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历史试题(按考纲顺序)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天津市2009-2015年)
鸦片战争
1.(2014·天津文综·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考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解析】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反映出中国在挽回主权,故A项错误;此时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B项错误;中国在不断挽回主权,外交上逐渐自强,故C项正确;此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故D项错误。【答案】C 2.(2012·天津文综·13)(19分)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6分)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2分)【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天津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变化。第(1)题结合材料一天津发展成为中转枢纽和军事要地,可知A区在金朝时期形成,材料二开埠通商等信息,可知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租界,即B区,从材料三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可知在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形成了C区;第(3)题1902年八国联军退出后清政府接管天
——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2分)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14分)【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天津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变化。第(3)题1902年八国联军退出后清政府接管天津,仅仅20多年天津进一步发展,城区不断扩大。【答案】(3)《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退出天津。城市管理开始近代化;金融和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区扩大。
辛亥革命
1.(2013·天津文综·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故选A。《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3月,还不可能产生这么快的影响,排除B。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C。人们普遍赞成共和与辛亥革命后的史实不吻合,排除D。【答案】A 2.(2011·天津文综·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
民革命运动,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没有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因此没有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故B、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消灭北洋军阀,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故D项正确。【答案】D 3.(2009·天津文综·5)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解析】青岛问题即山东问题,力争青岛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性质,曹汝霖和章宗祥是北洋军阀的代表,反对他们两人体现了反封建。而A、B、D信息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答案】C 4.(2009·天津文综·12)(40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
【解析】(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经过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比较内容的差异即可,变化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但大的历史背景还是国共合作。【答案】(2)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共的十年对峙
1.(2015·天津文综·6)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考点】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美合作抗日
【解析】由图片“GO YEARS OF „LEADING THE WAY‟“”WORLD WAY”内容可知该图片内容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至1945年),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1946至1949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此题与美国发动侵略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从美国特种兵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知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故C项正确;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国和缅甸,但是没有体现美国,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4分)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抗日战争。分析:从“亡国灭种的危机”等关键词不难做出判断。【答案】C
解放战争
1.(2011·天津文综·7)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魇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
主要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重庆谈判,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从材料信息中“毛先生此次去重庆”,可以看出张治中指的是重庆谈判,这次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召开
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答案】B
第二篇:高考历史试题(按考纲顺序)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江苏省2008-2015年)
两次鸦片战争
1.(2014·江苏单科·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考点】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厦门、宁波、上海”、“福州”、“香港”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割香港岛相符,可判定该谕旨颁发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关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表述成为“赏借”,说明了清政府当时仍存在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故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根本改变,并不是该谕旨导致的,故C项错误;被迫开放“厦门、宁波、上海等”几处通商口岸,香港岛被割占,并不能表明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故D项错误。【答案】B
太平天国运动
1.(2015·江苏单科·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解析】“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
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
【考点】(1)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之战
(2)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据材料一“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无何北台陷……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得出海陆交织(局处海嵎);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北洋舰队避战不出,据材料一中“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军士露刃挟汝昌”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据材料一中“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得出洋员鼓动投降,据材料一中“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得出主帅指挥不力。
(2)据材料二中“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得出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据材料二“中国复乖于应付”、“中国乃不国矣”得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据材料二“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得出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3)围绕“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
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答案】D 2.(2011·江苏单科·6)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答案】A 3.(2010·江苏单科·22)(9分)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政治影响的理解。可以从政治上:武昌起义、中华民国
故B项正确;1915年,陈独秀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而1919年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指导中同革命,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时间顺序不对,故C项错误;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924年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早期组织,时序不对,故D项错误。【答案】B 2.(2013·江苏单科·22)(13分)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右侧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5分)【考点】国共第一次合作,即国民革命
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表述错误 【答案】C
国共政权的对峙
1.(2012·江苏单科·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
