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发布《宁波市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估编制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发布《宁波市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估编制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甬规字〔2009〕18号
各有关单位:
为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合理有效地配置城市土地与空间资源,保障城市交通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省建设厅省公安厅关于对重大建设工程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建规发[2007]166号)的要求,决定发布《宁波市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估编制与管理办法》,原《宁波市交通影响分析(评估)编制与管理暂行办法》(甬规字[2007]70号)同时废止。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宁波市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估编制与管理办法
二OO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附件:
宁波市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
评估编制与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合理有效地配置城市土地与空间资源,保障城市交通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省建设厅省公安厅关于对重大建设工程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建规发[2007]166号)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其他区域可参照执行。第三条 编制交通影响评估应以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等为依据。建设项目编制交通影响评估除应执行本办法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四条 交通影响评估主要分析建设项目建成后对周围交通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交通改善对策,使建设项目的交通设施配置与内外交通组织符合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和管理要求,减小项目开发对周边道路交通产生的冲击。
第五条 交通组织较为复杂、对周边城市交通有较大影响的重大建设项目,需进行交通影响评估,一般包括:
(一)重点控制区域内,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建项目(如商业、体育馆(场)、影剧院、展览馆、会议中心、游乐设施场所、旅馆餐饮、医院、学校等),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项目,并且配建机动车停车泊位150个以上的建设项目。
(二)外围控制区域内,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建项目(如商业、体育馆(场)、影剧院、展览馆、会议中心、游乐设施场所、旅馆餐饮、医院、学校等),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项目,并且配建机动车停车泊位250个以上的建设项目。
(三)大型城市交通设施(如铁路客货站场、公路客货站场、码头、社会公共停车场、公交枢纽、轨道交通设施、港口、物流中心等)。
第六条 重点控制区域内,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建项目,1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项目;外围控制区域内,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建项目,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项目;大型城市交通设施(如铁路客货站场、公路客货站场、码头、社会公共停车场、公交枢纽、轨道交通设施、港口等);各类大型市场、游乐设施场所、物流中心(用地面积大于3万平方米的);以及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认为对城市交通有严重影响的其它建设项目需要对交通影响评估的内容进行深化。第七条 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估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项目概况:项目背景、项目性质、规模等要素的说明;
(二)分析范围: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地形和路网条件,分析项目对道路交通产生显著影响的区域,明确分析范围;
(三)分析年限:分析年限可分为近、远期,近期为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2~5年,远期为路网规划目标年;
(四)现状分析:对于分析范围内的用地现状、路网现状、停车设施以及公交设施现状进行分析,对分析范围内道路以及交叉口的交通状况进行定性分析;
(五)规划分析:根据相关规划,对研究范围内用地、交通设施规划情况进行描述分析;
(六)交通影响评价:对项目对外交通衔接、项目内部交通、停车设施、行人交通设施、公交设施以及其它与交通有关的设施进行评价;
(七)交通改善方案:根据影响分析结果,对周边道路设施、内部交通设施、项目出入口以及停车设施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八)结论:着重说明对项目总平面图布局包括出入口、停车等的评价,明确强制性改善措施,明确由建设单位承担的改善建设项目周边交通环境的内容;
(九)建议:提出非强制性改善建议,包括需与周边地块协调的内容和由城市建设主管部门承担的改善建设项目周边交通环境的内容。
对需要进行深化的交通影响评估除以上全部内容外,还需建立交通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第八条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估应包含以下图纸:
(一)区位图;
(二)研究范围示意图;
(三)用地及道路交通设施现状图;
(四)用地及道路交通设施规划图;
(五)改善前项目总平面图及地下车库相关图纸;
(六)交通改善措施示意图;
(七)改善后总平面图;
(八)改善后交通组织图。
第九条 承担编制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估任务的单位,必须具备乙级以上(含乙级)城市规划设计资质,且交通影响评估项目组中至少有一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交通工程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需进行交通影响评估的项目,应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初步认定的规划方案基础上,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编制单位进行编制,并结合规划方案技术审查同步进行审查。
第十一条 需要进行深化的交通影响评估应在规划方案会审前,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建设和城管等有关部门或邀请专家进行专项会审。
