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川大校长谢和平寄语本科毕业生:懂得尊重,德行天下
川大校长谢和平寄语本科毕业生:懂得尊重,德行天下
今天上午,四川大学2017届本科生毕业暨学士学位授予典礼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体育中心体育场隆重举行。典礼上,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发表题为《懂得尊重
德行天下》的致辞,在最后一课上,跟毕业学子们谈了谈“多元社会下的尊重情怀”。
他寄语毕业学子:【学会知识、技能能够夯实人生的基础,提升修养、境界可以积累人生的厚度,而要真正收获人生的意义,更在于懂得尊重、德行天下。】谢校长告诉同学们说: “为人处事,赢在尊重,赢在格局,输在计较,输在自负!” “不管你们未来有多远大的目标、追求什么样的梦想,有些情感,要懂得放下;有些欲望,要锁进道义的笼子;有些选择,更要遵循道德至上;有些信念,要坚守不变!”
'望川大的毕业生走向社会,最重要的不是一定要去做成什么,而是要去为整个社会坚守什么;不是你们一定要去超越多少人、打败多少人,而是你们能去帮助多少人、影响多少人、成就多少人!' 一起来聆听校长给川大本科毕业生的“最后一课吧”。懂得尊重
德行天下 | 校长
谢和平|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庆祝你们顺利毕业。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学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7864名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精心培养你们的老师,向辛勤养育你们的父母,向支持关心你们的亲友,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学们,我们一起在川大走过了四年时光。过去四年的学习、锻炼和磨练,不仅留下了你们追求梦想的脚步,更带给你们很多成长的经历和感悟。我相信,你们从120周年校庆中,感受到的不只是作为川大人的自豪和自信,更是川大的精神、气质和情怀;相信你们在小班课上跟老师积极互动、在非标准答案考试中独立思考问题,收获的不只是分数,更是对知识、对真理的敬畏和追求;相信你们在四年的“三室一厅”的宿舍集体生活中,体会的不只是同学的友谊,更是对他人的欣赏和包容;我更相信,你们今天从母校带走的,不只是知识、能力,也不只是学历、文凭,而是独立的人格、道德的良知和尊重的情怀。今天,你们将要完成自己在大学里的最后一堂课。作为校长和师长,我想对大家说的是:学会知识、技能能够夯实人生的基础,提升修养、境界可以积累人生的厚度,而要真正收获人生的意义,更在于懂得尊重、德行天下。同学们,你们毕业以后就要走向社会。你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追梦时代,是一个充满无限机会的创新创造的时代。但大家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个时代在给我们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的社会。跟我们这一辈人相比,你们成长在一个越来越追求个性、更加关注自我的时代,这让你们的思想更加自主、人格的意识也更加独立,但同时也让一些人在个人利益面前丢失了很多道德的思考,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尊重的情怀:现在,社会上有个别人缺乏对他人的欣赏和包容,常常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缺少应有的自知之明;有的缺乏换位思考的理解和尊重,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对方的感受,更看不到他人的长处,特别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对别人的进步和成就心里不平衡、甚至“羡慕嫉妒恨”;有的缺乏“人人平等”的相互尊重,以身贵而贱人,对上级、对领导迎着捧着,对普通人和弱势的群体高高在上;有的缺乏对道德、对责任的敬畏,利益在前、道德在后,为了追求一己之私、达到个人欲望,不惜相互攻击诽谤,在背后造谣诬陷、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有的缺失对历史、对事实和对全局的了解、敬畏和尊重,为赢得“眼球”、引起注意而不惜当“愤青”;有的缺乏对科学、对真理的敬畏,为了多发一篇文章、早出一点成绩,不尊重事实和他人的成果,不惜弄虚作假、甚至抄袭剽窃;有的缺乏对规则、对法律的敬畏,什么话都敢说,什么假都敢做,严重背离了基本的良知和人格的底线。我想,作为校长,我希望川大的毕业生走向社会,最重要的不是一定要去做成什么,而是要去为整个社会坚守什么;不是你们一定要去超越多少人、打败多少人,而是你们能去帮助多少人、影响多少人、成就多少人!事实上,历史发展的长河已经反复证明,一个人人生的真正价值,并不完全在于生活中的胜利,而更在于是否能得到社会的尊重。我们要真正得到社会的尊重、获得人生的成功,并不完全在于是否能获得所谓“惊天动地”的成就,而更在于懂得欣赏、包容和尊重。实际上,尊重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准则之一,更是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我国古代先贤孟子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也说过:“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这些都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获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但首先更要懂得尊重社会和他人。对于尊重的内涵,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我看来,尊重不是去盲目的服从,不是走过场的礼貌,不是表面上的虚伪,更不是拍马屁的奉承;尊重应体现在发自内心把对方当回事、多看他人长处、多为他人着想的认可和欣赏,应体现在把每个人都作为独立、平等的个体去关爱和包容,应体现在对科学、对真理的敬畏和追求,应体现在对良知、对底线的坚守,还应体现在对自身岗位、对不同职业的敬畏和珍惜,更应体现在不论出身贵贱、贫富多少、地位高低都要去平等对待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所以,懂得尊重本身就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智慧、境界和格局,就是一种植根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修养,更是需要我们一生去追求的学问和遵循的准则。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我们都可以深深感到他们所共有的一种懂得尊重和欣赏的情怀和品格。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虽然与当时的宰相王安石政见相左,还曾受到过“对手”的排挤、甚至打击,被流放到黄州、受了不少苦,但他从没有计较过个人恩怨,更没有在背后去攻击、报复别人,反而还因为王安石在诗文上的才华,两人相互欣赏,从“对手”变成了知己,正是这种对他人的包容、欣赏和尊重,给我们留下了这段历史上的佳话。大科学家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时,发现一位年轻学者寄给他的论文中,竟有一些观点与自己的理论不谋而合,他当时虽然已是学术权威,但并没有把别人的成果说成是自己的,而是把这位年轻人的成果推荐给杂志发表,正是这种对他人成果的尊重、对科学和真理的敬畏,让他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更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从他们身上,我们能悟到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懂得尊重,我们才能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也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豁达、从容;只有懂得尊重,我们才能成人达己、德行天下,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同学们,你们是学校进入第三个甲子的首届毕业生。我希望你们在人生新的征程中,首先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追求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所作为的有用之人,成为一个能够担当起时代重任的成功之人。但我更希望你们至少都能要成为一个懂得尊重、德行天下的川大人。由此,我作为校长给同学们的毕业赠言,就是四点希望!希望你们都能多一份对他人的尊重,坚持真诚与包容。我国儒家传统经典《论语》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成就自己而欣赏、包容他人,又会因为别人的理解、尊重而提升自己。世事虽复杂,但有“容”则“易”。人和人之间,多一份欣赏就会少一些误会,多一点包容就会少一些争斗,多一份淡泊就会少一些算计,多一点“吃亏”就会少一些是非。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世界,世界就会更美好;我们用淡然的境界去生活,生活就会更轻松;我们用尊重的情怀去做人,未来的人生就会永远充满阳光。希望同学们都能多去欣赏、尊重身边的每个人,不要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随意评判别人的对错,不要只顾自己的想法却不去考虑对方的感受,也不要只看别人的缺点却不去反省自己的不足,更不要去盲从网上的传言和那些所谓“大V”的偏激观点,而去随意攻击他人。我们更应珍惜和尊重亲人的关爱和朋友的相助,多些理解少点抱怨,多些责任少点逃避,多些谦让少点强势,学会感恩、学会包容、学会付出,收获的不只是亲情和友情,更是所有人对你的信任和尊重。我们还应尊重自己的对手,用平和之心去看待对手的竞争,才会让我们收获进步;用包容之心去尊重别人的批评、甚至攻击,才能让我们不断成长。请同学们记住:为人处事,赢在尊重,赢在格局,输在计较,输在自负!希望你们都能多一份对自己的尊重,坚持自尊与自强。孟子讲:“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自尊首须自重,自重必先自强。我们的老校友朱自清先生在反对外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中,自己虽然饥病交加,也没钱医治,但他为了维护个人的尊严和气节,毅然拒绝接受外国施舍的面粉,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却赢得了世人的敬重。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做人有骨气、有理想气质,才能拥有高贵的品格,才能不卑不亢、不畏强势,也才能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价值、活出自己的风骨!所以,我们做人不要有傲气,但一定要有骨气;不要有媚骨,但一定要有风骨。大家走入社会后,不要让过分的现实侵蚀自己的理想,不要让所谓的“潮流”和“时尚”迷失前进的方向,更不要让眼前的诱惑淹没自己的良知,始终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批判之思维、健全之人格,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灵魂上的高贵,去实现独立而有尊严的生活。希望你们都能多一份对科学与真理的尊重,坚持诚信与勤奋。一个多月前,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勉励广大青年学子,要发挥创新创造精神,勇于探索真理。再过几天,你们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都需要去创新创造,去谋事业、创事业。其实,我们追求任何真知和真理、不论干大事和小事,只有靠自己的真才实学、信誉人格去创造和获取,只有靠自己的辛勤付出去奋斗,才能让我们的事业更长久、让我们人生的每一步走得更坚实。所以,我希望作为川大的毕业生,你们将来可以不惊天动地,但一定要讲诚信、讲信誉,首先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如果大家走出校门以后都能以诚立身、以勤为业,都能多一份对科学和真理的敬畏,就一定能大有作为,也一定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希望你们都能多一份对规则的尊重,坚持底线与理性。明代学者方孝孺有句名言:“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实际上,所谓言行要讲规矩,就是要按规矩谋事,按规则做事,按规范行事,小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行为准则,大到遵纪守法、按原则办事,这都是一种对规则的尊重,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教养、有道德、有底线的基本标准。面对未来,我相信,在座的同学谁都渴望成功,谁都想有所作为、成就梦想,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靠投机取巧、走破坏规则的捷径,只能迷失追梦的方向;靠放弃道德和良知的底线去追求成功,只能失去圆梦的机会。所以,不管你们未来有多远大的目标、追求什么样的梦想,有些情感,要懂得放下;有些欲望,要锁进道义的笼子;有些选择,更要遵循道德至上;有些信念,要坚守不变!只有对得起良心、守得住底线,我们才能活得更踏实、过得更坦然、走得更长久,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实现人生的价值。同学们,懂得尊重,不需要你有过人的才华、卓越的能力,但它是每个人的做人之本、立身之基。越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人,越是有追求、有能力、有担当的人,就越应该懂得欣赏和包容他人,懂得敬畏和坚守真理,懂得敬畏和珍惜自己的岗位,懂得坚守良知和人格的底线。这将成为伴随你们一生的宝贵财富,更是你们人生的意义所在。同学们,今天,你们就要告别自己的大学生活。当年,钱钟书先生在一首临别赠诗中曾写道“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此时此刻,我也把这两句诗送给各位同学,无论你们将来走到哪里,所有的道路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那就是母校川大。因为这里,不仅是你们曾经的校园,更将永远成为每个川大人温暖的家!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你们一定不会忘记明远湖畔读书的身影,也不会忘记长桥上留下的匆匆步伐,更不会忘记川大人身上的精神、气质和情怀。懂得尊重,德行天下!让我们用贡献去实现自身的价值,用奋斗去创造精彩的人生,用尊重去赢得美好的未来,不负时代使命,不负母校期望,不负青春梦想!大川 图片/杨秀建 向令 陈律 川大微博记者/姚丽金编辑/曹丹
