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题:新闻社区联合中国青年报调查:流行歌曲为啥不流行?
主题:新闻社区联合中国青年报调查:流行歌曲为啥不流行?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为扶持流行歌曲创作而举办的全国性活动,“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目前已进入到决赛阶段,全国唯一常设的音乐综合性大奖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又宣告全面启动。但不知不觉中,“通俗歌曲不通俗、流行歌曲不流行”已成为时下流行乐坛的一大奇怪现象。为什么今天传唱的好歌好像没有过去多呢?
完整填答问卷的网友,将有机会获得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每月送出的纪念品。中奖名单每月初由《中国青年报》的网络调查平台——民意中国网(www.xiexiebang.com)发布。1.你认为今天传唱的好歌比过去多还是少?
多
不好说
少
2.在你看来,当代流行乐坛很热闹,但为什么老百姓在卡拉OK、街头巷尾传唱的还是老歌居多?
老歌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心路历程,满足了一代人怀旧的愿望和需求
歌词亲切平实,旋律琅琅上口,易学易唱
契合时代的呼唤和需求,反映生活、记录历史
是词曲作者深入生活、遵循艺术规律创作的成果,并非无病呻吟
其他
不清楚
3.你认为为什么近年来的一些流行歌曲公众难以认同?
风格太自我,大都唱的是“小情小爱”,不能满足大范围听众的需求,引起大众共鸣
一夜成名的浮躁心态造就出趋同的曲风、空洞的内容,把艺术作品完全当成了流水线上的商品
流行音乐创作的入门门槛较低,一些没有扎实音乐功底的人都想尝试一把,难免鱼龙混杂
流行歌曲的创作过于追求高难技巧,旋律艰涩难唱,普通大众难以参与 一味模仿港台、日韩,歌词中加进的英文单词显得过于唐突生硬,不伦不类
格调低下,不知所云,难登大雅之堂
其他
不清楚
4.你认为当代流行乐坛的问题出在哪里?
大量资金投入到歌手的外包装和打广告上,忽略了音乐作品本身的制作,人红歌不红的现象屡见不鲜
好歌不容易找到好的歌手,而好的歌手又时常遇不上好歌
演唱者和词曲作者权益两极分化日益加剧
选秀风助长了年轻人一夜成名的浮躁心态
其他
不清楚
5.你认为当代流行歌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创作者必须戒除浮躁作风,深入生活去采风和潜心钻研,才有可能创作出能够传唱的好歌
尊重艺术规律,提高国内乐坛对词曲作者的著作权保护力度,鼓励和保护他们的创作热情
突破属于年轻人专利的情爱题材,开阔创作视野,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艺术源于生活,只有充分了解现代人的文化动向和社会大众的审美心态变化,才能使流行歌曲真正与时代同步流行起来
多举办一些流行歌曲创作大赛,挖掘新人新作
其他
不清楚
第二篇:新闻专业联合办学教学效果及考核体系调查
新闻专业联合办学教学效果及考核体系调查 摘 要:此文对武汉地区新闻专业联合办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材、师资、课堂教学以及考核体系等方面的办学效果,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为后续的联合办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新闻专业;联合办学;教学质量;考核体系
武汉高校新闻专业的联合办学历程始于2001年:教育部直属的7所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可以跨校跨学科辅修第二学位。第一轮联合办学于2007年结束,第二轮于2008年启动。其中,开设新闻专业的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新闻传播双学位在七所学校中受到了欢迎,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继七校联合办学取得丰硕成果之后,2010年元月,南湖片区十所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湖北警官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也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开启了武汉高校更大规模的联合办学实践活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两部分:1.学生部分:分为2005~2006级的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已经在第一轮办学中毕业)、2009级~2010级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即将毕业和正在就读)、2005~2009级新闻专业本科生。2.老师部分:参与联合办学的主讲老师。问卷覆盖了十六所不同的高校的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1.量的研究。主要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问卷分为纸质和网上问卷两种,前者500份,后者投放于问卷星网站未作计数,回收有效纸质问卷427份、网络有效问卷138份。问卷涉及的内容包括:(1)学生对双学位学习内容的需求及满意度;(2)学生对师资投放、教学方式等的需求及满意度;(3)师生对考核体系的评价;(4)师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5)本专业学生对双学位的建议与意见。问卷共设30个问题,调查涉及了教材、师资、课堂教学、课程设置、考核体系等方面,问卷揭示了师生对新闻传播联合办学的总体评价。
2.质的研究。主要以开放式问题和深度访谈形式开展。调查问卷最后一题为开放式问题,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最真实的想法;同时,我们还对所涉及的高校师生作了小型访谈,就联合办学的实施环境、效果、困境及未来发展做出深入探讨。
二、数据分析和思考建议
(一)学生对教学效果及考核体系的评价
1.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在对学生知识需求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丰富传媒理论知识和提升媒介素养有着很强的需求,对不同媒介运作规律的知识需求达到了68%,而对各种媒介操作软件的使用以及新闻业务的知识需求也达到了67%。这一数据也显示了新闻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的课程特色。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位于前四的是新闻采访、电视摄像、广告策划和新闻编辑与制作,这表明了学生有明确的知识需求课程设置需求,希望通过学习提高信息采制技能。因为高达56%的学生对课程感兴趣的原因是觉得对未来有用处。
2.学生对教学方式及内容的需求。调查数据表明:总体而言,68%的受访学生对目前各校普遍采用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表示认同与欢迎,但作为实践性强的新闻传播类课程,在现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学生也希望教师能采用国内外最新的教学方式,例如角色体验式、学生主导式、互动教学式等多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参与性;同时,学生也希望教师能补充各门课程领域中的最新知识。同时也要给学生提供网络自学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全方位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3.学生对师资设置的需求。目前各校在联合办学过程中都能做到不吝师资,根据课程特点以及教师意愿比较合理地配备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力求将本校优势专业的品牌做强,这和调查数据显示的学生对师资配置的期待是一致的,受访学生对高级教授的需求为59%,对对硕士以上学历的需求为85%。同时,74%的受访学生更欢迎有业界从业经验的老师担任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类课程的主讲教师。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尽量配备高职称、高学历和有业界从业经验的教师,另一方面,要鼓励年轻教师通过进入媒体锻炼和参与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二)师生对新闻双学位教学的满意度
