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校召开第三届研究生工作会议 任维桢校长发表重要讲话
我校召开第三届研究生工作会议 任维桢校长发表重要讲话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我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学科规划,切实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模,加强内涵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我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10月22日,我校召开第三届研究生工作会议。校领导任维桢、杨敏、李晓宁、赵杰、闵文义、高岳林出席会议,各学院及相关职能处室的负责人参加会议。任维桢校长就研究生教育如何定位、工作如何推进、如何落实,对研究生教育新希望四个方面发表重要讲话;杨敏副校长主持会议并做总结讲话;闵文义副校长做了题为《提升水平,提高质量,奋力实现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报告。
任维桢校长发表重要讲话
任维桢校长在讲话中首先谈到,我校研究生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了在校研究生400多人,毕业生200多人,其中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20人,导师100多人的规模,在管理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目前依然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的队伍亟待加强,质量亟待提高,管理亟待规范。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和反思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对于我校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要解决研究生教育在学生培养体系中如何定位问题。任维桢校长说,我校的研究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直按照民族院校研究生培养规律有序发展着。但从目前发展要求来看,研究生教育在我校学生培养体系中需要重新定位,也就是说,要使我们的导师及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定位应该是高层次的。因此,这次研究生会议后,我们要通过机制转换、政策调整、队伍培养、经费投入等措施,着力培养、打造、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使研究生教育进入到符合我校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轨道里,成为我校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
二、要解决研究生教育工作如何推进问题。任维桢校长强调,研究生教育如何推进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工作。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要明确差距、找准方向、全力推进。在这个指导思想下,要在实现外延建设与内涵建设并进、培养类型的转型、经费向学生倾斜等方面下功夫;协调解决好学术与专业的比例;要在新的学位点上有所突破,使研究生教育向国家的要求、向社会的需求、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向不断努力。
三、就如何认真落实本次会议报告中提出的各项要求,任维桢校长说,研究生工作报告很系统、很全面。在具体落实中,要从四个方面为抓手。第一,教师的质量和素质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因此,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一定要抓好。我们要选拔那些研究能力强的高层次导师,以提升我校研究队伍的水平和层次。第二,学科建设方面,无论是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教师的遴选聘用,要以应用为先的原则,也就是说,学术研究要有特点,应用研究与教学要适应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使我们的培养方向更宽,机制运行更灵活。第三,培养学生要以质量为根本。其核心任务是,一方面,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专业研究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第四,要进一步加快、加强对外合作交流。随着我校专业硕士点的扩大,我们要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对接,借船出海,把社会需求与培养学生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有效的运行联动。另外,与其他高校联合,也是我们培养研究生的有效途径。
任维桢校长还对研究教育培养提出希望和要求:他说,希望通过3至5年的努力,我校要实现有较高水平,有创新研究特色的宁夏一流、委属领先、全国靠前的研究生培养教育新的质量和规模。
杨敏副校长主持会议在总结讲中强调,任维桢校长的讲话高屋建瓴,顶天立地,主要体现在对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的认识与新希望两个方面,尤其是直面问题、明确差距、找准定位、全力推进的要求,使我们对研究生培养教育目标更加明确。会后,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竟争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感,振奋精神,攻坚克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新局面。
闵文义副校长从回顾与总结、形势分析、目标与方向三方面总结学校自有研究生教育以来,尤其是石嘴山会议之后所取得的成绩;研究分析我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确定未来几年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方向及目标。
闵文义副校长首先回顾和总结了自2003年研究生教育起步以来的10里,伴随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校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一级学科和专业硕士学位点取得了零的突破,学位点数量大幅增加。现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覆盖2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个工程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点;7个自治区重点学科。
(二)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现有在校研究生406人,其中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20人。已毕业研究生6届共292人,随着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计划获批,2013年的招生人数将会有新的突破。
(三)导师队伍初具规模。截至目前,我校有硕士生导师109名;具有博士学位的53人;教授81人。硕士生导师高级职称覆盖率为100%。这些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治学严谨的硕士生导师队伍增强了我校整体师资力量。
(四)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截止目前,毕业生中近四年发表核刊以上论文148篇、权威期刊1篇、被SCI等检索43篇;获省市级以上奖励25项;获发明专利6项。
(五)各项规章逐渐完善。通过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六)各项管理日益规范。2010年,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对研究生管理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由研究生处总负责、其他部门、各学院分管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闵文义副校长在报告中客观地分析了近几年,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与不足,主要集中表现为专业硕士学位点有待增加;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估方法有待完善;导师科研水平和指导能力有待提高;研究生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等六个方面。
闵文义副校长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围绕学校四大战略和四大任务,抢抓新机遇,破解新难题,开创新局面。要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创新”的发展原则,创造性地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具体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从学校、学院、导师三个层面转变教育观念。
(二)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学位点建设。
(三)进一步扩大专业学位点数量。
(四)要从强化导师责任、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严格导师遴选程序,实行动态管理和控制导师招生数量四个方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五)要从创新研究、学术交流能力、参与课题研究、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六)要从实行导师与学生见面制度、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和对教学计划、教学进程等进行严格检查等方面,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督机制。