第十二条 经过审查的交通影响评估的结论,是规划设计方案优化和审批的重要依据之一,建设单位应在规划设计方案中认真予以落实,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核准。第十三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交通影响评估,是针对城市土地开发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等对周边城市交通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预测、分析,定性评价建设项目开发并投入使用后对交通通行、交通安全、交通环境等的影响效应,研究所能采取的改善对策,将其对交通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确保交通环境在基础设施、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控制区域,由三江片中心区、镇海中心区和北仑中心区三部分组成。其中,三江片中心区由机场路-北环西路—中官西路—甬江-聚贤路-通途路—福庆路-鄞县大道-同三高速-鄞州大道所围成的区域;镇海中心区:由中官路—世纪大道—北外环—东外环所围成的新城南区,及由世纪大道—329国道—北外环—镇骆路所围成的新城北区和由俞范东路—北外环—甬江所围成的镇海老城区;北仑中心区:中河路-恒山路-闽江路-庐山路所围成的区域。
市辖各区可根据城市规划建设及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适时调整重点控制区域范围。
(三)外围控制区域,指除重点控制区域以外的其它区域。
(四)建筑面积,指计入容积率计算的面积。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宁波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宁波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发布
宁波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发布
拟建沪甬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
2011-7-16上午在召开的全市推进“六个加快”重大项目融资合作大会上,市发改委正式对外发布了《宁波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按该规划,市政府确定“十二五”期间共将推出重大建设项目675个,总投资16541亿元。其中,“十二五”计划完成投资7573亿元。
这些重大项目具体可细分为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网络、统筹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社会民生保障等五大领域21个小类。其中,50亿元以上特大型项目88个,总投资9804亿元,“十二五”计划完成投资3429亿元。
重点一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数据】共安排304个项目,项目总投资8276亿元,“十二五”计划完成投资3286亿元。
【概貌】我市将培育大宗商品交易、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业态。谋划建设液体化工、煤炭、铁矿石、钢材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向技术自主化、产品品牌化、产业集聚化、市场全球化、服务网络化方向发展。全力打造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电子电器、精密仪器、汽车零配件、模具文具等10大产业集群。重点突破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新能源、新装备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我市还将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海洋牧场等项目。建成2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6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12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实施“一港两列岛五大区域”海洋牧场建设计划,牧场区建设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以上。
汽车产业 重点实施杭州湾新区国际汽车产业城项目、吉利汽车春晓扩建项目、吉利罗佑发动机项目、敏实集团春晓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型和中级轿车及零部件的制造业基地。
船舶产业 将重点实施中船集团国际造船项目、中策大功率船用配套设备研发制造等项目,重点发展海上平台、工程船舶、船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高附加值产品,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现代化船舶工业基地。
能源产业 将缓解用电紧张的局面。重点实施镇海动力中心(燃气热电联产)、余姚天然气电厂二期工程等项目,争取建设大唐乌沙山电厂二期工程及配套海水淡化工程,启动溪口抽水蓄能电站扩建二期、宁海茶山抽水蓄能电站及象山海岛新能源等项目前期研究工作。推进集中供热,建成长丰热电迁建、久丰热电二期扩建、众茂杭州湾热电三期等项目。
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磁性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等六大领域。全面建成北仑韵升综合项目、杭州湾年产10万吨新型合金复合材料项目、稀土、彩色不锈钢生产项目等。
新一代信息产业 重点发展软件产业、网络服务业、新兴电子产品制造业等三大领域,大力推动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建设宁波智慧城市软件研发与技术推广基地、浙大网新慈溪智慧谷等项目。
新能源产业 开发利用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三大新能源。重点推进象山、北仑海岛风电项目以及宁波市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等。实施国电风电机组装配生产基地、慈溪年产50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生产线等项目。
新装备产业 重点发展数控装备、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高性能物流设备、新型仪器仪表等领域,启动建设中国南车宁波基地、宁波理工智能电网产业园等项目。
现代物流 全面推进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智慧物流标杆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梅山保税港区物流园区、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物流枢纽站、镇海大宗货物海运联运物流枢纽港、宁波空港物流园区、陆港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园区。
现代金融 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启动建设杭州湾金融后台基地项目。
现代商贸 加快商业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建设。续建财富中心(渔轮厂地块)、月湖西区历史文化街区、港头休闲商务区等项目,新建鄞州南部商务区二期、三期、镇海新城箭湖星月商业广场等项目。
旅游休闲 重点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和海洋旅游,加快慈城古县城、荪湖文化休闲旅游区、牟山湖休闲度假区、阳光海湾建设一期、宁海湾旅游度假区等区块开发,推进梁祝景区工程、鸣鹤古镇保护开发等项目建设。建成宁波旅游集散中心、奉化旅游集散中心、象山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
科技与信息服务 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目标,重点推进宁波国际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建设。
现代会展 围绕宁波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的总体目标,整合现有资源,启动建设宁波市国际贸易展览中心一期常年展三、四号馆。
文化产业 实施文化“1235”工程,努力培育重点文化集聚区和重点文化项目,建成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丰创意广场项目,启动实施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园。
