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俞孔坚给部级领导干部的讲座——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
2004年第十一期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的演讲。
俞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首席设计师。先后应邀在英国、美国等八个国家以及国内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发表专著与论文百余种,设计作品及个人先后多次获得国际和全国性的奖项。
俞教授是少壮派的专家,是我们组织部长讲座以来最年轻的一位学者,而且有独立的见解,曾经主持和参与了五十余项较大的国际国内城市规划设计,被聘为建设部城市规划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担任《城市规划》等学术期刊编委。俞先生提倡“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
俞孔坚教授演讲实录
解放前有一本漫画叫做《三毛流浪记》,在座各位都很清楚。当年三毛离开农村,向往城市—大上海,远远看到城市,过了河,向往城市里什么呢?有米饭吃,有好生活过。但他真正到了上海以后,发现这个城市原来是这么的乱,比他想象的要差的多:警察到处抓人,不但吃不饱肚子,还经常有皮肉和精神之苦。这是《三毛流浪记》所描绘的当时对城市的憧憬以及城市的现实。而我们现在正是大量的人经历了类似三毛的经历。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但他们所向往的这个城市会是什么样子
图-1 飞机上看杭州郊区:几乎看不到一块完整的土地。
图-2 杭州城区:“天堂”都地狱这般,何况其它城市?
杭州湾是这样,长江三角洲是这样,珠江三角洲是这样。
两大危机:民族身份与人地关系
与中国城市有关的第一大危机是当代中华民族身份的危机。我们到底是谁。第二个就是人地关系的危机,就是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地球上继续待下去。
2.1 民族身份危机
所谓的民族身份就是梁启超所说的中华民族与文化“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的个性与特性。当代中国我们要重新回答这个问题。历史上没有这个问题,我们民族的身份很明确,我们是黄种人,我们有康熙大帝,有乾隆大帝,有故宫,有长城,这都象征着这个民族是中华民族,是个封建帝国,身份是很清楚的。
从文化景观和人文地理学意义上说,它是指一个地方有别于其它地方的地理特征,即认定自己属于某一个地方。那我们是不是认定我们自己属于某一个地方呢?有没有物理特征来表明中华民族这群人有他的个性?我们的景观、城市是我们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你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你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城市。所以,我们有理由说,城市和景观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身份证,也就是说,我们盖的每一栋楼实际上就象征了、代表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现在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出现了身份危机。
我是谁?可以看到,这是街道上你们到处可以看到的一张广告(图-3)。韩国美女广告或者是美女用的是韩国形象,然后用韩国人的技术来造中国的美女。
图-3 我是谁?当代中国城市如同人造美女一样,在追求异常和化妆中失去了自我
最近还有一宗法律案件,夫妻俩结婚好几年了,老婆很漂亮,一直认为是很漂亮,结果生了个孩子,很丑,丈夫结果就怀疑这老婆是不是对她不贞了,后来一查老婆倒是很忠贞,但不是他所见到的,她做过整形手术,是假的美女。这个时代连美女都是假的了。所以说身份没有了,人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身份。
我们日夜与之为伍的城市也是这样。象征我们自己和民族身份的城市被化妆了,看看我们的城市,我们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如果说景观能够代表我们身份的话,那末,我们是如何在滥用“景观化妆品”来伪装我们的身份的?
第一种城市景观的化妆品:古典的西方帝国。
圣彼德广场这样的欧洲巴洛克景观。这个圣彼德广场就是最早的一个巴洛克广场,君主和教皇的巴洛克风格。因为当年的罗马教皇感叹古罗马帝国是如此宏伟。恺撒大帝的权力如此巨大,这么有钱。因而想在中世纪之后再造罗马的辉煌。但是殊不知当时古罗马是靠掠夺邻国的资源来维持很小一帮罗马公民来挥霍和消费的。我们到欧洲到意大利肯定是要去参观圣彼德广场的。所有的市长肯定都要去参观的。但是不知道背后是什么,我要告诉大家背后的故事:当年(16世纪上半叶开始)是罗马教皇希克斯图氏五世以及后来的几个教皇靠卖赎罪券来掠夺所有信徒的财富而建造的。所谓赎罪券就是信徒付钱,教廷给你盖个章,就给你免去一切罪过,你的下辈子就不再下地狱了。所以搜刮了大量的财富。用这些财富干吗呢,就修建了这个圣彼德广场和圣彼德教堂。结果由于这个,导致德国人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宗教革命和新教的发展。他们质疑教皇凭什么卖赎罪券就可以把这个人的罪恶赎掉呢?所以就导致了宗教分庭抗礼,就出现了战乱,导致整个罗马教皇的削弱,最后只剩下梵蒂冈一个小地方了。这个就是历史,这就是宏伟巨大的广场和建筑背后的危险。
同样后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也想再造古罗马的辉煌。他也是觉得古罗马是如此宏伟,所以他仿造了罗马。幻灯片上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路易十四用同样的巴洛克语言,建了这个凡尔赛宫,这是个最完整无缺的巴洛克式的宫殿和园林。然而,这个辉煌宫殿同样是路易十四靠侵略和掠夺欧洲邻国财富建立的。同时还让他的后任君王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和政治及社会债务,以至于最终使后来的路易十六走向断头台。这就是我说的古典帝国,古典西方帝国城市景观的历史。但它留给我们的形式确实是宏伟的、巨大的,让人激动的、震撼人心的,让参观者都感觉到我必须要建得跟它一样。但是它的背后,我刚才说了,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根源。而恰恰是这个恶魔,在当代开始潜入中国。
上海的世纪大道,一条巴洛克式的景观大道,也是请法国人设计的,两年前我们就批评。这显然是一大错误,一个城市中间一条100米宽的大路,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有什么用处呢?实际上没什么好处。第一,城市两侧这么多人需要横跨这条大道,走100米的路,要穿越来往的滚滚车流,你可以想象有多么的危险,有多么的不方便。这个城市里原来有非常致密的肌理,有像人体的血脉一样的道路系统,像毛细管一样的交通结构,结果横拉一条伤疤,相当于把所有毛细管都切断了。这个实际上对整个城市的功能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说是为了展示和纪念而修建的一条景观大道,实际上,它解决不了城市的基本功能问题。
这是广东某地的一个广场,它恰恰就是圣彼德广场的翻版:高大的罗马柱廊,围合一个巨大尺度的城市广场,全都是西方古典君主的语言。但人呢,一个每平方公里一万人的高密度城市,何以在这近半个平方公里的广场上空无一人?因为这个广场不是为人民修建的,尽管它叫“人民广场”。它是一种政绩与权力的展示和摆设。
刚才讲了,都来之被标榜为最好的中国城市的景观,差的城市就更不用说了。还有青岛的,大连的。你们的广场,的尺度完全是用同样的巴洛克概念来建我们的城市广场,城市的景观。它的背后是什么呢?再看这是深圳的,大家都去学习的,认为这些都是好的城市、好的景观。我们的城市领导们不光从国外学习,我们也从国内所谓好的城市去学习,但学到的是什么?他不知道背后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造这样的景观。而这样的城市能给我们彰显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呢?是以古典西方帝国的身份来营造我们的城市,结果把我们自己变成了西方古典的帝国。
第二种城市景观化妆品:封建的中国古典。
我现在批了半天是西方的古典君主,那是不是我们就用中国古典,是不是中国古典就能代表中国人的身份呢?前几年,北京曾经兴起“夺回古都风貌”的运动,结果所有的房子都要盖上大屋顶,所以你看到长安街上好多房子都有大屋顶,认为这便是代表中国的。那实际上是把自己认同于封建的中国的古典。它的源头就是我们的紫禁城,似乎紫禁城就象征中国。但是我要说,那是中国的过去,那是封建的中国古典。似乎苏州园林就象征我们这个中国的园林,但那也是过去,那也是古典的过去,是封建士大夫的。它们都不是当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身份证。但我们恰恰现在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古典的、封建的中国拿来装点我们的城市。这是你们可以看到的,在我们广场上把华表和龙柱、宝鼎当成广场上的装饰。实际上我们是在认同于康熙,类同于乾隆,类同于秦始皇了。我要说的是,封建古典的中国,那是过去不是当代。
图-5 第二种城市景观化妆品:封建的中国古典(杂交以古典西方帝国的巴洛克,北京某城市广场)
第三种城市景观化妆品:现代西方帝国。
好,我批判了半天,又批判中国的古典,又批判西方的古典,那有人就说我们来个现代的。请看这是所谓现代的,现代长安街上的马上要完成的国家大剧院,这够现代了吧。这是法国安德鲁设计的,法国人最时髦的建筑师设计的。它们看上去很现代,但如果我们用民主的、科学的精神去衡量,它未必具有现代性。也就是说,它只模仿了西方的形式,并没有西方现代的精神。
图-6 第三种城市景观化妆品:西方帝国的现代(北京,央视大楼)你再看看,这是央视大楼,在传媒时代,央视大楼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央视大楼一盖起来,这个民族基本上就以它为身份证了。大剧院当然也算,也是一个民族身份证。所以你拿这个看,人家就觉得这是中国的象征。如果这房子盖起来以后,你可以想想看,这是什么样的姿态。这是典型的帝国形态,西方帝国的入侵,一种文化的入侵。这样用公共资源建造的公共建筑在一个倡导民主科学的西方是不可能盖起来的。它悬挑七十米,整个楼的造价估计花100亿人民币。可以说,如果我们用十分之一的造价来盖这样的房子,完全可以盖出同样功能、而更美丽漂亮的一个大楼。但是,为了一种心态满足、一种极度的帝国的心态的满足——跨越城市,凌驾于城市与大众之上,有人却愿意为之挥霍十倍的代价。你可以看,这个在悬挑出的最顶端的办公室可能将来就是央视总裁坐的办公室,它可以俯瞰全城,它可以看到自己的非凡、自己像秦始皇一样的君临天下。所以这种心态,恰恰就是西方帝国建筑师所理解并迎合此时的中国甲方的。我为什么把这样的建筑师叫西方帝国建筑师呢?因为他希望他的建筑凌驾整个城市之上,成为永世的纪念物。这是一种帝国建筑师的心态。像当年英国殖民主义建筑师,英国帝国建筑师到印度去建帝国的城市和建筑一样。他们想在印度盖一个英帝国的形象,所以有了新德里的国王大道。当时他们就高呼:“帝国主义万岁!”为什么?它实现了建筑师的一个理想,建筑师本身心中就有一个帝国的理想,他希望他的建筑是统治一切的,但是这样的理想在民主与科学的欧洲和美国肯定实现不了。在美国,用如此挥霍的方式来建造一个本来可以用十分之一的花费就实现的建筑,美国全民都会来反对你盖这个楼。纳税人的钱,凭什么用来挥霍?