会议期间,研究生导师代表曹君迈教授和研究生代表谢祥刚谈了教与学的体会。文史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代表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校第二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闭幕顾晓松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南通大学第二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在完成各项议程后,今天下午落下帷幕。校党委书记顾晓松发表重要讲话。闭幕式由副校长包志华主持。校长袁银男,校党委副书记杨礼宾,副校长陆少林、周建忠、高建林、董正超、丁斐,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姚志平,全体代表出席了闭幕式。
包志华副校长从大会评价、对校长工作报告的评价、关于学习教育厅领导讲话精神的体会、对学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的建议等方面,通报了各代表团讨论的情况。
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金国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章国安、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志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施皓分别在会上作了《以申博为契机,使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再上新台阶》、《凝心聚力,拼搏进取,扎实推进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工作》、《以申博为契机,推进外科学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严抓管理,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交流发言。
会议结束前,校党委书记顾晓松发表重要讲话,就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努力实现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目标,提出四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充分认识学科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顾书记说,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学科代表大学的特色和水平。一流的学科才能培养和吸引一流的高水平人才,才能产生一流的学术、科研成果,才能使大学在社会上立足,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高校间的竞争,学科竞争最为突出。对于我校而言,确保申博成功是学校发展新的转折点,对提高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师生成长成才平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办学规律,把握学科建设内涵。必须着力加强领军人才与学术团队建设;凝练学科方向,突出优势和特色;加强研究基地建设,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服务地方做贡献。
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软环境。顾书记指出,一所大学能不能办成一流的学科,能不能出大师,关键在于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要注重营造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人才干事业的良好氛围。要弘扬科学精神。学术团队、学术骨干要勇于追求卓越,甘于奉献,努力攀登科技高峰,倡导良好的学术风尚和道德。要优化管理机制,处理好学术和行政的关系,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
四、深化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顾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顶端,对国家、地区的人才支撑至关重要。在研究生教育中,要强化创新教育、精英教育、优质教育三个特征,着力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创新型人才,注重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种类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要注重学校特色,要把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结合好,使我校的研究生培养能够从单科走向综合,从硕士培养层面走向博士培养层面。
顾书记强调指出,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事关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希望我校广大员工要乘这次会议的东风,落实好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新局面,确保我校高质量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验收,为把我校早日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地方综合性大学,办人民满意的高校作出新的贡献。(校报记者徐凌文/苗建摄)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志斌、副院长兼培养处处长范国睿分别作了“抓好关键环节,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分类培养,分层促进,夯实基础,提升质量——关于研究生培 4 养工作改革的若干思考”的主题报告。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纪霖、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周永迪、金融与统计学院院长汪荣明,分别围绕着“跨学科、国际化、学术导向、通识教育”、“研究生培养的举措与思考”和“应对转型,分类促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主题,分享了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学前与特殊教育学学院博士生林云强作为研究生代表发言,从切身感受出发讲述了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的进步,并在课程设置、成绩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下午,与会人员分成四组,重点就如何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重视研究生教育的氛围,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建设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程,夯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与专业基础,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结束后,四个小组的代表就本小组讨论情况作了汇报。
学生发展联合中心主任吴薇、国际教育中心主任黄美旭以“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向数量要质量,向管理要服务”为题作了报告。
校长俞立中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会议内容丰富、务实高效、鼓舞人心,与会师生体现出了良好的精神状态。我国研究生教育相对落后,但发展空间大。今后学校要从四个方面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一,重视源头问题,明确培养目标。要完善研究生招生制度,吸引优质生源,加大面试成绩比重,使学生知道学校的培养目标;
第二,重视分类指导,落实改革措施。要从差异性入手,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分流、学科分类,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考核标准;
第三,重视课程建设,凝练改革方向。要以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改革方向,开展课程改革,增加问题导向性的讨论课程;
第四,重视国际合作,探索联合培养。要积极利用国际优势资源,推动国际学术合作,增加出国留学研究生数量,加大招收国际留学生的力度。
汇报会于11月19日下午在旗山校区第十会议室召开。校领导黄汉升、黄锦平,机关有关部处负责人、各学院院长和研究生院有关同志参加汇报会。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黄锦平主持。各学院院长结合本学院学习、讨论在首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张金栋书记的重要讲话、黄汉升校长的主题报告以及拟出台各项文件的情况,就如何办好本学院各专业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专题汇报,正视问题,献言建策。研究生院、财务处负责人通报了今年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报名和财务管理等情况,对各学院提出的共性问题作了解答。
