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一种热爱叫新闻 news report
8月6日,今年夏季“热情”火烧中的一天,也是齐鲁石化报社通讯员培训班开始的第一天。
炎炎夏日热浪逼人,为期五天的培训,学员们学习的热情却高过这滚滚热浪。
“解渴”和“管用”
培训这几天,腈纶厂的李娜总是早早起来赶车参加培训,虽然辛苦,但通过这次培训,她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收获更大,就像炎热夏季喝了一碗解渴汤,上次培训是刚入门后的学习,现在有工作经历之后再听,感触更深,更有针对性。尤其是摄影,有时候在现场待上一两个小时,也拍不出好片子来,自己干着急,听完老师讲课有种豁然开朗了。”
销运部的刘吉明虽然不用赶车,却也每天早早来参加培训。作为这次培训班里年龄最大的老刘却还是新闻战线上的“新人”,为了能多学点本事,他总是在课下“缠”着老师问东问西,一点儿机会也不放过。
“工厂里从一个螺帽,一台设备就能开始写,可我这干销售的该怎么写啊?我本身喜欢写作,但经常苦于不知如何来写,摸不到头绪。老师能给点建议吗?”课间休息,老刘又忙着请教问题。
与老刘一样,这次培训班来了很多新人。炼油厂的孙亚楠和赵明也是其中一员,与老刘不同的是,她们的年龄也新,典型的“80后”。
“通过学习思想上得到了启迪,也学会了该怎么去发现新闻点,怎么展开文章,怎么标题立意,这学习真管用!”孙亚楠得意地说。
中国石化报社的李晓君也是一位典型的“80后”,《微时代下的走转改》是这次他的讲课内容。微时代下的“微写作”时尚、“走转改”报道如何“微”中见“大”,这些新内容给老学员们带来了新鲜活力。
“作为一名老通讯员,这次的收获是最大的。晓君老师的微写作对我启发很大,写作也要符合时代发展,语言简练、段落简短的文章一样耐读。” 听完李晓君的课,供排水厂的李建强久久沉浸在回味思考中。
实地采访 专业敬业
“没想到刚听了胡庆明老师《提高新闻摄影的思想性 追求新闻图片传播效果最佳化》的课程,下午就转战煤气化装置现场,将所学内容转化为实践。”8月8日下午,第二化肥厂的张立群有幸跟着中国石化报社的胡庆明老师实地采访。
“虽然是一个陌生的环境,胡老师很快进入状态,在拍摄过程中,我也看到并感受到了胡老师的敬业。天气炎热,胡老师赞叹着现场施工人员的辛苦,全然不顾自己被汗水浸透的衣衫,放弃乘坐电梯,在六十米高的煤气化装置框架步行上下,锁定拍摄对象。”说到这次实战采访,张立群被老师的敬业深深感动。
说起这次授课的老师们,不仅业务专业,同时也很敬业。
8月9日下午,大热天里电线也经受不住,遭遇了“中暑”罢工了,外面太阳炙烤着大地,室内没有了空调的凉爽,温度也直线上升,可学员们学习的热情却远远高于这些,大家抓住这仅有的学习机会,克服炎热积极请教老师。
“李老师,专刊稿件需要什么类型的?”
“宗老师,您讲评一下我写的稿子吧?”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询问着自己的问题。
“人物类的通讯、特稿类的都可以投稿,专刊的稿件可以灵活些„„”
“这篇稿子整体不错,但导语过于笼统,没有具体事例,应该„„”齐鲁石化报社的李永丰和宗建华老师也耐心地给大家讲解。
现场点评 事半功倍
8月10日上午,骄阳似火。培训班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户外采风,现场跟随老师学习摄影技术。
“你看着这个地方怎么设置,曝光度多少合适?”刚刚坐上车,来自生活管理部的王天瑞已经认真地向学员中的摄影爱好者询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好的学好摄影,化工职业学院的沈威买了一台性能不错的照相机。
“听了老师们的授课我有了很大地提高,先把装备备好,才能更好地把工作干好了,拍点好照片也能增加生活上的情趣。”沈威道出了缘由。
“郭老师,您看看我拍的照片。”
“今天太阳光比较强,这里可以在树叶中间拍,用大光圈„„”拍完照片,物装中心的金颖忙拿着来请教报社郭光军。
“这几天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验证一下,有不懂的地方及时询问老师,这样记忆更深刻。”炼油厂路良山的后背已经湿透了,可拍照带来的乐趣远远大于酷暑下的煎熬。
记者感言
此次培训班我也作为学员中的一员参加了培训,很多学员坦言,“这是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次培训。”因为在这个最热夏天的最热几天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石化报社、胜利日报社、齐鲁石化报社的老师们专业+敬业的精神感染了我们;新老学员们对于写作的热情、渴求学习的真情也深深打动了授课的老师,教学相长,相得益彰。记录学员们学习的场景、留存老师们授课资料,带着任务参加学习的我却常常怕错过老师的讲课而忘记摁下快门,置身学习中的我们乐此不疲,因为我们对新闻有着饱满的热情,同样的热爱!
