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共5篇)

时间:2019-05-15 04:5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我国幼小衔接问题已经广泛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直接影响到我国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我国幼儿园跟我国小学的研究设计对幼儿产生了决定性的意义。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教学方式应该以游戏为主的生活形式转入认为以规则为主的生活形式。可是,这种形式上的改变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人生的第一次尝试。为了能使幼儿做好幼小衔接的思想准备,本文参考各种文献提出的方法,并加以改进;可以让孩子们对小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适应小学生活环境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幼小衔接;衔接问题;幼小差异

I

目 录

摘要.......................................................................................................................................I

一、引言..............................................................................................................................1(一)问题的提出..........................................................................................................1

(二)幼小衔接的概念.............................................................................................1

(三)幼小衔接的意义.............................................................................................1

二、我国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及其表现..........................................................................2

(一)突击性...............................................................................................................2 1.学校推动.............................................................................................................2 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2 3.幼儿园为利益不择手段.....................................................................................2

(二)师资力量薄弱...................................................................................................3 1.教师教育无法“一体化”......................................................................................3 2.幼师的职业特点、社会地位导致无职业吸引力.............................................3

(三)幼儿园小学化...................................................................................................3 1.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3 2.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3 3.在教育评价上重视评价结果,忽视过程评价...............................................4

(四)家长思想片面...................................................................................................4 1.只注重孩子表面知识.......................................................................................4

(五)家庭教育理念落后...........................................................................................4 1.家长不懂得尊重孩子.......................................................................................5 2.家长重智、轻德、轻情感...............................................................................5 3.对孩子过于溺爱...............................................................................................5 4.对孩子期望过高...............................................................................................5

三、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6

(一)学校方面...........................................................................................................6 1.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和个人素养.......................................................................6 2.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6 3.促进幼儿学习的连贯发展.................................................................................7

II 4.加强幼小教师间的交流互动.............................................................................8 5.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8

(二)家庭方面...........................................................................................................9 1.正确认识幼小生活环境的差异.........................................................................9

(三)社会方面.........................................................................................................10 1.正确认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10 2.开发幼小衔接资源...........................................................................................10 3.关注农村小学教育...........................................................................................11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III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幼小衔接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来看,衔接通常被视作是生态学的概念。布鲁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 ,1979)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当中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布鲁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系统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加强微观系统的联系来实现最优发展。该理论认为儿童和所有与幼小衔接相关的人们都为幼小衔接带来了很多互相交叠的经验;幼小衔接中各环境间是相互作用的,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对于现在的幼小衔接起到了开导性作用,认识和分析幼小衔接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视角。

(一)问题的提出

幼小衔接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但长期以来都是幼儿园单方面向小学靠,如:派幼师去小学听课、改变作息制度、减少游戏时间、培养自理能力等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衔接的作用,但这并不是一方的责任,而有关小学应做什么、幼儿园该如何发展更科学,从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论文从我国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然后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期对我国以后的幼小衔接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二)幼小衔接的概念

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和幼儿本身进行的活动,也可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这个时期恰好是学前儿童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时期,更是幼小心理的转折点。

(三)幼小衔接的意义

做好幼小衔接,其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入小学前接受一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幼儿入小学的负担。从1990年到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教委合作进行了历时五年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存在幼小衔接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入学前在学习和社会性方面准备不足,入学后在这两个方面不适应。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100-2500万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其中80%的家长反映,儿童入学前未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大都反映出孩子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能力差、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差;不能适应进入小学后突然闯入“符号世界”,掉进“规则海洋”,不能应付大量需要独立完成的课业和独立料理生活;人际交往能力弱,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不仅对于幼儿尽快的适应小学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会影响着他们一生的教育进程。

二、我国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及其表现

(一)突击性

突击性是指对孩子进行短暂的高强度训练,使其达到训练者预期的目的。1.学校推动

现代大部分小学在每年的幼儿入学阶段会对其进行简单的测试,测试内容基本为:识字程度、算题速度等多方面;测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会对其进行安排相对比较优秀的班级,从而致使重点班无形中产生。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每位家长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尤其是近来都流行“赢起跑线,做优秀人”的思想渐浓,家长不得不忍痛剥夺孩子自由,让马上要进入小学的孩子接受强迫的突击性学习。3.幼儿园为利益不择手段

幼儿园的数量增多,竞争力越来越大,致使幼儿园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于是迎合广大家长所需,幼儿园在小孩即将入小学之际,纷纷对幼儿进行突击性训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二)师资力量薄弱

数据显示:湖南省在园幼儿约142万人,按规定需配备21.3万名幼师,目前全省在职幼师总数不到4.8万人,缺口达16.5万人。俨然师资力量薄弱已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1.教师教育无法“一体化”

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实施者彼此前后脱节、各自为政。造成教师培养和培训缺乏过渡性和连续性;教师教育的“制度化”问题;教师教育的“合作化”问题。我国的“伙伴关系”流于表面化、形式化,远未达到规范的程度;教师的“专业继续教育”问题。

2.幼师的职业特点、社会地位导致无职业吸引力

学前教育既不属于义务教育,又不属于学历教育,边缘化的定位本就造成了学前教育在各类教育中“被薄弱”的尴尬处境。幼儿教师的“稀”并没有产生“贵”的效应。相反,由于工作量大、责任重、待遇低、缺编制,导致幼儿教师职业不稳定,大量幼师转行流失,进一步扩大了幼师的缺口。

(三)幼儿园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迫于社会的压力,提前将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提高到了小学标准;致使幼儿教育脱离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1.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明显的单一化、片面化的倾向等多方面问题。许多幼儿园迫于生存压力,只能无视幼儿的发展水平,把小学的内容提前到幼儿园学习,甚至选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材料,把文化知识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对象。在拼音方面,要求幼儿掌握声母与韵母能拼读、能书写;在计算方面,要求幼儿进行较大数位的加减运算;在汉字学习上,要求幼儿会读、能写。2.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教学方面的主要表现:“幼儿教学课堂化”,以乏味的课堂讲授代替了有趣的活动与游戏。这种教学方式学习的幼儿教育通常是只重视知识学习的灌输式教育,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带读、幼儿跟读等死记硬背的传统授课与学习方式成为幼儿园教学常态。为了配合知识掌握的目标,很

4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三、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

(一)学校方面

1.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和个人素养

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受教育者能够接受到怎样的教育,决定了我们的下一代将来能否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变化直接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最后结果,关系儿童发展水平的提高。

许多国家已经重视起来对教师的专业业务培训和和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例瑞士与英国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职前所受的师范教育是一样的,使他们对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法国要求母育学校与初等教育的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确定每个阶段儿童应达到的实际水平;美国大部分州都根据儿童的平均年龄层进行师资认证,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为一个认证阶段„„

对于我国的学前教育教师业务培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新型教师形象;

②加强教师自我反思;