校长黄汉升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当前,在国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大力发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新形势下,我校应抢抓机遇,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在扩大现有硕士专业领域规模、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质量,形成特色,同时还要整合学校资源,积极拓展其它专业学位研究生领域,不断丰富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类型,努力把我校建设成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大会专门选取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郑州大学及我校四所学校代表与会高校做典型发言,分别介绍各校开展专业学位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经验、成果以及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校长徐德龙院士题为《转变教育理念 更新培养模式 突出因材施教 引领行业进步》的主题发言,从面向“三化”需要,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更新培养模式;坚持因材施教,推进行业创新和进步;以导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确保试点改革的顺利进行等四个方面做了精彩阐述,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和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尤其是徐校长饱含深情的一段总结讲话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他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是中国高等精英教育的一场根本性的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涉及到教育理念、培养模式、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尽管困难重重,但因其符合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满足人尽其才的需求,遵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所以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事业就一定会成功的!”
王迎军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华工研究生教育能紧密结合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对推动学校完成“两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学校改革创新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做好研究生教育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课题。她要求全校要立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全局,进一步提高对研究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深入研究和把握研究生教育的规律,不断创新研究生教育理念,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要突出抓好博士生教育,并着重从导师的责任和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两个方面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朱敏副校长代表学校所作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2000年以来华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成就,指出要正确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的紧迫感;准确把握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形势,进一步明确华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开创华工研究生教育新局面。
会上,研究生院负责人就研究生教育若干文件的修订制订作了说明,与会人员围绕研究生培养质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道德规范和教风学风建设、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二级管理机制等进行了分组讨论,并由小组召集人把本小组讨论的情况向大会作了汇报。随后,学校对获得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奖的娄文勇博士及其导师宗敏华教授,以及获得提名的姚小虎等4人和他们的导师,获得全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生及其导师进行了表彰,宗敏华教授作了典型发言。
李元元校长在总结发言中向获奖的同学和教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的研究生导师和广大研究生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全校要进一步创新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明晰和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和提升各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建设,并要求各部门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这次会议历时一天,是华工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开好这次会议,研究生院和相关部处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工作。
学校召开2012年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研究生教育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12年8月22日—23日,学校召开了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校长户思社、副校长刘越莲和各院系负责人、研究生教研室主任等3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研究生部党总支书记师金柱主持。
研究生部主任党争胜首先总结了研究生部近三年来在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硕士点学科布局、导师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国际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刘越莲副校长传达了郭立宏副厅长在陕西省第九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精神并指出,“质量、结构、改革、融合”是陕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学校要通过学科间的融合构建大学科,搭建大平台,使学科实力进一步提升。随后,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学、教育学和翻译、汉语国际教育、旅游管理等专业的负责人先后对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点的发展目标、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做了主题发言和经验交流。
最后,户思社校长就我校“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做了总结讲话。他的讲话围绕六个问题展开:第一,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思维和战略转型问题;第二,学科建设的品牌与内涵问题;第三,队伍建设与保强补弱问题;第四,科学研究与课程建设的关系问题;第五,国际合作中的研究生教育问题;第六,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户校长在讲话中指出,这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主题正是我校研究生教育未来几年要着力探讨和实际解决的问题。他在充分肯定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要求全校所有与研究生教育有关的单位要深刻领会国务院学位办《关于深化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要主动适应国家社会发展需求,优化结构布局,合理确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改革培养模式,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强化以高水平科研为支撑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创建以突出职业导向为特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责任,改革研究生导师制度。最后,他要求各研究生培养部门要有全校一盘棋的思想,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打通院系之间的界限,努力为我校学科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为研究生创新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校党委书记高青在致辞中说,我校自1983年举办研究生教育以来,学位点建设稳步推进、导师队伍日益壮大、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研究生教育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高青指出,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他从最近一期《青岛科技大学报》刊登的题为“言传身教、志存高远”文章中谈起,指出大学独具魅力之处在于长期的积淀发展中凝练形成了一种精神,这是支撑学校发展的精神之魂。对于我们青岛科大而言,这就是“科大精神”,就是“橡胶品格”。这种精神和品格内化到研究生导师身上,就体现为导师们言传身教,为了学生成长呕心沥血;内化到研究生同学身上,就体现为同学们刻苦钻研,为了探究真理勇攀高峰;内化到研究生管理者身上,就体现为同志们以学生为本,为了学 7 校事业默默奉献。