渐行渐近□徐 剑
二十年前就经常在报纸上看翟慎思总编的新闻评论稿,这次培训班听他给大家毫无保留的系统讲授自己多年的新闻评论写作经验,领悟很多,让我对一直是自己弱项的这种新闻体裁也跃跃欲试。
来自胜利油田的赵士振老师是总部新闻战线赫赫有名的人物,曾被评选为中国石化报首席记者,他对新闻工作者既要当专家又要当杂家的理解,让我感觉这确实是他之所以技高一筹的“压箱底”的“宝贝”,通读他一篇篇风格迥异的作品,一个又专又博的新闻工作者形象跃然纸上。
中国石化报社李晓君老师是认识几年的老朋友了,也是我为数不多的QQ好友之一。如何让枯燥的新闻报道写的让人愿意看?这次听晓君老师讲授了新闻报道中的细节写作,非常有启发。过去认为新闻写作就是陈述事实,较为硬朗风格的作品比较对自己的脾胃,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认为是“阴柔”之美,写作中一直有所排斥,但通过晓君老师在授课中揭示的细节写作手法,对这种手法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通过选取合适的细节,“好看”的新闻仿佛只有一步之遥。
近年来,作为公司二级单位通讯员开展新闻报道的主要阵地,《齐鲁石化报》不但“授人以鱼”,通过通讯员来稿,发掘、宣传了各单位大量的工作亮点,还持续不断的通过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授人以渔”,培养起一批骨干通讯员,作为其中一员,感恩之情常常萦怀不忘,无以为报,只有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是“硬道理”!
面向一线 □夏仕美
从领导的开班动员,到会风会貌,到主席台的摆设,无一不是朴素而又贴近群众的;从评论、消息、通讯等各个体裁文章写作技巧的传授,到每位授课老师的倾囊相传,无一不是真心真意希望我们成长和提高的。我把培训班的议程发给中国石化报社的一个记者朋友看,她特别惊讶,说“你们的培训班,阵势可真大,不愧是齐鲁啊”。我暗自得意之余,仿佛看到了报社领导和授课老师为了我们这次培训,伴着夜晚台灯的光芒,联系、协调、准备课件,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听,要有所收获才对得起炎炎夏日里的这份情谊。
近来,我常常陷入“不知道怎么下笔”的境地,有经验的同事说这是“瓶颈”,干宣传的时常要跟它作斗争,我们赢了,写作水平就会有所提高,它赢了,我们就真的不会写了。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次培训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解惑”和“打赢瓶颈”的过程。“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若用此心,当下成佛”,一位老师讲了《六祖坛经》里这样一句话,我的理解是,用一颗没有杂念的心,来对待采访的事件和对象,宣扬“真善美”,营造出一个“向善”的氛围,身在其中的人也会不自觉地受其感染。在我们企业里,那就是“人人为安全,人人 为效益,人人为和谐”的好氛围。我想,这也是我们所有通讯员的责任和义务。
如椽之间 □郑鹏飞
这次培训班学习,让我不仅仅是在写作技巧和摄影技巧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搞好新闻写作,需要发扬新自觉的精神,主动寻找那些感人故事和精彩瞬间,记录我们身边干部职工努力践行科学管理理念而达到的新高度、迈上的新台阶。
有人说:我不是厂里或者车间的管理人员,许多事情了解的不是那么清楚,所以我没法写。也有人说:我们车间是辅助车间,没有那么多事情可写。然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身边也不缺少精彩的故事和瞬间,我们需要怀着一颗敬业热忱的心,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记录这些精彩。正如烯烃厂党委副书记李英志在与通讯员交流时说的那四句话:有事写事,无事说理,闲来抒情,图文并茂。在烯烃厂动力车间监测班,有一位叫张清的师傅,今年上半年在齐鲁石化报发表了39篇稿件,而她并不是专职通讯员,也不是厂部或者车间的管理人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职工„„
作为一名通讯员,我们应该让手中的笔成为我们的第三只手,让手中的相机成为我们的第三只眼,认真按照“新高度、新自觉、新台阶”的要求,用这第三只手和第三只眼记录身边同事埋头苦干、努力实现“企业发展,职工幸福”最高追求路上的点点滴滴,充分发挥新闻写作“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升华提高 □郭春英
培训课上,报社翟慎思总编紧密结合中石化和公司近段时间出现的新闻热点深入探讨了新闻评论的作用和特点;李旭华副总编旁征博引,告诉我们做好一个新闻通讯员应有的职业操守和必备的知识储备。他们的讲解不仅让我明白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正确态度,对待新闻严谨、求实的态度,只有这样提炼出来的新闻,才能给人、企业、社会更多的正能量。由此,也让我更深切的懂得做好一名通讯员的重要作用。
