停职后,决定对泥沟镇政府撤销其村委会主任职务的行为提起行政诉讼。问题:依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你认为人民法院是否会受理该案?理由是什么?

答: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人 身权、财产权的,可依法提起诉讼。本案中,村委会主任是一项政治权利而非人身权、财产 权。但是行政诉讼法也没有完全排除涉及政治权利而不予以受理。事实上,枣庄中院在得到省高院的明确指示后,受理了此案。本案无论在起诉理由、法院受理、诉讼结果等方面都堪 称‚典型‛行政案例,值得人们深思。

乡政府是否违法?为什么?

乡政府的行为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0.10.11施行的《行政诉讼法》总则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P155伍君是四川省某农村青年,父亲早亡,与母亲刘某相依为命。1998 年,伍君高中毕 业后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重庆某部队服兵役。2000 年是伍君的大喜之年:第一,他顺利转为士官,开始从部队领工资服兵役,同时开始给体弱多病、在农村孤身一人的母亲 寄生活费;第二,被所在部队派到一电子科技高校接受信息方面的高级培训;第三,伍君攻 克了信息战的一个技术难题,在部队荣立二等功;第四,经人介绍,伍君与同村姑娘赵某订 婚。2002 年,伍君与赵某结婚。2003 年,伍君在退伍前,认真为自己拟定了退伍后的人身 目标:回到农村,举办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培训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利用现代信息 技术,促进家乡迅速发展。但是,命运捉弄人,正当伍君设计自己宏伟蓝图的时候,坏事接二连三地发生:首先,母亲刘某不慎摔伤,下身完全瘫痪;其次,妻子赵某起诉离婚,因伍君不同意离婚而败诉后 公然与另一男人同居;第三,复员在即,对于如何举办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培训学校,伍君不 知如何下手工作;第四,伍君所在村民委员会以伍君入伍为由,将伍君的承包田收走,承包 给了同村会计黄某;第五,伍君父亲的坟墓原设在伍君承包的耕地中,该承包耕地后被村民 委员会收走,发包给黄某后,黄某举报,被当地民政局将坟头铲平。下身瘫痪,卧床不起的 伍君母亲刘某因此气愤难当,拒不吃喝,全靠伍君的姑姑强制喂食。试从一个法律工作者或者社会工作者的立场出发,为士官伍君设计化解坏事的方案和成 就理想的方案。

1.答:首先伍君服现役期间,其母亲可以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优待金或者其他优待;伍君复员后,其母亲可以获得医疗优待。其次,伍君可以依法追究 妻子赵某和第三者破坏军婚罪的法律责任。第三,伍君复员后,可以依法举办民办培训学校,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设立条件和设立程序举办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培训学校。第四,义务兵 和初级士官入伍前的承包地(山、林)等,应当保留;服现役期间,除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 承包合同的约定缴纳有关税费外,免除其他负担。伍君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诉讼方式要回自己 的承包田,并可以要求责任人赔偿侵权损失。最后,是否保留坟头,应对照殡葬管理制度办理。

P177△某设区的市农业局在执法检查中,怀疑该市某蔬菜批发公司批发的4 种蔬菜不符合国 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于是派出两名工作人员在对现场进行检查并制作笔录后,分 别从这四种蔬菜中各抽出1 公斤送到某食品加工企业下设的实验室检测,该实验室尚未获得 任何认证。经该实验室检测,发现这四种蔬菜均符合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事隔 一周后,该市政府发起‚打假‛活动,该市下辖的某区农业局又对该蔬菜批发公司的上述同 样进货来源的四种蔬菜进行检查。蔬菜批发公司提出这四种蔬菜已经经过市农业局检查,结 果为合格,不应再检查了。区农业局工作人员说:‚这次‘打假’活动是全市性的,各个厂 家都要接受检查,上次的检查可能不准确。既然是合格产品,就不怕再检查一次。‛ 同时,区农业局要求该公司交纳8%的检验费用。本案中的市农业局和区农业局的做法有何不妥? 为什么?