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与品格的支撑,有了这样一支值得尊敬的导师队伍、学生队伍和管理队伍,才有了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高青希望,全体与会人员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总结和凝练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和特色,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加大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力度,加强导师队伍与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加强研究生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工作,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推动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建磊在讲话对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从三个方面对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意见:一是要以产学研结合为抓手,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要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动力,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三是要以科学道德与优良学风为引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校长马连湘做了题为“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充实内涵,开创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新局面”工作报告。马连湘在报告中从学科建设、招生规模、导师队伍建设、培养质量、在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等六个方面回顾了2006年以来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
马连湘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扎扎实实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学科建设和学位授权点建设,彰显优势与特色;二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努力扩大招生规模,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四是加强专业学位教育质量,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五是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理创新;六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马连湘希望全体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同学以学校发展为己任,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高效的作风,积极投入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去,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开创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提高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创研究生教育工作新局面,推进学校整体发展,1月15日,学校在专家楼会议厅召开了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校党委书记刘基,校长王利民,校党委副书记于树青,副校长刘志光、陈晓龙、刘仲奎、万明钢出席了会议。机关各部门、各学院、各单位负责人和各学院研究生教务秘书共1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由校党委书记刘基、副书记于树青主持。
会上,王利民校长就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作了工作报告。万明钢副校长就会议印发的主要文件内容做了说明。同时,会议分4个小组,就工作报告及相关文件进行了讨论,并就会议分组讨论情况进行了大会汇报交流。刘基书记作了大会总结讲话。
王校长在报告中指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提升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学位点建设取得新突破,二是学科建设为研究生教育搭建了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三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数量、结构趋于合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校研究生教育也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
一、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不高,导师队伍中学术领军人才匮乏,高水平培养团队建设滞后,研究生的生源需要改善等问题。王校长强调,推进研究生培养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就是要建设和壮大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有创新观念和能力、相对稳定的导师队伍,将导师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导师遴选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导师责任制和资助制;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构筑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环境,积极拓展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空间;就是要按照国家有关的招生规定,改革完善我校研究生招生的各项制度,稳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根据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状况,适时完善和调整招生计划,在提高和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规模。王校长要求全校上下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全面启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工程,不断开创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校党委书记刘基同志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研究生工作会议是我校在建设西部一流、全国 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新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也是近年来召开的一次比较系统和规模较大的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会议,是学校深入落实2009—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狠抓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会议。会议确立了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建立“学术型”、“应用型”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模式,完善了学位授予的各项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地位与责任,建立了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完善了以激励为主的研究生科研评价和奖助体系,标志着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工程的正式启动。刘书记说,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方面,研究生德育是决定研究生能否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的关键。重视和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发展和“德育第一”的育人工作原则;二是必须切实加强研究生的学风建设;三是指导教师要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刘书记强调,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目前正处在一个改革发展的重要关头,各部门、各学院、各单位要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深入领会、形成共识,明确职责、加强领导,以人为本、营造氛围,进一步发扬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在开创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新局面的基础上,为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校召开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会议
