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媒体见面会
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媒体见面会
时间:2012年5月25日 地点:柏悦酒店
主持人:谢谢各位媒体今天加入我们非常兴奋的一刻,今天是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颁奖典礼,在颁奖典礼之前望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跟各位媒体有一个交流的时间,今天我们有非常多、非常出名的嘉宾,跟他们有一个近距交流的话,可以给你们一个比较好的机会来报道你们的故事。我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嘉宾:普利兹克先生,他是凯持人的工作就到此为止,现在让我们的嘉宾来发言吧。基金会的主席,有2012年普利兹克奖建筑设计奖的获奖者王澍先生,同时有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委帕伦博勋爵汤姆士•普利兹克:各位媒体好,欢迎你们来参加今天的媒体发布会,我们每一年都会将我们的颁奖典礼搬到不同地点,希望在全球各地来更好的传播建筑的重要性。我们的使命就是来传播建筑界的重要性,没有任何的地方比国现在更重要。在中国过去几十年跟未来几十年来,中国一直会是建筑界最重要的地点。中国的发展不但对中国是一个最完美的选择。说是万分的重要,同时也是全球各地人民都在关注的话题,所以今天我们把建筑奖的颁奖典礼能够在北京举行的 我个人早在1976年就已经来到中国,在过去30年中,我每一刻都在见证中国的成长,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落实了。有意思的旅程。在两年前,我们打算能够把建筑奖的颁奖典礼能够放在北京,当时我们这样一个期盼今天终于能 我在准备颁奖典礼的同时,我们的评审委员会他们在一月多开会的时候最后决定将建筑奖颁发给了王澍,当但是是非常的完美。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巧合,能够让今年的获奖者和颁奖典礼地点是来自于同一个国家,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巧 这两者的发生今年能够在北京颁发这个奖,同时我们的颁奖典礼获奖者来自于中国,这个能够更加提倡建筑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是给予中国建筑界一个很大的挑战,能够来面临社会对他们的需求。
最后想感谢大家能够来关注我们的故事,能够关注我们今天的新闻。谢谢。主持人:接下来大家已经期待很久了,非常想跟王澍老师有一个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王澍:很激动,因为获奖以后其实已经激动两个月,但是越到颁奖的时刻,气氛越浓烈,所以就更加激动了。我得特别好的就是,我获了这个奖产生的这个反映特别好,中国公众和媒体突然对建筑这件事情的关注成若干倍的大和增长,这个特别重要,在中国-现在全世界建设量最大的国家,对建筑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这次获奖获得这大关注,建筑师们内部也有非常激烈的讨论,整个气氛发生了变化,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理解我这次获奖有几激烈的讨论。点触动了大家的神经,一个是在中国快速现代化城市发展,这种建设跟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一直是 再一个就是,中国30年来一直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主要是对科技力量的相信和对经济发展的相信,主要是这两点支撑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文化这方面是不是经济和科技发展起来之后,文化就自然跟着被发展起来,一这是不是真的,因为大家不敢相信这件事情。是一个问题,中国建筑师其实一直不太确认自己的水平到底如何,包括我这次获奖,刚获奖的时候,最多的疑问 第三点,因为我自己工作室也叫业余建筑工作室,大家朦胧的意识到,我所实践这样一个方向和道路和城市心巨大的闪亮的现代化的标志性的、非常有力量的这种现代化表现的大型建筑和开发是不一样的,我们走的是更底层的、更加贴近于普通民众权力的,跟中国人传统现实生活有关的,不那么闪亮的,甚至有点粗糙的这样一种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今天仍然很高兴有机会再次跟媒体谈话。主持人:接下来有请评审委员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跟大家来发言。立探索方向,这和中国主流方向是不太一样的,所以这个也是大家热议关注的。所以尽管过去两个月已经被记者帕伦博勋爵:大家好,我今天非常兴奋能够在北京跟大家在一起,我兴奋得自己都不能相信,我甚至想捏一下自的手才相信我来到了北京,同时我再想捏一下我自己,来确认这真的是一个现实,因为作为评审委员会会长的话招待以及媒体朋友们的热情,让我今天非常的兴奋。我的工作竟然能够如此的轻松,能够如此的美好,我这些话都要来赞扬,同时来感谢普利兹克家族他们无比大方 去年评审团11月来到中国密访了一个多星期,我们非常幸运能够看到王老师的作品,我们一看到的时候真的2012年普利兹克奖的获奖者。