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信息化创新问题剖析(微课、翻转课堂的讨论)专题

时间:2019-05-15 05:1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信息化创新问题剖析(微课、翻转课堂的讨论)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信息化创新问题剖析(微课、翻转课堂的讨论)专题》。

第一篇:2015-信息化创新问题剖析(微课、翻转课堂的讨论)专题

微课、翻转课堂讨论再起波澜............................................................................2 《翻转课堂的实践困惑及应对策略》................................................................4 最好的回应是把事情做出来................................................................................4 翻转课堂的前世今生..........................................................................................10 杂谈“课改”(乱说“课”)..............................................................................14

微课、翻转课堂讨论再起波澜

(2015-01-29 03:20:32)“王老师好,明晚有空?” “张局好,有事吗?”

“黎老师明晚想见您,在珠江新城,黎老师向你问好,焦院也来。” “好,一定来” “要带N本书”

“书还没到手哦,还在邮寄途中” “黎老师还想你搞个新书发布会”

这是我和天河教育局的张伟春在微信里的一段对话。听说加厚老师来了,我当然得去。张局提到的我的新书,就是刚刚上市的《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

原以为就我们几个人陪黎老师吃一餐饭,没想到来了一大帮人。有知名企业家,某大学的校长,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发起人付彦军,还有90后创业者、超级课程表的余佳文等。

吃饭时,我坐在黎老师和余佳文这一老一少之间。大部分时间,黎老师在跟我谈他今天培训的主题,就是围绕我那篇《直面日常教育的真相》博文,和汪晓东、李月霞合写的关于翻转课堂的教育叙事展开的大讨论。我那篇博文对汪晓东、李月霞的教育叙事进行了点评,没想到黎老师会如此重视,把它作为培训的主要案例进行剖析。

吃得差不多时,张局过来对我说,我们几个先走,到黎老师住的酒店再聊聊。我也正有此意,因为席上人多,我和黎老师聊得还不尽兴。

于是我们坐焦老师的车来到了黎老师住的酒店。一进房间,黎老师就问我今晚住哪里,最晚几点要走。我说住番禺,地铁最晚开到十一点。张局说,还可以谈40分钟左右,黎老师说那抓紧时间马上工作。于是立即打开电脑,先将今天培训的内容拷贝给我,然后开始详细描述培训的过程:首先把我那篇文章和汪李的叙事作为案例,通过扫描微信二维码形式,让参加培训的中小学老师在手机里阅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黎老师给我看了老师们的评论,然后对着汪李的叙事,逐字逐句地进行评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还

建议我告诉晓东,能否把他们当时做的微课与教案上传到土豆网,让大家共享。因为没看到微课视频和教案,很多问题只能靠猜测。焦老师也在一旁不时插话补充。

最后,张局提醒说,还有3分钟时间就必须走了,否则赶不上地铁了。黎老师才不得不终止谈话,并坚持送我们到楼下。告别时,张局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竹立,你知道今晚的目的是什么吗,就是为了给你“洗脑”,因为只有你这个“问号”也转变了,微课与翻转课堂才能向前发展。我这时才恍然大悟。

因为我近两年围绕微课与翻转课堂发表过几篇文章和谈话,提出了一些反思与自己的观点。教育技术圈里的人都知道,我曾经用标点符号比喻黎老师、焦老师和我自己,黎老师是逗号,焦老师是感叹号,我是问号,这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学术倾向。

黎老师建议围绕我的文章和汪李的叙事展开一次全国大讨论,甚至提出可以由我们几个人连同汪晓东、李月霞围绕那篇叙事逐字逐句进行分析点评。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不知有没有杂志愿意就此做一个策划,并刊登我们的文章。

回到家里已近十二点了,稍事休息即上床睡觉,但翻来覆去一直到凌晨三点多钟都睡不着,索性下床打开电脑先把这件事情记上。今晚的讨论内容太丰富了,我发现自己与黎老师他们的观点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有小小的区别。至于这些异同点到底在哪些地方,还需在进一步思考消化后再专文讨论。

黎老师是我十分敬爱的师长,焦老师、张局也是我非常尊敬的朋友,就像黎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几个人在一起,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也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只是对学术问题感兴趣,有很多共同的话题,每次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完的问题。今晚也是如此。

张局告诉我,黎老师在我上厕所的时候,对我有一句评价:王竹立是一个很沉静的人,很有独立思考,高尚,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除了“高尚”一词(如果我没听错的话)我绝对配不上之外,其他评价我都认可。

直觉告诉我,关于微课与翻转课堂的讨论,可能会再掀起一个高潮。

《翻转课堂的实践困惑及应对策略》

《中国教育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f4df590101i3er.html 最好的回应是把事情做出来

——兼答王竹立老师关于翻转课堂案例的评论 汪晓东

(本文即将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4月期)“争吵”的乐趣

我应该是最早知道王竹立老师要点评我们所写案例的人。我清晰地记得,是在北京首都机场候机时接到王老师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看到了我们写的案例(其时我尚未拿到2014年12期杂志),打算写一篇点评文章,还不无“虚伪”地征询我的意见。

我不知道他具体会怎么写,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大唱赞歌。我们俩见面次数不多,见面主要就是“争吵”,而且可以持续争论几个小时,大多是围绕教学问题。这并非代表我和王老师分歧很大。恰恰相反,我们在大多数问题上都持有共识,只是我们都知道自己不需要用对方的赞许来获得对自身的肯定,所以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争论我们关心的问题。

同样,对于王老师的这篇评论,我认为很多地方都是有道理的。网上有不少朋友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些我也觉得挺有道理,所以开始我并不想写文章去回应——与其花时间去争论,还不如多做些实践。但我没想到这个案例会引发如此多的争论,包括高校学者、行政部门领导、一线教师,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王竹立老师还在另一篇博文《微课、翻转课堂讨论再起波澜》中预言将掀起关于微课和翻转课堂讨论的另一个高潮。所以当编辑再次问我是否要回应时,我还是答应了。意料外的反响

说实话,我没想到我们的案例会引发这么大的反响。在我看来,这根本

就是小事一桩,因为这种失败的情况我见得太多了。

我目前做微课和翻转课堂实践主要有三个领域:一是我自己在大学的课堂,两门课,前后做了两年多;二是中小学,主要是广州市天河区的五所学校,持续了两年,其中有一所学校后来退出了;三是一所技师学校,属于职业教育范畴,2014年底开始,做了第一轮实践,今年还将继续。

