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见急重伤病重症医学科诊疗规范
常见急重伤病重症医学科诊疗规范
篇一:重症医学科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目录
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
重症医学科
第一章 重症医学科收治范围
一、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重症医学科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
二、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重症医学科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
三、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重症医学科的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
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重症医学科的监护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重症医学科的收治范围。
第二章 常见急危重伤病重症医学科诊疗原则
根据重症病人特点,在重视原发病诊疗基础上,强调器官功能评估与支持。
一、休克
(一)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
(二)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三)尽快建立静脉通路。
(四)积极处理原发病因。
(五)调整容量状态。
(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或)强心药物,维持血压,保障灌注。
(七)观察尿量、血乳酸等灌注指标并保障组织灌注水平。
二、急性呼吸衰竭
(一)氧疗。
(二)明确并保持气道通畅。
(三)及时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
(四)积极进行评估,能明确原因者,按相应抢救原则处理。
(五)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评估肾功能。
(二)分析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三)根据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确定初步治疗方案。
(四)必要时根据肾脏支持的处理常规进行肾脏支持。
四、急性肝脏衰竭
(一)评估肝功能。
(二)查找肝功能衰竭原因。
(三)去除病因,尽可能停用可导致肝损伤的药物。
(四)注意纠正凝血功能。
(五)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六)必要时进行人工肝等支持治疗。
五、急性左心衰竭
(一)评估心脏功能及容量状态。
(二)查找导致心脏功能衰竭原因。
(三)积极去除诱发因素。
(四)积极调整容量状态,如利尿剂无效时,应用CRRT。
(五)降低后负荷。
(六)必要时强心治疗。
(七)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六、出凝血功能障碍
(一)评估出凝血功能状态,如血小板、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APTT、PT、PTA等。
(二)寻找出凝血异常原因。
(三)根据出凝血功能状态进行相应处理,如补充凝血因子或抗凝治疗。第三章 常见急危重伤病重症医学科诊疗规范
一、休克
(一)低容量性休克。
1.尽快明确和纠正引起容量丢失的病因。如对于出血部位明确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借助内镜、介入或手术进行止血。
2.立刻开始液体复苏,输液的速度应快到足以迅速补充丢失液体,以维持组织灌注。
3.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及时输血治疗,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1)浓缩红细胞:为保证组织的氧供,血红蛋白降至70g/L时应输血。对于有心血管高风险的患者,使血红蛋白保持在100g/L以上。
(2)血小板: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血小板计数<50×109/L时,应考虑输注。
(3)新鲜冰冻血浆:早期复苏时红细胞与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比例应为1:1。
4.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一般不常规使用血管活性药,仅在足够的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或者输液还未开始的严重低血压患者,才考虑血管活性药与正性肌力药。
5.对未控制出血的贯通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采用延迟复苏,收缩压维持在80~90mmHg,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并及时止血。出血控制后再进行积极容量复苏。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老年患者及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延迟复苏。
(二)感染性休克。
1.在感染性休克引起组织低灌注时,应进行早期复苏。即在复苏最初6 小时内,达到以下目标:
(1)中心静脉压(CVP)保持8~12 mmHg;
(2)平均动脉压(MAP)≥ 65 mmHg;
(3)尿量≥ 0.5 ml·kg-1·hr-1;
(4)中心静脉(上腔静脉,ScvO2)或者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分别≥ 70%或者≥65%。
若经过液体复苏后,ScvO2 与SvO2 没有达到目标,可输注浓缩
红细胞达到红细胞压积≥30%,和(或)输入多巴酚丁胺。
2.在应用抗生素之前留取病原学标本,可通过影像学检查早期确定潜在的感染病灶。
3.入院1小时内经验性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一旦明确病原,则根据药敏结果调整为敏感的抗生素。
4.若存在脓肿等局部感染灶,或可疑引起感染的体内医疗工具,应及时去除感染灶。
5.积极进行液体复苏。若单纯液体复苏无效,应尽早加用血管活性药物。
6.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推荐氢化可的松,每日补充量不超过200mg,最好持续静脉输注。
(三)心源性休克。
1.积极进行病因治疗。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行溶栓、PTCA、外科治疗。
2.建立静脉通路,密切心电监护。绝对卧床休息,吸氧,止痛。
3.进行容量复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组织灌注;纠正酸中毒;抗心律失常治疗。
4.对严重的、难治的、其他方法无效的心源性休克,可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体外膜氧合等辅助装置。
5.防治ARDS、急性肾衰竭、DIC等并发症。
(四)梗阻性休克。
1.立即缓解致使血流通道受阻的病因。
2.根据不同梗阻原因所表现出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调整容量状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组织灌注。
二、循环系统
(一)心脏骤停。