„„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解析】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原因是“国家又濒于危亡”,AC项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直接导致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D项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可乘之机,都反映的是国内矛盾,与国家危亡没有直接关系。B项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符合题意。【答案】B
抗日战争
1.(2015·江苏单科·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考点】抗日战争——七七事变、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
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2分)3.(2011·江苏单科·8)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
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①表述错误;武汉空战属于正面战场组织的武汉会战的组成部分,②表述正确。【答案】C 4.(2010·江苏单科·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理解。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此次战役的特点是破袭战,规模较大,冀晋豫三省同传捷报,进分析应该是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是在山西东北,属于伏击战,故应排除;太原会战是在山西省境内,属于会战,故排除;台儿庄战役是在徐州境内,属于徐州会战的组成部分,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答案】A
5.(2009·江苏单科·7)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解析】根据现代化史观,近代历史的发展就是社会近现代化的历程。A项表述不全面,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比较多,现代化只是其中一条线索;C项错误,半殖民地的中国应
1(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了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基本史实。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主要是找理由从政治、军事两方面说明观点,考察学生对抗日战争整体的把握。第(2)问要分析材料中话错在哪里。第(3)问考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第(4)从民间、政府两个角度根据材料概括。
【答案】(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解放战争
1.(2012·江苏单科·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解析】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战略反攻正式拉开序幕。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并不是与国民党设想的那样,从而打乱了国民党的军事计划。【答案】A 2.(2009·江苏单科·7)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第三篇:高考历史试题(按考纲顺序)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天津市2009-2015年)[最终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15·天津文综·11)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日本对德宣战
【解析】材料的主旨意图并不是要讲德日矛盾激化,而是讲日本对德宣战的意图,故A项错误;日本的种种对德参战的理由都是借口,都为了掩盖其参战的意图,即瓜分世界,争夺利益,故B项正确;日本本身的这些行为并不能维护英日同盟的利益,维护英日同盟利益只是一种借口,故C项错误;保护东亚和平也是一种借口,故D项错误。【答案】B 2.(2014·天津文综·14)(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考点】(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平主义思潮
【解析】(2)第一小问材料二中关键信息:“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第二小问“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一战
办法: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4.(2012·天津文综·14)(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
(3)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些准备?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6分)【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第(3)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德国也要求争夺世界市场,重新瓜分世界,并不断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答案】(3)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市场。扩军备战、结成军事同盟。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2010·天津文综·13)(16分)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六条(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 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联盟会员 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制度治理东三省,……此项为满洲而设之自治制度,拟仅施行于辽宁(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李顿“国联调查团”报告
1.(2015·天津文综·7)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考点】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美合作抗日
【解析】由图片“GO YEARS OF „LEADING THE WAY‟“”WORLD WAY”内容可知该图片内容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至1945年),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1946至1949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此题与美国发动侵略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从美国特种兵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知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故C项正确;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国和缅甸,但是没有体现美国,故D项错误。【答案】C 2.(2015·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5分)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6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4分)
【考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希特勒打破凡尔赛体系的行动(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英法绥靖政策(4)两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进行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当英法没有作出反应后,“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变得肆无忌惮;第三小问希特勒的行动在于摆脱凡尔赛体系下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种种束缚。(3)第一小问材料三“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第二小问材料二中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一方面是受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认为“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希望维持现状,更重要的是牺牲小国利益,“祸水东引”,将矛头引向意识形态对立的苏联;第三小问这一政策导致世界局势日益恶化,最终二战爆发。
【解析】本题考查法德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注意关键词“最严重失败”,二战期间的1940年,希特勒占领法国,法国亡国,这是法德历次战争中法国最严重的失败。【答案】D
6.(2009·天津文综·13)(16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4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解析】(1)材料一中能直接得出的原因就是英国的请求,但结合所学知识,在了解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面临的险恶环境,才能得出包围滇缅公路这条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
C.
D.
【考点】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朝鲜战争;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了决议,规定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在该地区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故A项正确;二战结束后,在美苏的支持朝鲜半岛分裂,与联合国大会决议无关,故B项错误;二战结束后,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分裂,与联合国大会决议无关,故C项错误;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很快发现并武装封锁古巴,与联合国大会决议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 2.(2011·天津文综·9)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②美国从越南撤军 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重大国际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意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美国从越南撤军是在1973年,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是在1961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故选C。【答案】C
3.(2010·天津文综·13)(16分)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
1签订的主要目的。
【答案】(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创建联合国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2014·天津文综·11)下列四幅地图所反映的国际局势,与联合国大会决议相关的是()
A.