让我们触动万分,我们全部都被他的作品所震撼了,因此从那次旅途之后,我们能够非常有信心的来说王澍将成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每年评审会会在一起一个多星期,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内我们可能去一个国家,可能是一大的州,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在一起去看有古代的建筑,有现代的建筑,这个时候我们在一起工作,我们在一起探我们在一起欢笑,我们在一起激烈的讨论,在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产生一个非常好的默契,然后我们从中得知我们作的揭晓。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我们的评审团,而且能够在这边告诉大家,我们中间的选择是非常和睦的,而且是中国做一个颁奖典礼我觉得是最完美的句点。
我今天的发言就保留得比较短,因为我希望给更多的媒体来提问。常一致性的。同时,我在过去25年之中,我也非常荣幸有机会像普利兹克先生一样能够多次来到中国,所以今天主持人:再接下来媒体问答时间,我想请各位媒体举上你们的手,同时告诉我们你们的姓名和来自哪一家媒体,们会一一来提问,请保留一位媒体一个问题,我们希望给更多媒体发问的机会。
记者:您好,我是凤凰卫视的记者。想问王澍老师一个问题,自从您获奖之后,您被推上风口浪尖,有很多争议甚至有些评论认为您是异类,您怎样看待这个称呼,是否能够接受它。第二个问题,您一直在批判中国城市化进中呈现出来的欧美郊区化趋势,您认为怎样可以挽救这种趋势。谢谢。
王澍:其实我被称为异类我都已经习惯了,被称为异类已经20多年了,但是我觉得被称为异类是一件好事,因为见,所以多一些异类对中国的发展有好处。国快速发展当中有这么多的问题,如果只有一种主流在解决这些问题是不行的,需要有多种的意见、更加开放的 另外刚才提到城市化的问题,就像我们在看到北京就会有这种体会,比如北京这个城市还要扩大吗?它的人不够多吗?它的汽车还不够多吗?它造的房子还不够多吗?其实中国现在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城市化并不唯一的选择,包括城市化过程当中对原有城市的保留,不只是传统文化的问题,我的看法是中国在30年当中没有清楚城市到底是什么东西,就开始在无准备的状态下过快的进行建设。我们今天碰到就是这个问题,整个城市结我们称之为有城市感受的结构基本上消失。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能叫做城市,而是一堆大房子的堆积,可以看到有量的问题被制造出来、被产生出来,当然这个也是中国的现实,所以我觉得至少现在是一个契机,大家需要重新探讨,到底什么是城市,基本上传统城市带有更多城市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传统,所以中国现在应该到了在中国重新浮现。要做城市复兴的时代,我们进行了巨量的建设,把城市给破坏了,我们现在要重新讨论什么是城市,怎么能让城记者:您好,我是建筑创作杂志社的记者。我们想知道一下评审委员会的构成,虽然评的是建筑奖,但是实际上谢谢。委都是有不同专业的,不光是建筑师,所以我们想知道评委的决定是由普利兹克家族来决定的,还是由谁来决定的汤姆士•普利兹克:你的问题非常好,的确您问的是非常核心的问题,这个奖全身的价值以及为什么能够在建筑领有这么高的荣誉,是因为我们的评审委员会他们的选择是被公众所认同的,而且是年复一年,经过了30多年。我在选择评审委员的时候,最主要的是他们必须对建筑有一种激情、有一种热爱,不管他们是从哪一个领域或者在一个层面,或者是他们职业背景是什么样,我们觉得最主要的核心点就是对建筑一种极度的热爱。我们在选择评的时候,我们也是希望能够给这个评委来自不同的声音、来自各方面的注意,所以我们是选择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他们的生活领域不一样,他们的职业领域不一样、他们接受到的层次不一样,可以有更多的思想方面的激荡。
在过去十年以来,我们也开始了我们每年秋季世界各地的密访,密访是非常好,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很多美丽建筑物,不管是新的还是老的,还是去看这些未来获奖者的一些作品等等,这是一个机会能够让我们评委在一起讨什么是建筑的未来,因为他们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只是说得奖的获奖者是谁,他们也需要定义建筑界的未来是什够和睦相处、意见纷纷,但是能够得到出类拔萃探讨的整体的评论。这是两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在过去30几年来,我们非常荣幸和非常幸运能够有如此高质量和如此卓越,而且大家
记者:我来自纽约时报的记者,请把我的问题给王老师,您这边探讨很多城市化的发展,您觉得城市化发展除了民的工人或者是人民他们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在您的四合院楼层作品之中,您觉得这是其中的一个方向吗? 城市这个方向走,还有没有别的方向,您这边提到在您的作品或者在您的言论当中来自于三线城市或者是来自于王澍:这个事情很复杂,刚才提到几个点都是面对这里一些复杂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个关系是关于城市和村的问题,现在都在提城市化,大家还在说中国城市化只达到的50%,按照欧洲的标准不够,要达到70%,我就不同这种观点,因为要知道中国人口基数的话,50%的人们要比欧洲多了一倍半,所以在中国至少我认为50%的城市率已经够了。