在学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后,研究生处对各组代表以及大会提出的与研究生教育与管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初步解决问题的思路,并积极组织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和优秀硕士论文申报和评审工作,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的培育。11月30日上午,学校在莲花街校区行政楼B404会议室举行专题会议,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讨和解决研究生教育相关的问题,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副校长陈复生、各研究生培养学院主管领导以及研究生处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研究生处处长田少君主持。
会上,研究生处相关负责同志重点对2013年研究生招生、教学督导、档案检查、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检查、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和布置。
陈复生作总结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落实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大会精神,积极落实校党委“质量建设年”的号召,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具体做好六项工作:
一、统筹兼顾,专兼结合,进一步充实研究生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大对研究生管理经费的经费投入;
二、加强过程管理,抓好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论文和课堂教学等关键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扎实工作,高度重视,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努力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心,鼓励导师深入企业和科研单位,参加实践和交流;
五、结合国家导向,推进培养机制改革,开展优秀论文和优秀导师的评审,推进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狠抓落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六、推进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加大对研究生、导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努力与企业联合,加强学习和交流,重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培育、申报和建设,不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积极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出席会议。
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温家宝在会议上讲话。李克强主持会议。
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出了十分重要的结论。一是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四是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胡锦涛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胡锦涛强调,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胡锦涛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5项要求。一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四是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五是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
胡锦涛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加强学校领导者、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要完善绩效考核,发扬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氛围。
胡锦涛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提出实施方案,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大投入,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好、落实好。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要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引导他们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温家宝在讲话中阐述了中央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考虑和确定的教育工作方针。他特别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他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第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实现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均衡配置。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继续扩大奖学金、助学金规模和覆盖面。完善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女在全日制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和管理,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第二,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要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职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争取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推动全国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公办民办并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第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第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要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更多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各级政府都要按教育规律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保障高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等方面的自主权;逐步取消各类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克服行政化倾向。倡导教育家办学,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的平等法律地位。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办好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特别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好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绩效工资等政策,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温家宝强调,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允许和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试验,通过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在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温家宝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深刻领会中央战略部署和任务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要科学把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关系,特别是正确处理优先发展和服务全局的关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重在机会公平,把有限教育资源投向最需要领域、最困难群体;正确处理规模和质量的关系,注重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强化政府责任、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教育发展;正确处理整体推进和分类指导的关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探索符合实际的教育改革发展途径;正确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以务实措施实现教育发展目标,满足群众合理期望;正确处理立足国情和面向世界的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关系,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各地区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科学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抓紧启动重大发展项目和改革试点。