重点二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数据】共安排187个项目,项目总投资4563亿元,“十二五”计划完成投资2029亿元。
【概貌】完善综合交通集疏运网络,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加强水资源利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综合交通集疏运网络。推进梅山港区3号-5号集装箱码头、城西港区、杭甬复线一期、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宁波铁路枢纽工程、甬金铁路(宁波段)、栎社机场三期扩建、第二轮轨道交通建设等项目。
优化港口结构与布局。围绕梅山、大榭、穿山三个新兴港区加快专业码头建设,续建宁波—舟山穿山港区中宅煤炭码头工程项目、北仑港区五期集装箱码头工程,新建镇海港区19号20号液体化工码头、镇海港区通用集散码头、梅山保税港区多用途码头。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建成运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基本建成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和1号线二期工程,积极开展第二轮轨道交通规划报批等前期工作。
建成“一绕四射”铁路网。建成杭甬客运专线(宁波段)、宁波铁路枢纽北环线、宁波站改建(包括东站)和宁波北站及货场搬迁工程,新建大榭、穿山港区铁路、甬金铁路(宁波段)、宁波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并实施北仑支线扩能改建工程,争取实施沪甬跨杭州湾铁路(宁波段)。
完善“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络。续建国道主干线宁波绕城公路东段项目、象山港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工程(余夫公路至小曹娥互通段)、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
加快干线公路建设。续建沿海中线奉化段、甬临线改建工程、环象山港公路(林善岙至黄避岙)、杭甬高速公路至沿海北线余姚连接线一期工程等项目;新建明州大道横涨至郭家峙、胜山—陆埠公路等工程。
提升机场综合竞争力。扩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三期工程,新建T2航站楼、增设第二平滑道、三期货运区、扩建停机坪及机场长途客运场站等其他附属设施。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优化区域电网布局,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建成浙江LNG接收站以及甬台温天然气、成品油输送管线工程(宁波段)。
优化电网结构。加快区域电网建设,优化电网区域布局,提高网供能力,新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扩建3座,推进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实施电网发、输、变、配、用各环节智能化配套建设。
加快能源储运项目建设。把宁波建成区域性成品油集散中心。新建大榭岛至镇海炼化原油输送管道复线工程。实施甬台温成品油输送管线(宁波段)工程,建设宁波LNG接收站以及配套的天然气输送管道。
加快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实施曹娥江至宁波引水工程、郑徐水库、甬江防洪工程、鄞东南沿山干河工程、镇海泥螺山北侧围垦等项目。新建建塘江两侧、余姚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四期工程、宁海双盘三山涂等围垦工程。
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先行推进
杭州湾新区“三网融合”试点建设。
重点三 统筹城乡建设
【数据】共安排58个项目,项目总投资2949亿元,“十二五”计划完成投资1661亿元。
【概貌】推进“三江六岸”综合开发,鄞奉路滨江商务区、两江北岸、东部新城门户区等重点区块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都市区南北两翼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余姚高铁新城核心区、大目湾新城等区域。加快推进卫星城培育工程和中心镇建设项目。
提升中心城区辐射服务功能。续建东部新城门户区工程、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工程等,新建两江北岸区块开发项目、鄞州潘火片区项目、鄞奉路滨江商务居住区等。健全完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加快都市区南北两翼建设。新建余姚高铁新城核心区综合开发项目、大目湾新城综合体项目等。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续建机场快速干道、北环快速路、环城南路快速路、机场快速干道杭甬高速立交工程、机场快速干道永达路连接线工程等,新建世纪大道快速路、滨江快速路及辅道工程等。重点实施环城南路西延、大庆南路北延二期、大庆北路、庙洪路—阳光路等工程。重点实施院士桥、西洪大桥及接线、邵家渡大桥及接线等新建工程。
推进卫星城培育。加大对泗门镇、观海卫镇、溪口镇、西店镇、石浦镇、集士港镇、慈城镇等七个卫星城市试点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商贸服务、产业集聚和居住就业等功能。
重点四 构建生态文明
【数据】共安排54个项目,项目总投资356亿元,“十二五”计划完成投资297亿元。
【概貌】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实施电厂脱硝、城市天然气管网等工程。加强水环境治理,建设鄞西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推进城市内河整治。推进慈溪生活垃圾焚烧电厂扩建等项目。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建成宁波植物园一期。
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和治理。重点实施宁波市电力脱硝工程等。加快天然气替代煤等高污染燃料进程,加快输送管道建设,扩大管网覆盖范围。重点推进宁波市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
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重点推进宁波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宁波岩东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及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项目。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重点推进枫林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慈溪市生活垃圾焚烧电厂扩建工程等。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重点实施东部新城中央广场、宁波植物园一期等项目。全面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和沿海防护林提升工程,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400万亩。实施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杭州湾河口海岸湿地、象山港海岸湿地升格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东钱湖湿地公园升格为国际级湿地公园。加大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力度。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建立健全全社会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重点推进宁波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慈溪市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交易中心。