更大的问题是,中国更加生态的或者是更加平民化的、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仍然大量存在于中国化最大的贡献,所以我这两年注意力在转移,转移到乡村建设。乡村,而中国乡村发展现在是更加重要的一个话题,如果城乡的发展平衡或者是乡村被建设好,是对中国现代城 当然这里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因为中国现代化过程当中大家都认为城市比乡村好,村里的人都往城里跑。以我的另外一个工作就是,通过我的创作,其实我从乡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我把这些建筑做在了城市中。我村里。得我们学校曾经有一个学生说我恨死了这个校园,说我废了很大劲通过考试逃离了乡村进了城,后来发现又回到 最后说一句话,我觉得这是很重要,就是建筑师通过自己的创作怎么样来帮助人们跨越城乡之间对立价值观鸿沟,这是建筑师有可能做到的事情。记者:我来自中国经济网。以前中国有一些很好的传统建筑,但是现在中国一些比较有名的建筑,比如像T3航站鸟巢,央视新的办公楼很多都是外国人在做设计,对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王澍:这个问题我已经反复的被媒体问过,但是我想大家反复的问就是因为这始终是一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其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非常开放的结构,我认为有这些建筑都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它不应该是一种排他的体现,是这一类的建筑使我们传统包括乡村文化都在消失,不能产生这样的后果。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文化要有一个足够的自信,自信自己在世界潮流当中是有独立价值的,至少是有独立价值的一支,它应该能够和这些我们现在应该相信这样一种多条文化线索并存的价值观,那么这个对城市文化发展是有好处的。西并存,如果这些建筑的建成是以北京大量传统建筑消失为代价,我是坚决反对的。如果它能够是并存的,我觉记者:刚才您提到在中国的过去30年以来,已经有许多大城市进行了巨大的变化,然后成为一些非常大型的所谓市,您刚才也提到我们需要重新来定义城市本身的价值结构和运行的过程,但是在过去30年来所建造的一些楼即的平衡能够来保留中国以前古老的建筑风格和保持现代的,同时还没有保持过去30年来乱七八糟改造的楼。是非常古典新的建筑,他们都能够共存下来,是因为他们有非常商业性的模式,您觉得我们怎么样得到一种比较王澍:发生这些事情在中国除了大家对中国现代化的想象,现在中国人经常说一出去走就发现上当,以为全世界像中国这样盖满了高楼,出去一看真不是一回事,这个现代化完全是我们想像出来的现代化,全世界都不是这样只有中国这样。但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过于注重经济的力量,这种发展往往是以经济为背景,就像刚刚的老建筑保护,为什么它往往会变成一种商业或者旅游为主题的,所以这种地方都在闹市中心,我觉得特别有个题就是,大家已经忘记那些传统的老的建筑街区里面的那种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好像那些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他理者从更大的文化发展保护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让纯商业的东西到处乱窜,这是需要有所控制的。我经常说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想如何做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做的事情,这个特别重要。要变得更商业更旅游才叫有价值。这个问题不是经济力量可以解决,因为它已经超出经济力量,它必须是城市的 按道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特别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所 另外的一个其实也是我刚刚才说过的,现在的这个混合的文化的发展的观念,城里很多老区都是穷人,穷人应该还住在里面,不能因为他们是穷人就应该搬到到郊区去,那是完全资本主义的观念,我不赞同。我们在杭州过一个中山路改造,当时我就是坚持这个观念,我跟市政府说,如果搞拆迁我就拒绝这个项目,如果让我做这个街道要我认为要改到12米,要让街道变窄,要让它重新恢复步行的气氛。最后我们也局部做成了。目就不能搞拆迁,这是一个前提,这是这个街区能够活的下去的前提,最后我们建筑师取胜,他们同意了。24米 在中国这种大的结构其实已经非常糟糕了,但是局部的解决还是可能的,接下来应该是局部的一块一块的收中国城市里的问题。
记者:您好,我是新华社的记者。我的问题是,王澍的作品里掺杂了很多哲学的思想,你们认为王澍的作品是哲理念多于建筑理念,还是建筑理念为主么
帕伦博勋爵:第一,我们不能够拆分王澍的作品跟他的哲学理念,两者是合二为一的,我们看过他的作品,我们非常认可他的哲学理念,所以才会把2012年的奖颁给他,不是因为其中之一,而是因为两者都是共存的。
记者:您好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要问王老师一个问题,在您的设计师生涯中,有没有给您影响比较大的人您曾经说过中国18世纪明朝李渔与您有很多共同之处,他算不算其中之一呢?
