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神文明建设:31年清理河边垃圾 农民环保志愿者甘做家乡河的“保护神”
31年清理河边垃圾 农民环保志愿者甘做家乡河的“保护神”
没有人理解他,甚至是他的家人。
“所有能骂人憨、骂人傻的词,都往我身上招呼过。不是我不在乎,而是我觉得总得有人去做这些事。”老吕这样说。
他31年捡拾“母亲河”垃圾,捡起来的垃圾装满了近2万个编织袋,巡视河面,他来回累计走了近4万里路。绿化山林,宣传环保,他始终以一个农民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坚持着。他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也许老吕的路没有走对,但是老吕还是会坚持,一直到死。”他被称为“碧流河守护神”,他就是辽宁省盖州市什字街镇邢家沟村村民吕庆荣。
1、刺骨寒风中,他只身一人在河边检垃圾。
东北的三九天,寒气袭人,盖州零下20多度的气温更让人恨不得躲在家里不出来。2016年1月11日上午,记者电话联系了吕庆荣,表达了想到他家采访的意愿。吕庆荣随口就说:“别去我家了,我正在碧流河边捡垃圾呢。”
驱车4个小时后,记者赶到了碧流河水库,冰冷的河床边只有一个瘦小的中年人,不时弯着腰捡着什么往手边的黄色编织袋里装。记者拨打吕庆荣的手机,河边的那人掏出手机环顾了一下四周,看到了站在十几米外的记者,并挥了挥手。几分钟后,穿着单薄的吕庆荣拖着满满一袋的垃圾来到岸上。当被问到为何来河边捡这些垃圾时,吕庆荣说:“这是大连市老百姓饮用水的水源地,如果河水受到污染,大连人就喝不上干净的水了。”
2.老吕的环保路:30多年、4万多里、近2万个垃圾袋 “小的时候,奶奶经常把我带到山上,山上到处都是一人抱粗的树。狍子、黄鼠狼、山鸡,走几步就能随处看到这些动物。碧流河的水面宽阔,河水清澈,里面生长着各种鱼,还有鳖,当时真的很美,”老吕回忆说。
不过,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村里的环境状况渐渐变差了,“村里人在山上开荒、种田,最严重的还是放牧,我们这里主产绒山羊,很多人就到山上放羊,山上的树都给毁了。”说起这些,老吕感到很惋惜。
1981年,老吕参军到部队,服现役期间,他自修了大学的课程,开拓了自己的视野。然而,3年后退役回到家乡时,他发现山上的树已经没有了,狐狸、狍子、山鸡更是没了踪影。
更让老吕痛心的是家乡的碧流河,村里的垃圾都往河里倒,甚至还有过年没放完的鞭炮和村里电池厂的不合格电池也往河里扔。“我知道这些炮药的成分,还有电池,里面有汞,要是泄漏了,对河水的污染特别大。”吕庆荣说。
看到这种状况,老吕再也坐不住了,他用牛车将这些污染物清理后拉了出来,“当时装了两麻袋,我记得很清楚,最后埋到了远离河边三四公里的地方。”老吕说。当时的老吕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改变家乡环境。
于是,1984年也就成了老吕环保生涯的起点。打那之后,老吕固定每个月去碧流河边两次,沿途捡拾丢弃在河边的垃圾,从他的住处到碧流河水源地,一个来回就要30公里。“30多年下来,粗粗地算一下,也有4万多里了,装垃圾的塑料袋也用了近2万个。” 吕庆荣感慨,装垃圾的袋子价格从2分钱一个涨到1块钱一个,自己也从一个毛头小伙儿长成了两鬓斑白的小老头,他说:“2006年以后,我就开始骑自行车到水库清理垃圾。现在,身体明显感觉不如从前。我能坚持这么多年,自己也觉得难得,但我要坚持下去。” 3.心系家乡环保 他是碧流河的守护神
从住处前往碧流河边,前十多年,吕庆荣靠两条腿走;近十多年,他会搭乘顺路邻居的摩托车过去。
2007年底,吕庆荣花2万多元给儿子买了一辆农用车,从那以后,他就坐车去捡。但不论交通方式如何变化,在河边、河床里,老吕还是一如既往蹲在那里,拾起一双双烂鞋,捡起一个个农药瓶、塑料袋……
吕庆荣不仅对水源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大山的感情同样炽热。十几年前,吕庆荣东拼西凑借来3万元钱,承包了600多亩荒山,因为财力有限,他一边保护植被,一边栽种各种树木,不断增加树木的品种。光阴荏苒,昔日的荒山如今已变成了花果山,翠绿的林木中时而传来布谷鸟的幽长鸣叫,阵阵风吹过,山上响起了松涛,夜莺、百灵、腊子成了山林中的常客,狍子、山兔、山狸、貉子、獾子在梯田的果树下觅食、奔跑。
吕庆荣还用卖山野菜、鸡蛋、水果攒下的6000元钱,在盖州与普兰店、盖州与庄河交界地分别竖起两块碑。正面写着“关爱生命之水,保护母亲之河”,背面则是碧流河水源地的简介。
2009年6月5日在盖州市什字街镇党委和镇政府支持下,由吕庆荣带头,成立了盖州市什字街镇环保协会,会员2730人,协会每月定期搞两次捡拾垃圾活动。2013年4月20日,营口市各界市民800多人、50余台大小车辆去距离市区110公里外的老吕的家乡,义务在他家的荒山上种下“尚德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被他的事迹感染,志愿保护环境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除了热衷于环保事业,吕庆荣还爱好创作,他在《山上人家》诗中这样说:“留在春夜绿海花开,留在夏日莺飞草长……我没有后悔这些景象,鱼不知水的苦涩,鸟不知树的悲伤……不是陶渊明偏爱着菊花,菊花过后便没有别的花香。”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这位热心老哥钟情于环保的缘由——正是因为他已经化身为鱼、为鸟,无比热爱家乡,才有了这种倾心环保、倾情于家乡的浓厚深情。
编辑点评
吕庆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也是个不平凡的劳动者,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辽河边上书写着自己的故事。他三十多年坚持做义务环保志愿者,不仅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更赢得了家乡的青山绿水。他就是一张靓丽的名片,代表着民间环保的力量,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有人人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我们的家园才能更美丽。
(摘自《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