我们盲目地把所谓现代西方的形式当作现代,但是我们恰恰只拿到了西方帝国的那部分内容和现代西方的形式,并没有拿到西方现代民主和科学的实质精神。所以只有形式,没有内容,这个内容是腐败的、腐朽的,是与中国正在为之奋斗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不管它们的形式看上去是多么现代,但实际和内容是不能统一的。刻薄地讲,这样的建筑和景观是现代外衣包裹着的封建帝国的腐尸,是我们应该坚决摈弃的。
第四种城市景观化妆品:异域的景观,奇花异卉,被当作美化我们城市的灵丹妙药。
到处都是这样,南方的、北方的,一搞“大庆”、一搞“十一”、“五一”,北京尤其如此,北京天安门广场,“五一”搞一次大花坛,“十一”搞一次大花坛,搞了一两个星期就撤掉了。每一次搞的要几百、上千万的代价,为了装点一下,但且看它装点出什么样的东西呢?尽是这样一些所谓代表中国特色的东西:龙啊、凤啊、长城啊、亭台楼阁啊。看这花坛倒很像一
个大型生日蛋糕,鲜花做的,一年比一年大,品位之低可想而知。各大媒体也年年如此大肆渲染,鼓动全国各大城市争相摹仿、攀比。你可以看看,用巨大花费来造布景式的城市景观,把我们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城市身份不知道是什么?
图-7 第四种城市景观化妆品:花枝招展、庸俗的、奇异异域人造景观(广
场上的花坛)
所以说身份问题,是中国城市面临的一大危机,实际上它背后都是有根源的,我一会再讲这个根源是什么。上面讲的这些都是现象。有人问我长安街上哪些建筑好,哪些建筑坏,有人说妇联怎么样,交通大厦怎么样。实际上那都是这个身份问题没有解决,我们都是在追求某种奇异的东西,在标榜某种向往的身份,结果导致了我们失去真实的身份。就像某少女想把自己化妆成韩国美女,结果失去了自己美的特质。
2.2 人地关系危机
第二大危机就是人地关系的危机,这也是中国当代面临的最大危机。人地关系的危机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球籍危机,是你能不能在这个地球上继续待下去的问题。而民族身份问题是从文化层面上讲这个民族是不是能独立存在的问题。所以这两个问题都是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认真对待。2003年我们的神州5号上天,当然这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我们的宇航员上天了,五千年的飞天梦想实现了,这是值得举国欢庆和全球华人自豪的事。但是欢庆之后我们必须冷静下来,看看这幅据说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次亲眼看到和拍到的中国大地的影像,以前都是外国人拍的影像。我们看到了什么?黄色的祖国大地。绿色的地方几乎是很小很小。而再看看我们的邻国,北面的俄罗斯,南面的东南亚,都是充满绿色,生机勃勃的绿色。所以说五千年了,中国这块土地已经不堪负重,经不起再折腾了。只要你到高空去看看就知道了,土地的生态危机是何等的严重。认识这个危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把这个从宇宙飞船上拍到的景象在某一点放大。你就可以看到在我们的土地上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一个景象,放弃祖宗的荫护:
在湖南乡下的一个村寨前面,几个老农正在从他们的祖坟上面挖掉一棵古树,古樟树。因为村头有大树倒买商正在那等着,他要出六十块钱买这棵树,倒卖到城里去。于是,村民便连祖坟都不要了,这是风水树啊,连风水都不要了,连祖宗的荫护都不要了。挖掉这棵树的同时,他挖掉了整个生态系统,树上的乌鸦窝没了,树上的喜鹊窝没有了,树底下的蚯蚓没有了,黄鼠狼没有了栖息之地。同时,水土流失又染黄了这条本来是清澈的河流。我跟踪了这棵树好久,从挖出来开始,然后被运走,苗木倒卖商把六十块钱交到老农的手里,然后运到城边,可以看到苗木倒卖商又把它种在一个专门用来倒买倒卖大树的苗圃地里。到苗圃地里的时候,上百年的一棵老樟树只剩个光杆,光杆司令了。最多也是个断臂的维纳斯,所有的枝叶都没有了。然后房地产开发商要化两万块钱将她买去。种到这高档的住宅区,那是被他破坏了的山,砍掉了山上的树木建起来的一个地产项目。他想拿它来装点,打出广告说,我这个小区里头有两万块钱买的古樟树。所有这些都是一个畸形的城市美化过程(图-8,9)。
图-8,9 放弃祖宗的荫护,因为城里人的“美化工程”需要这棵树。城市正在掠夺我们的农村。这种掠夺方式是以美化和发展的名义进行的,是正当的,法律上是很健全的,完全是一种商业交易形成的。但是它带来的灾难也是史无前例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北京、上海、苏州、杭州,你可以看到城市里头好像一夜之间绿化美化起来了,好像都种上了大树。但是它背后的山川河流都污染了,都变成黄的了,它们的郊野乡村再也没有了诗意。
第二个景象,哭泣的母亲河:
南方的河和北方的河都是我们的母亲河,可是他们都在哭泣。哭泣什么?我那残酷的儿女们,你们为什么用钢筋水泥捆绑我柔弱的躯体啊?将我肢解,令我断流?你可知,流动是我的天性,连续是我的生命。从雪山高原,到林莽峡谷,从平原阡陌,到湖沼海滩,……我之于生命的地球,正如血脉之于人类。也因为我的流动和连续,才使你有一个美丽的童年、美丽的梦。但是这个美丽童年、美丽梦以后再也不会有了。可以看到,大江南北没有一条河流是完整的了,没有一条河流是自然的了,河流的描述:我曾经有浅滩深潭,如琴弦响着动人的乐曲;春汛到时,我让洪水缓缓流过,秋旱来临,我释放不尽的涌泉。我曾经有鲜嫩的水草在丰腴的肌肤上舞动,幽凹处,青蛙和鲶鱼唱着黎明与日暮的歌;我曾经有磐石兀立,向濯足的路人诉说春天的丰润与秋天的萧瑟。好大的浓荫啊,那是身边的乌桕与河柳的投影,阴凉中有成群鲫鱼共享自由与欢乐。但这都没了,都变成花岗岩水泥护岸,甚至衬底,甚至拿水泥衬底。所以我那卑俗的儿女们啊,你们嫌我草灌丛生,包容泥土与生命万物,可那何尝不是我的美德?你们嫌我曲折蜿蜒,自然朴素,可那何尝不是诗的源泉?你们认贼为父,让生硬的水泥和花岗岩奸淫我纯洁的躯体;你们浮华虚伪,让意大利的瓷砖、荷兰的花卉和美利坚的草坪装饰我的玉体,令我面目全非(看看,连形式都是意大利的)。所以南方的人呵北方的人,你们曾经向我排泄着污秽和浊流(本来我们把河流污染了,这当然已经很坏了),而今却拿我开刀整治,举着“泻洪”的利刃,开着“清污”的铲车,多想问你们,还记得吗?我是你们的母亲河啊!
原来是这样的杂草丛生,茂密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河流现在就变成了虚假的河道。原来是这样的杂草杂灌丛生的,那是真正美的生态的,我们现在都失去了。这是个非常悲惨的改变。我们的后代出不了诗人,出不了画家,为什么?他没有诗的源流,没有画的源流。这河流怎么都变成水泥渠道了?你到长江去看看,到我们的钱塘江去看看,二十米高的水泥防洪堤岸,哪有诗情画意啊?
海南省的大小江河,做了拦水坝已是大错特错,为什么两岸还非得要用水泥把它们捆绑起来?防洪堤做得比城市还要高好多。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做法,源于农业时代对洪水的恐惧,我们这个时代不应该这么去做了。应该用新的生态的方式新的土地系统的理念来对待我们的河流。必须认识到高堤防洪不是好的做法;必须认识到,在全国普遍缺水的情况下,洪水是资源。洪水之所以变得如猛兽豺狼,只应我们没有善待河流水系。防洪之道决不在高筑河堤,而在建立一个滞洪的湿地系统,从区域尺度上解决水资源的蓄留。100年一遇、500年一遇的水泥堤岸可以休矣,无论从短期经济利益还是长远国土生态考虑,都告诉我们必须走生态之路来协调旱涝之灾的问题。关于河流问题我一会儿还要讲,它有多种的功能,不仅仅是防洪的功能,我们现在仅仅把它变成渠道来做了,变成排洪沟了,抽水马桶似的,洪水一来,一抽水,马桶里的水全跑光了,全抽走了。剩下的干旱还是干旱,下游的洪涝更厉害。所以整个观念,整个理念都要改变(图-10,11)。
图-10,11 哭泣的母亲河:单一的防洪目的和工程措施,使大江小河失去美丽和生态功能(北京清河,浙江永宁江)。
图-12 生态恢复后河流:生态理念下的景观设计(浙江永宁江,与图-10同一地
段)
第三个景象,离开土地的中国:
当代中国城市的扩展过程我形象地可以做如下比喻:一块石头抛在水里,水浪不断的扩开,使人不断离开土地,与此同时,外面的人不断涌入城市。但我们城市给了他们什么呢?连个座位都没有。可以到天安门广场和各地广场去看看,有多少个座位是留给我们老百姓去坐的,没有,席地而坐(图-13)。离开了土地,但城里又没有给我们土地。怎么办?这就是离开土地的时代,城市里的人在离土地越来越远,农村的人在匆忙地放弃土地,反正大家都在离开土地。
我们的理想是纽约,我们的理想是香港、是新加坡。我们去参观、模仿的对象恰恰就是这些。但是我们不知道纽约已经没办法了,纽约人留给我们多少惨痛的教训可以吸取,而我们不去吸取,恰恰看到它表面的辉煌的高楼大厦,这是我们现在正在追赶的。我们就像三毛当年想象的城市那样去追求城市,我们是在用农业时代的城市理想去追求一个工业化和后工业时代的城市,而不是站在更高的城市时代或者后工业时代来想象未来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所建造的城市是落后的。
图-13 离开土地的中国,缺少“座位”的城市,呼唤人性化的城市(北京)
第四个景象,土地的挥霍:
我们在挥霍,包括挥霍土地,同时在建造一个不属于我们自己的城市,是一个化妆起来的城市
图-15,16 对土地的挥霍和鄙视
第五个景象,我们在鄙视土地:
这是个鄙视土地的时代。一旦这块土地划为开发区以后,推土机就来了,毫不顾及这土地上有没有其他的生命存在,毫不顾及土地上有没有其它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存在。然后把房子按上去,山是破的,河是破的,历史一点都没了,重造一个新城。这是鄙视土地,鄙视土地上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自然的过程。但我们曾经的土地是什么样的?这是《史记》里头记载的一个故事:晋文公重耳为逃避夺得了王位的弟弟之迫害,落难荒野,走到乡下,饥饿难忍,向乡下人要讨吃的。乡下人说我这个土地已经好长时间没下雨了,不打粮食,没什么能给你充饥,我只有这块土地。所以老农就把一块黄土放在一个器皿中,送给重耳,重耳当时很愤怒,我向你要吃的,怎么你给我一块土啊?他的大臣赵衰就告诉他:“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有了这块土,你就有了社稷,就有了国家,你就有了你的王位和权力了。重耳就跪下来,把这块土捧在手里。这就是我们曾经的土地伦理,对待土地的敬畏:土地就是全部,土地就是社会的全部,土地就是财产,土地就是财富,土地就是权力,土地就是一切。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我们现在对待土地是因为土地仅仅是金钱,没有任何其它的含义。
所以说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土地,回到土地的完全价值,到底是什么?这我本人信仰土地,所以我自己叫土人,我的研究所叫土人景观设计研究所。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在我们村前面风水林里头挖了一块土,带到北京来,这块土后来一直跟着我到美国,到欧洲,后来又回来,回到北京来,现在我还是珍藏在箱里头。土就是一切,是你的寄托,是一个民族的寄托。它的意义不光是实用的,还有更多的意义,包括其象征意义。而我们现在正在践踏它。所以加剧了人地关系的危机
除了刚才讲的这个土地危机,除了我们不恰当地、不科学地在使用它以外,主要是我们失去了对待土地这种敬畏的态度,土地的伦理堕落了,这是最可怕最危险的。它是人地关系危机的根源。
2.3 危机产生的主观根源
这三种意识综合作用构成这两大危机的最根本的主观根源。
第一种意识:文化积垢—封建专制意识。
这种封建专制文化积垢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长官意志,谁官大,谁说了算,唯官是从。长官意识下的一切的衡量标准就是权力;第二个方面是草民意识。这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是同一个根源的。在封建专制时代,君主和官僚治理民众就象放牧一样,他把管理民众当成牧羊,放牧,当官的就是牧羊人,其他的都是羊。
第二种意识,时代的局限:暴发户意识。
在暴发户意识下,一切的价值衡量标准就是金钱。你可以看到暴发户意识的具体体现,如,房地产开发商为什么能够用两万块钱买一个光干的树桩去美化其高档居住区呢?你可以看到这棵树,原来是一个茂密的百年大樟树,后来就变成一个断臂的维纳斯,但也值两万块钱呢?因为它的价值的衡量标准在暴发户意识下已经变了,不是它的生态价值,不是它能带来多少绿荫和生产多少氧气,而恰恰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这棵被几经倒买、没有枝叶的大树如果用生态价值、如果用生命的价值来衡量,已经远远不如它原来枝叶茂密时的价值了。但是因为它本身买来时就是两万块钱,所以它很值钱,这个价值标准是暴发户的价值标准。我们的好多公共建筑、广场、甚至好多政府办公楼都是用这种价值标准来
建造的。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都知道,当土地从农用地经规划被划为建设用地后,土地的价值便可以几十倍地增长。我们的城市用5万块钱甚至3万块钱便可以把土地从农民那收购过来,最后以50万甚至500万倒手卖给开发商。我们城市政府有多少是靠这个暴富的啊!这个价值的巨大差额原来是国家或全民所有,而今却变成这个城市和开发商所占有了。所以这个城市政府也暴富,开发商也可以暴富。不信你看看《财富》杂志给中国评出的所谓首富,前100名中,竟有50%以上是房地产开发商。这在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暴富后,这个钱干什么?只能干这些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呢,同样是金钱?所以才会做类似给老虎盖一个宫殿,类似买一个2万块钱的树干这样的东西,类似花100个亿盖一座本来花十分之一便可建成的央视大楼,等等。所以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城市建设的价值标准是一个暴发户的价值标准。
第三种意识,时代的局限:小农意识
农民一夜之间变成了城里人,我们世代耕种的田地也一夜之间变成了开发区,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意识也一夜之间有了现代城市的意识。相反,农业时代的意识和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这个社会的潜层中,我们是带着农业时代的观念来改造建设我们的城市的。所以,时代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打下了小农经济的烙印,是不可避免的,谁能摆脱这个时代的烙印,谁就能站的更高一些,城市也因此会建得更好一些。我把小农意识归纳为五个方面:庄稼意识,好农人意识,庆宴意识,泥土意识和领地意识。