B.
C.
D.
【考点】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朝鲜战争;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了决议,规定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3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2分)【解析】(4)二战既然基于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而胜利,那么当今世界对于所面临重大问题更应该团结、合作。
【答案】(4)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第四篇:高考历史试题(按考纲顺序)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北京市2010-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2014·北京文综·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
【考点】(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体用之争;辛亥革命;孙中山与三民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解析】(3)“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推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和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把马列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答案】(3)学习: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2015·北京文综·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解析】从题干结构图中看出该时期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政协领导和一些机构的名称如“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
在建国初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故①②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排除③④。
【答案】A 3.(2010·北京文综·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答案】A
C.①③
D.③④
“文化大革命”
1.(2015·北京文综·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宪法;“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香港回归
【解析】①“豪情满怀迎跃进”,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②“样板戏”出现于文革时期,即1966—1976年;③第一部宪法颁布是1954年;④香港回归发生于1997年,据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
新中国的外交
1.(2012·北京文综·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考点】考查新中国外交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新中国50年代初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70年代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故只有①正确。
【答案】A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第五篇: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含答案
单元综合训练(三)
一、选择题
1.(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28)1840年11月18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写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这表明()A.中国主权的丧失 B.天朝体制逐步崩塌 C.中西方地位平等 D.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英国写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可以看出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了冲击,天朝体制逐步崩塌,故B项正确。
2.(2018·北京新东方高三联考模拟,16)中国茶叶输英总值在1781~1790年间是9 626万元,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在1781~1793年间是1 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B.操控三角贸易,发展制造工业 C.协定中国关税,控制中国海关 D.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 答案 D 解析 这一时期英国对外扩张的方式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扩张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A项错误;三角贸易指的是黑奴贸易,不涉及中国,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协定关税,控制中国海关,时间不对,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中英贸易中,英国商品销路不畅,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故D项正确。3.(2018·北京精华学校高考考前测试,16)1853 年末,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主要是因为()A.四川广东两省的食盐价格便宜 B.清政府开始实行官盐民营政策
C.清政府对太平军实行经济封锁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官盐贩运 答案 D 解析 题干信息并不能体现出四川、广东的食盐价格就一定便宜,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并不能说明其开始实行官盐民营政策,故B项错误;1853年太平军的活动范围波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因而允许“私盐”入楚,并不能起到封锁经济的作用,故C项错误;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1853年太平军在长江流域活动频繁,从而影响了官盐的贩运,所以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故D项正确。
4.(2017·赣州二模,26)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处的战败指的是哪一场战争()A.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侵略国家已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故时间应当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材料提及该事件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故C项正确。
5.(2018·河北衡水金卷高考模拟一,28)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曾对日方说:“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这说明李鸿章()A.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B.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 C.丧失了对日本的优越感 D.改变了学习西方的方向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未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且不能得出李鸿章放弃的结论,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前李鸿章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中李鸿章认可日本对中国的优势,故C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先进中国人开始改变学习西方的方向,故D项错误。
6.(2017·江西五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9)下图是1912年3月时任中国邮政总办的法国人帛黎主持印制的奇特的邮票。上面有“大清国邮政”“临时中立”和“中华民国”字样。下列关于这组邮票说法正确的是()
