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赵宣采访提纲
莆田电视台《天下莆商》栏目赵宣专访提纲
赵宣,上海世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上海市莆田商会会长、上海市福建商会名誉会长、上海市秀屿商会第二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其创立的上海世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现已成为一个多元化发展的集团公司,麾下拥有全资或控制企业21家,是一家实力雄厚、战略明确、立足上海、辐射全国的投资控股型企业集团,在上海莆商中影响力巨大。
其作为上海市莆田商会会长,更是紧紧围绕“聚心智慧、资源共享”的核心理念,全力为会员打造“融资”、“项目”与“商脉”三大平台,合纵连横,积极引导在沪莆商企业广泛的交流合作,互利团结,共赢发展。
个人事业获得成功之后,赵宣更热心公益,积极回报社会。为此本栏目专程对赵宣董事长进行专访,就其个人创业历程、企业经营及上海莆田商会等相关问题进行交流。
采访提纲:
(一)关于个人及企业
1、您15岁就开始跟随着父辈闯荡人生,以加工蒸笼所用的竹片谋生,这段经历是否是您跨入木材经营最初的契机? 2、1986年,您同父辈从山西回到了福建,开始在三明、永安等地做木炭生意,年纪轻轻就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时您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想法?
3、到了1989年您开始独自起步,一个人赴北京、沈阳一带考察木材市场,当时是怎样发掘到事业生涯新的商机?这6年的时间,给您最大的收获和经验是什么?
4、当您在木材行业风生水起,成为莆田木材帮的领头羊时,您考虑最多是什么呢? 5、2001年,您选择南下上海,成立了百饰得建材市场,能说说是什么促使您有了这样的选择吗? 6、2007年,您投资创建了世盟集团,从家族式企业做到现代化集团,这是否是您一贯以来的远大的理想抱负?你觉得坚持您一直奋斗的因素是哪些?这期间,您是否也遇到过一些瓶颈,又是怎样去克服的呢?
7、从木材到建材到投资再到现在的地产、酒店、金融、贸易、实业,您不断在转型,自身在转型,企业也在转型,可以说说您个人的经营思路和理念吗?在这样的转型中,您个人是如何获得不断自我增值,获得自身提高呢?
8、您的企业规模如此之大,而个人一向却非常低调,这也是莆商突出的一个鲜明特点,谈谈您自己的想法?对于后代的传承上,您有什么想法呢?
9、你一向心系家乡,您是通过何种渠道来了解家乡的?您对于现在的莆田有什么感受?
10、您未来的投资方向是什么?旗下的世盟集团最近都有哪些新的动态,简要介绍一下?
(二)关于上海莆田商会:
1、作为上海莆田商会第二届的会长,您接手管理商会后,谈谈对于商会的工作的一些想法?
2、请您谈谈莆商商会在莆商群体的作用,或者说莆商商会成立的意义?您觉得商会与会员企业间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3、莆商精神的重要表现在于莆商“谋事无中生有,做事脚踏实地,成事报效桑梓”,就您来看,在上海的莆商们是如何诠释这种精神的?您觉得上海莆商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上海莆田商会为莆商们打造融资、项目、商脉三大平台,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5、商会就是莆商们在沪的一个家,您能简要介绍一下商会的一些重要活动和工作吗?
6、商会还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它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吗?商会目前最新的动态是?下一步还有哪些重点工作规划呢?
7、目前莆田市各级各部门大力实施新一轮“民资回归”工程,您对今后莆田引资回归的前景怎么看?对其它在外莆商,您对他们在回乡投资创业方面有何期待?
莆田电视台《天下莆商》栏目 2014年7月
第二篇:赵万一院长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山东人的西政情结 采访人物:赵万一 采访思路:
如何来到西政——对西政的印象——西政低谷时期的发展——研究生时期的师生、同学关系——毕业留校的原因——工作方面——谈重庆、西政的变化——对家乡的感情 采访问题:
1.在您的很多文章都提到说,“一场偶然的学术讲座彻底改变了我的后半生”,能先为我们讲讲是怎样的一场讲座吗?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说是偶然?又为什么彻底改变了后半生?
2.您当时选择西政一个是因为能结合您的经济学背景,一个是因为看惯了平原对南方的山水无比憧憬,而且您直到复试时对重庆都没有概念。能跟我们讲讲,与您生活了20年的家乡相比,重庆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当时的西南政法学院有什么特殊的印象?
