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与人民论坛杂志联合主国伯调查问题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与人《人民论坛》杂志联合主办的调查问题 在您看来,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七一讲话”中的哪些阐述最能引起您的共鸣?本网与《人民论坛》杂志开展联合调查。欢迎您的参与。
在您看来,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最大的特征是什么? A、思想深刻,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与指导性 B、实事求是,客观分析执政环境,不回避现实问题 C、耳目一新,新总结、新提法、新思想
D、文风质朴,没有官话、套话,情真意切,让人感动 E、关注民生,关心群众,体现务实作风 F、其他
以下“七一讲话”中的论述,哪个最能引起您的共鸣?(1)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3)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4)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5)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6)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7)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
(8)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9)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0)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11)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
(12)改革开放仍然是决定未来中国发展的主要引擎和动力(13)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
(14)党对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15)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第二篇:傅国亮主编在第三期《人民教育》读后论坛上的学术报告
傅国亮主编在第三期《人民教育》读后
论坛上的学术报告
各位校长、各位老师:
上午好!
来参加承德县第三期《人民教育》读后论坛,很感动,很受鼓舞。刚才有一位老师在发言中也讲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被肯定、被赞赏。我作为《人民教育》的总编辑,被承德县的校长和老师们赞赏,人嘛,我常说,不能脱俗的,我也有这种渴望。所以你们赞赏、肯定《人民教育》,我作为《人民教育》的总编辑,我就感到脸上有光,我就得到一种鼓舞,这是真心话,你们要说《人民教育》办得不好,我心里肯定很难受,是一个道理。《人民教育》这本杂志,我是做这个总编辑时间最长的,大概做了十一二年。华东师大有一个教授叫陈玉琨,他是国家教育部中学校长教育培训基地的主任。他这样评论《人民教育》,“以前,两种人不看人民教育,一个是教授,一个是教师。为什么呢,教授感觉《人民教育》没有什么理论深度,教师感觉你对教学没有什么指导。现在,这两种人都看《人民教育》。教授也看,他说现在的人民教育确实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我到《人民教育》当总编辑时讲,《中小学管理》是北京教育学院办的,一期上大概就有七八篇是大学教授的文章,而且其中五篇是北师大教授写的文章。《人民教育》办公的地方就在北师大,为什么没有北师大教授的文章。什么叫大刊,大刊就要有大人物的文章。所以我们就开始注重发表对中小学教育确实有真知灼见的这些教授的文章。当然,我这个理论的定位,不是教育研究的定位,在某种意义上讲,他的学术化更高一些。我们的理论 是什么,就是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理论。教师也愿意读我们的《人民教育》,为什么呢?从数量上讲,《人民教育》分4个板块,页码最多的是教学板块,这是我当总编辑以后的一个改动。以前的一些老编辑跟我讲,排版的时候,经常有时候页码涨出来。比如说48页,结果排出来以后50多页。这时就要撤掉一些文章。他说以前的总编辑要撤文章的时候首先是撤掉教学的文章,我当总编辑的时候都不撤教学的文章,保就保教学的文章。理论版块和管理板块都是15页,文化板块大概是12页,而教学板块是18页。为什么呢,《人民教育》要转变这个“机关刊”的形象,在机制上就是要有保障。我的保障是什么,教学这个板块的页码是最多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从内容上。从内容上说,我发表的教学板块的内容,代表了当今中国新课程改革的最新、最先进的理念和最典型的课例。我这个教学板块,当然,我没有很好的研究地方教育的杂志,但是有时也翻一下。地方教学杂志有时更细一些,深入到具体的学科教学甚至字词。我的教学的东西,既有这种课例,又通过这种课例,阐述一个新课程的新理念。这是它不同的地方。因为《人民教育》有它独特的优势,可以请到很多一流的课程专家,来阐述这些东西。今天原本是想讲一下特色学校,因为你们论坛讲的就是这个。我也确实在全国各地讲特色学校讲了很多次。也有准备这方面的稿子。但听了你们的发言后,我是想不完全按照原来的设计,我就讲一些我觉得需要讲的东西。今天你们的校长都在这,你们这么重视我们的《人民教育》,我想我只讲一个特色学校对不住大家。