1.所谓庄稼意识,就是只种庄稼,不种杂草。你看七星瓢虫和五星瓢虫,就差两个点。我们说七星瓢虫是好的,五星瓢虫是坏的。为什么?七星瓢虫是吃蚜虫的,因而是益虫,而五星瓢虫是吃稻子的,因而是害虫。这个差别就在里。我们把麻雀说成是坏的,把燕子说成是好的,所以要保护燕子,延请它们到家中作窝,把麻雀给除掉。我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就鼓励打麻雀,经常掏麻雀的窝,长辈们会给以鼓励。对于农业来说,也许可以如此。但如果用同样的价值观来进行城市建设,那就错了。用现代生态观念来说,这二者都是生物,都是好的,都应该保护,但是我们恰恰用农业时代的观念来对待我们的环境。所以即是在城里,你可以看到大街两侧经常有那拔野草的园林工人,公园里也是,拔杂草是园林管理的重要工作。我们似乎一定要把美国引进的这种草当作庄稼来种,然后把乡土的野草全拔掉,这就是以种庄稼的意识来进行现代城市的建设。你不知道本地的野草、本地的二月兰是多么美丽而富有生机啊。今天早上我还听到承办方的孙老师跟我讲这个,本地的野草、本地的二月兰、本地的紫花地丁本来很漂亮啊,本来长的很茂盛啊,但因为把它们当作杂草,一定要拔掉或者用除草剂把它除干净,这就是小农意识。只种鲜花不种杂草,或者只种美国的草不种中国的草,这是农业时代留给我们的一种思维定式。我经常看到在公园里,这么多人在除野草,所谓的野草就是本地的那些草。圆明园也干这事,两年前我就反对把园明圆遗址公园变成一个园艺化的花园,现在,我的担心正在变为现实。我们所要维护和栽培的那些东西恰恰不适合当地的气候,所以维护成本非常高。你要给它灌溉,给它施肥,给它打药。最近北京争议的比较厉害的就是公园里到处种冷季型的外来草,结果松树死掉了。冷季型的草需要灌溉,而松树不需要灌溉,北方的松树本来干旱就可以长得非常好的,结果因为你给草灌溉了,松树就被淹死了,或者由于灌溉促进了其浅层根系的发育,而阻碍其深层根系的发育,结果导致其抗旱能力的下降而最终死亡。所以我们不能用小农时代留给我们的意识来搞城市绿化,搞城市美化。
2.好农人意识就体现在精雕细作,你可以看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这样的装扮作为国之首都的形象,实在是我也说不出口。这种奇怪的、蛋糕式的花坛摆在一个国家首都的广场上,说实在的这是非常令人感到不好意思的。我们乐此不疲地把花搞的整整齐齐、把灌木修剪成各种形状。好农人意识就体现在这里。你庄稼种得不整齐,人家隔壁邻居会说你农活做得不好,你的稻田荒废了而隔壁的稻子长得好,就是个不合格的农人。这是小农经济时代留给我们的价值观。
3.关于庆宴意识,类似剪彩、摆花坛、搞隆重的仪式之类都属庆宴意识。“五一”、“十一”你可以看到,摆大花坛同样也是这个意识反映,把“蛋糕”做的越来越大。
4.关于泥土意识,即离开泥土越远越好,所有的都搞得光光的。为什么前几年出现瓷砖盛行啊?因为瓷砖离泥土是最远的,所以厕所是瓷砖,走廊是瓷砖,一直大街都是瓷砖,连花坛也是瓷砖的。瓷砖是经过精加工的,离泥土最远。泥土意识,反映了农业时代的人们向往城里,渴望成为城里人,离泥土越远越洋气。这实际上恰恰反映了根深蒂固的一种小农意识。当代中国城市中的许多方面都反映了这种离土意识。
5.关于领地意识。井田制可谓中国所独有,五千年的小农经济培育了根深蒂固的田块意识和领地意识。这种农业时代的领地意识随着我们每一个人进入城市而被带到城市中来,就连我们规划部门批地都是这么批的。划的红线范围是你的,红线范围以外就是他的了。然后这个大院是我的,那个大院是他的。最后到我们的办公桌,在我们的办公室,不管我们的官当得多大,这个领地还是存在,还是不希望任何人干扰我这块地方。领地意识当然也有更久远的生物遗传的根源,但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农业时代留给我们的。种一亩三分地,这个一亩三分地的概念不是社会化、大工业化留给我们的,是农业时代留给我们的。所以要进行现代城市的建设,必须克服这种农业时代的领地意识。
路在何方?我们讲了这么多危机,危机背后有这么多原因,这三个原因,封建帝王意识、暴发户意识、和小农意识,那么要解决这个,就是要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就需要在思想上有一次比较深刻的革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实际上从“五四”算起,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已经走了85年了,但思想文化领域的现代化仍然仅仅处在黎明之时。而在城市建设领域,尤其如此。因此,我觉得要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
我们的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的科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面对上述城市建设的种种弊病,我则愈加感到新文化运动需要继续,因为我们的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仍然需要推进。现在看来,我们电脑和软件可以一夜之间赶上美国硅谷的东西,我们的办公楼一夜之间可以现代化起来,我们的街道几年之内可以盖的高楼林立。但是,我们盖的房子再高大雄伟,我们的国家大剧院所用的技术再高明,我们的CCTV大楼盖的再先进,我们的思想却并没有根本上的现代化。没有思想上的现代化,再现代的东西也没用。如果思想不能进行现代化的话,这个民族照样不可能复兴。而我们这个时代更有条件进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了,因为整个社会和政治体制首先是允许这样的思想解放。
关于土地的设计,国际上专门有一门学科,叫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更确切地说是“土地设计学”。景观设计学就是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改造、保护、管理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国际上,人居环境的设计学科由建筑学、景观设计学和城市规划学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所构成,而我们是三缺一的,关键在于缺乏对土地的设计。因为没有这个学科体系,我们就没有这样的人才来科学地建立人跟土地的和谐关系。我们培养了许多工程师,都只知道工程的处理,只知道防洪用防洪的工程,只知道发电用的水利工程师,只知道盖房子的土木工程师,但就不知道这房子应该怎么盖在土地上,就不知道防洪可以用土地上的整个湿地系统来解决。因为缺乏这么一个土地设计的学科体系,我们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完整的这么一套人马能担当我刚才所描述的人地关系的协调重任。否则我们国家还处在这样一种不知道综合、科学地处理土地问题的状态,所要培养的人才叫做景观设计师,或土地设计师。他的终身目标就是实现人—建筑—城市以及人的一切活动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使我们的生活具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天地-人-神”的和谐。
5.“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前面我讲的是理念的问题和学科的问题,最后第五部分我来讲一下方法的问题。反了这么多、破了这么多,怎么来确立一套理论和方法把问题解决了?这个方法我把它称之为“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现在都懂得建设高速公路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就没有考虑去建设一套生态基础设施来永远地保障我们的城市和居民能够安全健康地生存,也没有一套国土生态基础设施来保障国土安全。“反规划”做出来是个什么东西呢?就是一个区域和城市的生态的基础设施。我们先把高速公路和市政基础设施修好,然后城市才可以生长,才可以建设,但是它的对立面,它的另一个方面,它还有一套基础设施,就是维护你这个城市健康生态的基础设施。本质上讲,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它是城市及居民能持续的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这个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康体休闲、美育,不仅仅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更广泛的包含一切能够提供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系统、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它是个完整的概念,而不能再分成这个是林业部门管的,那是园林部门管的,那是环保部门管的。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波士顿蓝宝石项链,一百多年了,还保留着,当时还是一片沼泽地和河流廊道。当时景观设计师就告诉波士顿的市长,把这片地给买下来,当时很便宜,保留成绿色的廊道,有文化遗产,有历史,有自然地。将近150年了,现在变成城市中心的一条“蓝宝石项链”。
但是,要建立生态基础设施,必须首先改革中国现行城市规划方法和法规。下面我就讲一下关于这方面的问题。
5.1 反思传统规划方法
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
弊端之一,城市与区域的整体的有机性没有得到尊重。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首先它就把土地划了红线了。这城市100万人口,就给你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剩下的才是自然的地方,剩下的才是农业,才是林业,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就象文革中划分“五类分子”似的,用同样的理念来划分我们这块土地。土地被切割了。所以,传统方法忽略了大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它认为大地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可以划出一块地来,说是“城市建设用地”。
弊端之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撂荒。实际上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中国五十年来做了五十年的规划了,差不多没有一个城市说是通过预测人口能够来科学地建城市的。深圳当时预测2000年的人口是100多万,并按此来规划,结果到2000年达到了700万,差距多大!北京更是这样,谁都没有预测准过,如果用统计学上的精确性来衡量的话,简直是荒唐。所以,用传统预测人口的方法来预测城市和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城市,是不行的。中国五十年来,影响城市人口的主要是政策,政策变了,整个城市人口就变了。开始就是反对城市化的,上山下乡都是把城市人口疏解到农村。后来又鼓励城市化,现在又开始加快城市化、想尽各种方法推动城市化,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所以说任何数学方法都不适用,那你这个根据人口的城市规划怎么可能是可靠的呢?所以这个方法论是错的。我们过去的城市规划大多数是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当然也有做的很超前的。比如北海曾经是很超前的,珠海当时也是超前的。结果你现在到北海去看看,你到珠海去看看,宽广的马路上长了野草,机场上长了野草,负债累累,整个是所谓的超前的规划。所以说方法不对,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是没法预测的。如果基于人口来确定你这城市怎么做规划,来所谓的量体裁衣的话,你这个衣服永远做不好,要么是穿紧身衣,要么是穿睡衣。
弊端之三,城市与土地的关系是颠倒的。也就是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规划,城市规划做了半天,做什么?它就是为了批地,建设用地规划,就是为了盖房子。城市的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候补的。而且在现行规定里头,其它的规划是在城市整体规划框架下进行的,这本身就是错了。从而使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城市与土地的关系颠倒了。我刚才讲,城市本来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土地是母亲,城市是一个胎儿。古代中国“风水”就说,城市是个胎儿,城市的所在地是“胎息”。但是我们恰恰是先造胎儿再造母亲,大地好像是不存在的。所以你可以看到,一划到建设区以后,全部就是建设用地,自然就不存在了。哪怕是画着公园,这个公园也是要重新推倒旧有的植被,种上花卉,种上这个观赏植被,把它做成号称为公园的人工景观。自然植被的概念、自然地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自然系统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弊端之四,不能适应城市开发与建设主体的转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城市建设主体已经从政府和国家,逐渐转变为开发商,到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主体已不再是政府了。计划经济时代是政府自己做规划,自己搞建设,但现在可不是这样。现行的城市规划方法却仍然保留前苏联人传给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方法。现在是政府做规划,房地产开发商来建城市。但是开发商可比我们懂得土地的价值,开发商懂得如何去建,我们规划师根本不明白市场,结果我们非要做规划,让开发商去建,非要给他规定这个盖什么,那个盖什么。规划师对市场不甚了解,却想着要控制市场,从而导致规划的失灵。这显然是我们在做不该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没做。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该做的事情就是不建设用地的规划和控制,所以需要“反规划”,就是首先我们应该确定不建设的区域和土地系统,该建设的东西让开发商去建设,不该建设的东西是政府要做的,由市长和规划局长代表公众去做,确定我们建设部门真正应该控制、应该保护的东西。所以说规划必须反过来做,不是说去做一个建设规划,首先应该做一个不建设规划,做一棵生命之树,让城市建筑和市政功能体成为这棵生命之树上的果实。先把母亲的健康保证好,城市自然就在上面生长了。这就是这个理念的全部的核心。“反规划”的思考方法就是排斥法,记得我们考托福,考不出来的时候,就把那些明显有错误的答案先排除掉,剩下可能就是对的了。“反规划”告诉土地使用者不准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做什么。而现行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方法规恰恰在告诉人们去开发去建设什么,而不是告诉人们首先应不做什么。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是在不断变化的,而由国土上的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构成的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是需要恒常不变的。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国土和城市规划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即,在区域尺度上首先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地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安全的大地景观格局。
