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顾苑-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办好社区科普大学增强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的长效性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办好社区科普大学 增强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的长效性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随着城市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工作的迅速发展,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需求也愈感迫切,因此以“科教进社区”为载体的社区科普工作已成为城市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社区科普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和带动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城市居民自觉反对迷信、远离邪教、摒弃陋习,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自觉牢记“八荣八辱”。在城市社区的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组织起有效的科技传播并抢抓切契,乘势而上,找准科普工作与社区科普教育的契合点,将社区科普工作做广做深做优已成为检验城市社区科技传播工作成败的关键。
多年以来,南京市科协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围绕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工作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创建“科普文明社区”为抓手,带动“科教进社区”活动的深入,促进社区科普工作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全国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大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社区科普工作的长效性?如何创新城市科普工作的手段、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用何种手段和形式来提高城市居民的科学素质的实效性?是每个科普工作者值得深思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开展创建科普示范工作,为社区科普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1年以来,南京市科协在各城区、郊区县开展了国家、省和市级科普文明示范区(县)、街道(社区)创建工作,创造性地开展了各类适应当代科技发展趋势、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符合社区特点的科普活动,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科普工作的新格局。一是健全了社区科普网络体系,逐步推进了社区科普工作规范化。南京市科协组建了一支近万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队员来自全市各驻区的大中专院校、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其中还包括一批热心科普公益事业的离退休老干部、老专家、老教授,科普志愿者队伍的成立为社区科普提供了组织保证。此外,还进一步加强和健全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科普网络,全市城区各街道均成立了科协组织,各社区均落实专人负责科普工作的开展。二是大力推进科普设施建设,为科普提供强有力的宣传阵地。目前,全市各城区已基本达到区有廊(科普画廊)、街道有室(科普活动室)、居委会有窗(科普橱窗),遍布我市各社区的科普画廊总长度已达4000米。三是以创建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深入持久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通过由点到面开展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省级科普文明街道、市级科普文明社区、科普文明楼幢和科普文明家庭等活动,以多种形式来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如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十个一”活动。即读一本科普书籍,订一份科普读物,看一部科教电影、电视片,参加一次科普知识竞赛,参观一次科普展览,听一次科普讲座,提一条科技与生活好的合理化建议,为社区做一件环保好事,写一封“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公开信,争做一名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好市民。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我市的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2006年底,全市已有5个城区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4个区县为省级科普示范区县、59个街道、60个社区为省级科普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为社区科普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2004年初,我们在全市创办“社区科普大学”,以此作为提高公众 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创建社区科普大学,为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搭建有效平台
立足社区、服务百姓、竭诚为社区居民服务是社区科普大学的办学宗旨。
(一)、促进社区科普大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是认识充分,思想观念明确。社区创办科普大学是提高公众科普素质,构建和谐南京、和谐社区的需要;是贯彻实施“科普法”的需要;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行使社会职责,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社区科普大学是社区“三个文明”建设的阵地;是社区居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园地;是培训技术技能的基地;是创建文明社区、和谐社会的高地。