重点五 保障社会民生
【数据】共安排72个项目,项目总投资396亿元,“十二五”计划完成投资299亿元。
【概貌】加快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二期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宁波工程学院迁建(二期)和宁波大学扩建,实施慈溪中学迁建、第二技工学校迁建等项目。建成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等综合医院。推进宁波市奥体中心、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及东海水下考古基地等标志性文体设施建设。
做强优质多样的高中教育。实施慈溪中学迁建、鄞州中学迁建和新建普高、象山三中迁建等中学建设项目。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统筹专业布局,重点实施宁波第二技工学校迁建、甬江职高迁建、北仑职业高中迁建、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迁建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重点实施宁波工程学院迁建工程(二期)、宁波大学扩建项目、宁波市教育科技研发中心(研究生培养平台)等。
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全面建成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二期、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二期工程等项目。
合理规划和布局综合医院。全面建成宁波市第一医院扩建项目、宁波市第二医院北部院区项目、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慈林医院等。重点推进宁波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宁波市康宁医院扩建、宁海中医院及卫校迁建等项目。
推动文化设施建设。改造宁波艺术剧院(凤凰剧场)、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陈列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
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高标准建设宁波市奥体中心、射击中心等项目。建成春晓森林体育公园等项目。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社会福利中心扩建、宁波社会福利院改扩建工程、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特教中心)等项目建设。
记者 陈旭钦
第三篇:环保违规建设项目现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编制参考提纲
附件3
环保违规建设项目现状环境影响
评估报告编制参考提纲
第1章 总论
1.1编制依据 1.2评估目的、重点
1.3评估范围及重点保护目标 1.4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估因子筛选 1.5评估标准
第2章 工程现状分析
2.1项目概况
2.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以现状监测数据为准)2.3项目污染源监测及达标分析
2.4污染物排放总量(以现状监测数据为准)
第3章 区域环境概况
3.1自然环境概况 3.2社会环境概况 3.3环境功能区划 3.4区域环境质量概况
第4章 环境空气影响
4.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估 4.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以现状监测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对环境空气现状的影响,提出可行的改进或调整措施。
第5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
5.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估 5.2地表水环境影响
以现状监测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对地表水环境现状的影响,提出可行的改进或调整措施。
第6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
6.1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估 6.2地下水环境影响
重点从防渗措施建设,项目周围地质水文状况调查入手,分析环境影响,提出可行的改进或调整措施。
第7章 声环境影响
7.1声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估 7.2声环境影响
对厂界和周围敏感点进行布点监测,分析达标情况。如果不达标,提出达到标准的噪声防治整改措施。
第8章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分析固废产生量,对固废进行分类,目前采取的处理处置措施,分析是否满足有关要求,如不满足要求,提出整改措施。
第9章 环境风险评估
9.1概述 9.2风险识别 9.3风险源项分析 9.4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9.5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9.6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第10章 污染防治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10.1工程建设的污染防治措施调查 10.2废水治理改进措施可行性分析 10.3废气污染防治改进措施可行性分析 10.4固体废物治理改进措施可行性分析 10.5噪声治理改进措施可行性分析
10.6污染防治措施调查情况及改进措施小结
第11章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11.1排污总量控制对象 11.2排污总量控制分析
— 3
—
第12章 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
12.1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制度现状调查 12.2存在的问题
12.3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制度改进措施
第13章 其它
13.1厂址选择合理性分析及改进措施 13.2产业政策、规划符合性分析 13.3近三年环保投诉及处理情况说明 13.4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14章 评估结论与改进措施
14.1评估结论 14.2改进措施
有关附图、附件
备注:本提纳仅供参考,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调整。
第四篇: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
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的通知
交规划发〔2011〕69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原交通部于1996 年颁布了《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和《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15 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办法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形式发展的要求。