5.2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战略
应用“反规划”理念,通过对未来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元素和结构的规划控制,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为此提出以下十一大战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战略:
第一大战略: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古代堪舆把城市穴场喻为“胎息”,意即大地母亲的胎座,城市及人居在这里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了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人文之胎发育不良,以至失去生命。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失也被归因于此。
古代“风水说”称,断山断水是要断子绝孙的。现代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告诉我们,连续的山水和自然栖息地系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吃的三文鱼就是在林子里头的小溪里产卵,在海里头生长,如果这条河流给断了,那三文鱼也没有了;长江里头好多鱼也是这样的。我们爱吃的武昌鱼是在武昌上游的湖泊里产卵繁殖,然后到下游的长江里生长。河流廊道是大自然唯一的连续体,水是唯一的连续体。来之喜马拉雅山山顶的一滴雪水,可以流到太平洋去,因为河流是连续的。所以上游山谷和湖泊的鱼卵和幼体能够在太平洋中生长,因而有了生命的连续。所以,这个国土只有维护它的自然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才能有它生命的可持续性。否则这个这块土地是死的,生命是要断绝的。
当年永乐大帝,明王朝在北京建都的时候,他就开始在十三陵开辟陵园。他的保护范围一直在西山,在西山脚下要伐一棵树,都是要坐牢的,要开矿,是要坐牢的,这是明文规定的,为什么?他为了维护整个连续的风水。这个是明王朝的风水的概念,当然,他那是直觉的、前科学的,那完全是一种风水理念。但是现代的生态学、现代景观生态学已经告诉我们连续的生态学意义。一只黄鼠狼从山上下来,它要沿着绿色道来走,它绝不能横穿马路,横穿马路,就被轧死了。美国的研究表明,高速公路是动物的第一大杀手,所以说,维护自然绿色廊道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何等重要。
这是我们在浙江台州做的一个规划,这是个“反规划”的例子。就是如何首先维护土地的完整性,水系整体网络的连续性,如果把这个维护好了,我们的防洪就简单多了,旱涝就不会这么严重了。这是我们对北京西山水脉的研究,北京西山地区和整个北京地区的水脉应该得到完整的保留。
第二大战略: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于是以防洪、蓄水和治理污染为口号的河流治理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干。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犹如一个吃错了药的人体,大地生命遭受严重损害。这些“错药”包括:
1)大错之一:高堤防洪:必须认识到,在全国普遍缺水的情况下,洪水是资源。洪水之所以变得如猛兽豺狼,只应我们没有善待河流水系。防洪之道决不在高筑河堤,而在建立一个滞洪的湿地系统,从区域尺度上解决水资源的蓄留。100年一遇、500年一遇的水泥堤岸可以休矣,无论从短期经济利益还是长远国土生态考虑,都告诉我们必须走区域生态之路来协调旱涝之灾的问题。
2)大错之二:水泥护堤衬底。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水系治理中能幸免此道者,几乎没有。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蛙缠脚、游鱼翔底,而今已是寸草不生,光洁的水泥护岸。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
3)错之三:裁弯取直。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应曲曲有情。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有灵气。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4)大错之四:高坝蓄水。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我国祖先就已十分普遍地采用作堰的方式引导水流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但这种低堰只作调节水位,以引导水流,而且利用自然地势,因势利导,既保全了河流的连续性,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大江、大河上的拦腰水坝已经给这一连续体带来了很大的损害,而当所剩无几的水流穿过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惜工本拦河筑坝,“美化”城市,从表面上看是一大善举,但实际上有许多弊端,包括:变流水为死水,富营养化加剧,水质下降,如不治污,则往往臭水一潭;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延过程受阻;影响下游河道景观,生境破坏;丧失水的自然形态,水之美在于其丰富而多变的形态。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
第三大战略: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教育场所,等等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趋于消失,或富营养化,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保护、恢复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在填埋湿地。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湿地概念来对待国土。湿地是决定国土健康与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什么美国很早就出现湿地法、湿地保护法?湿地是维持土地水分平衡,防止洪涝灾害的关键。中国为什么这么多洪涝灾害?湿地系统破坏了。很简单,我们的水利部门只管河流廊道,湿地不是水利部门管的,而环保部门又管不了河流廊道,所以河流被切割了,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不做防洪堤,实际上你也可以解决防洪问题,靠什么?靠湿地系统和水系统,变成一个连续的网络。湿地就是海绵啊,下雨时,它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呀,旱季就可以渗出水啊。
第四大战略:建立无机动车绿色通道
国际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是缺乏人性、不适于人居住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是不可持续的。“步行社区”、“自行车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发展追求的一个理想。
然而,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似乎并没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启示,而是在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效仿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做法,“快速城市”的理念占据了城市大规模改造的核心。非人尺度的景观大道,环路工程和高架快速路工程,已把有机的城市结构和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位制”社会结构严重摧毁。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汽车所排挤。
你看,还在几年前,80%的北京人是靠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上下班,那时候很少有堵车和上班迟到的事;再看现在的北京,我们放掉了以前骑车的方式,以开车为时尚。不久会发现,对许多人来说开车将变成是被迫的了。现在的美国和欧洲,正在以骑车为时尚。但是再过五年,或者最多也就十年二十年,我们也会以骑车为时尚,可以看到我们的时间差。但是等到我们再缓过劲来时,再想骑车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可以骑车的路了,我们的路全被汽车给占了。中国城市正在扩张,未来中国的城市至少比现在大三倍,所有的城市可能要比现在至少大三倍,所以这个时候要建立一个城市格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现在关键的战略性的规划在开始的时候,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就应该制定绿色通道,城市中要将绿色通道留出来。沿河流也好,沿社区间的绿地也好,建立起社区间的绿色通道。上下班将来靠骑车,中国将来一定要靠自行车和公交来解决交通问题,决不能靠小汽车。北京现在已经出现严重的交通堵塞现象。更何况中东问题,更何况我们的石油危机问题,中国要和平崛起啊,希望寄托在自行车上和轨道交通上。中国如果寄托在汽车上,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这是免不了的。国家间的能源竞争,跟美国的竞争,跟日本的能源的竞争,你不能不跟他们在中东、东亚发生竞争,一定是要发生摩擦的。所以真正解决的对策是解决绿色交通,而绿色交通的关键是在规划城市的时候就要留出非机动车的绿色通道和沿轨道交通线的城市布局。你想想看,如果从北京的核心区能一直骑车到西山的话,那该多畅快!一个或半小时我就骑到西山去了,上班既解决锻炼问题,又节能。
所以西方人早就开始认识到这个,从八十年代开始就强调建立非机动车道,但是他们是付出代价的。因为他们城市已经定型了,他需要拆掉城市的部分,他需要拆掉道路。最近几年,在美国波士顿一个叫大开挖的工程花了200亿美元,把穿越城市的快速车道埋到地下去,重新在地面上恢复绿色廊道和步行、自行车空间。我有幸参与了其中一段的设计。人家花了200个亿,而我们现在是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就可以实现。为什么?我们的城郊的土地还有余地、还是农田,所以你把这个系统保留下来,留给后代,留给十年以后,一定是会有很好的结果。这也是和平崛起的战略性规划。加拿大有一条横贯整个国家的绿色的自行车道,整个畅通无阻。在中国完全可以建立这样的绿色自行车通道,大运河就是其中一条,大运河将来一定是这样一条绿色廊道。现在不去规划建设,将来也要建,但将来要建可能要花上几个亿,几百个亿来建,现在来建可能是不需要花多少钱。所以说差别就在这,我们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来认识。
所以,作为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利用目前城市空间扩展的契机,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闲的绿色步道及非自行车道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绿道网络不是附属于现有车行道路的便道,而是完全脱离机动车道的安静、安全的绿色通道,它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学校、居住区及步行商业街相结合。它将是应对未来全球性能源和石油危机的关键性战略,必须从现在开始建立。
第五大战略: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
绿色文化遗产廊道是集生态、休闲与教育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线性景观元素,包括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沿线。它们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并将人类驻停与活动的中心和节点联系起来,体现着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发展历史在大地上的烙印。从早期山区先民用于交通的古栈道和河边的纤道,到秦始皇修建辐射在中华大地上的驰道,和隋炀帝开凿横贯南北的京沪大运河,众多具有数千年或数百年历史的文化遗迹如明珠闪烁般被线性景观串联起来。要注意,关于遗产的概念,不光是5000年、3000年的遗产或几百年的遗产才有价值,脚下的好多文化遗产都可能有重要的价值,50年,30年的遗产也有价值,我们把中山市的粤中造船厂改造成了一个城市公园,就是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遗产来对待的,获得了多项国际奖和国内大奖(图-17)。
图-17 广东中山歧江公园:利用造船长旧址和乡土野草,简称独具特色的公园。