第二篇:放飞我们的川大梦想--谢和平
放 飞 我 们 的 川 大 梦 想
——在“我的川大梦想”演讲比赛上的致辞
校长 谢和平院士 2010年12月1日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凤凰展翅”四川大学2010年文化艺术节——“我的 川大梦想”演讲比赛。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对此次演讲比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 祝贺!对为筹备本次比赛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听了10位同学的精彩演讲,很受教育也很感动。可以说,每位同学的即兴演 讲都充满了激情、都胸怀着美好的梦想。作为校长,我感到每位同学都很优秀,同时 更为大家的优秀感到骄傲。
从今年开始,我想利用每一年的开学典礼,为每位新生讲入学的第一课。因此,我就开始思考每年都应该有一个主题。同学们应该记得,今年开学典礼的主题就是“ 梦想”,我希望每个进入川大学习的同学都能有自己的梦想,并通过在川大求学的四 年时间为之奋斗,最终使你的梦想成真。其实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要求川大的每个 学生都要做好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并且要求学校有关部门以及每位老师都全力帮助 同学们去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因此,今年,我就以“梦想”为主题给同学们上了入 学的第一课。
刚才我一直在思考,今后我们的学工部、团委组织学生活动应该重点搞好三个板 块:一是大学生涯规划。大一谈梦想,大二谈自己的大学生涯,大三谈成长历程,大 四谈大学感悟和未来发展;二要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三是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学会讲诚信、讲责任。我想,我们的大学不能 只有简单的课堂教学、实验室里的科学研究和单一的考试成绩,更要营造一种积极向 上、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因此,我们要通过开展上面三个板块的学生活动,使每个 川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奋斗足迹。
作为校长和师长,今天再次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关于“川大梦想”的话题,我也想 借此机会,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和思考“放飞我们的川大梦想”。梦想是人们对 美好事物的憧憬与渴望,人类因梦想而伟大,大学因梦想而卓越,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也将因梦想而精彩。每个人从小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阶段也有不同的梦想,因为梦 想我们才不懈追求、努力奋斗,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梦想意味着一份激情。一位哲人曾说过,如果说梦想是瞳孔里的太阳,那么激情 就是那道永恒的光芒。我校老一辈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徐僖教授正是凭借着他炽热的 爱国激情,成就了自己的报国梦想。建国前夕,他带着以身许国的无限热情,没有向 国家提出任何条件,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突破重重封锁,乘坐“威尔逊号”轮 船回到祖国,倾己所学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塑料工业之路,在全国率先创办了高分 子专业,不仅圆了自己的求学报国之梦,更将自己的名字永远与中国高分子学科奠基 人紧密相连,赢得了世人敬重。我国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等一大批杰出人才,都是凭借着这种激情,成就了他们的报国、强国之梦,徐僖先生正是其中的杰出代 表之一。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激情为梦想而燃烧,梦想因激情而点亮。像徐老这样 的杰出科学家,在川大还有很多,而且就在每个同学身边,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用年轻人无限的激情去放飞自己的人生梦想。
梦想代表着一份付出。实现梦想的过程,必然是艰苦奋斗、挑战自我的过程。只 有付诸行动,脚踏实地,才可能到达光明的顶点,否则,梦想终将无法照进现实。上 世纪60年代,我校文科杰出教授卿希泰先生毅然选择了当时被认为是学术“禁区”的 道教研究领域,并为此付出了毕生心血。他耐得住半个世纪的清贫寂寞,在学校甘坐 学术研究的冷板凳,拓荒问道六十载。即使是松鹤之年,卿老仍然坚持潜心研学、教 书育人,被学界尊崇为“道教学泰斗”。这样的典型在川大还有很多,今天我只是以 卿老的故事为例告诉同学们,有梦想的人最可爱,但肯为梦想付出、奋斗的人才最可 敬。
梦想凝聚着一种坚持。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我想,任何一位专家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精通每个学科领域,而是依靠自己后天努 力,在某一专业领域里持之以恒地钻研、探索,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们说实 现梦想并非一日之功,必定需要持之以恒。我校理科杰出教授游智胜老师,因患小儿 麻痹症、并在美国留学时遭遇意外车祸留下终身残疾,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一直坚 持自己的梦想,20年来始终在计算机应用领域执着探索,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也取得令人赞叹的成绩:他创性地将计算机图形图像研究与国防军工项目联系起来,连续两年获得总额达4亿元的重大军工项目,实现了我校重大军工项目零的突破; 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我校17年来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一等奖 零的突破;2008年由他创立的川大智胜股份公司成功上市,实现了我校上市公司零的 突破。另一个我们身边的鲜活例子就是我校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欧 阳钦老师,他一直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对事业的信念和毕生的追求。作为国内消化内 科领域的著名专家,他从医执教40余年,除完成医疗工作外,从没有脱离过三尺讲台,每年坚持认真为本科生讲授40-50节《诊断学》与《内科学》课程,在探索医学教 育改革之路上不懈追求,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首届 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不平凡的荣誉,实现了精彩的人生理想。他们只是川大数千名优 秀教师的杰出代表。我想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告诉同学们的是,在成就梦想的道路上既 有鲜花、更充满荆棘,只有通过逆境考验、坚持前进脚步,才可能在挫折中成长、实 现自己的梦想。
同志们、同学们,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在梦中播下再多种子,也得不到一 丝丰收的喜讯;在田野上哪怕只播下一粒种子,也会有收获的希望。”梦想与空想往 往只有一步之遥,脱离了现实基础的幻想,即便再美丽动人,也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空 想。许多人在成就梦想的路上半途而废,并非是实现梦想的难度过大,而是树立的理 想不切实际,或者缺少实现梦想的平台。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潜质、特长和优 势,需要我们去不断发现和挖掘,也不是每个人什么事情都能包打天下。前段时间,我在电视上看到美国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演讲。作为电脑天才和商业奇才,他从 13岁开始编程,大三从哈佛退学创办了微软公司,39岁成为世界首富并连续13年位居 福布斯榜首。2008年,53岁的盖茨正式宣布退休,并且开始寻找自己新的梦想和追求。于是,他自编了在微软最后一天规划自己退休生活的短剧,比尔最初试图成为健身 明星,结果以失败告终;他又梦想成为歌手,但U2乐队主唱波诺在听完他的吉他弹唱 后说:“比尔,我们的乐队没有空位了。”此后,他又屡屡尝试新角色。大导演斯皮 尔伯格看完他的试镜后回答:“表演天赋是用钱买不到的”。之后,他又梦想自己退 休后可以成为政治家,但希拉里直接告诉他“我认为政治真的不适合你”;最后,他 直接给总统打了电话,奥巴马认为从政根本不是比尔?盖茨的特长,因此在电话里假 装不知道他是哪个比尔,问他是经济学家比尔还是教育学家比尔?最终,盖茨又一次 以失败告终,结束了自己在微软的最后一天。这个短片很有意思,但深刻地告诉了我 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质,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去成就人生的梦想。现在,比 尔开始发挥他自身的优势,全身心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以全新的方式影响世界、追求 自己的梦想。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胸怀美丽的梦想,学校也已经为你们追逐梦想、成就人生提 供了最好的平台、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323”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构建了“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即综合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及“双特生”人才培养;推进了“两阶段”培养过程改革,即在本科前两年半,完成 “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从大三开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同时为同 学们设置了因人而异的“三大类课程体系”,即在个性化教育阶段把课程分为学术研 究型、创新探索型及实践应用型供同学们选择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掘 天赋和潜质,为每个同学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同时,学校还大力引进海外高端教师,我们已经引进了美国科学研究院院士、耶鲁大学的Alan Garen教授,以及东京大学 的建筑大师藤井名教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多曼教授,学校特别要求他们一定要给 本科生上课,使同学们在校园里就能面对面聆听到世界一流学术大师的课程、接触最 前沿的学术信息。我相信,川大的每个学生只要有梦想、有追求,又肯于付出、不懈 奋斗,学校就一定会为你们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全力帮助同学们实现人生梦想。
在此,我衷心地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把自己的梦想建立在现实的土地上,从自身实 际出发,真正做好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同学们现在可能会觉得四年时间很漫长,但 这四年在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中却极为短暂,希望同学们能珍惜这宝贵的四年大学生活,珍惜青年人的激情与创造力,更加珍惜自己编织的人生梦想,充分利用好学校提供 的各种平台和创造的良好条件,在川大未来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努力为自己的梦想 去奋斗,不抛弃、不放弃,将梦想变成现实!同时,也希望我们每一位辅导员、班主 任,以及全体教职工都能全身心地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质、优势,为每位同学实现大学梦想奉献出自己的全部爱心和情感,投入到学校“全员育 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我相信,经过在川大的磨练,你们今天放飞的青春梦想一 定将变为明天的美好现实!