二是系统化管理,为持续办学夯实基础。社区科普大学实行“统一指导、积极扶持、自我发展”的方针。在“六有”原则下进行统一指导,即:有固定的办学场所、有稳定的组织机构、有稳定的师资队伍、有固定的学员、有稳定的授课时间、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市科协科普部成立了社区科普大学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科普大学的指导、协调工作,并且制定了南京市社区科普大学章程;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分别制定了规章制度,民主选举产生了班委会,实行自主管理,使社区科普大学的管理纳入正常运作轨道,这就使科普大学在教学、管理、活动、总结等各个方面,工作有章可循、检查有据可查、总结有项可述、表彰有条可评,促进了社区科普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系统化教学,编写适用教材。为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习效果,各科普大学积极组织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以科普报告、讲座、参观、游览、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普及科学知识,活跃学员的生活,并组织学员参加了科技周、科普日、纪念日等大型科普活动,把课堂系统化的科普教育和各种随机性的科普活动结合起来,加深科学普及的影响力,加大科学普及教育的效果。
根据中国科协的要求,市科协还组织了“南京市科普创作协会”的专家、学者编写了一套五册、近百万字的社区科普教材,内容有:健康保健、心理健康、法律常识、家庭理财、电脑运用,并在今年的第18届科普周开幕式上,由江苏省副省长张桃林、南京市副市长许慧玲等省、市领导向全市59所社区科普大学部分校长进行了赠书仪式。目前全市59所科普大学都采用了这套科普教材进行教学。
锁金村社区科普大学不等不靠,率先开设健康保健班,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办学经验,任课老师边开课、边撰写了一套20余万字的《中老年保健》教材,既满足了我区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的需要,后又无偿将此教材融入南京市社区科普大学系统教材,服务于全市的社区科普大学。
(二)、以人为本,坚持社区科普大学的群众性和针对性
我们将社区科普大学定位于“立足社区,服务百姓”,根据社区人员结构、分布特点、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开设课程,在教学中做到“四个面向”:
面向中老年人。社区科普大学针对社区中老年人口较多的状况,将符合中老年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开办了受他们欢迎的保健、声乐、书法、编织等休闲艺术类课程,吸引中老年人走出庭院,融入课堂、提高生活品味,现在学员们把在社区科普大学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生 活讲科学、健身讲适度、饮食讲营养、装修讲环保、教育讲方法,提升了参与者的科学素质。
面向青少年。在寒暑假期间,社区科普大学组织辖区里的中小学生进行科普活动。新街口街道社区科普大学青少年机器人活动中心,组织学员参加“2006年WRO香港公开赛”获得小学组机器人足球射门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个及最佳创意奖。
面向下岗职工。100%的科普大学和街道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办学,颁发上岗证书。裴家桥社区科普大学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不间断地开设“面点班”,已开班了一年多,参加学员全部取得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技能培训证书,并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了“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目标。
“万人免费学电脑”作为瑞金新村社区科普大学精心打造的“精品工程”,现有教学电脑40余台,投影教学设备一套,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广受群众好评。到目前已举办电脑培训100期,培训市民8000人次。
早在2001年10月,瑞金路街道科普教育中心(社区科普大学前身)成立之初,就将向居民免费开展电脑培训为己任。社区科普大学成立后,在4年多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将此项工作做好、做久、做强。利用社区科普大学这个平台,率先与金陵晚报等有关新闻单位达成共识,共同举办“万人免费学电脑”等大型公益活动,并将此作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试点工程。瑞金新村社区科普大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三个鲜明特色:一是坚持公益性方向不动摇。初级班始终对学员实行学费、上机费全免,此举为广大群众特别是经济困 难的弱势群体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针对经过初级班学习对电脑产生兴趣的学员,社区科普大学又开设了中级班,并及时注册了社会办学资质,取得了收费许可,所收学费均低于市场同类培训机构,适度的收费又保证了社区科普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强调大众化教学,注重营造教、学之间的亲和力。“万人免费学电脑”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原理、Windows系统、Office办公系统操作、如何使用输入法等课程,社区科普大学要求老师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上课,少说专业术语,以便学员理解。因此,学员中既有8岁的娃娃,也有80多岁的老者;既有聋哑人,也有慕名而来的僧人;还有相当多的是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较差的进城务工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三是引入考核机制。通过竞标,社区科普大学与市劳动局达成“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意向。在培训结束后,所有学员均由劳动局统一考核,凡是合格人员,由劳动局统一发放培训合格上岗证书,有效实现了培训成果的社会认可,为无业人员提供了一块上岗就业的“敲门砖”。
2006年初,瑞金新村社区科普大学又将网络教学糅合进“万人免费学电脑”活动中。通过参与省委组织部组织的“江苏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直播课堂”,成功举行网上课堂直播活动。现已成功举办八期,收看终端包括全省数十个市区、郊县,累计收看已超过40万人次。同时在《江苏科技报》上连载四十余期电脑教学文章,内容紧贴网上直播教学,并与其形成互补,让每一位学员对电脑知识形成再次的升华,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面向涉农街道。部分区针对农民兄弟对农业知识的渴求,将社区科普 大学的触角延伸至涉农街道。建邺区成立了江心洲、双闸农业科普大学,全年新投入十余万元,为此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设备,改善了教学条件,提升了办学水平,为“双百工程”提供固定培训场所和良好的办学条件。江心洲街道农业科普大学,邀请南农大、省农科院专家为学员讲授葡萄种植若干问题,对他们在葡萄种植中遇到的疑惑,进行现场解答,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学习现代农业知识、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新平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一份力量。
