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戏剧“二度西潮”研讨会综述
新时期戏剧“二度西潮”研讨会综述
2016年3月18-20日,由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和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研究所、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杂志社协办的“新时期戏剧‘二度西潮’研讨会”于北京召开。
田本相先生在开幕致辞中认为,新时期戏剧的“二度西潮”,不但是新时期戏剧史,而且是中国话剧史上一个重大的戏剧现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科学的评估。他希望这次会议对“二度西潮”起因、特征、意义、影响,及其经验、启示和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一、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
本次会议与以往的学术研讨会最大的不同是,邀请了在戏剧院团、演出运营、独立戏剧制作人、导演等一线人员参会,首先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
中国国家话剧院是较早引进外国戏剧的剧院。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罗大军说,他们已经先后举办了六届“国际戏剧季”,目的是把外国最好的戏剧引进来。其中的《战马》成为引进外国戏剧的典型范例。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国际戏剧交流和合作方面作出十分出色的成就。上海文广集团副总裁喻荣军指出,在过去20年里共排演了262台戏,其中84台是国外的戏,占所排戏的1/3。去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共排演51台戏,其中有25台是国外的戏,国外戏已占到一半。这是由市场决定的,同时也希望利用这些国外的戏来培养观众。他说,从2013年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打算花10年时间来做10部外国经典剧目,邀请外国的原班人员,与剧院进行整体、系统、深入的合作。
著名的话剧资深制作人袁鸿先生介绍了“爱丁堡前沿剧展”的创办经验。从2012年开始到2015年的4年里,累计观众人数达到158600以上。演出场次从2012年的105场增至2015年的138场,共五百多场演出,累计观众人数近160000。“爱丁堡前沿剧展”旨在探索以很少的花费实现同外国戏剧的交流,他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重视。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场经理林芝女士回顾了6年来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的情况。她坦言,邀请展举办之初的2011年,担心观众不足,即使是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出也只敢邀请两场,所以2011年、2012年只演出了2场。2013年邀请以色列的卡梅尔和盖谢尔剧院,尝试做成了3场,票基本售完。到2014年第一次有国外剧团主动来找,邀请展扩展为5台剧目,每天演3场,演出15场,总共15000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因此从整体上看,观众人数正在逐年递增。从剧目选择上看,邀请展更倾向于引进经典作品和有学术价值的戏。另外,请有破冰意义的国家院团来中国,也让观众耳目一新。可以说,邀请展更像是观众与演出团体、国外剧团与北京人艺共同学习交流的过程。
北京《新剧本》杂志社副主编林蔚然详细了介绍了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Live项目在中国的引进情况,并指出目前北京很多场馆都参与了放映。在9个月的时间里,放映场次达到120场,遍布10个省市,包括台湾,吸引了4万名观众,表明了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使得戏剧审美的前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导演王延松认为,“二度西潮”首先是剧场里发生的现象,剧场经营者的自觉推动是值得肯定的。因此,他指出中国需不需要剧场经营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不同的观察视角
汤逸佩通过对新时期两次西潮的比较分析,着重阐述了新时期两次戏剧发生的重要转向与西潮的关系。他认为,如果说新时期第一度西潮促使我们认识到戏剧就是戏剧,那么第二度西潮促使中国戏剧认识到演出就是演出,任何演出都有存在的理由,并不存在统一标准来衡量。同样,“二度西潮”中的戏剧,它们的叙事话语得到充分体现,不再仅仅是写实主义的话语,话剧演出增加了技艺的成分,因此,新时期“一度西潮”的发生促使中国戏剧建立了戏剧现代意识,“二度西潮”的发生则促使中国戏剧建立了戏剧行业意识。
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杨乾武认为“二度西潮”的本质是资本主义消费与生产的全球化,西方当代剧场最重要的一点是艺术家的自由精神,以及市场资本逻辑的舞台经济学规则。他认为如何从国外戏剧中发现当下中国社会的自我,与当代观众对话,而非仅仅在经典中说经典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宋宝珍以《中国新时期戏剧的“西方学”视阈》为题,对新时期“二度西潮”下的中国当代戏剧进行了深度剖析。她首先认为新时期第“一度西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间,而真正的“二度西潮”是从新世纪开始的。近年来的西方戏剧的“引进来”与中国话剧的“走出去”,探讨了当代中外戏剧交流的文化意识和民族接受心理。在中外戏剧交流中,我们从想象的西方剧场过渡到感受的西方现代戏剧,从邀请外国导演执导剧场实践,过渡到同步引进有市场前景和社会影响力的西方名剧,合作完成艺术项目,这是不小的进步,但政府买单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徐健认为新时期“二度西潮”的产生是政府、剧院、民间三种力量合力推动的结果。与新时期“一度西潮”相比,无论从引进方式、与时代思潮的关系还是美学影响层面,都产生了深刻变化。
周靖波认为新时期的“二度西潮”是“五四”时期和80年代西潮的合理延续。这次延续不再是戏剧观上的,而是经典化、市场化、拾遗补缺的过程。在引进国外戏剧的过程中,平等交流还不是主要,更多是吸收,中国话剧的输出虽有,但输出和引进尚未达到平衡。