1.立即持续性胸外按压。
2.开放气道,包括徒手仰头举颏法、托颌法(颈椎损伤者)。也可使用口咽通气管、喉罩、气囊面罩或气管插管。
3.人工辅助通气或机械通气。
4.如为室颤或无脉室速,电除颤。如为无脉搏电活动(PEA)和心脏停搏,继续心肺复苏。
5.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6.开放静脉通道。
7.应用复苏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8.复苏成功后如仍昏迷,进行亚低温治疗。
(二)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1.适当镇静镇痛。
2.吸氧。
3.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4.监测心肌酶及心电图有无动态变化。
5.建立静脉通道,保持给药途径畅通。
6.给予硝酸酯类、抗凝、抗血小板、他汀类等药物治疗。
7.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8.立即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血管重建。
(三)急性左心衰竭。
1.体位为坐位或半坐位,腿下垂。
2.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可行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
4.开放静脉通道。
5.给予利尿剂、强心药、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
6.筛查病因,并对应处理。
(四)恶性心律失常。
1.持续心电、血压监测。
2.吸氧。
3.判断有无血流动力学障碍(如意识改变、低血压、休克、严重心肌缺血症状、严重心衰症状等),如存在,立即给予电复律(快速型心律失常)或临时体外起搏(缓慢型心律失常)治疗。
4.开放静脉通道,纠正病因,选用针对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5.如为心跳骤停,立即心肺复苏。
(五)高血压危象。
1.持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
2.了解基础血压情况,评估心脑肾眼底等脏器功能情况,适当镇静镇痛。
3.开放静脉通道,规范给予降压药物治疗,逐渐达到病人所需要的目标血压。
4.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5.必要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三、呼吸系统
(一)重症哮喘。
1.氧疗。
篇二: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
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
及诊疗规范
目 录
第一部分 院前医疗急救
第一章 院前医疗急救范围及流程
一、院前医疗急救范围
二、院前医疗急救流程
第二章 需要急救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急危重伤病种类
一、需要急救患者的生命体征
二、常见急危重伤病种类
(一)急症疾病种类
(二)危重症疾病种类
第三章 常见急危重伤病院前医疗急救诊疗规范
一、急症的院前医疗急救诊疗规范
(一)休克
(二)胸痛
(三)腹痛
(四)呼吸困难
(五)气道异物
(六)呕血
(七)咯血
(八)意识障碍
(九)小儿高热惊厥
二、危重症的院前医疗急救诊疗规范
(一)循环系统
1.心脏骤停
2.急性冠脉综合征
3.急性左心衰竭
4.恶性心律失常
5.高血压危象
(二)呼吸系统
1.重症支气管哮喘
2.呼吸衰竭
(三)消化系统
(四)内分泌系统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糖尿病低血糖昏迷
(五)神经系统
1.急性脑血管病
2.癫痫大发作
(六)意外伤害
1.坠落伤
2.爆炸伤
3.枪伤 4.电击伤
5.溺水
6.中暑
7.急性中毒
8.急性过敏性反应
9.动物性伤害
(七)外科危重症
1.创伤
2.颅脑损伤
3.胸部损伤
4.四肢损伤
5.烧(烫)伤
(八)妇产科危重症
1.阴道出血
2.胎膜早破
3.急产
4.宫外孕破裂
第二部分 医院急诊科
第一章 医院急诊科救治范围及流程
一、医院急诊科救治病种范围
二、急诊处理流程
三、急诊处置分级
第二章 急诊患者中危重症的判别标准
第三章 常见急危重伤病医院急诊科诊疗规范
一、急症的医院急诊科诊疗规范
(一)休克
(二)胸痛
(三)腹痛
(四)呼吸困难
(五)呕血
(六)大咯血
(七)昏迷
(八)小儿热性惊厥
二、危重症的医院急诊科诊疗规范
(一)循环系统
1.心脏骤停
2.急性冠脉综合征
3.急性左心衰竭
4.心律失常 5.高血压危象
6.急性心包压塞
(二)呼吸系统
1.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
2.呼吸衰竭
3.重症肺炎
4.肺栓塞
(三)消化系统
1.上消化道出血
2.急性重症胰腺炎
3.急腹症
(四)内分泌系统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非酮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3.糖尿病低血糖昏迷
4.甲亢危象
5.肾上腺皮质功能危象
6.垂体危象
7.严重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五)神经系统
1.急性脑血管病
2.癫痫大发作
篇三:2013年.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
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
目录
第一部分 院前医疗急救
第一章 院前医疗急救范围及流程
一、院前医疗急救范围
二、院前医疗急救流程
第二章 需要急救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急危重伤病种类
一、需要急救患者的生命体征
二、常见急危重伤病种类
(一)急症疾病种类
(二)危重症疾病种类
第三章 常见急危重伤病院前医疗急救诊疗规范
一、急症的院前医疗急救诊疗规范
(一)休克
(二)胸痛
(三)腹痛
(四)呼吸困难
(五)气道异物
(六)呕血
(七)咯血
(八)意识障碍
(九)小儿高热惊厥
二、危重症的院前医疗急救诊疗规范
(一)循环系统
1.心脏骤停
2.急性冠脉综合征
3.急性左心衰竭
4.恶性心律失常
5.高血压危象
(二)呼吸系统
1.重症支气管哮喘
2.呼吸衰竭
(三)消化系统
(四)内分泌系统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糖尿病低血糖昏迷
(五)神经系统
1.急性脑血管病
2.癫痫大发作
(六)意外伤害
1.坠落伤
2.爆炸伤
3.枪伤
4.电击伤
5.溺水 6.中暑
7.急性中毒
8.急性过敏性反应
9.动物性伤害
(七)外科危重症
1.创伤
2.颅脑损伤
3.胸部损伤
4.四肢损伤
5.烧(烫)伤
(八)妇产科危重症 1.阴道出血
2.胎膜早破
3.急产
4.宫外孕破裂
第二部分 医院急诊科
第一章 医院急诊科救治范围及流程
一、医院急诊科救治病种范围
二、急诊处理流程
三、急诊处置分级
第二章 急诊患者中危重症的判别标准
第三章 常见急危重伤病医院急诊科诊疗规范
一、急症的医院急诊科诊疗规范
(一)休克
(二)胸痛
(三)腹痛
(四)呼吸困难
(五)呕血
(六)大咯血
(七)昏迷
(八)小儿热性惊厥
二、危重症的医院急诊科诊疗规范
(一)循环系统
1.心脏骤停
2.急性冠脉综合征
3.急性左心衰竭
4.心律失常
5.高血压危象
6.急性心包压塞
(二)呼吸系统
1.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
2.呼吸衰竭
3.重症肺炎
4.肺栓塞
(三)消化系统
1.上消化道出血 2.急性重症胰腺炎
3.急腹症
(四)内分泌系统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非酮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3.糖尿病低血糖昏迷