培训课上,专家们的授课新颖生动。翟慎思老师和李旭华老师的讲析让人印象至深。李晓君老师的“微写作”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还有在摄影课上,郭光军老师带我们到室外去实践,手把手给我们找问题、改不足,使我从一个摄影“傻瓜”懂得了构图、采光等一系列专业的摄影技巧。用嘴问、用眼看、用耳听、用手记、用脑想、用腿跑的学习方法贯穿了整个培训过程,我们从中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写作技能和摄影技术。
在学习中,我更深层面了解了新闻宣传在企业所起的重要作用——企业的喉舌。从大的方面讲,公司的形象、公司的企业文化、公司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都可以通过我们一支小小的笔,一篇短短的文章把它宣传出去,达到凝心聚力、开拓发展的目的。从小的方面讲,新闻宣传的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事,大家喜闻乐见容易接受,可以极大地鼓舞和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作为基层通讯员,只有以公司发展为己任,深刻领会公司各项工作指导思路,结合基层实际,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公司的发展、稳定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智慧火花 □孙亚楠
培训班上,本报社翟慎思总编引经据典,提纲挈领,向大家讲授了新闻评论写作的要领;报社副总编李旭华由一句佛法之义说起,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写出通讯员的价值。“骨灰级”摄影老师郭光军幽默风趣地点评了春季检修时期的照片,记者部主任顾波则通过自己的励志故事告诉大家“实干才能证明自己”。更有来自《中国石化报》的首席记者胡庆明、赵士振、《胜利日报》的首席编辑李岩等报业专家专程前来传经送宝。从授课老师的邀请到授课内容的沟通,报社的老师们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每位老师的专业和敬业都让通讯员们深深感动。每堂课结束时,教室里都响起长时间的掌声。
这是一次短暂的学习,是一份精神大餐,更是一番思想的碰撞。当我们跳出固有的圈子与各位专家、老师交流时,不仅开阔了眼界,更多的是思想上的震撼。“文章合为时而著”,我懂得了新闻评论要有引导性,通讯员要有战斗性。做一个有价值的通讯员,要从浮躁的事件中找到背后的故事,给心灵以宁静,从而统一思想。如何提高新闻摄影的思想性,如何当好“专家”与“杂家”,如何做好采访,如何与职业倦怠做斗争,授课老师的每一个题目、每一句话都说到了通讯员的心里,并一一详细解答。一次次的思想碰撞,就是一次次思想认识的提高过程。今后的日子里,我会以更多的激情,用手中的笔,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我身边可敬、可爱的一线职工的闪亮瞬间。
心有多大 □李建强
非常幸运,我能够再次参加公司报社的通讯员培训,聆听公司报社,以及邀请的胜利日报社、中国石化报社老师们的授课。老师们的切身体会、经验讲述,在对新闻的认识、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图片拍摄技巧等方面,让我获益匪浅。
新闻是一项苦差事。不管刮风下雨,现场有新闻,都要到现场一线去;当会议结束,别人休息时,你的写作工作才刚刚开始„„发表的一篇篇稿件、一幅幅图片,都要付出自己的努力,经过心血的结晶。中国石化报胜利记者站的赵士振讲到,最难的是激情的保持,要始终与和职业倦怠作斗争,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看到新闻工作的不容易。
新闻写作的门槛是很低的,可以说小学水平的人,便可以写新闻。很多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也并不是什么新闻专业出身,许多一线员工走上这个岗位,同样干得非常精彩。
赵士振现在是中国石化报、胜利日报的双首席记者;讲授新闻图片的胡庆明,不仅是中国石化报社的摄影记者,还是新华社的签约图片记者。他们辉煌的背后,是多少努力的付出。也正是在不断地实践、摸索、思考,他们在勤奋中弥补自身的笨拙,提升自己,用实干证明自己。
要把新闻工作作为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一项为完成任务的工作,立足自身的实际,将痛苦与快乐相伴,心有多大,舞台便有多大,你也会获得成功。
学做蜗牛 □陈 莹
记得第一天,李旭华老师的主题为“群峰傲立,诸笔如椽”的讲座,让我感触颇深:《六祖坛经》中的一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若用此心,当下成佛”,让我们悟出想当一名合格通讯员要先会做人,从而找到通讯员的尊严与价值。新闻宣传是展示企业文化的舞台,亦是企业与职工沟通的纽带。对于每一篇文章,每一幅摄影,我们必须心无旁骛的对待。李老师博古论今,引经据典,使我们懂得一篇简单素雅的文章,除了对文字、语言的敏感外,还要旁征博引,学会揣摩别人文章中的韵味。
作为一名化工企业通讯员,想写出一篇脍炙人口的稿子,不仅要我们身入体察,亲眼目睹大伙工作时热火朝天的场面,更要心入,用心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实实在在的去感受其中的欢乐与艰辛。一篇文章的清新与芬芳,不仅要鲜活的语言,生动的细节做铺垫,更要贴近职工,贴近生活。以“微”见长的中国石化报老师李晓君教会了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也要做一个“有情人”。