谷海慧从“二度西潮”的特征和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她认为中国当代戏剧的“二度西潮”具有市场主导、多元合作,引进规模大、作品多,眼界开阔、心态平等,传播范围广影响大等新的特征。产生“二度西潮”的原因从社会构成上来说,中国出现了城市中产阶层,当城市中产阶层比例增长后,作为其文化消费一部分的戏剧消费,戏剧市场的升温是必然的;从生产角度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的“剧本荒”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原创始终低迷,依赖于好底本的舞台剧非常有限,这无疑为西方戏剧的大量引进提供了契机。同时她认为这一次中国戏剧人和观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态度都趋于开放和稳健,是“二度西潮”最积极的价值,大家都是它的受益人。
三、“二度西潮”的影响、意义和启示
代表们对“二度西潮”在总体上是给予肯定的,认为它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当代中国话剧的发展是有深刻启示的。
胡薇认为同国外戏剧演出相比,我国的表演艺术仍显僵化,中国戏剧人应该正视差距,重新认识自身的传统、特点和优势,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更好地借鉴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经验,让戏剧创作回归到艺术本身。
刘明厚说,作为戏剧教育者,在“二度西潮”中受益良多,外国剧团的演出第二天就会融入到教学之中。
吴卫民从2015年《战马》在中国的首演中看到,戏剧演出当中多媒体的运用,正在改变戏剧艺术的表现成分和欣赏模式。因此,将新媒体手段植入戏剧,开拓出一个新空间,探索一种新的舞台语汇,正在成为一种舞台制作时尚。
周安华以南京大学为例,从校园戏剧角度,探讨了“二度西潮”中校园戏剧所起的作用。
导演王延松认为,在“二度西潮”里看到了好的导演艺术。比如解读与呈现、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艺术与技术等问题,国外导演在综合手段的运用上、在戏剧本体上做了大量的功夫。而且,在“二度西潮”剧场艺术的现象里面,我们普遍看到了好的表演艺术,在这些表演艺术面前我们往往是失语的,因此需要有更多的批评家、研究家来研究表演艺术。最后他希望“二度西潮”对于解决中国当代戏剧发展问题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次浪潮。
四、如何认识中国当代话剧
徐健指出,如何避免“西潮东渐”变成“东施效颦”;如何让本土戏剧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真正参与到国际性的戏剧对话中;如何直面“西潮”过后,本土戏剧在处理传统与创新、技术与艺术、经典与当下等关系问题上留下的难题,实现话剧从技术层面向精神层面、诗意层面的转型等一系列课题值得国内戏剧人深思。
李静认为“二度西潮”是发生在剧场中的,主导者是戏剧的实践者,它的参与者是戏剧人和戏剧观众,其特点在于观众对国外戏剧的观赏心态趋于平常心。相比而言,中国戏剧的问题在于精神层面的不成熟。戏剧是哲学和艺术的孩子,如果在哲学和艺术层面没有深度的话,那么戏剧只流于表面和形式,不会赢得本土观众和国外戏剧界的尊重,所以自我认知和哲学意识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胡志毅认为近些年西方戏剧直接来华演出,而非此前主要是靠翻译国外戏剧并由中国的剧团演出,因此有―种参照。现在不再像印刷时代那样富于深刻性思考,电子媒介带来了图像时代的转变,因此戏剧与媒介有着密切关联。目前年轻人争相追捧西方戏剧,中国话剧面临西方的挑战该怎样回应,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张福海认为剧本问题仍然是中国戏剧发展的瓶颈。他特别提出现代性是话剧本体论的实现。现代性是人性的问题,中国话剧的现代派意识是很淡的。中国戏剧需要一场现代主义的戏剧思潮,来拯救我们无可皈依的灵魂。
李扬也认为中国话剧的问题是剧本创作之衰。剧本的生产体制存在一定问题,领导出点子,是策划人,但剧本真的放到世界经典戏剧发展史上却立不起来。而近些年来华剧目大多都是经典作家的经典剧本。第二个问题是批判性的匮乏。实际上几乎所有人中国人都在渴盼一种自由、独立的思想。
徐煜认为戏剧文学价值的衰落引起我们反思,即戏剧的戏剧性是不是要注重?它是不是老套的代名词?他认为戏剧性也是一个动态、有生命力。可塑性很强的概念。在西方当代戏剧中,戏剧性都是很具现代性的。
高音认为,正如剧场先锋梅耶荷德所说,“新不是如我们所通常想的那样产生于对旧的取代中,相反,新产生于对传统形式令人赞叹的再创造中”。因此西方戏剧的引进最终是为了做好我们的民族剧场,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方化,立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宫宝荣教授从中西戏剧节的比较中,探讨了中国戏剧节面临的几点问题:第一,我国的戏剧节主题不够鲜明,剧目邀请上比较杂乱。第二,剧目来源、地域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欧洲或美国,而实际上阿维尼翁戏剧节和爱丁堡戏剧节是真正国际化的。第三,原创剧目缺乏。第四,我们的体量和规模相比较小,存在很多国外剧目的“一日游”问题。
责任编辑:雍文昴
第二篇:浅谈新时期儿童戏剧演员必备的素质
浅谈新时期儿童戏剧演员必备的素质
新时期的儿童戏剧已成为当今跨世纪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是对地处祖国大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广大少年儿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相信一部优秀的儿童剧作品,对培养儿童优良道德品质、引导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纵观近代史,中国现代儿童戏剧诞于五四时期,在“以儿童为本位”这一崭新儿童观的理念之下,属于儿童戏剧文学的各种文体逐渐得以发展和成熟,并散发出特有的魅力。尤其是专属于儿童文学的儿歌、寓言故事和童话剧在当时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儿童戏剧与儿童文学呈现出互动的发展态势。儿童发现思潮的出现对成人的思维模式也形成了影响。