答:是违法行为。

本案中,市农业局对抽查的四种蔬菜各抽取了1公斤,显然超出了合理的抽取样品的数量,违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市农业局将蔬菜样品送到未经认证合格的检测机构对样品进行检测,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

区农业局在上级农业局已抽查的情况下,对同一品种同一来源的农产品进行抽查,违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四条‚下级农业主管部门不得另行重复抽查‛的规定。

区农业局要求该公司交纳8%的检验费用的做法又违反了不得向被抽查人收取费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四条‚不得向被抽查人收取费用‛的规定。

P36

1、该村委会是否违法,违反什么法? 答:违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

2、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下位法服从上位法

晚婚:男25周岁,女23周岁(晚育24周岁)

第四篇:环境保护-论文

长江流域的水污染

单位:防灾工程系专业:土木工程

姓名:周海涛

学号:115022232

摘要:

世间万物的生存均离不开水。然而,现如今,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正在被人们肆意的破坏着,大量的生活废弃物、城市所产生的废弃物、一些厂矿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渣、死猪、农作物的除草剂、杀虫剂等一系列垃圾肆意的排放到长江流域中,严重的破坏了整个长江流域的水质和其周边的生态系统以及长江流域中整个水生动植物的生态平衡,长江流域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偌大的垃圾场。若不及时处置,它将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面对一系列的水污染事件,我们应当痛心,我们也应该清醒,因为引起这些水污染的始作俑者正是我们自己。

解决水污染,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关键词: 水质水生动植物空气质量化学药物宣传

正文:

(一):地球上的水资源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口的迅猛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也会随之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无法继续下去。从遥远的太空上,地球就是一个蔚蓝的水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有70%的是由水组成的,而在这70%之中又有97.2%是海水,冰川和冰山占2.15%,我们全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仅仅占有0.65%。而淡水又分布在湖泊、河流、地下水、江流······然而,我们目前不但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面临着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的重大问题。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是也面临着东西部淡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的重大问题和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较少的重大问题,以及某些城市大量开发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引起整个城市地平下降的重大地现象级问题。若我国不及时解决上述有关水资源、水污染以及税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那么我国的经济将很难在以现在增长的速度继续增长。不仅仅是我国现在面临着水资源等一系列问题,全球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那么人类终将走向灭亡。

(二):近几年我国所遇到的水污染问题。

1、2004 沱江“3.02”特大水污染事故

四川省的名字来源于它境内的四条河流。它们丰沛的水源,造就了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可是2004年2月到3月,这四条河流之一的沱江,却给天府之国带

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灾 四川省的名字来源于它境内的四条河流。它们丰沛的水源,造就了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可是2004年2月到3月,这四条河流之一的沱江,却给天府之国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当时,因为大量高浓度工业废水流进沱江,四川五个市区近百万老百姓顿时陷入了无水可用的困境,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9亿元。这起事件,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最大的一起水污染事故。当时,因为大量高浓度工业废水流进沱江,四川五个市区近百万老百姓顿时陷入了无水可用的困境,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9亿元。这起事件,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最大的一起水污染事故。造成此次特大水污染事故的原因,是川化股份公司在对其日产1000吨合成氨及氨加工装置进行增产技术改造时,违规在未报经省环保局试生产批复的情况下,擅自于2004年2月11日至3月3日对该技改工程投料试生产。在试生产过程中,发生故障致使含大量氨氮的工艺冷凝液(氨氮含量在每升1000毫克以上)外排出厂流入沱江。此外,川化股份公司在日常生产中忽视环保安全,在同年2月至3月期间,一化尿素车间、三胺一车间、三胺二车间的环保设备未正常运转,导致高浓度氨氮废水(氨氮含量在每升1000毫克以上)外排出厂。而川化公司工业废水中氨氮的含量应执行的国家标准为每升60毫克以内,其进入区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的进水指标中氨氮含量要小于每升75毫克。因此,川化股份公司排放水氨氮指标严重超过强制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且持续时间长,造成沱江干流特大水污染事故的发生。