有一次我指导一位中学英语老师设计了一个用翻转课堂开展英文写作教学的方案。试教下来,我和那位老师都觉得效果不错,但遭到教研员的激烈批判。后来我建议那位老师做个对比实验,在两个平行班用翻转和不翻转的方法分别教学,然后比对效果。实验做完了,教师主观感受和初步分析都觉得翻转的效果好,但最终的数据分析却没有做完。中断的原因是,为了分析更客观,我让那位老师找两位同科组的老师帮她批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作文。结果她告诉我,大家都很忙,没有时间帮改作文。我到现在都很难接受这个结果:实验都做完了,竟然卡在这个环节。本来这篇文章也是我们系列文章中的一篇,最终却难产了。

也许有的朋友会认为,这可能是个借口,改几十本作文而已,难道找不到人帮忙?我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后来我意识到,这其实只是这位老师参与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一年多来所遇到的诸多困难的一个集中爆发而已。我常去这所学校听课、研讨,校领导也很重视,但学校的工作就是这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太可能为了某些教师做教学实验,就免去她其他工作。所以参与教改的实验教师,需要额外付出很多,能坚持下来的也不容易。我们项目校的实验教师流动性也很大——有些人试过了,退出了,有些人又被吸引进来了——这就是现实。

我还遇到过一件有趣的事情。我指导的一位技师学校的老师,第一轮实践完毕,他迟迟没有跟我联系讨论实验的情况和改进。我忍不住打电话给他,电话那头传来情绪低落的声音:“汪博士,这次的实验做得很失败,我觉得可能翻转课堂在我们技师学院不太适合。”我问为什么,他告诉我前置学习的工作单完成情况不理想,课堂讨论时又没有把握好节奏,教学环节完成不理想,所以他也没有信心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后测和调查。在我的强烈要求下,他补了一个后测,但一直不愿去做测试结果的分析。后来我专门跑去他的学

校,中午请他在学校旁边的餐馆吃饭,在饭桌上我们把后测的结果统计出来了。结果显示,在主要的两个知识点上,实验班(翻转)比对照班(常规)平均得分都高出20%~30%。从此他信心倍增,后几轮实验都做得饶有趣味。

我自己在大学教学的翻转课堂实践中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我的现代教育技术课是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的。第一次上课进机房的时候,我就傻了眼。设备老化不用说(差不多十年前建的),关键是学生用的电脑没有配耳机,没法看微课。于是我打电话给教务员,请她帮我换一个有耳机的机房,答复是只有这间机房了。我不死心,课间休息在楼上楼下跑了一圈,发现有一间机房空着。于是又打电话给教务员询问。过了一会儿,教务员打回来问我:“汪老师,你确定要用这间机房吗?”我说:“确定。”教务员迟疑了一会儿告诉我,这间机房之所以没排课,就是因为机房太旧(也差不多十年了),没人愿意用。最后我搬进了这间全学校第二差的机房,在那里搞了一年多的翻转课堂实验(我另一门用翻转课堂模式上的专业英语课是在普通教室上的)。即便没有调换机房,我也会坚持做翻转课堂。事实上,第一节课我就和学生讨论过了,如果找不到新的机房,就请大家以后上课把自己手机上的耳机带来,学生表示完全没问题。

这样的故事我还有很多。做微课、翻转课堂,遇到的困难不会少,不用说教学方面的困难,就是场地和设备已经可以难倒一批人了。所以我基本赞同王竹立老师评论文章中关于翻转课堂难以推广的分析。我们当时写那篇案例的原因之一也是想告诉大家取得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做还是不做,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对翻转课堂失去了信心。如果大家回过头去看看我们从2014年1月开始发的关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系列文章,不难发现,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就我本人而言,我之所以愿意花那么大代价在自己的课堂中做“翻转”,恰恰是因为它能解决我教学中的很多问题。

与大多数实践翻转课堂的教师不同,我选择实验的两门课,都是我难以对付的课程。从学生评分来看,专业英语课曾经是我得分最低的课,现代教育技术则是我之前从未上过的课,并且教的是体育系的学生。从这两年的实践来看,效果还不错,特别是专业英语,“翻转”的这两个学期,学生评分

都高达97分(满分100),是我拿过的学生评价的最高分,同时从前后测分析和调查来看,教学效果也很不错。换句话说,通过翻转课堂,专业英语从我教得最差的一门课一跃变成我教得最好的课。现代教育技术效果也不错,我们做了一年,实验了三个不同的班,总体数据还在分析,但初步分析的结果基本令我们满意。正是因为在教学上有效果,我才有动力持续做下去,否则,我也早就加入退出者的行列了。

因此,当我看到有朋友从我们写的案例推导出“翻转课堂是行不通”这一结论时,我只能苦笑。也许是我的文章没写明白,也许是他们只看到了我这个失败的案例而没有看到我们系列中的其他文章。激情并不都是美好的,有时候也会害人

关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目前我听到的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一派是热情鼓吹,认为这些东西非常好,代表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另一派是认为不可行,根本不现实。

我属于中间派,或者说骑墙派。一方面,我本身就是鼓吹者。从微课的酝酿、诞生开始,我就参与其中。我也早在2012年就用自己的课堂做了一个学期的翻转课堂实践。我自觉我能理解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价值,也确实从中获得了益处,所以我自然愿意去推广它们。但另一方面,我对批评者们提到的各种困难和阻力又有切肤之痛,毕竟大部分问题我在自己的教学和项目中都遇到过。我也经常问自己:微课和翻转课堂到底能走多远?