儿童戏剧作为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在了历史舞台,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儿童戏剧的精神也影响着一代人。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儿童剧和成人戏剧一样,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格调清新、情趣高尚、启人心智、引人向上的优秀剧目。如任德耀老师创作的《友情》、《马兰花》、《好伙伴之歌》、《宋庆龄和孩子们》等作品。这些儿童剧的最大特点是真实、生动、纯真、有趣,富有浓郁的儿童情趣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其目的不是娱乐儿童,是鼓舞儿童思考问题,培养儿童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新时期的儿童剧演员面对时代的发展、受众的变化,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下文将对此作一探讨。
所谓素质,是指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知识的积累、实践经验及智能锻炼等状况的综合表现,是人之先天成就和后天培养的高度融合,而儿童戏剧演员是充分展现自我,树立角色形象的职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的成功就是成功展现自身素质的过程。
一、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修养和优美的肢体语言
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伟大的艺术,因为它凝聚了人类情感的共通语言。古今中外,无数学者、音乐家对音乐都作出了较高的评价。苏联音乐家万斯洛夫说:“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接近抒情的。”“我喜爱音乐胜过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其他一切艺术。”“音乐可我国著名学者钱仁康谈起音乐时说: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声和音响的色调变化,在运动中表现情感的变化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所不能企及的。”优美的肢体语言就是要求儿童剧演员有一定的舞蹈基础,这样才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示出所饰演角色的自身魅力,以及艺术感染力与亲和力。更能够得到少年儿童观众的喜爱。
儿童戏剧表演者是美的传播者,如果演员自身缺乏起码的音乐与舞蹈修养,没有美的风范,又如何与观众沟通,从而感染他们呢?好的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好的舞蹈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一位优秀的儿童戏剧演员具备了这两点,这对戏剧的节奏把握和人物外在以及内心表演将有很大的益处。
二、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高度的艺术鉴赏力
在儿童戏剧作品创作过程中,艺术想象力是引导表演者进行二度创作的关键和先锋。舞台表演艺术是假定的艺术,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是要靠演员的表演使其成为舞台上的真实,并通过这种真实营造舞台氛围,让观众听到、看到、感受到儿童艺术作品所反映的艺术内容。儿童戏剧演员的想象力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关键。儿童剧演员对作品的想象绝非一般的想象,他必须是艺术的想象,是动作性的想象;他不是一种幻想,而是具体的,能用动作用声音表现出来的想象。在进行基础训练的时候,想象对表演方法的学习就已经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而演员进行表演阶段之后,艺术想象在作品表现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更加显而易见了。儿童戏剧演员在进行舞台想象时,还需注意两点:一是想象一定要有主动性,想象只可诱导不可强迫,诱导是表演者由旁观变为主动,积极活跃的艺术想象才会自然出现;二是进行想象时要集中注意力,表演者必须用自己的思想引导想象的对象,必须通过表演者的想象唤起内心的注意,所以集中想象注意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内心的注意才能呈现内心视像,产生准确的舞台态度和真实的舞台行为。
三、及时了解儿童剧资讯,把握儿童剧发展脉搏儿童剧是所有戏剧中唯一以观众的年龄为标准而设定的剧种,指专门给未成年人观看的戏剧,它必须符合儿童独特的审美习惯。也许在许多人看来,给孩子看的戏剧必然是小话题、小制作、小圈子,但实际上,儿童剧可以拥有深邃的主题,宏大的制作,在全世界交流的平台,也有它一片宽广的天地。
在绚丽多彩的儿童剧表演舞台上,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国内广大少年儿童心目中具备了强劲的影响力、知名度。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90周年伟大时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携带经典儿童剧作品《红孩子》走进乌鲁木齐演出市场,首府广大少年儿童观看之后久久不愿离开剧场,一次又一次的掌声证明了一部好的儿童剧作品的影响力。走进当代演出市场的创意时代,这种巨大的影响力在全国同一个文明圈里已经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儿童剧作品应该遵循、相结合的“走出去”“请进来”方针,不断提升儿童剧可看性、教育性的同时,使广大少年儿童备受鼓舞,决心为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方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明晰趋势,看准走向,无疑是儿童戏剧演员必须客观正视并正确对待的。纵观七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戏剧经历过辉煌的阶段,无论是从演出的剧目还是观看的人数来看,都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近几十年来,各种娱乐方式如儿童电影,电视剧对儿童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能否认这些娱乐方式也受到了未成年人的喜爱。但对儿童戏剧而言,也开始了一次重新崛起的机会。儿童戏剧演员作为这一文化的传播者,应当及时把握资讯,对儿童戏剧的潮流动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迅速地掌握讯息,做到及时捕捉、正确引导,使儿童戏剧永远地保持新鲜感和生命力。