谢谢大家!
第三篇:校长寄语届本科毕业生
校长寄语届本科毕业生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要用到寄语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寄语是人们所传的话语,有时也指自己的期望或是祝福的话语。那么要怎样才能写得出好的寄语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校长寄语届本科毕业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各位学生家长、各位校友、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体xxxx级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同学们来说,又是一个终生难忘、永恒纪念的日子——你们经过四年的勤奋学习,终于即将从贸大毕业了。毕业了,这句沉甸甸的话,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说,意味着人生的收获和喜悦,意味个人奋斗和汗水的价值实现,意味着人生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的开始,我向全体毕业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衷心的祝福!同时,借此机会对这些年来关心、指导、帮助过你们的父母、师长、同学和亲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我校xxxx届毕业本科生xxxx人。截止6月20日,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为97.66%,国内外继续深造人数创历史新高,取得了骄人成绩。本科生读研和出国人数达到917人,占本科生毕业生总人数的45.57%。其中信息学院的本科生和梦辰考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金融硕士专业,是我校历史上首位被该专业录取的应届毕业生。
法学院的本科生张琦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被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录取。132名毕业生到西部省市工作,9名毕业生选择到北京市密云县、怀柔区、大兴区担任大学生村官,服务北京基层。我校超八成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主要集中在外贸相关的机关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金融系统和外资企业。
这是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贸大学子竞争力的体现,贸大毕业生,你们是最棒的!
淡淡南风起,又闻栀子香,一年一度毕业季,充满了对四年大学生活兴奋的回忆,充满了对贸大校园离别的伤感,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期望,充满了依依惜别的师生情和同学情。同学们,你们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参与者。你们与学校一同走过的这四年,正是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时期。
你们见证了母校的巨大进步,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科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两部共建工作的推进,研究生院的成立,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凸显,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还有学校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和进步,一切的一切,都在你们的见证下,学校在变化,在进步,在发展。
你们每个人也在学校的巨变下,成长和成才。还记得国庆60年的游行队伍参与吗,还记得六十年校庆时的兴奋和激动吗?还记得国际文化节吗?还记得惠园点灯吗?还想起军训的汗水和收获吗?还记得当志愿者的辛苦和自豪吗?还记得暑期社会实践吗?还记得n个第一次的人生经历?在贸大的校园里,你们展示了丰富的大学生活,你们当初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无怨无悔的选择了对外经贸大学,度过了你们人生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值得永远记忆的一段时光。
在这里,你们经历了成功与失败,学会了思考和责任,培育了气质和精神。在这里,你们勤奋学习,努力攀登,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在这里,你们在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当然,也有人在这里挂过科,翘过课,犯过错;贸大学生的浪漫也很有名的,在淘宝网上,今年贸大毕业学生列为全国高校毕业生送鲜花最多的高校,我想,这就是你们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一部分,也铸就了你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
同学们,毕业不是结束,而意味着新的开始。你们即将奔赴祖国各地,有的还要远涉重洋。此刻,充盈在我心间的,既有浓浓的师生之谊、依依惜别之情,也有培育祖国英才的骄傲与自豪。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你们都是贸大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因为从你们明亮的眼睛中,我读出你们的美丽和睿智,你们以一流的毕业成绩跨入社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但是,在你们即将走上社会的时候,对于90后的大学生,我想送你们几句话,就是希望你们永远都能“从容淡定,一身正气;挺起脊梁,勇于担当”,作为校长和师长,这是我对你们的毕业赠言,也是对你们踏入社会的期望。
我想这样的临别赠言是出于今年年初的一个事件。在苏丹发生的劫持人质的事件中,就有一位我校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我校阿拉伯语专业的孙世伟同学。他在被劫持期间,面对绑架者的枪口和复杂的环境,面对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死亡威胁,他从容淡定,敢于担当,坦然,机智、巧妙处理,化险为夷,使全部被绑架者,安全回到了祖国。
在网络上一夜走红,被誉为我们的“淡定哥”。作为贸大人,我倍感欣慰,我们能以培养这样的优秀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孙世伟同学只是我校培养学生中的普通一员,我希望今天的毕业生都能有像他一样品质和能力,在复杂艰苦的条件下,能感于但当,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勇于成为社会的脊梁。
同学们,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当你们踏上社会时,就要面对工作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挑战,我们不要期望一切,都一番风顺,万事如意,因为生活中波折,随时都会发生,危难,可能在以任何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危难当头、紧要关口,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个人的潜能往往在勇于担当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得到充分发挥。遇事推诿、裹足不前,在逃避担当的同时,往往也错过了成就事业的机会。
担当与成功如影相随,担当指引人生路径,担当照亮人生前程。追求有所建树,必须坚持有所担当,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法则。那么,这一责任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呢?首先要求你们常怀为国为民之心,这是做人的基本的国格和气节。今天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彰显个性、关注生命、追求生活质量的年代,是一个思想多样、文化多元、价值多样的时代。在这样时代发展与变迁中,并不意味着个人与社会关系被解构,不意味自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价值排序被颠倒,也不意味着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
修身立德,为国为民,依然是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向来是辨证统一的。所以,国家的前途、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幸福安康就与你们脑中的意识、心中的知识、肩上的责任、手中的工作息息相关。担当,是社会、单位、家庭责任的体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命、关爱家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在担当中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人生的价值。
古人说得好,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担当检验理想,考验胸怀,有怎样的理想有怎样的胸怀,就有怎样的担当。没有伟大的理想与胸怀,就担当不了伟业大事。“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是敢于担当的底气所在。
凡勇于担当者,其境界必定是为公、为民、为事业无私奉献。如果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就不可能勇于担当。只有无私奉献,才会对人民群众满怀真情,才会在急难险重任务前挺身而出、在矛盾纠纷前迎难而上,才会不断开拓进取、创造辉煌。
我还希望大家不断修炼自己的淡定品质。淡定是一种气质。淡定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要有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度量,要有沉着冷静、泰然自若的应变能力。
淡定是一种态度:遇事沉稳中又积极果断,老练里却又稳重有佳,胜不骄,败不馁。
淡定是一种力量:气定神宁,如水滴石穿,坚持不懈。
从容淡定,勇于担当;是人的精、气、神。是事业心、责任感和德行修养的试金石,更是衡量自身能力强弱、素质高低的标准尺。我想,在大家毕业送行之时,以“淡定从容,敢于担当”八个字为大家送行,给大家加油!
全体毕业的同学们,你们生活在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的新一代,你们具有了活跃的创新思维、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怀有志存高远的创业激情、建伟功立大业的雄心,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吧。
你们在对外经贸大学,学到了本领,现在是奉献社会的时候了,这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为了造福于社会。我们必须知道:人在社会,不能关顾自己,还有天下更多的人,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奉献,爱才是社会进步的永恒的动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母校衷心地希望你们在新的岗位上,多出成绩,为祖国和人民,为母校和你的家人,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打点行装,整理情绪,离别之心,落满校园。今天,我们在这里互道别离,今天,也留下了对母校的永恒记忆。温馨怡人的惠园,舍不得你们,你们努力拼搏和刻苦奋斗的每一滴汗水,都已经融入贸大土地,母校不会忘记。
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你们就要离开美丽的惠园了,游历五洲,建树八方。山水隔不断思念,时空抹不掉记忆。在未来漫漫人生征途中,你们不会孤独,不论你们身在何处,贸大的荣誉和骄傲,贸大的关怀与期望,将永远伴随着你们。
不论你们对母校怀有曾经的不满意,但它永远都是我们共同热爱的母校,母校是我们每一位毕业生终身的骄傲和无形资产。今日,我们以贸大为荣,相信明天,贸大一定将以您们为荣!无论您们走到哪里,母校,永远以关注的目光,注视着您们的成长,关心着你们的成才。希望您们不论在何时、何地,您们都能常回母校看看。
最后,我衷心地期望每一位毕业生都永远地记住:贸大,是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UIBE,永远在你们的心中!