③结合自我的工作经历与经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借助集体力量和个人一起备课、评课,全过程地研究、反思、改进;

④引导教师展开互助的三类形式:对话、协作、帮助;

⑤专业研究人员专业引领。

另外,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有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学校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

①培养教师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②培养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③培养教师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技巧。

2.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家庭学习环境、社会学习环境和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是指家庭为学生学习而提供的物质条件,如安静舒适的房间,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够辅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系统的眼脑机能训练活动,来提高孩子的“眼商”,即视觉机能,减少眼停,缩短注视,避免回视,扩大视距的优势,挖掘大脑的思维潜能。

3.根据右脑神经支配左侧肢体的原理,开展左肢训练,促进右脑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左肢的运动训练,刺激右脑的机能发展,去提高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方便孩子更好的学习。

4.以美术主题活动为拓宽想象力的载体,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

通过成系列的美术主题活动,开启儿童想象的闸门,让他们尽情展示其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加强幼小教师间的交流互动

长期以来,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但也由此引发了各种问题,诸如单向性、面目出现性、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等。据调查目前仍有一些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把幼小衔接的责任定位于幼儿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小学互相衔接。并不是“谁向谁单方面靠拢”的问题,而应是双方的衔接。幼小衔接应落实在儿童主体上,应从促进儿童身心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从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和小学应定期不定期开展幼小衔接讲座和交流,随时把握幼小衔接的动态。同时幼儿园和小学还可以组织教师互相参与互相观察学习,把握两国教育阶段的异同,将感性和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利用彼此的教育资源为幼儿顺利实现过渡创设良好的条件。

5.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

在我国,幼儿园总是在追逐小学的脚步,从而致使幼儿园并没有社会上与小学一样的公正对待。

在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幼儿园似乎总是“低人一等”。例如:“幼小衔接”的目的常常被说是“怎样让幼儿做好入学的准备”,“幼小衔接”的内容一般总是幼儿园的教师去当地比较有名的小学参观访问,“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似乎总被看作是幼儿园的责任,最为典型的是,“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总是被认为是幼儿园教育的过错”。而在日本,幼儿园和小学的关系都是对等的,日本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建立了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合作关系。同时,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日本幼儿园自上个世纪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三)社会方面

1.正确认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应了解儿童到6-7岁时脑重量达1280克,可以说基本接近成人。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枝也持续加多,长度加长,能更有利于神经联系。到儿童6岁时,儿童的神经髓鞘基本上发育完成,神经传导也就更加迅速、准确。大脑各叶的分化到6岁也渐趋成熟。大脑结构生理的日趋成熟,为儿童行为的发育打下了良好基础。大人应了解7岁儿童每天睡11个小时就足够了,儿童要有更充足的时间参加游戏和学习实践活动。这时候儿童的情绪情感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此期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情感也具有易变性和富有冲动性,情感和情绪的受调节性差,成人有时不得不用转移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某种消极情绪。随着儿童内抑制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才逐步增长起来,并能多少有意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甚至控制情感本身。成人的不断教育和要求以及儿童所参加的集体活动,都有利于儿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冲动性。儿童情感的发展对儿童个性心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从小养成儿童的良好心理,如:勇敢、坚强、独立等;同时也注意克服一些不良心理,如:依赖、恐惧、退缩等心理。

2.开发幼小衔接资源

教育就像开矿一样,能否得到优秀的矿石全在于开发者能否使用有效的手段去探索,但无一例外,得到优秀矿石的前提都必须要经过努力才会有收获。

2.1.使用敏锐的眼光去发掘资源

幼小衔接的资源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很多专家认为自编儿歌在幼小衔接中可以起到很多的教育意义和有教育价值。但现实的情况是,还有多人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与小学两方面的事,从而导致了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有效进行,能真正为幼小衔接服务的资源并不太多。而事实上,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还有许多资源我们没有探索出来,如:农村的名句文化资源,农村的课程资源以及发达地区的网络资源等。更为重要的事我们似乎忽视了儿童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从很多方面上上讲,幼小衔接是以成人本为的,儿童在幼小衔接中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得以有效体现,所以在幼小衔接中,我们不但要探索幼儿园内部资源,如:“教师资源、0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如何使儿童顺利地从学前过度到小学,我们必须正确的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在发展的两个大阶段之间存在着两个阶段特点的冰川与交叉,前一阶段的特点在逐渐减少、衰退,后一阶段的新特点在逐渐增加、孕育和迅速形成,从而展现了两个阶段的过敏过程。这一相交叉的过渡阶段具有渐进的特点,不能以两个大阶段的特点去看待儿童,而应考虑到有一个衔接的时段。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因地制宜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我国现在城市教师的专业素质、家长的文化程度、社会信息量、读书资料、玩具教具等方面的条件、均优于农村。而农村在儿童健康情况如龋齿和近视发病率、家庭居住空间、空气洁净程度、游戏伙伴、游戏场地等方面,则优于城市。总结下来都各有自己的优势。我国农村幼小衔接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同时也要尽量发挥已有的优势,以此来缩小由于城乡经济、文化和生活条件造成出来的地理差异,努力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具体操作中要因地制宜,不能生硬地去模仿一些和自己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的城市幼儿园的成功做法,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改善方式。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 赵月鹅,庞威.我国幼小衔接现状透析[J].内蒙古教育,2008.[2] 霍力岩,木全晃子 日本“幼小衔接”热潮解析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3] 张倩倩,浅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衔接[J].小学时代·教师,2009(8)[4] 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5] 王声平,杨晓萍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G].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北碚,2011 [6] 马以念、谢秀莲,王冬兰 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总第73期)

[7] 姜乃强,幼儿教师缺口大 如何破解学前教育师资之困?.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1 [8] 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牡丹江 2011 [9] 尹芳,从教师专业化看幼教与小教教师教育衔接的策略[A].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回顾紧张而又充实的论文,撰写过程,本人在此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中,特别得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辉旭老师。从她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受益匪浅。在写论文阶段,李老师耐心的指导我,几次审阅我的论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没有他的指导,我就不能较好的完成我的课题设计任务。

另外我还要感谢这几年来对我有所教导的老师,他们的教诲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更教会了我为人处事的道理,在此表示感谢!