三、社区科普大学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创办社区科普大学不仅推动了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在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所产生的影响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
首先,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科学的生活方式成为共识。随着“两个率先”目标的实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品位在不断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也愈加迫切。三年来,全市各社区科普大学组织数千名学员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中老年健康保健、书法与绘画、科学健身、饮食营养、心理卫生、电脑技能培训、法律常识等十余门专业课程,学员的科学素养有较大提高。通过不断注入科普内容、内涵,使社区科普大学成为推进城市社区科技传播的有效途径。社区科普大学通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常识的教学活动,广大学员学习收益扩展到社区群众,成为了社区居民科普的好去处,整体科学素质普遍提高。
其二,促进了安定团结,社区凝聚力增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固有的生活观念得到不断更新,建立起了科学的 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社区科普大学把分散的社区居民通过大学的形式集中起来,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知识教育,以点带面,辐射到整个社区和社会,真正做到了邻里和睦,小区和谐。富丽山庄社区科普大学已连续两年以科普大学的名义,参加每年的全国科普宣传周、科普日、环保日、地球日等宣传活动,并经科普大学组队,参加江苏省首届家庭机器人大赛,有2个家庭获得2项二等奖,3个家庭获4项三等奖。五塘新村一段社区科普大学有3名学员原先痴迷法轮功,通过“法律常识”“八荣八辱”等科学知识的讲课,自觉与“法轮功”断绝了关系,把业余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科普大学上,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这些科普活动有力地提高了科普大学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真正做到了科普教育经常化、系统化,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要求,又集思广益,为社区带来了新变化、新风尚。评事街民族科普大学针对辖区内95%的居民是回民这一特点,把寺内100平方米的清真寺作为科普大学的教室,可同时容纳80名学员上课,聘请教师讲授少数民族方面的内容,既融洽了民族关系,也给学员们普及了新的知识。
其三,是促进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社区科普大学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使一批下岗人员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促进了社区稳定,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瑞金新村社区科普大学与区域内的民营企业联手,与劳动保障部门相结合,走市场化运作之路,为下岗职工无偿举办电脑运用初级班,现已有近万人拿到了技能鉴定证书,100%解决了就业,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打开了又一扇门。爱达社区科普大学与区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开办“家政服务”课,颁发结业证书110份,就业合格率100%。社区 科普大学向广大居民学员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传授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使居民的科学素养普遍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有一大批办学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如管理严谨、教学规范的工人新村社区科普大学;创造条件发动社会力量资助办学的双桥新村社区科普大学;富有特色的江心洲农业科普大学和双闸街道农业科普大学;独树一帜的评事街民族科普大学;坚持技术技能培训的张府园社区科普大学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全市59所社区科普大学克服困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学活动蒸蒸日上、人气旺盛。
经过三年的创新发展,南京市社区科普大学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完整的管理体系、胜任教学的师资体系,初步进入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成为贴近市民、贴近生活的公益大学,先进办学典型不断涌现:如锁金社区的“规范化管理”、梅园社区的“专人负责、一校一品”、瑞金社区的“技能培训、街道办学”、止马营街道的“以典带面、创新发展”、弓箭坊社区、爱达社区的“创造条件办学、按需设课教学”等典型经验,形成了我市社区科普大学的特色教学、特色办学,旨在更好地发挥社区科技传播阵地的潜能和作用。
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社区科普大学任重而道远
在“十一五”开局之际,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这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大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让科技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的坚定意志,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获取和运用 科技知识,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的强烈愿望。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就是要使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并且具备一定的利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全体公民以及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的未来的公民都是这个行动计划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
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办好南京市社区科普大学任重而道远,越是任重道远,越要加倍努力。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创建工作。
(一)、整合资源,走开放式办学道路
