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选择性的角度看许渊冲西厢记文化意象英译之惊艳篇

时间:2019-05-15 05:3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语言选择性的角度看许渊冲西厢记文化意象英译之惊艳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语言选择性的角度看许渊冲西厢记文化意象英译之惊艳篇》。

第一篇:从语言选择性的角度看许渊冲西厢记文化意象英译之惊艳篇

从语言选择性的角度看许渊冲西厢记文化意象英译之惊艳篇

Western Bower

闹道场(惊艳——借厢——联吟——闹斋)夜听琴(警寺——请宴——赖婚——听琴)害相思(前侯——闹简——赖简——后候)梦莺莺(酬简——拷红——

哭宴——送别)庆团圆(报捷——寄愁——争婚——团圆)

摘 要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出现象征着古典艺术体裁的新格局,也是我国对外介绍中国古代戏剧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以语言选择性为依托、通过中英文语境以及言语选择进行分析,对许渊冲《西厢记》之“惊艳”英译片段进行赏析,探究戏剧翻译中中国古典意象的跨文化语码转换的翻译特色。

关键词:西厢记、语言选择性、意象、语境、跨文化

一、文章综述

《西厢记》是我国元代王实甫之作,堪称中古典戏剧史中的一朵奇葩。其流传之广,改编评析数量之最使人大为观止。著作已被译为多国语言广为流传,其中以日语居多。英文版本中现行研究的也有诸多版本。其中哈特的英译版本是《西厢记》的最早尝试,但其译文相对删减改动较多;而奚如谷和伊维德的译本较为忠实原文本,尽量保持原作风貌;熊式一的异化版本,;许渊冲出于沟通交际目的的归化翻译等等。本文首先对《西厢记》翻译现状做出简要概述,并阐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选择进行理论阐述;其次以许渊冲归化的《西厢记》英译本惊艳片段进行赏析,最后得出结论。

1.1.语言的选择性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人体认知系统不断进行选择并组合的过程,它发生于语言的各个层面。而其选择性包括

(1)作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从语音、语调、词组、句子、篇章以及前后文的选择,如我国古代唐诗的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前文写景、后文抒情句尾押韵等;还有宋词的词牌名对其内容形式有所规范等等。

(2)语言在选择过程中会受到社会文化、个体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影响语言交际策略的选择。

(3)语言在选择过程中因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尤其是受到语言外部影响、语境影响以及认知影响等,都会影响意识行为的选择。1.2.语境顺应

由于维索尔伦认为,语境可以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而交际语境包括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而交际者的言语选择是受到社会背景环境和文化规范的制约的,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语言使用者和语言接受者在理解时产生的不同的认知选择。其中,语境是不断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的。语言语境包括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上下文语言知识和背景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篇内衔接、篇际关系或互文性和线性关系 1.3.关联理论之明示——推理模式 为什么双方可以自然配合,既能生成话语又能识别与理解对方的话语?(Sperber & Wilson 1986)认为由于交际目的的愿意:其一是明白信息——互明,其二是因为交际是认知过程,其语言传递过程中存在一个最佳认知模式——关联性,通过推理获取语境含义从而最终稿取得语境效果。

二、案例分析

维索尔伦认为,尽管意图是决定意义的重要因素,但在语言表达中,意图只是说话方的事,我们力图希望能够使接受方的理解与传达方的意图保持对等,但交际传播本来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认知的传递必然产生流失。接受方所产生的文化效果并不能单独依靠传播者的意图而完全对等产生,其中产生了情感、语义、文化等各方面的流失,因而我们应当同时在语义、认知、社会、文化等视角去全面的、综合的研究语言的意义,同时尽力保持认知最大化。

下面以许渊冲英译《西厢记》惊艳节选为例,从语言选择性和关联理论的方面简单阐述译者在进行跨文化意境转化时的方法及策略。

莺莺一行暂停普救寺,因老相公去世,世风日下,不觉生凄凉之感。此处莺莺唱: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Here we are, east of the District Pu, when spring is late, Shut up in lonely temple with barred door and gate.The flowing stream is red with fallen blooms.Laden with glooms, Mutely I bear a grudge against the eastern breeze, Blowing down flowers from the trees.翻译的过程不但是译者与原文本的对话同样也是与目标语读者的沟通,而文化因素、认知程度以及客观世界往往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译者对语言的认知和选择。《西厢记》中多使用双关和借景抒情只发双重映衬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之要素。其中,莺莺所唱正值凄凉之感又处于戴孝羞闺的状态,表达了主人公的感伤之情,也同时为下文张生出场做出铺垫。