第三篇:我校召开2014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我校召开2014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深化改革促发展,内涵建设提质量。11月27日,校院领导、导师、研究生代表300余人相聚图书馆博学厅召开2014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共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大计。校领导陈永正、付贤智、陈尚义、陈少平、范更华、王耀华、陈国龙、黄志刚出席会议。全体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各学位点负责人、以及部分导师代表、研究生代表参会,校相关部处负责人,各学院党政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陈国龙副校长主持。
付贤智校长致会议开幕辞。付校长首先传达了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的精神,并强调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认真学习贯彻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全面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然后分析了当前全国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并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我校学位与研究生工作的重点将是围绕提升质量这一核心,根据学校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全面推进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
会上,范更华副校长作了主题报告。范副校长在报告中总结了过去三年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阶段要从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奖助体系,改革培养模式、促进课程和科研有机结合,改革招生管理,加强导师建设以及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措施,推动改革,提升质量。会议还邀请了清华大学百篇优博导师王新新教授做了关于博士论文指导和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专题报告。
接着,会议还表彰了化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石油化工学院等五个“研究生培养管理先进单位”,以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先进单位”,并听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先进单位的经验报告。另外,会议还按照学部分组围绕学位点合格评估、硕博士学位点动态调节、招生选拔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质量保障等具体议题进行了讨论。
陈永正书记在闭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就进一步做好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要高度重视,牢牢把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机遇期;二是要提高质量,深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尤其要在学位点优化布局、培养模式深化改革、导师队伍建设、奖助体系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统筹数量与质量关系等重要方面精心部署、着力推动;三是要育德树人,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四是要加强管理,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最后,陈书记强调,这次会议是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我校在开启高水平大学建设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各职能部门、学院、导师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近两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国家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精神,在学校统一部署下,不断深化改革、积极优化结构、着力提升质量,努力开创我校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
第四篇: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
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摄
到2020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同时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坚持全社会参与、合力推进,坚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
人民网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张毅)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11月29日上午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全党全社会要深刻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扎扎实实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确保到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出席会议。温家宝在会议上讲话,李克强主持会议。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在“十二五”时期顺利开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形势和任务,全面部署《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贯彻落实工作,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胡锦涛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正式启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扶贫开发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胡锦涛强调,实践充分证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扶贫开发既具有更加有利的基础和条件,也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扎实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对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胡锦涛强调,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胡锦涛指出,到2020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同时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坚持全社会参与、合力推进,坚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
胡锦涛指出,中央颁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央明确了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抓紧行动、抓紧落实,突出工作重点,解决关键问题,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要着力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着力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着力完善扶贫开发政策保障体系,着力加强扶贫开发国际交流合作。