4.甲亢危象
5.肾上腺皮质功能危象
6.垂体危象 7.严重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五)神经系统
1.急性脑血管病
2.癫痫大发作
3.重症肌无力危象
(六)意外伤害
1.坠落伤
2.爆炸伤
3.电击
4.溺水
5.中暑
6.急性中毒
7.过敏反应
8.动物性伤害
第二篇:重症医学科抗生素使用管理规范
重症医学科抗生素使用管理规范
自去年卫生部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规定,我科根据科室特点特制定抗生素使用原则如下: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使用抗生素必须要有明确的指证,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抗生素的使用要严格分级管理制度,根据医院公布的医生使用抗生素权限,不同级别的医师决定不同级别的抗生素的使用,杜绝越级使用抗生素。特殊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有科主任或拥有权限的专科医师经过讨论后方可进行使用,并在病程记录中进行记载。
(三)应尽量根病原学结果(如各种培养、涂片)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多进行病原学培养。
(四)抗生素的使用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每三天应根据体温、血常规、病人体征等对所使用抗生素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或终止抗生素的使用。
(五)我科既为全院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但同时也承担部分麻醉复苏的任务,手术病人多,故应严格控制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治疗范围。针对预防使用抗生素的病人,根据病情如无必要及时停止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 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第三篇:重症医学科岗位职责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ICU)人员岗位职责
一、重症医学科科主任岗位职责
(一)在院长领导下承担临床科主任的全部职责,是重症医学科诊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第一责任人,应对院长负责。确保重症医学科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及合理的治疗。
(二)重症医学科科主任应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的成员,参与医院医疗质量与病人安全管理工作。
(三)本岗位具有相应危重病医学执业资格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担任。
(四)在重症医学科病房工作至少五年以上,具有相应重症医学科训练水准、熟练的专业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了解危重病医学的进展情况。
(五)每天24 小时、每周7天能够随时在病房从事重症医学科临床及管理工作,或授权一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的医师从事上述工作。
(六)具有与各临床与医技科室间协调的能力,能参与检查、评价医院内合理利用重症医学科医疗资源的情况。
二、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岗位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相应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并协助主任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二)主管分管床位的一切医疗工作。安排每日工作(转入、转出等)。每日查房,随访转出病人,负责手术前、转科前病人的检查。检查每日医嘱及执行情况。做好家属的日常解说工作。
(三)具体负责教学和进修、轮转、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指导下级医生进行检查、诊断、治疗、特殊技术操作。修改下级医生书写的病历、病程记录和医疗文件。审签出院及转科病历。考核住院医生的日常工作能力和水平。
(四)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病人发生病危、死亡和其它重要紧急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主动参与科室医疗纠纷接待工作。
(五)完成院内和院外会诊、出诊任务,紧急任务呼叫,必须立即赶到病房或与病房取得电话联系。
(六)危重病人的转入或者病情发生突变时(如:心跳骤停等),负责现场指挥,组织并保证各项急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七)主持疑难病人、死亡病历的临床病历讨论及重要会诊。
(八)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常规,经常检查医疗、护理质量。
(九)检查重要仪器的保管、使用和维修等情况。检查特种药品的保管使用情况、物资储备及消耗情况,设备报修等。
(十)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
(十一)积极钻研业务,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努力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汇总、整理并保存各种监测资料,填写登记卡片,及时总结经验。
(十二)本岗位具有相应危重病医学执业资格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担任。
(十三)在重症医学科病房工作至少5年以上,具有相应重症医学科训练水准、熟练的专业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了解危重病医学的进展情况。
(十四)每天24 小时、每周7天能够随时在病房从事重症医学科临床及管理工作。
(十五)具有与各临床与医技科室间协调的能力,能参与检查、评价医院内合理利用重症医学科医疗资源的情况。
二、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岗位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相应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
(二)主管分管床位的一切医疗工作。安排每日工作(转入、转出等)。每日查房,随访转出病人。检查每日医嘱及执行情况。做好家属的日常解说工作。
(三)指导下级医生进行检查、诊断、治疗、特殊技术操作。修
改下级医生书写的病历、病程记录和医疗文件。
(四)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病人发生病危、死亡和其它重要紧急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汇报。积极配合科主任及上级医师,做好科室医疗纠纷接待工作。
(五)完成紧急任务呼叫,必须立即赶到病房或与病房取得电话联系。
(六)危重病人的转入或者病情发生突变时(如:心跳骤停等),负责现场抢救工作。
(七)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
(十一)积极钻研业务,努力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汇总、整理并保存各种监测资料,填写登记卡片,及时总结经验。
