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是一个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均极为丰富的地区

时间:2019-05-15 04:1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西是一个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均极为丰富的地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西是一个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均极为丰富的地区》。

第一篇:湘西是一个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均极为丰富的地区

湘西是一个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均极为丰富的地区。在这块土地上,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也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遗存。地理位置的封闭性、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民族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区域历史形成的独特性,既是湘西贫穷落后的根源,也是湘西在西部大开发中将可能形成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

近年来,湘西州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将学校作为传承非遗的最佳场所,将学生作为传承非遗的最佳主体,将教师作为传承非遗的最佳群体,将学校作为传承非遗的最佳方式,打造出一批文化校园和特色学校,有力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虽然千百年来两个民族包容共生、和谐共存,但二者之间文化差异依然存在。湘西州因此提出“尊重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强化优势,精准推进”的工作思路。不少学校将“非遗进校园”作为构建校园特色文化体系的契机,深挖文化渊源,梳理文化资源,定位文化特色,逐渐走出了一条条文化兴校特色办学之路。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湘西州针对民族文化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文化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发出一套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自主权。

为打破非遗项目后继无人的困局,湘西州将目光投向了职业教育,明确提出要推进非遗与专业、产业及职业岗位对接,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这些“对接”,探索出非遗传承新路径。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民族艺术系,系里开设的3个专业全都绕着非遗项目搭台唱戏,并开设“大师工作室”,校方为非遗工艺大师提供场地和设备,大师们带着企业、资金和项目进驻,同时承担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泸溪县第一职业中学开设了“踏虎凿花”专业,由传承人邓淑芳执教,并投入近10万元资金用于购置工作室各种制作工具和教学设备,还设立了“踏虎凿花”工作室,先后培养了500名专业学生。花垣县职业中学开设了剪纸技艺、苗族花带、苗画、苗绣、苗医五个专业培训班,既聘请传承人讲授传统技艺手法,又邀请工艺厂设计师传授现代操作手段,增强学生参与市场的竞争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昂贵且繁多。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环、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手镯和戒指等。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可达二、三十斤。苗族用银的观念一是审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每逢民族节日,苗族姑娘的头上、颈上、胸前、后背都戴满了银饰品,跳起芦笙,踩起铜鼓,银佩叮当,银光闪闪,饶有一番情趣。婚嫁之日,银饰更是新娘必不可少的装饰品。银饰是苗家人财富的象征,尤其是苗乡年节,或婚嫁迎娶,苗寨便成了银的世界,这是苗家独有的“银饰文化”。

毛古斯舞是最具古老的舞蹈,中外专家称“是中华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湘西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是老公公的意思。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一种古老舞蹈。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每逢过年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长期执政历史和丰富执政经验的政党范文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长期执政历史和丰富执政经验的政党。从夺取全国政权前的局部执政到新中国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党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执政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极其宝贵的财富,认真总结党的执政经验,不断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深入研究执政规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政党。“认真总结和汲取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至关重要”。

1.高度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走过的历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高度重视和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每当党的事业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我们党都从对历史经验总结中,提高全党的认识水平,实现理论上新的飞跃,促使全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统一,不断根据变化的环境、形势和任务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从而开辟出崭新的工作局面。也正因为如此,党才能在革命战争年代经受各种艰难困苦,战胜异常强大的敌人,夺取全国政权;在执掌全国政权后,能够从容应对国内外一系列复杂局面,妥善处理前进道路中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十六大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第一次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正式提到全党面前。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从如何执政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五十多年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执政经验的一次最新的概括,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做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课题和新的挑战面前对执政能力问题和执政党建设问题认识的深化。

2.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执政五十多年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两个基本问题,不断适应党的历史方位的两大历史性变化,积极探索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经历一个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经验到有较多经验的发展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一届党中央面临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共产党怎样执政的新课题。能否始终不渝地坚持和运用党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予以丰富和发展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的重要问题。

从必要的角度来看:一是党的执政环境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在和平与发展虽然成为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敌对势力坚持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图谋的国际环境下,在一些共产党执政国家丧失政权、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变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环境中执政,这种环境对我们党的执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党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应对和战胜挑战。二是党的历史使命要求。新世纪中国共产党肩负三大历史任务,这一事业的独创性和由此带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是前所未有的,迫切要求党在这个历史性课题面前交出新的答卷。三是党的自身状况要求。经过五十多年的执政,党历经实践锻炼更加成熟、更加坚强,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仍存在着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甚至危及到党的执政地位。

从可能的角度来看:一是我们党已执政半个多世纪,在如何执政方面,党已积累了正反两个

方面的丰富经验,这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经过对执政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使全党清醒地认识到:运用成功经验指导现实工作,我们党和党领导的事业就前进、就发展;反之就会发生曲折,遭受失败。三是经过五十多年的执政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任务的提出以及对党的执政经验的总结,是党深化执政意识、自觉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体现和结果。