祝全体毕业生同学鹏程万里,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第四篇:2015-4-2 谢和平川大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川大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8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川大学校长 谢和平院士
2015年4月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8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调研座谈会。首先,我代表四川大学党委、行政,向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领导以及各兄弟高校同仁来校视察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上下都在讨论全面深化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正在推进综合改革。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综合改革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是永无止境的,对教育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提高教育质量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川大一直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前天,我校召开了2014年本科教学工作大会,专门就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在高校的总体工作中,教育教学始终是第一位,培养人才永远是第一位。在座各位都是来自各个高校的书记或者校长,我们既然在相应的岗位上担任职务,首先就应该准确理解教育。会前,我们向大家发放了两份材料,一份是关于川大的教育(我在2011年向全校师生作的一个报告),另外一份是学校2014年校长工作报告,都是我对学校实际改革工作的总 1 体体会。下面,我将谈谈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责任、教育的生命的理解,然后再介绍川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一,教育的本质。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理解好了教育,才能抓好教育,才会更加重视教育。教育不只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育不是灌输,一个人如果想获得知识,现在空间和平台很多,他随时都可以查阅、下载,进行自主学习,学校要做的是去启迪他,去“点燃一把火”。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启发每个被教育者的潜质,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是“点燃一把火”,着重去启发、发掘每个人的潜质,学生自然会自发去学习、自发去努力、自发去奋斗,自然会很好的成长。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教育的本质。
第二,教育的责任。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改革。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如果学不好,好像责任不在教育者,而是学生自己不好好学。但我们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大学的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承担着责任,就应该把学生教好。古语就讲,“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成长好,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就应该有责任。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有教无类”。所以,不管学生来自哪里,只要考入川大,我们就有责任把他们教育好,使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使缺乏自制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取得进步、成为优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都能有出息,这才是川大教育者应尽的责任,这才是我们每个教师、每个教育管理者应尽的责任。所以,我们应该准确地理解教育的责任。现在我们个别老师觉得,自己只要把课讲得很好,学生学好还是学不好、考试及格还是不及格,都是学生自己的事,而没有从教育的责任的角度出发,反思自己有没有教书育人,更多去寻找自己的责任。
作为大学校长也一样,也要明确教育的责任。2003年,我刚刚来川大工作时,就会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进行了专门调研,经过统计发现,每年学校都约有10%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其中除了违反学校相关纪律规定被开除的学生以外,大多是由于几门课挂科无法顺利毕业。经过全校上下共同努力,目前,川大不能按时毕业学生的比例已经降到了6%左右,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把不能按时毕业学生的比例降到3%,这个目标能否实现,本身就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需要强调的是,降低不能按时毕业学生的比例,并不是要放松对学生的标准要求,而是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落后学生的自控力。
我自己出身农村,所以,我更能够体会现在农村的学生有“三个不容易”,也就是,他们考上大学不容易,交费上大学不容易,找工作更不容易。首先,农村学生考上大学不容易。我常常想,假如让我回到现在老家农村再考大学,估计自己也很难考上。在1977年到1978年的时候,我通过个人努力就考上大学了。而现在可能不行,因为当时“文革”刚结束,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中学老师都是国家分配来的,水平非常高,我中学的数学老师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可以说,我当时接受的都是非常优质的教育。但是,后来农村学校很多好老师 都调到更好的县中学和省城中学去了。所以,假如自己现在去参加高考,可能还考不上大学。从这个角度讲,农村考生考上川大非常不容易。其次,农村学生交费上完大学不容易。我在上世纪70年代读大学时候,家里不用给学生生活费,国家管学生住宿还包分配,每个月还有19元生活费,买完书还可以剩下伙食费。假如现在自己来读大学,家庭也负担不起。最后,现在的农村学生毕业找工作不容易。农村学生都是在农村生活、长大,被称为“草根”,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毕业后找工作非常不容易,有的甚至找不着工作。农村学生读书有这“三个不容易”,如果我们还不去关心关怀他们、还不去奉献自己的爱心、还不把学生教育好,就非常不合适了。
所以,我们对教育的责任要好好理解,学生毕不了业,有学生自己主观的原因和责任,客观上教师也有责任,包括我们实行的学分制也有不足之处。学分制实际上是假设每个学生都特别想学习、特别优秀,并按照这种假设来设计的制度,让学生自由选课、自由学习。但是,每个人天生都有惰性,还有极个别学生没有把握好人生方向,把大量时间用在上网、打游戏等活动上,导致不能按时毕业。如果学生不能毕业,将影响的是自己的一生,甚至一个家庭。本来很多学生家长都是想依靠孩子读完大学找到好工作,进而改变家庭命运,结果学生毕不了业,家长痛心,我们作为教育者也很痛心。所以,教育的责任就是无论面对优秀学生、普通学生,还是身处困境甚至逆境中的学生,都应该帮助学生认真完成学业,把每个学生教化成人。
第三,教育的生命。我一直认为,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的生命就是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来看待、来关爱。所以,我们的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生活上、学习上有困难,我们都要尽量帮助他们。作为校长,只要学生有事情写信找我,我一定会非常重视。如果有老师来办公室找我,我一定把别的事情放下接待老师。因为,我自己以前当过老师,也当过学生。上世纪70年代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学院的党委副书记与学生同吃同住,而现在的辅导员都不太可能做到这点。所以,无论是课堂教育还是课后教育,实际上都是一种爱心的传递,而不只是简单的上课和交流。实际上,老师们在上课时给学生的一个眼神交流、一个启示、一声问候,学生都会铭记一生,记住老师们对他的信任和鼓励。所以,我一直认为,教育是有生命的,不是简单的教与学两个孤立的个体。
1995年,因特网刚刚开始普及时,一位美国科学家就在预测,30年后纸质报业就会破产。实际上,15年后,美国几家大的纸质报业就已经相继宣布破产。现在,“慕课”等网络课程迅速发展,很多人提出大学还需要存在吗?认为大学也会像报业一样破产。我认为,教育不同于报业,无论高科技发展速度有多快,信息传递有多迅捷、广博,教育都不会破产,因为教育是有生命的。学生在大学校园通过课堂教学,通过师生的互动,传递老师的爱心,是任何网络课程都代替不了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智慧启迪,一个眼神的交流、一次 5 师生互动对学生影响都很大,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可能被高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所能代替的。
以上是我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责任、教育的生命三个角度来理解教育的。如果我们能够从以上角度来理解教育,我们在把握教育的全过程,制定好相应的教育政策,改革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就更有把握了。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谈一谈川大的教育是什么?川大的教育质量标准是什么?川大教育教学改革的抓手是什么?
第一,川大的教育是什么?
我从1993年开始担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1998年任校长。因为我是理工科专业出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管理理工科大学对我来说是相对轻松的。但是,来到川大以后,我才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还很多,想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川大校长很难,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管理四川大学的难度比较大,因为川大是一所包含文、理、工、医各个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特别是,文科背景出身的老师和理工科背景出身的老师思维是不一样的,文科老师的思维比较发散,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喜欢“论道”。
记得在2006年本科教学评估的时候,学校各个学院都非常重视,我也到各学院召开座谈会。到了哲学系以后,系里的老师对本科评估的基本要求,即在上课的时候要着正装、讲普通话、还要和学生互动提出质疑。哲学系的老师就对我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叫正装”?如果正装指的是西服,那么只有三种人会穿西服,第一种 是西方人,第二种是不知道西服是什么的人,第三种是所谓的“假洋鬼子”。该老师还问到:学哲学的老师穿长袍算不算正装?第二个问题是“上课为什么要讲普通话”?该老师认为,对学生来讲,四川话也是一种方言,让学生多学一种方言有什么不好?对老师来讲,他们用四川话讲课思维比较活跃,如果还要经过转换用普通话说出来,反而什么都讲不出来了。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在课堂上和学生有互动”?那位老师以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为例,说黑格尔上课的时候也只是坐在讲台上,照稿子念,没有与学生互动交流。
当然,面对这三个问题,我不能直接反驳,也不能评价老师们的对错。我以和气的态度和老师们沟通,跟老师们讲,在穿正装问题上,教书育人者首先要为人师表,应该注重衣着仪表,至少在课堂上不能穿短裤和拖鞋。关于讲普通话的问题,我向老师们讲了一件事情,有一年新生开学报到的时候,有外地学生家长反映,去学校财务处交学费时,听不懂工作人员讲的四川话,学生家长质问我们川大究竟是四川本地的大学,还是全国性的大学。关于上课要求互动的问题,我就讲了,孔子给颜回、曾子等学生讲授时,是以问答、辩论、论道等方式进行的。我以这种讨论的方式,回应了老师们的质疑。
在综合性大学当一名合格的校长很不容易。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虽然是院士,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要当一名合格的校长,就要补文化。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为了当一名合格的校长,我开始练习书画,并通过练习书画熟悉中国古诗文,逐渐和文科的老师们有了共同语言。和不同学科的人交流、讨论,要有不同的共同语言,这一 点很重要。在此过程中,我对应该把川大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川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基础良好,学科齐全,历史悠久,所以应该成为一所提供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学校。
精英教育不是只培养少数人的贵族教育,而是将最好的教学条件、课堂教学和教学资源提供给每个学生。个性化教育,是让每个学生进入川大后自由发展、自由成长,让每个人的个性、特长、潜质都能在川大这样一个平台上展示出来。川大的校训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我们希望每个学生在川大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想学什么就能学什么,想上什么课就有什么课,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自由全面发展,是发挥川大作为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不让学生出现想发展某一方面能力,却发展不了的情况,形成一种缺失。关于教育的缺失,我个人体会很深,过去我在国外和外国朋友交谈,他们谈论起音乐家肖邦,我却说不出哪一首曲子是肖邦作曲,感到很惭愧,意识到这是我以前接受教育的缺失。因此,到川大以后,我就希望川大的教育是让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工、医科的学生要有人文知识,人文学科的学生也要掌握科学常识,同时每个学生都要有健康的身体和阳光的心理。
根据对川大的定位,从2005、2006年开始,我们建立了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323+X”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前一个“3”是“三大类创新人才”。第一类是拔尖创新人才。学校专门成立了吴玉章学院和基地班,新生入学后进行百里挑 一的选拔,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吴玉章学院和基地班。这些学生用2年至2年半的时间,在最好的老师的帮助下和最好的条件下完成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用1年的时间到国外交流,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学习,再回国毕业。第二类是总人数最多的综合创新人才,绝大多数学生都属于这一类人才。第三类是“双特生”,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殊专长、潜质的“奇才”、“偏才”和“怪才”。学校通过“两个渠道”进行“双特生”选拔,一方面,我们面向社会通过高考自主招生选拔“双特生”,另一方面,我们从在校生中发现和选拔“双特生”。对于选拔出来的“双特生”,学校将专门指定专业导师,对他们实行研究生式的个性化培养。我想,国家未来建设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既需要综合人才,也需要“偏才”“怪才”式的专业人才,我们希望为国家培养这类“偏才”“怪才”。2009年,我校以破格录取高考甲骨文作文考生黄蛉同学为契机,对“双特生”选拔培养进行了尝试与探索。现在,专门研究甲骨文等古文字的人才十分稀少,学校就安排了古文字学专家作为黄蛉同学的导师,培养他在古文字学方面的特长,除了学习公共基础课以外,其他时间都由专业导师对他进行专门培养和辅导。
“323+X”的“2”就是“两阶段”。过去,我们高校是把大学4年的课程统一安排,但这样的安排需要改革。从2008年开始,我们将本科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在本科前2年半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从大三开始上专业课;最后1年进行“个性化教育”,学生可 9 以按照继续深造、自主创业、就业找工作等不同选择,分别选修学术研究型课程、创新创业型课程和实践应用型课程。
“323+X”的后一个“3”,就是在个性化教育阶段设置“三大类课程体系”。第一类是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大学中大部分课程都是学术研究型课程,这类课程是我们大学传统的特长和优势所在,目前川大的学术研究型课程已达到5000—6000门左右。第二类是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在美国,一些课程是需要有行业经验的老师任教的,比如聘请具有博士学位的工程师到大学教书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了。我们也想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开设2000门左右的创新创业型课程,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和公司高级管理层来为学生讲课。第三类是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我们计划开设1000—2000门左右实践应用型课程,邀请杰出校友回川大讲座,提高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体系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毕业后的计划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
除了“三大类创新人才”“两个教育阶段”和“三大类课程体系”,“323+X”人才培养体系中还有“X”代表的若干支撑川大教育的具体举措,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展开详述。围绕川大的教育,我们一直在改革创新,“X”项目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很多项目都是试点性改革,我们也鼓励川大所有老师积极参加。
第二,川大的教育质量标准是什么?