(十二)本岗位由具有相应危重病医学执业资格的主治医师担任。
(十三)在重症医学科病房工作至少五年以上,具有相应重症医学科训练水准、熟练的专业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了解危重病医学 的进展情况。
(十四)每天24 小时、每周7天能够随时在病房从事重症医学科临床工作。
(十五)具有与各临床与医技科室间协调的能力。
三、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岗位职责
(一)在科主任及上级医师的领导下工作,参加日常、夜班和节假日值班。紧急呼叫,不论是夜间或休息日,必须赶到病房或立即与病房取得电话联系。培养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作风和对病人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
(二)新毕业住院医师应经过麻醉科、普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电图等有关科室轮转,能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危重病医学的基础及专业理论知 识,并培养一定急救应变能力,为医治危重病人打好基础。
(三)病历书写(转科记录或住院记录)要求 24 小时内完成。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迹清楚、语言通顺、完整准确。病程记录及时,准确反应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及上级医师的查房意见。死亡、转科、交接班以及出院病人,都要有完整的病历手续。各项监测数据及时记录在规定表格上,字迹清楚。
(四)熟悉各项基本技术操作(如:急救复苏、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等),熟悉各种重要仪器(呼吸机、除颤器、床边监测仪等)的使用操作常规。关心爱护仪器的使用和保管。
(五)对所管病人应全面负责。随时了解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向科主任及上级医师汇报,提出初步的诊治意见。下班前应向值班医生交好班,应床头交班,不交班不能离去。
(六)在主治医师指导下开医嘱,并每日检查医嘱执行情况。特种药品、限制级抗菌药物须在主治医师指导下开出医嘱和处方。严防
差错事故。科主任和上级医师查房时汇报病人病情。他科会诊时应陪同诊视。
(七)接到手术室、急诊室或其他科室通知后,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如:安装并检查呼吸机及必要的急救器械)。在病人到达后,接收有关科室转来的全部病历资料。
(八)手术后病人的转入,必须了解手术情况,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尿量、输液成分、输液量,并标记各种引流管和记录引流量,做好交接班。重点患者转出科后三天内进行随访,必要时向主治医师汇报病情。
(九)家属探视时主管病人的医师要主动及时与家属沟通。积极配合科主任及上级医师,做好科室医疗纠纷接待工作。
(十)自觉遵守医院各项工作制度,严格无菌操作,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十一)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国内外医学科学先进经验及进展,在主治医师指导下参加病历资料整理和分析,不断总结临床经验。
(十二)本岗位由经过重症医学科专业培训,并经技能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四篇:重症医学科申请
奉节县人民医院 关于设置重症医学科的申请
奉节县卫生局:
我院于2009年11月成功创建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2010年已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建设三级甲等医院。为了适应医疗业务发展的需要和满足病人的需求,我院于2009年3月6日成立了重症医学科,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院重症医学科位于住院部5楼东头,于手术室、检验科、放射科、心电B超室等毗邻,占地500余平方米,业务及功能用房,医疗设施、人员配备严格执行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09】23号(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规定。
二、床位及人员配置
编制床位7张,常年展开床位10张,病房宽敞明亮,空气消毒质量达国家标准。科内设主任1名,护士长1名;专科医生5名(其中内科医师3名、麻醉科医师1名,外科医师1名);专科护士21名。医生、护士已经分期分批派往重庆市“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医生、护士陆续参加全国的重症医学科专委会组织的培训班。
三、设施
科内拥有国内先进的多功能吊塔10套、多参数有创生命监测仪11台、多参数(有创、无创、便携)呼吸机6台、便携式除颤仪1台、床旁血气分析仪1台、心电图机1台、多功能电动床10张、微量推注泵10台、静脉输液泵10台、加温毯及降温毯各1套、肠内营养输注泵等。
四、业务范围
收治对象主要为临床各科室的急危重症病员,包括心脑血管意外病员、严重创伤及大手术后病员、急性理化因素致伤性急病症病员等。能完成各专业重症病员的急救、监护工作,常规开展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有创动脉(静脉压)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心肺脑复苏、心脏除颤等。自开业以来,成功抢救多例重症病员,对全院危重患者及时的提供了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助。
根据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精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原已设置的综合重症加强治疗科(病房、室)(ICU)应重新申请“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登记,并更改原科室名称为重症医学科的要求,我院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设置重症医学科的申请,我院将严格执行卫生部下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规定,将我院重症医学科建设成为渝东北地区特色专科。
特此申请,望批准。
奉 节 县 人 民 医 院
二O一一年八月九日
第五篇:重症医学科简介
重症医学科简介
我院在省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院领导班子的精心规划下,从2016年底ICU的筹建工作就开始进行,从基础的建设到病房装修,再到先进设备投入和ICU医护人员的培养,都做了系统的论证与规划。于2017年5月8日,已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开科短短半年内曾抢救多名急危重症患者,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重症肺炎、各种休克、脑出血、大面积心肌梗塞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患者。
我科是按现代化医院要求,严格遵循最新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建立而成,布局合理、规范,与相关紧密科室临近,便于转运及检查。根据与医院整体床位比,设有床位7张,1间为隔离病房,为临床科室急危重病人的监护、抢救与治疗提供良好的救治基地。另外,科室还配备多功能电子病床、多功能吊塔;费森CRRT机1台、多功能有创呼吸机、可转运便携式呼吸机各3台、输液泵10台、微量泵28台、机械排痰机4台、气压治疗仪1台、除颤仪1台等多种精密医疗抢救设备,大大满足临床使用需求。