胡锦涛强调,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切实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切实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实、讲奉献的扶贫开发干部队伍。对那些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要给予表彰,并注意提拔使用。要切实加强扶贫研究和宣传工作,把扶贫纳入基本国情教育范畴,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近10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我们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多种农业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从2001年的12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49.3亿元,10年累计达到2043.8亿元。10年来,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温家宝强调,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阶段性变化,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政策。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是扶贫力度加大的重要措施。各地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可根据自身实际和能力确定更高的本地扶贫标准。要全面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将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及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并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度增加对这些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特困地区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在连片特困地区的680个县(市)试点。建立定点联系机制,每1个片区由1个中央部委负责具体联系,督促指导片区规划的实施。各省区市可从实际出发,确定若干连片特困地区给予重点扶持。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农村社会保障两手抓。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新增社会保障投入要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明年要实现全覆盖。
出席会议的中央领导同志还有:王岐山、回良玉、刘淇、李源潮、汪洋、张高丽、张德江、俞正声、***、令计划、李建国、马凯、戴秉国、钱运录。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负责人,参与定点扶贫的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中央管理的金融机构和国有骨干企业及军队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主会场设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各市(地、州、盟)设分会场。
第五篇:校长顾冠群在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校长顾冠群在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我校今年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就要结束了。会上,党委书记胡凌凌云同志作了重要的讲话;我也宣读了学科建设的表彰决定;校党政领导分别对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进行了授牌;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胡敏强教授传达了2002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以及研究生院下半年的几项主要工作;研究生院的负责同志分别就各自分管的业务工作提出了工作思路和具体的工作意见;学科代表、指导教师代表也作了交流;与会同志也就几个主要问题分别作了充分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这些问题研究生院将分类整理,认真加以研究,能够更多地解决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中的问题。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奋斗目标,奠定了下一步工作的基础。现在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我校学科建设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再阐述相关的意见。
一、集成创新,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与核心,也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涉及到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决定作用。抓好学科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决策,也是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曾多次说过,学科建设是龙头,教学和科研是两翼,加强教学和发展科研必将促进学科建设。我们也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为两个支撑点”的工作方针。
我校的学科建设一定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扬优扶新,集成创新,适应需求。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不能平均用力,只有集中精力,抓住根本性的东西,才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要集中力量来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兼顾一般学科,鼓励并支持交叉学科,特别是理、工、医结合的新兴学科;创建“发展极--生长点”模式的学科新格局,形成新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扶持若干重点优势学科和若干研究领域,赶超世界一流,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建成2-3个高峰学科;我们要在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推陈出新,促进学科交叉、集成,力争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取得重大的源头创新成果。我校目前应紧紧抓住省部共建之契机,与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十五”“211工程”建设、“振兴行动计划”建设、江苏省“135工程”建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各学科的申请、汇报、答辩、遴选等多道程序,又反复讨论多次,在校内分成4个“重中之重”学科,18个重点学科,12个学科群、交叉学科,20多个基础、医、人文学科以及2个学科平台等5种类型全面开展“振兴行动计划”的建设,近三年内将投入2亿多元的学科建设经费。以前一谈学科建设总是提“没有经费怎么进行学科建设?”的意见,那么现在不是说有很充足的经费,但至少每个学科都有经费,有不少学科的经费数都是超历史的,有的甚至?quot;九五“期间的5-10倍。现在的关键是怎么用好这笔经费,使之产生最大的效用?真正把力气用在学科建设上来,怎样建设好学科?如何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我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处于国际学术前沿和有世界性影响的学者还是很少。这几年,虽然也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包括长江学者,其中不乏有十分优秀者,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他们要确定国际学术地位还需要时间。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国内外对优秀人才空前激烈的竞争,所以,我们要实?quot;人才建设工程”,大力提高师资队伍层次;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契机,面向世界广纳贤才;多渠道筹资,扩大博士后流动站规模,充实学校科研力量和师资队伍后备力量;设立“人才引进与培养基金”,加大对杰出人才的引进和对校内教师的培养;实施“人才凝聚力工程”,其关键是用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增强广大教师“做东大人,建东大业”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对我校来说,最主要,最根本的是努力培养好现有的人才,为一部分正在国内学术前沿奋斗多年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创造条件往国际学术前沿去冲剌,把绝大多数年轻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引导到国内学术前沿去,让他们尽快成长为该学术领域的顶尖教授。
培养人才方面,培育“创新团队”的工作很为重要,创新团队是集成、凝炼人材的基地,也是作出重大成果的组织。
高水平的学科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为支撑。当今时代,要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靠单枪匹马是难以形成的,因此,各学科一定要看准方向,同心同德,集成创新,要坚持“相关、相融、互补”的原则,建立“开放、融合”的运作模式,来促进学科的互生互长。
学科建设要“融合交叉”,就要跳出院、系行政的圈子,当然具体操作起来是会有一些困难。我校“振兴行动计划”中也列入11个学科群和交叉学科。在建设过程中,管理也很重要,没有一流的管理,也难以实现高水平知名大学的目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管理就是效益,而对一个大学来说也是同样的。我们如果管理不善,国家投入的资金就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尽管各学科获得的投入经费数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有投入,然而一个学科要化钱的地方实在太多,这有限的经费如何用好?各院系负责人、各学科负责人一定要认真考虑。
我校的教育管理与国内知名大学相比,存在的薄弱环节还比较多,能符合高水平大学运行规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还没有很好形桑芾砉ぷ饕膊蝗茄芯可旱氖拢芾碛泻芏嗖忝妫泻芏嗷方凇QЭ瓢焓俏QЭ平ㄉ璺竦模械墓芾碇贫取⒋胧旆ǖ榷加Ω么友Э平ㄉ枘芊⒒幼畲笮б娉龇ⅰ9芾硪惨葱拢娑蕴粽剑挥胁欢洗葱拢拍芮蟮米约旱姆⒄梗挥胁欢涎罢倚滤悸罚扇⌒麓胧拍苁迪治颐堑哪勘辍R愫媒逃芾恚胄T合蹈骰囟枷喙兀鞯ノ弧⒏鞑棵哦家С帧?
谈学科建设不能孤立地局部地看问题,我希望大家要从东南大学整体来看,特别要研究多学科如何发展?如何利用复杂的优势进行超常规发展的规律,上下一心,把学科建设搞好。要引导教师在学术上的探索积极性,培育学科的萌芽,增强活力和后劲。