在中原大地,在河南、河北走一下就知道了,到处都是战国时代留下的土城啊,现在都在消失过程中。我们的城市规划,我们的土地规划首先应该把它们圈成一个个不建设区域,建立起绿色廊道。你要搞绿地系统建设就沿着这个来搞。它们将是我们后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基础设施。
然而,随着城市的持续扩张、以及交通方式的改变,特别是现代高速路网的横行,这些线性历史景观被无情地切割、毁弃。即便许多节点被列为地方、国家、甚至世界级的保护文物,但它们早已成为一些与原有环境和脉络相脱离的零落的散珠,失去其应有的美丽与含意。将这些散落的明珠串联起来,与同样重要的线性自然与人文景观元素一起,构成城市与区域尺度上价值无限的宝石项链。这同时又是无机动车穿行的慢步道和自行车走廊,它将是未来市民的生态休闲与文化教育及环境教育的最佳场所。可以预见,融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及旅游休闲和文化教育为一体的绿色遗产廊道将在未来中国大地景观上构筑起一个迷人的网络。
我特别赞成单霁翔局长最近提的一些关于大运河遗产、大运河保护的观点。今年暑假,我们从文物局拿了一个课题就是专门研究大运河遗产廊道整体保护的。今年暑假我们组织了三十个研究生骑车考察大运河。沿途考察,目前情况非常危险。存在的问题很多,污染不用说了,断流不用说了,河道也成了垃圾场。文物遗产正在被毁,有的已经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运河廊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廊道不应该再搞水泥,再把它变成单一的输水功能或者
单一的防洪功能,或者单一的航运功能来考虑,大运河必须整体地设计,整体地规划。必须把水利部门、国土部门、农业部门当然还包括环保部门和文物部门统一起来做一个整体的大运河保护规划和利用战略。绝对不能用单一的工程方法来对待大运河。把它变成输水管道或把它变成航运管道都将带来很大的灾难的。这个大运河是中国的民族身份,它的价值、它的意义远远地高于长城的价值,它是真正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和融合的因素。对未来中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说,大运河输水应该是一个契机,但是如果做得不好,可能是灾难性的。如果做得好,会给未来留下非常重要的、战略性的、多功能的廊道。
这个廊道有三大功能。第一,它是一条生态廊道,它串联了从南到北一系列湿地系统。像南四湖,骆马湖、太湖等,它把中国东部的五大水系都串联在一起。这是中国唯一的一条横贯南北的河流,而且是人工的河流。从北温带到北亚热带,从北京骑车可以看到北方的杨树和柳树,一直看到南方的水杉和樟树,所以是一个中国自然和文化景观的南北大剖面。刚才我讲了杭州湾地区的一张照片,房子都盖满了,没有空隙了。但是如果沿着这条运河来建立一个生态廊道的话,那将给大地留下一口生气。所以,这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有战略意义的生态廊道。
第二,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是条遗产廊道。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一条邗沟了,后来陆陆续续连在一起了,变成了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一条运河,好多都是具有世界级遗产价值的。现在都在消失之中,应该用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的方式来把一些孤立的文化遗产串联在一起。真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所以遗产面临着消亡,我们走完以后才感觉到非常令人心痛。
这条遗产廊道的第三个战略性的资源,是它作为未来中国东部的一条休闲廊道。为什么这么重要?休闲也是战略性资源。美国东部有一条阿帕拉契山步道。每一个美国人,以走过这条阿帕拉契山的休闲道为自豪,它需要花一个暑假的时间才能走完这条廊道。中国的这条大运河,未来的中国的年轻的学生肯定以走完大运河为自豪,所有的青年、所有的大学生一辈子要走一次,从北京骑车一直到杭州,这是任何国家都没有的。走的过程中,你不光是体验到自然的美啊,像阿帕拉契山只是自然的美啊,我们还有遗产呢,你可以一路学到中国的这么长的历史,2000多年的历史都在这遗产当中。你还可以沿途看到不同地方的风俗,不同地方的宗教信仰,甚至那个烙饼都是不一样。北方烙饼到南方烙饼都变了样了,都可以沿着这条运河廊道看到。沿途的清真寺,沿途的诗词歌赋,沿途的故事,所以说三种重要的战略性的资源必须要部委级以上领导统一做出决策,统一的规划制定战略性的保护措施,然后你才能给后代留下一条国土上的绿色遗产廊道。所以赶紧要出台政策,赶紧要制定国家战略,这太重要了。
第六大战略: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保护高产农田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式也将乡村农田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交通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缩小,城市在溶解。而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入市区,而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这不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可以消费的农副产品,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日本筑波科学城就保留了大片的农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英国在1979年时就有20多个社区引入城市农田,还有相应的机构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法国在建设新城时引入农业景观,把农田作为绿地引入城内及城市周围,使城区的绿地、水面达到40%,并用农田作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隔离带,他们称之为“建设没有郊区的新城”。
高产农田应该保留在城市中,城市中可以有农田,沈阳有一所建筑大学,新校园刚刚建成,校长说没有多少钱来美化和绿化校园,于是,我就给他们设计了一片东北稻子,结果效果很好,因为原来这地方就曾经是稻田(图-18)。但很遗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田一旦划为城市建设用地,我们农田就排斥在城市之外去了。像北京城市建设区,农田都不让存在了,甚至北京郊区不准种水稻了。水稻也是湿地。看幻灯片,这是五年前北京的京西稻,颐和园前面,现在都不让种了,都变成园林绿化的了,变成种花种草的了。实际上与种花种草相比,水稻更好啊,它既是湿地,又可以生产粮食,而且国外的调查表明,愿意到农田去休闲的人远远多于到公园去休闲的人。
图1-18 稻田进入城市:沈阳建筑大学校园
早在20年前,生态学家Odum就指出由于人类的小决策主导,而不做大决策,是导致生态与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人也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对异常快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规划师和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不应只忙于应付迫在眉睫的房前屋后的环境恶化问题,街头巷尾的交通拥堵问题,而更应把眼光放在区域和大地尺度来研究长远的大决策、大战略,哪怕是牺牲眼前的或局部的利益来换取更持久和全局性的主动。从这个角度来讲,眼下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运动,至少过于短视和急功好利,与建设可持续的、生态安全与健康的城市,往往南辕北辙。同时,必须认识到,在一个既定的城市规模和用地范围内,要实现一个完善的生态基础设施,势必会遇到法规与管理上的困难。所以,决策者非凡的眼光和胸怀,以及对现行城市规划及管理法规的改进,是实现战略性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初步的实践已经表明,只要地方长官有科学的发展观,这种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是可以实现的(图-19)。
图-19 一个可以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浙江台州)
第二篇:读《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有感
读《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有感
文章名称: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
作者:俞孔坚 书名: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城市景观之路----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最初源于俞孔坚教授受邀参加“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时的演讲题目,演讲文章被收录到了国家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2005年7月出版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一书中,后被引载到各大学术期刊及杂志上,借着这次写论文的机会,又一次把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感觉又有很大收获,在文中,俞孔坚教授以高瞻远瞩的眼光,以一名规划设计者的身份重新审视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始末,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造福社会的忧虑心情,从大局的意识出发,从人本意识出发,真正考虑人们生存环境所应该有的面目----有生态健康的物质层面,更要有人文理想的精神层面。
俞孔坚老师总体上从两个方面
阐述了他的观点:“即到底我们需要
有什么样的人文城市,怎样建设一个
生态城市”。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文
城市?”
文章中列举了几个例子包括漫
画《三毛流浪记》的故事:三毛离开
农村向往大城市上海的生活,而他所亲眼目睹后才发现这个城市原来是那么的混乱差,憧憬破灭。以及作者坐飞机去杭州讲课途中,在杭州城市的上空俯视整个杭州湾的全貌,却没发现一寸土地是完整的。由小及大,然后联想到了全中国的其它地区,“谁都没有顾及、谁都不去管大地上发生了什么,谁也不从10000米,1000米高空看看大视野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每个城市的市长都在做眼前的五分钟的快乐,五分钟的城市—小决策,他不知道他应该站在更大的视野去看看,在高空去看看,在国土去看看,这个土地已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感慨,是每一个去关注这片广大土地的人的共同心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有这样的一次亲身体验,从一种大视野下看看我们如今的城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
我们的城市正处在一个危险与机遇并存的边缘。文中“中国是一个正处在边缘上的大国,这个边缘指的是传统与现代化的边缘,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边缘,是
一个蓬勃发展而又充满危机的时代。“危机”两个字在中文中意味着危险和机遇同在。没有危机意识,就不可能有复兴。”复兴来源于危机,真是历史的总结。到目前为止,历史上共发生过两次文艺复兴(一个是本来意义上的欧洲文艺复兴,另一个是20世纪中叶的美国科技文艺复兴)。而中国的文艺复兴在哪里呢?“胡适当年就开始说中国的文艺复兴要到来了。现在我认为是真正的将要到来了,但它必须有的前提是中国人意识到了中国当代面临的两大危机。”是哪两种危机呢?
“民族身份危机和人地关系危机”
讲民族身份危机,当然我们要抛开政治学意义上的,我们要从文化景观和人文地理学意义上去分析,“它是指一个地方有别于其它地方的地理特征,即认定自己属于某一个地方。城市和景观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身份证,也就是说,我们盖的每一栋楼实际上就代表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我认为,这实际上是把民族情感融入到建筑及景观环境中的一种做法,对于东西方园林景观,也可以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东方园林性格内敛自然,也是因为中华大地虽然地大物博,但多山脉丘陵的地理环境迫使人群居住在稀少的河流平原谷地,古往今来随着人口数量的爆发,人口密集程度增大,人均占地面积减少,从而催生了众多像江南私家园林这样小巧精致的居住环境服务于百姓,相比较北美大陆,面积辽阔,人口却极其稀少,这就影响了他们营造景观设计时力求展现出自由开放的格局面貌,他们动辄做大尺度规划设计,视野一望无际,这也是当地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有利条件所促使产生的。这便是两种民族的身份与性格。我们的景观曲折自然,你们的景观一望无际,还有他们的景观变化多端,其实这都是各自意识形态的表现,自然而然地我们各自的城市景观建筑也会真实的透漏出我们的真正身份。
可问题是,当前现实存在的真的是这样吗?每处场所里的建筑与景观都在如实地展现出它的身份吗?对此我持怀疑的态度,我有自己的亲身经历,那是大一的某个周末去找高中同学,在去往河工大红桥校区的路上,在他们学校西部300米距离的地方有处特别显眼的高级场所,是一座西方古典的巴洛克式建筑,外观
金碧辉煌,建筑体量巨大,六根廊柱赫然矗立,气势凌人,俨然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问题来了,要是这座建筑出现在欧洲美洲或许还情有可原,因为是他们天生的性格和宗教历史的原因,但是
它出现在了中华大地上。你肯定会反驳说,天津
可是一座历史上曾经被帝国列强用作殖民统治的城市,欧式建筑的存在很正常。似乎事实是这
样,但你错了,实际上那都是这个身份问题没有解决。意式风情区的规划的人文目的是为了牢记过去屈辱的岁月,牢记我们自己的身份,警醒后人要国家强盛;而那处高级巴洛克景观建筑,抛开炫富的不说,单从设计出发,它又是在展示什么身份呢?