你们的题目里有一个讲法“把握教育真谛”,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教育”。我在很多地方都讲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研、什么是教育工作主题。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问题,但 是你能不能说到你们讲的它的“真谛”?什么是教育?它的真谛是什么?我读过《教育学》,那个定义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定义,根本没有讲到它的真谛是什么。它上面也有什么是教育,还有什么是教学。我要是没记错的话,特别是什么是教学,我印象中就是“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等于没说。我为什么要提起它呢,黑格尔讲过的一句话“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概念,我们常常对它一无所知”。什么是教育,我也问过朱永兴。他说他有一个网站,也曾征集过“什么是教育”。据说教师们提供了近百种说法,这也可以理解。对一个事物的定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它。所以他有很多中定义也不是不可以,但就你们讲的“把握教育真谛”,哪个定义才是最本质的东西;我认同一个定义,我在学习中认同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思﹒贝尔斯。他说,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学科知识获得的过程。我认同这个定义,我认为这个定义抓住了教育的真谛。就是说,教育不是一个学科知识的问题,它首先是要关怀、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这是教育的真谛。刚才有一些老师在发言中实际上也讲了这个思想。我们的教育,要是没有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你让他获得了再多的学科知识,我认为这就不是教育。为什么呢,你只是把他当做了工具,你把学生这样一个人当了一个工具。你关注他的知识,甚至你关注他的能力,你还没有把他当做人,你只把他当做一个工具来培养。只有关注了他的精神成长,你才能把他当成一个人,这才是教育。一个地方要办好教育,我以前讲过一句话,一个教育局长、一个校长要有教育理想,如果没有教育理想,你就是没有魂呀!说一句玩笑话,让一个失魂落魄的局长、失魂落魄的校长去办教育,能把教育办好吗?能办出理想的教育吗?只有有教育理想,才能办出理想的教育。你的教育理想应该是关 注孩子的精神成长,他是有一个精神的价值取向的人。我就觉得,一个地方教育搞得好不好,最重要的就是对教育的理解,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你对教育价值的判断或者说你的教育价值取向,决定了你这里的教育办成什么样的教育。你当局长,你县里教育是什么样的,你当校长,你学校的教育是什么样的,甚至你是老师,你所进行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所以我说你们讲的很好,就是把握教育的真谛。
第二,你们讲的是“倾听思想声音”。所以我也要讲这个问题。看《人民教育》要看什么,就是要看《人民教育》的思想。《人民教育》上有一个小字的标题“一本注重思想含量的杂志”。这是《人民教育》核心的办刊理念。你们阅读《人民教育》,那我就请你们关注一个问题,这个杂志的核心理念,就是注重思想含量。我办《人民教育》这个杂志就是给读者思想含量,也就是要给这些局长、校长和老师思想的含量。法国《世界报》的创始人伯夫〃梅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写文章从来不计算字数,只计算思想”。这句话震撼了我,而且它给了我一个写文章和看文章的标准,就是不在乎这个文章的长和短,而在于这篇文章里有没有思想,有没有思想含量,我在办刊的时候就是这样要求的。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发过的一个通讯,写的是杭州二中的校长,叫叶翠薇。这是前两年的,你们可能还没搞这个活动。当时我看了,这个记者就贯彻了这个思想。文章里有一个小标题叫“基础教育阶段是储值阶段,不是变现的阶段”。这就有思想了,这就是她对基础教育的价值判断,是一个价值取向。基础教育是什么呢,是个储值的阶段,不是变现的阶段,不是急急忙忙地要出什么神童,不要出什么人才,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做人、做事的基础的。他讲得多好呀!这 个通讯里头还有个小标题,叫“让一个有缺点的人在校园里走,天不会塌下来”。讲的是学校招聘的一个年轻教师,教学教得非常好,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个教师。但是他也可能是现代派的那种大学生吧,可能有一些小毛病,大学生的一些小毛病。所以有些老师看不惯他,就跟叶校长讲,叶校长就讲了这样的话“让一个有缺点的人在校园里走,天不会塌下来”,就保护了这个年轻的教师,当然也进行了一些适当的教育工作,后来这个年轻教师就把他那些毛病逐渐改掉了。