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超声检查对于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价值
超声检查对于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 马晓波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良好、通畅的自体内瘘或人工血管,与血透患者的透析质量息息相关。国外研究表明,血管通路已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并且是造成医疗花费的主要因素。
随着老年患者的增加、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建立、维护一根良好的血管通路的难度正逐渐加大,肾脏内科、血管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也愈来愈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血管通路(本文主要针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评估、建立、监测、治疗干预等各个方面,倾注更多的心血,熟练运用好手中的武器。其中,血管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有效、廉价的检查方法,应受到每个血管通路医生的重视。
1.2.超声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中的价值
术前全面细致的血管评估对于自体内瘘的建立至关重要。传统的评估方法主要依靠物理手段,术者通过止血带阻断近端静脉来了解静脉血管走形、分支走向、血管弹性及充盈度,依靠触摸脉搏来了解动脉的搏动情况,并结合自身经验来判断决定手术方案。因此这对于术者的自身要求较高、主观性相对较大。而超声检查能比较客观地检测患者血管的相关参数,了解血管血流动力学状况,同时超声还能显示血管壁厚度、腔内有无斑块血栓等,两者结合大大增加了手术成功率。
指南建议行自体内瘘的血管,动脉直径大于2.5mm、静脉直径大于3mm,这样的血管条件在国人身上是很难达到的。通过超声检测、数据积累,我们可以回顾分析、制订出符合中国人自身特点的临床指南。
1.2.超声在自体内瘘成熟中的价值
自体内瘘的建立对于患者来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内瘘何时能用,是否已符合成熟标准,是我们接下去要关心的问题。指南建议3个“6”是内瘘成熟的标准,即内瘘直径达到6mm、血管深度不超过6mm、内瘘流量大于600ml/min。要衡量患者内瘘的各项数据是否已符合指南标准,超声检查无疑是最直观准确的方法。
同样由于人种等因素的限制,国人内瘘成熟时血管直径不一定能达到6mm的标准;而由于对透析的排斥,透析患者首次透析临时导管使用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尽管有指南指导,但何时能使用内瘘、能否尽量减少患者带导管时间,仍然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对此,对于内瘘术后患者定期的超声监测,能使我们动态地了解患者内瘘血管管径、血流量等参数的变化,以期及时掌握内瘘的成熟情况。
对于首次穿刺的困难内瘘,我们也可以通过超声引导的方式进行,以减少穿刺失败率,增加自体内瘘的使用寿命。
目前在国外,对于成熟障碍的自体内瘘血管,已有DSA下分阶段球囊扩张等促成熟技术来促进内瘘成熟。但造影剂具有肾毒性,使用后可能加速患者肾功能恶化,使患者提前进入血透或使残肾功能丧失;因此,超声引导下的内瘘促成熟技术也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1.2.超声在自体内瘘并发症中的价值
肾内科血管通路医生较血管外科医生的一大优势在于,肾内科医生每天都与透析患者接触,能较早地发现患者存在的血管通路问题,比如血流量下降、穿刺困难、止血时间延长、静脉压升高等等。通过定期超声测量肱动脉流量、超声稀释法测量血流量,能及时发现患者血流量下降等情况,并查找有无狭窄、栓塞等现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而不是等内瘘完全栓塞了才发现问题。同样,超声也可以部分替代DSA,进行溶栓、PTA等工作,并具有射线少、操作方便、费用相对较低、对残肾功能无影响、效果即时可见等优势。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超声检查在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作用,使患者能够拥有一根更加高质量的血管通路。当然,超声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超声、物理检查、DSA/CTA等检测手段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第二篇:血透患者内瘘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自我护理
