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治未病分会成立暨委员会首届学术会议

时间:2019-05-15 04:5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山市顺德区治未病分会成立暨委员会首届学术会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山市顺德区治未病分会成立暨委员会首届学术会议》。

第一篇:佛山市顺德区治未病分会成立暨委员会首届学术会议

佛山市顺德区治未病分会成立暨委员会首届学术会议

时间:2015年4月24-26日(某一天的时间,待定)

地点:

1、顺德区中医院阶梯课室(治未病学术讲座、仪式和现场整脊手法表演)

2、顺德区中医院员工活动中心(叶慧阳大师整脊学习班)授课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孙晓生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杨志敏教授

世界脊医整脊联盟副主席 叶慧阳教授(台湾)出席嘉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主任 贺振泉教授

佛山市顺德区卫计局副局长 郑丹宇女士

顺德区中医院院长 宋小宁女士

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 朱达坚主任医师

大良医院副院长 姜丽霞主任医师

参加人员:各医院和卫生服务站治未病科负责人和医生,以及手法整脊学习班学员

主持:顺德区中医院副院长 于国东主任医师 仪式内容:

1、郑丹宇副局长讲话及治未病分会委员会选举提议与表决(15分钟)

2、治未病分会主任委员致辞及治未病分会秘书提议与表决(10分钟)

3、叶慧阳大师现场手法整脊治疗患者1~2名。(20分钟)

4、中场休息(5分钟)

5、学术讲座(两场共2小时,授课内容待定)

6、晚餐(或中午餐)

第二篇:2016“治未病”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大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

2016“治未病”高峰论坛 暨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大会

会议通知

尊敬的各位专家及同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等一系列文件精神,搭建“治未病”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与规范化进程,提升“治未病”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治未病”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中医预防保健与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定于2016年8月19-21日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2016治未病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大会”。

本次大会将以“加快推进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潜力和活力”为主题,紧紧围绕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深化医改和加快健康中国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和持续推进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等重大命题及热点问题。拟邀请政府部门领导、院士、国医大师和学界精英就治未病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国家宏观政策与战略规划、科技发展方向与前沿技术、学术共识与行业规范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专题报告,集中展示治未病

与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产品,大会还将设置多个分论坛,就相关学术理论、实践内涵、产业链、服务模式与协同发展机制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本次大会是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和《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

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的印发之年召开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盛会。在此,大会组委会诚挚邀请全国各地的同道踊跃参加此次盛会,为我国治未病及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为实现“健康梦·中国梦”贡献各自的智慧和力量。现将相关事宜说明如下:

一、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6年8月19-21日(8月19日全天报到)地点: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

二、组织机构

业务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

承办单位: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

协办单位: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中医药临床分会、安徽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重庆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中医治未病分会、广东省保健协会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膏方专业委员会、山西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云南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

三、大会构架

(一)学术构架

8月20日 全体大会(政府领导、院士、国医大师和学界领袖作主旨报告、专题报告)

8月21日 分论坛(中医药创新发展论坛、中医院管理论坛、治未病科室建设与管理论坛、中医健康监测与评估论坛、体质医学论坛、互联网+中医药论坛、医养结合论坛、中医特色疗法论坛、中医康复论坛、慢病管理论坛等)

(二)中医药健康服务展

参展范围:名医名院、中药资源与产业、中医养生保健产业、中医诊疗设备、健康管理系统、体检设备、可穿戴设备、健康家居、康体健身、营养保健品、养生美食、养生旅游、养老保健与服务、健康保险服务、互联网+医疗„„

四、大会征文

(一)征文内容

1.治未病相关理论与宏观研究; 2.治未病临床研究与应用; 3.治未病学科体系研究; 4.治未病服务体系与创新模式; 5.治未病服务标准与规范; 6.治未病科室建设与管理; 7.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8.治未病与中医药健康服务前沿技术; 9.治未病科技创新;

10.治未病与中医药健康产品、设备的研发、制造和运用; 11.治未病科普、文化传播研究; 12.基层治未病与中医药健康服务; 13.治未病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 14.治未病与商业健康保险; 15.社区、区域治未病现状与展望; 16.中医体质研究与应用;