他教学教得很好,这个“让一个有缺点的教师在校园里走,天不会塌下来”的理念表现了一种情怀和一种宽容,而且是对人的,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一个基本的判断和看法。我的意思是要说,我们发的东西里面,非常注重它的思想含量,所以你们看《人民教育》的通讯也好、言论也好,要看它的思想,它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所以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质量标准,一篇文章首先要有新思想,如果没有新思想就要有新角度,如果没有新角度,就要有新故事;如果没有新故事的话就应当有新语言。如果连新语言也没有,那这个文章就没法看了,也就没法用了。所以我就讲,我们最重要的是要看我们给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讲这个新课程,是2002年发的一篇文章,发的一系列,关于课程专家回答老师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其中讲到一个问题,我至今印象非常深。课程专家在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候讲,合作学习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本质。形式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一个组围成一圈,他们有人讲像梯田一样。这是形式,当然这个形式也是必要的。但是,合作学习的本质或者真谛不在于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学习,如果你掌握了它的真谛,一个人也是合作学习。我不知道你们看《人民教育》 的人注意没注意到这个思想,这样一个观念,这就是“石破天惊”的观点,合作学习吗,怎么也得两个人以上,怎么一个人就是了呢?我们讲的合作学习,本质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倾听别人,孩子掌握了尊重别人和倾听别人,他一个人也是合作学习。就是他一个人他也懂得尊重别人,倾听别人的意见。反过来讲,你就算是有这样的合作形式,你把小组的桌子摆得再圆再方,但如果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倾听别人,那实际上还不是合作学习。所以我讲的意思就是说,看东西的时候要看到它的思想是什么东西,特别是我讲的新思想是什么东西。这是我讲的要注意这个杂志的特点和思想含量。
第三,我想强调一下中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我敢保证很多人并不一定能够说清楚。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问题,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这就像写文章一样,写文章你就得围绕着主题来作。我们做教育工作,就要围绕主题来做,如果连教育工作的主题都不知道,你能做什么呢?你怎么办教育呀?你能办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呀?中国教育工作的主题,刘延东同志在去年的教师节讲话中重申了,推进素质教育,就是中国教育工作的主题。今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把这个问题又提得更高了,“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不仅是主题,在前面还加了“战略”两个字。所以我觉得我们搞教育工作的一定要十分敏感地关注这些问题。不能辛辛苦苦手上一大把抓了很多的事情,最后连主题和战略主题是什么你都不清楚。我觉得中国教育有好几个基本的问题,中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中国教育的理想是什么,中国教育政策的重点是什么,中国教育政策的主题或是战略主题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弄清楚的最基本的问 题。不然的话你是白辛苦,弄不好还是瞎辛苦,对不对?这些基本问题你都不清楚,你不是瞎辛苦吗?所以人家讲了,“没有方向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它没有方向呀!所以我们常讲,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先要把方向弄清楚,你的努力才是有效的,不然你的努力就偏离了方向。我在《人民教育》编辑部讲,我宣传教育经验,始终是把握“宣传素质教育”这个主题。前几天我们做了广东中山市教育专题,标题是《破解世纪方程------素质教育中山之路》。当时,中山的同志想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标题,我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不是不可,但是那是一个阶段性的口号,是一个政治性的口号,基础教育的永恒主题就是素质教育,你把这个东西抓住了,永远不会错,或者说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是中共中央的决策,不是“权宜之计”。你们都知道,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了《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那是中央面对21世纪对于人才的挑战做出的决策。