3.我们知道西政在文革期间曾一度被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是司法部部属政法院校中唯一的重点大学,而您进校是在1983年,正是西政从低谷逐渐走向发展的时期。当时的西政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与我们分享的吗?
4.我们知道您当时是师从金平教授,金平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民法学家,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是西南民法学派的奠基人。能谈谈金平教授对您的影响吗?
5.在您的文章中,你还特别提到了杨怀英教授,她随不是您的直接导师,但却给过您很多关怀,使您受益颇深。有什么具体的事件和我们分享吗?
6.您曾经提到当时因为学生少,所以都是各个专业混住的,这种不同学科间的对你们当时开拓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都大有裨益。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说明这一点吗?您现在也从事学院管理工作,在您看来,如果我们现在也实行这种混住的模式,还适不适合呢?在当代学生不断增多,学院的界限变得明显的情况下,该如何实现不同学科间思想的碰撞呢?
7.在您看来现在的西政和您研究生时期,在人才培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您的研究生生涯中,您做过的最让自己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8.毕业后你选择留校任教,是基于什么样的感情?做老师之后看西政的角度有什么不同了吗?
9.您当时报考山大的时候是报的历史学,而且您从小有想做作家的梦想,您之后有自学过历史学吗?文笔好的特长对您之后写书做专著有什么特殊的帮助吗?
10.我们知道您研究证券法、房地产法等,都是基于您本科四年的经济学背景,这也是体现了学科交叉所带来的便利。我们学校依靠着强大的法学背景,很多非法学专业的同学,也在冲击司考、法学的研究生等等。您认为跨专业考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假若现在有同学想考咱们民商学院的研究生,您认为他们需要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 11.您曾讲过一句话,叫“学习的成本是孤单,思想的成本是寂寞”,而当代的大学生往往没有您当年那种甘于寂寞潜心研究的心态,对此您有什么想对现在的西政人说的,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继续西政的辉煌?
12.我们知道您现在的工作很忙,经常在世界各地做法学交流,在您看来能代表国家进行对外法学交流,对一个西政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13.从对重庆、对西政的一无所知,到现在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您对重庆的认识有什么突出的变化吗?西政在您看来,始终没有改变的是什么?改变最大的又是什么?
14.很多人都提到西政情结,做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西政人,您的西政情结是什么呢?
15.我们知道您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从小就有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小时候为了更好的生活离开家乡,那现在有没有想过为了改变家乡的环境做些什么呢?您现在回家的次数多吗?现在巨野、或者说山东对您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家乡还有什么亲人?对家乡有什么印象?感觉到家乡的变化了吗?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对家乡说的?
第三篇:采访提纲
一、采访目的:通过采访成功人士深化课堂理论教学,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通过采访,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通过了解成功人士的成功历程、经验等,深刻领会成人、成才、成功的关系,作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采访某一领域、学科、行业等做出重大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功人士,采访时认真做好记录并按要求认真填写采访报告。
二、采访对象:某一领域、学科、行业等做出重大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成功人士。
三、采访时间:暑假2周时间
四、采访内容: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奋斗精神,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成功人士对社会贡献以及影响等。也可以了解成功人士的人生感悟,比如他对于失败、挫折、成功、名气怎么看待。
五、采访方式:
面对面的采访,直观、真实性强、交流沟通效果好。
六、采访的准备工作:
1.事先拟定采访提纲;
2.时间、地址的预约;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对方的工作、职务、成就、经历等。
《采访提纲--02》
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提出恰当的问题
成功的采访多半取决于提出恰当的问题。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写道: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纽约时报》的主编对他手下的记者说:“只要你善于在尽可能多的话题上提出恰当的问题,你就是做得相当出色了。”在着各种提问技巧,使基辛格说出了很多事后连自己都感到后悔的话。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体育名人的提问技巧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性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带上眼睛和耳朵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3、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4、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5、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6、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7、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8、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9、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0、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1、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第四篇: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1.采访目的:了解校友李志刚的奋斗历程与人生体验,用其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鼓励我们在校大学生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人生目标,激励我们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同时了解就业形势,掌握社会需求
2.采访要求:
1、言简意赅。
2、用词适当。
3.采访步骤:
1.采访校友李志刚(60到90分钟)
2.采访校友李志刚的同事或职工(10到20分钟)
4.采访方法:
1.专访校友李志刚
2.随机采访校友李志刚的同事或职工
3.由校友填写《校友事迹材料信息表》,或由其公司提供个人详细事迹材料
注:采访时会由录音设备记录谈话内容,大概内容可由小组成员自行记录 会在采访过程中及采访结束后(在征得校友同意后可进行)拍摄关于其工作环境,办公及谈话时的照片,向其要一张获奖的照片。
5.采访时间:未定
6.采访问题:
(1)访问校友李志刚时的准备问题:
1.真是很感谢您!我们还是单刀直入,直接进入主题吧。师兄先做一下自我介绍吧。就是您的一些可以公开的个人情况,您随便聊聊就好。
2.能否请您对大学生活作一个大致的介绍呢?具体可以谈一下您当时的学习情况、社团参加情况、参与的各类竞赛和获得的奖项,如:参与的科研立项、发表的论文等等,谢谢!