17.互联网+治未病/中医药健康服务; 18.治未病、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大数据; 19.慢性病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 20.中医健康监测与评估;

21.亚健康辨识、分型、分类与评价标准及方法的研究; 22.亚健康中医干预效果评价及其方法的研究; 23.生活方式管理(营养、运动、睡眠等); 24.中医养生美容;

25.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 26.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内涵与创新发展; 27.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与服务链宏观设计;

28.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发展; 29.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建设; 30.中医药健康旅游;

31.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制定与应用推广; 32.中医药健康服务投融资;

33.健康管理创新理论与学科体系研究、医学服务模式与路径探讨; 34.可穿戴技术及应用; 35.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36.精准医学理论和技术体系构建; 37.医养结合与中医药。

(二)征文要求

1.论点明确,数据可信,具有实用性、先进性与创新性;来稿不退,文责自负。

2.正文前列关键词3~5个,全文字数3000-6000字,摘要300-500字(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4部分)。具体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文献。

3.稿件一律用Word文档标准A4 版面,标题3号宋体,其他均为5号宋体。4.为了方便您提交、修改以及第一时间了解您稿件的接收和安排情况,会议只接收通过大会官方网站在线投稿,不接收电子邮件及邮寄投稿。请登录治未病分会会议服务网,进入“征文投稿”栏目,点击“网上论文投稿”按钮,即可提交稿件。

(三)论文刊登与优秀论文评选

1、本次征文将印制论文集,来稿经专家评审后,符合要求的将编入《2016治未病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大会论文集》,并推荐部分优秀论文在中医药相关杂志上发表;

2、本次大会设优秀论文奖,颁发优秀论文证书。

(四)征文截稿日期:2016年8月5日。

五、学分授予

本次大会授国家级I类学分6分。

六、注册须知

(一)会务费

会务费1200元/人,食宿统一安排,交通、住宿费用自理;

减免规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在读研究生享受优惠价800元/人,以上优惠对象必须于7月31日前完成注册报名并将有效证件发至会务组。

(二)注册及交费方式

请登录治未病分会会议服务网,点击“参会注册”,按步骤操作。

七、联系方式

电 话:010-63590800 63590822 邮 箱:wscyzwb@126.com

第三篇:首届中华民族节庆产业发展与传播峰会暨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成立揭牌

首届中华民族节庆产业发展与传播峰会

暨民族节庆专委会成立仪式

活动方案

·活动介绍

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的“首届中华民族节庆产业发展与传播峰会”于2010年12月28 日-29日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国内外节庆组织代表、民族文化与节庆产业研究专家、国内各种大型节庆活动组委会领导,以及节庆策划执行机构等方面的人士出席峰会并发表演讲。

本届峰会以中华民族节庆产业发展与传播为主题,以“共建中华民族节庆平台、共商民族文化传承

大计、共论节庆发展传播方略、共谋节庆产业美好未来”为目标,围绕节庆产业发展和节庆品牌传播两大主题,结合地方节庆活动的典型案例,解读节庆产业发展之路;根据当前国际传播模式及国内主流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创建民族节庆产业的传播渠道。

峰会着重探讨的议题有:中国节庆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地方节庆活动如何借助外力

扩大发展;如何使节庆活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提高节庆活动的文化含量是当今节庆产业发展所趋;传播在节庆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新传播方略,发挥媒体在节庆传播中的作用;民族节庆“走出去”战略的新思维、新途径;如何提高节庆活动的社会关注度、支持度、参与度。

·峰会宗旨

探索节庆产业运作新理念、新思维;

挖掘民族节庆活动新途径、新道路;

搭建节庆活动传播新渠道、新方式。

·主办单位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承办单位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

“中华民族节庆产业发展与传播峰会”组委会

·支持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北京中新美迪文化发展中心

·支持媒体(排名不分先后)

国内媒体:

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中华民族报、人民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网、新浪、中国新闻服务网、世界民族文化网、《凤凰周刊》、《民间文化》、《传媒》、《财经界》、《今日民航》、《旅伴》

国际媒体:

纽约时报、韩国中国经济新闻、白俄罗斯国际电视台、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印度教徒报,印度时报、秘鲁商报、光速制片、新苏黎世报、VOA、路透社、西日本新闻社、每日经济新闻、日本共同社

