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星楼盘新卖点--e房地产分餐运动系列报道
合纵连横行业结网--e房地产分餐运动系列报道之一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1年04月16日 16:25 互联网周刊
不论房地产业内如何因商业利益而聚合离散,也不管三大网络联盟是受到网络效应的启迪还是实践了网络效应而降低了成本,客观地说,它们的成立加速了中国房地产业的信息化进程以及竞争格局的重组
上个世纪末,房地产业界巨头王石曾经放话:“2000年我们讲网络,2001年我们讲联盟”。王石的话语终被验证,2001年,“结网”在业内流行一时:结网的形式是联盟,联盟 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正在于网络效应——信息共享、集体采购、互惠互利。
三个半联盟
在房地产业界的众多联盟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数三大联盟和一个不结盟的“联盟”,可算是三个半联盟。按成立时间的先后,这三大联盟分别是:“俱乐部队”由深圳万科发起,以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中城房网)为依托。中城房网由万科、中海外、华远、万通、上海金桥、河南建业、沈阳华新、银都国际等房地产开发企业发起成立。因其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因此被业内戏称为“俱乐部队”。
2000年11月26日,住宅产业集团联盟(简称中住联)在深圳举行的首届中国住宅产业集团总裁峰会闭幕式上宣告成立,它涵盖了住宅产业内的开发商、住宅部品供应商和设计施工等产业上下游的33家企业。其中不乏中房集团、北京城市开发集团等著名企业。从成员组成来看,基本可以构成一个产业链。该联盟首届主席由中房集团总裁孟晓苏出任。由于该联盟是由建设部住宅产业办牵头组织,成员也多为国有企业,因此被喻为“国家队”。
在中住联内部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在国内198个城市中拥有228家企业,而且据说这些企业中只有约10%的企业和集团具有股份关系,因此业内人认为中房集团本身就是一个联盟。尽管中房集团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中房集团的228家企业是集团的成员企业,而不是联盟概念,然而,在今年1月8日中房集团新世纪发展战略发布会上,成员企业参加数字社区签约仪式后,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指出,此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最大的数字社区联盟的产生。这实际上等于承认了集团的联盟地位。
三个联盟从不同角度影响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但对于这些联盟,业界也颇有一些微词。比如,潘石屹和林少洲对联盟的反应就有些特别,甚至被业内戏称为不结盟的“联盟”。今年1月,正值中城房网聚首北京之时,潘石屹等人则汇聚羊城召开21世纪中国房地产峰会,有传闻说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成立另一个联盟。网上有消息说,当有人问及林少洲是否知道“中城房网”发起的新住宅运动时,林说,大概知道一些,就是那群四五十岁的人做的东西。言外之意,是将自己归入新生代开发商行列。有了这个“新生代开发商”的潜意识认同,人们很难不把他们当成一个联盟来看待。
“大家一起来砍价”
虽然三大联盟在成立时各有各的说法,但做法上却有惊人的相似:启动集团采购的信息平台。
中住联成员企业,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公开宣称:参加住宅产业联盟的动机,是因为“对它的集团采购十分感兴趣”,和他的话如出一辙的是作为中城房网会员,同时也是中住联会员的天津顺驰集团董事长孙宏斌:“我对中城房网的集团采购最感兴趣”。可见集团采购对于产业联盟的凝聚力的确非常重要。然而,对于何时将集团采购活动搬到网上,各平台的情况又各不相同。
万科组建建材采购网站www.xiexiebang.com。中住联提出,“先从网下做起,网下网上结合,重点选择目前开发商共同需求的采购部品,由粗转细,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品种的部品生产、供应、采购体系,一步一个脚印地让集团采购成为现实,并最终实现电子商务。”对此,中住联秘书长付涛指出,之所以首先启动集团采购项目,是因为这项工作能够更快地把大家凝聚在一起。集团采购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发挥网络和电子商务的优势。联盟的第一步是将大家聚集在一起进行商务,第二步将是开发联盟内部电子商务的网络采购平台。