真正接触摄影是在今年检修期间。回想起当初我手握相机,跟着师傅们在盘横交错,错综复杂的管廊间穿行时,我想到了顾波老师讲到的“勤”。当闲暇时,融入师傅们中,将他们的一颦一笑定格在小小方寸间,无论照片的好与孬,都会博来他们的阵阵欢笑,我想到了郭光军老师讲到的“纯”。
有时,觉得自己是个比较“钝”的人。写作两年来,耐人回味的作品寥寥无几。细细品味翟慎思老师讲过的《谁在“背着包袱”与他人赛跑》,文章中引用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来做比喻,突然觉得,蜗牛贵在信念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也适用于我。
第二篇:有一种经历叫成长
有一种经历叫成长
人们在刚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除了性别之分,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及某些重大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幼年、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是一个典型的90后,我成长于一个普通家庭。学龄前时期,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加班加点,根本无暇照顾我,只好将我幼儿园。或许是继承了父母的性格特点,我从小就比较开朗外向,并没有感到孤单,寂寞,然后自立能力,独立性也很强。上小学之后,父母虽然工作繁忙,但从不松懈对我学习上的督促和帮助,使我一直接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说我成长的每一步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特别是我的母亲,在我看来她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强人,虽然说是普通的妈妈,但生活中更是一位贤妻良母。她坚强、乐观的性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激励着我。就这样,一直到小学毕业我始终是在安安单单中度过的,那时的成长道路可谓一帆风顺。
刚入初中,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不变是,天仍那样的蓝、树仍那样的绿、花儿仍是那样的鲜艳。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一切都变得熟悉了,校园不再陌生,同学和老师也都成为了朋友。于是,走过了陌生,一切都变得快乐起来了!中学的生活主要是学习,那时候我最讨厌的就是英语课,从第一节开始的时候,我就深深的讨厌上了这门课,还为自己找了个“满意”的借口:我相信我很爱国,所以我不学英语。现在想起来真是可惜,长大了还是得学。后来参加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班后才得知,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险期”。中学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单纯的,不过由于正处在青春期,男女之间彼此并不怎么来往,往往喜欢一个人却老是和她作对,喜欢她却老在别人面前说她的坏话。现在看来,这也是青春期的一个特征,出现对异性的好感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又由于环境和舆论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压抑,还要在他人面前进行掩饰。中学的生活是忙碌的,又是单纯的,在开心中我结束了我的中学生活,结束了我的单纯生活。
经历了高考这个重大的转折点,迈进金职院之后,接触的人和事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在如饥似渴的汲取丰富知识时,我开始学着用客观的态度去评价自己和他人,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上的人和事,也许这就是所谓成长吧!此后,我渐渐拥有了成人的感觉――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着某种责任,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担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今天,当自己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成长经历,发现过去所遭受的那些挫折、痛苦并非完全没有价值,相反它却隐含深远的意义。今天的我,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怀,而不再执迷于个人的得失。所以有人说“挫折、痛苦的背后才是成长的空间。”我坚信:那些受过伤的地方,那些让我们受伤的人,一次又一次最终会成为我们最坚强的地方。