王澍:这个触及到我创作的核心观念,对于时间的讨论,我是相信人和他的创作有可能超越时间的,我这个人生70年代,现在在21世纪工作,就是这样一个背景,李渔就是17世纪,他代表典型的中国的文人,他跟社会主流保持着距离,同时他的生活和他的创作是丰富多彩的,涉及很多的领域:他连西湖游船上的窗花格子应该怎么设都画了很多草图,他不仅是一个写诗作画的人。另外一个重要的就是他把一些看上去不可言传,不可继承的东西认为是可以的。比如他为芥子园画传写的序,就说山水绘画都认为是要秘传的,是不可以大规模教授的,但是从子园出来,就会有很多的中国人可以学习中国的绘画,这对文化的继承特别重要,所以他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人记者:我是新京报的记者。我这个问题提给帕伦博勋爵先生,普利兹克奖在中国城市化建设对决策者层面来说是常有名的,我们看到中国城市化建设有很多地标性的建筑都倾向于找国际上曾经获得普利兹克奖的这些建筑大师设计,类似于包括库哈斯的CCTV新址,您是怎么看待库哈斯,扎哈这些建筑大师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帕伦博勋爵:其实我非常赞同北京现在很多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许多大城市里都会有许多大师们的作尤其在欧洲大家可以看得见。我认同的是城市非常的大,世界非常的广,每一种不同文化或者是建筑方式都有它己共存的地方,而且我非常认同王澍老师所赞成的,就是一定要得取一种平衡,我们这个平衡是任何一面得到胜比如我们现在在英国发现如何去维持平衡才是真正的核心问题,如果什么的东西都不拆,什么东西都保留,没有何的城市化,没有任何的改变,没有任何的现代,我的立场是我们应该站在非常中心的角度,两者都要保留,或是我们是一个完全当然最极端的就是把所有古老都拆除全新重盖,这也是不对的,真正比较好的应该是让建筑界习。自然规划,有一个非常自然的有机的发展,然后从中能够找到我们自己的方向,从中我们才能够得取比较宝贵的记者:我们是中华建筑报的记者,我的问题是问王澍先生,大家都知道王澍先生工作室是业余建筑工作室,在过几十年王先生一直在坚持从自己的心意出发,不为利益驱动的这样一个道路,在另类的路上走的义无反顾。在获普利兹克如此重大奖之后,您受到的关注度以及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会是空前的,您以后的路会走的很难,您觉得前的高度的设计邀请您来做,但是甲方提出很多跟您心意相左的建议和要求,您会拒绝吗? 还能坚持业余创作的态度吗?如果有一个体制内的建筑,甚至像鸟巢或者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能够让您的声名达到王澍:我倒过来答,刚才提到的那些大的标志性建筑有很多很强势的要求,我从来不做这样的项目,那么一般发的情况是,因为有的项目不是完全按大小来论的,因为中国现在很多项目确实都很大,我的看法是,过大尺度的筑往往会使人失去尺度的感觉,人们会失去正常的人在城市里与建筑之间正常的关系,所以我一般都会把大的建想办法消减成小的,这是我一贯的作风,这叫用弱小的东西消减权力大的东西,这是基本的哲学态度。如果甲方够接受我这个态度的话,这个项目我就可能来做,这是我的原则。所以我的工作方式不会变,这就是我的生活方我就是这样活着,也许这个奖来了之后确实是有很多人很诚恳的请求我,其实又是很有意思的项目,我稍微改变点点,原来一年我们只接一个项目,现在决定每年接两个,翻一倍。这是我现在一个基本的想法。
记者:我是来自筑龙网的记者,从王澍老师的作品当中,我能够感受到很深的中国传统人精神,这种精神让我感到英雄和影视之间的关系区别就是能不能被民众所接受,这时候让我联想到建筑师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建师的好心会不会被使用者接受,会不会让我们这些被城市化洪流冲昏头的使用者能够认识到建筑师的好心。在建设计当中,如何解决这种建筑师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引导民众?