大学的真正责任不是提高就业率,而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才,使他们尽量优秀,有参与社会竞争的潜力。尽管目前国家和社会 对就业率十分重视,但是对于川大这样的学校,我们担心的不应该是学生能否找到工作,就业率是否保持在95%以上。作为川大校长,我不仅不担心学生能否找到工作,甚至也不担心我们的学生专业知识水平高不高,因为川大的学籍管理和师资队伍都很有保障。我希望川大培养的不仅是将才,还要有帅才,在我心中,衡量川大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有3条,就是川大的学生素养高不高,能力强不强,视野宽不宽,这也就是我心中的川大质量观。
首先,我们要着力提升川大学生的素养。目前,高校学生素养下降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学生的道德、品行、人文修养、诚信、能力等方面被说成与老一代人差距很大,好像我们培养的人才一代不如一代。实际上,现在年轻学生的知识积累都比我们那一代强多了。上世纪70到80年代,我们读大学的时候,教师资源匮乏,英语课都只能由俄语老师来上,获取知识只能靠看书,晚上想看电影都很不容易才排上一次。相比之下,只要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方式学习知识。
虽然当下大学生的知识积累没有问题,但他们的品德、人文修养和诚信需要重视。因此,川大的教育质量首先就抓素养,即素质与修养。我亲自督促、推进了很多这方面的改革。我从自己缺失人文教育的教训出发,提出、布置并要求川大全体学生都要选择《中华文化》这门公共必修课。以医科学生为例,川大的华西临床医学院很好,但是一个好医生不单单要求医术高明,还要为病人提供人文关怀。根据记载,中国历代名医,在诊治病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先 把病人的家庭、爱好、心态等情况都了解透彻,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治好病人开药占三分,心理辅导却占了七分。西医其实也一样,一个好大夫的人文境界跟他的医术高明同等重要。同样,人文境界对于理工科学生也很重要。
所以,我专门对《中华文化》这门公共必修课的任课老师提出了要求,要求他们把听这门课的学生当成大人物、小学生来看待。《中华文化》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懂文化、学知识、了解经典。要把学生当作大人物来看,就是因为很多学生,特别是理、工、医科的学生很可能是未来的著名科学家和大人物,他们的时间很珍贵,所以,我们的老师讲《中华文化》,要讲得精炼,让学生们能记得住。同时,要把学生当作小学生来看,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高中文理分科后,理科学生就只重视数理化的内容,对文史知识基本上都忘了,所以,我们的老师讲《中华文化》课要尽量讲经典些、科普些,要讲得尽量简练些,讲出名堂来。
此外,我们还通过举办“人文大讲堂”等一系列人文讲座,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2004年以前,全国高校基本采用的都是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12个字的人才培养目标。2004年,我明确提出了川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其中,我们把“深厚人文底蕴”放在首位,我们的价值追求、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都可以在人文底蕴中得到体现。如果川大培养的学生能够兼具以上“四个具有”,就会成为“天下无敌”。
其次,我们要提高川大学生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具备了很好的知识基础,但一干具体工作,就显得能力缺乏。能力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创业的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就是我们川大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为了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我们川大构建了“323+X”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了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真正担当起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另外,我们要拓宽川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学生应该有宽广的视野,即要有国际视野。我们一直鼓励要求各学院、各专业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提升川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交往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2012年来,学校已经连续三年开展了“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活动,目的就是让川大的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一次海外交流的经历,增强学生国际交往的知识、胆商和能力。
中国现在是世界大国,未来要成为世界强国,就需要今天的大学生们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担当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该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要去了解全球、了解世界,主动关注全球事务,具有国际交流的知识、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胆识。素养、能力、视野一起构成了川大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所以,我们川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什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养、能力和视野。
综上所述,衡量川大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不是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学分多少,而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素养高不高,能力强不强,视野宽不宽。未来,川大的教育教学改革都要围绕这三条标准开展。
第三,提高川大教育教学质量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抓手是什么?
根据川大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和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有20项甚至更多的举措。这里,我主要讲十个方面的抓手。
第一,抓师资。一个学校要发展,要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最重要的。为此,学校近几年逐步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标准,旨在建设一支品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的师资队伍,这是非常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每一个川大职工共同努力。
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是校长,还是院长,老师是我们的第一身份,上好课是我们的第一职责,关爱学生是对我们的第一要求。这是我们川大所有老师,包括我们的领导干部都应该认识到,并且做到的。我们的校长或者院长身份都是暂时的,一般干两届,但是我们的教师身份却是终身的,一定要重视教师这个身份,把上好课的第一职责担当好。为了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师资,学校在引进高端外籍教师、“千人计划”或者其他优秀人才时,无论是实行年薪制,还是固定工资制,聘请合同的第一条就是要求他们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而不是出多少学术成果,不管开设18个学时、20个学时或者40个学时的课程都可以。为了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把教学作为第一要求,在教师培养上下功夫。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近几年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上,我们下了很大功夫。从地理区域上来讲,我们四川大学很难和发达地区比较,发展起来很受限制。5年前,为了加快发展,我们提出了青年教师“三个全覆盖”。首先,科研经费全覆盖。作为川大的老师,必须要学术优秀。为此,只要进入川大的老师,就必须做科研,学校为每位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理工医学科的老师约6—10万元,文科的老师约3—5万元。其次,导师制全覆盖。青年教师进校之后,学院根据他的爱好和研究方向,为其选择科研导师,让其尽快进入课题组,步入科研轨道。再次,博士学位和海外经历全覆盖。要成为川大的老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为了提高博士学位的比重,我们一方面加大了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对于现在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学校提供条件鼓励他去攻读。另一方面,学校改革了教师进校条件,如果没有博士学位就不能进川大当老师,虽然还有个别单位提出各种理由,比如,以自己学科较弱、没有博士点等来要求降低招聘门槛,都被学校予以否绝。另外,学校还提出川大教师必须要有海外经历。如果已进校的老师没有海外经历,学校出资送你到国外一流大学去学习交流。特别是,在中层干部海外培训方面,学校高度重视,因为中层干部是学校管理的骨干,担负着建设一流大学的重任,我们要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必须要提高中干的管理水平。所以,过去几年来,学校已经派出所有副处级以上中层干部,利用寒暑假时间到海外培训一段时间。赴海外培训目的不是让我们的干部到海外学习很多知识,也不是让干部学习流利 的语言技能,而是要学习国外一流大学是怎么发展和建设的,怎么精细化服务和管理的,把他们良好的管理经验和做法带回学校,促进川大的发展。
二是抓好人才引进工作,面向全球招揽人才,重点抓好“青年千人计划”引进。学校要求分管人事的校领导和人事部门要重点抓好“青年千人计划”引进工作。去年,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新增了16名“青年千人计划”学者。如果学校每年能够申报50名“千青年人计划”学者,最后能评上20多名,这样几年下来,学校的师资队伍就会很强。另外,在引进人才方式上要有所突破,不要总是盯着已经评上“千人计划”的人,要把重点放到“青年千人计划”学者上,他们大多都是刚刚成长起来,如果能引进学校工作,将来在校服务时间就很长,未来的竞争力也很强,如果我们再重点培养,很可能成长为未来的“杰青”、甚至是院士。
三是要抓好高端外籍教师引进工作。在高端外籍教师引进上,学校目标是使编制内外籍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5%、大约200人左右。而目前我们才引进100多个全职和高端外籍教师,需要努力的空间还很大。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在川大校园里,能够聆听到世界一流大学老师的课程,感受他们的教学魅力。从经济成本来讲,我们现在聘请高端外籍教师的成本和管理成本要比引进“千人计划”低很多,引进“千人计划”可能需要近千万经费,而且还可能有很多附带条件,比如说家属安置、住房、医疗保障等,而引进高端外籍教师,只要确定薪酬即可,就不会再附带其他什么条件。另外,如 果高端外籍教师出现什么事,合同也很容易解除。最重要的是,如果高端外籍教师来校工作,他会把以前的很多优势资源带到学校来,为学校服务。所以,学校这几年一直鼓励各个学院要加大高端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
四是要重奖一线优秀教师。从2014年年底开始,川大开始评选“卓越教师奖”,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学校早就打算评选“卓越教师奖”,因为当前严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我们不能回避这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大学还留有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前学校的拨款大多是教学拨款,科研拨款很少,教师搞科研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因此,为了鼓励教师搞科研,就在教师科研成果中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这样一来,教师搞科研就有了经费补贴,搞科研的积极性得到大大提升,而教学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比科研来讲,教学同样要花很多时间,投入的经费也是一个无底洞,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对比国外大学老师和中国大学老师,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国外的大学老师教学投入比我们多的多。教学工作是一个细活,不能瞬间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这就需要一大部分人潜心在一线教学、参与教学改革。虽然我们经常讲,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不应该追求富贵。但要想搞好教学,没有一个好的基础条件是不行的。以前我们可以让搞科研的富起来,现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搞教学的老师富起来。这就需要我们重奖优秀的教师。而目前,虽然川大每年有很多教师表彰项目,诸如优秀教师奖、优秀青年教师奖、师德模范奖、十佳辅导员奖等,每个获奖者可以得到几千块钱的奖金,但总体上都不是很多。因为我 们奖励的人数太多,一年大概要奖励上千人,平均到每位教师身上也只有这么多钱。所以,前些年学校就想设立社会奖,给优秀的教师奖励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10万元等,使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的优秀教师在精神鼓励上、物质待遇上、绩效奖励上都能得到充分肯定与尊重,增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成就感。
