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彦长 促进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研究
促进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研究
谭艳华 1 王彦长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摘要:文章全面剖析了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在目前环境下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提出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要因地制宜地把握好小型化、动态化、购并化和特色化化等四个方面的发展模式;并在技术创新、结构创新、文化创新的大视角下,提出促进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健词:促进;科技企业;发展
中小型科技企业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创业发展中最活跃的企业群体,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生力军,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国际竞争,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已经成为政府责无旁贷的重任和必然选择。世界各国政府在推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上,都采取了多种方式支持它们的发展,无论从法规的制定、政策的倾斜、税收的优惠、还是从市场的培育、孵化器的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正在逐步成为振兴安徽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要顺利实现这种转变,需要政府部门、金融界和企业通力合作,共同促进中小科技企业更快发展。
一、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分析:
⑴地域优势。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利,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是“长三角”的近邻,属于“泛长三角”区域,享有独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对迎接江浙沪一带产业转型、技术辐射、市场拓展都有极大的便利,是最先感受到长三角呼吸的区域。地理位置的相近和联系有利于改善通信网络,有利于供应商提供辅助性服务,有利于相互联系,相互协作。信息沟通的便利性和联系的频繁性,使先进经验、技术和技能的外溢更迅速、更彻底,使企业能很快采用新技术;同时,一些隐含经验类的知识在知识中的比重比较大,这类知识与编码化知识不同的是它们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很难通过信息技术准确的长距离传递,而易于在面对面的互动中获得。有利于企业降低学习和培育成本。
⑵资源优势。安徽拥有丰富的资源,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巨大的能源、矿产资源潜力已引起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高度关注,热潮涌动;正在实施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也给投资企业极大的信心,我们要以丰富的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手段,做大做强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努力使现有的资源相互配合与协调,使之达到整体最优。有效的整合资源不仅能帮助企业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为竞争对手的模仿制造了障碍。任何一项资源的出色发挥都可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适度地借用资源,可有效地弥补企业自身资源的不足,缩小战略目标与资源条件的差距。
⑶人力资源成本优势。由于靠近长三角可以利用流动的现有各种专业化、有经验的劳动力,这样能降低中小企业在获取人力资源时的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加上安徽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以及目前活跃的个人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共享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降 1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谭艳华(1966-),女,安徽桐城人,铜陵学院教授,发展规划处副处长;
王彦长(1963-),男,安徽庐江人,铜陵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安徽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促进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研究》(编号:07030503024)。
- - 低了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另外,上海、南京等大都市生活成本偏高,知识型员工可能会分流到生活成本相对偏低的安徽省,这些对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来说,是一个明显的用人优势。
2、劣势(Weakness)分析: ⑴自主创新意识谈薄。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大多通过技术引进和转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一切增长的基础,只有站在技术的前沿才能站在市场的前沿。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必须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没有把产品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是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一个软肋。
⑵技术薄弱,基础落后。我省中小企业产业链条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产品市场销售分散,集中度偏低,主导产业、拳头产品未能形成一定规模,支柱产品也没占有足够多的市场份额,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使我省中小企业总体实力与江浙一带相比有明显的差距,03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仅相当于江苏的22。3%,山东的27。2%,浙江的27。7%,上缴税金仅相当于浙江的9%、江苏的15%、山东的22%。
⑶品牌意识不浓。大多数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相对来说,独创品牌的意识不浓。品牌意识欠缺,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市场的开拓。个别企业虽然产品质量很好,但不重视包装,不注重广告效果的渲染,产品总是打不响,打不远。打不大。品牌经营意识极其缺乏。只知道急功近利去赚钱,不肯花功夫去营造品牌知名度。没有认识到品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忽视品牌的创造,产品的包装都是生产单位简单制作,一流产品使用三流包装。许多企业的产品,充当了外地品牌公司的原料,产品品牌的附加值被外来的公司占有,自身的竞争力在市场中处于弱势。
(4)缺乏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中小企业创新的主体。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我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在于中小企业管理者有思维钝化倾向,思想上表现为“小富即安”较为普遍。不少民营中小企业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即有相当的利润后,就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制约了创新意识的强化。另外,由于中小企业领导者大多属于经验性管理者,在企业创新决策过程中多以主观性和随意性来左右发展,企业的规模也只能以他个人的能力所及为限。
3、机会(Opportunity)分析:
⑴政策倾斜。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如果说中国经济在1980—2000年间取得了巨大成就的话,那么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则是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在2007-2008年上半年,国家宏观调控期间,对中小型企业政策出有明显偏向,国内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行长在2008年二季度工作会上,表达了要保持小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发展的观点。建设银行也开始把小企业业务发展纳入全行KPI考核指标,同时对小企业客户经理实施专项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兴业银行、深发展等在总行全年信贷额度中专辟小企业信贷额度。另外,2008年11月,安徽省财政厅下拨25亿元为安徽中小企业“加油”。与此同时,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也出台具体措施,帮助我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安徽省财政厅此次下拨的25亿元资金,主要是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而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则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在扩大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规模的同时,降低担保的成本。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表示,确保全年完成担保再担保85亿元的目标任务。同时,从今年11月10日至明年6月30日新增的担保项目,担保费率全面下调10%,贷款如期归还后产生的再担保贷款,担保费率将优惠15%。