2001年1月8日,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全体成员企业就集团采购也达成了如下协议:由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委托中国房地产网(www.xiexiebang.com 2001年04月16日 16:27 互联网周刊
一开始卖房,就有很多人问有没有宽带。到现在要入住了,人们又问什么时候宽带能够开通,都能提供什么服务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们对信息基础设施的需求
智能化成为当然
房地产业界竞争日益激烈。比如,前几年时北京市房价居高不下,对于开发商来说,图纸一出就有人哗哗地将钱送上门来,没有谁愿意再去研究什么市场。当时大家拼的是谁有路子,谁能将本来10层的楼批成20层,谁能拿到好的地段等,因为这才是真正的钱。但从去年开始,北京的房地产业开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子真正成为商品了。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如果不研究人们观念和需求的变化,房子可能真是要卖不出去了。恰恰在这个时候,宽带等概念被炒得热极一时,房地产商难以拒绝。
智能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才真正兴盛起来。据建设部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专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齐荣生介绍,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的智能化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仅仅用自动化这样的概念已经不能准确地涵盖智能化的含义了。后来的智能大厦必须具备:建筑设备的自控系统、通信网络化、数据化的办公和物业管理系统等内容。齐荣生说,目前国内智能化小区中,做得比较多的是安防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通信网络和宽带网的应用是最近两年的事情,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大资金的进入而兴起的,但发展很快,被接受得也很快。齐荣生说:“百姓有这种需求,企业有这种实力,所以大家共同将这个概念炒热了。”北京宏大兴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喜明也深有感触。他说:“智能化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我们的预料。”据介绍,北京宏大兴业公司去年推出的主打项目是坐落在北京海淀区上地环岛附近的怡美家园。这个项目是2000年1月3日签的约,当时,黄喜明组织了一批专家进行研讨,内容是究竟上不上智能化项目和上多少智能化项目。“那时,我们还觉得智能化现在可能是个卖点,过个一两年才会成为小区必备的配套项目。现在来看,只过了不到半年,智能化就已经成为小区的必备品了。”黄喜明如是说。
“幸好当初我们的论证结果是智能化一定要做。不然现在卖房可能就会成问题。从我们的客户群看,因为小区属于中关村地带,购房者之中白领和科研人员较多,客户群体文化素质相对偏高,因此,他们对于宽带网的需求也比较高。一开始卖房,就有很多人问有没有宽带。到现在要入住了,人们又问什么时候宽带能够开通,都能提供什么服务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们对信息化程度的关心。”
以网络化为主要内容的智能化进程,不会是大IT行业内的厂商一方所能左右,它们通过影响购房者而催生出对于信息化的市场需求,而这一市场需求加上房地产业界市场化竞争的加剧,又影响到了房地产企业纷纷作出网络化的商业决策。这是一个推拉合力的进程,虽然它在逻辑上不免有些简化。
像Dell一样攒房子
一年前,在北京的一个房地产与新经济研讨会上,很多与会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目前的中国,实现网上购房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事实上网上购房已经有人在实践了。