现在迫切的任务是把学科水平提高及学科的升级,只有不断地升级,才能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中获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所在的学科有衰老的迹象,要想办法迅速进行学科的迁移,学科的改造,让它重新焕发青春,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我们也有不
少的学科呈衰老姿态,衰老的学科不一定会灭亡,但如果不去改造它,难以枯木逢春,不能进化,就只能走向死亡。实际上新兴学科也有衰老的危险,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必须时刻警惕这种落日的辉煌现象,把握住方向,一个著名的教授往往不会在一个方向上搞一辈子。我们有些学科现在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维持当年的辉煌很艰难,根源在哪儿?创新程度不够!保一流是保不住的,只有创新,形成新的优势,才能永葆青春。对学科也要有生命周期的观念,一个学科,如果长期没有新的方向,新的人才,新的成果,那将成为落日的辉煌。集成创新是我们工作的基本方法。集成,是有机的联合,是团结的表现。一个学科要取得进展,就要加强与其它学科之间的集成,集成的过程中,自己有优势时要谦虚,自己没有优势时更要谦虚;要甘于为辅,今天为辅,明天才有希望为主。要加强内部集成,在某种程度上,学科的交叉容易做到,但学科内部的配合却很难,这也是一个个问题。院系负责人和学科(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院系或一个学科如果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就有希望。一个学科只有集成创新,才能提高其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二、笃守诚信,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质量既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志,也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是学校的牌子。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学校对国家、社会和青年学生应尽的责任,是我们的“诚信”。我们目前在校博士生905名,硕士研究生2945名,工程硕士生978名,还有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员近300名,在校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1200多名,累计6320多名。现在全校博士生指导教师不足200名,硕士生指导教师不足800名,也就是说,每位导师平均指导8~10名,绝大多数学科的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还不止这个数,正在指导研究生接近或超过一个“排”的也不在少数。
虽然学校本着对社会和学生负责的态度,已经作出并将作出最大的努力,争取在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同时要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但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扩大规模和保证质量毕竟是有矛盾的,研究生的规模如何和可能得到的投入更加协调地同步增长是一个必须引起我们充分注意的问题。
(一)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是关键。
首先是导师要端正观念,把培养人放在第一位。导师不仅在业务上,而且要在思想上关心研究生,要为人师表,研究生和导师是有非常频繁而深入的接触,导师的行为,思维方式、道德规范都会影响到研究生。导师学风不正,就会误人子弟,要防止导师把研究生单纯当成劳动力,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院、系和导师都要以积极的态度改善研究生的工作条件。
其次是导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培养高水平的博士生是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前提的,每一位导师不一定每年都能争取到新的课题,但每位导师每年都应该有新的选题的构思。很难想象如果导师自己做的不是前沿的工作,甚至导师本身都不知道这个学科的前沿
在哪里?怎么可能把学生带到前沿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高导师水平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每位导师,要积极争取科研项目,获得学术和资金的支持。
第三是导师要把好论文质量关。我们的导师一定要把好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关,指导一定要到位,千万不能因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太多而来不及修改就不看不修改,或马马虎虎翻翻了事。我们准备扩大随机抽取博士和硕士的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比例,逐步发展到博士学位论文全部“双盲”评审。丑话说在前,经评审和核实后,学位论文确有抄袭和剽窃的,不仅要处理研究生,也要处理指导教师。
学风的培养,知识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是培养研究生的三大支撑点,我们的导师和研究生都必须做到“道德第一、文章第二”,尤其是导师,一定要严谨治学,学风要正。
(二)学校内部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体系
如同企业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样,学生的质量同样是学校的生命。它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也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反映着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培养能力,是21世纪我国人才参与国际高科技竞争的前提条件,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永恒的主题。培养社会认可的高质量人才,研究生院自然应当把质量意识作为管理和发展的自身需要,但仅远远不够,应当尽快建立并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体系,要有质量监督机制,将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分离,要尽快建立一支研究生教育督导队伍。
首先,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在以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为目标,合理设置、扎实建设研究生各类课程,狠抓学风建设,在加大教学管理力度上要采取措施。一是在课程设置上要“课程要精、内容要新、基础扎实、适应性要强”,二是加强教学督导,加大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检查力度,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三是杜绝课程教学中的学风不正。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听到反映因考试成绩不好而进行处理的研究生中,免试保送生的比例较高,而很少有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是我们对免试保送生把关不严,还是在职人员学习的努力程度高。
其次,公开论文选题,加强论证把关。
选择论文课题,应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在确定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后进行研究,论文开题要集思广益,充分论证把关,切忌凭自己主观想象,热衷于赶时代潮流,什么时髦,什么流行就研究什么。自认为是在研究前沿的东西,其实早就有人做了,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没有抓住学术上的空白点,相反却抑制了自身创造力的发挥。第三,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无论是研究生指导教师,还是院、系、所,我们各级管理人员都应围绕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管理好,尤其是博士生,对其“开题报告”、“论文预答辩”、“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的管理。每年要随机抽取若干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在全校公开答辩,各院、系每年也要抽取若干名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公开答辩,在这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全部“双盲”评审。
第四,加强思想和作风教育,以“优秀生培养工作”带动整体培养工作。
(三)面对困难、勇于搏击
1、面临许多具体困难,例如设备、场地、经费、人员编制,待遇等。
2、每位老师、每位同志,要树立为国家、为东大而拼搏的信念,要有克服困难 的勇气。“人生有几次博”、广大导师都在辛勤地指导,艰苦地争项目、搞项目,以项目经费来支持研究生培养。
3、学校的政策要改革和协调,促进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
在座的各位都是我校的骨干,是我校各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各院系负责人和各部处的负责人,具有丰富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请大家多出主意,群策群力,共同商议,共同努力去实施、去完成,我们校党政领导希望大家还是一如既往地通力合作,共同来办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同志们: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同心同德,奋力拼博。希望大家树立一流意识,抓住机遇,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为把东南大学办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