科室现有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轮转主治医生1名、住院医生2名、护师4名、护士7名,根据实际开展床位数,后期逐步再增加医患、护患比。
科主任(吕莹康):029-81004171 81004274 医办室联系电话:029-81004214 护办室联系电话:029-81004161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3.1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3.2 空气洁净技术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
3.3 中央导管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3.4 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 针对感染高危人群、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等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血液净化相关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器械相关感染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患者在使用某种相关器械期间或在停止使用某种器械如(呼吸机、导尿管、血管导管等)48h内出现的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如果停止使用相关器械时间超过48h后出现了相关感染,应有证据表明此感染与该器械使用相关,但对器械最短使用时间没有要求。
3.6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associated-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 患者在留置中央导管期间或拔除中央导管48h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3.7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 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所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h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3.8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 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或拔除导尿管后48h内发生的尿路感染。3.9 医院感染暴发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outbreak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
central line 4.1 ICU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兼职感控人员等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4.2 应制定并不断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落实于诊疗、护理工作实践中。
4.3 应定期研究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4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对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4.5 应针对ICU医院感染特点建立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进修人员、实习学生、保洁人员等,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6 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文件及指导原则。
4.7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有关规定。
4.8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建筑布局、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
5.1 ICU应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5.2 ICU整体布局应以洁污分开为原则,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5.3 床单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 m2,床间距应大于1 m。5.4 ICU内应至少配备1个单间病室(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8 m2。
5.5 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相对湿度应维持在30%-60%。
5.6 装饰应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消毒的原则。
5.7 不应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6 人员管理
6.1 医务人员的管理要求
6.1.1 ICU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医务人员,ICU专业医务人员应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护士人数与实际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3:1。
6.12 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宜分组进行,人员相对固定。
6.1.3 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6.2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6.2.1 医务人员应采取标准预防,防护措施应符合WS/T 311的要求。
6.2.2 ICU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等。6.2.3 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6.2.4 应保持工作服的清洁。
6.2.5 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6.2.6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上岗前宜注射乙肝疫苗。6.3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
6.3.1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应遵循以下原则: a)应将感染、疑似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区安置;