“微课到底能走多远?”这是我在“全国首届微课建设与创新应用高峰论坛”(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于2014年1月在顺德召开)上发言时提出的问题。回顾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史,新名词和新理论层出不穷,从e-mail到课件再到资源库,从WebQuest到专题教学网站再到博客教学,两三年就有一个新名词,但真正落到教学一线的有几个?这些名词和理念都是好东西,为何大部分都走向失败的下场了呢?殷鉴不远,我们自然需要警惕微课是否也会重蹈覆辙。

有很多学者和教师都分析过这个问题,我还有一个较“另类”的看法——有些时候,我们是被激情给害了。

每当一项新技术或一个新教学模式出来的时候,就有很多人鼓吹它的好

处。这固然有必要,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我们在推销这些新东西的时候过高地估计了它的效果,同时又过低地估计了它的复杂度,那么就很有可能给一线老师一种错觉,即这个东西一用就灵、立竿见影。

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一旦教师在实践中受到了挫折,没有达到宣传所鼓吹的效果,更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对教改失去信心乃至怀疑和反对。

我在与一线老师的交流中,就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早就试过了,不行。”这些人的质疑比一般没有尝试过的教师更有分量,因为他们确实尝试过,并且失败了。前述我指导的那位职教老师的第一次尝试,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其实他并没有完全失败,只是他对困难的预期不足和对成功的期望太高,因而产生了失望的心理。如果不是我强迫他做那个后测,证明了翻转课堂的效果,恐怕他不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事实上,他当时就明确地在电话中告诉我,不想再试了。

激情不都是美好的,有时候也会害人,特别是当大家都坚信应该变革却不知道该如何变革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不容置疑的论断、简洁的路径、美好的未来,往往会把事情带向反面,但烦琐的技术方案、渐进式的变革、妥协的艺术恐怕才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写那篇案例之前,我们是打算写一篇研究文章,讨论翻转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但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当然出现这个结果我觉得也很正常,因为李月霞是第一次尝试,而且她凭借之前累积起来的教学经验,自然不会在意我的提醒。她曾略带嘲讽地问我:“如果让你们这些专家做节微课来翻转一下,你说效果会怎样?”我竟无言以对。

当然,我不是说如果李月霞全盘采纳了我的建议,这轮实验就一定能成功。我相信仍然是失败的几率比较大。听过我讲座的朋友可能还记得,我对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有一个比较极端的论断——“头三次的实验一定是失败的”——这是基于自己的实践和观察总结出来的经验。毕竟,教学是要由教师自己去实施的,专家们所能做的只是提出建议,更何况,我这种专家自己也未必就真的搞清楚了。所以我完全能够接受李月霞第一次实践的失败,难得的是,她也能够接受。

这轮实验之后,李月霞对微课和翻转课堂的认识有一个较大的改变,从

曾经的轻视到重新审视,也意识到这绝不仅是个热情问题,而是一种细致的技术性工作。后来她们又尝试了一次,效果就好很多。以叙事的方式来写那篇案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这种转变。最好的回应是把事情做出来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恰逢柴静的《穹顶之下》发布。这个视频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从教学角度看,我是非常欣赏这个视频的,也许我会专门就此写一篇文章。但引发我另一方面思考的是,柴静给我们展现了一种行动力。她觉得雾霾必须治理,她就去拍这个视频,去一点一点地推动雾霾的治理。这件事注定要载入雾霾治理的史册。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有问题,我觉得微课和翻转课堂好,那我是不是也应该自己动手做些微课拿到课堂中用呢?我可否像她一样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实践去告诉别人,微课和翻转课堂是有用的、是可用的,而不是仅仅做个“理论家”?

两个多月前,当李月霞得知王竹立老师要对我们写的翻转课堂案例《一朵带刺的玫瑰》进行评论时,略带担忧地问我将如何回应,我说: “最好的回应是把事情做出来”。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中小学微课应用”系列文章(2014年1月起,每期一篇)列表

1.微课的外在特点与核心特征

2.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3.翻转课堂初探:微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4.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5.“四研两思考”的微课研究模式探析 6.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的常态化试验 7.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9.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0.课堂翻转后 教师如何“教”——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应用题》谈起

11.安全教育型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以美国《枪击事件生存指南》微课为例

12.翻转课堂:一朵带刺的玫瑰——一节微课的多重叙事

翻转课堂的前世今生

汪晓东--本文发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10期 我在翻转课堂的讲座、培训和活动中,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翻转课堂和导学案(或者是探究学习/生本教育/PBL/WebQuest等)有什么不同。因为很多教师以前做过导学案等,他们觉得以前做的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很相似,搞不清楚二者之间有何差别。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一般是:“没有不同,你就把翻转课堂当导学案等来做,无非是增加了微课这种新的学习资源。”之所以这样回答是有原因的。最开始的时候,我会试图去解释二者之间的差异,但发现越解释大家越困惑,导致提问者对翻转课堂产生畏惧,觉得自己搞不清楚,不敢去尝试。后来我模糊处理,大家反而释然,一下觉得翻转课堂亲切了许多,不再过多纠缠于概念上的辨析。

对于中小学一线的教师,我认为这是个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先消除他们的畏惧感,让他们做起来,然后在做的过程中再慢慢引导他们去分析和比较,这样事情容易往前推动。但这始终是一个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二者之间究竟有何异同,操作方法上有何差异,若要推动翻转课堂深入实践,真正发挥翻转课堂的功效,这个问题必须得回答清楚。

翻转课堂产生于现实的教学需求

翻转课堂最早是在科罗拉多州林地高中出现的。尝试这种教学形式的两位化学老师,他们最初的目标并不是课堂教学改革,而是为了解决学生缺课、补课的问题。他们希望通过发布教学视频,帮助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按时到校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无论是否缺课)观看这些教学视频,他们发现课堂的教学也要做出改变。因为学生们提前看过教学视

频,到课堂上就不需要教师从头再讲一遍,而是直接提出观看视频中产生的问题,希望教师答疑解惑。最后,两位老师干脆把教学流程改变了,课堂上不再讲新课,而是让学生提前看视频,课堂上做练习和答疑解惑。出乎意料的是,这种方式学生更喜欢,而且可以学得更好,因为它可以帮助教师节省出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对学生做个性化的答疑和辅导。随后这种教学方式逐步流传开,慢慢形成了今天所谓的翻转课堂。

从翻转课堂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产生并不是基于某种新的教育理念,而是为了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人们对它的解读和分析是事后的理论概括和反思。翻转课堂之所以在国内外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恰好符合了时下对教学变革的期望,也暗合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在这一点上,翻转课堂和导学案、探究教学等有高度的相似性。

回溯翻转课堂的成长基因

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导学案等,都遵循“先学后教”和“任务驱动”的理念,形式上一般都是以任务为主线,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最终引导学生理解和建构所学内容的结构体系。

这个流程,根本上是基于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做中学”理念。在杜威看来,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内容、以讲授为方法”的教学理念是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和规律的。因此,杜威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形式”的教学方法,奠定了近现代欧美教育教学的基石。时下欧美流行的各种教学方式,都可以窥出“做中学”的影子。