3.您本科毕业以后选择的去向是什么?考研,出国,还是直接工作?能否请您解释一下这样选择的原因?
4.在我们娇小精致的校园里,那个夏季可以纳凉的小花园您还记得么?对学校的点点滴滴,您能记起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5.从现在来看,我们学校学风特别好,光从自习占座的情况就能看出来,在您上学的那会是什么样的?有没有过占座引起的一下糗事?
6.我们学校虽然只是省重点,但水电学院的动力工程全国排名也很好。您当时入校选专业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考虑?出于就业方面还是兴趣之类?
7.您认为大学生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8.现在社会竞争愈加激烈,这对于大学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你认为应我们怎样应对它们?
9.想请您先谈谈现在的工作状况?据您了解我们的校友毕业后大致在哪些岗位发挥作用?
10.您在工作中遇到哪些困难?让你发生重大转折的事情有哪些?
11.据我们了解,您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你有哪些感想?
12.在众多大学中,我们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院校,名气不如一些综合大学,但据了解很多单位是很愿意接受我们的毕业生的,你怎么看?据您的了解,我们的校友在找工作的时候,情况怎么样?
13.在就业方面,您能谈谈我们学校的优势么?
14.那您认为我们的不足又在哪里呢?能提些建议让我们学校来进一步完善改进。
15.您所在的企业需要哪些人才?
16.您所在的企业每年会到我们学校招聘吗?你认为我们表现出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
17.为了让我们现在的学生有一些对未来的规划,能不能给师弟师妹们一些建议呢?
18.谢谢您这么好的建议!我想这些建议对所有药院的同学都是很珍贵和有用的,这会对我们学校将来的培养方向提供很好的指引。
最后,在建校60年之际,您对母校有什么寄语么?
结束语:谢谢您的参与这次活动,相信有你们这些有为的校友的经验及建议,一定会使母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药学精英。由衷的感谢您的参与,祝师兄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访问其同事或职工时的准备问题:
1.请问你对李志刚同事有哪些了解? 2.从他身上,你看到哪些优点与缺点? 3.在他身上发生过哪些让你记忆深刻的事情?
