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香港第一所大学背后故事多?看看香港大学的趣事吧
香港第一所大学背后故事多?看看香港大学的趣事吧
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为港大(HKU),是一所位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其奠基于1910年3月16日[1],次年3月30日正式注册成立,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机构。建校初期,香港大学规模极小,自1912年3月11日正式开学,到1916年12月举行首次毕业典礼,仅有23名毕业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香港大学一度处于瘫痪状态,1941年教学全面中止;1948年4月9日复校后,秩序重建与结构转型并举,学校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缘于殖民地的特殊性,香港大学自创校以来始终采用英语教学,其学术研究多可与欧美无缝对接、良性互动,也得益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医学、商科、人文、政法等领域见长的香港大学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界一面独特的旗帜,享誉亚洲乃至世界。
香港大学研发口服砒霜成功治血癌:
港大花了10年成功把砒霜研发成口服药物,用以治疗血癌,病人可把药水带回家自行按剂量饮用,一般每天服用两茶匙,每个疗程期为两年。
砒霜剧毒无比,浅尝一口足以取人性命。不过,经提炼及配以适当剂量,砒霜可以发挥“以毒攻癌”功用,有效治疗血癌。香港大学医学院及玛丽医院成功研发“口服砒霜”,并获得全球唯一的专利,成为拓展香港六大优势产业之一的医药业的里程碑。
10年来,已有逾100位血癌病人服用该药,证实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复发病人的疗效尤其显著,病人5年存活率达85%%uFF0C疗效更胜骨髓移植及化疗。当取得香港卫生署注册后,将会推广至全球。
研发口服砒霜的团队骨干成员,包括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血液肿瘤科及骨髓移植讲座教授邝沃林、玛丽医院内科学系血液肿瘤科及骨髓移植顾问医生区永仁。他们26日将出席国际研究会议,向来自北美、欧洲、非洲、澳洲及亚洲的医学专家讲解口服砒霜治疗癌症及其它疾病的功效。
邝沃林25日表示,医学界曾用砒霜(化学名称“三氧化二砷”)治疗血癌,但随着新药物诞生,砒霜渐被遗忘;港大医学院曾于1940至50年代,使用砒霜为血癌病人治疗。他的团队于1998年翻查医学院有关纪录,萌生研发口服砒霜的念头。2000年成功研发口服砒霜,应用于临床血癌治疗研究;翌年,首次供予病人服用,代替静脉注射砒霜。
港大医学院及玛丽医院至今向逾100位血癌病人提供口服砒霜,当中56人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复发病人,55人接受口服砒霜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而且疗效较传统骨髓移植及化疗为佳;口服砒霜也有用于预防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复发,有65名病人服用后,结果只有5人再次受癌魔侵袭。
区永仁指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做骨髓移植或化疗,但化疗会产生脱发、溃疡、流血
等副作用,化疗药会压抑白血球,病人有机会感染,而且需要住院,“(病人)要住院差不多一个月,住在无菌病房,要戴口罩。”但服用口服砒霜则仅出现头痛、胃痛等副作用,不会影响心脏,病人毋须住院,只需拿取经配制的口服砒霜回家,定时自行服用。
区永仁说,医院每次给予病人的口服砒霜约200毫升,是两星期的剂量,不会引致中毒,“成年人要一次过喝1公升才会中毒。”邝沃林表示,其团体是负责研发口服砒霜的份量及安全度,药物的配制工作则交由玛丽医院药剂部负责,“我们把配方交给他们去配制。”
研发团队与附属港大、负责处理技术转移的港大科桥有限公司为口服砒霜在美国申请全球专利,去年4月获批准。口服砒霜成为首只完全由香港研发的处方药物。邝沃林表示,美国医学界采用静脉注射砒霜治疗血癌,但每月的治疗费用高达40万港元。
港大科桥发言人余梓山25日表示,已为口服砒霜向香港卫生署申请注册,预计本年内会有结果,取得注册号码后,可正式推广全球,预计届时售价会较美国静脉注射砒霜费用低一半。邝沃林及区永仁期望,口服砒霜将代替静脉注射砒霜,成为全球治癌新疗法;正计划向发展中国家免费提供口服砒霜,供当地病人使用,发扬人道救援精神。
未邝沃林称,团队展开研究多年来,完全没有接受任何政府特别资助,曾经因为欠缺资金、人手而想过放弃,“手头紧时,就做慢一点。”但他们一直抱着为治好病人心态而坚持下去,“不用很多钱、很多资助,只要用心去做,要有坚持,就会成功。”
香港第一所大学:
香港大学是香港第一所大学,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于1911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为香港西医书院首届毕业生。
港大校园内的孙中山塑像当时西方列强争相在中国成立大学,时任港督卢押认为英国同样需要在香港设立一所大学,一为与其他列强竞争,二来让中国人(尤其是香港人)认同英国的价值观,抗衡其他列强文化理念,便于英国向华南拓展势力、巩固其在整个香港的统辖管治。而清政府两广总督和省港工商界亦觉得成立大学有助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使中国自强,遂默许并予以支持。恰又逢当时太古集团辖下的一艘货船发生工业意外事故,导致多名中国船员伤亡,管理层急欲修补公司形象,便一同捐款资助成立港大。
推荐阅读:
怎样通过文书写作论述你的阶层并脱颖而出?