这一观点与国人对教学的观感和理解是完全不同的。打个比方,虽然国内外都使用“教学”一词,但在各自头脑中映射出来的场景可是大相径庭。对于国人而言,说到上课,脑子里浮现出的是这样一种场景:一位教师夹着一本教材来到教室里,滔滔不绝讲一节课,学生则在下面不断地记笔记;而对于欧美人士,上课可能意味着另一种场景:一位教师带着一堆资料来到教室,把这些资料分发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做,再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时不时发表一些看法,最后总结几句就下课。

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导学案等,都是源于欧美的舶来品或其衍生物,因此这些教学模式所秉持的最基本的教学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尽管在操作层面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理论根基没有不同。好比一根枝上长出的不同花朵,虽然外观、形态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基因和结构却没有本质的差异。

翻转课堂是对导学案等的超越

在我看来,翻转课堂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态的导学案或PBL等,或者说是后者的发展和细化,至少在下述两个方面有所改进。

1.对学习阶段的划分和关联有更明确的界定

以往导学案等虽也强调“先学后教”,但对学习活动各个阶段需要达成的目标并没有做特别要求,而翻转课堂在教学阶段上进一步做了明确:在“先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部分内容教师在“后教”阶段是不会重复讲解的。在“后教”阶段,教师的主要目标是答疑解惑和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提升,同时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对学生“先学”的情况进行客观而具体的分析,以便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这就是处于“先学”和“后教”之间的“学习反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学定教”。

2.对学生的认知有更好的支撑

以往导学案等提供给学生“先学”阶段的资源多为教材或其他文本阅读材料,少数辅以视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很少提供教师讲解的视频资源。而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困惑,这些困惑有时候是无法通过阅读文本或观看多媒体资源能够解决的。换句话说,在某些难点和重点的学习上,还是需要教师来讲解或指导的,否则,教学就可以不需要教师了。

微课作为一种教师讲解的视频,可以更好地在学生出现认知困难的时候为学生提供支撑,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中无法自己完成的概念转换或规则推导等活动。有了这种资源,才能更好地达成“先学”目标,也为“后教”节省出更多的课堂时间,以便答疑解惑和总结提升。在翻转课堂中,还特别设置了作业这个环节。它可以让学生在“先学”阶段更专注,对所学内容理解更透彻。更重要的是,作业可以作为检测和分析“先学”效果的工具,以便教师更好地调整“后教”的活动。

上述两点是翻转课堂对导学案等的发展和超越。对比不难发现,翻转课堂可以看作是导学案等的改进版,尽管看起来前者并不是从后者派生出来的。事实上,上述两点与其说是翻转课堂相比导学案等的优点,不如说是翻转课堂应该要超越导学案的发展方向,毕竟在已有的实践和研究中,翻转课堂这些方面的做法还不是很成熟。

翻转课堂能否真正变革课堂教学?

有些人对翻转课堂的期望值很高,觉得它可以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可以实现教育教学的变革,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这样的期望本身并没有错,但从过去十多年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中,并不能找到充分的证据来支撑这种期望。导学案、生本教育、PBL、WebQuest等名词,都曾经被寄予过相同的厚望,但没有一个做到过。过去十多年间,这些名词先后涌现。每一个新名词出现,都可以让教育领域热闹一阵子,但热闹过后,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并没有发生改变,当下的教学总体上来说和十多年前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这样的结果不难理解。这是由教学活动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所决定的。教学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稳定系统,其中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必然伴随着许多相关要素的变革。在一个稳定系统内部,任何变化都是非常困难的,都很可能在系统的整体作用下被拉回去。

有些同仁认为,翻转课堂发展的关键在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观念转变了,就自然能够顺利实现教学的变革。但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乐观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时候,教师通过讲座、会议、培训等形式的学习,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观念,也乐于去尝试改变。但在实践中,由于自身的理解、外部的条件或操作的方法等方面不够完善,又缺乏充足的指引,教学变革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时候,改革者很容易对原有的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否定,从而关闭教学变革的大门。更可怕的是,这些尝试过、失败了的教师,很有可能成为改革最坚定的反对者,并且是很有影响力的反对者——因为他们有失败的经验作为论据。因此,教学变革并不仅仅是一种观念的变革,或者说,观念的变革必须有行为的变革和结果的变革相伴随,否则观念的变革只能停留在空想的层面而不能对实践产生实际的价值。这也正是翻转课堂面临的最大挑战。

虽然翻转课堂是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对它也抱有很高的期望,但翻转课堂究竟如何操作,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如何把握,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并不算丰富。无论是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指导的撰写、学习任务的分解和递进、学习资源的分类和分层,还是练习题的设计、检测结果的分析,抑或是小组研讨的组织、答疑解惑的办法,都有待教师和研究者去实践、反思和总结。我认为当下更需要的是翻转课堂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

虽然做了两年多的课堂实践,但我依然感觉,翻转课堂无论在横向结构上的细化,还是纵向操作上的具象,都仍有大量值得探索的问题,但,这也是翻转课堂如此吸引我的原因。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杂谈“课改”(乱说“课”)

(此文,曾发表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第四期。现有修改。)

近些日子以来,貌似一场“课改”在席卷大江南北。微课、微格课、慕课、翻转课„„,这些课,让无数专家、领导、老师„„津津乐道、甚嚣尘上。

在这么一个浮躁的大背景之下,一些老师,也不再认真钻研课标、不认真研读教材、不认真分析学情„„,而是痴迷于“这课”、“那课”。

无论什么课,有两个方面是永恒不变的。一是学习者,二是教育者。多少年以来,世界各国,常规课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导入、新课、活动、小结、练习„„,这一套模式也一代代传承着。在传承过程中,学习者、教育者,不断根据自己的特点,做一些调整、完善,但是,始终没有颠覆。

纵观当今形势,这场席卷大江南北的“课改”,很多倡导者都高举着“XXX”大旗,貌似想对传统课堂来一次“颠覆”。想完全颠覆“中式课堂”?不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完全颠覆”?教育教学的本质——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决定的!

在这里,不想对微课、翻转课„„等课评头论足。但凡新生事物,有其

自身的生命力,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我认为,常规课好似我一日三餐中的白米饭,微课、翻转课、慕课„„好似水饺、面条、冷盘、热炒„„。在我的一生中,餐桌上白米饭是永恒的主基调,水饺、面条、冷盘、热炒„„只能是陪衬,不可能改变我的生活习性,哪怕有朝一日,我移居异国他乡,也不会改变。

大厨一盘菜肴上桌,盘子边上的装饰再怎么“花里胡哨”也仅仅是装饰,不可能“喧宾夺主”,否则就注定是“失败”。

也就是说,常规的“中式课堂”那一套在教学中得到检验的、有效的教学环节,不会被“颠覆”,那些新生的微课、慕课、翻转课„„,会让“中式课堂”更丰富多彩。

如果那些新生的“课”,真能“颠覆”传统“中式课堂”,那么,全国也无需那么多老师了,只需寥寥几百特级教师们。请这些特级教师,把各版本教材中的各学科、各学段、各章节、各小节的课,录播一下,刻盘发放给全国的中小学生就行了。可是,为什么不行呢?早年的电视大学、以前的远程教学„„为什么举步维艰?