最多,它只模仿了西方的形式,并没有西方的精神,到头来,无任何意义。
“我们都在追求某种奇异的东西,在标榜某种向往的身份,结果导致了我们失去真实的身份”。
“民族身份问题是从文化层面上讲这个民族是不是能独立存在的问题,而人地关系的危机是你能不能在这个地球上继续待下去的问题。”这其实是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文章中分别讲述了三种景象:第一个景象,乡下农民贪图几百元放弃祖宗的荫护,将祖坟上面的一棵古樟挖掉,倒卖给商人。最终致使周围的整个生态系统几近崩溃;第二
个景象,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他们的土地奔向城市,致使城市化进程
加速,城市化用地在无情的蔓延、扩张,吞掉农田;第三个景象,南
北方的母亲河都在哭泣,“可以看
到,大江南北没有一条河流是完整的了,没有一条河流是自然的了。
原来是杂草丛生、充满诗情画意的河流现在都变成了虚假的河道。”文章中先后提到了长江、钱塘江、淮河等各大河流让人堪忧的场景,我们不用找那么远的,就拿我们身边的说吧。说说我们天津的母亲河----海河,因为我是外地生,所以每次放假和开学都会去天津站候车,这必然会碰见前广场的那段海河,如果出于实用功能,沿岸的水泥硬质驳岸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样我们同时也牺牲了河流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我们不能单单因为防洪缘故就用钢筋水泥将自然绿地河流护坡给取代,失去诗情画意事小,生态系统脆弱消亡事大啊。所以说,我们必须用新的土地系统理念来对待我们的河流。在全国普遍缺水的情况下,洪水是资源。洪水之所以变得如猛兽豺狼,只应我们没有善待河流水系。“防洪之道决不在高筑河堤,而在建立一个滞洪的湿地系统,从区域尺度上解决水资源的蓄留。”所以说无论从短期经济利益还是长远国土生态考虑,都告诉我们必须走生态之路来协调旱涝之灾的问题。
“危机产生的主观根源”
作者在文中将危机背后的根源归纳为三种根本的意识,就是“封建集权意识、暴发户意识和小农意识”,这三种意识综
合作用构成这两大危机的最根本的主观
根源。封建集权意识常表现在建设大而无
用的市政广场,只为政绩而建的;暴发户
意识,这是时代的局限,一切向钱看,表
现在开发商盲目买地建楼盘,损伤了无数
亩良田;小农意识,这是始于农业文明时
期,直到现在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于社会中。
针对这些危机,作者提出了解决办法,就是“要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要在思想上有一次比较深刻的革命”。
作者主张建设“白话”的城市,“中国的城市若要有活的城市,就必须用活的语言,就必须用白话文,而不能用死的语言。”“这种新的白话的城市是什么呢?叫‘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也是回到科学与理性,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
“足下的文化”就是要回到平常,尊重平常的人和平常的事,平常应该有的生活。“野草之美”就是要回到土地,尊重和善待土地,回到完全意义上的土地,而不是片面意义上的、经济意义上的。我们都常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是有道理的,千百年,无数祖辈们在于自然的无数次矛盾和抵触中,一点点融入自然,适应自然,不断积累经验,最终找到了这些最适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的,才是最合适的。
为实现这个目标,作者在文章最后给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规划设计途径,即“反规划”。所谓“反规划”,就是我们首先要确定不建设的区域和土地系统。事实上,“反规划”的思考方法类似于排斥法,就是告诉土地使用者不准做什么,而不是要去做什么。“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国土和城市规划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
“反规划”理念的关键战略:第一大
战略,“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
性。”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等于切断了
自然的过程。河流廊道是大自然唯一的连
续体;第二大战略,“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
岸的自然形态”。河流水系是大地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必须坚
决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走区域生态之路;第三大战略,“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湿地是自然之肾,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第四大战略,“建立无机动车绿色通道”。这对未来的城市格局极其重要;第五大战略,“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第六大战略,“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加快,城市规划设计的决策者们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大的区域来研究战略,哪怕是牺牲眼前的局部利益来换得持久的利益。所以说,用作者的话来讲,即“决策者非凡的眼光和胸怀,以及对现行城市规划及管理法规的改进,是实现战略性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
第三篇:俞孔坚:建立一个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中国环境保护高层论坛演讲实录
今天在座都是环保方面的专家和领导,今天讲的是另一个基础设施,叫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这是第一次在厦门国际绿博会上提出的,为了城市的发展,应如何来建立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中国环境保护高层论坛
主办单位:人民日报信息中心
演讲人:俞孔坚
演讲主题:建立一个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
时间:2002年04月01日
地点:北京悦都酒店三层会议室
现在大家都在搞城市建设,但是现在主要注重的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修马路、建城市广场、搞水电、管道、高速公路,都是城市的市政基础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骨架。城市没有基础设施是可能持续发展的,没有高速公路,它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没有供水设施,排水设施,城市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今天在座都是环保方面的专家和领导,今天讲的是另一个基础设施,叫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这是第一次在厦门国际绿博会上提出的,为了城市的发展,应如何来建立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十大战略,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呢?最近我写了一篇《哭泣的母亲河》。大家应该知道你所看到的东西,应该如何来理解,如何来改善。南方的河,北方的河,都是我的母亲河。可是她们都在哭泣。哭什么呢?我那残酷的儿女们啊,你为什么要捆绑我柔弱的躯体,将我肢解,令我断流?流动是我的天性,连续是我的生命,从雪山高原到林莽峡谷,从平原浅坡到湖角海滩,我之于生命的地球正如血脉之于人类,也正因为我的流动和连续,才使你有一个美丽的童年,美丽的梦。这是哭泣河流的,河流,我们天天在肢解我们的河流,天天在用水泥捆绑我们的河流,失去了我们河流原来的连续,原来的生命。水流是地下唯一的连续体。因为水是从喜玛拉雅山上流下来的,从黄河的源头一直可以找到长江的源头,直到汇入太平洋,大西洋。所以地球上,只有水流才是连续的,但是我们现在正在切割这个连续。正如人的身体是有血脉在连续,而人类很残酷,肢解我们的河流,所以地球之于生命在延续,就面临这危机。这是第一个,在切割水体的连续。
第二个,河流在哭什么呢?我那无知的儿女们啊,你们残忍地将我裁弯取直,再用钢筋水泥捆绑我本来自然优美的躯体,令我窒息,如同僵尸。我曾经有浅滩深滩,如晴天响着动人的乐章,肥沃的水草在我身上舞动,青蛙和涟漪唱着黎明日暮的歌,好大的浓荫啊,有成群的鲫鱼在我怀抱里共享自由与欢乐。我让洪水缓缓流过,秋旱来临,我释放不尽的涌泉。而人们在做什么呢?在河道裁弯取直,认为是在排洪泻洪,大江南北,所有的河流,大河小河,都在被裁弯取直。河流原来是有深有浅,有突有凹的。凹的地方有各种鱼在那里嬉戏,突的地方有各种耐旱的草,深的地方有鱼在那里产卵,浅的地方有水草在那里舞动。这是第二个无知。裁弯取直,残忍!以北京为首,就在大搞这个,上海也是这样。第三个,哭什么呢?我那卑俗的儿女们啊,你们嫌我草灌丛生,包容泥土万物,可那何尝不是我的美德;你们嫌我曲直蜿蜒,自然朴素,可那何尝不是诗的源流,画的源流;你们认贼为父,让生硬的水泥和花岗岩奸淫我那洁白的躯体;你们浮华虚伪,让意大利的瓷砖、荷兰的花卉和美利坚的草坪,污染我的玉体,令我面目全非;用荷兰的郁金香、用美国的草坪、用意大利的瓷砖在装饰我的河岸,装饰我的河流。河边原来丰腴的水草没有了,原来的杂草没有了,现在就变得花枝招展,用的都是进口的装饰,进口的“化妆品”,这就是卑俗,把画的源流,把诗的源流给抹掉了,认贼为父,把瓷砖认为是好的。所以说,南方的人,北方的人,你来自于南方,来自于北方,你们曾经向我排泄污秽的俗流,在座的有的是厂长,有的是工厂来的,而今拿我开刀诊治,有防洪,制洪指挥部,有搞河道诊治指挥部的,高举着泻洪的立论,开着坦克,不知道你们还记得吗?我是你们的母亲河。河流是人类童年最美妙的梦,你想想看,所有的诗,所有的画,离开了河,离开了溪流,离开了水,就没有诗,就没有画,你也就没梦,儿童也没有童话的世界。这就是首先我要哭泣,要哭泣我们的母亲河。现在大江南北都在搞这个,我希望这种哭泣感动世人,你们能够重视。[!--empirenews.page--] 接下来,是十大战略,景观生态的十大战略,要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就是未来的城市空间,可持续的一个景观战略,一个景观格局,这格局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它是未来城市安全的保障,未来城市居民身心再生的需要,是身心的再生。这个地球不是人类一个人的,不是人类一个物种的,生物具有多样性。是多种生物共同拥有的地球。所以要维护自然过程,维护生物多样性,这个维护自然过程,就是维护水的过程,风的过程,营养的过程,流动的过程。所以要维护它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你再看看这个大地,为什么这个生态基础设施很重要。这是1984年的北京,这是2001年的北京,去年的北京,看这个沙漠化,扩展到多大的范围,没有生命,没有绿色。改革开放不到20年,你看这个变化,整个中国大地都在变化,这是生态战略提出的背景。我们在座的各位,希望将来有机会当市长,市长需要一个长远的战略,而不是短期的行为,人类之所以到今天这个程度,主要是缺乏大战略,缺乏大决策,哪一个工厂它没有想到要用战略的眼光来对待市场,市长也是一样,在位的时候要完成他的功绩,他的战略,一个真正的好市长,他就应该从战略的角度,来维护生命的城市,让城市具有生命。那么如何来做好这个呢?