⑵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长三角也面临着世界范围的产业转型和转移的重大机遇,也受到了深层次矛盾的制约。这给我们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带来机会,我们要以灵敏的嗅觉,及时把握市场,及时调整产业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从长远看,- -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和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是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我们要仔细分析研究,它能给我省中小科技企业带来哪些发展机会。
⑶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相对较小,市场空间大。安徽市场,相对来说,竞争不是很激烈,市场饱和度不是很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多样化的差别化优势来拓展企业空间。由于和经济发达地区信息的流动,极易获得各地产品品种、规格、款式、造型、色彩、所用原料等方面的信息。一旦拥有了这些有用信息,企业再结合自身的生产特点加以利用和改进,产品的差别化即可形成。已经形成产品差别化的企业会获得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可以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可以利用自已的经济实力,通过研究开发、购买专利、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等进一步扩大产品差异化,形成良性循环。
4、威胁(Threat)分析:
⑴公平开放的市场机会,加剧竞争;入世以后,中国和世界融为一体,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更多的跨国企业带着悠久的品牌优势、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进入中国,进入安徽,因此竞争越发激烈,形成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格局。另外,在国内市场上所有企业面临着与外商投资企业趋于平等竞争的状态,原有的各项资源优势、成本优势会逐渐消失。
⑵融资渠道少,资金获得困难。中小企业由于生存空间小,不具备大型企业拥有的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融资手段,所以目前其外部融资的主渠道仍然是银行。但是从银行方面看,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增长明显滞后于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得到必要而充分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一些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由于规模大、资金实力强,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类大中型企业,这些行政色彩浓、组织形式单一的国有商业银行,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的要求。造成这种情况,除了中小企业资信等级低等原因,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原因之一。据银监会一项调查发现,在从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中资大银行“保大压小”的趋势较为明显,小企业融资的难度显著加大。而外资行虽然一直力拓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但外资行在国内份额占比小,贷款利率较高,对中小企业融资杯水车薪。这使得今年上半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凸现。
(3)全球金融海啸,市场疲软。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我省中小型科技企业受到不少冲击: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融资困难、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少数企业因经营不善,出现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一些出口型中小企业在外销市场越来越难做的情况下,纷纷加大内销市场的开拓,借机巩固和扩大市场;有的企业乘着市场喘息的机会,积极改进产品结构,研发高附加值的新品。
二、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模式及方向选择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适合的企业发展模式,能助推企业快速发展,迈上快车道。根据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现状,我们认为,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要因地制宜地把握好以下几个发展模式:
(一)公司小型化,技术专一化、高级化。作为中小型科技企业不要贪大求全,在技术含量方面一定要求新、求高。小公司更有利于抵御市场风险,现代企业比快不比大,比效益不比规模。要积蓄科研力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要想技术领先,必须要加强研发力量,由于安徽大多数中小型科技企业相对来说,科研力量都不是很强,可考虑当地政府邀请或企业邀请全国各地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组建不同类型的“研发中心”,其中的人力资源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灵活借用“外脑”。各个中小企业共享这个“研发中心”的资源,可邀请解决实际问题。
(二)公司动态化,产业集群化、规模化。作为中小科技企业一定要保持灵活的经营机制,- - 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经营机制不能僵化。在市场集中度不高的行业市场中,要善于从不完全的和细分的市场中寻找成长机遇。即使在那些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行业中,中小科技企业也可以大有作为的。要走集群化之路,通过信息的共享和人员的相互作用形成中小企业的新的结合。产业集群的培育应立足于当地的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立足于地区的资源禀赋,正确认识地方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排除不利于中小集群发展的障碍。
(三)发展购并化,市场国际化、全球化。通过购并,培育和壮大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兼并、收购科技型中小企业或经孵化的科技企业,利用技术增量盘活资产存量,扩大科技产业规模,培育和壮大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市场开拓方面,要有勇气走出安徽、走出全国,要瞄准全球市场,要有发展为全球跨国公司的雄心壮志。我们要看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复杂的宏观经济走势,必将造成国内外市场重新洗牌。我省中小型科技企业要充分把握历史机遇,沉着应对,积极制定应变之策,借机巩固和扩大市场。
(四)产品特色化,定位空隙化、优势化。安徽中小科技企业在经营中,产品一定要向特色化方向发展,在市场中要别具一格。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空间很大,颇具层次,中小科技企业的战略定位可以在区域性和产品特色定位上下功夫。在市场寻找空隙,充分发挥自已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另辟蹊径。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为中小科技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拓宽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通过产品特色化、营销专利化、市场品牌化,走出做大做强的发展之路。
三、促进安徽中小型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设