近年来,学校就重奖教师的想法与一些企业和杰出校友进行了沟通,他们都很支持学校,校友们更纷纷表示愿意支持老师,希望自己的师弟师妹们得到更好的培养。2013年,学校与企业、知名校友达成协议,由他们每年出资300万元在学校设立“卓越教学奖”。2014年5月,学校校务会通过了设立“卓越教学奖”的决定,重奖潜身一线教学研究,全身心投入的老师;重奖那些在教学改革方面作出探索的老师,包括开展启发式讲授、评判式讨论、非标准化考试等改革的老师;重奖那些课前、课后、平时主动跟学生交流互动的老师;重奖那些利用自己的科研项目、科研设备手段来辅导学生、指导学生的老师;重奖那些在教育教学上有研究、有思想、有自己观点的教育家、思想家。在“卓越教学奖”奖项中,我们设立了一个特等奖,标准就是校内外比较公认的、有教育观点、有想法的思想家、教育家,因为目前中国最缺的是教育家,但真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太难了,很难有这样的人出现,但我们可以先设置出这个特等奖奖项,就是希望川大将来出教育家;一等奖标准就是在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标兵;二等奖的标准就是教育教学的模范。
因为我们是第一次设立“卓越教学奖”,奖励金额又很大,社会的关注度很高。但学校“卓越教学奖”的奖金不使用正常的教学科研经费,而是由校友、企业家等捐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设立奖时也很慎重,经过再三考虑之后,2014年12月才正式启动。在评选奖项的过程中,我们也全部都是经过民主公开、专家评审等程序,而且不允许我们的中层干部申报。虽然我们的中干大多是“双肩挑”干部,很多在教学、科研方面很突出,但我们更多地要面向一线品德好、学术好、教学好的老师,重点面向以教学为主的老师。
第二,抓学科。一个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要有学科支撑、专业支撑。我们的学科发展目标就是优势学科要争第一,交叉学科要国际领先,基础学科一定要做强。因为只有把基础学科做强后,学校才有后发优势,才会真正的强。所以,我们把文、史、哲、数、理、化、生物、力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10个学科作为学校重点投入的基础学科,另外把政治、外语和计算机3门公共课也作为基础学科来建设。基础学科要做强,一要向全校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二要有前瞻的基础前沿研究,产生国际前沿的、一流的科研成果;三要有一流的大师、要有有影响力的人物。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促进其他学科出专家、出大家、出战略科学家。
我们只有把基础学科建设好了,学生的学术基础才会好,比如说文史哲、数理化、生物和力学等学科作为各专业的基础,如果这些学科能够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有富有前沿的学术支撑,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我们的毕业生出去之后,学生基础好,发展后劲就强。同时,我们要加大基础学科教材改革力度。我们有的学生毕业以后到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在被问到是川大好还是别的高校好的时候,会非常认同母校,会对学校的海纳百川、鼓励自由探索感到很自豪。但是,客观地说,学校个别学科的教材已经是相对落后了,学生现在用的教材还是5年前、甚至10年前的内容,而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材往往都是紧跟学科前沿、紧跟最新的学术成果。5年前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内容,但这种基础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课堂上就应该讲本学科最新的发展,讲国际前沿探索的内容。知识永远都没有最前沿,但有更前沿,我们的课堂教学、教材就应该尽量前沿一点,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还是5年、10年前的内容。我们下一步就要进一步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第三,抓素养。2005年,学校开设了《中华文化》公共课程,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和人文教育平台。学校在人文素质方面总共设置了23个学分的课程,还举办了人文大讲堂等,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教育、启迪作用。我们也真诚邀请在座各位同仁去川大校史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和历史文化长廊参观,体验川大的校园文化。2012年,学校专门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双代会”主题,全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我们在学校110周年校庆时,即9年前,专门在新校区建设了700多米长的历史文化长廊。把川大110年的历史、人文、大学精神以台历的形式全部展现出来。师生以及社会人士在校园散步、休闲时都可以参观,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川大、敬重川大、热爱川大。
川大就像是一本书,她记载了不同时代人物的精神,这种文化育人的功能是潜在的,意义非常大。大学精神是什么?就是我们对价值、理想的坚守,就是对真理、自由、公平、法制的追求。通过大学精神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尽管我们的“两课”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很重要,但通过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引导,学生的理想信念就坚定了,学习生活也更有劲头了。我们说,对价值理想的坚守,需要每个人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师生们通过了解、学习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能够更加坚守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学生的道德、品行、诚信等意识,也要通过大学文化来体验、感悟,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感悟,才能进入自身的基因记忆当中。
所以,在大学校园内,师生都要敬畏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校园有形的东西只是不起眼的围墙,而无形的东西是耸立不倒的道德围墙,是价值理想的精神家园,是引领先进文化和社会文明的灯塔,这些无形的东西能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所以,我们学校专门打造了具有川大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以“四馆一廊”为载体,把川大文化和历史充分地展示给社会。总之,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抓人文素养教育,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四,抓课堂。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我们国家提了很多思路和要求,也实施了包括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内的很多有效的改革举措。我认为,在大学内部最重要的就是实实在在抓好课堂教学改革。人类大脑有两大重要功能,一个是记忆功能,另一个是想象功能。大脑的 记忆功能在中小学的时候已经被启发了80%左右,而我们的想象功能在中小学的时候基本没怎么被启发。所以,高考制度改革最核心的就是破除应试教育,尽管要很快实现这个目标还比较难。但在大学校园,我们就可以实现,因为大学办学权掌握在师生自己手里。
我们抓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抓两点内容: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要实施启发式讲授、评判式讨论、互动式交流,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实行灌输式教育。也就是说,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好老师”评价标准。长期以来,大家都习惯性地认为,好老师就是在课堂上把所有的知识都讲得清楚、透彻,大家都听懂了,下课后不需要再去查阅资料、不需要自己再去深入思考就能够把题目做出来,考试都能及格,这种老师就是好老师。实际上,大学的好老师和中小学的好老师标准是不一样的。我记得在欧洲的高校,讲师、副教授可以给研究生上课,但不能给本科生上课。只有正教授才有资格给本科生上课。教授们上课的时候讲得知识量很大,学生都在认真做笔记,下课还得去查资料弄明白。所以,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好老师,就应该不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去学习知识、教会学生自己如何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创造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好老师。所以,川大一直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实施了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把入学新生按照25人左右规模编班,最少的10人一个班,尽管这种改革在教育成本上增加了1倍左右,但学校愿意增加这个成本。大学的重要职能就是教育好每个学生。我们要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 思考能力,就应该创造好条件,实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课上也要配备研究生助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二是要打破标准答案考试和“60分及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现在,国内高校很多学生是在学校管理部门、老师、家长的压力之下才去学习。而在国外一流大学,比如美国排前20位的大学,不是学校要求学生去学习,而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行非标准答案考试,没有60分及格的规定,来促使学生不得不去独立思考、不得不自发去学习,学生想要得到相应的学分,通过老师的讲授,课后不得不熬夜查资料好好学习,才能做好平时作业,完成学业考试。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也基本不存在考试抄袭的情况,即使学生带着教材、带着资料进考场也不一定能考到好成绩,因为国外大学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不会有标准答案,也不允许有相同的答案,如果出现两个学生的答案是一样的,两人都不会有成绩,以此迫使学生必须主动去独立思考问题。
所以,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看学生背会了多少东西,而要评价学生是不是在课堂讨论、课程作业和期末考核过程中动了脑子,是不是在独立思考问题,思考的不太好没关系,一样要给学生成绩和鼓励,核心与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经过这种严格训练,学生的每次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都有记录,那每个学生就都不可能去逃课,每次的课程作业就都会熬夜去完成,确保有高质量。目前,在中国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给学生布置参考书就是好老师了。在国外一流大学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下课后都会布置十几篇参考文献,让学生去看、去查询。很多国内学生去美国读大学,每天都不得不待在图书馆,不然作业就做不出来。而国内大学的考试只要学生把公式背会基本就能考好,在国外一流大学,即使学生带着书本进去也未必能考好。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一句空话,就是要从打破标准答案考试开始。
另外,要取消“60分及格”的要求。如果我们仍然沿用“60分及格”的要求,除了部分学生想出国留学,需要比较高的分数绩点而下功夫考高分,其余学生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力气考70分、80分、90分,甚至更高的分数呢?国外一流大学就没有“60分及格”的要求,就是打ABCDF等四、五个层次。目前,我们也在推进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如果我们能够改革“标准答案考试”和“60分及格”的模式,那学生就不得不自发性去学习,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会随之提升。所以,高教改革的突破口应该是抓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抓好课堂教学改革,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就上去了。