·举办时间

2010年12月28日-29日

·举办地点

中国·北京·紫玉饭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

·参会对象

国家有关部委领导

民族节庆专家

节庆产业研究机构专家

文化传播专家

国内外节庆社团组织代表

国内各种大型节庆活动组委会领导

节庆策划/执行/服务机构负责人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简介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简称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是由全国民族文化、民族节庆等领域的科研教育单位、专业性组织及专家、学者、行业工作者等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学术团体组织。

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严谨治学、不断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民族节庆活动的蓬勃发展。遵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章程》,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指导和领导下开展各项学术活动。

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育化出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而民族节庆浓缩了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精华,保留了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是展现民族文化的窗口。节庆活动强调本土化、群众化、政府性、娱乐性、文化性、传播性等多种文化特性的融合,对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地方旅游品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的发展目标是在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中,组织和推动民族节庆文化专业的发展,同时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蓬勃发展。

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将每年举办“中华民族节庆峰会”,研讨民族节庆领域的政策机制、产业发展、学术成就和传播策略等话题;牵头成立“中华节庆联盟”和“节庆传播联盟”两大战略协作体,并通过“中华节庆网”、《中华民族节庆》(通讯月刊),搭建一个学者、地方节庆组织与媒体之间的桥梁。

作为全国最权威的民族学研究机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设立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无论对中国各个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还是对民族地区节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

组成名单

荣誉顾问:

周明甫 全国政协民宗委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王重农 湖北省节庆会展研究会会长,原湖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

主席:

张 刚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

副主席:(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春雷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管理系主任、博士、副教授,《2009中国节庆产业发 展报告》主编,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

邢 莉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生导师

齐勇锋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赵学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研究员、主任

钟 国 世界华人联合大会主席兼基金会会长

耿德文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旅游电视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萧 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亚

细亚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节庆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志峰 国家外专局《国际人才交流》总经理,中谊国际旅行社总经理

马聪玲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市旅游学会理事

邓 峰 北京大学中国节庆研究中心主任

田 阡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副教授

申宏磊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杂志原主编、编委

乔 然 世界博览会国际合作专家、清华大学文化产业旅游经济高级研修班教授

刘芝凤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传播系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委会主任

刘铁梁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 吕尚彬 中国媒介经济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安平平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执行会长

朱定真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华风影视集团副总经理

何明星 高教出版社分社长、博士

吴忠军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委会主任

宋子彬 世界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宋兆麟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张 跃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党委书记,云南省民族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人类学

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张海洋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

张继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李永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 李宝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 澈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对话大使”

陈少峰 国家文化产业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罗康隆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教授

柯银斌 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副主任,察哈尔学会秘书长

胡巨英 著名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组综合统筹办主任,中央电视台三届春节联欢会执行导演 赵 群 阳光卫视公关部总监,《话说晚清》系列节目制片人

赵东鸣 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部长,国庆50、60周年联欢晚会副总指挥,北京政协文史委副主任 郝时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学部委员、研究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

崔恩全 著名编导、导演,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解放军艺术学院编导

黄凤显 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辑、教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

黄忠彩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国家民委政研室副主任、巡视员

韩顺宝 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潘明涛 中国驻巴西大使馆新闻参赞

秘书长:

彭新良 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北京中新美迪文化发展中心主任

副秘书长:(按姓氏笔画排序)

石 峰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

刘宏伟 中国青岛音乐烟花艺术节秘书长、总策划,大型活动策划人

吴承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休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张 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李楚雄 中新美迪(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铁霜 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

徐庆庆 中新美迪国际传媒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中华节庆联盟

中华节庆联盟是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委会倡议发起,以“交流办节经验,繁荣节庆文化,打造节庆品牌”为宗旨,由全国各民族、各地方的节庆组织单位自愿成立的非盈利性协作组织。

中华节庆联盟于2010年12月在“首届中华民族节庆产业发展与传播峰会”上成立,是首家由各民族节庆组织自愿结合的全国性协作机构,联盟成员单位为全国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节庆组织(组委会、节庆办公室、大型活动办公室)。中华节庆联盟现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搭建民族节庆交流平台,承办“中华民族节庆峰会”;弘扬各民族传统节日,倡导并推动传统节日的继承与创新;引导和规范民族节庆健康发展,协助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开展节庆调研、考察活动;传播民族节庆品牌,携手节庆传播联盟开展节庆推广活动。