美国著名管理顾问詹姆斯·莫尔斯说过,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主要是创新上的差距。如果创新能力上不去,仅靠引进技术,是永远也摆脱不了落后的面貌,难以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的。下面我们从创新的角度来研讨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在技术创新的大视角下,倾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决定性手段,是技术进步的核心与关健。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取代了资金、劳动力等传统因素,成为国际竞争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1、大力提升产学研相结合的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深度挖掘企业创新潜力。上下联动,产学研联姻,完善机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集中各种资源,全方位协力联动,搭建科研平台。在推进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企业、政府和院校科研单位性质不同,资源不同,责任不同,然而在推进科技进步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要共搭科研平台,确保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科技企业要主动担当起产学研结合的主体角色。要坚持学习、模仿、改进、创新相结合,逐步地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要以市场为导向,应用新技术,注重发展应用性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努力打造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核心能力。获得竞争优势。
2、不断创新融资环境。资金是企业的血脉,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推动力,我省中小科技企业在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一直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融资问题已成为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指导政策及区域发展优惠政策,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吸纳资金促进企业发展,拓宽民间资金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产品中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力扶持龙头科技企业,逐步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延伸产业链,增加产业关联度,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协作关系。努力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及国际国内销售网。
- -
(二)在结构创新的大视角下,倾力打造高效生产力。
1、构建动态联盟。动态联盟下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只需在一个或几个功能上专长化即可,避免了传统模式下中小企业组织功能的“小而全”。动态联盟的实施,需要技术条件和经济技术环境的支持。在技术条件方面,由计算机和其它通讯手段组成的信息网络是实现动态联盟的技术支持;全国和全球范围互联网、成员企业与中央服务器之间的实时对话、网上信息数据库的共享和安全等是最基本的技术保障。动态联盟中的成员企业,在本地区中寻找,企业之间的合作较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有利于政府参与指导和协调。网络中的联盟企业集聚在有限的空间内使竞争行为更加透明化和近距离化,贴近竞争者生存使得企业间竞争激烈程度加大,这从根本上增加了企业创新的动力。
2、提升孵化器水平。孵化器是连接市场与企业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设施等有效手段,系统的培训和咨询,给予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有力支持,直接参与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为创新技术进入市场、中小企业走向市场架起桥梁。科技部 2003年4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孵化器必须在三个方面加强质量: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一系列的服务支持。可见,迅速提升安徽各地孵化器这三个方面的水平,尤其是一系列的服务支持水平是当务之急。
3、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制订行业规范,防止行业垄断,实行行业自律自治;同时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内企业的服务,促进同行科技型中小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引导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为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和科技经济一体化牵线搭桥。为中小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在文化创新的大视角下,倾力打造全员凝聚力。
1、凝炼科技文化。作为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来说,一定要敢于突破传统企业那种循规蹈矩的企业文化,打造创新的科技文化。创新,是科技企业的生命源泉,对科技企业来说,不创新,就死亡。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做得好,腾飞的空间不可估量。但一定要有激扬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要经常开展本行业科技知识竞赛、讲座、新产品发明比赛等;要密切关注本行业科技动态,对前沿科技了如指掌。只有这样,企业和产品才不至于落伍,不致于做一些无谓的重复劳动。要经常与有相关专业的知名高校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校企嫁接活动,努力寻找发展新产品的捷径。
2、锤炼标新立异。作为安徽中小科技型企业,在公司内部一定要自始至终贯穿标新立异的思想,体现在各种规章制度、管理方法上都要追求标新立异,要营造浓厚的标新立异的氛围。在产品设计方法、市场开拓策略都要力求有新思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招聘员工方面,不能总是用本地人,本地人的比例应控制在30%以下,研发部门的人员组成一定要来自五湖四海,聚集不同的有识之士,共同创业。这样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下,相互启发,能产生创新的火花,有利于各种标新立异思想的不断涌现。
3、倡导自由空间。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企业人员的思维空间。没有任何束缚的自由思想,才有可能创造成出崭新的设计、崭新的产品。要学习微软公司对研发人员不讲究作息时间的约束。创造一种和谐的、开放性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激励员工去创造、去超越、去竞争。众所周知,世界的发展,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多组织去沿海一些企业去参观,感受外面世界的变化。信任、尊重每一位员工,最大限度为员工提供自由空间施展才华,倡导团队自主性、思考性、合作性,坚决唾弃官僚主义和等级森严
- - 的制度。在工作方式、作息制度、活动范围、行政程序等方面采用不同于一般生产部门的管理方法。努力升华企业员工的思想境界,使企业的管理层次得以升级,保证管理系统中各组织成员的发展空间。努力建设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激励力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衣长军.国外促进中小科技企业融资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6).[2]张保国.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策略分析[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6).[3]辜秋琴,恩佳.西部地区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0).[4]修立军,强雁.建立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J].江苏商论,2004,(10).[5]王彦长,谭艳华.安徽中小型科技企业与长三角经济圈协调发展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8,(5).[6]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7]郑瑞坤.安徽经济崛起路径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3).[8]胡怀敏,苏晓燕,徐士元.基于技术创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 -