第一大战略,就是要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还是回到北京来讲,元大都为什么选在北京?北京的整个山脉是连续的,一直连到昆仑山,从昆仑山脉一直到太行山脉,到燕山山脉,然后到北京嘎然而止。所以北京背后靠着的是一个连续的山脉,正因为这个连续,所以才有充分的水源,连续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像风水,龙脉一断,气数就断了。在明代就有明文规定,北京的西山是不能乱开挖的,不能砍伐,不能挖土,不能开山,所以说这个就是祖脉,当时是中国的祖脉,一个国都的所在地。国就是家,家就是国,保护这个祖坟的气脉,保护它的连续性。把山水的连续性作为社会能否繁荣的重要地位来对待,要建设秀美的江山,这是非常重要的。最主要的是维护山水的连续。如果山都不连续了,水也不连续了,那这个社会不就要动荡了吗?“穷山恶水出刁民”,“秀美江山出人才”。这就是社会跟这个大地景观、大地生态景观的连续性、完整性它们之间的关系。社会的昌盛、土地是否完整、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全。历史上有好多这种例子。好多王朝,巴比伦王朝,两河流域的文明,大地景观发生了变化,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然后面临灭亡。大家从这个水体分析上能够看出,水是连续的,而你在任何一方筑一个坝,都会影响这个枝节的连续性。我们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都是通过风和水来传播的,我们吃的好多鱼,都是在河里产卵,在海里繁殖,在海里生长,然后又回到河里。这就是为什么连续性有那么的重要。当年我们人类在探索的时候,就是沿着河流一直下来的,像北京猿人,在山顶洞,龙骨洞里居住,然后又突然消失了。就因为气候变化了,你可以想象,如果当时没有永定河河谷,如果它不是沿着永定河河谷一路下来到到陕西、山西,50万年的时候它消失了,10万年的时候它又出现了,气候变好了,它就又活过来了。所以说这种连续的廊道,对人跟动物是一样的啊。像大熊猫,就在建廊道,连续的廊道以保证它的存活,就需要连续性。大地格局的连续性是非常重要的。人类建了高速公路,连续性增强了,而生物的连续性却被高速公路破坏了。山道、水流被切断了,每一天都有物种在消失,连续性没有了,它能不消失吗?物种也在退化,山体、水系、植被的连续性是连在一起的,有了完整的自然的过程,有了山的过程、水的过程,有了风的过程,那么物种才有了它的连续。就像神经,就像血脉一样,它俩是叠加的。刚才讲了,古代对于格局的连续性是非常讲究的。这是我们古代一个聚居地的一个非常理想的模式。龙山、龙脉,这是绝对要保护的。如果把龙脉给切掉了,那么你的后代就出不了关了,或者说,甚至是绝种了,有这个说法。古代有“独山不能葬”,“断山不能葬”,独山、断山,就是龙脉已被切掉了的山,“裸山不能葬”,所以古代选风水的时候,哪怕是选个墓地,他都要强调“裸山”,你们看看,大江南北,凡是裸露的山,是没有坟的,更没有人居住了。“断山不能葬”,它都露出了裸露的骨肉了,还是不能葬。我最近刚从四川回来,在四川,从黄龙、九寨到成都的这条路上,是非常险的。在路过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个地方:老龙滩。古代看到这个老龙滩的时候,是连续的,就像看到一条龙一样。结果开山的时候,把龙给炸了。底下都露出龙骨了,结果那地方就常有事故发生,老出车祸。我去的时候就看到两辆车跌到深潭里头。照片上能看清楚。山是连续的,你的路要沿着这山的方向去开,就不会有太大的危险,但是如果山变陡了,拐弯了,流线不顺畅,所以就老会有事故发生。维护山体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地形,根据山水来修路,不要硬断它的山脉。而你看古代,再穷的地方它都要保存它的龙脉,保护它的血脉。像58年大跃进的时候,在萧山,风水林还郁郁茺茺的。不像现在,砍树是违法的,那个时候,就叫你砍,不砍才是违法的,是要坐牢的,但是当地的居民,就抱着一种信仰,保护他们的龙脉,不准砍树,维护了山体的连续性。但现在我们已经忘记这些了。整天在开山。[!--empirenews.page--] 第二大战略,保护和恢复城区和城郊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河流是自然形态,要保护它、恢复它。但却跟现实的情况相反。我们一说整治河流,明星工程、市长工程就是把这河流给整治整治,正在北京发生的,于是乎水泥厂发了大财,于是乎包工头发了大财,为什么?工程越大越好。原来是柳树成荫啊,现在却变成这样了,这就是无知、卑俗。洪水下来了,更凶猛了,它不像抽水马桶,下去就下去了,洪水冲到下游,下游遭殃啊,又怎么办呢?地下水水位下降,因为河道都水泥封住了,哪里去找地下水呢?尽管春季、夏季的时候,尽管两岸会被淹掉一些土地,但是淹掉的土地却使洪水慢慢在流动,它不会那么凶猛,记得我小时候就差点丧命,掉进洪水里,但是我发现洪水也不是那么无情,因为有山体的阻挡,它流动得就不是那么快,掉下去我又爬上来了。有这么个经历。而我们现在视洪水如猛兽,在长江上游大做高堤,但是堤跨了以后呢?还是这种想法,就是洪水应该蓄起来,而不是应该排下去。洪水应该把它拥抱过来,亲切的拥抱过来,而用什么拥抱呢?用大量的湿地,大量的沼泽地,大量的退耕还地,大量的湖泊,使洪水永远的留在这里,变成地下水,变成清流,慢慢的释放,而不至于一下全排走,第二年又出现干旱。干旱以后,又出现问题。河流有四大忌讳。第一,断之。就是指到处筑坝,像长江大坝,黄河大坝,把龙脉、血脉给断掉,世界上也有好多例子,阿斯旺水库就是个典型例子,断了人家的血脉,所以底下的潮水泛滥,盐碱就出来了,生物就不能交配了。断了以后,水就不再是连续的了,不再有生命了。大江大河,小江小河,哪一个城市没有在“断”?有好多地方请我去做设计,说我这里要做个大坝,那里要做个大坝,蓄水。我每次都拒绝这个,不能这么去做,河流要流动才有血脉,一盆死水是不会有灵气的,水需要流动,流动才会有氧气进去,流动才会有水花溅起来,流动才 会有生命,才会有鱼,有水声,流动才有动感,当你触摸到水的时候,感受到水在你手上滑过,这才是水的天性。所以说水是不能断的。哪怕1公分的小水,也比你一池子的死水要好。“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是什么?龙就是流动。是活的,不是死龙,不是僵龙。中国古代的“飞龙在天”,就是指龙在动,是有生命的。第二,填之。断不了就填。你们想想,你们的城市里面,是不是有大部分水都被填掉了,甚至水沟都被填了。为什么把它填掉?一开始是因为污染,工厂排放的污水,把它污染。污染完后,又搞创建卫生城市,怎么办?又把污水都填掉,填得一干二净。水就没有了。填掉后,再种花,种草,盖房子,这就是本末倒置。河流是不能填掉的,它穿过你的城市,把城市的污垢都洗涤掉,把生命、氧气和生物输到你的城市中来,所以说填掉它是很可惜的。最近欧洲和美国的几家工程就是要把填掉的河再重新挖出来,把50年代、70年代填掉的河再挖出来,在落杉机就做了一个这种工程,把70年代填掉的河再挖出来,刚刚过去三、四十年的时间,我们又在重蹈覆辙。我想现在填掉的河,不出20年,又得去挖出来,包工头倒乐意,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包工头发财了。但城市一代诗人就没有了,而有灵气的创造就没有了,你的孩子问你,河流是什么样子的?他说不出来,因为水的本质他说不出来,他只知道一个池塘里的死水是什么样子。天然的、流动的水性他不知道,长着水草的水性他不知道,溅着水花的水性他不知道。第三,盖之。使明河变为暗河。以为把河流整治了,污水就治理完了。那是大错特错。把河水变干净的唯一办法就是治理污水,而不是治理河道。我们老拿河道开刀,这是毫无道理的,是无知,是本末倒置。第四,衬之。不仅让两岸铺上水泥,让河底也铺上水泥,原来底下是沙石、河滩,河流是有浅有深的,浅的地方有各种河贝在居住,下面长着各种水草,深的地方,有各种深水鱼在那里产卵、繁殖。我到过的好多地方也有那么几条河流很漂亮,如果再像现在这样搞下去,可能出不了5年,这些美丽的河流也会没有了。河道有高有低,不能用水泥把它抹平了。抹平以后结果怎么样呢?满河是污水。在河流两岸砌上瓷砖,这是“暴发户”行为,是暴发户时代的审美趣味。在香港甚至有把马桶做成金子的,这就是审美的不同,而你看这两岸的柳树、清凉的河水,自然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第五,裁弯取直。将河流裁弯取直后,两岸就变成直的了,像云南丽江。所谓小农时代、暴发户时代的审美,你看我们的城市现在是什么样子,毫无品位的城市。都是一些浮夸的东西,到处贴金,到处贴玉,失去了自然,失去了真正美的东西。这是流动的河流,跳动的河流,柳树在岸边生长,但在流动的河流里柳树也能生长,因为流动的河流里有氧气,有生命的气息,它就不会窒息而死。但是流动的河流却被认为是有碍防洪的,认为应该是清理掉的,最后都被糟蹋掉了。美利坚的草地和意大利的装饰,你可以看到,这是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美国新古典主义,原来这样现在变成这样,这是很可悲的。当时的古罗马,是非常奢华的,用酒洗澡,用牛奶洗澡,生活到了极其奢靡的程度。最后古罗马灭亡后,欧洲进入了一个黑暗时代,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神统治了整个中世纪,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又突然发现古罗马的建筑很漂亮,古罗马的人体很漂亮,很丰满,这实际上又重新回到了以人为本,打破了人的束缚,回到了人类世界。当时他们认为,人的世界是真主的世界,真主在统治着这个世界。法国的帝王路易十四是典型的代表,他就又回到了古罗马、希腊的生活方式,他认为那就是美,所以又重新挖掘出了古城,又形成了新古典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反映。这就是欧洲人发现了古罗马。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又兴起来了,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暴发户,靠掠夺,靠冶金,靠采矿,靠纺织发了。他们又向往欧洲的生活。于是欧洲的建筑观,巴洛克城市的风格又到了美国,现在看到的白宫、帝国大厦都具有欧洲的传统,这就是当时的一种心态,他认为那就是美。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突然有大批人、大批领导出去参观,参观一般是两周的时间,去看古罗马、古希腊、美国的华盛顿、欧洲法国的凡尔赛等等。突然又发现,原来欧洲、美国的生活、建筑是那么美,又重新觉得应该向他们学习,于是这些又进入中国。其实他们学的都是人家已经遗弃的,你看看新的美国、新的欧洲是什么样的,因为导游没有安排他们看新的美国、新的欧洲,而是看一些广场,是纪念性的建筑,所以他们就学到人家的这些已陈旧的东西。于是这些东西而朴素的、自然的真正的美,他们却失去了。现在我们去看的是人家20年代之前的建筑,而美国人现在在后悔,在1923年就发现他们走错了路,所以在20年代以后就不再搞以前的古典建筑,不再搞巴洛克的城市,于是又重新挖出以前填掉的河流,恢复他的河流,恢复他的生态。而我们现在却在用一种不健康、或者说是过时了的审美观在对待我们的河流,对待我们的环境,所以现在大江南北,才出现了这种所谓的城市的美化运动,可以说是“化妆运动”。20年后,你们再回过头来看,当时就有个学者在这儿讲过这段话,城市又要搞恢复城市河流的运动,重复,而为什么现在就不把他搞好呢?这就是人的眼光的局限性。如何来克服这种局限性?就需要超越,超越眼前的,看得更长远一些。但也有实施的,一会儿我会举例子。这就是我所讲的关于河流,要恢复与保护河流。保护他的连续性与完整性。[!--empirenews.page--] 第三大战略,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我们现在知道保护大熊猫,知道保护金丝猴,知道保护濒危动物,因为他们的数量是有限的,快灭亡了,你不去保护它,就来不急了。但是我们周围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保护,哪怕是一棵野草,它也有它的价值,一棵野草可能比大熊猫还有价值,大熊猫目前只是濒危的,大熊猫也是需要保护的,所以我们也要去保护它。而我们周围也还有更的啊价值的,我们为什么就忽略了呢?人类就是这样,发现它快灭绝了,才知道要去保护它,它为什么要灭绝呢?就是因为环境、气候变了,它不再适应这种变化,所以去拯救这种快要甚至是本来就要灭亡的动物,可能我说得过分了点,大熊猫是应该保护的,但是我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做得好,花了大量的精力与心思去拯救那些好像是很有价值的,我们认为是有价值的,实际上并不是很有价值的一些东西,而你身边却还存在着好多有价值的,而你并没有去注意它。比如一棵野草,也许它是可以治愈癌症的,甚至说它也许可以治爱滋病,只不过没有发现它,没有被认识,也许当你发现的时候,它却已经被你铲除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任何一种有益的我们都应该保护它,而不仅仅是保护大熊猫,应该保护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一片裸露的岩石,一块河滩地,一个没有人居住的村庄,一块乱坟堆,都会有特有的生物在那里生长,不信你去看看那个乱坟堆,黄鼠狼就在那里生长,蛇也多,一种新的伦理,黄鼠狼和鸡的价值是一样的,不要以为鸡应该保护,黄鼠狼就应该把它灭了。这样老鼠不就多起来了吗?这是生态的平衡,怎么能去破坏它呢?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怎么样一个概念?就是要保护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有一个完整的生物链。说到平坟堆,其实是不可取的。是不应该去平坟堆的,坟堆里也有好多生物在那里生存,也是好多生物栖息的场所。尽管你节省了一亩地,认为可以种粮食,但老鼠吃掉的粮食也许比你种的还多。但是这个生物链却没有了。我做过一个试验,当时在长江三角洲,当时就设想,农民搬出村庄以后,这个村庄就应该被保留,里面的各种残垣断壁,各种洞穴,水沟、老树,它里面各种生物都存在,等过十年、二十年,它比你建一个公园好得多,因为它已经被大自然给淹没了,就全是自然的东西,不是很好吗?