为进一步规范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管理和后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提高公路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我部组织专门力量对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交通部《关于印发<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的通知》(交计发[1996]1130号)中《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同时废纸。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条 项目后评价是基本建设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和规范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纳入交通运输部后评价工作管理的公路建设项目,其它公路建设项目可参照执行。第三条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是用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和运营各阶段工作的跟踪、调查和分析,全面评价项目的作用与
影响、投资与效益、目标实现程度及持续能力等,总结项目的经验与教训。根据需要,也可针对项目的某一方面或问题进行专题评价。
第四条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应遵循独立、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后评价工作不受项目以往各阶段结论的约束。
第五条 纳入交通运输部后评价工作管理的公路建设项目,由交通运输部根据有关规划和具体项目情况,商各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确定,重点选择国家公路网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或对行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项目,并以后评价工作计划形式下达;进行后评价的项目应已建成通车运营5 年以上并通过竣工验收。
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组织项目单位,按照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要求开展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工作,并组织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等部门和单位配合,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基础资料。报告完成后,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项目后评价报告的初审工作,并将修改后的报告和初审意见报部。交通运输部根据后评价工作计划情况,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咨询机构承担项目后评价报告的审查任务。
第六条 纳入交通运输部后评价工作管理的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的编制应由具有甲级工程咨询资质的咨询机构承担,该机构不得是参加过同一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工作的工程咨询机构;参与后评价工作的人员不得是该项目各阶段的主要参与者。
第七条 承担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的工程咨询机构,在接受委托后,应组建满足后评价要求的专家组或工作组,并在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按照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与评价。
第八条 工程咨询机构在开展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的过程中,应重视公众参与,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并在后评价报告中予以客观反映。
第九条 对于纳入交通运输部后评价工作管理的项目,项目法人或建设单位应健全收集、保存项目各阶段的相关信息和档案资料的机制,为后评价工作积累完整的技术经济数据和资料。
第十条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经费由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落实。
第十一条 交通运输部将后评价成果及时提供相关部门和机构,并组织有关单位定期总结项目后评价的经验教训,为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投资决策、项目建设和管理等提供参考。
第十二条 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建设项目各相关单位要充分重视后评价成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已建项目,改进在建项目,指导待建项目。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原交通部发布的交计发〔1996〕1130号中《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 同时废止。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及报告编制工作,在总结1996 年颁发的《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 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公路发展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编制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的目的是总结项目的经验与教训,为不断提高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制定相关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条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和基础:
(一)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规范等。
(二)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综合运输发展规划和公路专项发展规划等。
(三)项目各阶段有关委托、评审、批复等文件。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审查意见,批复文件;资金申请报告,招投标文件,重大变更的请示及批复;经审计的决算报告和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等。
(四)项目建成通车后的运营数据及相关调查。主要调查包括:交通量调查、交通安全性调查、车辆运行特征调查、车辆运输费用调查、工程质量调查、经济社会调查、环境调查等。
第四条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项目的过程评价:项目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运营管理等;重大变化及原因。
(二)建设项目的投资与效益评价:投资执行情况、资金筹措评价及经济评价。
(三)建设项目的影响评价:项目对区域的综合交通体系、经济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影响。
(四)建设项目目标持续性评价:交通量、经济社会效益、财务效益、环境保护等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持续能力。
(五)经验与教训,措施与建议。
第五条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有无对比法、层次分析法、因果分析法、逻辑框架法、综合评价法等,可根据项目特点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