儿童戏剧具有很强的表演力,因此要求儿童剧演员的表演时刻都应保持情绪饱满、机智灵活,使自身风格与所演剧目主题内容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增添儿童剧的感染力。儿童戏剧演员实际上具备双重身份,既是演员,又是节目的第一观众。所以在表演过程中,应该把自身摆在与观众相同的位置上,充分感受共鸣,进而引导观众更加准确地观赏儿童戏剧所展现出的魅力。以上是笔者结合自身情况,联系实际后所探讨的儿童戏剧演员应当具备的一些素质。要提高儿童剧演员的整体素质,远远不止这些。素质的培养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经千锤百炼之功,不下铁杵成针之力,是培养不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儿童戏剧演员的。只有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才能敲开儿童戏剧这扇成功的大门。
第三篇:《冬之旅》研讨会开启“青年戏剧评论沙龙”
《冬之旅》研讨会开启“青年戏剧评论沙龙”
话剧《冬之旅》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掀起观剧热潮。上海剧协、北京央华文化公司、《上海采风》杂志、《上海戏剧》杂志日前在演出期间组织了“青年戏剧评论沙龙”,邀请该剧编剧万方、导演赖声川与青年戏剧评论者们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研讨会上,青年戏剧评论者们坦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赖声川与万方认真倾听,对于一些建议,万方还认真作了记录,并分享了创作体验。赖声川表示:“真的要感谢大家,很开心有机会聆听大家的想法,我觉得跟大家更接近了,这很重要。”本次研讨会是“青年戏剧评论沙龙”首次活动,今后将不定期举行。“青年戏剧评论沙龙”旨在给青年评论者搭建一个平台,凝聚青年评论力量,同时也为戏剧评论输入年轻的新血液,促进戏剧发展繁荣。
第四篇:新时期“永嘉精神”提炼研讨会主持词-修改
新时期“永嘉精神”提炼研讨会
主持词
各位领导、专家:
今年以来,永嘉县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征集符合永嘉特点、社会普遍认同、内涵丰富的核心价值观。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时期‚永嘉精神‛提炼研讨会,斟酌其内涵深意,为得就是提炼出一把属于永嘉人的价值标尺。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研讨会的领导和专家…………您们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的研讨会有四项议程:一是观看播放《领秀江南 寻脉永嘉》宣传片;二是介绍永嘉精神提炼活动基本情况;三是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发言、讨论;四是永嘉县委副书记姜景峰作讲话。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观看《领秀江南 寻脉永嘉》宣传片………… 各位领导、专家,由于我县行政区划调整以及农村、城市新社区整合,片中少许资料数据发生了变化,不过相信通过宣传片,各位对永嘉已有了一定了解。现在由我来进一步介绍一下永嘉的四个特点和文化根源。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三百里楠溪江,自古山水怡人;九十万永嘉人,从来耕读传家。‛永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永嘉郡臵处州,改永宁县为永嘉县,县沿郡名,‚永嘉‛二字,取‚水长而美‛之意。自唐至清,永嘉耕读世传,人才辈出,登科及第的有(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恩补等;及至现当代,更有律学大师潘怀素、著名红学家林冠夫、著名唐诗宋词学者和鲁迅学专家陈忠远、浙大博士生导师郑建民、著名书法家潘锦夫、将军潘瑞吉等文化名流。由此可见,浙南一隅的永嘉,历代人物文事赓续不绝,堪称文风鼎盛人文蔚起的文化之乡。区位优越,生态优美。永嘉交通便捷,设施齐全,拥有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永嘉与温州市区仅一江之隔,104国道和330国道线穿境而过,温州大桥、东瓯大桥、瓯江大桥、瓯江五桥把永嘉沿江五大经济强镇与温州直接相连,万吨级深水良港海运直达福州、宁波、上海、大连等沿海诸港,温州机场距离永嘉县城仅60公里,同时随着甬台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诸永高速、温州绕城高速、104国道和41省道改建工程等内外交通骨干工程的相继建成,以及瓯江过江通道建设的加快推进,永嘉已成为沪杭进入温州的‚北大门‛。而且,永嘉瓯江北岸地区(包括上塘)被列入了温州大都市核心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山水秀丽、风光旖旎。永嘉拥有面积达671平方公里、国内唯一以山水田园风光见长的楠溪江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山水田园景色十分优美,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发展旅游经济、生态经济有巨大的潜力。楠溪江南距温州市区仅23公里,东与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毗邻,分为七大景区,计800多个景点,融天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楠溪江的奇岩险峰,星罗棋布,美不胜收,有绝壁奇观太平岩,深潭凝碧三角岩,天然盆景狮子岩,九丈奇峰朝天龟,溪中天柱石桅岩,峥嵘入云十二峰,屯兵扎营南崖寨……这些奇岩险峰,多生幽洞,清雅幽致,奇妙无穷,无处不引人入胜,使人流连忘返。风韵独具的楠溪江,至今还遗存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唐宋元明时期的古塔、桥梁、路亭、牌楼和古战场;保存着以‚七星八斗‛和‚文房四宝‛以及阴阳风水构思而建筑的古村落;留存着大批完整的宗谱、族谱等,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使我们了解永嘉古代‚耕读社会‛和‚宗族社会‛的梗概。