王澍:我认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努力的沟通和交流肯定是必要的。像我们做校园,一期建以后就有很多议论,为了能够和大家沟通,我记得光跟这些教授们各种各样正式的讨论会已经开了八个,但是最建成时候仍然有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意见,但是这个因为经过了交流就不会有激烈的影响,因为它总是有一个过我们的中山路改造,施工图画好之后,在施工过程当中,有大量的意见产生,很多居民意见是很小的,比如这个子挡住了我们家30公分,这根柱子必须向左移30公分,对他来说都是很大的事情。当时我经常下现场,最后实讨论不通,政府部门也问我们反映,我们的设计取消,这块不做了,只有这个办法,挑能够讨论通的来做,我觉非常有必要,就是需要跟大家沟通和交流,因为现在的制度是有问题的,它剥夺了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的关系,用者没有机会参与建设过程,设计者也没有时间来倾听使用者的意见,这个过程我觉得特别的需要。我们宁波博馆也出现了这个问题,脚手架拆下了三米,他们就不敢拆了,因为市民反映这个东西太奇怪了,后来我们去市政大讲堂做了1000多人的两个小时报告,反映非常好,拆下来以后大家就欢欣鼓舞,每天一万人参观,每天只能3这就是和使用者的交流。
主持人:今天媒体见面会就到此结束!
人参观的博物馆每天1万人参观,连续三个月100万人去参观,每个人都去了六七次,反复的,所以特别有意思
第二篇:【普利兹克奖大师系列5】 —— 贝聿铭之苏州博物馆2012.01.10
【普里克兹大师系列5】 —— 贝聿铭(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得主)1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
东厢艺廊的基地,北侧是宾州大道,这条大道是华府极重要的干道,是最富纪念性的大道,每一任美国总统由白宫赴国会宣誓就职时,行经的就是宾州大道,而国家每有重大庆典活动或游行时,宾州大道就是活动场所,所以全美国人无不对此大道熟悉。
南侧是华府最大的开放空间陌区,东接第三街遥望国会山庄,西侧隔着第四街与国家艺廊本馆——西厢对峙,基地呈现梯形,是陌区碓一空地,这些条件形成基地的特殊意义。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海岸线之外的人工岛上﹐占地4.5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
而再看建筑的细部,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形窗,又为这座庞然大物增添几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气。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顶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人们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
中国银行总部大厦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74896平方米,地上15层,地下4层,建筑高度57.40米。作为银行办公建筑,无论建筑细节的处理、结构的复杂性,还是建筑楼宇智能化程度,本工程已达到国际最高级别的建筑配置。
共涉及5万平方米的意大利进口凝灰石干挂石材,施工难度大。大厦曾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美国石材协会2001最考究建筑奖。
苏州博物馆
以白墙为纸,以水为面,以石为山所形成的立体水墨画是苏州博物馆最大的特色
【普利兹克大师系列5】 —— 贝聿铭(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得主)2
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
中国驻美大使馆
这个占地约2.3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新馆外墙采用色泽淡雅、质地细腻的中国花岗岩和法国石灰石为材料,与华盛顿地区众多的石灰石传统联邦建筑十分协调。许多建筑工作都由中国工人完成。
使馆建造历时3年,由著名的贝氏建筑师事务所的贝建中和贝礼中、设计,建筑大师贝聿铭也参与其中,该建筑鲜明的体现了贝氏建筑风格。
德国历史博物馆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扩建工程,2003年5月24日落成,是以玻璃和钢铁制成的现代建筑物。扩建工程中用了大量天然石料及玻璃材料,使得新扩建的28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建筑自身即具有“展厅”特色。
这座花了5年时间、耗资约4.99亿港元增建的展览馆,于2003年5月24日落成。也是以玻璃和钢铁制成的现代建筑物。德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奥托迈尔盛赞其为“完美的设计”,见证了已届86岁高龄的贝聿铭宝刀未老。
【普利兹克大师系列5】 —— 贝聿铭(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得主 伊弗森博物馆
卢浮宫扩建
5】 —— 贝聿铭之苏州博物馆
第三篇:2016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半房”设计成就人文关怀的巅峰
2016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半房”设计成就人文关怀的巅峰
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应该是今年最刷存在感的建筑师了吧。他是今年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策展人,新一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大师又帅又酷美国当地时间1月13日,普利兹克建筑奖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宣布,现年48岁的阿拉维纳荣获201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评委会认为:“很少有人能像阿拉维纳一样,将人们对建筑实践需求上升到对艺术追求的高度,同时应对当今社会和经济挑战。”