学生签名:陈星旭

日 期:2014年05月

第二篇: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小衔接名存实亡;学前班违规举办,阻碍幼小衔接;园校缺少联系,幼小衔接师资薄弱;小学幼小衔接工作不得力;家长观念陈旧影响幼小衔接等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目标;明确衔接教育内容,把握主流价值取向;幼儿园、小学家长要加强合作交流,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采取有效策略,发挥协同作用,形成正向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幼小衔接的涵义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若处理的不好,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儿童不但会出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体重下降等现象;在心理方面,儿童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过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社交不良、厌学、学习困难。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密切重视幼小衔接。

在这个重要重要的转折期内,其生活、环境、活动等发生着巨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的不同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在幼儿园活动室中,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而富有童趣儿童画,桌椅可移动,有自然角、图书柜、玩具,供儿童观察、游戏、劳动、娱乐之用,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和谐的心理环境,为儿童活动创设了积极宽松的氛围。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没有玩具、图书和其他设备,对幼儿缺乏强烈的吸引力。然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和幼儿园是不能相媲美的,对我们刚好步人小学的低年级孩子来说享用的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2、师生关系的不同

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如:小学的上课时间已增加到40分钟,课间活动10分钟,因此,与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和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

3、教学方法的不同 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然后没有特别的时间限制,幼儿在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学习6的组成,幼儿园应首先运用直观形象的猴子演示6只小猴子分两组爬树的几种方法。第二步又运用数字卡让幼儿进行6的组成操作,待幼儿掌握后第三步运用红花数字头饰让幼儿做找朋友的游戏,复习6的组成。然而老师却采取口头上说出问题来,让幼儿自己在脑海中去想6可以由什么组成,缺乏幼儿园应有的教具演示。讲完后还要求幼儿做作业,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

4、社会要求的不同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游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没有严格约束力、规范性,是启蒙教育,着重全面和谐发展,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培养学习兴趣,传授周围环境中的粗浅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常渗透在各种幼儿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活动之中,学习的收获没有严格的评分标准,不许考核,没有压力,幼儿的学习责任感较淡,幼儿园教育是一种非义务教育。而小学以上课为主要活动形式,须依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小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必须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或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接受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幼儿必须努力学习,认真听讲,刻苦练习,积极思考,完成作业,参加考试。

5、作息制度的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它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许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午睡时间较长,没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制约着他们,而小学却是以学习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孩子,午睡时间较少,一进校门就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对新校园的新鲜感就减少了。如:学期过了一半,有些孩子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等等问题。

二、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小衔接名存实亡

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势。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读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一个字母或一个字抄写10遍甚至一页,还有计算、英语、常识等等,作业一大堆,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不浅。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弛,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2.学前班违规举办,阻碍幼小衔接

笔者看到的是以各种社会名义租小学校舍办学前班、小学校内改名换姓办学前班、以及幼儿园为了生源为了盈利办学前班,美其名曰“大大班”。这些都不是个别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经意间阻碍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顺利开展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些学前班还上英语课,某种意义上是实行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不见得会取得多少效果,一旦实施不当,将会给幼儿心灵造成伤害,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对处于天真活泼时期的幼儿心理与生理都是一种摧残。

3.园校缺少联系,幼小衔接师资薄弱

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也是小学教育的任务,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努力。但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师资薄弱局面的存在割裂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及幼儿与小学生之间联系。幼儿园与小学没有一起研究衔接工作。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幼儿也没有去观察小学的环境,不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小学的学校环境和小学生角色都感到陌生,对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教师有较深的感情,都有不愿意离开幼儿园的意念,这对幼儿园这个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很不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小学幼小衔接工作不得力

现阶段入学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而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教师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变为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幼儿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

5.家长观念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许多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影响健康成长。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他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能不能大胆回答问题,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故而,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

三、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目标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先导,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幼小衔接不应被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而是应当看到,让孩子顺利实现过渡只是短期目标,儿童的长远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才是长远规划。幼小双方都应回到教育的原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进行适应儿童发展的衔接教育,以促进其健康成长,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幼小衔接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幼小衔接本身不应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二)明确衔接教育内容,把握主流价值取向

幼小衔接要坚持放眼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把握幼小衔接的主流价值取向。在幼小衔接过渡期,要围绕学习适应能力(如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做好全面衔接准备,以降低由于衔接不利带来的学习、社会适应不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过渡。幼小衔接要准确把握促进儿童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不仅重视知识上的衔接,更要注重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衔接”最终应聚焦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上。

(三)幼儿园、小学、家长应采取的策略

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幼小衔接并不是幼小教育机构或家长谁向谁单方面靠拢的问题,而应是双向相互衔接、共同衔接。三方都应向儿童靠拢,幼儿园要为儿童入学做准备,学校要为接收儿童做准备,家长要为幼儿入学做好准备。幼儿园、小学、家长应从促进儿童身心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求同存异,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入学前社会适应性教育[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2]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思考[J].早期教育.1998.(1)[3]梁嘉.浅议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J].幼儿教育.2002.(9)[4]张宏霞.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论略[J].安徽教育.2002.13 [5]方建移、张英萍.学校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何幼华.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康晓霞.幼儿同伴关系及交往能力[J].甘肃教育.2006.7(B)[8]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2.1 [9]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苏)马卡连柯著;吴式颖等编.马卡连柯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1]杨晓萍.伍叶琴 教育的张力—给予有效课程衔接的视角[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7)[12]马以念 谢秀莲 王冬兰.农村有效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1999.(1)

第三篇: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思考

姓名:梁昌瑞

学号: 200441304254 指导老师:殷世东

【摘要】农村儿童是生活在农村这一特定背景之中的群体,由于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加之文化设施基础差,农村儿童启蒙教育的机会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目前,农村也开展了学前教育,但是由于农村学前教育条件不成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同样也遇到了幼小衔接的问题。为了避免幼儿园进入小学的不适应,确保安稳过度这一时期,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减少不适应现象,降低儿童的入学难度,为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关键词】农村幼小衔接,断层,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性。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无论是从教学设施,还是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处于一个十分不合理的状态,农村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又由于幼儿教育还没有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农村的幼儿教育出现一系列问题。

一、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幼儿是指从3岁到6、7岁的儿童,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叫学前期。幼儿期的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的独立性增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也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但同时由于他们的能力有限,常常需要成人的帮助,他们还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来认识外界事物。因此他们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学习以游戏学习方式为主,教学主要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因此针对这一时期儿童身心发育特点对于搞好幼儿期儿童的教育,为他们进入小学从事正规学习准备了必要的条件[1]。

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必须大力改革和发展农村幼儿教育。

近年来农村幼儿园像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入园儿童数不断增加,很受社会欢迎。但是,目前农村幼儿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教育观念滞后造成的,认为孩子没有必要上幼儿园,孩子太小学不到什么知识;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一所正规幼儿园,幼儿教师队伍更是严重缺乏,教师素质更是堪忧;教学设施严重缺乏,缺乏搞好幼儿教育的配套设施。根据对家乡所在镇的幼儿园情况调查总结显示:全镇幼儿园仅两所,一所附属与中心小学,一所属私人办学。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主要是校内老教师执教,前几年学的内容基本与小学一、二年级相仿,近几年由于教育部提倡减轻学生负担,所以现在教学任务主要是带孩子们游戏,教学没有计划性,私人办学,园内设施较简单,也就滑滑梯、堆积木等一些简单的配套玩具存在安全问题;教师素质更是堪忧,没有一个合格教师,多半是自家人或者聘请几个初中或高中失学在家的学生来授课。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与培养,幼教无序,缺乏规范性。教学中基本都是按小学方式要求作业、考试。正是由于农村幼儿教师的观念没有更新,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部分作业小学化;游戏形式单一,时间短;幼儿上课时间偏长,对5—6岁的幼儿来说是很疲劳的,有害幼儿的成长发育。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从儿童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的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学习活动就逐渐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是每个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需要孩子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去适应这种转变。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是入小学的关键准备阶段,搞好幼儿教育将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抓好适合农村地区特点与实际的学前教育,抓好学前班幼儿的素质教育与提高,使之做好上小学的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据调查,我国每年大约有2100—2500万幼儿学生,其中80%左右生活在农村,上学之前他们能否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将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与成功。因此,如何做好农村幼小衔接工作,将日益成为教师、家长关注的问题。