相关背景及资料:
1.校友李志刚简介(不够详尽,有待补充)
2.关于李志刚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的新闻(见附录1)
问题1:《校友事迹材料信息表》内容太多,一时半会填写不完,能否采访前将电子表格发过去,这样有足够的时间填写,事迹材料也会比较详尽。
问题2.可以向学校搜集一些社团参加情况、参与的各类竞赛和获得的奖项,如:参与的科研立项、发表的论文等等
第五篇:采访提纲
(转载)采访提纲的拟定
采访提纲的拟定
1、在车上拟定的采访提纲
1981年11月19日,《山西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母亲的心愿》的速写,许多内容,感人至深,发表后,好评如潮。读者一致认为记者梁若洁采访细致深入,善于捕捉感人细节。其实,梁若洁从接受采访任务到进行采访,中间只有两小时。她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采访到这么多,这么生动的内容,除了平的积累,还得益于她的采访提纲的完善。
这篇报道是打算报道山西籍女排运动员周晓兰的父母在1981年11月16日晚观看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电视转播时的心情的。记者在17日上十点才接到采访任务,为了保证及时发稿,接到任务必须马上出发。梁若洁只好在乘车去周晓兰父母住所的路上,经过短暂的思索,把要采访的内容记在采访本上: 主题:她是祖国的女儿。
内容:
1、看中日女排决赛的实况;
2、女儿—母亲—祖国的有机联系;
3、回忆周晓兰成长的片段(典型、生动、贴近主题的);
4、有关周晓兰的其它细节(新鲜、富有趣味的);
5、对周晓兰在竞赛中表现的评价。
根据这一提纲,记者花了不到两小时,就将所要采访的内容都采访到了(当时电视台、新华社的记者都在现场采访)。如,看电视时,只见周晓兰拦网成功,夺回了发球权,大家发出欢呼,“周广信工程师(周晓兰之父)深情地望了妻子一眼,他流泪了”。当看到中国女排以三比二胜日本队是,“萝兰(周晓兰之母)也被泪水遮住了视线”。关于“女儿—母亲—祖国的有机联系”方面,记者采访到了两个生动情节,其中之一是:几年前在太平洋地区锦标赛期间,周晓兰结识了美国女乒乓球队员贝克尔。贝克尔的妈妈出于对周晓兰的喜爱,想把她留在美国,同贝吧!”周晓兰的回答含义颇深:“那怎么行,我妈妈要是想我呢?”
试想,这位记者如果不在上午考虑到这五个方面的访问内容,临场采访很可能漫无目的,顾此失彼。这件事也告诉我们:拟定采访提纲的时间总是有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挤时间,愿不愿意多开动脑筋。
2、一道模拟试题
某报社新闻业务培训班出过这样一道试题:“某记者得知目前正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展览会上展出了刚刚出土的我国2000多年前的古酒,决定进行采访,你认为,这位记者应该怎样拟定采访内容?”
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1、古酒由何人在何地发现?如何发现?
2、古酒如果是在墓葬中发现的话,墓主是谁?什么朝代?什么身份?
3、古酒共有多少?装于什么容器?颜色和质量如何?酒中有何浸泡物?
4、展出的概况;
5、我国和世界上以前有无发现比这更古老的酒?
6、古酒的发现有何意义?
上述答案中,前四条大家基本上写了,但后两条,绝大部分没有写。然而,这后两条是很重要的。你不回答我国和世界上以前有无发现比这更古的酒,就无法掌握古酒出土的背景材料,也就是说,缺少了新闻背景。这样,古旧在出土文物中的地位就很难以确定。你不问古酒发现有何意义,你就不能正确评价它应有的价值。
采访活动包括访问、观察等。上面列举的是访问提纲。如果需要进行现场观察,你还得在采访提纲中列入观察的具体内容。如区采访正在发生的一场火灾,你就要采访:风力如何?火苗窜起来多高?救火的人群中有没有老人和小孩?放在马路上的抢救出来的财物,是否有人看管或窃走?等等。
采访提纲主要是指上述两个方面,即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
3、斯诺为陕北采访准备的70个题目
斯诺当年采访陕北苏区,写出了名作《西行漫记》,脍炙人口。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为了这次采访事前进行了多么周密的准备工作。单是在《西行漫记》中就记下了70多个问题:
中国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并遵守一个统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挥?如果是的,那么那个纲领是什么?共产党人自称是在为实现土地革命,为反对帝国主义,为争取苏维埃民主和民族解放而斗争。南京却说,红军不过是由“文匪”领导的一种新式流寇。究竟谁是谁非?还是不管哪一方都是对的?
在1927年以前,共产党员是允许参加国民党的,但在那年4月以后,共产党员以及无党派激进知识分子和成千上万的有组织的工人农民,都遭到当时在南京夺取政权的右派政变领袖蒋介石的大规模处决。从那时起,做一个共产党员或共产党的同情者,就是犯了死罪,而且有成千上万的人受害。然而,仍有成千上万的人继续甘冒这种风险,参加了红军,同南京政府的军事独裁进行武装斗争。这是为什么?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呢?革命党和共产党的基本争论究竟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不是“纯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有没有一个彻底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他们是斯大林派还是托洛茨基派?或者两派都不是?他们的运动正是世界革命的一个有机部分马?他们是不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者?还是“莫斯科的工具”?或者主要是为中国俄的独立而斗争的民主主义者?