社区科普大学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以本社区为主,社区与社区交流为辅,紧紧依靠省、市、区三级科普志愿者的力量,充分挖掘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师资源,进行互动式教学,扩大影响力和居民参与率,使每个居民都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自觉地提高自身科学素质。
(二)、延伸工作内容,拓展工作领域
进一步加强社区科普大学的工作,须从“三度”入手。一是巩固“深度”,保持有特色的科普大学,如民族科普大学、农业科普大学等,使其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完善;二是拓展“广度”,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落实《纲要》精神,把创建社区科普大学工作向郊区(县)延伸,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三是加强“力度”,整合社会资源,集成不同部门、不同界别、不同战线的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
(三)、增强服务意识,为社区居民办实事 社区科普大学是科普宣传教育的一个载体,要进一步发挥“南京市科普创作协会”的优势,整合完善省、市科普讲师团、市级学会专家和社区科普大学科普志愿者三支队伍的建设,为社区科普大学多开各类专业,多举办活动,把社区科普大学做强、做实。
(四)、丰富教学内容,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
结合市科协的统发教材,各社区科普大学根据社区自身特点、居民需求开设通俗易懂、百姓欢迎的课程,因地制宜地设置好教学内容。
南京市社区科普大学创办以来,以其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植于社区,为社区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提供了新的舞台,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南京、提高南京市的公众科学素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章奇特《城市社区科技的有效传播》
作者:顾苑
单位: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 职务:主任科员 职称:经济师
通讯地址:南京成贤街118号科技中心三楼 邮编:210018 E-mail:guy@njkx.org.cn
第二篇:43-王文蔚 林晓云-实施试点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
实施试点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
2004年,我区“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试点项目”行动方案被中国科协确定为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第一批试点工作,我区于2004年8月正式组织实施。二年多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省、市科协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健全组织,壮大队伍,开展活动,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营造全民科普的良好氛围,有效地提高我区居民科学素质,推动了我区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近年来,荣获了广州市文明单位、广州市科协系统先进单位、2005年全国“科教进社区”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我区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
在试点工作中,荔湾区结合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不断创新科普工作思路,拓宽科普领域,扩大科普对象,开展科普活动,在努力满足群众文化科技需求的同时,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化意识,在城区形成了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试点工作深入发展。省、市科协推荐荔湾区申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工作是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我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有效地保证了试点工 作的顺利健康开展。
1、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把科普工作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定期听取科普工作汇报,定期研究科普工作,在工作上给予关心支持,在物质条件上给予充分保障,在人员机构上给予重点保证。调整充实了以区长为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荔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和荔湾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科协。建立和落实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及时解决试点和创建过程遇到问题,推进科普工作。同时,区委、区政府把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纳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工作,并写入区委全会报告和区政府工作报告。在此基础上,区委、区政府经常召开常委会和区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及时推进试点和创建工作。
2、明确目标任务。我们将试点工作与创建工作紧密相结合,区委、区政府联合下发《荔湾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方案》以及《全国科普示范区评估表》,分解量化各项创建工作任务情况纳入了各单位党政领导责任考核范围,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目标考核、表彰、奖励范围,确保创建工作责任落实。
3、完善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经常组织开展科普宣 传、培训和教育,并要求全区各部门、各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创建活动。目前在我区已初步建立起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科普工作机制。
4、落实资金投入。我区认真按照《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规定做到经费落实到位,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保证科普经费的投入,依法拨付科普经费,人均科普经费达到并超过全国人均0.5元和全省人均1元水平,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科普经费的投入。2006年,全区人均科普经费达到2.23元,有力地保证了科学普及、人才培训、科普宣传、学术交流、技术推广等科普工作的开展。