特色鲜明,发展良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永嘉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4亿元,财政总收入32.07亿元,外贸出口61731万美元,增长2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80.18亿元,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22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0365元,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8.4%。一是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形成了乌牛早茶、碧莲早香柚、东皋红柿、上吴枇杷、沙岗粉干等八大农业品牌,其中‚乌牛早‛和‚早香柚‛两大品牌已在全国叫响,2000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牛早茶之乡‛。二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认真实施扶优扶强的‚巨龙工程‛,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了瓯北泵阀、桥头钮扣、桥下教玩具、黄田小五金等工业生产基地。同时加大技改、创名牌和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培育了奥康、报喜鸟、红蜻蜓、蜘蛛王、伯特利、良精、日泰、宣达等一大批名牌企业。目前全县拥有‚中国泵阀之乡‛、‚中国钮扣之都‛、‚中国拉链之乡‛、‚中国教玩具之都‛、‚中国乌牛早茶之乡‛、‚中国田鱼之乡‛、‚中国早香柚之乡‛、‚中国五金饰扣之都‛等8张国家级金名片,5个‚中国名牌产品‛,38枚‚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实力位居全国县域商标发展百强前列。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程控电话和通水、通电,99%以上人口吃上安全水;一批关系永嘉跨世纪发展的重点工程相继竣工,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永嘉文化根源介绍。永嘉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历史上永嘉郡是温州的前身,永嘉是温州历史之根和温州文化的源头,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瓯越先民就造就了灿烂的瓯越文化。永嘉的耕读文化、红色文化、昆曲文化、山水文化等文化样态都彰显永嘉精神。
耕读文化,楠溪山水的灵魂。永嘉素有‚耕读传家‛之风,‚耕‛为生存之本,‚读‛是迁升之路,前可溯及‚耕读文化‛的渊源,后可触摸耕读文化的实物,是中国一份颇为难得的文化资源,楠溪江古村落的布局也体现了耕读社会的价值取向,犹如文脉延续至今,成为永嘉耕读文化的载体。
红色文化,唤醒时代的记忆。永嘉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发源地,是经当时的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并列入正式序列的全国十四支红军之一,其 所到之处,宣传十大政纲,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教育和发动人民群众,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土地革命战争。红色历史也折射出永嘉人不屈不挠、敢于拼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昆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的南戏,亦称永嘉南戏,也称戏文,是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南戏首先在永嘉正式形成,当时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而永嘉昆剧则是在南戏即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吸取昆山腔优点而形成的一个剧种。2001年5月,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永嘉昆剧是昆曲大家庭中独具魅力的一个流派,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价值。目前,永嘉昆剧团是文化部重点扶持的全国七个昆曲院团之一,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山水文化,东南山水第一县。永嘉山水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有诗句云:‚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文化名人王羲之、孙绰、颜延之、裴松之等,都先后出任过永嘉太守,留有诗文赞美永嘉山水,足见文人墨客对永嘉的喜爱。南朝宋时,山水诗人谢灵运纵情山水,履迹遍及楠溪江畔,并就任永嘉郡太守。南朝梁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学家陶弘景,到楠溪江畔山清水秀洞府幽深的大若岩石室隐居修炼。600年前,明代开国元勋、军师刘基到大若岩寻幽探胜,为永嘉郡祠题写对联。改革开放以来,永嘉山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和开发,永嘉的风光也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空前关注与青睐。永嘉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在中国文化史具有重要地位。
另外,永嘉人民在永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创造了以小商品、大市场为特征的温州模式,永嘉是中国包产到户第一县、中国农村土地转包的源头和中国农村专业市场的源头,永嘉人创造的企业文化独树一臶,报喜鸟的品牌服饰文化、奥康的创新创意文化、红蜻蜓的鞋文化等闻名遐迩,都彰显丰富生动的永嘉人精神。可以说,永嘉文化在浙江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项议程)