第二篇:促进贵阳市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促进贵阳市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05-7-5信息来源: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我市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更快发展。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改革、发展和稳定中作用,促进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强市升位”目标,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项战略任务。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现对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借鉴国内外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提出加快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小企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市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分布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包含国有、集体、乡镇、股份制、私营、外商投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类型,具有投入少、发展快、经营方式灵活、运行成本低廉、转移调整便捷、吸纳就业量多等特点。特别是在多品种、小批量、劳动密集的行业及其适合分散经营具有柔性生产方式的高新技术风险产业,中小企业提供了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力度,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1999年全市工业企业总数23560户,其中大型企业49户,中小企业占总数的99.8%,工业总产值317.71亿元,中小企业占52.5%。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中小企业户数占98%以上,占全社会销售总额80%左右,在我市各区(市、县)中,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各区(市、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小企业是缓解我市社会就业压力的主要渠道,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中小企业主要生存和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就业容量)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就业投资弹性)要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在相当多领域至少要高出1倍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进行工业化过程中,中小企业容纳了全市就业总数的70%以上。即使在大型企业特别集中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小企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均)1998为115208人,也占44.8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使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人数逐年下降,1996年至1998年,全市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职工人数分别由52.73人和13.2万人降为42.58万人和11.29万人。而同期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却大幅增长,从1996年的2.94万人变为8.84万人。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1998年非公有制从业人员数19.41万人,占43.5%,这说明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正为吸纳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公有制企业富余职工再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新增就业人口持续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国有企业下岗分流等新老就业因素影响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的就业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中小企业就业“蓄
水池”作用将会更加显著。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是我市就业的主要场所,也是我市各区(市、县)财政的基础,就业稳定是我市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关键。只有中小企业发展了,就业才能稳定,才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三)中小企业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力量。由于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只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才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才能推进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创造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势单力薄,因而是公开、公正、公平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的最积极拥护者。目前我市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生成的,它们既是改革的产物和成就,也为改革的不断深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主体力量。我市以中小企业为载体的乡镇企业和城乡个体私营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基于竞争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机制在这部分企业身上有相对比较充分的体现,它们的存在,有利于竞争的、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同时,中小企业的改革操作较容易,震动较小,是新体制最容易进入领域。因此,我市在改革过程中,都是以中小企业改革为突破口,如承包、租赁、兼并、拍卖、股份制改造等改革具体形式都是在国有中小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中得到率先试验和推广。这些都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中小企业是我市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更具有创新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这是因为:一是科研成果要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企业提供条件并使其产业化,专业性强的中小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科研成果迅速推向市场;二是在技术进步速度十分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很快的今天,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能够发挥灵活多变的特点迅速吸收新技术;三是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因而中小企业敢于承担风险,并易于决策,因而能更易于进行技术创新。正因为如此,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壮大起来的我市中小企业,对市场和技术较为敏感,易于根据市场和技术调整经营战略,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我市近年来崛起的一大批民营现代医药业企业就是如此,如贵州益佰制药有限公司,五年前靠56万元起家,现已积累上亿元,从利用我省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制药起步发展为生物制药企业,贯穿于企业发展过程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目前,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引起人们日益广泛的重视,知识经济的兴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其中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表现为企业小型化和大企业利润中心的分散化,因此,中小企业是我市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对于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起着基础性作用。第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基于竞争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部分企业身上有相对比较充分的体现,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表成和完善。第三,中小企业对市场变化更为直接着和敏感,易于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有利于降低市场经济**给国民经济带来的风险。