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去年时就提出要“让网络参与生产过程,改变传统商业模式”,为实践自己的理论,冯仑推出了其最厉害也最现实的武器——万通筑巢网。筑巢网,英语名称为do it yourself(DIY),网址为www.xiexiebang.com。万通号称:客户只需在网上选好地、订好房型、签好合同、付完定金60天后,就可以搬到位于郊区的独立式住宅里去住。为解释筑巢网的运作模式,冯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设万通(A)与某地产商(B)进行合作。地产商有500亩土地,约可建造500套独立住宅。地产商负责土地的七通一平并取得开工许可证后,500套房屋的建造及其服务即交给万通。在万通的引导下,500位客户(C)在该地块进行选择,并确定房型和设计,随后定购建材(这些建材是由万通在网上从国际采购而来),并监督施工。客户的这些选择和定购过程均可在网上进行。地产商对客户收取的是土地的增值费,万通对客户收取的是相当于房屋建造成本15%的服务费,两者互不干扰。这样,万通利用网络将上游的地产商和下游的消费者连接在一起,既符合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又符合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冯仑将这种供房方式比作“像Dell一样攒房子”。
冯仑说:“中国目前是先盖好了房子卖给用户,是一种纯粹的、典型的工业化阶段的盖房子和卖房子的模式。我们很希望过渡到购房人先提出自己的要求,然后由发展商提供给他们想要的产品这一理想的模式。当然这不是一天能够完成的。房地产业这种特定领域里的供求信息究竟能不能存活、能不能发展、能不能达到我们预定的商业目标,还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件事情本身没有前景。我坚定地看好,像房子这种人类生活所必需的消费资料以及生产资料将会通过网络经济的促进,得到更大更新的发展,而且将彻底改变我们在工业化时期形成的那种对城市、对建筑物的认识。”
冯仑的想法不仅让房地产业大吃一惊,即使在IT业界,大部分人也认为冯仑在吹牛。然而,冯仑为自己的企业制订了一个比较乐观的目标:在五年内每年推出一万套独立住宅。冯仑说:“按照目前的价格水平,一万套住宅将有50亿到100亿元的营业额。按保守估计,至少不会赔钱。我们希望这种网上定制的产品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成为万通的主导产品。”
对此,华新国际总裁卢铿评论了一句:“冯仑兄的野心很大啊。”但随后他还加了一句:“筑巢网可能会引发中国房地产界的一场变革!”或许我们今天要对冯仑的做法进行点评还为时过早,但至少我们可将冯仑归为中国房地产业界最早尝到了互联网甜头的人。因为人们清晰地记得,就在前不久万通推出万泉新新家园时,靠着“CEO的都市官邸”的广告和“宽带到桌面”的宣传,实实在在哄抬了一把房价。(互联网周刊记者 张九红)
IT是这样分餐的--e房地产分餐运动系列报道之三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1年04月16日 16:38 互联网周刊
具体到给房地产界提供IT支持的含糊意义上的IT厂商这边,清晰的是商业机会不言自明,不清晰的是厂商身份不好确定,切入市场的角度各不相同,具体如何去做更是你说我说
房地产界的趋势一时内算是比较明朗,对于他们,智能化正在变成常务而不再是什么创新。但具体到给房地产界提供IT支持的含糊意义上的IT厂商这边,清晰的是商业机会不言自明,不清晰的是厂商身份不好确定,切入市场的角度各不相同,具体如何去做更是你说我
说。对此,齐荣生认为:“夹心蛋糕的一面是建筑,另一面是IT,中间的夹层则是智能建筑。这个夹层的边界在哪儿,目前还不明确。尽管如此,大家都已经感到夹层的滋味非常可口,都要往夹层里挤。很难用以前对企业的分类来定位企业,在这里会有很多新的商业机会。”
寻找起点
如今的商业洪流源于最初时一道道溪流的艰难向前。我们希望能够找到在这方面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把握它们的角色转换过程。
德达创新科技(集团)应该算是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智能化建筑的专业化公司。1993年初该公司成立时,国内多家专业媒体以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智能建筑的公司诞生为内容进行了报道。
回想当年的创业经历,德达公司总裁徐铁不无感慨:“当时我在布线时率先采用了8芯线,很多通信专家都质问我为什么要用8芯线代替2芯线,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成本的增加。那时我就对他们说,将来的电话线不仅仅要传输话音,数据系统也要在上面传输,2芯线是不能满足要求的。现在看来,不仅是数据,连画面也将要通过电话线进行传输了。”