原因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承,是要有“魂”的交流,这种交流,通过视频、网络„„无法完全实现,这种“魂”的交流,只有通过学习者与教育者面对面,只有面对面、眼对眼、心对心„„的交流,才能实现“魂”的交流。

“中式课堂”这些年来,也在悄悄地与时俱进:多媒体、背投、大屏幕、网络„„逐步进入了课堂,让我们的“中式课堂”增添了新活力。

正在风靡的微课、慕课、翻转课„„也注定了必定是“中式课堂”的辅料,不会成为我们教学的主流,如果本末倒置,那么势必适得其反。

从早些时候开始,一些大专院校,在一段时间内,微课、慕课、翻转课等类型课的培训班、高级研修班、速成班„„,如雨后春笋般举行,也发了一大批各式证书。

我不知道这些各式课的培训班、高级研修班,是不是以微课、慕课、翻转课等新型课形式来上的。我也不知道这些已经培训毕业的学员,是否上过微课、慕课、翻转课。我也不知道,有几位按照这些新型课的概念,上成了

一节,乃至几节所谓的微课、慕课、翻转课。

这些新型课的前提条件,大多建立在我们的学生对知识如饥似渴。如果我们的学生个个对知识的渴求,像饿虎一样,那我们还用担心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

所以,要想自己的教学有所突破的老师,必须得静心钻研课标、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有的放矢地调整好自己教学的环节,恰到好处地运用那些“配料、辅料、调料”,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所突破,才会上一个新台阶!

对待教育教学少一分浮躁的折腾,多一分静心的思考,对孩子、对自己、对社会„„,都将是一分功德。

一线培训与宣传的目的

理论培训动起来 集思广益活起来 ——任城区举行翻转课堂业务领导培训

近期,任城区第一教研中心教科室在济宁市第十三中学举办了翻转课堂理论与课题培训。拟申报《山东省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实验基地的业务校长、教科室主任参加。

与会人员聆听了任城区第一教研中心教科室程淑贞主任“关于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专题讲座。程主任利用视频资料让参训者真切地感受了翻转课堂。通过现场的互动,从翻转课堂所带来的启示、微课程界定、开发方法以及微课程实验的评价与测量等七个方面,让大家充分领略了现代教育技术下“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前移”的魅力。参加培训的学校领导和教科室主任进一步明确了:翻转课堂与微课程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依据人性化学习理论,用视频再造教育,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然后再由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让学生内化、拓展。

通过培训,使学校业务领导进一步了解了如何利用最新的教育技术来改变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也为我区下一步开展“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新型教学模式和微课程设计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动力和理论支持。(田 媛报道)

第二篇:翻转课堂与微课

《翻转课堂与微课》知识与技能练习

一、填空题:

1、微课包括:(微教案)、(微视频)、(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及(微练习)等相关教学资源。其中,(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资源。

2、微课有(短)、(小)、(精)、(焊)“微”的特点,有(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具体)、(环节齐全)“课”的特点。

3、微课的制作流程一般为:(收集资料)—(制作微课件)—(撰写脚本)—(录取微视频)—(整理)。

4、微课制作要求:

①(选题简明)②(设计合理)③(视频规范)④(教学精彩)

5、录制微课,除了要准备好PPT课件之外,还应准备(录屏软件)、(会声会影)、(拍大师屏幕录制)、(格式工厂)等常用软件。

6、学生利用微课学习,既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上)、(课后)。

7、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要素包括(学习主体)、(学习资源)、(教学方法)、(学习环境)、(评价原则)等,这些要素同样将直接关系到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内容和实施方式,关系到翻转课堂的学习结果。

8、微课既可以用于(学生学习),也可以用于(教师教研和培训),更为重要的微课是(实施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

9、翻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应该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

10、微课的选题首先要(细),其次,要(准)。

二、简答题:

1、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p3)

翻转课堂翻转的是教学结构,是把“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模式,构建“学生晚上在家学习新知识,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内化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

2、微课用在哪里?(P23)

①课前,学生看微课和传统的导学案下预习的区别。

②课上,学生用微课和传统教学中的课件演示的教学效果的区别。

③课后,学生看微课和传统教学中的复习效果的区别。

3、微课在教师教研、培训中的应用有哪些?(P25)

①微课用在教研中。学科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研形式,进行集体备课研讨。

②微课用在教师培训中。可以实现培训资源的积累、共享和交流,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教育思想与教育技能,便于教师借鉴和模仿,促进教育公平。

4、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组织要求(P36)

答:(1)正视学生的差异性;

(2)注重活动具体化;

(3)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4)过程监管与评价贯彻始终。

5、翻转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P041 答:(1)基于教育理想的学习评价标准

(2)基于教育实践的学习评价标准

6、微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优势?(P12)

答:(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3)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4)便于家长辅导孩子学习。

三、问答题

1、为保证录制效果,介绍几种常见的微课录制方法及其优势和不足?(P20)答、①外部视频工具拍摄。优势:可录制教师画面,教师按照日常习惯讲课,无须改变习惯,黑板上的内容与教师画面同步。

不足:需要专门的演播环境,设备和环境造价高,需要多人合力才能完成微课视频的拍摄,效率低,后期编辑需要专业人士协助。

②便携视频工具拍摄。优势:工具随手可得。不足:录制效果粗糙,声音和画面效果较差,只能表现手写的内容,无法实现其他多种效果。

③屏幕录制。优势:录制微课较快捷方便,个人计算机上即可实现。不足:超级录屏8.0软件的应用较复杂,不支持直接手写,要实现手写功能,还需安装和启动手写设备的配套软件,对教学应用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④PowerPoint2010。

优势:轻松实现语音、文字、图形、图象的合成和编辑;录制微课快捷方便,随时可以保存。

不足:对于容量大的文件,保存速度慢;最后一张幻灯片不易与声音同步。不如专业的视频编辑软件功能强大。

2试述学生看微课和传统的“导学案”下预习的区别。(P23)