3.研究借鉴世界上各国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有的甚至完全瓦解,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违反执政规律,丧失执政能力,没能正确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没能有效解决国内经济社会问题,没能有效防止思想僵化和遏制腐败,纷纷丧失执政地位,这给我们提供了反面教材。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执政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正确进行变革和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执政业绩,从而巩固了执政地位,这为我们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正面经验”。从执政规律的角度,总结和借鉴世界上其他政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对我们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更好地把握执政的规律性将大有禅益。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一届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适应时代的要求,深思熟虑地思考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深刻分析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结果。

二、深刻认识六条主要经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以来治国理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执政经验高度概括的理论结晶,既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又深化了党的执政理论,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标志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条经验实际上是如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但以后党多次发生“左”右倾错误,使革命遭到了挫折,甚至几乎陷于绝境。实践证明,仅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已经不够了,因为它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没有也不可能给中国革命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把普遍真理与自己的国情结合起来,创造新的指导思想,不但要走“俄国人的路”,而且更要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建国后毛泽东又开始了新的探索---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且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这次探索并不成功,发生了一系列的曲折甚至严重的失误。挫折再次告诉我们,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仅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有成果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需要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新答案。邓小平理论就是适应新的实际和新的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举起毛泽东思想旗帜,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伟大的胜利;举起邓小平理论旗帜,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从危难中重新奋起,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胜利;举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发展历史鲜明地昭示旗帜问题、指导思想的与进俱进,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地完善已有的理论,不

断修改过时的理论,不断地创造新的理论,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坚持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我们的理论才能充满活力,我们的实践也才能充满生机。

2.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是如何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党探索执政规律、提升执政能力的关键。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上毫不动摇,这是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发展中得出的一个真理性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 “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始阶段,党曾一度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当做经典,但照搬苏联模式建立的体制却十分僵化,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因为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指导思想屡屡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对传统社会主义进行深刻的经验总结,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现在虽说我们也叫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因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改革社会主义的体制问题,强调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改革开放后,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进行了全面、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经济制度上,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特别是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巩固和完善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人民司法制度,政治体制改革迈出了新步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改革的同时,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开辟了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

3.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这实际是关于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是党能否长久执政的物质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面临的任务很多,但最根本的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是很清醒,导致实践上历经曲折。我们曾在较长的时间内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因此,对党执政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的模糊认识致使我国在很长一个时期没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些错误的一个重要认识论根源,就是对国情的判断发生了失误,思想认识根源皆在于认识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到当今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分析我国社会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实施了把党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979年,邓小平强调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世纪末苏东共产党之所以丧失执政地位,没有把经济搞上去,生产力发展太慢,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我们党却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从而使我们在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幻的局面中,岿然不动,风景这边独好。

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实现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

观,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党执政的实践证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搞好了,社会全面进步了,才是真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十六届三中全会,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4.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最终的落脚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是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也无法获得执政的合法地位。因而能否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执政经验也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密切,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一切为了群众。我们党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依据,从人民群众的要求出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的事业的发展,要靠人民群众去创造,去奋斗、去实现。

我们党要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竭尽全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为民,做人民的公仆,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长久执政。

5.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三个执政”是党探索执政规律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有过局部执政经验,也有过关于执政方式的思考,毛泽东关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论述就是一个典范。建国后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没能脱离革命战争年代领导模式的思维定式。邓小平深刻反思了这种领导体制,认识到党的领导主要应该是政治领导,要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来实现领导,同时要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进行改革。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第一次把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党和国家权力机构的领导科学地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六大前后,江泽民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实际上是提出了民主执政的思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来,意义重大而深远。科学执政,讲的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民主执政,讲的是依靠人民群众办事;依法执政,讲的是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三者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的与时俱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是基础,民主执政是本质,核心是要依法执政。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是执政党,必须坚持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权,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依法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中去。二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的关系问题。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三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执政,防止和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6.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证明,执政的时间越长,执政的环境越复杂,越要抓紧自身建设。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正面临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为适应新情况、新变化,保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就必须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方针,以改革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点,它把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执政党的建设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要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只要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项根本建设,坚持从严治党,我们就一定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之,十六届四中全会概括的六条主要经验,科学地揭示了党在执政实践中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对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要坚持又要完善;对推进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既要快速又要科学;在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时既要为民造福又要清正廉洁;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既要为人民执政又要依靠人民执政;在党的自身建设上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全面推进。六条执政经验是党探索执政规律的“初步结论”,五十余年执政积累的执政经验还有待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对于执政规律的认识也还要不断完善和深化。

下载湘西是一个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均极为丰富的地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西是一个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均极为丰富的地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