b)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6.3.2 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单间隔离如隔离房间不足,可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集中安置,并设醒目的标识。
6.4 探视者的管理
6.4.1 应明示探视时间,限制探视者人数。
6.4.2 探视者进人ICU宜穿专用探视服。探视服专床专用,探视日结束后清洗消毒。
6.4.3 探视者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4.4 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探视者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进行防护。6.4.5 应谢绝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7 医院感染的监测
7.1 应常规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微生物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相关信息的记录。监测内容与方法应遵循WS/T 312的要求。
7.2 应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L)、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标本做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具体方法参照WS/T 312的要求。
7.3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a)应制定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b)应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分析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据此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c)对疑有某种微生物感染的聚集性发生时,宜做菌种的同源性鉴定,以确定是否暴发。
7.4 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 15982。
7.5 应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医院感染发病趋势、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积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7.6 宜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监测。8 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1 应严格掌握中央导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8.1.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8.1.3 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8.1.4 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8.1.5 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8.1.6 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8.1.7 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8.1.8 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
8.2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2.1 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8.2.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8.2.3 置管时间大于3d者,宜持续夹闭,定时开放。8.2.4 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不应常规进行膀胱冲洗。
8.2.5 应做好导尿管的日常维护,防止滑脱,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
8.2.6 应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返流。8.2.7 长期留置导尿管宜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7d-10d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按说明书更换。
8.2.8 更换导尿管时应将集尿袋同时更换。
8.2.9 采集尿标本做微生物检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操作方法针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标本时应从集尿袋开口采集。
8.3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3.1 应每天评估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
8.3.2 若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头胸部抬高30°-45°,并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
8.3.3 应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6 h-8 h—次。
8.3.4 在进行与气道相关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8.3.5 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
8.3.6 应保持气管切开部位的清洁、干燥。
8.3.7 宜使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插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3.8 气囊放气或拔出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
8.3.9 呼吸机管路湿化液应使用无菌水。
8.3.10 呼吸机内外管路应按照11.4的方法做好清洁消毒。8.3.11 应每天评估镇静药使用的必要性,尽早停用。9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9.1 应严格掌握患者出人ICU的指征,缩短住ICU天数。9.2 应符合国家关于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要求。10 手卫生要求
10.1 应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应不低于1:2,单间病房应每床1套。应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每床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10.2 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10.3 医务人员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的要求。