现在我继续来介绍一下我县新时期‚永嘉精神‛提炼活动基本情况。(同时播放课件)
一、提炼新时期“永嘉精神”的重要意义
开展‚永嘉精神‛表述语征集提炼活动,这在我县历史上是第一次。但‚永嘉精神‛的表述在以往的‚两会‛、‚党代会‛等场会都有所体现。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进一步提炼。主要基于四方面的考虑:一是解读新时期新形势下新目标新规划的有益探索。价值观是精神的依据,精神是价值观的表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其中一项紧迫任务便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而随着‚十二五‛规划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战略目标的提出,价值观层面已经开启了新一轮的探索和建设。今年以来,全省下上广泛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凝练出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市委宣传部也已经确定了以‚崇学、尚德、创新、和谐‛为内涵的部机关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提炼‚永嘉精神‛是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和‚两富思路‛的有益探索。二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新时期‚永嘉精神‛提炼活动,是我县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区域化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尝试,全县上下,正值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开展此次活动非常必要。通过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集中民智、汇聚民意,努力在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上形成最大共识,使提炼总结的过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三是推进永嘉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小到一个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提炼永嘉精神就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反映了永嘉人民的精神向往。当前,我县 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全县人民进一步加快打造共同精神家园,进一步凝心聚力,进一步坚定价值追求,形成更加(去掉)内在、更加(去掉)持久、更加(去掉)全面的精神动力。四是彰显永嘉人地域特质和人文烙印的永嘉系列的有机组成。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永嘉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和优秀的品质。为更加形象、明了地表现这些独特的性格特征和优秀的品质,我县推出了永嘉系列,包括永嘉精神提炼、永嘉县歌征集、楠溪讲坛标志征集等,这一系列可以体现着生活其间的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诉求,它犹如一面旗臶,代表着一座城市和一个地区的整体形象,彰显特色风貌,引领未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永嘉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永嘉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市委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大都市核心区、大生态旅游区、大统筹示范区’三大战略,切实加快‘城市、经济、社会’三大转型,全力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相融,致力于打造幸福永嘉,为我县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发展思路。围绕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我们将进一步发掘永嘉精神的文化内涵,形成永嘉精神的共识,彰显永嘉精神的魅力,为推进‚三生相融〃幸福永嘉‛凝聚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提炼新时期“永嘉精神”的基本原则
1、全局性与地域性相统一。永嘉精神包含在国家精神之中,提炼永嘉精神要站在全局、全国的高度,体现国家的要求和全党的意志。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陷入狭隘的本位主义或自高自大自我清高。同时,永嘉又有自己的特色,不管是从地理位臵,历史文化、价值取向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一点也不容臵疑。其他地方提炼,也是体现这一原则。
2、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永嘉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同时,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赋予新的精神内含和时代气息。新时期 永嘉精神既不能隔断历史,又不能超越这个时代,是一个继承和发扬的关系。
3、补缺性和提倡性相统一。永嘉人如同每个人的性格一样,也有优缺点,永嘉人性格缺点也比较明显,也会阻碍永嘉事业发展的不足,缺什么补什么,这正是我们要克服,要提倡的重要内容。
4、深刻性和易懂性相统一。永嘉精神要深刻揭示永嘉人的内心世界,高度概括其实质。同时要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适合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体现现代人的表达方式,易宣传、推广及普及。