第四,中小企业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对于满足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需求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五,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中小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大量科技型企业发展,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中小企业在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有很多人对中小企业的认识不够。往往对如何搞好大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比较重视,投入的精力也较多,而对于如何搞好中小企业,却重视不够,工作也不到位,通过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中小企业不但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旺盛的创新活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动力。因此,正确认识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二、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给我市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我市中小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市中小企业规模小、自身素质低等固有特性,再加上由于我市经济脱胎于过去传统集中的计划经济,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过程中,都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相当部分中小企业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人才缺,竞争能力弱,中小企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我市统计指标较完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来说,199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514户,其中大型49户,中小企业占90%,产值却只占34.9%,利税总额占11.2%(其中利润为负22814万元,详见下表),说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总体状况虽有一定改善,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活力较强,机制灵活,但从整个面上来看,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数(个)工业总工程师值
(现价)(万元)利润
(万元)利税
(万元)全部从业人员
(年均)(人)
大型企业 49 1322610 30457 268492 142260
中小型企业 465 700303-22814 33720 115208
(一)中小企业多头管理,缺乏统一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不够。我市中小企业是包括国有、集体、乡镇、城乡个体私营等各种所有制形式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的复杂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属于不同部门,分别由市经委、商委、乡企局、工商局等部门管理,随着企业改革的进展,由所有制形式所规定的特殊性问题逐步淡化,作为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更加突出,这种管理现状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一方面是力量太弱,不能满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机构重叠、职能重复、政出多门,致使管理
分散、政策不统一。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经济政策主要依据所有制类型和行业特性来制定,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公平。在税收政策上,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私营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项政策参与改组,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受到诸多限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没有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也因政策资讯能力弱,不知道如何用好、用足,如我市1998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缺少中小企业融资的机制。我市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经济实力较弱,资信程度较差,在金融市场获取资金方面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据初步调查,全市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无力从银行获得贷款。其原因一是没有专门的资金供应渠道或是难以达到使用贷款的条件。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重点扶持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加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严格贷款条件,使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加大。二是缺乏贷款再担保或保险制度。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绝大部分贷款都需要抵押和担保,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弱,很难有足够的抵押品,再加上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少,寻保难,中小企业很难达到贷款条件。三是没有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惠措施。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难,获得优惠贷款几乎不可能。不仅如此,有些银行还以中小企业实力弱,信誉度差为现由,在放款时还在有关规定之外,附加一些条件,如放款时就扣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抵押”等等。此外,中小企业不能从银行融资或融资不能满足需要,其获取资金的其它渠道主要是单位之间的拆借和民间借贷,单位拆借是一些有能力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企业和事业单位,从银行获取资金后,再加息转贷给中小企业。这样就加大了中小企业的借款成本,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三)中小企业基础工作薄弱,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由于长期以来经济管理主要是依据所有制和部门而不是企业规模来操作的,目前我市许多有关中小企业的基础工作相当薄弱,主要体现中小企业家底不清。目前我市中小企业的总体规模(包括户数、产值、就业人数)、产业结构和财务状况等都还没有统计报告数据。这不仅给研究和政策制定带来很大不方便,也影响中小企业正常发展。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可能建立自己独立的支持性部门,如技术研究和开发、市场调研等部门,而需要具有专门技术能力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提供诸如技术支持、市场咨询、企业诊断、职工培训和管理培训、法律支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但在我市,一方面社会中介机构发展较晚,还不够发达,另一方面已有的中介机构大都挂靠政府部门,主要是为大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很难得到中介机构的服务。新成立的一些商业性较强的中介公司,虽对所有企业开放,但是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中小企业需要,同时还存在服务收费较高,企业难以承受现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残缺,大大制约了我市中小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还导致一些中小企业技术信息缺乏,采用一些落后的工艺技术、生产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形成大量的低效供给和重复建设。