四、图表题

观察图表,比较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不同。(P4)

五、实践题

通过阅读课本132页相关相关的代表性案例,分析其具体实施流程。(P134)

第三篇:翻转课堂与微课

翻转课堂与微课

近几年,无论是在国际教育领域还是在国内教育领域,其热点话题一直围绕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而进行。

一、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

(一)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含义。

慕课(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英文首字母的中文音译。2013年慕课在全球遍地开花,从欧洲到亚洲,基于慕课模式的在线教育联盟不断成立。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是指把“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模式翻转过来,构建“学生晚上在家学习新知识,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内化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翻转课堂需要视频资源的支持,儿慕课和微课都可以作为视频资源。二者的差别是:慕课由系列化的视频资源和互动研讨活动构成,制作者在互联网上发布,学习者只通过在线学习即可完成一门课程,是自成体系的在线课程,不需要实体课堂。

微课是碎片化的视频资源,短小,独立,由任课教师制作或选用,布置给学生课前学习,并在课堂上交流研讨,与学校课程紧密相连。由此可见,适用于翻转课堂的是微课而不是慕课。可以说,翻转课堂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慕课的理念和声势,而真正能够实现翻转课堂宗旨的则是微课。

二、翻转课堂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2011年,萨尔曼·可汗建立的非盈利在线“可汗学院”,在比尔·盖茨等人的资助支持下,迅速红遍全球,其原因不仅仅是他他的教学视频受到无数人的喜爱,他所设计的课堂练习系统因为能快速捕捉到学生被问题卡住的细节,教师能及时施以援手,从而成为了更大的亮点,同时他还会对学业好的学生进行徽章奖励,后来人们把这种方式称为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模型。

(二)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

1.掌握学习理论。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这种构建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从构建主义的视野来看,翻转教学视频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知识传播步调一致所带来的无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

3.自组织学习理论。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任何学生可以教会自己和同伴任何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推进了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实践。

(三)翻转课堂的意义

1.翻转教师角色: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翻转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2.翻转学生角色:学生由“被动接受者”翻转为“主动研究者”。

3翻转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由课堂讲解+课后作业“翻转为课前学习+课堂研究”。

4.翻转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由“传授知识”翻转为“问题探究”。

5翻转技术应用:教学中应用的技术由“展示内容”的工具翻转为“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协作讨论”的工具。

6.翻转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由“传统纸质测试”评价方式翻转为“多角度、多方式”评价方式。

三、微课

(一)微课的定义

广义上,“微课”指围绕某个课题或知识点而展开的、利用碎片化的教学资源、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形式的解说或演示。狭义上,“微课”指为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一句课程标准,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二)微课的特点

1.“微课”有“微”的特点

(1)“短”:教学活动短,视频时间短。

(2)“小”:微课的选题小,资源容量小。

(3)“精”:内容选择惊喜,微课制作精巧,教学活动精彩。

(4)“悍”:微课功能强大,教学活动具有交互性,教学应用具有广泛性,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学习效果令人震撼。

2.“微课”有“课”的特征

(1)目标明确

(2)主题突出

(3)内容具体

(4)环节齐全

3.“微课”有“简”的制作

(1)设计简短

(2)制作简单

(3)操作简易

(4)使用简便

4.“微课”有“便”的资源

微课包括微设计、微课件、、微测试、微反思、微反馈、微点评等资源,学生可随时提取任何一种学习、资源,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面对信息化的战略机遇,身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投身于这场“井喷”式的变革当中,推动翻转课堂的发展。

第四篇:翻转课堂与微课

我所知道的微课五个问题

现如今,最大的热点当属微课程了。不论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有关高校,均将目光投到了微课程方面。近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教授,在山东、深圳、浙江等地培训期间,与当地教师深入探讨了“微课程”。那么,什么是微课程呢?什么不是微课程?如何设计微课程?等我们针对这样的问题来解答:第一问:微课程概念的溯源是什么?

谈及微课程,其定义跟它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

最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北大,学校部分教师将课程上的录像所形成碎片式录像,称之为碎片式电视教材。后来,美国人创办了60秒课程、1分钟课程、5分钟课程,当时的美国人认为:小课程(即时间段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2010年,一位名为李玉平的老师,长期对教学进行研究,研究了课堂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等,他以PPT数字化的方法将它呈现在屏幕,称其为微课程。李玉平老师的这一举措,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大教师群体的关注,并得到了高度称赞。直至2011年,佛山市一名教育硕士胡铁生老师,将过去的教育资源库更改为另一个方式——将过去的教育资源库影像整理成碎片,将其命名为微课。随后,在深圳举行的全国会议上,胡铁生老师向刘利民副部长做了相关汇报。汇报结束后,“微课程”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其热度持续至今。在2012年,在一次由教育部组织的会议上,从北美洲来了一位美籍企业高层管理者。这位从北美来的学者,在此次会议上,讲述着翻转课堂——“最早很多专家把它翻译成颠倒的课堂,后来又发现了颠倒不行,颠倒又太绝对化了,把过去全国的教育推翻了。后来大家觉得用翻转比较好,它是动态的,比较符合中国的和谐文化,而不是绝对的非此即彼的那种思路,所以翻转就随着可汗学院风靡全球,在这个时候我们设置的微课程开始进入我们研究,这个是比较靠谱的微课程。第二问:什么是微课程?

什么叫微课程?网络上对“微课程”这一概念有很多个定义。但是总体来看,微课程就是要把老师的课程,用数字化手段数字化,数字化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替代老师上课,同学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来看,这是微课程的最大好处。微课程要做的事情,不是把文字教材有声化,如果只是有声化就根本不需要人来读,因为电脑可以直接读出来,那何必让老师读呢。因为人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隐性知识是计算机语音翻译不能做到的事,那微课程就是把老师的讲解、对课程的理解记录下来。微课程应该记录什么呢?第一点,是记录教师他个体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二点微课程记录的是教师帮助学生认知的教育策略,教学方法和他与学生的情感活动。

微课程”应该归纳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李玉平的微课程,第二大类是佛山的微课程,第三大类是可汗的微课程。为什么这样分类呢?按照三者内容来分,李玉平老师的微课程是课程教学的“三小”研究(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他做成了一种PPT数字故事用于教学活动,他所有的教学情景就是教学的反思、总结,他的理念就是教师专业发展,这种发展确实是很受老师欢迎,在全国很多的省市,都在学习这种方式。