在进入智能化建筑领域之前,徐铁曾加入到中关村的行列,也曾倒腾过电脑,应该算是中关村的第一批村民。经历了国内PC机从暴利走向微利的阶段,徐铁注意到了IT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巨大市场空间。“智能建筑实际上是信息产业结合了传统的建筑业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其核心是将IT的内容安装到建筑物里面,使建筑聪明起来,人们在里面能够感到更加舒服、更加安全。同时,也会大大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对于智能建筑,徐铁是这么定义的。“德达成立时,第一批客户是清一色的银行和政府机关。到2000年下半年,我们感到市场一下子增大了许多。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智能化建筑的好处,对于他们来说,增加了智能化等于增加1%的投入,至少能增加5%的回报。房地产商的反应是,有了智能化系统的建筑卖得快。”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智能化对于建筑来说已经是不可缺少。像银行、宾馆、酒店等,装修得档次低一点或许还是能够被人们接受的,但是如果网络系统、安防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等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想正常经营却是非常困难。
对于徐铁来说,互联网给他们带来的机会远不止是市场的扩大。1997年,德达公司就着手开发以家庭控制器为核心的社区管理网络。通过这种控制器,小区的安全防范、物业管理和读表、收费等活动,都可以通过小区内部的网络来实现。徐铁说:“今后,像家用空调等电器系统的控制,也可以通过网络管理起来。这还不够。小区的网络还可以再与其他的小区相联,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城域网。”1998年,德达开发出这套系统并在六七个小区内投入使用后,社会上的反应非常强烈。“几年来,这套系统真是好评如云。它首先获得了北京市火炬计划的立项;以后通过建设部的部级鉴定;去年又得到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该基金无偿给我们70万元支持这个项目;去年还通过了由科技部牵头的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的认证;前不久我们又通过了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专家一致认定我们的产品达到了世界级水平。”谈起自己开发的产品,徐铁不想掩饰自己的兴奋。
角色丛足够丰富
“房地产企业与IT企业的对接”只是一个泛泛的框架,在所谓的“IT企业”这边,大家所共有的其实只是一点或一些或很多IT背景,在角色扮演方面,却是“角色要由自己去定义,角色丛足够丰富,角色之间或是对立或是互补,总之是绝对不尽一致”。
在中国智能化建筑市场中,德达不仅想扮演一个开拓者的角色,还试着成为运营商。基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去年德达推出了一个叫HomeNET的家居网络产品。“这是一个针对各个社区的物业管理和信息化进行工作的网络产品。现在全国有5万家物业管理公司,这5万家公司中是否能每家都请一位网络工程师?显然可能性不大。对于物业公司来说,既使能请到网络工程师,他们也不可能对网络以外的控制器进行管理,而HomeNET的推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HomeNET,我们能够给物业公司提供在线的远程信息化的服务。今后物业公司只要上了我们的HomeNET网,我们就能给他们提供在线的网络维护、物业健康保险以及保安、保洁、工程维护等服务。这样我们就不仅仅是一家智能化小区的系统集成商,而且是一个后续的运营服务商。”徐铁说。
去年年底Tom.com和长宽合作成立了一家企业,其商业模式有很多地方与德达的HomeNET模式非常类似。这让徐铁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对于德达来说,这两家公司真是太有钱了,不过,徐铁说他同时也非常高兴,因为有人从侧面证明了他去年6月提出的HomeNET的正确性。另外,这个市场太大了,多几家公司来开拓反而是好事。这就好比德达和清华同方之间的竞争一样。“前几年,整个智能化建筑市场上只有德达一家知名公司,后来清华同方进入了这个市场,我们的销售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每年增加得更快了。”对于将要出现的竞争,徐铁的感觉是这样的。
徐铁的感觉或许没错。但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曾试图和很多专注于宽带接入的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商来探讨德达的模式。然而,他们的反应却是,不知道这家公司。