2015美国职位空缺最大的是什么?STEM专业人才!
赴美留学,如何利用有效资源保障自身安全?
学习计划制定秘籍之大表格技能Get√(学霸养成)
第二篇:中央民族大学的存在,有何意义看看香港大学原副校长怎么说
中央民族大学的存在,有何意义?看看香港大学原副校长怎
么说
11月17日,香港大学原副校长程介明教授在香港信报教育评论专栏发表署名文章《美美与共,各美其美》。以下为文章全文。
“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是费孝通先生在中央民族大学题词中的两句。最近有机会访问这所中国各个民族集中的高等学府。去之前,多少带点好奇,因为觉得这一定是与普通大学不一样的院校。果然很不一样。校园,只有360亩。不过校园很漂亮,树的品种很多。深秋立冬,到处的银杏黄叶,转眼满地落叶,煞是好看;引得许多人驻足拍照。这是一所985大学,也就是说,顶尖的、国家特别关注的但也要求特别高的大学。985的概念,现在被“双一流”的目标所取代:“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流行的看法,没有一流的校舍,怎么算一流大学?全国如是。中央民大也难逃建大校舍的浪潮。将在丰台建一个大校园,1200亩,又会在海南建一座更大的校园。与学生座谈,都舍不得现在的校园,不是固守,而是担心”没有人气”,也是颇为合理的担心。▲中央民族大学校园东门。
学术内涵 大学根本这种担心,许多学校都会有,但是在中央民族大学,也许会特别有其特殊的原因。许多大学建起了庞然校舍,一流的最新科技设备,所缺的却是学术的内涵,缺少支撑的文化底蕴。中央民族大学却似乎恰恰相反。设备并不突出,甚至可以说比较匮乏,但是却有着深厚的学术能量与文化底蕴。而这种文化底蕴,却恰恰是人际之间的和谐共融。也就是费孝通所说的“美美与共,各美其美”。中央民族大学有学生1.6万多人,少数民族占55%左右,涵盖全国正式承认的55个少数民族(中国的“民族”,既包括西方概念的种族(race),此处不赘),但也包括一些人数极少的“未识别”的民族。
但是最值得注意的,也是使得笔者不断思索的,是全校弥漫的和谐共融气氛。与学生座谈,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都自然地流露出在共融文化中生活的幸福与感恩。汉族的学生一样如此。即使在教工食堂遇上毫不相识的教师,都会流露这样的气息。学生还可以讲出许多共同生活中经历的,从误解、别扭、适应,到享受、感恩的过程。▲中央民族大学校园一角。
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不管什么专业,也很多与民族共融有关,例如语言、考古、历史、舞蹈、音乐、美术。继续念硕士的是大多数,但是比一般的985要少;不少学生在大学期间,才发觉自己民族的许多优势和“美好的东西”,因此立心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甚至有汉族学生,开始爱上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格,希望到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就算是创业,也多多少少运用了他们的少数民族的特点。
和谐共荣 幸福感恩教师也是如此。教师略多于1000人,37%是少数民族;教授之中的比例还略高些,39%。在各院系访问的时候,根本分不出他们的民族身份,真是打成一片。但他们又毫不忌韪自己的民族,反而是自豪地表明自己的身份 —— “她是白族”,“他是土家族”。那气氛十分动人。民族共融,看来是中央民族大学上上下下引为自豪的一个共识。访者无不动容,因为这是世界少有的范例。许多国家,都有种族问题,但是,第一,一般只牵涉一两个种族;第二,那是在主流种族占绝对优势的校园中,处理少数族裔;第三,无论如何努力,还是有种族之间有形无形的张力。同行的一位外国学者,说这种情形在世界上非常难得,值得写一本书。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于1951年,就是专门为面对少数民族而设立的。这里教师的说法,中央民族大学的特点,恰恰就是不回避差异,而且特意承认差异、突出差异,但又致力于差异之间的共融。回头看,也可以说是人类一个很特别的试验;也是一个颇为成功的试验。
听从事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同事说,汉族学生的增加,是近年的事,开始感觉到,若整所大学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会产生“隔离”的效应,反而不利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这个群体,假如放在全球的背景来看,其意义就远远超出多元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似乎痛定思痛,因此出现了很多致力于多元文化和种族和平共处的世界性理念。就教育而言,大的如UNESCO的成立,小的如联合世界书院(United World College)开办,都是以人类解消分歧、共融共处为宗旨。