罗进福建省南平市第九十二医院二病区353000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一种替代疗法,透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生存质量的好坏。在影响透析质量的多种因素中,透析血流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想获得理想的血流量就必须有良好的内瘘做基础。因此对内瘘的保养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被视为病人的第二生命线,需要医护人员和病人双方共同保护。现把多年来我们对内瘘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供同行相参,以造福病人。1.内瘘闭塞的原因
1.1 压迫因素 是引起内瘘闭塞最常见原因,所占比例在50%以上。常见于透析后用压脉带止血时,压迫时间过长、过紧,血流缓慢或阻断,导致血栓形成。其次,病人睡眠时压迫内瘘侧肢体,影响血运,阻断血流。
1.2 护理操作因素 ①不适当的穿刺。在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正确的穿刺也是影响内瘘生存期限的重要因素,不适当的穿刺引起血肿及血管内膜的损伤,激活血小板生长因子和基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移位至内膜,引起内膜增殖及其在细胞外基质沉积,导致静脉栓塞和狭窄,最终使血管通路丧失功能。在同一点或小范围内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损伤形成动脉瘤。②穿刺不成功,出现血肿而压迫血管。③无菌技术不严格,穿刺部位发生炎症。④新瘘使用太早。⑤透析中低血压。低血压时吻合口的血液流速减慢,透析时为达到一定的血流量血管被迫反复抽动,易造成血管壁损伤;而非透析时血流对血管压力减小,又易引起内瘘断流或血栓形成而致闭塞。
1.4 其他 如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高凝高粘患者,血行相对缓慢,若透析中肝素用量不足,则透后易在穿刺针孔处形成血栓;再如无菌观念不强,造成内瘘感染,血栓形成造成。另外,平时内瘘上肢不锻炼,血管弹性差,充盈差以及高龄患者血管动脉硬化严重等均是易于引起内瘘闭塞的原因。总之,以上原因可以相互影响或共存,要多方防治才可避免内瘘闭塞。2.血液透析的自我护理
2.1
患者要注意保护自身内瘘,每天2~3次自我检测瘘管有无震颤或血管杂音,以免瘘管闭塞。如发现瘘管震颤或血管杂音消失及疼痛,应立即到医院诊治。
2.2.透析前保持手臂清洁,透析后穿刺部位24h避免接触水。
2.3 内瘘管每次透析均需穿刺,两穿刺点间距离应在10cm左右,每次穿刺时应避开明显的疤痕,可选择靠近前一次穿刺点的部位,穿刺时要有计划地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轮换穿刺点,不在同一部位或接近部位反复穿刺,预防血管瘤的发生。
2.4
采取正确的止血方法主要采用压迫止血法,透析后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是保护内瘘的重要环节之一。要特别注意压迫力度、压迫时间和压迫点。如果压迫力度太小或压迫时间太短,可能导致局部渗血,造成血管及其周围纤维化,从而影响血流量或导致血栓形成。压迫力度太大或压迫时间太长,则有可能阻断内瘘血流,导致内瘘阻塞。压力以穿刺点不出血且感到内瘘血管搏动或震颤为原则。同时,压迫点并非是内瘘皮肤的穿刺点,而应该是皮下内瘘血管的进针点。透析结束拔针后将一块3cm×3cm大小的纱布团在针眼处按压15~20min,再用弹力绷带缠绕,松紧适宜,以不渗血及能触及震颤和听到血管杂音为宜,2~3h后酌情去掉纱布。凝血机制差的患者可适当延长压迫时间,以解除压迫后针眼不渗血为宜。离开透析室后对穿刺处再观察30min,若纱布压球上有较多渗血并继续增多时,应再按压10min或与透析室人员联系给予适当处理。
2.5
透析次日,用温水湿敷或浸泡内瘘侧上肢20~30min,2次/d,同时可应用“喜疗妥”软膏涂穿刺点及内瘘口,以促进血液循环,软化穿刺点,延长内瘘使用寿命。3 体会
通过上述护理指导,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内瘘对其生命的重要性,提高了患者自觉依从行为和内瘘自护理能力,延长了内瘘使用寿命,减少了内瘘闭塞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了透析的充分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建立一个成功的血管通路,使之得以长期使用必须依靠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