(二)夯实基础,强化城区科普队伍和阵地建设。科普网络和科普阵地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荔湾区通过财政扶持和协调社会各界投入,大力加强科普阵地建设,科普基础性工作有了明显改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城区科普网络体系和设施完善科普阵地,为城区科普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加强科普队伍建设。荔湾区高度重视科普网络的建设,大力加强基层科普组织建设。目前,全区共有基层科技48个团体,其中街道地区科协22个,专业学(协)会16个,企业科协5个,科技辅导站5个;22条行政街道均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分管科协工作,选派骨干力量兼任街道地区科协秘书长;193个社区居委会都成立科普小组。我区还积极发动辖区内机团、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参与街道地区科协的工作,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社会化科普工作组织队伍,目前全区各个街道、社区、专业学会、团体都组建了各自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全区科普志愿者数近5000人,成为推动科普工作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2、加强科普阵地建设。“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在实施试点工作中,我们紧抓重点,注重合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服务。一是整合企业资源,共建社区科普阵地。如引入中宇集团资金在我区各街道、社区全面铺开科普画廊建设,目前已建成科普画廊321处共约3750米并投入使用;与中科院广州分院共建“养生保健到荔湾”科普俱乐部;与城启地产集团合作,依托荔港南湾社区建起了全国第一家区一级民营少儿科技馆;协助广东真善美有限公司筹资80多万元建成500平方米的科普基地,免费为青少年、广大市民提供电气科技知识和科技实践的阵地;依托广船国际特有的资源建成主题性舰艇科普基地;依托辖南方茶叶市场共建茶文化科普展示中心和培训基地等等。二是整合政府资源,创建青少年科普良好平台。我们紧抓学校作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主阵地,根据各个学校的科技特色,建立了沙面、乐贤坊、西华路、广雅和黄沙大道等5所小学 青少年科技辅导站,广州市第四中学科技环保教育实践基地和正南街小学青少年茶文化科技实践基地等2所科普特色学校;2006年5月,在全国率先成立詹天佑少年科学院,构建“科教结合”的育人新模式。
(三)注重实效,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城区科普宣传活动。城区科普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城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区广泛开展了面向广大城区居民的经常性和富有特色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以活动带工作,以工作促活动,努力提高城区科普工作的综合效益和集约化水平。
1、科普活动定期化。“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是荔湾区每年定期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在开展活动中,我们紧密结合城区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及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开展专题性、社会性、群众性的科普宣传活动,对群众进行科学思想传播和科技政策宣传。2006年5月,我区举行了以“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和谐荔湾”为主题的2006年荔湾区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9月,我区举办“预防疾病、节约能源、科学生活——200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等。
2、科普活动经常化。科学普及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我区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群众喜闻 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如科普挂图展览、科普宣传海报、科技咨询服务、科普培训、科普讲座、科普文艺汇演以及各种科技竞赛、演讲等实践活动,使之经常化。据统计,2006年全区共举办科普讲座32次,听课人数20000人次;科普展览15场(次),参观人数18000人次;科普咨询20场,16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0种,发放份数近12万份;制作科普展板1300块,长度780米,科技培训90场(次),受训人数近1180人次;科普论坛13次,参加人数2800人次。全区形成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没有重大封建迷信及伪科学活动发生。
3、科普活动社区化。社区是社会的基础,也是我区开展科普活动的重心。我们注重把社区科普工作与和谐文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据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我们依托清平集团,与省医学会、区卫生局合作举办“关注亚健康,预防常见病”大型科普讲座暨名老中医义诊活动,并且发挥荔湾区科普俱乐部的作用,坚持开展“养生保健到荔湾科普基地”活动,邀请25名专家长年免费为社区群众进行科普咨询和义诊;与区610办、文明办举办“讲科学、反邪教、促和谐”宣传活动;石围塘街依托大型茶叶专业市场经常举办茶文化科普表演、讲座;金花街举办陈家祠民间工艺保护与科普陈列基地系列活动;沙面街成立社区科普艺术团,举办科普广场系列活动等等,引导他们科学生活和工作。
4、科普活动信息化。我们紧跟信息化形势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信息网络,传播科学知识和有关科技、科普活动信息提高了科普活动的科技含量。区科协建立广州荔湾科普网站,并实现与省、市科协等各大科普网站相互链接;及时宣传科普知识,扩大科普活动影响力。目前已经制作科普宣传网页24期,发送有关科普方面的信息近千条。我们还创办《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简报》这一宣传载体,已播发科技信息150余条,从而增强了科普宣传的效果。
(四)精神心组织,积极开展城区科普培训和科普教育。荔湾区以科普教育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科普培训、青少年科普活动和群众性科普教育,努力扩大科普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水平。