第五,抓社团。川大一直重视社团建设,目标是希望在川大建设1000个以上的学术社团。现在,学术社团建设要进行调整,定好位。我们把学术社团作为川大个性化教学的载体,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作为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潜质发挥的重要舞台。作为川大的校长,希望川大的学生下课后要么在操场、要么在图书馆、要么就在社团。这样一来,学校的学风、校风自然会更好。
川大刚刚颁布了新的学生学术社团管理文件,对教师指导学术社团工作计算相应的工作量,因为学术社团也是重要的教育载体,老师们在指导学术社团工作过程中花了时间和精力。同时,学生参加学术社团也可以计算创新学分。现在的高考实行阳光招生,学生差1分就不能进入川大,差1分或几分就进入不了喜欢的专业。所以,部分学生不得不选择现在所学的专业。但是,通过学术社团就可以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个别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或其他原因,没有进入喜欢的专业,那他们就可以加入学术社团,一步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今后可以考入相应专业的研究生等等。所以,川大专门颁发文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术社团,鼓励老师花时间来指导学术社团。我们相信,只要把学术社团办好了,学校的校风、学风随之都会变得更好。
第六,抓视野,即抓国际化培养。我们希望每个学院、每个学科都能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2+2”、“3+1”等国际联合培养项目,鼓励学生取得双文凭。有了这些好的项目,学生进入川大以后,目的就非常明确,就会更加努力。比如,我们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很多一流大学合作,通过“2+2”、“3+1”等联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取得互相认可的双文凭。学校在寒暑假期间,鼓励学生去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夏冬令营活动。2014年,学校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冬夏令营活动,进行学生互换,对方学校的学生来川大交流访问,川大的学生去世界一流大学访问学习。学校的 25 理念就是:要力争使川大的学生有一次海外交流的经历,培养学生们宽广的国际视野。
另外,我们已经连续三年每年大约投入1500万元到2000万元,成功举办了三届“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活动,今年正在筹划举办第四届活动。西方国家的大学一般在6月到7月份放假,我们刚好利用其中2周到3周的时间,邀请剑桥、哈佛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师生到川大。由世界一流大学的老师为川大学生讲课,组织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与川大学生做专题、讨论交流,截至目前受益学生大约有3万人次。中国很多学生都很聪明、都是人才,但是胆商还有些欠缺。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高智商、情商,更要有胆商。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活动,自身的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所以,抓好国际化教育,关键要抓好“实践及国际课程周”这个重要载体。
第七,抓创新创业教育。当前,学校正在实施“万门课程”建设计划。全世界目前开设“万门课程”的大学还不多,大约在20所左右。川大要建设好10000门左右的课程,计划开设5000—6000门左右的学术型课程,开设2000门左右的创新创业课程,再开设1000—2000门左右的实践应用型课程。“万门课程建设计划”不是简单追求课程数量,而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相应的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教育,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要让学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我们要鼓励优秀学生创业。过去,我们调侃说,“学习好的学生将来当院士,学习普通的学生将来成为我们的同事,学习差的学 生将来是学校的董事”。因为很多学习不好的学生,找不到好工作,不得不下海经商,很多人也取得了成功。现在,这种观念要倒过来,鼓励学习好的学生去创新创业。
我记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曾经在2013年诺贝尔奖北京论坛上提出,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很多优秀学生往往都选择去考公务员,而国外的情况恰恰相反,一般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去创业、去办公司。这种认识和理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经济结构是否能够具有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倡导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我们鼓励优秀学生用他们的知识、智慧、专业特长和大学本身的高科技成果去创业、去创办高新技术型企业,鼓励成千上万的优秀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事业,这样才能真正打造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应该有一定的责任。所以,川大鼓励优秀的学生去创新创业。
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不存在失败,社会上讲的创业失败,算的都是“经济账”。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创业成败的过程就是学生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同时,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文件,包括对创新创业的学生放宽学籍限制、在学分条件方面进行保障等。我们还设立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基金,和银行共建了5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贷款创办公司、企业,办成盈利后偿还本金,如果创业失败有风险保障。学校也正在和成都市协商,共同打造1亿元的面向全球优秀学生的创新创业基金。此外,我们还有很多杰出校友也表示要为我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持。特别是,我在今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时,提到川大一直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创新创业以后,很多校友都自发地提出,愿意与学校共同建立由川大全球校友参与的优秀学生创业众筹基金。所以,学校也正在筹划设立这样一个4—10亿元的学生创业众筹基金,鼓励在校的优秀学生去创新创业、去办公司。
第八,抓交叉学科培养。川大很多学院都开设了交叉培养专业,比如,我们开设了“数学—金融”、“工程—经济”、“计算机—生物学”等十几门交叉培养专业,增强学生的竞争力。美国很多大学就开设了金融和数学的交叉培养专业,学生的后发优势很强。川大文理工医学科门类齐全,有基础、有条件把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好、发展好。
第九,抓“社会担当”教育。现在,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学校要求多、期望值高,完全可以理解。但学生自身的担当精神比较缺乏。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要关心关爱,要管理好,要保障、维护好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更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要让学生具有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担当。现在,有些学生缺担当精神、缺责任意识。国外的学生一进入大学校园,就要和学校签署很多份合同协议,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风险责任。国内高校从来没有提醒学生,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哪些风险责任。比如,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就应该与学校签订风险责任协议。现在,学校个别学生出现意外事故乃至是自已原因造成的人身伤亡,学生家长就来学校请求进行高额物质赔偿。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 宝贵的,我们需要尊重每个生命。在大学校园里,生命安全更是第一位的。作为校长,如果不能保证学生们的安全,那就是校长的失职。但是,由于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意外事故,学校只应承担应负的责任,即使学校对出现意外事故的学生进行人道主义赔偿,也要按照法律划分清楚相应的责任。我们从2013年开始,要求每个新生都与学校签订学术诚信合同协议,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诚信教育体系。从2015年开始,学校也要跟学生签订一系列社会担当责任的合同协议,我们要全面抓学生的社会担当教育,即从学生个人事务要求来教会学生:自身权益保护责任担当;公民法律责任担当;班级及社会责任担当;风险责任担当;学术诚信责任担当,等等。比如,我们要抓学生法律责任担当,我们就应该告诉学生在校园内外学习生活过程中,哪些方面应该是自己的责任,哪些方面是学校的责任,哪些方面应该是作为一个成人、一个公民应承担的责任?哪些属于风险责任,学校和学生自己都无法预计的?总之,对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教育,不仅是靠课堂上讲授给学生听,而是要通过严格的要求、规定和教育,让学生们知道,作为一个成人、一个公民、作为学生自己应该担当什么,从自己做起、从校园做起。川大的学生一定要学会爱自已、爱父母、更要爱他人,要学会关注自我、关注社会、更要关注世界,真正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第十,抓条件保障。事实上,学校所有机关设置,包括党群部门的设置都是为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服务的。所以,按照学校工作的分工安排,教学永远是第一位的,培养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抓条件保障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2014年以来,学校在条件保障上重点推进了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四大建设工程。
一是互动教室建设工程。希望各位同仁有时间可以参观一下川大的小班化教室。目前,川大已经改造了一大批小班化教室,达到与美国一流大学的教室同样的水平。以往,我们在校园管理理念上与国外一流大学有差别。比如,中国传统的教室在设计上,黑板都放在讲台上面,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物理距离比较远。美国一流大学的教室里,黑板的设置都是从方便与学生交流的角度考虑的,尽量缩短师生之间的物理空间距离。小班化教室就为师生互动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硬件条件,很多教室安装了可移动摄像头和计算机显示屏,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走动,摄像头会跟着旋转,确保学生能够看得更清楚。同时,老师在黑板演算公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座位显示屏上与老师一起推导公式。如果我们的教室能够达到这种条件,老师们进入教室之后,不开展互动讲学,自己可能就觉得不好意思。
所以,国内老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是外国老师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很多国外老师一周就几节课。而国内老师一周十几节课,甚至更多。但外国老师在课后花费的时间是我们中国老师的几十倍,外国老师课后要查好多资料,认真备课,在课堂上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我想,这些都是以高端的互动式教学条件作为保障的。如果国内高校的教室没有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我们的老师在课后准备的很充分,怎么能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怎么能够更好地开展互动教学?因此,抓好互动式教室建设非常重要。
二是教师休息室建设工程。川大在各教学楼很早就建立了教师休息室,但很多休息室设施都很简陋,就是摆着几张陈旧的沙发,只能让老师们在课间短暂地休息一会儿。所以,我们要对教师休息室进行全面改造,要改造成像欧洲高校茶息(Tea Time)休息室一样,摆上桌椅板凳,提供咖啡、茶等饮料,使老师们在课后可以坐在休息室内交谈聊天,吃点心、喝咖啡,使得老师们能够愿意在学校多待一些时间,多和学生进行交流。