这些战士战斗的那么长久,那么顽强,而且——正如各种色彩的观察家所承认的,就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所承认的: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支持着他们?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呢?
他们的领导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是社会先知,还是只不过是为了活命而盲目战斗的无知农民?
红军抗击极大优势的军事联合力量达9年之久,这个非凡的记录应该拿什么来解释呢?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呢?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军事战术?
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为什么红军没有攻占大城市?中国80%以上的人口仍然是农业人口,工业体系即使不说是患小儿麻痹症,也还是穿者小儿衫裤。在这样的国家怎么谈得上“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呢?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他们的妇女真的是像国民党宣传的那样是被“共妻”的吗?
红军的兵力有多少?真像共产国际出版物所吹嘘的那样有50万人吗?果真如此,他们为什么没能夺取政权呢?他们的武器和弹药是从哪里来的?它是一支有纪律的军队吗?它的士气怎么样?官兵生活真是一样吗?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他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展是怎样的?她能成功吗?一旦成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日本意味着什么?这种巨大的变化对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会产生什么影响?它在世界政治上会引起什么变化?它对英、美等外国在中国的巨额投资会产生什么后果?共产党究竟有没有“对外政策”?
共产党倡导在中国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看了斯诺的这个提纲,你可以想到,对这次采访,他做了多么惊人的细致准备!
4、采访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采访既然是为了写作新闻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调查研究活动,那么在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应该制定出采访计划。这种采访计划,可以熟记于心,也可以写成书面提纲。越是重大的采访活动,计划越应该周密,提纲越应该细致。
采访计划,一般应该包括:
第一,采访对象。就是说你要采访哪些人。你采访某一位先进人物的事迹。这一先进人物就是你的采访对象。他周围的人,他的亲友,他的领导,也可能是应当是你的采访的对象。采访对象确定错了,或漏掉了,都会对采访带来损失。
如果采访对象比较多的话,再拟定采访提纲时还应该考虑采访顺序。顺序的安排,一是要有利于新闻素材的挖掘。如你去采访一位先进作者的事迹,但这位先进作者又不善言谈,那么,你就应当先去访问那些对他的先进事迹比较了解的同志,然后再去访问他本人,以便用已经采访的但不甚详细的材料去启发和引导他谈话。二是要有利于缩短采访忙人的时间。像领导干部、科学家、学者、演员之类,一般是比较忙的,找他们的人也很多。因此,你如果要从他们那里获取新闻素材,最好先从其它有关的人当中去采访,然后再访问他们。这样做,那些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的材料,就不用他们来提供了。要他们提供的,仅仅是非他们不可的。
第二,采访内容。你要根据报道意图和已经掌握的新闻线索,拟出所要采访的具体内容,即谈话的题目。题目要尽可能多些,有具体的,也有概括的。有些可能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能如愿以偿,但仍应该列入。提出设想并不是搞“先验论”,因为它是以已有的新闻线索为根据的,而且它不是什么定论,是可以修改的。
当然,采访提纲拟定后,采访时不是不可以更改的。这就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新情况加以调整、补充、修改。
认真拟好采访提纲,可以大大提高采访的效率。1960年,新华社记者郭超人采访我国运动员突击珠穆朗玛峰顶峰的经过,事先花了4个多小时,认真研究了运动员突击顶峰的计划,拟定了一个详尽的采访提纲,把报道所必需的材料和细节一共列成了20多个问题,抓住运动员在医务室进行简单包扎和治疗的间隙,见缝插针进行采访,前后仅用了两个多小时,就获得了写作《英雄登上地球之巅》所需要的材料。可见,只要问题准备得充分,采访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决定因素。
5、艾丰的六个“不要提”
准备采访提纲的时候,问题的设计很重要。艾丰通知曾经提出了六个“不要提”,很有针对性。照录如下:
一、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企图“一口吃个大胖子”)
二、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一点不提是难以做到的,但要争取少些。)
三、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即不要强加于人,给人竖根“杆”,让对方“顺杆爬”。)
四、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毫无意义和目的地卖弄技巧,会导致提轻率的问题。)
五、不要提太“硬”的问题。(就一般情况、一般对象、一般记者而言,直率不等于生硬。)
六、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即要善于引导,在交谈中发问,在发问中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