1、认真组织青少年科普教育。我区始终发挥教育在科普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结合中小学教育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我们积极与区科技局、区教育局合作,广泛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科技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积极开展发明创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在第四届宋庆龄全国儿童发明作品评选中我区获得1个金奖(全国仅5个),1个铜奖;在意大利举行的亚欧未来科学家发明作品评选上,我区有1件作 品获金奖(全国仅3件获奖);在参加“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论坛”活动中,我区钟浩源同学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邓小平基金会)。近几年来,我区获得世界级奖项24个,国家级奖项136个,省级奖项138个,市级奖项23个。迄今为止,广东省共有9名“小院士”,其中广州占了7人,有6人出自荔湾区,位于全国城区第一。同时,我们紧抓学校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现在每间中小学校都配备1位科技辅导员。
2、多层次开展科普培训。荔湾区充分发挥科普工作对城区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做好有针对性的科普培训工作。我区为区各专业学会属下会员开展了科普知识讨论及专业知识讲座、培训,进一步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全区公务员中开展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重点的普及教育。把科技教育列入区委党校教学和干部培训的基本内容中,积极开设现代科技基本知识、科学管理方面的课程,进一步增强公务员队伍的科学素质。2006年10月,举办“广州科普讲坛”第四讲,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曾毅教授主讲“普及健康知识,提高预防重大疾病的能力”,我区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及区卫生系统医务工作者参加了讲座。
3、加强服务,促进科普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面向企业,我们主要开展学术交流、科普讲座和咨询、科技创新 等,通过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的科技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我区经济发展服务,如组织专家与清平集团联合召开小立碗藓生物转基因研讨会,邀请德国著名生命科学公司总裁和中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参加,共同论证中德合作小立碗藓生物转基因药物的研发及生物科技园项目;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刘安华教授向全区企业作《现代新材料和绿色产业》科普报告,协助真善美科协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全员提案科技创新活动”,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20多万元等等。
4、建立科技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我区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激励,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人才成长。2006年9月,区科协召开科协工作表彰大会。表彰了2005科协系统先进个人40人,先进集体20个,优秀科普志愿者18人,优秀学术论文69篇和优秀科普作品6篇。
二、我区试点工作的几点体会。
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工作是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和谐荔湾的具体措施,也是推进区“十一五”规划落实的强大动力,提高公众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必须以为人本、贴近群众。以为人本,服务群众是科普工作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群众接受和主动参与的重要前提。在推进城区科普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设立咨询台、义诊点,分发科普资料、展出科普板报、举办广播讲座、科普集市等形式,积极开展以普及实用技术为主要形式的“科普进社区”活动,与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向群众推广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科普知识,不仅活跃了社区的文化生活,而且极大地增强了群众的科技意识。我们主动为居民群众服务,并针对居民提出的疑难问题,深入社区,深入基层进行指导解决,并针对展出提出的疑难问题,深入社区,深入基层进行指导解决,得到了居民群众的好评。据统计,今年共分发科普资料12万份,现场接待咨询1.6万人次,培训1180人次,解答疑难问题近千条,使群众在科普活动中得到了实惠。
(二)必须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科普事业要有大的发展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寻求新突破。我们一方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普宣传活动形式,通过运用网络媒体等信息技术方法,建立荔湾科普网站,与省、市科协等各大科普网互相链接,并在各街道网站开辟科普专题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另一方面,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街道、不同社区、不同学校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鼓励特色、鼓励创新,使科普工作在各自的基础上创出亮点。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中,我们注重把学校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开展素质教育与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因 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科技教育活动,成为我区科普工作的一个亮点。同时,我们把试点工作与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和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创建工作,这也实现科普工作与全区中心工作的较好结合。
(三)必须齐抓共创、形成合力。科普事业是社会的公益事业,已渗透到社会的各项工作中,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推进城区科普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挖掘辖区内外的科普资源,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唱响“进行曲”;各街道、各部门相互配合,协同工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奏好“交响乐”。各级科协组织充分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把创建工作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青少年科普教育和活动计划,并组织实施;卫生、计生和环保等部门结合健康教育、优生优育、环境保护等工作,加强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文化、工、青、妇等部门也结合各自特点积极配合,真正把创建工作纳入各自工作范围内,全区形成了关心科普、支持科普、参与科普、推动科普的齐抓共管局面。