B.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A.反映法国对中华民国政权的承认 B.说明当时中国内政外交全盘失手 C.迎合了国民对旧政权的怀念心理 D.暗含列强对中国政治变动的观望 答案 D 解析 该项与“大清国邮政”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该项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该邮票由法国人主持印制,体现了他的意图,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2年”可知,政局变动中,该法国人在“大清”和“中华民国”之间,保持“临时中立”的观望态度,故D项正确。7.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A.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B.湖北新军和国民革命 C.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答案 C 解析 1926年到1927年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与材料中“民国十六年一月”即1927年相符,故C项正确。
8.(2017·荆州高三模拟)1927年9月26日,中共陕西省委举行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决议强调加强军事工作和农运工作:坚决反对冯玉祥,发动群众破坏其军事设施;党到农村去,在土地革命政纲之下,加紧农村阶级斗争,准备总暴动,建立农协政权。该决议反映了()A.“八七会议”精神的贯彻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工农武装运动蓬勃发展 D.中共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中共加强军事和农运工作,反冯玉祥,实行土地革命,发动农民运动,这符合“八
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故A项正确;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会议的决议,没有体现工农运动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9.(2017·揭阳二模,30)“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红军是抗日的武装!”“蒋介石是卖国贼!”“打倒国民党政府!”“工人组织起来,改良待遇!工人农民加入红军实行土地革命!”某一历史时期这些宣传标语口号()A.服务于红军战略转移的需要 B.已摆脱“左”倾路线的束缚 C.突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来看无法看出其已经摆脱了“左”倾路线的束缚,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逐步转变为民族矛盾,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8·河南高考诊断B卷,30)1939年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其后又颁布《游击队整顿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等文件,分发给各战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此举意在()A.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为持久抗战调整作战方法 D.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答案 C 解析 1939年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此时国民党进行游击干部的培训与游击队的整顿与训练,说明国民党为持久抗战进行了作战方法的调整,也开始重视游击战法,故C项正确。11.(2017·泸州高考冲刺诊断,28)下图为中共创立的一份报刊。据图中信息,推测胡考所绘制漫画的主题是()
A.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B.工农革命,北上抗日 C.解放南京、解放全国 D.巩固团结,抗战到底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报刊发行时间为1938年,国民革命的时间为1924~1927年,故A项错误;工农革命和北上抗日的时间大致为1931~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故B项错误;解放南京、解放全国的时间为1949年,故C项错误;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故D项正确。
12.某影视作品中,国民党指挥官杜聿明制定作战计划时说:“一旦抓住共军一部,即迅速猛攻,将其包围消灭。……我们可以阻击华野(华东解放军)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部先击破刘伯承部。”这一场景应发生于()A.战略反攻时期
C.平津战役时期
答案 D 解析 该战役国民党指挥官是杜聿明,时任徐州“剿总”司令部副总司令,人民解放军的参战部队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微山湖在山东境内,由此可以判断该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7·大庆一模,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
B.渡江战役时期 D.淮海战役时期
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今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信息: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任意3点)政策: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
(2)变化: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口岸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允许自由居住;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任意答出5点)影响: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世界市场之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或答出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国;从分散孤立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或答出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等。言之有理即可。)14.(2017·邵阳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一封日本“劝降书”(节选)
大日本海军司令官中将伊东祐亨致书与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军门汝昌麾下:
时局之变,仆与阁下从事于疆场,抑何不幸之甚耶?然今日之事,国事也,非私仇也;则仆与阁下友谊之温,今犹如昨,仆之此书岂徒为劝降清国提督而作者哉?大凡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审……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北之因,苟使虚心平气以察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以阁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审矣。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当今之时,犹如古昔,虽亦非不美,然使清国果能独立孤往,无复能行于今日乎?
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行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与我日本相战,其必至于败(亡)之局,殆不待龟卜而已定之久矣……
谨布上文 伊东祐亨顿首
明治二十八年一月二十日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这封劝降书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 角度一:伊东祐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理由:他认为中国社会固守传统、不思进取;科举考试落后;重视不实用的文艺,不重视科技;闭关锁国、腐败落后;不能像日本一样进行彻底的改革等。(任意写出其中四点)总结:以上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比较客观。(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角度二:伊东祐亨的信是日本军国主义、殖民主义思想厚颜无耻的体现。
理由:他以强凌弱;盛气凌人;目空一切;薄情寡义;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典型体现等。(任意写出其中四点)总结:他回避了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
(其他从日本取得胜利原因、对丁汝昌等北洋海军将领的讽刺、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见证近代中国的屈辱血泪史等角度分析也可以酌情给分)解析 先选一个角度,如果从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评析,具体原因包括,材料“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中国社会固守传统、不思进取;“考试必由文艺”,科举考试落后,重视不实用的文艺,不重视科技;“我国实行急去旧治”,日本明治维新较为彻底,清朝不能像日本一样进行彻底的改革等,以上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比较客观。也可以从战争性质角
度分析,揭示他回避了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