是怎样应对21世纪国际竞争,在培养人才上经过慎重的研究,选择素质教育这个培养人才的模式或者就是教育理想。所以,你始终不要动摇基础的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东西。当然,这个东西已经有二十来年了,意见不一,争论至今都有,但是我是这样的看法。因为中央一直都在讲这个问题,包括我刚才讲的。大家知道,《改革发展规划》是2010年到2020年呢,至少这十年里,它是作为一个战略主题。讲到这里,我也想讲两句我对素质教育的一些基本观点。我不想讲套话,所以我不重复文件里面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文件里下的素质教育的定义,是在什么思想的指导下,提高全民族的根本素质应该如何。我理解的素质教育,是应该给学生终生受益的素质,或者说给学生终生受益的素质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这个终生受益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影响学生一生的 素质,是要你对他们一生的幸福和发展负责,而不是对他的“一时”负责。什么叫“一时”?中考、高考这是“一时”。如果你只对他“一时”负责把他送进高等院校甚至是清华、北大,怎么样呀?前几年有一个统计,北京大学平均每一个月自杀一个学生,你对他一生负责了吗?把他送到北京大学,还不负责吗?但是它平均一个月自杀一个学生,为什么,人生观、价值观有问题。我看过网上北京大学一个跳楼的学生的遗书,他认为没有活下去的理由,这个社会给他的完全就是一种压抑,他看不到活着的理由,所以他要结束人生。那么,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给他终身受益的是什么呢?有两个,就是“两思”。一个是要给他终生受益的思想素质,一个是要给他终生受益的思维素质。思想素质是他做人的基础,思维素质是他做事的基础。你把这个东西给他了,你还用焦虑他吗?不用焦虑了,他自己就做好了。关于思维素质,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的是什么东西,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但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新课程一定要把握这个观念。新课程有这样几个重要的转变,一个是要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包括有些特级教师,讲课讲得是口吐祥云,好评如潮,但是我们有一个名校长指出,说这个特级教师讲得很精彩,但是他只关注教,只关注他的教怎么精彩,没有关注学生学得是否精彩。还有很多典型的案例,因为时间关系就不说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我们新课程的教学,或者说什么是教学。前两年我们发表过《国思乐和他的生本教学》这篇通讯,文章开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思乐教授说什么是教学呀,你给小学生讲3×5=15,这不是教学;你给小学生讲3×5=?,这才有一点教学的味道;你给小学生讲3× 5=14,这才是教学。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说话的小孩子也不说话了,玩东西的小孩子也不玩东西了,都瞪大了眼睛跟老师说不对。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是个案,要通过它来理解教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教学是什么,不是教了什么,是发展了什么,不是说你教了他多少知识。知识需要不需要教,需要教。千万不要误解为否定知识的传承,但是问题在于教什么,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才是教学的真谛。我们的《人民教育》上发表过很多这样的文章,阅读的时候要关注这样的问题,这样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否则的话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我们已签发过一篇文章,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回过头去看一看,是南开大学中文系徐江教授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他讲了现代教学中什么是无效教学,什么是有效教学。所以我跟我们的编辑们讲,要把有效教学打造成《人民教育》标志性的理念,就是说《人民教育》在提倡有效教学。所以我也讲,什么是教研?教研不是研究教学方法,是研究有效教学。当然,是个人观点。有人统计过,各省的教育方法很多,大概有一百余种。但我的观点是,不是研究那些,是研究里面的有效教学,这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讲了。今天到这来以后,觉得你们非常重视《人民教育》的阅读,我也很受感动,因此我就不讲原来的题目,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基本的东西跟大家进行交流一下,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谢谢各位!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