但是环顾现在的世界,到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 思想、文化、宗教 ——而酿成对立、冲突、仇恨、撕裂,甚至酿成战争,互相毁灭。国际争端、党派纷争、地缘冲突、宗教战争,无不是由于人类不善于处理互相之间的差异,而把差异轻率演化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止如此,而且即使是知识分子,很多人都已经假设,一旦有差异,就一定是互相厮杀,成为一种普遍的哲学。
多元共处 世界渴望从这个背景出发,中央民族大学的存在,应该是“求大同,存大异”的典范。突出多元差异,而又能够和谐共融,就不只是一国之内的典范,而应该有全球的意义。她见证了一种回归人类本性的哲学。简短的访问,无法深入了解这种浓郁的多元共融是如何形成的。生活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工人,也许因为生活在这种文化里面,一切都是理所当然,taken for granted,因此未必会感到有深入研究本身的必要。
1996年UNESCO的Delors报告,提出学习的四大支柱。里面就有“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共同生活),但是只是提出了必要性;中央民族大学实践,提出了可行性。这就不只是这个群体的存在,而且她是一种哲学的见证。假如加以努力,中央民族大学完全有条件站到共融哲学的学术前沿。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民族大学素来是大师聚集之地。著名的学者与如潘光旦、费孝通、翦伯赞,都曾经在这里任教。他们所在的单位,现在把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学院,可以说是打破学科人为分割的一种积极创举。走访各个学术部门,真是大将如云,感觉自己非常渺小。这些都是长年累月在少数民族地区辛勤奔波,不断创造学问的大师巨擘。
看来,中国的民族共融,里面有许多学问,等待发掘。
一、比较容易感到的,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不同宗教之间的互相认识,学会一起生活,而且享受这种相处。第二、理论上,人们常说,多元是一种财富,而不是一种包袱;话是这样说,真正做到很难;中央民族大学体现了这种理念。
第三篇:2011年高考自主招生“第一枪”即将打响,香港大学将于10月21香港大学“校长推荐计划”面试
2011年高考自主招生“第一枪”即将打响,香港大学将于10月21日在哈三中举行香港大学“校长推荐计划”面试。
据了解,2010年高考香港大学开始在内地20余个省市设立“校长推荐计划”(类似于内地的自主招生),哈三中成为我省唯一获此资格的学校。去年在哈三中有资格进行香港大学“校长推荐计划”考试的学生为30人,今年增加到60人。哈三中副校长王明伟认为,名额的增加,意味着将有更多人有机会通过“校长推荐计划”考试,获得香港大学优惠的政策,从而在高考前取得“先机”。查询信息最方便,最快捷的艺71院校专题http:///good/
今年的香港大学“校长推荐计划”考试的一个变化就是先面试,后笔试。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谭国焕教授表示,面试首先要考察考生的英语能力,具体来讲是听说能力,因为面试过程为全英文;其二是考生对事情独立分析和认知的能力,具体来讲面对一个话题,你可以说错,但是你不能不拥有独立的思考和认知;其三是考察考生的合作能力,因为面试可能会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具体来说你要在团队考察中表现出你的沟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什么样的大学,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事业追求、理想信念来决定。盲目的追求所谓名校,说白了,不是在选择自己的奋斗理想,而是在追求一种虚荣,一种奢侈,想挣的是牌子,而不是本事。11名高考状元的选择,不拘泥于俗套,想去体验一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完成自己的理想追求,本身就是创新之举。中外多少名人、大家、杰出人才,莫不是在叛逆中成长。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方能有一番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讲,11名高考状元的选择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