这个现在正在发生,我去年回老家,就在我的老家,里面没有人居住了,里面长了好多的杂草。
第四大战略,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湿地是季节性也好,常年的也好,就是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充满水的。水沟、沼泽地都是湿地,它对于我们人类是太重要了,具有防洪功能。湿地可被比喻为人的肾,它蓄积水,排放水,维持水的平衡,各种生命在那生长。湿地是非常重要的。是为了维持地下、地上水体的平衡。如果没有湿地,湖泊都会缩小一大半。湿地是生物聚集地,生物的种类有非常丰富,芦苇荡里,即使你每年去割,它也有很多供你割,生产量是很旺盛和丰富的。它也是水陆交界的地方,既有陆生的生物又有水生的生物,还有两栖生物。如果没有湿地,青蛙都不会有了,它属于两栖类的,在湿地中产卵,长大了再爬上来。这就是湿地的重要性。如果看到一个水坑,就去把它填掉了,实际上就等于是伤了人的肾。[!--empirenews.page--] 第五大战略,溶解城市。概念就是把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在我们的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好多地方是有毛病的,限定一个人口指标,如100万,就给你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当然包括绿化系统用地的存在,但是决不会允许稻田存在于城市中,麦地、油菜花是不会有的,因为就批给你了这么多地,你肯定不会保留低价格的农作物。“田园城市的概念,早在一百年前就提出来了,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就是因为还没有一个可操作的系统,来实现田园的城市。要实现它,就需要一个可行的制度。并不是说要把城市和农村完全分开。城市里为什么不能有稻田?这完全是管理问题。在城市广场中央开一片稻田,让它永久存在,专人播种、收割,是完全可以的啊。日本的住波就是,把油菜地留在了城市中,所以城市就很漂亮,农庄都可以在城市中看到。而我们的好多孩子就不知道农田,作物,油菜和麦子有什么差别,离农业太远了,离农耕太远了。通过耕种过程,你才知道万物是如何生长的,如何来灌溉、引导水到你的稻田里去。所以城市里的稻田很重要、很珍贵,而要实现这个很难。因为这要顺应到国家的体制,国家的法规。如果真要这么做了,我想是一个国家的成绩,收获对人类的后代的生存是很有益处的,这就是溶解城市。当年哈瓦德提出来:两万人的一个小城市,小城市周围都是稻田、庄稼地,然后小城市与小城市之间通过铁路连在一起。但后来这个美梦破灭了,因为土地控制不了,每家每户都有汽车,汽车打破了城市的美好格局,把城市变成了田园郊区。有了汽车,大家都想要一块田园,所以郊区也变成了城市,到处都在盖房子,这个城市扩展开来,里面不留任何以前的东西,这是大的规划体制和规划方法与政策的问题。希望有朝一日,在座的某位能有这个权力,调整城市的田园、田园的城市。
第六大战略,开放专有绿地、完善城市绿化系统。把城市里所有封闭的东西给去掉,变成开放性的,各个开放性的相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绿地中行走,车跟绿地完全分开,大量增加绿地面积。本来绿地并不少,但却被围了起来,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水泥,看不到绿地。
第七大战略,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生命之树。公园不能围起来,不能划地块,公园应该进入每家每户。但是我们现在的公园,要么收门票,要么变成游乐场。公园一定要溶解,把大的变成小的,上百公顷的公园,好多城市引以为荣啊,但居民每人的绿地享受能有多少呢?绿地应该是居住地里的人人能享受的,而不是人挤在高楼里,在城市的某个地方摆一大块绿地。人们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能有这么一块绿地,而不是星期
六、星期天到公园逛一圈,这样效益也太低了。在北京,周末去哪儿?到公园去。好像公园就变成了一个旅游设施,变成一个旅游点来对待。这是极大的错误。故宫、天坛是旅游点,不是公园,所谓公园,1886年,第一个公园在美国诞生。为什么会诞生公园呢?因为当时大批的工人阶级涌入城市,使城市拥挤不堪,有人就提出,我们城市需要一块绿地,需要有田园,使这批工人阶级周末有去处,使他们的身心能得到休息,当时的公园有马车,就是我们现在?quot;逛公园”。但是现在不应是这个概念,公园应跟生活居住的环境连为一体。使它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它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合体。[!--empirenews.page--] 第八大战略,无机动车绿色通道。这是为后汽车时代设计的,虽然我们现在忙于买汽车,但是你很快就会意识到,我们需要一个无机动车的绿色通道,这已是非常迫切的。我每天上班需要15分钟,如果开汽车也需要15分钟,我骑车也是15分钟,但是我不敢骑车,因为马路是为汽车设计的,骑自行车的和行人在马路上很不安全。没有自己独立的通道。我所说的绿色通道,是跟汽车完全分离开的,道的两边是绿地,骑车的过程就是休闲的过程、游览的过程,你不用担心哪天司机喝醉酒了,开车把你给撞了;你也不用担心两边的噪音和尾气污染。最近我们做了一个项目,还没有得到理解,因为他过汽车瘾还没有过够呢,好不容易买了一辆汽车,但是他很快就会厌倦。美国的研究结果已经出来了:汽车有害于健康。我就不想开车,但是又不敢骑车,所以这很矛盾。想象在一个城市里面,人走起来没有汽车的干扰,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城市。上班、上学与回家之间的通道都不会再有噪音和尾气,那该是多么幸福。有一个例子,在美国加州,准备建一个自行车王国,中国本来是一个自行车王国,却在排斥自行车,把它当作一个制造事故的对象,你看哪一个政策不是在排斥自行车,北京的交通、上海的交通,不都在排斥自行车吗?认为交通的恶化是自行车造成的,这真是天大的笑话。自行车,你想可以容纳多少人在城市里啊。所以我们必须建立无机动车的绿色通道,这个战略当然也是超前的,但你5年、10年过后再来看,各个城市又会搞这个运动,谁先搞,这个城市就占有优势。
第九大战略,在座的好多是环保部门,环保部门跟城建部门矛盾很大,林业部门跟城建部门矛盾也很大,城市要建设,他往往把林业部门不当回事,中国北方有一大特色,就是林网,曾经给外国人一个非常好的印象。但是一到了城市,林网就被砍掉了,我们曾经据理力争,在中关村好不容易保留了一段,如果没有这一段林网,至少20年中你都要忍受烈日照晒。现在好多马路两边都没有绿化道,有也是花花草草,是花盆,“花盆”就像养只宠物一样,宠物是不会看家的,是养了只哈巴狗而不是狼狗。而真正能给你带来绿荫的,你却将它忽略了,甚至毁掉了。所以说保留现有的有益于我们的,是最关键的。现在铺天盖地的“移植大树”,以上海为首,也在大量的移植,把乡村的大树都给挖走了,把农民家里百年的老树都给挖走了,虽然说农民赚到了几万块钱,但是树却没有了,造成水土流失,不光如此,一棵树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树上有鸟窝、各种昆虫在栖息,树根底下有蚂蚁、蛇、老鼠在生活。树挖走了,这些所有生命不就消失了吗?所以说移植大树又是一大误区,把老树从农村挖出去,再种到城市里,这叫“脸上贴金”,最后肌体腐烂了,都不知道,环境恶化了,沙漠化了,脸上的金有什么用?这是一个完整的肌体啊。更何况你挖过来的树都是截肢了的,它不可能一点都不变化。所以说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建设者,他必须要考虑到林木防护系统。把城郊的林木结合到城市中来,修路以后,在设计的时候,把它变成你路边的行道树,不是很好吗?没有必要砍掉,再重新种啊。好多时候,在把路拓宽的同时,就把树也随之砍掉了,他就没有想到,我的路可以在这边拓宽,也可以在那边拓宽,河道也是一样,两边的树一定要把它砍掉,才是拓宽了受洪面,这样做的后果的什么呢?至少20年,至少一代人,一代人哪,你的儿子他看不到这种绿色的美,绿色的河道。这是很悲哀的。[!--empirenews.page--] 第十大战略,建立乡土植物的繁育之地。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刚才讲的建立绿化带也好,建立绿化通道也好,田园城市也好,都要依托于乡土之地,乡土植物。没有乡土,你只能到山里去挖大树,到别的地方去引入植物,像引入美国的草坪。各地有各地的植物,各地有各地的生物,牡丹也好,杜鹃也好,牡丹当然很漂亮,但是它就是个宠物啊,这个宠物只开一个星期就凋谢了,而且你要不断给它施肥,不断给它修剪,所以说牡丹是不可能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色调。你必须有大量乡土的植物,杨树、柳树、榆树、槐树、椿树,这些都是乡土植物。但是我说我要种这么多树,到哪儿去找?没有。谁先搞乡土植物苗圃,谁将来肯定要发财,也会给城市做很大的贡献。这个苗圃基地一定是规模很大,乡土植物就是当地的植物。只有这样,你的城市的绿化、美化,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它的基础。我看了我们正设计好的一个公园,用的是茅草,在野地里它看起来是很美的,在城市里面就变得更加漂亮。很脱俗。
我讲的十大战略,是从一个战略的角度来讲的。需要有远见、有决心的当权者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