2、河南濮阳多年喝不上“放心水”

自2004年10月以来,河南省濮阳市黄河取水口发生持续4个多月的水污染事件,城区40多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受到威胁,濮阳市被迫启用备用地下水源。据了解,自1997年以来,濮阳市黄河取水口已连续多年遭受污染,城市饮用水源每年约有4-5个月受污染影响。

3、2005 北江镉污染事故

北江是珠江三大支流之一,也是广东各市的重要饮用水源。2005年12月15日北江韶关段出现严重镉污染,高桥断面检测到镉浓度超标12倍多。韶关地处北江上游,一旦发生污染将直接影响下游城市数千万群众的饮水安全。经调查发现,此次北江韶关段镉污染事故,是由韶关冶炼厂在设备检修期间超标排放含镉废水所致,是一次由企业违法超标排污导致的严重环境污染事故。

4、2005 重庆綦河水污染

因取水点被污染导致水厂停止供水,重庆綦江古南街道桥河片区近3万居民,从2005年1月3日起连续两天没有自来水喝,綦江齿轮厂也因此暂停生产。经卫生和环保部门勘测,河水是被綦河上游重庆华强化肥有限公司排除的废水所污染。綦江县有关部门立即在綦河水域的桥河段上游和下游开闸放水,加速稀释受污染水体,并责成华强化肥有限公司硫酸厂停止生产并整改。

5、2005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事故产生的约100吨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机污染物流入松花江。由于苯类污染物是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机物,因而导致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哈尔滨市政府随即决定,于11月23日零时起关闭松花江哈尔滨段取水口停止向市区供水,哈尔滨市的各大超市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抢购饮用水的场面。

6、2006 白洋淀死鱼事件

2006年2月和3月份,素有“华北明珠”美誉的华北地区最大淡水湖泊白

洋淀,相继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调查结果显示,水体污染较重,水中溶解氧过低,造成鱼类窒息是此次死鱼事件的主要原因。这次事件造成任丘市所属9.6万亩水域全部污染,水色发黑,有臭味,网箱中养殖鱼类全部死亡,淀中漂浮着大量死亡的野生鱼类,部分水草发黑枯死。

7、2006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

2006年9月8日,湖南省岳阳县城饮用水源地新墙河发生水污染事件,砷超标10倍左右,8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和影响。最终经核查发现,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河流上游3家化工厂的工业污水日常性排放,致使大量高浓度含砷废水流入新墙河。

8、2007太湖水污染事件

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无锡市民饮用水水源来自太湖,造成这次水质突然变化的原因是: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值,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从而引发了太湖蓝藻的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水质。无锡市民纷纷抢购超市内的纯净水,街头零售的桶装纯净水也出现了较大的价格波动。

9、2007江苏沭阳水污染

2007年7月2日下午3时,江苏省沭阳县地面水厂监测发现,短时间、大流量的污水侵入到位于淮沭河的自来水厂取水口,城区生活供水水源遭到严重污染,水流出现明显异味。经过水质检测,取水口的水氨氮含量为每升28毫克左右,远远超出国家取水口水质标准。由于水质经处理后仍不能达到饮用水标准,城区供水系统被迫关闭,城区20万人口吃水、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直至7月4日上午,因饮用水源污染而关闭的自来水厂取水口重新开启,沭阳城区全面恢复正常供水,整个沭阳县城停水超过40小时。