三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包括公共卫生间改造、教职工食堂建设等。学校提出,校园公共卫生间的标准至少要按照机场卫生间的水平建设。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有所改善,如果连我们大学的公共卫生间建设水平都上不去,怎么能够期望社会去提高相应的文明程度。还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我们要彻底转变过去的校园基本建设理念,要认识到“教学楼不只是用来上课的,宿舍不只是用来睡觉的,食堂不只是用来吃饭的”,教学楼内除了上课的教室,在走廊、通道内还应该有师生讨论的公共空间,学生课后可以在教学楼内有坐一会儿、讨论一会儿的场所,可以相互讨论,共同推导公式等等,保证各个地方都有交流互动的空间。实际上,很多美国一流大学的教学楼也是这样设计的,也花不了多少经费。而我们很多新的教学楼装修的像宾馆一样,但设计却很不合理,教育教学功能性缺失。包括我们现场的会议室,设计也不太不合理,会议室不仅要有投影仪,还应该放置黑板,在开会研讨过程中,领导布置工作时,参会人员之间能够很好的交流。在有些学术会议上,参会人员还可以一起讨论、推导公式。
还有学校的大会堂、主席台上的灯光设计也不合理,我们坐在主席台上有些文件都看不清楚。总之,很多公共设施设计不是从功能性角度来考虑的,不是为了方便师生而进行基本规划建设。比如,学生宿舍不只是学生睡觉的地方,还应该是学生交流、锻炼、互动的场所。川大新校区的学生宿舍都是建成围合,每个围合内的大寝室有三室一厅,每个寝室住4名学生。学生可以商量在客厅内租个电视,如果个别同学怕看电视影响其他同学,也可以开展其他活动。我们食堂设计也一样,餐厅应该是除了吃饭之外,还可以聊天、喝茶、喝咖啡的地方,因为川大总的体量很大,学科种类多,很多师生平时也没有机会在一起。所以,我们就应该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提供各种场所,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是教师独立工作空间建设工程。我们要力争使每个老师在校园里都能有自己独立的工作空间。不是说每位老师都要有一间办公室,比如,10位讲师可以在一起办公,3名副教授可以在一起办公,教授可以有单独办公房间,我们要争取至少要保证每位老师都有独立的工作空间。现在,我们还没有为教职工提供单独的工作空间是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过去,教职工住宅就修在校园里面,学生步行就能找到老师,学校不需要提供教师工作室。现在,很多老师购买的是商品房,大都离学校很远,校内没有住所,也没有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想向教师请教问题,只有课堂45分钟和课后10分钟的时间,其余时间教师就赶车回家了。所以,我们要保证每个老师在校园内都有独立的工作空间,力争实行教师坐班制。国外一流大学的老师,不管住多远都
必须坐班。所以,下一步学校要抓好硬件条件保障,使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留在校园,有更多时间与学生交流讨论,更好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教育学生。
各位同仁,一所大学的任何改革、任何理念都需要通过相应的抓手来实现。川大的教育、川大的教育质量观、川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川大的综合改革,就是要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抓手来支撑、来体现、来实现。
最后,我再次代表四川大学,对兄弟高校各位同仁的到访表示感谢,希望我们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对话交流、讨论。
第五篇:扬大校长焦新安寄语2015级本科新生:读书行天下 开眼看世界 读书行天下 开眼看世界 ——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
扬大校长焦新安寄语2015级本科新生:读书行天下 开眼看世界 读书行天下 开眼看世界 ——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在201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暨军训成果汇演上的讲话 亲爱的新同学们,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教
扬大校长焦新安寄语2015级本科新生:读书行天下 开眼看世界 读书行天下 开眼看世界——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在201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暨军训成果汇演上的讲话亲爱的新同学们,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教官,老师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此隆重举行201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暨军训成果汇报表演。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8756名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中国人民解放军73056部队、江苏省军区、扬州军分区、武警扬州支队及全体承训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扬州,有着2500年建城史,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大学,有着113年办学历史,是江苏省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成长中的高水平大学。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汇聚扬州,求学扬大,成为新的扬大人。从此,同学们将在名城、名校和名师的相依相伴中茁壮成长,在校区、城区和社区的共建共享中快乐生活,在文化、文明与文脉的交相辉映中启迪智慧,在学业、家业和事业的不懈追求中成长成才!同学们,大家一定清晰记得,17天前,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盛况空前,中国人民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决心。大家一定还记得,170多年前,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激起了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的呐喊。大家也没有忘记,5个月前,一名中学老师表达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燃起了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对比两个“看世界”,我想了很多:读书是学生的天职,“看世界”又是青年人的天性,怎样才能兼容兴趣与发展,兼具随性与理性,兼顾当下与长远?对于同学们而言,“读书·行天下”应该是最美好的路径。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一、身处人人有梦的时代,当以读书支撑行天下的梦想从古至今,读书蕴含着理想抱负,读书人担当着民族脊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些深入骨髓的至理名言,抒发了古人为修身治国而读书的情怀;“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这些振聋发聩的声音,展现了近代仁人志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如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些振奋人心的强国梦,需要同学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同时,同学们的成才梦、成功梦,也需要通过“读书”将“梦想”变成“成功的未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要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潮流,同学们的读书一定会更有动力、更有前途;只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身血液,同学们的成长一定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只要将创新创业融入大学学习,同学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二、身处日新月异的时代,当以读书领略怀天下的精彩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知识的载体层出不穷,读书的方式推陈出新。挑灯夜读、凿壁偷光、刺股悬梁等,是古人刻苦读书的佳话;电子书、订阅号、客户端等,是当代人方便阅读的写照。尽管许多新媒体、新方式层出不穷,但爱学习的人仍然以读纸质图书为乐,发达国家仍然以拥有一批读书人为豪。据统计,2014年,以色列、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纸质图书数分别为64本、40本、20本、11本,而我国人均仅为4.56本。令人欣慰的是,我校学生一直喜欢阅读。以图书馆统计为例,文学院学生人均借阅数连续3年超过14本,居全校第一。数学学院、机械学院、生科学院学生的人均借阅数也分别位居各学科门类榜首。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读书的好传统一定要传承。在信息大爆炸、新媒体盛行的今天,同学们更应该把读书作为生活方式,与书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让思想不断前行,让心灵不断升华。读书贵在有恒。读书如同吃饭,可以变花样、换口味,但不能偏食、挑食,更不能缺少主食。否则,时间长了,难免营养不良。读书如同上网,需要天天关注、常常更新。读书贵在钻研。读书时多动脑,好比吃饭时多咀嚼,就会消化得更彻底,吸收得更充分。加批注、做笔记、写心得等,看似花费时间,实则事半功倍。学贯中西的一代鸿儒钱钟书,著作等身却藏书不多,大量的读书笔记,是他“过目不忘”的秘诀所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归根结底,读书贵在用心。用心读书需要安心。只有安下心来,气息才更平稳,思绪才更专注。读者更入戏,知识才能更入心。否则,一会儿看看QQ、微信,一会儿再看看偶像明星、八卦新闻,看似轻松悠闲,实则自己也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用心读书需要宽心。既要读“专业书”,也要读“课外书”;既要读文,也要读理;既要知古,也要知今;既要读“流行书”,更要读“经典书”;既要读“中文书”,也要读“外文书”;既要读“电子书”,也要读“纸质书”。用心读书需要精心。有些经典著作,往往需要耐着性子读、逐字逐句读、反反复复读,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今年6月2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我校2015届毕业生乔科读书成才的事迹。乔科同学自幼因病丧失行走能力,甚至生活都难以自理。即便如此,他仍然在全班31名同学轮流做“书童”的帮助下,坚持读书,发奋读书,每天早晨5点多就起床背单词、练口语,不仅文化成绩名列前茅,还多次在全国、全省大赛中荣获佳绩,并成功考取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最难得的是,即使这个暑假,乔科依然坚持留校看书,直至9月1日才去东南大学报到。是读书,让乔科 “站”了起来;是读书,让乔科看到了精彩的世界。我们真诚祝愿乔科校友的世界因读书而绚丽!真诚祝愿同学们的世界也因读书而精彩!
三、身处创新创业的时代,当以读书积聚闯天下的能量闯天下需要知识、能力、智慧和勇气,大学学习需要自觉、自主、自立和自强。希望同学们做课堂上的“抬头族”。课堂是老师教书、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思想交汇、智慧交融的大舞台。好的老师,是一本移动的教科书;好的同学,是一本移动的参考书;好的课堂参与,是一本即兴创作的自传体。要立足课堂,抓住课堂,用好课堂。希望同学们做图书馆里的“占位族”。书籍的海洋里没有“差序格局”,不会嫌贫爱富,古今中外的往圣先贤,可以随意钦点。但思想的宝库又是“高冷的”,只有板凳坐得十年冷,坚持与大师们对话、交流,书才能读厚,思想才能变厚,人生也才能加厚。希望同学们做高科技的“炫酷族”。当今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依托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活字典”。要想玩转“活字典”,同学们不仅要用好“百度”“搜狐”,更要用好“高大上”的在线网络课程、数据库;要从“手机控”成长为“科技宅”“文化范儿”;要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学习的课堂、让高科技成为我们向上的阶梯。希望同学们做实践中的“暴走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告诉我们不仅要重视读书,更要积极实践;不仅要“知行合一”,更要“以行证言”“以行胜言”;不仅要走遍中国,更要走向世界、行遍天下,努力成长为国际化人才。希望同学们做学习上的“叛逆族”。“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创新源泉往往来自质疑,师生友谊往往源自质疑,梦想之光也往往启于质疑。学校鼓励同学们不盲从经典、权威!鼓励同学们跳出书本读书!鼓励同学们跳出框框、质疑问难、大胆创新!同学们,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才是充满前途和希望的民族;一个热爱读书的青年,才能成长为充满阳光和智慧的栋梁。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同营造“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共同品味“读书·行天下”的快乐,共同体验“勇敢闯天下”的幸福!我坚信:不久的将来,扬州大学会因你们更知名,中国会因你们更强大,世界会因你们更精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