杭德罗·阿拉维纳是智利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创始人普利兹克先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令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真正伟大的设计建筑师。” 他与他的建筑设计,缘何能获得如此高度的褒扬? Alejandro Aravena于1967年6月22日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1992年,毕业于智利天主教大学,成为一名建筑师。1994年,成立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
不仅在自己的母校任教,也曾是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睿智坚定的眼神先来欣赏几张大师超犇的作品,随意感受一下。Anacleto Angelini UC创新中心项目智利天主教大学连体塔楼(2005 年)智利天主教大学医学院(2004 年)然而真正让阿拉维纳和他的小伙伴们与众不同并为其赢得国际声望的是2004年完成的金塔蒙罗伊住宅项目。这个项目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有限的资金下完成社会保障房建设。这些房子被称为【Half-homes半房】2003年,智利伊基克市要为一个有着30年历史的贫民窟修建社会保障房。这里的贫民家庭都是从农村进入城市,非法占据了市中心半公顷的土地,市中心的土地价格起码比一般的住房要高出3倍左右。但贫民们不愿意搬走(好不容易驻扎下来,哪里能轻易被赶走(⊙o⊙)哦),于是当局希望能够把这批不稳定因素彻底安置下来。
政府找到阿拉维纳,希望他能够设计出这些贫民家庭的住宅。项目的目标是让这些家庭保持他们在中心城市附近地区形成的社交和经济关联,而不是把他们驱赶到城市的外围。因此,最理想的情况下也只能在这5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建造每户36平方米的房屋,而且其成本是正常情况下社会保障住房所能够负担水平的三倍。这个项目中,当地政府会为100户人家每户提供预算补助金7500美元。
这点钱,阿拉维纳大叔要用来为每户家庭买土地、提供基础设施并建造出住房。(噢,大叔当时肯定一脸“Are you kiding me?)
并且,阿拉维纳和他的团队还希望居住在这些房屋内的家庭能够实现中产阶级生活标准,而不是让他们永远住在社会保障房里。
市场上没有任何方案能解决这个难题。
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阿拉维纳大叔表示要听听大家的意见,于是这些家庭召集起来,讨论如何建房。
人民表示最喜欢建造独栋房屋,这样就有足够的空间,还可以各种扩建违法建筑„„like this!不不不,打住,这点儿钱,只够给30个家庭,其他70个肿么办?不患寡而患不均呐!
要不,联排屋也成,也一样有发挥空间„„What about this?No way,只够给60个家庭。那就——能够容纳100个家庭的多层公寓,唯一能兼顾的方案了。
但贫民们表示不接受,并且威胁建筑师们若是敢把他们搞进这种房子住着,他们就绝食抗议搞一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因为,他们依然希望有扩建的空间和机会,这种火柴盒,根本就扼杀了这种需求。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钱给每个人建一栋好的房子,为什么不给每个人建一栋‘半成品’房屋呢,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完善这些房子,”阿拉维纳在接受英国《卫报》电话采访时表示。
于是,阿拉维纳大师用政府的资金,为他们建起了“半个房子”,这半个房子,既能满足人们的最基本居住要求,又能有另一半空间,留给他们以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财力情况来自由发挥。如果你目前没有余力,那么就直接住进去,如果你以后有更好的条件,就可以把另外一半空间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建布置加以完善。
建筑之间形成半开合的社区。预算有限,所以建筑内只有基础的木头梯子和毛坯房风格。但居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修葺属于自己的家。(下图为装修前后对比图)无论是有钱没钱,都同时能够得到满足。
这样的设计,不但用有限的预算完成了所有需求,100个家庭都满意的住宅,但最重要的地方不在这里。
阿拉维纳大叔的目的还在于,这种设计结构,同时能够激励这些家庭努力去工作赚钱,才能进一步扩建自己的住房。他的预想实现了。一年后,房地产价格上涨了两倍,但所有上述家庭都自愿留在原地,并不断改善着自己的家园。这个被违法占据了几十年的贫民窟,变成了一个有良好生活环境的居住小区。
阿拉维纳还将这个模式应用到2010年完成的墨西哥蒙特雷住宅项目中。在墨西哥住宅市场上,能够得到最廉价解决方案要卖到大约3万美元,所以无法惠及穷人。
所以,阿拉维纳开发了智利伊基克住宅的“改进版”,其中,下部是普通住宅,上部是复式公寓,初始成本2万美元,但经过自助式扩建之后,可以达到72平方米的中等收入标准。目前为止,阿拉维纳和他的团队建成了2500多套低成本社会保障住房。
就这样,他把住户的力量利用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整个的设计建造流程中去,既给了自由,又能在最少的预算里面,筑造出最多的安置房。
而这些建筑,不过是他以人为本设计中的一个。
自我建造的力量、常识的力量、或自然的力量,所有这些力量需要被转化成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最终打造的并不是水泥、砖块或木材,而是生活本身。设计的整合力是努力尝试把生命的力量注入建筑的灵魂中。——摘自2014年阿拉维纳TED演讲致敬!