许渊冲的译本中以意境为依托,双排句尾押韵以保持原文结构公正且有朗读之音乐感。在语言选择性上使用了“原语言文化意象”加“文化感情色彩”的弥补型翻译策略,使得译入语文本即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境风采,又通过译文给目标语读者拓展了源文化中的艺术风情和情绪解释。使得目标语接受因跨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感受,缩减了文化碰撞,并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译入语文化,丰富了双方的文化内涵。例如:原文中莺莺唱到“花落水流红”一般是指女子伤叹青春短暂易逝而岁月如流水般不留痕迹,也指感情中的多情亦被无情恼之意,古人诗句中亦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译者在语言选择上直译出了关键意象落花、流水、逝等,并单独额外加上了忧伤之情Laden with glooms单独成句以便与目标语读者形成意象加情感的沟通,成功完成语境交际活动。

在描写莺莺容貌的时候原书描写如下: 【胜葫芦】宫样眉儿新月偃,侵入鬓云边。

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许渊冲的译文如下:

Her eyebrows arch like crescent moon And slant upward into her cloudy forehead.Before she says a word, she blushes soon.Her lips are cherry-red, Her teech as white as jade.She’s speaking hesitantly to her maid… 在描述莺莺相貌时,原书中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为之一现,大显其端庄大方、温文尔雅而不失含蓄的美人风范。译者以流畅的现代英语再现了原著的风貌,保留了明喻的修辞手段。在进行语言转化的时候保留了原语文化意象词语,整体上忠于原文、通顺流畅,节奏感也很强。

似呖呖莺声花外啭

Like an oriole warbling’ mid the flowers.此句采用双关,即说莺莺话语如黄莺般动听,人如其名并巧妙的与说的动作结合起来。

据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所云,《西厢记》中常采用“烘云托月”法,在描写莺莺步履形态时同时引出下文张生一见钟情,为故事的发展做出了铺垫。原文如下:

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在晚风前。许渊冲的译本如下: Every pace She takes awakens love.When she is seen to move, Her supple waist is full of grace Like that of a dancer or drooping willow trees Waving in evening breeze.What a captivating sight!What an intoxicating delight!前文描写莺莺的静态美,后文则以动破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美人的行走姿态再现其风采。译者同样采取动静结合的文化翻译策略,将“可人怜”以动词性短语转换为She takes awakens love,女主人公的美丽情态呼之欲出令人欲罢不能。

中国古代以纤纤柳腰为美,柳树在英语文化意象中常有悲哀伤感之意,国外虽也追崇纤腰但不曾以柳树为意象作为烘托。作者在保留了原文文化意象柳腰的同时再现柳树风中摇曳的姿态令人浮想联翩,还在后句加上了两句充满感情色彩的赞叹What a captivating sight!What an intoxicating delight!使得译文基调顿显高昂赞美之意。英语多明示,汉语多隐含。避免读者进行错误的文化暗示与推理,而直接采用了“明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英文化认知冲突,也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

三、结语

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是语言学的重要主题,因而产生了不同的交际模式和理解模式。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以维索尔伦(Verschueren)推出的语言顺应论为依托,对语言交际及文本中翻译及翻译策略选择进行分析,并通过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对语言的理解进行推理整合。减少英汉翻译中文化流失,从而更好的把握原语言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之间的转换,更好的展现源语言文化风貌。作者以许渊冲英译《西厢记》为例,从语言顺应论和关联理论两方面综合阐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转换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从而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问题提出解决之道。然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读者的认知程度、社会文化背景灯有所差异,并不能达到完全等同的语义效果。本文旨在使得认知理解最大化,从而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流失,以便更好的达到译者的目的,使得翻译活动更好的进行。

维索尔伦把语用学进一步定义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整体出发用以表达行为方式的语言现象的有关用法”(Verschueren,1999:7)。

References [1]StephenC.Levinson.Pragamatics [2]Gillian Brown, George Yule.Discourse Analysis.[3] Eugene A Nid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4]王实甫.《西厢记》

[5] 许渊冲.西厢记汉英对照[M].中国翻译出版公司。2009 [6]金圣叹(1608—1661)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7]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8]孙花香.《西厢记》熊译本与许译本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9]武彩霞.互文性理论指导下《西厢记》的英译个案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0).[10]张广龙.英语世界中的“花间美人”———《西厢记》英译历程的描写性研究[J].河南农业,2008(24).[11]朱明海.化俗为雅、化雅为俗———许渊冲英译《西厢记》赏析[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12]朱娉娉.从翻译补偿视角看许译《西厢记》中叠词的英译[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

下载从语言选择性的角度看许渊冲西厢记文化意象英译之惊艳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语言选择性的角度看许渊冲西厢记文化意象英译之惊艳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