(四)企来组织结构不合理,分工协作程度低,没有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在我市首先表现为“大而全”和“小而全”,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全能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例如在机械行业,几乎每个企业都有锻造、机加、装配等车间,造成了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生产能力重复配置,导致了投资的分散和单个企业投资规模的增加,使企业规模结构水平低,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扭曲状态。第二表现为大、中、小企业组织联系相当松散,企业间协作程度较低。主要是我市大企业中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产品不多,产业链尚未形成大企业能以从中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中小企业更是难以从大企业得到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经济发展无法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益。第三表现为大企业对小企业的挤压。当市场景气时,大企业将自己的生产经营触角延伸到中小企业的传统领域;当市场不景气时,大企业又经常随着降低收购价格,拖欠贷款,向中小企业转嫁困难。
(五)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素质较低。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离不开各种外部条件的支持和保护,但最终还得凭借自身素质在市场竞争中求生、求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商品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迅速转变,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自身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水平低。在我市中小企业中,管理人才缺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混乱,存在着管理无制度(或有了制度也不认真贯彻执行)、劳动和材料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等“四无”状态,甚至个别企业没有会计帐目。在一些国有小企业,本来企业规模很小,也要像大企业那样,设置齐全的专业管理机构,形成因人设事,部门林立,人浮于事,非生产人员过多,浪费严重。在私营企业中,由于社会认识的偏见等因素较难吸引到所需人才,如很多人不把到私营企业就业看成为真正的就业等。由于缺乏人才,致使许多私营企业沿袭除法旧的家族式管理方法。尽管生产规模扩大了,仍然如创业初期那样,老板事必躬亲。二是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我市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不要说和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就是和我市大型企业比较,也是很低的,以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劳动装备为例,据有关资料,小企业的人均装备水平是中型企业的50%,大型企业的25%。虽然我市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已经过了几轮改造,已摆脱了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状态,但目前主要还是以半机械化为主,完全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很少,实现半自动化、自动化生产的更有凤毛麟角。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不高,还表现在生产工艺水平方面。我市大部分中小企业到今还使用30年前的生产工艺,个别企业的工艺还停留在50年代的水平。三是技术创新差。在我市除部分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之外,中小企业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获得市场信息和技术的渠道。再加上中小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导致其产品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而不能及时升级换代,更谈不上开发新的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四是部分企业党、团、工会组织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致使全心全意依靠工作阶级,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办好企业没有落实,制约了企业发展。
(六)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的改革有待加强。国有、集体企业比重大(特别是在工业部门),是我市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当前,我市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活力,效益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缺乏对经营者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这说明我市公有制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有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才能解决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
《城市经济》
第三篇:关于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来源: 中国民营科技网发布日期: 2004-01-06
[发布日期] 1999年7月26日
[发布单位] 科技部、国家经贸委
[发 文 号] 国科发政字312号
兴办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国科技人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大创举。民营科技企业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私营、个体等多种经济成份,基本特征是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主要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已成为我国科技进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小企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在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速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为引导、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完善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提出以下意见:
一、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条件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措施。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进入市场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带着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回国创新创业,协调有关部门在审批条件、注册登记手续等方面提供便利。各类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要把培育民营高科技企业作为一项重要职能,积极提供各种服务。
国家已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地方设立的各类科技发展专项基金也应对民营科技企业开放,为其成果转化活动提供资助。鼓励有实力的民营科技企业申请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项目,从计划管理制度上保证其平等参与竞争;对获得项目的民营科技企业给予同等支持。国有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要对民营科技企业开放实验仪器设备,允许其有偿使用国有科技资源。
在实施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扶持科技创新等有关政策中,要对民营科技企业一视同仁,鼓励他们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解决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贷款担保问题,各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把民营科技企业列入担保服务范围,分散贷款风险,支持民营科技企业获得科技创新项目贷款。切实执行国家鼓励企业出口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服务出口中的重要作用。在享受政府税收政策中,民营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应得到充分保障。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民营科技企业有权拒绝不符合国家政策的各种摊派。