第四篇:路易斯巴拉干在普利茨克奖授奖仪式上的讲话
路易斯巴拉干在普利茨克奖授奖仪式上的讲话
我很荣幸有机会表达我对美国这个对艺术与科学的慷慨赞助者的敬佩之情。他一如既往,超越地理和民族界限,把此殊荣授予一个墨西哥的儿子,从而确定了文化价值的普遍性,特别是墨西哥本土文化的价值。
然而没有人能够把一切成功归结于个人的努力。漠视他人在我设计生涯中所奉献的聪明才智、给予的帮助和鼓励是不尽情理的,这些人是我的同行、摄影师、作家、记者和欣赏我的作品的朋友们。
我要借此机会回顾反思,对我的设计思想作一总结。Jay Prizker先生在普利茨克奖新闻发布中对我过于夸奖了,但他指出了我设计思想的基本点:我入选普利茨克奖是因为我“在建筑创作中卓越地表现了诗的意境”。因此我只是被美所打动和感染的人们的一个象征。现在的建筑刊物不仅缺乏静谧、静默、亲切和惊奇这类概念,而且像美丽、灵感、魔力、魅力、神奇这类词汇也消失了,令人担忧,而所有这些正是我心灵的渴求,虽然我知道我还未能将其在我的创作中充分运用和再现,但它们一直是我不断的追求和创作的指南。宗教与神秘:不承认宗教的精神作用,不承认其引导我们创造艺术现象的神奇力量,就不可能理解艺术和它光辉的历史。二者若缺其一,就不可能有埃及金字塔,也不可能有墨西哥的古代建筑。古希腊神庙和哥特教堂还会存在吗?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惊人成就还会出现吗?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原始文化时期的宗教舞蹈会得到发展吗?我们能够成为那些取之不尽的闻名于世的世界遗产的继承人吗?没有对上帝的向往,我们的星球就会是一片丑陋悲伤的荒原。“非理性的逻辑存在于神秘和所有真正的宗教经历之中,它们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是我的好朋友Edmundo O’Gorman 之言,不管他是否同意,我将其为我所用。
美:哲学家在给这个词下定义是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它含有不可言喻的神秘。自从人们注
意到它在众多方面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美就像一位神使传达神谕,可以被用于纹身,用于选择海贝项链,新娘可以以此其崇拜者对其的承诺,也可以用于日常工具和家用器具的纯粹装饰,更不用说宇宙、宫殿、乃至当今现代技术的工业产品装饰。人类生活失去了美就不配称其为生活。
寂静:在我设计的花园和住宅中,我总是努力使寂静在室内默默细语,在喷水中无声歌唱。
孤独:有与内心深处的孤独为伴,人才得以发现自我。孤独是个好伙伴,我的建筑不是为那些害怕和躲避孤独的人而设计。
宁静:宁静是解除痛苦和恐惧的真正伟大的良药。无论是奢华还是简历,建筑师的职责是使宁静成为家中的常客,这在今天更有必要。(关心人的心理需要)在我的设计生涯中,我一直在努力创造宁静,但要注意避免因为色彩使用不当而破坏宁静。(宁静的色彩)
欢乐:人怎么能忘记欢乐呢?我认为艺术作品只有传达了寂静的欢乐和宁静的意境才能达到完美。
死亡:死亡的确定性是行动的源泉,也就是生命的源泉,在艺术作品中朦朦胧胧的宗教气氛中,生命战胜死亡。
花园:在创造花园的过程中,建筑师邀请自然王国为伴。在美丽的花园中,神圣的自然无处不在。但是,自然按照人的尺度被浓缩,成为抵御现代生活侵蚀最有效的庇护所。斐迪南贝克告诉我们:“花园之魂按照人的意愿蕴藏了极大的宁静安谧。”我渴望创造完美的花园就是因为受到贝克的影响。贝克在谈到他在Les Colombiers设计的花园时说:“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我所做的只不过是加入我们所面临的这个巨大的体系:通过创造一种具有宁静之趣的恬静的场所,实实在在地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是许多寻求与自然接触的人们的共同愿望。”显然,花园必须把神秘与宁静和欢乐融为一体。没有比粗俗的花园更粗俗的表达方式