第三篇:有一种磨练叫军训
有一种磨炼叫军训
黄玉玲 学号47
今天,2012年04月29日,黄埔军校军训结束后的第一天。昨晚挥别为期五天的残酷军训回到公司宿舍时已经身心疲惫,今早却在清晨六点多醒来。果然是养成习惯了吗?早上八点多,收到军训期间睡在我隔壁床的那个笨蛋的短信,说她早上醒来就开始想念教官和我们,连QQ签名都改成这样了。那五天里我们时刻盼着早些结束,如今如愿以偿了却又开始想念。人啊,这是矛盾的动物!其实我又何尝不是一样呢。
为期五天的军校生活终于结束,现在回想这五天地狱式的军训,恍如隔世。五天封闭式的军训生活,我们几乎与世隔绝。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多熄灯休息,白天是不同程度的残酷训练,伴随着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惩罚,如今想来真的不敢想象自己是如何熬过来的。曾经的我们在烈日下曝晒在暴雨中训练,当这种生活终于结束,我淡定地坐在人声嘈杂的麦当劳餐厅,周围传来各种说话的声音,耳边响起的却是临别前教官说舍不得我们的声音,心里便更加想念看上去酷酷的内心却很可爱的朱教官和五天里同甘共苦的伙伴们。我亲爱的你们,此刻还好吗?
很早就知道要到黄埔军校参加军训,当时心里有过些许的期待,更多的却是害怕和忐忑,是对未知生活的恐惧和无助感。当我只身从汕头来到广州,当我们乘坐的汽车驶进黄埔军校大门,一切开始变得那么不真实,然而一切却在那么真实地发生着。而迎接我们的是分秒必争的军训生活和残酷的训练,以及让人措手不及的惩罚。军训第一天,朱教官便把我们一顿训,说什么在黄埔军校合理的就是军训,不合理的就是摧残,而当时的我们还未及反应,正手足无措地可怜兮兮地趴在凹凸不平的水泥地上做着拳头俯卧撑。这一幕在接下来几天的训练中不定时重现。只要有人出错,不管是谁,教官大多时候会惩罚所有人。而我们朱教官最爱罚我们的便是俯卧撑,数以百计的拳头俯卧撑算得上是终极惩罚。几天下来,每个人都伤痕累累,无论是手心手背还是大腿小腿膝盖,都酸痛难当,无一幸免。每次不论是蹲下坐下还是躺下,都需要莫大勇气和力气,上下楼梯更是疼痛不已。但也是这些酸痛和惩罚让我们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不管个人多么优秀,团队中只要有一个出错,都可能导致团队的失败。而为了不拖累团队,不因个人过失影响集体,每个人都要尽全力做到最好。只有团队中的每个人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团队才能变得更加优秀。因为教官说的对,我们是团队,而不是只顾个人利益的团伙。
黄埔军校军训是我人生中的第三次军训,也算得上是最严格最难熬的一次。就说俯卧撑吧,平生第一次做拳头俯卧撑,数目还是以百为单位来计算,这五天做的俯卧撑总数比前两次军训加起来的多得多。另一点是几乎没有私人时间。前两次军训虽说严格和辛苦的程度并不亚于这次,但至少我们吃饭、休息以及晚上的时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宽松的,我们也可以自由支配一定的时间,而在黄埔军校的五天生活中,吃饭、休息甚至洗澡和上洗手间的时间我们都无权自行安排,在这里的每分每秒几乎都不属于我们自己。这便是完全的军人生活体验以及所谓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吧。而这也是从第一天开始教官便不断向我们强调的一点。正如第一天晚上我们看的电影《黄埔军人》中所说,对军人而言,第一是服从,第二是完全服从,第三是绝对服从。我想这就是我们这次军训最大的目的吧,至少这样可以保证绝对的执行力,从而成就更优秀的个人更优秀的团队。
五天虽说短暂,黄埔军校的五天却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经历。这五天是锻炼体力磨炼意志力的五天,是体力和毅力共同增强的五天。军训的第一天,当我趴在地上咬着嘴唇苦苦撑着,尽管手脚已经无力,却也不敢松懈不敢让膝盖着地,汗珠大颗大颗滴在地上的时候,心里有种手足无措的无助感,仿佛人生就此结束、日夜无光了,瞬间有过放弃的念头。是心中对自己和家人的责任感以及从小就养成的吃苦耐劳的个性让我咬牙坚持下来,是伙伴们的努力和坚持让我看到想要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我知道,体质弱不是我放弃的理由,也不能成为我逃避的借口。结营那天,有位男生说,罗斯福曾经说过,最让人恐惧的往往是恐惧本身。人生路漫漫,我们要面对的实在太多,面对恐惧,最好的办法不是逃避和放弃,而是勇敢接受、面对和克服。
五天的军校生活结束了。这五天的结束不是完结,而是另一个开始。我不知道这个开始是好是坏,但至少我用尽全力并且勇敢地坚持下来了,至少我问心无愧了。这五天以来,对我们恨铁不成钢以至于常常惩罚我们的朱教官,表面上很严格实际上很关心我们、休息时间和我们玩得兴高采烈像朋友一样的朱教官,一直以来对我们言传身教奖罚分明从不吝啬赞词的朱教官,那个看上去很严厉很硬朗却因为我们不争气而导致嗓子沙哑的朱教官,那个结营那天对我们只有鼓励和赞扬没有惩罚责骂、临行前一直送我们到军校门口和每个人握手拥抱说舍不得我们的朱教官,谢谢您对我们的用心和付出,谢谢您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我可爱的伙伴们,谢谢你们的努力和坚持给予我的力量,谢谢这些艰难的日子有你们在我身边和我并肩作战携手走过。还有卓越大家庭的李淑玉老师、吴馨菊老师、钟婉君老师和各位领导、老师以及黄埔军校的各位领导、教官,谢谢敬爱的您们对我们的关心和鼓励。