三、如何进一步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初步设想。
2006年2月6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国发 [2006]7号)。《科学素质纲要》的颁布实施,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协七大的召开,为我国科普事业又掀开崭新的一页,也为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创新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功立业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十一五”时期,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创新型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今后,我们要认真落实纲要的要求,围绕“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认真开展科普工作,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1.进一步搞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浓厚的氛围。2.进一步加强科普阵地的建设,夯实科普工作的物质基础。
3.进一步健全科协组织,壮大科普工作队伍。4.探索建立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
5.针对重点人群的实际需求,开展丰富的科普活动。6.积极探索创新科普手段和形式,因地制宜培育新的科普品牌,巩固和充实原有的科普品牌。
7.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树立科普典型,共同推进全社会大科普的建设。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科技工作者和科协组织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责任 感和紧迫感,全面贯彻落实《科普法》,努力落实《科学科学素质纲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广州市荔湾区科学技术协会 供稿
作者:王文蔚、林晓云
第三篇:立足社区全力提升社区科普工作水平——XX街道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立足社区 全力提升社区科普工作水平
——XX街道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本文就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的意义和开展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的主要任务、目标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结合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实践经验,探索全力提升社区科普水平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关键词:科普 社区 科学素质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全国各省、市、地区也都相继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结合区情实际,我们区也制定了《“十一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企事业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居民、未成年人等作为科学素质行动的四类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的科普宣教活动。作为四类重点人群之一的社区居民是我们街道层面贯彻实施《纲要》和《意见》的主要对象,也是我们开展日常科普宣教活动的主要落脚点。社区贴近群众,直接为百姓服务,是群众的家园、是工作的支点。但是,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有什么重要意义,其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贯彻落实好《纲要》和有效提升社区科普水平?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充分认识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意义
《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对改善居民本身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素质、降低生活成本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构建和谐社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的主要任务目标
正如《纲要》所描述的那样:“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结合日常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其主要目标和宗旨就是全面推动居民科学素质建设,调动居民参与实施《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以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达到居民群众和社会真正“受益”这一终极目标。
三、全力提升社区科普水平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科普网络。依据《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区“十一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的要求,街道党工委始终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社区科普工作纳入和谐社区建设、“六好”社区建设建设目标,纳入街道工作计划。明确科普建设思路以贯彻实施《纲要》和《意见》为重点,科普画廊为载体,围绕户外科普活动,不断推动辖区科普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专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位。继续巩固辖区科普工作网络,在全街形成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以各社区科普领导小组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科普服务队为基础的三级社区科普网络,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科普服务。