二、农村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与过渡。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其教育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幼儿园为小学做准备,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开始,小学教育是幼教的继续、发展与提高。因此,幼教和小学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关系处理的如何,关系到能否实现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长期以来农村幼小衔接工作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一)衔接流于表面,缺乏沟通[2]。在农村不少地区,一些幼儿园也只是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方式上课,或偶尔做一些小学参观活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虽然幼小衔接在思想上得到了重视,但在工作中却是你搞你的准备,我搞我的衔接,幼小之间缺少交流,缺少沟通。幼儿园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以及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忽视幼儿自身的特点,不少农村幼师,不懂幼儿身心成长的规律和特点,不懂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发展趋势,幼儿教育只是简单机械的“放羊式”和“看鸭式”,毫无科学性和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关注儿童的整体发展。一些幼师把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同起来,将一年级知识硬性灌输,计算、默字、背诗,过分强调智力的开发,根本不注意服从自然的法则,弄得儿童厌恶甚至害怕上幼儿园。同时小学也没充分主动地与幼儿园接触,小学教师也没真正注意到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过于注重学科教学,缺乏创设一整套适合初入学儿童的教具教学,是初入学儿童在规范、繁重的学习环境压力下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幼小双方不断交流,不断沟通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忽视校园环境衔接

一些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小学的前半年才着手做幼小衔接工作,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应当培养的他们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但这些准备工作幼儿园都是在快结束幼儿教育阶段才着手进行强化训练,忽视了日积月累,急于求成,致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和为难情绪。

幼儿园与小学多是在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如桌椅摆放形式,课时数量、课节、午睡、游戏时间的增减)上下功夫,而这些改变的真正目的(如培养儿童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往往被忽略。小学和幼儿教师之间缺乏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合作,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一些一直在幼儿园受表扬、鼓励和在商量的氛围中长大的儿童猛然听到小学教师的指令、批评就易接受不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教材设置方面缺乏有效衔接 教材编制方面望往往忽略“幼”“小”两者的衔接设置,幼儿教学用书多是一些游戏、儿歌课程,而一进入小学则是规范的知识教育,缺乏趣味,使得幼小衔接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的设置缺少过渡,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同时教材设置也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在农村教学方面缺乏运用价值。

长期以来,“幼”“小”都忽略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明显的“脱节”现象。大量的儿童在缺乏自然过渡到小学教育的身心准备或过渡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从幼儿园毕业后进入到小学,他们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立即感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许多儿童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使的他们的认知兴趣迅速下降,自尊心、自信心不断的减弱。因此,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上的“脱节”现象,要建立相互间的联系,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实行一系列的措施,使孩子从幼儿园大班毕业后进入小学能迅速、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确保他们的身心都能在新的环境中,得到稳定而又健康的发展。

(四)重知识、轻能力,教育观念有待改善

幼小衔接工作中只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道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和承受能力的培养;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发育,却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这样的衔接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反而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儿童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养成不专心的不良习惯。当进入新的学习知识阶段时,“储备”用完,以往的知识优势不在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也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会出现不适应困难,学习“没后劲”等问题。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儿童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读拼音不能“直呼”等,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需花大力气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同时教师评价观念陈旧片面注重成绩评定,忽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挫伤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小学经常听到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时如何能干,可到了小学却经常听到老师的批评等。其实,这与幼儿园的提前教育和教师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

(五)片面强调学校作用,忽视家庭及社会的衔接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非常严重。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有效的家庭监护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无人监管,家长片面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入学校就是接受教育了,尤其随着农村幼儿园的大量出现,父母早早的就把儿童送入幼儿园,这样他们就能早早地外出务工,这必然造成父母在儿童身边呵护他们健康成长的时间更少,同时监护人一般都只关注儿童的吃穿和纪律遵守等方面,忽视对儿童的学习及身心全面发展,这主要与监护人自身的素质等方面有关。农村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落后,明显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由的隔代教育现象,同时由于忙于生产、生活,没有精力对儿童进行教育,他们把教育儿童的重任全部寄希望于学校和教师,这种忽视家庭协调的片面教育必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

同时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农民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读书等诸多现实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割两地的局面。正是由于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制约,使得农村幼儿教育的重任全部落在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方面,更无从谈起从家长和社会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成为学校单方面的事。

三、做好农村幼小衔接对策

当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时候,由于小学与幼儿园的特点不同,要求不一,决定着孩子进入小学后要有一个适应期。如小学以课堂教育为主,与幼儿园相比有更多的、明确的规范要求,小学要求孩子自制、自理的能力越来越高等等。有的孩子自制、自理能力强,适应学校生活就会快些,相反就会造成适应困难。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不利,势必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严重时还会产生厌学问题。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搞得好,可以使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对幼儿进行入学准备方面的教育工作既要重视孩子出现的问题,又要谨慎对待和处理,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合作

幼儿园与小学学校和教师要积极配合,相互沟通、借鉴,促进幼小衔接顺利、有序的开展,使幼儿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如组织儿童参观小学的一天活动,如让儿童参观小学校园后,及时组织小学生与幼儿座谈、给予幼儿独立思考质疑的空间,积极回答小朋友的诸多疑问。同时学校应尽量配合幼儿长期在幼儿园生活而形成的习惯:例如允许幼儿有更多的自由空间,适当调节课堂节奏,课间上厕所的时间较自由,配合多种的课间、课外活动;在学习上,暂时降低难度,以减低新生的压力,以缩短幼儿到新学校时产生焦虑、紧张的时间,从而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而且学校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地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例如小学教师要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注意关爱每位学生,尊重理解他们学习、生活上的个性化要求,尽可能地与每位学生交流和沟通,增强亲和力,在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上切忌简单急躁,要循序渐进,自然养成,对孩子多些理解与宽容,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要培养幼儿团队归属感,小学必须抓准时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幼儿。