在开营仪式上,黄埔军校的刘主任说过,在黄埔军校,合理的就是军训,不合理的就是磨炼,极度不合理的就是千锤百炼。军训是一种生活态度,这五天的军训生活对我而言是人生的一种洗礼和磨炼,以后不管我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我都会带着这段珍贵的军校生活经历,以最大的激情和充沛的活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以莫大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每一个坎坷和挑战。
第四篇:有一种教育叫体验
有一种教育叫体验
中央电视台一套频道有一档新开辟的栏目,叫《了不起的挑战》。节目内容为每期邀请几位娱乐、影视明星或是央视主持人等出镜率高的“男神”们参与节目的制作。这些明星在参与节目互动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挑战什么,每一次都有“前途未卜”的忧虑感,既兴奋又紧张。譬如有一期,德云社的相声新星岳云鹏被派往一煤矿基地,下到井下500米处参与矿工6小时的工作实践,结果这位农村娃出身的相声演员吓哭了,最终并没有完成任务;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到张家界风景区与悬崖清洁工一道经历雨天为景区清除垃圾的过程;演员沙溢与乐嘉一起前往重庆,与棒棒一道亲身经历他们的棒棒生活,切实感受到赚钱的艰辛与不易……
对于这些在荧屏上闪耀的男明星们来说,若不是节目组的安排,他们可能并没有机会去“忆苦”,到这样最真实的基层去体验生活,去接地气,去食人间烟火,去真正感受一分钱一分汗的艰苦。俗话说,隔岸观火永远不如身临其境来得真实。每个人处在不同的岗位上,由于学识、背景、机遇、先天或后天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是不容易的,这就导致人不容易站在别人的工作环境与立场上去考虑别人的不易。这也就难免会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一些摩擦、误会与冲突了。就像在体育赛场上,我们所聚焦的只有第一、二、三名,甚至只有第一名,而往往忽略了那些与第一名一起“奔跑的兄弟”一样。是人们势利吗?为什么只懂得为成功者喝彩,而忘却为奔跑者鼓掌呢?我想这里缺乏的是体验。
由此,我又想到了教育。就拿常见的学校德育工作来说吧,各个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可谓不重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往往是被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的,学校的德育教育主题也是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然而事实状况又是如何呢?究竟又有多少是让学生入脑进心的呢?这也就是学生缺乏体验的结果。
再来看看具体的学科课程教学,我们的教育往往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以及这些知识对日后生活、工作及兴趣发展等的作用。没有体验的教育,留给学生的只是冰冷的知识堆积。教育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相反,如果我们的学科课程教育能为学生搭建并提供体验的平台,让他们经历知识获得与推进的过程,留给他们的将是鲜活、有趣与继续探索的兴致。例如,数学学科不光只教给学生某一个数学知识点,而是给学生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制造一个个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借助以往的数学知识,在教师的辅助、同伴的互助与集体智慧的启迪下,寻求新的解决途径,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科学学科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实验操作等途径,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并积极引领学生发挥奇思妙想,借助科学知识展望新运用;语文学科课程要充分利用文本,针对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课程特质,积极为学生搭设表达、运用的舞台,促进学语言用语言的智能发展,同时还要针对文本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际,以综合活动的方式予以践行与落实……