1.师生总体的满意度
数据表明:61%以上的学生对双学位学习总体表示满意,但存在19.8%的学生对此不置可否和不太满意。教师总体满意度达76.4%,不满意主要体现在学生课堂纪律以及课堂互动性不高两个方面。关于双学位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目的,43.4%的同学认为基本达到,26.8%认为没有效果,29.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这点与所调查对象有密切关系。此调查结果与调查对象的选取有直接关系;2005级和2006级的学生直接从事传媒工作的人数以及顺利考上新闻专业研究生的并不占双学位学生的主流、而现在就读的学生由于没有毕业,其成效也难以量化分析。学生还没能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学习的目的是否达到。尽管如此,55.1%的学生仍然认为双学位有用,毕竟多学一门知识今后就业面更广一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满意度较高,81%认为从考核分数上看,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效果较好,但也出现不太会用所学处理和分析实际新闻现象的短板。
2.师生对新闻双学位具体教学的满意度
78.3%的受访学生对现有的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安排、课业压力等具体学习环节的满意度较高。其中,学生尤其满意的是,高校能结合自己的特色开设相关课程,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设的《经济新闻采写》、武汉大学开设的《中外广告史》等课程,学生们反响良好。然而对教材满意的还没有达到半数,不少学生认为教材不能与时俱进或者比较浅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将国内优秀教材、教师自制资料和网络资源相结合,努力为学生提供融知
识性、趣味性和前瞻性为一体的立体教材,并且将教师课堂上的课件通过网络与学生共享,真正做到课上、课下不断线,打破时空的限制,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延续到无限的课外自学上。
在访谈中,受访学生对联合办学的正面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跨校学习打通了不同层次不同教学风格高校间交流的壁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和拓展视野的平台,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善自我的知识构架并搭建完备的人脉网络,为未来从事新闻传媒工作奠定基础。第二,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学生们提高了自己的媒介素养、使自己有机会成为传媒所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第三,通过双学位学习有利于接收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提高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受访学生对联合办学持负面评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双学位的学习效果与学生的预期目标有所出入,且辅修新闻传播双学位的同学在就业中并未显现出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媒介的入职竞聘过程中。第二,双学位的学习对本专业的学习有点影响。且占用了周末的时间,像鸡肋欲罢不能。第三,教学和自己设想的有所出入,过于偏重理论框架的搭建,而对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课程设置不够。另外,教学时间短,课程容量和深度和本专业相比有所压缩,尤其是操作课很少或者形同虚设,并不利于辅修者和本专业学生同台竞争。
教师对课程设置以及授课方式、时间安排都比较认可,78.9%的老师认为通过双学位让更多热爱新闻专业的学生受益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同时,在双学位授课这个平台上,教师能结合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的特长来延展自己的教学内容,甚至开掘更多的教研课题,对自己的教学研究也有帮助。
3.师生对考核方式的满意度
对于新闻学这样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而言,成绩获取的方式应该是多元的。75.6%的学生虽然对闭卷考试表示认同,但是,他们更希望能结合不同课程的侧重点采取试卷考评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例如提交新闻作品、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来替代理论考试等。教师对现有考核方式比较赞同,他们认为,双学位学生毕竟没有受过系统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习和培训,用闭卷考试之外的形式考核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不具现实操作性,因此,在联合办学现阶段不会采用,不过,随着办学的深入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未来可以适当引进更多考核方式。
(三)本专业学生对开设双学位的态度
新闻专业学生对开设双学位的总体态度是支持的,占调研人数的70.2%,明确反对的为12.5%,不置可否的为17.3%。赞成的同学认为,通过开设双学位,1.可以扩大本专业的影响度和美誉度,对本专业起到宣传的作用;2.通过引入竞争,让本专业同学有危机感,利于其提升学习动力;3.通过利用网络建立社区或者讨论组,利于不同专业对新闻感兴趣的同学之间的学科交流和人际互动,利于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扩展。而反对的同学则认为,新闻专业不属于基础应用性专业,不像英语或者中文那样具有普适性,并不适合扩大招生,其认为:1.新闻专业实践性强,对专业资源的使用、设备的更新等要求较高,扩大学生规模会挤占本专业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机会,模糊专业特性。2.新闻专业就业面窄,进入媒体机会较少,扩大学生规模会增加本专业学生压力,尤其是本专业只有一个学科背景而双学位同学有两个学科背景,这样会造成本专业学生的劣势地位。不置可否的同学,其主要观点则是,竞
争以及就业压力都源自于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与旁人因素无关,关键是自己要对内抓好基础,对外提升人脉,这样,即使扩大竞争规模,自己也能脱颖而出。
三、结论与反思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出在首轮联合办学中,新闻传播专业双学位办学主体及求学者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办学过程中,呈现出的具有共性的一些问题也为后续的办学与探索提供了思路。作为实践性强、变化性大,注重应用与融合的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的联合办学一定不能拘泥于常规的扩大教学人数、囿于理论传播的思路中,而要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且为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后续的办学主体多元化以及对首轮联合办学的毕业生的持续关注和调研也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