(二)完善农村幼儿教学设施,创设合宜的校园环境 国家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学校的房屋建设,完善农村学校的教学用具,如为幼儿园配备滑滑梯、智力积木等娱乐教学用具;尽快编写发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幼儿教材、教学大纲和参考资料;及时培训农村幼儿教师,关注幼儿教师生活,保证他们安心教[3]学等等。在幼儿刚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里反差,教师可在墙壁上张贴一些画着学生课外活动的图片,时刻让幼儿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把拼音卡片贴到显眼的地方,让幼儿时刻不忘学习的内容;找来一年级学生自己画的画,张贴在学习园地里;用他们做的手工作品布置教室,让幼儿一开始就有参与感;还可设立生物角,摆上几盆花呀、草呀,设立图书角,放上有趣的连环画。这样幼儿一跨进教室,感到既陌生又很熟悉,既整洁又漂亮,让他们的心里埋下喜欢上学的种子。

幼小衔接工作还需改进方法和内容,解决儿童主体适应性问题,改变儿童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中出现的困难,抓住课程改革和方法改变这个关键,加强对儿童开展的专项训练,优化课堂教学,转变评价模式,真正为儿童营造和谐发展、快乐成长的环境,帮助儿童走好入学第一步。

(三)改变过去陈旧的课程,关注儿童的兴趣 重新制订适合幼小衔接的新的课程。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必须充分关注两个学习阶段的差异,体现“五化”课程衔接理念,即课程目标小步子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组织统整化、课程实施活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改变过去小学内容“难、繁、偏、重”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儿童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的联系,倡导儿童的主动参与,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培养儿童社会责任感,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经验[4]。继续结合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方式,保护和启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农村社会实际开设一些与现代农业及农村生活环境相关的综合课程。

(四)创建新型的教师观,改变教学方式

小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扮演好儿童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与合作者的角色[5]。小学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反思,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创设轻松的、易于儿童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设计出合乎初入学儿童年龄特点的课内外活动,评价方式做到多样化,在关注结果的同更应该重视幼儿在接受小学学习中的发展变化,要注重在启发引导的基础上激发初入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乐于学习的态度,多用鼓励性的口头评价,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儿童,让初入小学的儿童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进步的快乐。同时规范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加强幼儿师资建设,采用多形式多途径的方式选拔任用幼师,一方面可聘用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选派合适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良好的专业师资水平,将幼师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做到有计划、有经费、有考核,使农村幼儿教师适应现代化幼儿教育的要求,促进幼小教育合理衔接。同时对于那些父母在外的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爱,满足儿童的依恋需要,用语言、动作、表情表达师爱,利用期待效应,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只有师生和生生之间情感交融,儿童才能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心理反应,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学生对集体产生依恋,抓住教育的契机。

(五)变革学生观,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改变传统的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被动的、依赖的客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培养初入学儿童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等能力[6]。幼儿初进小学阶段困难会时常出现,教育孩子在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退缩,有意识地经常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想办法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及家长要提高初入学儿童接受挫折的能力、任务意识能力、规则意识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学习方面的准备能力。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会孩子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系列过程要注重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六)要与家长和社会密切配合,做好入学第一步。

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对他的点滴进步均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着重说明:“上了小学以后,你比以前更进步、更懂事了,爸爸妈妈为你高兴!”让其感觉到上小学对自己的好处,从而消除对学校和老师的畏惧和抵触;在学习上对孩子报以恰当的期望,允许孩子有失误,对孩子在学习上的进步,哪怕只提高1分,也给予及时表扬,这样有利于强化孩子的自信及对学习的兴趣;家长要理解孩子遇到的困难,对孩子给予及时而适度的安慰与强有力的支持,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及情绪,对老师陈述的孩子在校犯的问题、错误要及时、诚恳、配合,切不可回家随意打骂孩子,那样,孩子会将自己受到的皮肉之苦及压抑的愤怒转嫁到学校或老师一方,这是很糟糕的事;如果家长对老师的某些做法不满意,要私下与老师交换意见,切忌当着孩子的面与老师理论,那样,孩子会因为有家长撑腰而不再接受老师的批评,这样做,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家长也要使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告诉孩子人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各方面要求的约束,例如:人在街上违反了交通规则,警察叔叔要管;在家里犯了错误,爸爸要批评;在学校违反了课题纪律,老师当然也要批评,从而让孩子对老师的批评能有正确的态度,避免抵触的情绪。

针对当前农村家长外出务工现状,外出家长要经常与监护人联系,商讨教育策略,以弥补父母缺位的不足;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平时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及时帮助解决问题,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社会也要广泛参与,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和监护站等村教育机构,政府要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帮助学校开办寄宿制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减少儿童受教育的断层。

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应充分发掘小学、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视小学、家庭为“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同时建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共同搞好衔接工作。幼小衔接不只是两个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过渡,我们更应该持一种开放的课程理念来审视幼小衔接,立足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既体现其合理的层次性,又体现其良好的过渡性、连贯性。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罗英智: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和走出误区的思考[J]辽宁教育,19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D]2001年6月7号发布

[5]吴立保、汪明、杨虎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6]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

Problems and Discussion on the Linkage of Rural Educa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elimilary School

Name:Liang Changrui

StudentNumber:200441304254 Advisor:Yin Shidong

Abstract:

Rural children is a group who live in the countryside that has particular background.It’s known that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peasants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foundation facility of culture is poor.Aas aresult,the chance for the rural childen to hav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s slim.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ual economy and more input into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pre-school education is put into practise at present.However,the condition of rural pre-school education is immature snd it rusults in a series of problems,especially the linkage of rural education between kingergarden and prelimilary school.In oder to avoid that the kindergarden students can’t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new surrounding when they enter the prelimilary school and make sure they have steady preriod of transition,the task of the linkage must be caried out ercellently.Co as to induce the accustomed phenomenons and ease the difficulties of entrance to the prelimilary school for the children,above all to lal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childen’s stuadly and life and promote then to grow-up healthily.Key words:

The linkage of rural education between kingder garden and prelimilary school;fault;new students of prelimilary school;adaptation.

第四篇:幼小衔接的问题

幼小衔接的问题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做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第二,生活内容的变化。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以上几方面说明,幼儿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才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二、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一)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等)。

第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老师要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意识到老师或成人信任你,才给你布置任务,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第三,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特别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劳动观念。请家长配合幼儿园的目标要求,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拣菜等。

第四、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家长们也应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第五、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场所。我们应该主动从幼儿学习生活的细节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难题时怎么办?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时,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在活动中,特别是自由活动,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第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老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第七、加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了消除幼儿入学后对环境的陌生感,幼儿老师可以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也可以让孩子与小学生交流,观察他们做作业的情况,从而激发孩子爱上小学的强烈愿望。这样,从思想、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孩子入学后,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

(二)发展学习适应能力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但是幼儿教师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抽象符号操作等。另外,我们要尤其注意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的培养。例如让幼儿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绘画、剪纸、书写等活动,主要是使幼儿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以利于孩子以后能适应上课的时间要求。又如,多给幼儿讲一些故事、童话、诗歌等文学作品,养成静坐、倾听的习惯,为入学后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打好基础。其他学习适应也不容忽视,例如教孩子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在班级的组织工作中,实现三个转变,以适应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