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所采用的相关评价技术及指标量化方法原则上可用于后评价,可参照《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规划发〔2010〕178 号)、《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建标〔2010〕106号)等。
第六条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由主报告和附件组成。主报告应按本办法附件《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编制。附件主要包括专题报告、公路建设项目管理表和有关委托、招标、评审、批复等主要文件的复印件。
第七条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文本采用297mmX210mm(A4)装订,封面采用紫红色。
第八条 本办法由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原交通部发布的交计发〔1996〕1130号中《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环保违规建设项目现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编制指导提纲
环保违规建设项目现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编制指导提纲
前言
简要说明建设项目的历史沿革、建设和投产情况、现状环境影响评估的工作过程、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现状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
第1章
总论 1.1编制依据
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应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规划、相关导则及技术规范、有关技术文件和工作文件,以及《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清理整顿环保违规建设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及其引用的清理整顿工作依据等。
1.2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估因子筛选
从建设项目正常生产和服役期满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诱发的环境质量变化和出现的新环境条件等角度,开展环境影响识别,分列现状评估因子。
1.3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全部采用现行标准,严格落实国家和地方发布的“气十条”、“水十条”等现行环境管理要求,同时考虑未来环保标准提升的可能性。
1.4评估范围 评估范围参照各建设项目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以污染源现状监测数据为依据,确定各环境要素的评估范围。
1.5区域环境概况
说明项目所在区域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环境概况,以图表形式说明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或流域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或保护区规划等。调查区域环境质量概况。
1.6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以图、表形式说明评估范围和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类别或级别,各环境要素环境敏感区和功能及其与建设项目的相对位置关系等。
第2章 项目政策相符性分析 2.1规划及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说明项目与规划选址要求、各类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求的相符性,明确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
2.2环境管理政策相符性分析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气十条”、“水十条”等现行环境管理要求,分析项目环境政策相符性。
第3章 建设项目工程概况 3.1工程概况 采用图表及文字结合方式,说明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组成、生产工艺等。应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储运工程以及依托工程。明确建设项目规模、产品方案、建设地点、生产工艺、主要生产设备、平面布置、总投资及生产情况。
3.2工程分析
对以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应就正常生产和服役期满等阶段,按说明影响方式与程序及项目运行方式的环境合理性。
对以污染为主的项目,重点就项目工艺流程和产污环节进行分析。根据污染物产生环节(包括生产、装卸、储存、运输)和生产方式(如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分析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包括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产生和排放的位置、种类、方式,调查项目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建设情况。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调查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
结合生产实际,以项目污染源监测数据为准,确定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核算物料平衡、水平衡、燃料平衡、蒸汽平衡、重金属平衡等。
3.3污染源监测及达标分析 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估因子筛选结果,结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相关技术规范制定污染源监测方案,开展污染源监测,分析达标情况。
3.4污染物排放总量
结合已经开展的初始排污量核定工作,按主要生产装置列表给出项目整改前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减排量,明确排污总量控制对象和排放方式,核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未开展初始排污量核定工作的项目,应按要求补充相关内容。
第4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
根据当地环境特征、建设项目特点,从自然环境、区域污染源及其它环境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评估,位于产业园区的项目或依托城市集中污染治理设施的项目还应调查依托的集中供热、供水、供电、集中污水处理、集中固废处置等设施情况,评估其依托可行性。
第5章 环境质量现状评估 5.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估
5.1.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估
依据建设项目污染因子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相关技术规范制定环境现状监测方案,依据监测结果评估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对于环境质量超标的地区,提出可行的进一步降低项目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改进或调整措施,并由地方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计划。5.1.2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