为什么我们在收看某一个节目,看到某一个情境时,会情不自禁地落泪呢?单纯是因为感动吗?不是的,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心中柔软的地方,与我们的某种认知、体会有默契。或者说,节目与情境中所陈述的东西是我们曾经经历或是真实体验过的,抑或是自己从没有做过,是节目与情境促使我们进行反思的结果。譬如在新近播出的《欢乐喜剧人2》中潘长江参赛并获本期冠军的节目里,告诉我们“孝心是可以传递的”,故事从小孙子回家完成一项德育作业开始,学校要求学生回家为爸爸洗一回脚,儿子想到了三十多年了,自己还从来没有为父亲洗过一次脚,于是就效法儿子想回家为父亲洗一回脚。而父亲却认为儿子怪怪的,肯定是有什么事求助于自己。当儿子为自己的父亲洗了一回脚后,使同为别人儿子的父亲也想到了自己的老父亲,也想为老父亲洗一回脚。就这样,一项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却在不经意间引发了孝心的大爆发,传播着浓浓的亲情爱意。也引发了我们这些观众对孝心、陪伴等的思考,这种体验获得的经验,是一味的说教与强塞所不可比拟的。
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有体验的参与,有体验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对于实施教育的学校与教师来说,要关注并重视体验的重要性,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学校教育要将体验纳入教育的必要元素
学校在设置德育主题与教育活动前,要事先根据德育的时代主题,并努力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确立合宜适切的并能形成系列与连贯的德育主题。然后再思考应该如何通过具体的德育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开展德育体验的机会与途径,以求德育活动的效益最大化。
例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中,以“和为贵,勤为本,俭养德”的教育主题实施过程中,学校就应该紧扣“和、勤、俭”三字诀,设计具体的德育实践活动。可以围绕“合作共赢”,以学生小团体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设定的活动,如在一个呼啦圈内如何通过合作争取站立最多的人;某两位同学有矛盾,作为“调解员”的合作小组的其他成员如何有效地进行调解,促使有矛盾的同学握手言和,感受和的可贵性。生活水平提高了,今天的我们还应该如何来保持节俭的美德?可以结合春、秋游活动,由学生来评选班级里“既节俭又营养的午餐”;也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家庭一道来推荐“节俭我最行”的好少年等活动,积极推动“俭养德”的良好风气的养成。“勤”的教育主题可以与“洒扫应对”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父母或亲朋好友的工作岗位,去参与工作岗位的体验活动,感受普通劳动者的一天工作情况,并形成一天的工作体验日记,体悟幸福的生活是靠勤劳的工作获得的真谛。凡此种种,只有让德育与学生的体验找到契合点,德育效益才有望最优化与最大化。
二、教师教学要将体验纳入实施的必要环节
作为实施教育的重要关键者教师而言,主阵地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每位科任教师都要有一种强烈的意识,那就是要将体验纳入教学实施过程的必需环节。为此,教师就应该在这一方面予以努力。
(一)读懂读通读透学科课程
作为具体学科课程的施教者教师而言,首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课程教学要有全方位的认知,知道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课程是做什么的,要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力与发展力为主要内容的。只有真切了解了这些,教师才能倾力于读懂读通并读透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课程。
(二)转换角色关切学生体验
教师也都是从学生时代成长起来的,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学生时代的一些期待与记忆会有所减退。此时,作为教师的自己,就应该马上转换角色,花心思去读懂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与学习特性。之后,将自己设想成是坐在讲台下听讲的学生,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学的过程,就会消弭师生之间的隔阂,让教与学的过程更为顺达与通畅。
(三)精心设计情境“落地”体验
当教师读深了课程,读懂了学生,之后就会对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情境设置更为重视。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就会努力并精心地设计能引发学生体验的情境。有情境设计意识的教师,在学科课程教学时,就会匠心地安排能让学生开展体验活动的虚拟情境,采用模拟表演、游戏、讲演、操作或是课后开展综合活动等的形式予以贯彻与实施,促使体验落地。
当学校与教师都开始重视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操作、多遐思的时候,教育的效果就开始迎来“龙抬头”的时候了。有一种教育叫体验,有体验的教育,对广大师生而言都是幸福的,在体验的过程中,师生与学校收获的都将是满满的温暖,也必将留存在每一位学子的记忆库中,成为永恒!