关于佛山的微课程与可的微课程——佛山微课程最近举行了一个比赛,获奖的一等奖作品,他里边最开始的时候大量的都是课程的实录,然后课程实录截取3、5分钟的一个片段,现在随着可汗学院观念的普及,佛山微课程也出现一部分像可汗这样的学校,但是它的主体还是以课程实录为主的,它制作方式是在教室里放三台摄影机,从不同的机位录下来,然后再切片,它的对象是它可以作为微课程教学的,就是老师看自己的教学情况,其他的就是要教育部参加比赛。与此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与老师的定义略有不同,仍有一个定义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时间,10分钟一类;第二个是它有教学目标的;第三个它讲一个问题的,这三个关键词就决定它的特点是你说的是短小精。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是10分钟,不是一节课20分钟、30分钟、50分钟?国外的脑科学研究发现,学生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注意力高,10分钟以后降下来了,如果老师补改变方法和内容,那么大家注意力一直会很低,然后到了下课的时候,一下课就兴奋,不知道大家相信与否?

第三问:什么不是微课程?

辅助教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 有很多老师把自己的微课程做成了一个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这个叫CAI课件,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性的助手,帮助老师把讲课的内容呈现在屏幕上。为什么很多老师把微课程做成了过去讲课的课件呢?他们说都是他们CAI的事情,他们培训老师做课件,时间长了大家中毒太深,所以一做就做出课件,他们没想到微课程和课件是两码事情,微课程是学生自助学习看的,课件是帮助老师讲课的,它是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完全不同的的东西,大家要意识到微课程的学习是一次教育观念的根本性的颠覆性的变化,很多老师还需要有观念更新的过程。课堂教学实录的视频切片,过去搞了太多的视频录像,所以大家养成思维定式,所以一说做一个课堂录像,就剪一段,这个不是微课陈。还有就是教育部搞的国家精品课程,我们把它称为叫优秀课程现场的数字化搬家,搬到网上,它不是微课程,那么为什么不是呢?因为微课程不等于课堂过程中的一小段切片,微课程不等于完整课程的局部课程,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第四问:微课程的设计与编教材有何区别?

微课程:更有故事感。首先对比下,纸质教材和微课程的区别,纸质教材它是一个严谨的知识体系缩比,它客观介绍学科知识,它没有故事感,那时候我们在出版社讲微课堂的时候,出版社的编辑告诉我:“编教材的时候,要记得三审,而且要严格编审制度,你编辑的课程里带有情感的话全部删掉,不能够留的。” 微课程:灵活的教学策略,纸质教材是通过国家统一课标,使用学术性语言来描述课间知识的,而微课程可以用更加灵活的教学策略,更加丰富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另外,纸质教材是全体学生用同一个版本,同样的教学,而这个微课程他可以针对你班上的学生,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个性化的施教方法。因为有些老师,他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他知道学生哪些地方不足,他知道怎样讲别人才容易明白。微课程:可以互动,集体的智慧

纸质教材是单一的纸张载体。因此,它只有一种方式就是略体。而微课程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用移动技术,可以有声音动画,视频,可以互动,这一点是纸张教材永远做不到的。因为他受到载体的限制。再看作者群,现在的纸质教材往往是作者或出版社的编辑,是少数群体的智慧。但是微课程不一样,全中国一千万老师,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魅力,自己的风趣、幽默,就像郭德刚这样的讲故事。

第五问:怎么设计微课程?

微课程和纸质教材之间,不是排斥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各有各的用处。他们结合在一起,我认为才是一个全方位的,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的教材。明白了微课程的意义之后,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设计微课程的程序的三大要素。

第一,选题。选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如果你刚开始做微课程的时候,我建议你从易错点开始。因为它立竿见影来得快,由于易错点可以提高学生的中考、高考成绩,一用就行。第二,设计,设计是什么?就是报告内容结构。但是我特别要强调创意,回顾了三五分钟讲一个点,创意视频,如果照本宣科念,学生不喜欢。

第三,制作。制作主要是在技术上学生能看清楚。目前在我们组织的教学里面,首先是用手机和平板的摄像,老师在备稿纸上写,然后录下来就可以了。

第五篇:微课 MOOC翻转课堂

微课、MOOC和翻转课堂

近几年,“微课”、“MOOC”和“翻转课堂”逐渐出现在中国教育中,那他们的起源是什么?具体是什么含义?相互之间又有什么联系?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如何?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微课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黎加厚)。最早可追溯至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麦克格鲁(LeRoy A.McGrew)教授开发了“一分钟有机化学课程”并取得了成功。而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微课”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他称之“知识脉冲”。2009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开发了“One Mi—nute Professor”项目,后来改名为“One Minute Scholar”项目,并把“微课程”发布到了名为“One Minute Scholar”的网站上。与此同时可汗学院与翻转课堂学习模式在各国兴起。

而在国内,2011年7月广州省佛山市在全国首创“微课”模式,创始人是胡铁生。之后,各地区不同级别的微课大赛和推广、培训活动也相继展开。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中国微课大赛和全国首届高校微课大赛,掀起了微课建设的热潮,微课比赛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推动了微课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微课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目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微课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精、知识点突出,能补充传统课堂学习内容并能有效开展非正式学习,并且微课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学习者提供碎片化、移动化学习,便于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但要注意的是,微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

微课制作方法:一是“可汗方式”:即电子黑板系统(包括手写板、画图软件)结合录屏软件。二是“软件式”:使用一些微课制作软件。三是“录课式”:录制真实课程,后期剪辑制作成10分钟左右的微课。四是“混合式”:与二维码、增强现实等技术结合,以便于在线上指导学生,增加学生的社会临场感。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发布了“连接主义和连接的知识”的课程,该课程由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George Siemens和加拿大研究理事会的Stephen—Downes设计并引领。这门课程有25名学历生 和2000多名来自公众的免费学员,课程内容通过RSS feeds传递,学习者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参与:Moodle论坛、博客文章、Second Life和实时的在线会议等。同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Dave Cormier和加拿大国立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Bryan Alexander为了响应这门课,他们创造了MOOC这个术语。

MOOC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发端,在连通主义学习理论中兴起,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繁荣。“当知识遇上网络,MOOC诞生了”。MOOC三大平台:Coursera、Udacity和edX。MOOC分为联通主义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cMOOC和美国知名高校运用行为主义的方法开发的xMOOC,一般媒体上常见的是xMOOC。cMOOC关注知识创造与生成,而xMOOC关注知识重复。