(二)深入开展各项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每个社区都明确专人具体负责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好辖内社区的科普画廊、健康教育宣传栏等,重点向广大居民群众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入户宣传、计划生育上门服务工作等,加强入户宣传科普知识工作,向居民群众派发科普知识方面的小册子、宣传单张等,将日常生活科普知识直接送到居民家中,进一步深化了科普的宣传力度,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居民群众纷纷表示科普宣传资料很实用,能学到许多节约资源,健康养生、运动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三)加强资源共享,服务居民群众。我街科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辖内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为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如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内医院为社区居民经常性地开展义诊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常见病防治讲座等;联系医院开展爱牙护牙义诊活动、口腔健康免费检查活动等;联系红十字医院会为辖内居民群众举办的现场救护培训班,通过准确生动、深入浅出的形式,手把手示范传授,让居民群众掌握初步的现场救护方法和技术;联同“天地一号”公司举办关爱女性健康知识和更年期保健知识讲座,让社区的中老年妇女们进一步了解、掌握妇女的保健知识和常见病的一些处理方法,及应如何正确对待疾病和更年期的到来等等。
(四)积极组织开展社区户外科普活动。开展社区户外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与居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与小区整体形象密切相关,体现了小区的品位,我们积极引导社区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科普教育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科学素质和生活文明程度。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优势,以实施《纲要》为契机,采取政府支持一点、物业支持一点、辖区单位支持一点的办法,以加强小区文化建设、丰富小区文体活动为突破口,营造氛围、搭建平台、融入生活、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如在科技活动周、禁毒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卫生日等节日,组织开展相应的科普宣传活动,以科普游园、科普展示、免费义诊、趣味游戏、有奖问答等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并派发《不同人群心理健康》、《低碳生活知识100条》、《饮食健康》、《居民健康手册》、《病媒生物防制》等宣传资料,增强居民群众对科普知识的知晓度。
另外,我们还适时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旅游参观活动。如2009年7月22日,我街团工委、科普志愿者与市生命缘志愿者协会联合开展“生命缘志愿者协会激励行”活动,带领11位困难家庭的孩子们参观了市的历史文化古迹和老字号店铺,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兴趣。还有,今年5月21日,我街组织了辖内居民230多人(其中妇女60人),到市禁毒教育馆参观了禁毒展览,现场还向居民群众派发了禁毒科普资料,进一步增强了我街居民群众及青少年学生对新型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认识,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五)完善科普设施建设,发挥科普阵地作用。为了强化社区居民的科普意识,确保社区科普活动阵地更好地发挥作用,我街利用各种渠道,通过自筹经费,上级扶持和单位共建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社区科普设施建设。一是辖内22个社区均设有专门的科普宣传栏,并由区科协定期更新内容;二是各社区均设有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专栏,宣传日常科普知识,做到定期更新;三是结合党员电教化工作,购置了DVD机和电视机,以及相应的科普影像资料,定期组织社区党员收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四是结合社区图书馆建设工作,不断完社区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继续和区图书馆保持协作,定期更新图书,重点更新和增加与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书籍,引导居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加入阅读行列,利用业余、学余时间加强科普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科普素质;五是结合小区改造,在有条件的社区,添置或更新了户外健身器材,建起了户外健身场地和文化广场,同时,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科学健身的有益活动,得到了居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促进了社区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
(六)注重加强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科普志愿者生活在社区当中,与居民群众的接触最直接,对居民的需求也最为了解,是社区开展科普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开展社区科普工作中,组织和依靠广大科技人员、社会各阶层人员组成科普志愿者队伍,身体力行地承担科普工作任务,是科普工作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重要举措,是巩固社区科普工作的重要手段。我街向来重视加强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工作,以推动社区科普工作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一是建立起了社区居委主任为组长,居委干部、居民楼楼长、志愿者代表等为成员的科普志愿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建和管理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二是将社区退休科技工作者、医生、教师和党政干部等纳入科普志愿者队伍,发挥他们的专长和余热,为社区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撑;三是积极与辖内及周边地区的大中专院校联系,组织成立了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他们专业知识丰富,工作热情饱满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各项户外科普活动的宣传效果。
二○一○年十二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