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诸海滨: 8-9月新三板政策频出,对市场影响或超过预期
诸海滨: 8-9月新三板政策频出,对市场影响或超过预期
今日(10月10),安信证券诸海滨新三板研究团队来到第一路演直播平台,为大家实时解读新三板新政,以下为诸海滨团队演讲实录:
新三板相关政策频出,市场观点出现分歧
8月以来,政策发生很大变化,由国务院发文或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里提到的关于新三板内容的话。8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十三五国家创新科技规划的通知》,特别提到强化新三板市场的融资、并购和交易功能;8月22日,国务院发布《降低实体企业成本工作方案》,特别强调要强化新三板股权融资功能,为新三板发展创造条件;9月1日,国务院总理召开常务工作会议时首次提出完善新三板的交易机制;9月18日,《关于印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方案》提出支持新三板,大力推动优先股、私募债等创新产品;9月20日,提出改善市场流动性等多条和三板相关的政策。
8月底到9月初,出现了多条国务院关于新三板的政策,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除了国务院,其他部委也出现了很多跟新三板相关的政策。9月2日对新三板优化私募基金登记备案提出一些要求; 9月5日提出六类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信息披露要求。9月8日提出创新层董秘需要资格证书持证上岗。9月9日提出了对贫困地区IPO和新三板挂牌提供绿色通道。
从国务院层面和各部委层面,9月提出了很多关于新三板的政策。股转层面则在9月为落实国务院意见先后做出了一些决策,如私募做市制度破冰,如提出完善交易制度,引入大宗交易机制和混合交易制度。
因此,很多投资人现在比较迷茫。过去一些经验让大家误认为政策出台往往是利好出境。因为当时创新层出台后,市场不但没涨反而下跌了;但也有一些投资人认为出现这么多政策后,市场一定会变得更好。因此,市场观点形成很大分歧。对于这么大的分歧,我们的观点是这两拨人并不能完全理解市场的真实情况。
最近出的三项政策对新三板影响或超预期
1大宗交易机制是激活新三板隐形流动性的关键推手
我们研究认为,大宗交易制度对新三板市场来说意义重大,里面蕴含的效果可能超过大家的预期。打个比方,我们看到一幅图,一座漂浮的冰山,可以看到的露出水面的部分非常小,我们也都知道泰坦尼克号就是因为撞上冰山导致沉没。理论界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我们看到的冰山在水面上的大概九分之一,水面下还有很大比重。
我们用冰山的比喻,是把流动性分为水面之上和水面之下的。实际上目前大家谈的狭义的流动性就是指冰山以上的,也就是水平面以上的部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新三板的交易制度是以报单制为主,也就是由做市商或投资人报出的单显示在上面,这些单是活跃、透明可见的。但水平线之下的很多定单事实上并没有反应在报单系统上,这部分的单往往不活跃。
所以说要增强流动性,除了要激活现在可见的挂在买一买二的可见的定单外,更重要的还要挖掘水平线下的隐藏的流动性。而大宗交易就是激活这部分流动性的关键性推手。
另外,新三板市场之所以被很多人诟病,说这个市场风险很大。原因在于新三板有很多低价、很离奇的交易单子,在过去两年甚至有很多一分钱的交;也有前一分钟100块,后一分钟1块钱的情况;出现这种离奇价格也是拜新三板的特殊交易制度——协议交易制度所赐。这种典型的一分钱交易给目前交易的投资人带来了错误的信号,他会感觉到承受了巨大价格波动。因此很多投资人觉得风险很大,不敢投资新三板。
我们认为通过大宗交易制度是能很快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因为大宗交易是盘后进行交易,不影响当天的平均价和指数,这对于解决很多公司的一分钱交易而言有很大帮助。
此外,现在实行做市交易的公司,以后就不能进行协议转让了。但很多大股东和新增股东进入和退出时,都需进行点对点的交易。所以做市交易制度一定程度影响了这些正常需求的展开。而大宗交易对打通原有的定向交易有很好的帮助,对解禁减持、并购都有很大帮助。