二、引导民营科技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民营科技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指导大型民营科技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增加科技投入,吸纳科技人才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提高自身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各类民营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人才、技术资源互补;有条件的可以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于民营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兴建中试基地、工业性试验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实验室等,当地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支持。
鼓励有实力民营科技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作价入股、租赁、兼并、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的改革实践,用高新技术增量盘活资产存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化水平。对国有性质的民营科技企业兼并国有工业企业的,可比照执行《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中的有关政策。对资产规模较大、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可在合理确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基数的基础上,委托民营科技企业经营。
三、理顺民营科技企业产权关系,完善企业制度
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解决民营科技企业中存在的产权关系不清问题。对因历史原因造成的民营科技企业与国
有企事业单位的产权纠纷,要本着有利于鼓励成果转化、支持科技人员创业、保护国有资产权益的原则,妥善加以解决。要在企业决策、管理、分配等方面,充分保障个人产权持有者行使合法权益。
支持有条件的大型民营科技企业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按照《公司法》进行公司制改造,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允许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积极探索和完善股份合作制等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国有小型科研机构经有关部门批准,可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方式改组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允许以自愿平等、有偿互利原则租赁经营国有小型科研机构;本单位科技人员集体提出租赁申请的,同等条件下应享有优先权。引导民营科技企业重视和加强内部管理,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高效的企业决策、管理、运营体制和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积极培养和聘用专业管理人才,向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过渡,抵制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等不利于企业健康成长的经营思想,使企业发展建立在准确的市场预测、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的经营管理之上。
四、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
建立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制度,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适用知识,正确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继续大力宣传民营科技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使全社会更广泛的理解、重视与支持民营科技企业,为其发展创造公平有序的环境条件。各级科委、经贸委等有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根据本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地制定新形势下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加强指导,作好协调和服务。科技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健全民营科技企业指导和管理服务机构,加强调研、统计等基础性管理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各级经贸委要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纳入指导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指导和支持。
第四篇:辰溪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辰溪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辰溪县科学技术局刘志昂
为深入开展工业发展年活动,全面掌握和了解我县民营企业的科技进步现状面临的问题,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促进民营企业向“科技型、环保型、创新型”方向发展,根据全县“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生态宜居”发展战略,我局开展了对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及科技进步现状及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辰溪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与优势
辰溪县民营科技企业从1995年开始发展,最初是以科技人员领办的民办科研所。近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单纯的民办科研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艰苦创业发展过程。截止目前,全县共注册民营企业324家,民营科技企业17户,注册资金3000万元。职工总数达500人,其中科技人员占35%,企业门类已从传统的化工、建材、信息服务等行业拓展到高效农业研究、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生物研究等领域。汉清生物、中盐株化、蓝伯化工为代表的一批民营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多年来,辰溪民营经济创造产值占全县GDP的50%以上,上缴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60%左右,民营经济已成为辰溪县域经济的顶梁柱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辰溪县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具备以下优势。一是政策优势。近年来,省、市、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措施,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更加有利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必将有力激发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的热情,必将有力调动企业加快科技发展的积极性。二是资源优势。辰溪位于山青水秀,生态环境优良,矿藏资源得天独厚,素有“水泥之乡”、“湘西煤都”之誉,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市场优势。我县的水泥生产、电石生产在省内外小有名气,特别是博落回、莫来石、工业硅、五氧化二钒远销国外,若能充分利用这些市场优势,将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做出成效,则指日可待。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发展的因素
第一,民营科技企业适应市场能力差,整体竞争力亟待提高。通过对全县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来看,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的兴衰成败皆取决于其初次创业时期的初始产品,若初始产品能适应市场需要,就能发展;反之就会衰亡,因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没有再发展或多元化发展成功的。从近几年的年报统计来看,民营科技企业年创新率很低,这是民营科技企业自生自灭的最主要原因。第二,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经营管理不善,制约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相当一部分民营科技企业法人技术水平较高,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致使企业运作管理水平较差,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有的甚至因管理上的失误,造成企业经营失败。