(三)长江水污染

1、问题的现状

长江,亚洲的第一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全场六千多公里,与黄河并列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作用全亚洲第一大淡水河,却把它拿来当垃圾场使用,而中国的人民却为了寻求干净的水资源而烦恼,实在是太可悲和太可笑了。长江水的污染,让长江显得面目全非,并且给子孙后代在水上航运、水力发点、渔业、水域生物和生活用水方面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灾难性的后果。更可悲可恨的是,这一切的缘由都是由于我们国人的愚昧和无知而造成的。

前不久,上海黄浦江上游的一些省市地方养猪户,更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居然将上千头死猪直接抛入长江,导致长江上大量的死猪漂浮,臭气熏天,景象极为恐怖,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和谴责。据报道,这次长江漂浮死猪事件共打捞死猪1200多头。

2、问题发展趋势的探讨。

养猪户之所以把死猪直接扔到江中,是因为如果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这些死猪,将花费一大笔资金,为了让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他们直接作出了一个令人发指的措施——把死猪直接扔到江中,在他们眼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环保的意识,都抱着一种长江水与我无关的态度,从而导致了这件事情的发生。⑴从死猪身上,我们可以延伸。

① 死猪身体的腐烂,所散发出来得臭气污染空气,这让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周围地区的人民长时间生活在这种刺鼻的气味当中,影响人们的生活,打扰了他

们生活的兴致。

② 现阶段,长江流域中水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正在锐减,长江流域基本上就不能再提供渔业作业。然而,死猪事件的发生,从而导致一些水生动物的食物被污染、被破坏,而在长江流域的整个水生动物之中,他们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食物网,一但某些链接处出现破坏、出现漏洞,就会导致整个食物链、食物网的破坏,这也会加快整个长江流域水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的速度,也进一步减少了长江流域渔业的产量。

③ 死猪事件将直接影响长江流域水域的水质,这给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江水灌溉、饮用水以及生活用水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⑵从把死猪直接扔到江里的事件上,我们可以延伸。

一些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把一些生产、生活废弃物直接排放到江里,从而给长江流域的水带来更为严重的污染。

① 长江流域周围一些造纸厂、化工厂、冶炼厂等厂矿直接把在生产过程中的废水自己接排放到江水里。大家都知道,将这些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拿来回收处理,使其循环使用将会花费一大笔资金,所以他们跟上诉的养猪户一样,为了不让自己的利益得到损失,直接将废水排入江中。然而,众所周知,造纸厂、化工厂和冶炼厂等一些厂矿的生产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放射元素以及一些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被江河里的动植物吸收后,保存在动植物的体内,当人们使用这些动植物的时候,也将这些化学元素、放射性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吸收到了体内,而这些元素对人体都是有害的,从而就更进一步的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

② 人们的生活废水、生活废弃物(废旧塑料袋、残枝烂叶、废弃塑料瓶等);现在一些大城市为了城市自身的环保,然而城市周边的垃圾回收厂也严重的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所以人们把一些城市的生活废弃物、建筑垃圾等也会肆意的排放到长江流域,这样就会使整个长江流域成为一个大的垃圾场、垃圾站,然而这些垃圾本省被分解的速度又极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个长江流域将会被垃圾充满,也就会严重的影响整个流域的水质以及一些沿途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

③ 一些长江流域周围的农作物在劳作时,喷晒一些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品,然而,这些化学药物也是难以被分解的,它们会随着一些水流流向长江流域,使长江流域的水质进一步被破坏、被污染,从而影响整个长江流域水生动植物的生态平衡。

以上均是原先本就存在或者有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所引发的一些关于长江流域水质和周边生态系统以及周围空气质量的严重的问题。试想,如果当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那么有了一个开始,接下来上面所诉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也就将会接踵而至,到那个时候,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长江流域将会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噩梦。所以,为了减轻或者是根除长江流域以及其周边所带来的严重的环境问题,我给出以下一些建议:

3、解决这一些列严重问题的途径:

① 我们首先应该对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应追究当事人严重的法律责任,让他知道事情的严肃性与重要性。