同时,目前新三板做市商也非常痛苦。一方面他们被认为非常容易赚钱,另一方面今年他们亏损也比较严重。重要原因就是新三板市场上缺少对手盘。但从海外市场及历史经验看,做市商通过买卖价差来挣钱,从长的时间看最终会被削平。因为随着竞价交易的引入,单子竞争性提高,价差会越来越小。因此做市商就必须找到新的收益的补偿,而收益的补偿就来自于大宗交易。因为做市商对公司情况最为了解,同时拥有较多筹码,大宗交易的参与者或报价者往往是做市商。从未来情况看,大宗交易推出对于稳定做市商盈利模式,形成正向循环,不断引入新的做市资金也有帮助。2未来新三板引入混合交易制度,是大概率事件 现在无论从国务院层面,还是股转中心层面,都在提通过一揽子方案来改变市场的流动性,其中对交易机制的完善是作为最重要的结合点的。
当然政策是不可知的,但我们通过研究海外,特别是纳斯达克和日本的典型案例,发现无论哪个交易市场,无论他先采取做市商制度还是连续竞价交易制度,最终都会过渡到混合制度(做市商和竞价交易混合的制度)。比如美国,它是先有做市商制度的,2007年之后,美国纳斯达克又引入了连续竞价交易机制,这跟新三板比较像。再如日本他是先采取竞价交易制度,然后发现该制度不能改变流动性现状,就又引入做市商。
我们认为,新三板的协议转让和做市转让两种交易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流动性改善的基本需求。从未来看,引入混合竞价交易制度,可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也就是说以后做市的股票,可能同时还可引入连续竞价交易的方式。当然,最终引入的公司是局限在创新层还是所有公司都能普惠受益,还要看最终政策的推行。从历史经验看,如果当市场从单纯做市到引入了混合交易,市场流动性至少能提高20%。3私募做市不光为市场带来资金,同时还将促使做市商更为专业化
私募做市具体制度已出来一部分,大家普遍认为这对新三板的影响是正面的,但效果有限。我的观点跟大家的普遍想法略微有点不同。我可以告诉大家一组数据,截至9月底,整个新三板市场只有86家做市商,但已有9100多家公司。假设新三板最终数量达到1万家,平均每家有3家以上做市商,平均每家做市商做市数量不超过100家,那大概需要300多家做市商。美国高峰时有600多个做市商,低谷时也就400多个,而他的股票数量最高峰也就6000家。因此,目前我们的做市商数量非常少。
海外的做市商不像我们,没有地域性和行业性之分。海外做市商会划分区域,为什么他们只会做区域性的做市商呢?因为对于很多初创型企业,信息不对称是最大的成本。如果做市商跟踪得不够紧,对这些企业信息不够了解,会面临很大风险。我们相信,未来从做市商分工的专业化程度来说也需要这样的做市群体。包括针对保险、基金这些大的公募机构需要对口做市商,以后的中小投资人也需要专业分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私募做市商的推出不光看他带来多少资金,还要看他带来多少功能。
此外,还有一点对私募基金来说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因为他带来了金融牌照,并引入了私募基金的定价权。我们相信有能力参与的私募基金一定会拿到这个牌照,而不是去考虑目前他在这个市场上的盈亏得失。从增量带来的资金和功能上说,我们私募做市制度对市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政策调整期如何把握新三板投资机会?
目前新三板处在政策的调整期,如何把握投资机会?还是要从估值入手。首先,目前低于20倍市盈率的公司已经有1300家,占整个公司的比重已达15%。其次,从中报看,净利润增速高于50%的企业总数达到了37%。再次,目前已做市的企业,股价距离他最高点跌幅超过50%的公司占比已经超过20%。从这些数据看,我们认为市场存在大批被低估的公司。对于这些公司,我们提出三条线索,更细致的情况大家可以看我们的《拨云见日》研究报告。
第一、关注定增及做市破发概念。2015-2016年累计破发的公司有534家,定增了亏损超过50%的已接近80家。这些公司中绝对有被错杀的公司。大家可以结合半年报的情况去挑选。
第二、要根据半年报来选择,主要选择业绩持续增长和估值合理的公司。新三板需要成长,但不是大起大落的成长,需要满足2014、2015到2016年稳步成长的条件;同时从估值的角度来看是20倍市盈率或更低的。这批公司数量也不少。
第三、可以关注一下私募做市的偏好公司。私募做市群体和公募做市群体,在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上有很大差异。目前新三板的券商类做市商,他不分行业,而主要是卡市盈率标准,主要看12-15倍市盈率的公司。但很多私募基金,因为是横跨A股市场和新三板市场的群体,他们在投资新三板时,可能更关注跟沪深交易所的联动,更关注在主板表现比较好的行业和公司,特别是一些子领域里的龙头公司。它们未来可能产生并购价值或转板IPO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