(一)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的“突变”现象

大班末期要适当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增加看图书、手工等安静活动,尽量减少游戏、读写等直观方法,多进行口头教学,如猜谜语、找错等,促使幼儿思维由直观向抽象过渡。

(二)使生活环境布置逐渐向小学靠近

大班末期的作息制度可适当更改,如适当缩短午睡时间,延长上课时间,每周逐渐增加上课或智力活动次数。环境尽量小学化,改变课桌的安放,以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另外,还可开展一些与小学学习有关的常规训练,如自己背书包上学、不迟到、生病要请假等。

(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

为了幼儿能适应上学后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大班末期,要从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过渡到幼儿体质的锻炼,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体育竞技的能力,和对外界环境、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如晨练时进行空气浴等。

四、认真做好幼小衔接中的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因素都起重要作用,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我们要非常重视做好家长工作。

(一)针对家长中的认识问题,召开家长会和举办专题讲座

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介绍幼儿园培养目标和大班学期工作计划以及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成立家长学校,请幼教专家来园讲课,使家长认识到入学准备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作用

“家长园地”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窗口。大班末期可设立幼小衔接专栏,根据目标有计划地选择和更换内容,让家长在小小的“园地”中,学习并掌握科学地的教育观、儿童观,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为幼儿的发展共同努力

第五篇:幼小衔接问题修改后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幼小衔接问题——“小学化”倾向

名: 罗 玺

学 号:

专 业: 学前教育(本)入 学 时 间: 2012年秋

所 在 电 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渭南分校

2014年 06 月 28 日

目 录

一、“小学化倾向”的成因„„„„„„„„„„„„„„„„„„2

二、“小学化”倾向教育的具体表现„„„„„„„„„„„„„„6

1、教学内容侧重“小学化” „„„„„„„„„„„„„„„„6

2、教学方式上采用集体“灌输”法„„„„„„„„„„„„„7

3、教学观念上渗透小学教育教学观念„„„„„„„„„„„8

4、教学管理上引入小学纪律管理规范„„„„„„„„„„„8

5、教学活动时间“小学化” „„„„„„„„„„„„„„8

6、教学评价上注重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9

三、“小学化”倾向教育的危害 „„„„„„„„„„„„„„„9

1、扼杀幼儿天性,损害身心健康„„„„„„„„„„„„„9

2、超越幼儿心理发展水平„„„„„„„„„„„„„„„„6

3、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发展非智力因素„„„„„„6

4、孩子学习兴趣、积极性被削弱„„„„„„„„„„„„„6

5、孩子潜能发展受到阻碍„„„„„„„„„„„„„„„„6

6、与社会要求脱节,不符合新世纪人才建设的需要„„„„„10

四、避免“小学化”倾向,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10

幼小衔接问题——“小学化”倾向

罗 玺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2012秋学前教育·渭南电大分校)

【摘要】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做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对于促进的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式日趋严重,表现为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小学化,其实质是背离素质教育,迎合“应试教育”,政府、相关部门、老师及家长均有责任。要克服这种倾向就必须按照国家的学前教育法规办事,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好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坚持科学的教育方式,端正办园思想,加强教育教研工作,完善防止“小学化”教育倾向的有关制度,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小学化 解决措施 “六位一体”

【正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虽然“纲要”中如此强调,但纵观社会各类幼儿院所,大部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

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幼儿教育对于人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养成非常重要,它主要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然而很多幼儿园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实施教育,使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倾向。

一、“小学化”倾向教育的成因

“小学化”现象的原因诸多,表现形式多样, 这一现象的出现,教育部门领导、教师及家长均有责任。

(一)教育部门方面,监管力度不足

面对日益严峻的小学化倾向,政府教育部门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予以默许,总之不见教育部门对这种错误倾向予以制止和纠正。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还从活动组织、评奖、职称评定等方面不自觉地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推波助澜。

教育制度方面,小学入学考试制度与应试教育限制了幼儿的发展

如今,许多出名的小学都实行小学入学考试制度,想要进“好小学”,就一定要在语数外三科上出类拔萃,这就导致了幼儿园在教学内容上以语数外为重点,以考上小学为目标。由此可见,虽然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但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依然在开展,甚至渗透到学前教育中来。

(二)幼儿园方面,办园的法规不健全,办园的宗旨不端正

一些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并没有严格遵照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在监督、保育与教育、招生、教师准入、等级管理体系、奖惩等很多方面存在漏洞,以至于幼儿园的主办者随意制定教育内容,出现使用小学教材、游戏活动减少等“小学化”倾向的现象。

大部分私立幼儿园和部分公办幼儿园的办园宗旨不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而是一味的“向钱看”,为了多招生、多赚钱,这些幼儿园一味的迎合家长望子成龙和揠苗助长的胃口,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而开设小学课程以及各种特色班,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让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并以此成绩作为金字招牌,提高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种功利主义是办园 的不正之风。

(三)教师方面,专业素质低下

尽管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要求大专以上,但是现今不少幼师,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幼师的学历都是不达标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儿教育缺乏理性思考,对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的认识若明若暗,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传授得越多越好。他们并不懂得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幼儿身心特点及教育规律。有的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但在培养幼儿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力不从心。民办园内的最大难题则是师资问题,幼儿教师素质迫切需要提高。

(四)家长方面,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过度重视对幼儿的文化课教育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与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他们对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程度却没有随之提高。福禄贝尔的幼儿自我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然而,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年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幼儿园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写字和算数。如渭南市某幼儿园在改革中,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了区角游戏,结果遭到许多家长的非议,认为该幼儿园“不务正业”。

除此之外,家长的攀比心理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也是造成“小学化”的因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很多家长的教育宗旨,他们不在乎孩子喜欢什么、以后想做什么的,一味的认为学会更多的知识会对升学有用,看见其他孩子报班也给自己的孩子报名。

(五)社会认同

社会舆论也普遍以所学知识多少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差的标准,迫使大部分幼儿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走上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道路。

二、“小学化”倾向教育的具体表现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小学化”倾向的问题亟待解决,即使有再好的园舍、再好的设施、再好的的教师素质,如果没有正规的课堂教学,孩子很可能就失去了最好的受教育时机。小学化倾向突出表现在幼儿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组

织形式等多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侧重“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上说:“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大多数幼儿园,尤其是大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幼儿读算写及特长的训练,却忽视体育活动、生活常规和情感社会性的培养。

拿渭南市某幼儿园大一班某一天上午的教学活动来说,先是教幼儿八可以分成几和几,接着是让幼儿在本子上抄写自己的名字,最后是教师在前面念幼儿参观小学后写的感受。很普通的一天上午,从这三个教学活动的内容上我们就能看出教师把小学的课程搬到了幼儿园,其教学重点是智育,是知识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上采用集体“灌输”法,忽视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