“这不奇怪。虽然从整体看,德达、长宽等公司都属于做智能化小区的公司,也都属于大IT范畴,但他们专注的重点并不十分相同。德达专注的是整个智能化领域,长宽等公司更加专注的却在宽带接入这块内容。从更细的分类看,德达应该算是IB(Information Building)企业,而后者却是纯粹的IT企业。当然,今后这两类企业在小区局域网和物业服务领域会出现竞争,但这两个领域在国内都有非常巨大的市场。”对于记者的疑问,齐荣生先生给了这样的答复。
事实正是如此:新企业层出不穷。以蓝波万维这样的新兴公司为例,这家公司是由蓝波公司和丰联集团联合成立的,去年5月正式开业,它主要从事的就是宽带社区的投资及后期的运营服务。蓝波公司给自己的定位是做宽带服务和运营的高科技公司。北京第一个网络社区—兴涛社区就是这家公司建的,开通时间是1997年;国内第一个开通的宽带社区—北京大西洋新城也是这家公司建的,开通时间为1999年12月21日。
决战楼宇
在房地产e化的进程中,各家IT厂商已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他们或是为合作伙伴提供解决方案方面的技术支持,或是直接去进行网络建设,甚至直接去提供内容服务。最热门的地带往往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具体到宽带概念同样如此,在这里,房地产商可能未尽完全清楚的是,宽带概念的周边实际上有着三类IT企业,虽然它们的角色经常交叉乃至混淆:一是提供在宽带基础之上的服务或内容的企业;二是从事宽带建设和运营的企业;三是提供宽带所需软硬件设备及解决方案的企业。我们找到了房地产界与之直接打交道较少的几家IT企业。相信他们的一些看法和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将有助于增进房地产界对这一范畴的理解。3Com重新确定先锋部队
周宁是3Com公司的宽带产品销售经理。他介绍说,宽带产品是3Com公司做调整后重点推出的产品。“对于这块业务,公司看得比较重,并将此作为公司的一个市场增长机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3Com公司根据自身的销售特点,将原有的代理商做了一次重整。原来3Com的代理商有两种,一种是DP(专门从事传统产品的分销),最典型的例子是晓通;另一种是SDP(在卖产品的过程中搭载合适的解决方案),SDP要面对最终用户。在进入宽带接入市场后,3Com公司从原来的SDP里找出了一些有电信用户基础的代理商和有广电用户基础的代理商,给他们起了一个新名字叫BSDP(宽带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支持他们侧重在电信和广电领域推广3Com的解决方案。
虽然目前已经有接近100家比较有实力的企业开始或多或少地投入自己的销售人员和售前人员做市场推广工作。但对3Com来说,市场竞争还不太激烈。因为今年是电信推广宽带接入的第一年,而中国电信在这方面有一个五年的推广计划。“中国的情况往往是这样,只有在电信有大动作的时候,集成商才会有实惠的项目做,厂家也才会有大量产品卖出去。现在,电信还处在选型期,在考虑用何种方式介入宽带市场。”
Cisco、蓝波同游大西洋
北京大西洋新城是第一个由中外合作开发的生活社区,也是一个全功能的高品质居住社区,其规划设计的原则,是为在北京居住及发展的公司或个人提供一个具有增值潜力的大都会顶级居住环境,这样一个社区对于网络化有着明确的需求。开发商北京信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最终采用蓝波万维的解决方案,实现了大西洋新城的宽带入户。
蓝波是一家宽带网络的建设者和服务平台提供商,而Cisco的产品系列可适用于多种接入技术,供应商很容易便可从它的多种解决方案中选择相应服务并为每个客户定制服务。在系统实施初期,蓝波在Cisco的协助下分析了各种解决方案的特点:光纤直接入户不现实。在国内,由于光交换设备和技术原因所造成的总成本还是很高,比如说:光交换、光HUB、光Modem的价格比普通的交换机、HUB、Modem的价格就要高出很多,这就造成运营商的成本过高。况且光纤入户在目前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一般住户所需要的带宽并不高,10M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是“浪费”。
ADSL、Cable Modem在大西洋新城“水土不服”。目前在美国有的公司对电信提出了ADSL解决方案,对广电提出了Cable Modem解决方案,了解这些方案的人都清楚,它们都是从总前端出来,Cable Modem在美国解决30到40公里,ADSL解决3公里到4公里,这都不是“最后一公里”。显然用解决3到4公里甚至是30到40公里的技术来解决大西洋新城所面对的“几百米”的事情会出现明显的“水土不服”。