② 法律部门应当对有关保护长江流域的环境、生态系统以及周边的空气质量立

下一些法律法规,并且对长江流域周边城市的市民宣传这方面的法律知识,也让他们这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所带来的严重性。有关法律一旦成立,执法部门也应当按照法律经行严格的执法,执行力度一定要强烈,不要存在有法不用、执法不严的状况,决不能徇私枉法,以感情说话,而要真正的以法律说话。

③ 强行让长江流域周边的一些造纸厂、化工厂、冶炼厂购买废弃物处理系统,严令他们必须把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废弃物处理系统处理并且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排放,并且不定时的暗中对这些厂矿经过处理的排放物进行抽样检测,若还是未达到排放标准,应当对其进行严重处罚并追究其法律责任,若还未达到排放标准,轻者应当迫使其厂停工整顿,严重者应当关闭厂矿。

④ 应当告知生产农作物除草剂、杀虫剂的企业,让他们力争生产出一些分解速度快、高效的农作物除草剂、杀虫剂;告知长江流域周边的农民,让他们争取少用除草剂、杀虫剂等一系列的化学药物,让他们力争生产出一些无公害的绿色农业产品,从而减少长江流域水质的污染。

⑤ 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多让人民知道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所需要做得事情,河道管理部门应建立与沿线居民的沟通渠道,定期访问居民,公布举报电话,让居民有机会参与对污染源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也可以实行“门前三包”等措施,目的是充分发挥群众保护水环境的巨大热情,对水环境实行有效的监督和保护。对大众加强保护水质的教育,沿河树立一些警示牌,呼吁人们注意保护水质。另外,新闻媒体继续对大众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最后:

水污染治理过程应当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环境问题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点区别于其它任何部门法所调整的对象,这就要求在整治水环境问题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到水污染问题的流域性,加强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这一点在淮河治理过程当中已经获得重要的实践经验,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其次,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因而将水环境整治与水权概念的开发相结合,明确水资源使用的受益者和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实行全流域统筹兼顾的方针,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促进水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水的滋养下生存和繁衍,今后也将同样依赖于水资源而继续存在和发展。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不可以水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因为那将造成人类无法承受的恶果,并最终导致一切人类文明化为乌有。如果说过去的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无知导致的,那么今天,我们已经逐渐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说已经造成的水污染及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我们疏于管理的结果,那么今天,我们已经在水环境治理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果说已经完成的治理工作在遏制水环境恶化方面起到了可喜的积极作用,那么今后的工作将更加艰巨和繁重,需要更完善的立法支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更持久的全方位投入。水环境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懈地坚持治理工作,已取得的成绩激励我们更有信心地将治理工作开展下去。水污染治理比防洪、抗旱难度更大,因为洪水的发生在时间上偶然性、在地域上有局限性,而水污染则是每时每地都存在。洪水、干旱是天灾,面对天灾,人类更能团结一致,更能吃苦耐劳,更能相互帮助,更能激起一股热情,1998年长江大水就是一个例证。水污染是人祸,是人引起的,治污会影响到部分人的利益,会涉及到社会中的方方面面。

总之:解决水污染,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第五篇:环境保护论文

摘 要

针对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状况,论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当前,城市化飞速发展。在城市中开展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城市建设部门、园林设计师和生态学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各方应该携手合作,共同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既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性,又落实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控制、自然生态保护、核安全监管、环境安全保护等,政策应当先行。对于以省级主要领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应当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策略,过去比较注重经济份额的考量,以“政绩”应迅速转为对国家法规和政策执行力的考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过程。关键词 现代生物技术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Pick to: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ituation, discusses the modem biological technology in the treat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At prese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In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he city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the landscape architect and ecologists is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All partie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stud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increasing both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urban biodiversity protection.Countries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a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nuclear safety supervision,environmental safety protection and so on, policy should go first.At the provincial level for main leadership to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hall make full use of economic leverage strategy, the past comparison pay attention to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the share of the "political achievement should be quickly converted into national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of the executive power of the

consider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real sense of promoting the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 process.Keywords: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 000万人和6 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 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2 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 世纪 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