具有“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教学和小学课堂非常的相似,以教师的集体传授为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讲述幼儿复述,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皮亚杰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倡以幼儿为主体,但是在“小学化”的幼儿园教学中却是以教师为主体。这种教学方式轻视幼儿的自主性,不利于幼儿学习兴趣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在渭南市某幼儿园大一班的某次歌唱活动上,教师先是给幼儿看一些动物的图片,之后根据这些动物对照歌词学习唱歌,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小朋友学会这首歌曲,但是教学方法却很单一枯燥。由此可见“小学化”的教学方法往往具有教具少、角色扮演少、游戏少等特点。幼儿园活动应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快乐中获得知识与能力,但是“小学化”倾向却是以教学为主,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

(三)教学观念上渗透小学教育教学观念

走进渭南市某幼儿园大一班的班级中,从教室里桌椅的布置,到“下课!”“老师再见!”的下课口号,从班级墙上贴着的小学活动的各种照片,再到教师“要像小学生一样听话哦!”的要求,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小学化”的氛围。教师以“教学”代替了“保教结合”,以“知识的积累”代替“身心全面发展”,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观念。

(四)教学管理上引入小学纪律管理规范

一些幼儿园以小学的纪律规范来管理幼儿,要求幼儿上课认真听讲,坐姿端正,不许说话和乱动;下课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不能与伙伴追逐打闹;对老师要绝对服从,不许顶嘴„„在渭南市某幼儿园大一班的班级墙上贴着“要集队,快静齐”“课间活动有秩序”“写作业,要认真”等等小学纪律规定。诸如此类的规定将幼儿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里,忽视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也压抑了幼儿的自主性。

(五)教学活动时间“小学化”

部分幼儿园不遵守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执行小学作息时间,按小学课表上课,上午3—4节课,下午2—3节课,按每节课40分钟上课;给幼儿布置写、读、算、背等家庭作业,进行文化知识考试。活动组织形式也同样违背幼儿园以游戏、活动形式体验学习, 采取分科、讲授、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和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

(六)教学评价上注重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

有的幼儿园和教师以幼儿的写字、算数作业和绘画等等作为对幼儿的评价,更有甚者像小学一样举行期末考试。这种以幼儿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评价的教学,忽视了幼儿在探索中获得的乐趣,面对困难时的迷茫以及在各种活动中付出的努力,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势必会泯灭幼儿对学习的热情。另外,大多幼儿园评价方式多以教师的评价为主,缺少幼儿的自评和对其他伙伴的评价。而且一些小学对入学儿童进行面试,按文化成绩高低录取入学。

三、“小学化”倾向教育的危害

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是一种摧残,它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对身心健康有极大危害,而且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得不偿失。

1、扼杀幼儿天性,损害身心健康

幼儿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对大自然和社会上的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只有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乐趣和知识,以及认识这个世界,才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从生理上讲,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长时期地伏在桌子上学习,孩子得不到活动锻炼。幼儿大脑的完整发展本身需要

多方面的刺激,有了这些刺激才能使脑功能各区的神经细胞不断地形成复杂的联系,单项内容的训练不利于大脑的完整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也就失去了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的生长,进而阻碍了大脑的发育。

“小学化”教育方式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尤其是只重视幼儿写字、算题等单项内容的训练,幼儿的大脑没有机会接受更需要的刺激,这会影响幼儿大脑健康发育。由于一些家长只着眼于让孩子获得知识,忽略了孩子用眼卫生,造成孩子视力下降。不仅如此,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给神经系统造成过多负担,孩子会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重复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不良症状的产生,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有的园所把幼儿封闭在教室里,束缚在座位上,限制了幼儿活动自由,使幼儿缺乏肌肉和骨骼运动、心肺功能缺少应有的锻炼,身体发育受到阻碍。

2、超越幼儿心理发展水平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细统学习的能力。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后果是孩子学习过于吃力、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抑制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幼儿毕竟和小学生有很大的差距,从年龄特点这一角度上讲幼儿大多好动,注意力时间短,没有很明确的好坏评价标准,很喜欢模仿一些人和事,很喜欢做一些游戏,很喜欢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一起玩,也很喜欢在野外生活,更喜欢自主的去探索一些东西。但学前教育小学化模式基本满足不了孩子的这些需要,很多的天性在接受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被抹杀或者忽视了。

3、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发展非智力因素

儿童在幼儿阶段,如果过多地学习了一些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会使这些儿童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当他们进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会产生不适应的状况,易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急躁,甚至厌学等现象。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超前教学会造成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即使学的好的孩子,他们上了小学,老师教的字都认识,无事可干,缺乏新鲜感,就捣 8

乱,不听老师讲课,孩子过早对学习产生厌倦,养成不认真倾听和不守纪律的坏习惯。

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延长的,并通过老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集中在小、中、大班规定的课时内。幼儿手的细小肌肉群发育还不是很完善,也不适合长时间的握笔写字。而有些幼儿在入园前,家长在家已经教过孩子写字,有的是些错误的握笔姿势及错误的写字笔顺。如:写数字“8”,由于笔顺较难,常常出现错误的笔顺,如不及时纠正,以后改起来就比较费劲。

幼儿在小学化的教育环境中生活,得到的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数学题算不对、汉字没写好,拼音没读标准,就会受到家长的呵斥、老师的批评与指责,在学习中不但得不到快乐还有一定的压力,时间一长如果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但因为方法不对依然没有进步,那么老师和家长就会认为孩子笨,当孩子意识到大家都说他笨的时候自信心就荡然无存了。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时期是个体感知觉、安全依恋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教育专家跟踪天才少年的成长轨迹,那些天资超群,智力得到充分开发的孩子,成年后只有50%左右取得了相称的成就。那些没有获得较大成就的人,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不够,不能合群、不会与人合作。这就说明我们的非智力因素得不到的全面发展,学习再多的文化知识也是徒劳的。

4、孩子学习兴趣、积极性被削弱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储备问题,而是孩子是否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有学习兴趣与好奇心,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是否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等。

幼儿一入学就要求他们要学习多少汉字、背多少唐诗、算20以内的加减法,健康课、美术课、音乐课之类的一点都不重视,那么老师也就随着家长的思路慢慢的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淡化了。过度教育的内容超出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范围,如再采取强制的方式,必然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干扰了正常的保育教育工作。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体验着消极的情绪,自然而然会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 9

情。

5、孩子潜能发展受到阻碍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个体开始运用自身的条件主动认识自己周围世界的时期,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永远是新鲜的,绚丽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了解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发展控制自身行为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通过不断观察、发问,创造性得到激发。

“小学化”教育模式中幼儿很少做游戏、很少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孩子的潜能诸如语言表达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美术及音乐欣赏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发展。

6、与社会要求脱节,不符合新世纪人才建设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有创新力的果敢的人才。幼儿教育是人才教育中最基础,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然而揠苗助长的教育培育出来的却是一个个“书呆子”,完全不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与新世纪全能型人才的发展要求恰恰相反。