第三,资源短缺、人才匮乏仍是羁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许多民营科技企业起步时大多完全靠自筹资金,而民营科技企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资金需求量大,融资异常困难。如汉清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农药,在湖北畅销,因缺资金,无法大批量生产,只能生产一点,回笼资金后,再生产一点,无法放开手脚大干。人才缺乏也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初创业
原始积累阶段,民营科技企业主要重视物资资本包括资金、技术等的积累,关心的重心也在于物质效益,而对于人力资源这一软资本却投入很少,导致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才资源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第四,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政策扶持力上“弱”、“落实难”。为鼓励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我县虽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总的来看,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许多优惠政策操作性不强,手续冗长,颇费周折,致使虽有优惠扶持政策,但因过程复杂而无法操作。例如,科技管理部门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业务管理职能。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办涉及政府相关几个部门负责,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减弱了对科技型企业“抓大育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用,特别对初创民营科技企业,不能充分感受到作为科技型企业应享受优惠政策的温暖,且反而形成增加了不必要手续的感觉,影响了创办科技企业的积极性。
三、关于加快我县民营企业科技进步的思考与建议
进入新的世纪,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特别是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科学技术已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最核心的因素。面对科技进步的浪潮,民营企业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是民营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然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强化主体意识,充分认识民营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民营企业要加快科技进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要在思想认识上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才会在具体工作中抓得紧一点,步子快一点。
第一,民营企业加快科技进步是提高其竞争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当前,企业的竞争,其实是市场的竞争,而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商品科技含量的竞争。科技长期落后的企业,不可能有竞争力,不可能繁荣昌盛。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跟在别人后面生产,其产品必然缺乏竞争力,企业的寿命也不会长久,有学者做过研究: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出现5000万元大关和寿命2—3年夭折现象。因此,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力度,使科技真正成为支撑民营企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力量。
第二,民营企业加快科技进步,是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要求。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消费品普通供大于求,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内需的创造和企业产品的供应不能简单地只靠消费者拥有量的增长,而更要靠拥有量的更新,因此,民营企业开拓市场,增大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根本途径在于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也就是说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就要通过科技进步,产业不断升级去引导和创造需求,不断开拓市场,提高其产品市场占有率。
第三,民营企业加快科技进步,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发展,民营企业作为技改投入主体的地位必须确立,特别是在信贷投入“瓶颈”制约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民营企业尤应增强自主发展意识和自我投入技改意识,进一步确立品牌兴企观念,以求自身稳步健康发展。
(二)强化科技投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新渠道
积极探索和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一是引导民营企业强化科技投入主体意识,将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作为企业
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督促企业加大技术开发经费的提取力度,鼓励企业相互融资发展;二是引导金融部门要树立“贷款兴行”的理念,建立政银、政企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已签订的银政投融资框架协议的落实力度,积极向银行推介市场前景广、产业兴联度大的项目,促进银企无锋对接,实现双赢;三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应用技术研发经费(原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决算支出1.1%以上,1000万元的工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四是落实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用于科技研发产品的费用可以税前列支。逐步建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效率高的科技投入体系,共同破解融资“瓶颈”。
(三)强化服务意识,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我县民营企业起步晚、规模小、资金短缺,科技人才、设备等科技资源匮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借助外源,采取引进人才,委托研发、合作共建等形式走产学研合作的路子。一是大力开展企业技术难题集活动,全面深入了解企业在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建立企业科技档案和技术难题库;二是发挥科技部门作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将企业的技术难题、人才需求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入股、利润分成,销售额提成为主要形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畅通产学研合作的渠道;三是政府制定完善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对获得专利授权和名牌产品的企业予以奖励,营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环境。
(四)创新工作思路,凝聚起推动民营企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
一是建立促进民营企业科技进步的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科技、经济、发展改革、财政、税务、金融等相关职能部门合力推动民营企业科技进步新格局;二是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优秀科技人员制度,搭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库,促进人才柔性流动;三是强化激励机制,对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四是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引资、引智、引技工作,把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推向招商的前沿,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资本外溢的同时,积极迎接吸纳东部科技资源的辐射,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技创新的新理念,借助先进地区的技术和人才,加速对我县民营企业的改造升级,实现借脑生智、借智生才、借力发展,以此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技术积极性,加速推进我县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