再有就是局域网方式了。这种方式是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目前10MBps、100MBps以太网非常普及,1000MBps以太网技术也相对成熟且价格低廉。最终蓝波公司与开发商合作,采用了全以太网接入方案,它的基本构想是:1000MBps以太网为城域骨干网,实现1000MBps以太网到小区,再通过100MBps以太网到楼层或小型楼宇,10MBps以太网到住户端;联网介质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即通过光纤及超五类线连接各楼网络主交换设备,在建筑物中构成统一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在建筑设计时,就已经将网络的接口安装到了每一个住户的室内,提供了10Base T或100Base T接口。
这种方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采用专用的网络线(超五类双绞线),数据传输安全、稳定。
2.综合布线单独走线,真正实现了上网与打电话互不影响。
3.升级方便。该种方案已经为未来的升级做好了打算。社区用户现采用10MBps接入内部网络,因为目前它已经能满足小区内居民服务、娱乐的需要。将来随着网络内容服务数量的增加和更先进技术的出现,10MB的带宽可能将不再能够满足需要,这也可以通过升级骨干网和接入交换设备,入户带宽就可很容易地达到100MBps,而用户只需网卡支持100MBps即可。方案有了,局域网中的关键设备性能是决定用户宽带是否通畅的关键,蓝波在这方面所选产品均来自Cisco、3Com等著名国际公司。在大西洋网络新城社区上,它所选择的网络关键设备有3Com 3300、3500交换机、Cisco 2600路由器等。
目前整个大西洋新城社区网络已开通377户,运行良好,用户对目前使用的网络感到比较满意,开发商对此的评价也都不错。
长城宽带 宽带长城
在所有的中国IT厂商中,长城可能是对宽带最为积极的一家企业。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已在全国发展了140多家代理,与200多家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业务涉及全国近50个城市。
长城宽带的发展目标是“将信息高速公路接入千家万户”,它计划3-5年内发展用户1000万户,使得中国1/5的家庭在网上互联。长宽网络旨在以较低的价格向网民提供10M以上带宽的网络接入服务,并开展诸如www.xiexiebang.com公司周宁所介绍的IT厂商这边正在进行的准备,大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房地产商对眼花缭乱的IT概念做到心中有数。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对IT很不熟悉的房地产商,对于IT正在变得似乎“很熟悉”,这不只是一些技术概念,也包括了它们对于IT市场竞争态势的把握。对于黄喜明来说,他觉得自己在IT方面的选择余地正在加大。“去年,长宽成立时就宣称要进入小区的局域网,最后要实现全国联网。他们第一个推出的概念是免费做接入,免费提供小区的布线,免费提供信息平台,免费服务等。对于长宽来说,现在最大的竞争来自于中国电信。继长宽之后,有很多公司都开始提供免费的接入服务,现在中国电信意识到了市场的压力,他们也同样提出了要免费服务。”房地产商对IT熟悉程度的加深,对一些IT厂商来说可能不太适应,但对于网络化进程却无疑是一件好事。
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人们在住房方面对于IT的需求内容,改变了服务于房地产领域的IT厂商和电信厂商之间的相互角色参照,也改变了房地产商的做事方法:他们提供的房屋产品加入了全新的IT内容,他们提供房屋产品的方式在试着向个性化服务转变,他们相互之间也在采取诸如联盟等方式以实现信息共享和成本降低。这样说起来,在纷纷扰扰,概念含混的背后,这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连贯的经济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来自不同领域的需求方和供应方不仅改变了他们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各自的利益所在,而且也正在试探着各种获取利益的方式,一个成熟的利益结构,将支持网络化不再是“到底该如何展开的无休止的争论”,而是一个具体、有序的社会经济过程,由陌生的技术到具有实用性的商品,再到生活质量的实实在在的提升,Nasdaq的冰冷不能掩盖网络化的热度提升。(互联网周刊记者 张九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