MOOC本质上属于网络课程范畴,具有网络课程的一般特性。MOOC模式的主要特征:

1.大规模

大规模首先体现在学生规模上;其次,大规模体现在MOOC平台中参与高校众多。第三,大规模还意味着大量的教师以团队方式参与课程教学。第四,大规模意味着大量可供选择的网络课程。第五,大规模更意味着需要大投入。

2.开放

开放首先体现在对学习对象的全面开放,体现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其次是教学与学习形式的开放性。第三是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开放性。第四,开放还意味着阳光下的高质量。最后也是最为根本的是教育理念的开放。

3.在线

在线首先是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其次,在线意味着任何人(只要具备上线条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并且能够及时得到学习反馈。第三,在线意味着经济实惠,得益于廉价、高速的互联网连接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这些在线课程可能只需要每人支付50美分至1美元的成本就可在全球播放。第四,在线还意味着可以适时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便于在大数据(Big Data)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学习情况,跟踪学生的学习生涯,探讨学习与认知规律。

4.课程

首先是在课程的组织方式上强调“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就是将课堂内与课堂外师生的、教与学的时间进行重新的安排。其次,在课程的内容上强调重组(Remixed)。第三,在课程的学习方式上强调众包交互(Crowd-Sourced Interaction)。第四,在课程评价方式上的创新。

此外,目前国内比较盛行MOOC有的中国大学MOOC(39所985高校的课程)、网易公开课、好大学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等。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是目前中国最大MOOC平台,清华大学课程。“中国大学MOOC”中有一门北京大学讲授的《教你如何做MOOC》。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制作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然后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的基本要义是教学流程变革所带来的知识传授的提前 和知识内化的优化。翻转课堂的全过程一般由三个环节构成:问题引导环节、观看视频环节和问题解决环节。教学视频的使用与传统教学流程的调整是翻转课堂的最具特色的两大标杆性要素。“翻转课堂”应内含三类翻转:(1)教育目的的翻转;(2)教育理念的翻转;(3)教学方式的翻转。

目前“翻转课堂”在国内还是介绍多于研究,林论分析多于实践应用,且多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研讨,涉及高校教学的应用研究较少。目前,中国大学MOOC中正讲授《翻转课堂教学法》这门课。

三者的关系:MOOC与翻转课堂都是教师将课程讲授内容传播到网络上,新知识的吸收由学生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完成。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翻转课堂”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而MOOC是在线网络课程。因此,MOOC是以网络课程为出发点的,面对任何有学习兴趣的人群,因此也不必有课堂面授。而“翻转课堂”则是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是立足于课堂的。“翻转课堂”的设计对象通常只是某个班集体,学生经过课前网络自主学习后,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活动是每个课次必不可少的人环节。而微课可应用于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大范围全面推进,将发展成为MOOC。

参考文献:

1.廖晓红,国内外微课教学比较探究,职业技术教育,2014第32期,【J】

2.姚正东,微课程设计策略探微,www.xiexiebang.com视点 3.黎加厚,维克的含义与发展,www.xiexiebang.com视点 4.万国军,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中小学电教,2013.5【M】

5.李婉嘉,徐晶,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软件导刊,2013.11,【J】 6.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现代教育技术,2013第11期,【J】

7.汪基德,冯莹莹,汪滢,MOOC热背后的冷思考,教育研究,2014第9期,【J】

8.李思志,王少飞,李艳红,MOOC在中国的发展动因及趋势探析,2014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4),【J】

9.贾洪伟,MOOC在中国发展之困境,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7,【J】

10.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13.11,【J】

11.李晓霞,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实践与应用研究,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第4期,【J】

12.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翻转课堂,2013.12,【J】

13.刘健智,王丹,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J】

《电视系统应用技术》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电视系统工作的一般原理,理解电视技术相关的概念、术语及基本原理,熟悉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掌握电视节目制作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以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实践技能,为电视教材的制作奠定技术和艺术基础。

从搜索结果中可以看到,关于“镜头组接”的相关文献大都为镜头组接的原则、技巧、转场方式和镜头组接的蒙太奇形式等,而且都有一定的实例讲解。

其中关于镜头组接原则,汇总起来大致有以下7条:1.镜头的组接要合乎逻辑;2.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3.景别的过渡要自然合理;4.动接动,静接静;5.光线、色调的过渡要自然;6.镜头组接的时间长度;7.镜头组接的节奏。

镜头组接的技巧分为技巧组接和无技巧组接两类。技巧组接包括淡变和划变。无技巧组接是用镜头的自然过渡来组接镜头的,而不采用任何来自镜头外部的租借技巧。

镜头组接的转场方式有:利用动作组接;利用出入画面组接;利用物体组接;利用因果关系组接;利用声音组接;利用空镜头组接。

镜头组接的蒙太奇形式有连续式、平行式、对比式、比喻式、重复式、积累式。

下载2015-信息化创新问题剖析(微课、翻转课堂的讨论)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信息化创新问题剖析(微课、翻转课堂的讨论)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

    慕课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称,其本意为“大规模、开放性的在线课程”(Dave Cormier, Bryan Alexander,2008)中文翻译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也被音译为“慕......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对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思考当“视频公开课”愈来愈为大家所熟悉的时候,“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数字化学习”等一系列网络教学的新名词又开启了另一个信息化......

    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

    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 [摘 要]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是每个教师的愿望。以“平均数”的教学为例,借鉴金陵老师的微课程教学法理念,利用“微课”构建......

    翻转课堂、微课、慕课讲解

    一、翻转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 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回家练习。 与传统的课堂 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

    微课,翻转课堂培训心得

    微课大作用 翻转更高效 -------福州微课及翻转课堂培训心得 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微课程”我早有所闻,只是自己对它没有太多关注。我不但不太关注,我对什么都冠以“微......

    “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

    “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 一、翻转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

    翻转课堂与微课教学——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变革

    翻转课堂与微课教学 ——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变革平凉四中 杨立鹏 学习目标: 1、 2、 弄清楚三个名词(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 搞明白两个疑问 (1) 微课程有用吗? (2) 微课程能......

    探索微课教学模式,体验翻转课堂,推进教育信息化

    探索微课教学模式 体验翻转课堂 推进教育信息化 ——巨野县凤凰小学15位教师赴青岛学习“翻转课堂、微课程与教学模式创新” 为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新型教学理念,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