10.4 探视者进人ICU前后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 11.1 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如下:
a)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随时清洁并消毒; b)医疗区域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c)计算机键盘宜使用键盘保护膜覆盖,表面每天清洁消毒1-2次;
d)—般性诊疗器械如卩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宜专床专用;
e)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如交叉使用应一用一消毒;
f)普通患者持续使用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输液泵、氧气流量表等)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g)普通患者交叉使用的医疗设备(如超声诊断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表面,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位患者使用后立即清洁消毒,不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h)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11.2 地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11.3 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ICU,空气净化系统出、回风口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11.4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的消毒如下:
a)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b)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 c)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12 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
12.1 床栏、床旁桌、床头柜等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12.2 床单、被罩、枕套、床间隔帘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12.3 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保持清洁,防止体液浸湿污染,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13 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 13.1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13.2 腹泻患者的便盆应一用一消毒。
13.3 有条件的医院宜使用专用便盆清洗消毒机处理,一用一消毒。
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
14.1 ICU空气应达到GB 15982的要求。
14.2 空气消毒可采用以下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a)医疗区域定时开窗通风。
b)安装具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c)空气洁净技术:应做好空气洁净设备的维护与监测,保持洁净设备的有效性。
d)空气消毒器:应符合《消毒管理办法》要求。使用者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并定期维护,保证空气消毒器的消毒效果。
e)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应遵循WS/T 367的规定。f)能够使空气达到卫生标准值要求的合法有效的其他空气消毒产品。
ICU护士常见职业危害与防范
ICU是危重患者、高新仪器设备集中的医疗场所,作为ICU的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相对特殊性,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若不注意防范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ICU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针刺伤:我国是乙肝高发国,乙肝总感染率约60%。艾滋病的流行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ICU的护士面临严峻的职业危害的考验。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有可能将疾病传至医务人员,尤其以针刺伤最为多见。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IV污染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的比率为1.8%[1]。
1.1.2 负重伤:由于搬运重物、患者等引起护士脊柱、关节损伤。ICU患者病情危重,有的由于疾病限制,不能正常翻身、更换床单等,必须由护士搬动。在搬动患者时往往要使很大的力气,日积月累引起护士腰椎损伤,很多还引起腕部受损、肿胀。另外长时间的站立,静脉曲张也极易发生。
1.1.3电离辐射的影响:ICU中患者常需在病房做床旁X线检查,护士应协助拍片。常暴露于小剂量的放射环境中,长时间的接触会蓄积作用产生致癌、致畸、杀伤白细胞、脱发等不良后果。
1.1.4 噪音:ICU集中了现代化的监护仪器、抢救设备,如呼吸机、多参数监护仪、输液泵等,这些仪器运转时产生大量的噪音,其音量>70(db),而正常人在>45(db)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听力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烦躁,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2]。
1.1.5 空气不新鲜:ICU病房相对封闭,空气流通差。
1.1.6 触电仪器非常多,引起触电的原因有设备带内线路老化,接线板损坏,微量泵损坏漏电,无安全用电知识等均可引起触电。
1.2 化学因素
化学消毒剂的广泛应用ICU 的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对皮肤有轻度损害,强烈的稳定.1.3心理社会因素
紧张的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负性因素,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4医务人员的相关因素
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因素、个人防护意识、职业暴露的频率、防护措施、安全用具、预防接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