目前,中华节庆联盟的理事单位初步确定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凉山彝族火把节、南京夫子庙灯会、海南岛欢乐节、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苗族风情节、中国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北京大兴西瓜节、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中国·拉萨雪顿节、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中国剪纸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黄冈大别山旅游节、中国(抚顺)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贵州苗族姊妹饭节、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贵州凯里市国际芦笙节、云南佤族摸你黑狂欢节、博尔塔拉那达慕草原节、达斡尔族斡包节等节庆组织。

节庆传播联盟

节庆传播联盟是由民族节庆专委会倡议发起,以传承中华文化、传播民族节庆为己任,以塑造地区形象、打造节庆品牌、推动旅游经济为宗旨,由海内外媒体自愿成立的非盈利性协作组织。

节庆传播联盟由国内主流媒体和文化、旅游、民族风俗等专业媒体(包括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以及部分国际主流媒体组成。民族节庆专委会作为发起单位,将利用其在民族节庆方面的专业资源,为联盟成员提供节庆新闻线索;组织媒体赴地方对民族节庆进行立体宣传报道;举办媒体间交流研讨,实现优势资源整合,互惠互利,共同推动中华民族节庆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目前,已确定和拟邀加入联盟的媒体有: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华民族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网络电视台、旅游卫视、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新浪网、中华节庆网、中国文化传媒网、中国新闻服务网、世界民族文化网、中国会展联盟网、《凤凰周刊》、《华夏旅游》、《财经界》、《今日民航》、《旅伴》等单位,以及纽约时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俄罗斯第一电视台、韩国每日中国经济新闻社、日本共同社、越南之声通讯社、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秘鲁商报、澳大利亚国家地理台等外国媒体。

中华节庆网

中华节庆网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由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承办,目标是打造成中国节庆领域最具权威性、专业性、学术性的准门户网站,也成为一个可供业内专家、地方节庆组织、专业媒体、会展机构使用的交流平台。

中华节庆网秉承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搭建民族节庆交流平台,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促进地区形象提升和经济繁荣”的宗旨,通过资源输出、节庆文库共享、节庆信息数据库汇编、节庆产业研究、专家调研分析、节庆活动推介、节庆合作交流、咨询策划等主要手段实现中国节庆产业的网络整合,为理论界与节庆从业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促进我国民族节庆产业的持续、快速、良性发展。www.xiexiebang.com

《中华民族节庆月刊》

创 刊 词

2010年的岁末,冰封的北国迎来了各民族节庆组织的代表,首届中华民族节庆产业发展与传播峰会如期在北京召开。萧瑟的寒风中,民族节庆、民族旅游领域内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用热忱浇灌一个刚刚破土的幼苗——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

与此同时,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的通讯月刊《中华民族节庆》也应运而生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将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与每一位关心民族节庆的人士一起,共同为搭建节庆交流平台、打造地方节庆品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努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古到今,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新生节日共有2000来个,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少数民族节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育化出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而民族节庆浓缩了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精华,保留了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是展现民族文化的窗口,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如今的节庆,则肩负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打造地方旅游品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中华民族节庆》(通讯月刊)作为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的会刊,将秉持专委会“搭建民族节庆交流平台,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促进地区形象提升和经济繁荣”的宗旨,致力于沟通学者与地方节庆组织的桥梁作用,为民族节庆品牌的打造和民族节庆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憧憬这份力量让我们心潮澎湃,憧憬这份力量让我们热血沸腾,憧憬这份力量驱使我们不断锐意进取、追求梦想。这种力量来自于您,来自于我,来自于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在翻开《中华民族节庆》创刊号的第一页时,我要代表全体编委向您——每一个关注、支持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的领导同仁,说一声:“谢谢支持”!微笑写在您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里。

执行主编:彭新良

下载佛山市顺德区治未病分会成立暨委员会首届学术会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山市顺德区治未病分会成立暨委员会首届学术会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