三、提炼“永嘉精神” 前期工作和成效 一是专题部署,广泛发动。
4月中旬,我们下发《关于组织开展新时期‚永嘉精神‛征集提炼活动的通知》,对这项工作进行部署,充分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此项活动。同时,在县广播电视台、《今日永嘉》、《永嘉网》刊播新时期永嘉精神征集启示,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县内主要媒体设臵专题专栏,广泛报道活动开展情况和各单位在征集提炼活动中的创新做法。同时,记者还深入到群众中间,对群众进行采访,及时反映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永嘉网首页开辟了新时期‚永嘉精神‛征集提炼活动专题,设臵了链接通道,刊发参与方式,报道工作动态,跟进工作进展。
二是学习讨论,征集提炼。
活动得到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各地、各部门结合‚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集中开展‚永嘉精神‛学习讨论,在全县上下掀起了提炼永嘉精神的高潮。多次召开座谈会,就永嘉发展历史、永嘉的特点及永嘉今后发展方向等方面开展了专题讨论,为提炼精神提供了详实的素材。同时,我们通过邮件、短信、快递等方式发动党政领导、人大政协代表、在外永嘉能人等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此活动中来。通过前一阶段的征集活动,共征集到稿件628条,投稿人员中有在职干部、离退休人员,农民、工人、学生、教师,还有外地各界人士。三是筛选论证,征求意见
我们根据原则和要求,对社会各界的628条表述语进行筛选、论证、比较,从中选出50条表述语,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优化组合,对组合出来的表述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全力打磨,在50条的基础上形成了18条。第三步是召开专题研讨会(就是今天的会议),对表述语进行座谈论证,根据座谈的情况对18条表述语做进一步的提炼,初步形成了5条表述语。第四步就是征求意见。将形成的5条表述语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征求意见,再进一步完善修改。
今天邀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为‚永嘉精神‛提炼出谋划策。我深信:有您们的参与和支持,源远流长的永嘉文化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催人奋进的‚永嘉精神‛一定会精准呈献,永嘉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三项议程)
下面,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
刚才各位领导和专家结合自己长期以来的研究积累,分别从价值观的内涵、特征、意义,结合永嘉的区域人文特点,以及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多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些真知灼见,为凝炼符合县情、民情的,正确科学、高尚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以及群众普遍认同、适用和遵循的永嘉精神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某某某提出提炼定位要准确,体现我们当前最需要弘扬和倡导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具有时代性;
某某某提出提炼原则要明确,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适用于每位永嘉公民,具有可行性;
某某某提出提炼特色要明显,具有永嘉特点,体现永嘉优秀文化传统和城市内涵,具有地域性;
某某某提出提炼用词要简练、意思清晰,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利于 记忆、便于传诵,具有通俗性……参考用)
(第四项议程)
再次感谢各位各位领导和专家的精彩发言和宝贵意见,下面是最后一项议程,由永嘉县县委副书记姜景峰作讲话…………
刚才姜书记代表永嘉县四套班子,向为永嘉精神提炼出谋划策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全面地肯定了提炼‚永嘉精神‛的条件已充分、时机已成熟,科学地阐释了‚永嘉精神‛和‚温州精神‛之间的密切关系,讲话主题鲜明,也饱含对永嘉发展的期盼。
各位各位领导、专家,今天的四项议程已经全部进行完毕,回看永嘉精神从最初的征集到今天的提炼研讨,经历从精英到民间、从民间到精英,从官员到民间、从民间到官员的互动过程,现在已经得到了一个相当浓缩的结果,下一步,我们针对这浓缩的结果进一步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一把价值标尺,然后把它的表述、内涵、外延、作用和意义融入到机关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等活动中,努力使践行永嘉精神成为每一位市民的自觉行动,并通过树立先进模范人物,宣传城市精神和体现城市精神的先进典型,使市民有学习和追赶的目标,从而增强永嘉精神的可信性、感召力。
各位各位领导、专家,再次感谢您们参加今天的提炼研讨会,感谢对永嘉的热爱与关心,请继续关注和支持永嘉。
谢谢大家,散会。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与新时期党群关系”理论研讨会综述
庆祝建党90周年暨“社会管理创新与新时期党群关系”理论研讨会综述
刘中起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城市社会研究所 上海200233)
日前,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市委党校城市社会所共同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暨“社会管理创新与新时期党群关系”理论研讨会。来自上海市社联、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上海市委党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关于重新思考和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