(1)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

(2)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消除污染的手段。

(3)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

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1 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

化。当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污水就是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即是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金属毒物等,此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国将能降解对硫磷等9种农药的酶,以共介结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上,制成酶柱,用于处理对硫磷废水,去除率达95%以上;近几年我国在应用固定化细胞技术降解合成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对于含100mg/L废水,降解率和酶活性保存率均在90%以上;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降解含酚废水也已实际应用于废水处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作用。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等作用,防止水土流失。

3.3 白色污染的消除

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经久不化解,估计是形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分。据估计我国土壤、沟河中塑料垃圾有百万吨左右。塑料在土壤中残存会引起农作物减产,若再连续使用而不采取措施,十几年后不少耕地将颗粒无收,可见数量巨大的塑料垃圾严重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研究和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另一方面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使两者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将塑料和农膜迅速降解。同时,还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地膜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有些微生物能产生与塑料类似的高分子化合物即聚酯,这些聚酯是微生物内源性贮藏物质,可以用发酵方法进行生产,由此形成的塑料和地膜因有可被生物降解、高熔点、高弹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而在医学等许多领域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人们正在用重组DNA技术对相关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此方面目前一个研究热点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聚-β羟基烷酸(PHAs),研究人员正设法构建出自溶性PHAs生产菌种,即将PHAs重组菌进行发酵,在积累大量的PHAs后,加入信号物质,使裂解蛋白产生,细胞壁破坏,PHAs析出,以简化胞内产物PHAs的提取过程,降低提取成本。

3.4 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约80%会残留在土壤中,特别是氯代烃类农药是最难分解的,经生态系统造成滞留毒害作用。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办法,而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已成为消除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有的是通过矿化作用将农药逐渐分解成终产物CO2和H2O,这种降解途径彻底,一般不会带来副作用;有的是通过共代谢作用,将农药转化为可代谢的中间产物,从而从环境中消除残留农药,这种途径的降解结果比较复杂,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就需要用基

因工程的方法对已知有降解农药作用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改变其生化反应途径,以希望获得最佳的降解、除毒效果。要想彻底消除化学农药的污染,最好全面推广生物农药。

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其中微生物杀虫剂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等。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现在人们正在利用重组DNA技术克服其缺点来提高杀虫效果,例如目前病毒杀虫剂的一个研究热点是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的改造,人们正在研究将外源毒蛋白基因如编码神经毒素的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中以增强杆状病毒的毒性;将能干扰害虫正常生活周期的基因如编码保幼激素酯酶的基因插入到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形成重组杆状病毒并使其表达出相关激素,以破坏害虫的激素平衡,干扰其正常的代谢和发育从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

参考文献孔繁翔.环境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陈坚.环境生物技术[J],生物工程进展,2001(5)姜成林,徐丽华.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下载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成就(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成就(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民生学院 范锐敏 应用化学)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该着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发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 现在的孩子虽然对环保的意识还比较朦胧,对周围一些涉及环保不力而引发的事故,也可能熟视无睹或者漠不关心,但并不能说明环保与孩子们无关。相反。我们的孩子是环境污......

    环境保护论文

    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政策,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业生产、乡镇企业等的蓬勃发展,给农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也给......

    环境保护论文

    关于城乡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30年间,我国的 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解决了全民的温饱问题,并且基本上实现了小康。目前,我国正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的......

    环境保护论文

    新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上个世纪,人类社会的文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时候,被污染的环境也同时在向我们索要代价。保护环境已经达到刻不容缓......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班级:高分子11-3 09 指导老师:李宗宝 摘要: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历来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建设重点。然而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利现象,导致了人类生存、生产......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测控0702班 吴克非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吴克非 测控技术与仪器0702班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