(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 361003)
第五篇:有一种智慧叫反省
有一种智慧叫反省
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从失败中快点站起来 反省要先从静心开始
反省是让我们不会一直错下去的最好方法 反省是一扇由内向外打开的智慧之门 反省=智慧
前言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说:
“吾一日三省其身。”在《论语》中还有不少孔子对自省的精辟阐释。比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古今中外,很多有成就的人,都非常注重自省,检讨自己的内心,以是克非,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自省,就是自我省悟,自我检查,自我剖析。
“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一个懂得自律的人应该经常检查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纠正错误,改正缺点。这是严于律己的表现,是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正如海浬所言: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因此,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凡的老百姓,都应该学会反省,并且经常自我反省,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许多成功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改善心智模式的前提是要有自省的能力和勇气,也就是要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不留情面地剖析自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非凡的勇气,要敢于面对自身的缺点和其他不足之处。在这方面,吴玉章、谢觉哉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就是自省的典范。
吴玉章老人既是学界泰斗,又是严格自省的楷模。他在八十一岁生日时,还一丝不苟地为自己写下一篇《自省座右铭》:
“年过八一,寡过未解,东隅已失,桑榆未晚。必须痛改前非,力图挽救,戒骄戒躁,毋怠毋荒,谨铭。”谢老六十岁生日时,谢绝了所有亲朋好友祝寿,关起门来反躬自省。他在《六十自讼》的日记中写道:
“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那么行年六十,也应该设法弥补五十九年的缺点。”
两位老前辈年事已高,但还是时时不忘自省,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自省,贵在自觉。虽然他人的批评和提醒很重要,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己。只有通过自律、反思、检查、剖析、克制等等,我们才会静下心来,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并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自省,或者缺乏主动,的自省精神,而这样的后果就是盲目自大,自我感觉良好,甚至发现不了自身存在的错误,以至遭遇损失时还一味抱怨他人,从不想想问题的根源就在自己身上。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写过一篇《河豚鱼说》的故事,里面说的是河里的一条豚鱼,有一天游到一座桥下,却不料一头撞到了桥柱上。它不责各自己不小心,也不打算绕过桥柱游过去,反而生起气来,恼怒桥柱撞至C它。河豚气得张开两鳃,鼓起肚子,漂浮在水面,很长时间一动也不动。后来,一只老鹰发现了它,一把抓起了它,转眼间,这条河豚就成了老鹰的肚中之物。
故事中的这条河豚,自己不小心撞上了桥柱子,却不知道反省自己、责备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恼怒别人,结果白白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于河豚这样的人,他们从来就没有反省、检查过自我,反而在遭受失败或遇到其他不幸时就抱怨命运不公平,抱怨家人、同事、朋友不关心自己,抱怨老板太苛刻,抱怨公交车太挤,抱怨菜市场上的秩序太乱„„
由此可见,自省对我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不自省,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愚昧与无知。事实上,自省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检讨、自我反思、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认识自己,打扫洗涤自己大脑中的“污垢”和“灰尘”,就可以少犯错误,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使自己做人做事更加机智圆熟,使自己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并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来自省。古代帝王尚能如此,我们现代人没有理由不做得更好。
关键时刻要学会取舍,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必须懂得选择,懂得放弃。特别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能够清醒、理智地做出取舍,对于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要想在某些方面成功就必须在某些方面做出牺牲。
“舍”有时是明智者的选择,有“舍”才会有“得”,有“得”必定会有所“舍”。生活中,那些不懂得“舍”,不忍“舍”,不合时宜的“舍”,都是不明智的;一味的想“得”,不择手段的“得”,也是不明智的。因此,学会正确取舍的人才会拥有更辉煌的成功,也只有在关键时刻学会正确取舍的人,才会事事如鱼得水,才会拥有更精彩的人生。