夏军(上海科社学会会长、研究员):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改进党群关系正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在的群众构成及其意识已与过去大不相同,因此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新时期的党群关系。学界需要克服社会研究中的误区,探索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管理社会的方式方法,需要重新思考西方的社会学传统是否适合中国当前的社会现状?
张昱(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在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群关系需要明白其主旨和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单纯的执政还是为了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在急速转型时期、社会碎片化的情况下,由于群众状态(阶层化)的变化,导致原有的传统时期的党群关系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在新的时期需要重构,原来由直接联系的状态转向间接联系的状态促使党群关系需要从一体化转向多样化发展。
文军(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促成社会差异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也给社会社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其根本原因源自于社会本身不断“流动”和“变化”,对传统“整体性社会”不断突破和超越。因此,新时期改善党群关系必须考虑群众工作成因复杂化、处理关联化、形态对抗化等因素,以加强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管理为主要特征。需要适应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努力转变群众工作的理念,以人为本、以民为重,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感,政府工作由“发展主义”向“公正主义”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关于如何看待社会组织与基层民主自治
邓伟志(原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由农村包围城市,从一定意义上是农会包围城市,农会即作为当时的社会组织参与 1
到社会活动当中。基层自治需要扩大公众有序参与,而有序参与即需要组织群众,而组织群众离不开群众组织,通过群众组织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作为党的助手、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对于缓解社会矛盾、监督党和政府功不可没,社会管理要创新,必须壮大社会组织,真正使得中国社会走向三元共治。只有为社会组织松绑,让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袁秉达(上海市科社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党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执政理念的升华需要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进行社会管理创新。90年党史证明,从党的领导到基层自治,均是党和人民双向选择的结果:党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新历史条件下,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继续坚持党和人民的双向选择。党必须依靠人民,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人民最有主动的选择权,在新时期党和人民已经成为命运的共同体,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最高标准,胡锦涛“七一”讲话强调人民民主监督对于执政的重要性,要防止腐败风险,社会管理要创新已显得非常迫切。
马西恒(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经验地看,目前城乡基层自治的秩序和活力并未很好地协调,民主制度空转的现象十分普遍,基层自治的主导权之争掩盖了居民的主体性,缺乏居民基于日常生活权利的地方公共性建构恰是当前社会管理矛盾的普遍根由。因此,需要从基层着手重建党的社会使命,通过积极的个人主义实现公民动员,通过维护自治权利引导公众有序参与,通过引领社会组织建设日常生活协调机制,因为建构有内聚力的基层社会需要主导基层社会生活的“政治力量”,通过这些措施深化党对日常生活的领导权。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杨俊一(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克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种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度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郭庆松(上海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历史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借用萨缪尔森的“合成谬误”理论,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张文宏(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特别是社会在急速发展中所带来的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体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