了。
在墨西哥城南面,有一块巨大的火山岩地貌,这是一处荒野之地,我被这里的自然景观所震撼,决定设计一些花园,按照人的尺度,浓缩这一奇景,但不破坏原始景观。走在熔岩的缝隙间,在高大宏伟、形态生动的熔岩构成的墙裙下的荫凉处,我突然惊喜地发现了小块神秘的绿色谷地,这些被牧羊人称之为‘宝石’的小块绿地被奇形怪状、变幻莫测的熔岩所包围,这是史前狂风在融化着的熔岩上作用的结果。这些‘宝石’的意外发现给我的心灵带来的震动好似穿过阿尔罕布拉宫黑暗狭长的通道,突然进入隐藏在古代宫殿中的内花园一样,宁静、寂静和孤独,我觉得不论规模大小,它围合了一个完美的花园,不亚于一个完整的宇宙世界。
这次难忘的梦幻经历时时伴随着我,因此,从设计第一个花园开始,我总是试图从西班牙摩尔人的美学智慧和经历中捕捉灵感,这绝非偶然。
喷水:喷水给我们带来安宁、快乐和悠闲的感觉,令人着迷,能唤起对遥远世界的梦幻,这正是喷水之精神缩影。
无论是在清醒时还是在睡梦中,对童年时代的喷水的甜美记忆一直伴随着我。我回忆童年时代的喷水,水坝上的疏导渠,荒芜的果园伸出的墨色水池,修道院庭院中的石砌浅水池,乡间的涓涓泉水,古木映照在水面的波光倩影,还有古老的高架渠,它常常使人联想起罗马帝国时期彩虹飘带似的水渠,把珍贵的水流从遥远的地平线送往各处。
建筑:正如Emilio Ambasz在《路易斯巴拉干的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Luis Barragan)——纽约现代艺术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出版——一说中所说,我的建筑就是我的自传。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以童年和青年时代在父亲的牧场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所以他的语汇是个人的,人们应该学习的不是拿来用,因为这些之所以具有诗意,是由他的记忆情感诱发的)在我的作品中,我总是努力使那些历时久远的时代所流传下来的魔
术、技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墨西哥的乡村和城镇中朴实无华的建筑给人带来的启示一直是我灵感的源泉。比如:白色的墙面,宁静的庭院和果园,五彩缤纷的街道,简陋而威严的乡村广场和围绕其周围的凉廊。这里的传统与北非和摩洛哥的村庄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感触与回忆),它们丰富了我对建筑简洁之美的理解力。
作为一个天主教徒,我常常怀着敬意去探访现已空旷的历史悠久的修道院建筑,这是我们从强烈的宗教信仰和殖民时代前辈们的建筑智慧中继承的遗产。置身于空旷僻静的回廊和庭院中,我总是被这里宁静祥和的气氛所感动。我多么希望这种美好的感觉能在我的作品中留下痕迹。
观察的艺术:学会如何观察对建筑师是十分必要的,我的意思是,观察的视野不要被理性分析所左右。说道观察,我要借此机会向我的好朋友表示敬意,他通过自己准确无误的美学品味告诉我们,带着纯真去观察是一门高难度的艺术,他就是墨西哥画家Jesus Reyes Ferreira,坦白地说,他的教诲使我收益匪浅。
我在这里引用我的艺术界的另一位伟大的朋友、诗人Carlos Pellicer的诗句来说明这一点,应该说是恰如其分:
通过视觉,我们领悟好坏;
视而不吾,灵魂失去希望。
怀旧情感:怀旧是我们对自己的过去富有诗意的想象意识,艺术家自己的过去是他创作的原动力。建筑师必须倾听、留意自己怀旧情感的自然流露。
我的这些思想和理念是我和我的同事,也是我的朋友,年青的建筑师Paul Ferrera以及
我的几位合作者的共识,我们相信这些思想中的美学真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人类生存状态的品质,我们一直而且希望继续在这种理念的鼓励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