采用现行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划定项目防护距离,查明该距离内环境空气敏感区,提出相应安置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并落实保障机制,保证环境安全与社会稳定。
5.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估
依据建设项目污染因子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相关技术规范制定环境现状监测方案,现状监测点位、断面应兼顾均布性和代表性进行布设。依据监测结果评估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对于环境质量超标的地区,提出可行的进一步降低项目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改进或调整措施,并由地方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计划。
5.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估
可能对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应按相关规范、导则要求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对于环境质量超标的地区,提出可行的防渗措施改进或调整意见,制定可行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案。
5.4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估 5.4.1声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估
对厂界和周边敏感点进行布点监测。依据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结合高噪声设备源强资料,分析项目对声环境的影响,提出可行的改进或调整措施。5.4.2噪声防护距离
结合现行的噪场防护距离标准及环境功能区划,设置噪声防护距离,查明该距离内的敏感目标,提出相应安置方案。
第6章 固体废物环境现状评估
对项目自投产之日起固体废物产生、处置情况进行评估、核定,逐年、逐类列出固体废物(重点是危险废物)产生、贮存、流向及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制度履行情况,明确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现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含暂存)进行分析评估,提出改进或调整措施。
第7章 生态环境现状评估
对于生态类项目或包含以影响生态环境为主的设施的项目,应从生态敏感目标、自然生态影响、农业生态影响、水土流失影响等方面给出调查结果,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按、分区块制定生态恢复治理措施,明确措施目标任务、实施主体、资金保障、企业责任、实施时间、实施效果、监督主体、惩罚措施等。
对于污染类项目,重点调查厂区景观环境、绿化面积、绿化物种配置情况,提出改进或调整措施。
第8章 环境风险评估 8.1风险识别与源项分析
调查收集同类建设项目风险事故资料,识别潜在环境风险和有害要素。8.2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调查
调查工程现状采取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急物资储备等情况。
8.3环境风险影响预测与评估
分析事故状况下污染物扩散范围及危害形式,预测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评估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评估环境风险可接受水平,提出改进和完善措施。
8.4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调查项目突出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及备案情况,分析其是否符合现行环境管理要求,如不符合,应按相关规定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备案。
第9章 污染防治措施及其有效性评估 9.1污染防治措施现状调查 9.2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评估
结合污染源和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估结论,采取类比分析、历史评价等方法,分析论证采取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分析论证项目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运行及数据联网传输情况,明确是否满足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控制要求。
9.3污染防治措施评估结论及改进措施
明确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评估结果,对不能达标或不能长期稳定达标的,提出改进或调整措施,明确投资概算、整改时限。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采取措施,治理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10章 环境经济指标分析
调查给出项目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环保投资、年产值、年利税、吸纳就业人数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核算项目整改后的固定资产增加值、增加环保投资、释放产能工业增加值等指标,据此进行建设项目的简要经济分析。
第11章 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 11.1环境管理及监测制度现状调查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情况,针对建设项目运营、服役期满等不同阶段,评估工程项目及企业环境管理和监测制度的合理性。
11.2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环境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稳定运行及规章制度等保障性措施。
11.3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环保部令第31号)等规定,结合当地要求,提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具体要求。
第12章 环境现状评估结论及建议 环境现状评估结论应在概括全部评估工作的基础上,从建设项目与规划选址、各类生态功能区、产业政策及环境管理政策的相符性,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污染物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可靠性,环境风险的可接受水平,环境影响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等方面分析得出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现行环境管理要求的结论。分析项目所在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同比改善情况。
评估结论还要简洁、准确、客观地说明建设项目生产和生活活动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明确一般情况下和特定情况下的环境影响,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明确允许建设项目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浓度、频率及总量等排放清单,提出确保建设项目达到污染物排放要求和生态保护要求的对策和措施,明确建设项目后续运营的监测方案。给出进一步优化环保对策措施等方面的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