四、避免“小学化”倾向,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一)社会、教育部门、幼儿园、教师、小学、家庭六位一体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应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加强对幼儿教育宗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大力宣传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使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急于求成的错误思想淡出教师和家长的视野。

2.教育部门方面

教育部门方面,要对幼儿园做好指导、监督和管理的工作,规范学前教育管理,考核评价不以幼儿的学习成绩为标准,对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小学化”的幼儿园,该纠正的纠正,该关闭的关闭,坚决杜绝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

3.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方面,一方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规范幼儿园办园的法规和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树立正确的办学观念。同时,省、市级优秀示范幼儿园应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导向的作用,在开放日等活动中以科学先进的理念积极引导其他幼儿园走出“小学化”的倾向。

4.教师方面

教师方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抓好幼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工作。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提高幼师的专业素质对于克服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至关重要。对于幼师的培训不应仅仅是舞蹈声乐手工等专业技能,还要转变其教育理念,懂得尊重儿童发展规律,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探索、与人交往,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一个快乐的童年。同时,除了培训理念和内容的创新,在培训方式上也要减少“一人说、大家听”的方式,而改为参与式培训。

另外,也要加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与幼儿园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科研优势,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进行大量研究;另一方面也鼓励高等院校学前教育的学生在几年的学习研究后将习得的理论付诸实践,不仅提高了幼儿园师资队伍的质量,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5.小学方面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在学习时间、睡眠时间、活动形式、学习环境、教师配备和师生关系等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不仅仅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上应做足工作,小学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小学初期的学习生活,减小“坡度”和“代沟”。

6.家庭方面

家长首先要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以及小学对新生的要求,在入学前的假期为孩子制定科学的、有规律的暑假计划,如读读小学的图书、在小学周围转转等,培养幼儿对于小学的期待与兴趣。在幼儿初入小学时,应帮助幼儿度过这段困难期,培养幼儿生活独立的能力,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与同伴间的关系以及玩和学的关系。

(二)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课程目标方面

课程目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幼小两个阶段联系起来,小步子化逐步实现课程衔接,让幼儿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一方面,要制定总体 11

目标和具体课程的目标,具有层次性;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儿童的个别差异制定目标,考虑到幼儿发展的不均衡性,循序渐进地实行。

2.课程内容方面

课程内容应围绕幼儿周边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展开,引导幼儿从周围生活发现和探究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的确是要考虑到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但就处于幼小衔接时期的幼儿而言,更应很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选择课程内容,让幼儿进行“情境性”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3.课程组织方面

幼儿园将所有课程整合为五大领域,而且在具体课程的组织中倾向于将各个领域统整起来,小学则以分科课程为主,内容是以符号为媒介、以教材为载体的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逻辑性和抽象性较高。所以,在课程组织的衔接上应统整化,既包括对幼儿认知技能、情感和各领域的横向统整,又包括具体课程在教育内容上的纵向统整,注重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连贯性。

4.课程实施方面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幼小衔接时期正值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这个时期课程的实施应以活动为主,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应综合运用观察、操作、表述、游戏、小组讨论、户外活动等多种活泼生动的活动形式,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引起儿童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乐观的情绪和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儿童通过亲身经历获得认知、技能与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5.课程评价方面

课程评价应以尊重幼儿为基本前提,一方面评价内容不以成绩为主,而是注重认知、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评价方式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应加入幼儿的自评与他评;同时,针对幼儿个体差异还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既考虑儿童的过去,又注重儿童的现在,还着眼于儿童的未来。

学前教育是区别于小学教育的独立阶段教育,不是小学附属阶段教育,也不是小学的预备教育,那种“为了让孩子获得上小学的基本能力而进行的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和说法是错误的。幼儿教育应致力于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为儿童的发展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教师应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在“镜子”里的,时时刻刻都有孩子在注视并模仿着老师,幼儿教师是每个孩子的榜样。教师要抛开以往传统的师道尊严的糟粕,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本着以幼儿为本的思想,热爱每一个幼儿,接纳每一个幼儿的个性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设计趣味性浓、活动性强的、渗透于生活、游戏中的各种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去探索,从而促进其自身真正的发展。坚决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坚决杜绝把孩子培养成机械化的小机器人,要鼓励孩子的个性思维,争取把每位孩子都培养成一个活泼开朗的,有自己个性、特色的小玩童。

儿童以玩为乐,儿童像鲜花一样灿烂,像小鸟一样活泼,像蝴蝶一样可爱,他们应在宽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学前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的个性差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渗透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方面的认知,从小使幼儿受到人文熏陶。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应以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态度、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对待、防止、纠正和摒弃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从软件与硬件、从学前教育机构与外部环境,全民动员、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促使学前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学前儿童百害而无一利,这一现象目前还呈蔓延之势,为了孩子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务必引起各级领导、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的高度关注。为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打一场“持久战。

未来的世界是属于重视幼儿教育的国家,为了为了孩子,为了国家,为了自己,请还给幼儿一片自由的天地吧!

参考文献

[1] 李康耀.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2] 王慧娟.重视每一环节,切实做好入学准备——由一日活动环节做好幼儿园小学衔接的探索.科技信息.2010.[3] 陈小青.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及危害.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4] 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张力: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学前教育研究.2007.[5] 陈北燕.幼儿园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倾向化及相关对策.校园心理.2010.[6] 高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及对策分析.河西学院学报.2009.[7] 姜娟芳.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与教师培训对策.教学实验实践.2009.[8]张丹”关于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反思“ 《幼儿教学研究》 2008年第9期

[9]吴红娟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研究与对策"

年09期《教育科研论坛》 2007 14

下载《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学前教育年会发言 点击数:[5203] 作者:陈春莲(中国福利会托儿所) 2008-05-14 内容摘要: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以来为我们所密切......

    浅析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不能很好的衔接,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纵向教育关系,我们不能把......

    对于幼小衔接问题有感

    今天与许多老师共同参与了“幼小衔接”主题论坛,活动中的发言人都是与“幼小衔接”工作有着直接关系的,有专家、幼儿园园长、幼儿园一线老师,小学校长、小学一线教师,更有一名一......

    幼小衔接问题反馈5篇

    幼小衔接问题反馈 2014年10月10日,听了第二民族幼儿园梁彦宏老师幼小衔接课《认识球体》。 一、本活动亮点: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梁......

    试析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含5篇)

    试析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摘 要:幼小衔接工作是长期以来备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地影响......

    幼小衔接

    拼音学习与汉语学习的相互交织关系 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学会汉语拼音并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是第一学段(小学一二年级)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之一。由此我......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小学六年级升入初中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又是被不少......

    幼小衔接

    转载收入优秀理念: 五年,风风雨雨,我们一起走过,今天,我们全家即将小学毕业。五年多前的一个晚上,孩子所在幼儿园举办了一场“幼小衔接讲座”,主讲的是我们附近一所较好小学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